莆田市黃石工業園區首期控規文本及說明書_第1頁
莆田市黃石工業園區首期控規文本及說明書_第2頁
莆田市黃石工業園區首期控規文本及說明書_第3頁
莆田市黃石工業園區首期控規文本及說明書_第4頁
莆田市黃石工業園區首期控規文本及說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總則1.1 規劃依據本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建設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實施細則、城市道路交通設計規范、莆田市城市總體規劃、莆田市黃石工業園區一期工程環境影響報告、莆田市黃石工業園區產業發展規劃、莆田市黃石工業園區建設項目建議書和莆田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進行編制。1.2 規劃范圍黃石工業園區首期用地面積126.35公頃。用地范圍:東至道山路,西至興業路,南至普連路,北至晴嵐路。1.3 適用范圍在規劃范圍內的一切建設活動應遵守本規劃,除文本和圖則有關規定外,未涉及的其它控制指標應參照國家現行的有關標準和規范執行。1.4 使用原則本規劃的文本和圖則是莆田市黃石工業園區

2、首期建設、改造的控制性文本,應同時使用,二者不可隨意分解。1.5 主管部門和管理權限本規劃經莆田市城鄉規劃局批準后,即可執行。解釋權屬莆田市城鄉規劃局。二、規劃設計要點2.1 規劃原則2.1.1 規劃應充分考慮并發揮園區的區位優勢,處理好園區與黃石鎮區總規關系及園區分期建設銜接問題。2.1.2 在用地組織和空間布局方面,既要體現合理分區,又要考慮功能相近用地彼此間包容性。確保園區功能整體協調、安全、運轉高效,達到整體利益最大化。2.1.3 力求規劃富有彈性、可操作性。特別在市政工程規劃方面,應與總規對接,應適度超前。2.1.4 注重原有環境,保留原有風貌,創造富有個性園區,同時還要注重環保,以

3、利可持續發展。2.2 規劃期限、性質和規模2.2.1 規劃期限:20012005年2.2.2 規劃性質:輕型、低耗、無污染或輕微污染的市級工業園區。2.2.3 用地規模:本區規劃總用地面積126.35公頃,建設總用地121.24公頃。其中:工業用地76.94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63.46。2.2.4 人口規模:本區可提供11260個就業崗。園區總人口16407人。其中:村莊人口2250人,單身職工8712人,帶眷職工5445人。2.3 規劃結構2.3.1 本區通過黃石鎮區總規確定的谷城路進行功能區劃分。谷城路北側為一類工業集中發展區,谷城路南側為二類工業及園區生活配套集中發展區。二個區通過谷城

4、路和東井南路為骨架,組成相互聯系有機整體。2.3.2 本區路網是在黃石總規在園區內所確定的二條“十字型”主骨架基礎上,結合地形及現狀,采用“方格網”布局型式。2.3.3 土地使用情況詳見規劃土地利用一覽表表1 黃石工業園區首期規劃土地利用一覽表序號類別代號類別名稱面積(ha)所占比例()大類中類小類細類1R居住用地4.853.9R2二類居住用地4.85R21住宅用地4.60R22公共服務設施0.252C公共設施用地6.385.0C1行政辦公用地2.23C2商業金融用地0.80C25市場0.42C26賓館0.38C3文化娛樂用地0.56C36文化居住中心0.56CS綜合用地2.79CSR商住綜合

5、用地2.793M工業用地76.9460.9M1一類工業40.02M2二類工業36.924S道路廣場用地25.7820.4S1道路用地24.8S2游憩廣場用地0.36S3社會停車場0.62S3機動車停車場0.625G綠地6.985.6G1公共綠地5.25G11公園4.84G12街頭綠地0.41G2生產防護綠地1.73G22防護綠地1.736U市政公用設施用地0.310.2U4環衛用地0.31U42垃圾收集站0.317E其它用地5.114.0E6村鎮建設用地5.118規劃總用地126.351002.4 道路豎向規劃2.4.1 道路規劃1、區內道路網采用“方格網”布局形式,主干道形成“二橫一縱”的骨

6、架系統。2、區內道路等級分為主、次、支三級。主干道38米;次干道24米;支路12-18米。3、區內道路總長11.9公里,道路占地面積24.8公頃。主次干道網密度達6.1km/km2,道路面積率為19.6,詳見表2規劃道路一覽表。4、區內規劃有公用停車場2處,一處位于永盛路與東井南路交叉口東側,用地面積0.38公頃;另一處位于谷城路與道山路交叉口兩側,用地面積0.24公頃。5、區內道路最大縱坡控制在3.0以下,最小縱坡度控制在0.3。表2 莆田市黃石工業園區首期規劃道路一覽表路名道路性質路長(m)路度(m)用地面積(m2)斷面組成晴嵐路主干道80538305903.5+5+3+15+3+5+3.

7、5谷城路主干道112238426363.5+5+3+15+3+5+3.5東井南路主干道101038383803.5+5+3+15+3+5+3.5興業路次干道94524226803.5+7+3+7+3.5鳳興東路次干道100424240963.5+7+3+7+3.5重興南路次干道119724287283.5+7+3+7+3.5道山路次干道148624356643.5+7+3+7+3.5梅山路次干道124624299043.5+7+3+7+3.5永盛路支路124618224284.5+9+4.5花園路支路1841222082.5+7+2.5下坂路支路86918156424.5+9+4.5鳳山路支路

8、81018145804.5+9+4.52.4.2 場地豎向控制規劃1、本規劃考慮到地形地貌、區內土石方平衡、排水規劃及道路規劃要求,9.516.5米的高程作為豎向規劃設計控制平臺,原則上低于9.5米高程為填方區,高于16.5米高程為挖方區,但對局部地段作特殊處理,規劃后地形坡向仍保留原地形自然坡向。2、地塊內部場地豎向采用“角點控制法”對地塊四個角點高程進行控制,各角點高程一般略高于道路相應點標高的2050公分。2.5 工業用地規劃2.5.1 本著保護環境,協調周邊,有利可持續發展原則,將本區工業用地分為一類工業集中發展區和二類工業集中發展區。2.5.2 一類工業集中發展區:規劃用地40.02

9、公頃,地處鎮區邊緣,是未來黃石鎮區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發展與居住和公共設施等環境基本無污染勞動力和技術密集型產業。2.5.3 二類工業集中發展區:規劃用地36.92公頃,位于一類工業用地南面,規劃發展與居住和公共設施等環境有輕微污染的,但主要是地方傳統型產業,如新型鞋業、石材石雕業。2.5.3 控制指標表3 各項指標控制表 名項指標用地類別容積率建筑密度()綠地率()一類工業(M1)0.91.2363835二類工業(M2)0.81.0404230綜合用地(CMR)1.21.53840252.6 居住用地規劃2.6.1 黃石工業園區首期用地位于黃石鎮區,區內生活配套,大部分可依托鎮區。本規劃只

10、考慮結合現狀村莊及在園區管理中心附近考慮少量生活居住用地,為區內一部分單身職工和少量帶眷家屬提供住宿。2.6.2 本區生活居住用地分南、北二個組團。南組團:用地面積4.85ha,可居住2562人,規劃結合現狀村落,在周邊擴大用地,為帶眷家屬提供住所,規劃結構采用 “組團式”規模進行組織;北組團:用地面積2.70ha,可居住1987人。規劃在商住用地內進行考慮,主要為單身職工提供住所。2.6.3 區內現有村莊,采用“保留、整合、搬遷”方法加以改造。歷史悠久、規模大的、住宅較為集中的村落,予以保留;建筑質量尚好、住宅相對集中(在10棟以上的),結合區內生活配套進行整合;建筑質量較差,每處少于10棟

11、的住宅建筑的,原則上予以逐步遷移。2.6.4 規劃控制指標表4 規劃指標控制表各項指標用地類別容積率建筑密度()綠地率()二類住宅用地(R21)1.82.0303330商住綜合用地(CSR)2.22.4333625舊村改造用地(R31)1.41.63842252.7 公共設施規劃2.7.1 區內公共設施分為區級和組團級公建二類。區級公建:位于東井南路南段東側,規劃以池塘公園為中心,在周邊安排園區管理中心、單身職工服務中心、聯業技術學校、其它公建、市場、游憩廣場、商住綜合用地和公用停車場等,構成園區公建集中發展區;組團級公建:位于居住組團內部,主要是安排基層公建,如幼兒園、商業服務網點和小游園等

12、與之配套。2.7.2 規劃配套公共服務設施詳見規劃配套公共服務設施一覽表表5 規劃配套公共服務設施一覽表項目名稱占地面積(ha)設置處數(個、所、座)所在地塊規?;蚣墑e備注園區管理中心1.021H-7-01單身職工服務中心1.211H-7-02商住綜合用地2.701H-7-04游憩廣場0.361H-7-03其它公建0.381H-8-01職業技術學校0.561H-8-04市場0.421H-8-06公用停車場0.382H-8-020.24H-16-03垃圾收集站0.142H-8-080.13H-16-04防護綠地0.115H-8-070.16H-9-050.16H-7-050.11H-17-030

13、.37H-17-01公共綠地4.115H-8-030.41H-8-050.22H-13-020.25H-13-030.72H-17-05幼兒園0.161H-9-036班基層商店0.091H-9-02衛生所250m2/處1H-7-02居委會120 m2/處2H-9-04H-17-02郵政所300 m2/處1H-7-01加壓泵站120 m2/處1H-17-08開閉所120 m2建面/處3H-11-01H-09-01H-16-02郵政所120 m2/建面處1H-7-04公共廁所60-100 m2/處3H-1-03H-8-08H-15-042.8 綠化景觀規劃2.8.1 綠化規劃本區采用點、線、面三者

14、相結合的綠地系統。其中:點由區級綜合性公園、街心綠地和小游園組成;線在道路紅線內留出1520用地綠化,在工業用地與居住用地之間留出10米寬用地綠化及結合區內景觀軸兩側綠化等形成綠軸;面全面綠化,對不同性質地塊提出不同綠地率要求,對園區進行全方位綠化。2.8.2 景觀設計引導1、本區景觀設計是對區內景觀節點、地標、景觀軸、視線走廊和景觀控制區進行引導,以利于未來工業區建設能夠展示生態型、園林式風貌。2、園區中心、綜合性公園、小區中心將構成本區景觀節點;精心打造園區管理大樓,使之成為本區地標;東井南路,谷城路和步行道兩側大面積綠化,將成為綠軸,構成本區景觀軸線;以池塘綜合性公園為中心的生活配套區域

15、,將成為景觀集中控制區,有待于下一層次精心規劃設計引導。2.9 給水排水規劃2.9.1 給水工程規劃1、最高日用水量指標生活用水量:250L/p.d公建設施:80m3/hm2.d一類工業:120m3/hm2.d二類工業:200 m3/hm2.d道路交通:30 m3/hm2.d市政設施:30 m3/hm2.d綠地:10 m3/hm2.d2、本工業區最高日用水量1.8萬m3/d。3、水源取自黃石鎮南洋水廠沿涵黃公路、黃北公路分別敷設的DN600、DN300的給水管上。4、給水管網在區內以環狀網布置,使每個地塊可以從兩個方向接管,保證供水的安全可靠,便于分期建設實施。時變化系數取1.5。消防用水采用

16、低壓供水方式,給水管網上布置室外消火栓,其間距不大于120m。給水管敷設在道路西、北側的人行道下。2.9.2 排水工程規劃1、排水體制采用雨污分流制。2、污水量預測平均日污水量按平均日給水量的85計,給水日變化系數取1.4,則本區平均日污水量為10000m3/d。3、污水處理規劃將工業區內生活污水及工業污廢水納入黃石鎮污水處理廠處理。工業廢水應達到當地環保部門的標準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系統。4、污水管網區內污水管根據地形,由東、南向西、北方向輸送至鎮區污水處理廠,設有中途加壓泵站一座,規模2800m3/d,占地300m2。污水管設于道路東、南側的非機動車道或慢車道下。5、雨水管網雨水管道計算采用

17、莆田市暴雨強度公式,重現期取1年,綜合徑流系數取0.65。雨水管根據地形,就近排入排洪溝或水體。雨水管敷設于道路西北側的非機動車或慢車道下。2.10 電力電信規劃2.10.1 電力工程規劃1、黃石110kV變電站做為本區的電源。2、本區電力計算負荷19101kW,電力負荷密度達150kW/Ha。3、10kV電源引自黃石變電站。4、區內10kV電力開閉所3個,分別處于H-11-01、H-09-01、H-16-02地塊。每個開閉所帶負荷7000kW9000kW,建筑面積120M2左右。5、110kV高壓架空電力線路走廊寬度25M。6、10kV及以下電力線路均采用電力電纜沿電纜溝(或電力排管)敷設,

18、沿道路的東、南側人行道敷設。2.10.2 電信工程規劃1、市話業務量5828部。2、電信網采用光纜網。并每600800戶設光電接點一處,區內共設電信設備機房9處,其中光電接點7處,接入網機房2處。電信設備房可與其他建筑物混建,接入網機房建筑面積預留40M2,光電節點建筑面積預留1520M2。3、區內市話電纜采用穿塑料管加水泥包封敷設,沿道路的西、北側人行道或慢車道敷設。4、設郵政所1所,處于H-7-04地塊,建筑面積120M2左右。2.11 管線綜合規劃為了統籌安排工程管線在工業園區的地上地下空間位置,協調管線間的關系,而進行管線綜合,同時也為管線規劃管理提供依據。本規劃參與綜合的工程管線有給

19、水管線、雨水管線、污水管線、電力管線、通信綜合管線(電信管線、移動通信管線、聯通通信管線、廣播電視管線)等8種。規劃給水管道、通信(電信、聯通、移動、廣電)管線、雨水管道沿道路西北側敷設,電力管線、污水管道、沿道路東南側敷設;其中38米及以上道路的電力管線、電信管線、給水管道、雨水管道采用雙側敷設。電力管線、給水管道布置在人行道,通信管線布置在人行道或慢車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布置在慢車道。從道路紅線向道路中心方向平行布置順序:電力電纜(給水管)通信電纜、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當工程管線在道路交叉口處發生矛盾時應遵循以下原則:壓力管線讓重力自流管線;可彎曲管線讓不易彎曲管線;分支管線讓主干管線

20、;小管徑管線讓大管徑管線。工程管線覆土深度要求應遵循GB50289-98城市工程規劃綜合規范。2.12 環保規劃2.12.1 規劃目標在環境和資源可承載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把黃石工業園區首期建設成為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生活舒適的外向型工業區。2.12.2 功能分區及規劃對策1、區內的規劃建設應遵循高起點、高標準的要求,優化工業園區的規劃布局,做到科學、合理。進入工業園區內的新、擴、改建項目應與工業園區控規要求的產業政策相符,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各單個項目應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和環?!叭瑫r”制度。同時要保證和增加環保資金投入到位,加強工業園區內環?;A設施的建設,

21、特別是污水管網及污水處理廠和固體廢物(包括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設施的建設,要做到統一規劃、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做好工業區園內的綠化、美化建設,區內綠化覆蓋率30。2、區內污水實行分類管理。各企業排放含第一類污染物的廢水應在車間口經專門的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并達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表1中要求后方可排入工業園區污水管網中。工業園區內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后排放應執行如下要求:近期排入城鎮(鄉村)下水道的污水執行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表4中一級標準;待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和污水管網建成之后,各企業排入污水管網的排放濃度執行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表4中三級

22、標準,管網內的污水經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達GB89781996表4中二級標準后,最終排入木蘭溪感潮段。3、各企業外排廢氣中污染物濃度執行相關國家標準,即GB162971996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32712001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45541993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35/1561996福建省制鞋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4、場界噪聲執行GB123481990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中相應功能區標準。5、區內固體廢物實行分類管理,遵循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的原則。屬危險廢物的要送至福建省危險廢物處理中心統一處理,其它工業廢物要提高綜合利用率,不能綜合利用的工業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

23、應妥善收集,并轉運到垃圾處理廠統一處理。6、加強施工期環境保護工作,嚴格按照“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恢復一片”的方式進行分期漸進開發,采取措施,防止施工期水土流失和粉塵、噪聲等對周圍環境的影響。7、為切實加強工業園區的環境管理,要有專人負責工業園區內的環保工作,加強監管,確保區內環保設施正常運行和各污染物達標排放。同時,要在工業園區內積極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8、區內總體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如下(具體項目污染物排放量須另行報批):污水519.2萬噸/年,CODCR620噸/年,氨氮131.4噸/年,SO2181.7噸/年,煙塵242.3噸/年??偭科胶庥衫蟪菂^政府在區域內自行解決。

24、2.13 環衛規劃2.13.1 發展目標環境衛生設施形成布局合理、數量足夠、功能齊全的配套體系。生活垃圾逐步實行分類收集;道路機械清掃率達80以上;糞便排放基本實現管道化,納入園區污水系統;公廁檔次應達二類以上標準。2.13.2 設施規劃1、公共設施(1)公共廁所公共廁所主要均衡布置在工業園區內,公廁服務半徑為400m左右,一般街道公廁服務半徑約為800m。每座公廁占地面積60-100m2/處,新建或改建的公廁不低于二類公廁標準。規劃公廁數量需達到3座。(2)廢物箱(果皮箱)廢物箱主要設置在繁華商業大街及交通干道兩側,商業街道設置間距為50m,交通干道為80m,一般道路為100m。規劃區廢物箱

25、配置數量需達到28個。2、垃圾處理設施(1)垃圾收集站規劃需設置2座垃圾收集站,垃圾收集站的位置宜選在交通方便,且靠近服務區域的中心或垃圾產量大的地方,每座收集站的用地面積不小于400m2/處,與周圍建筑物的間隔不小于5米,綠地率不小于35。(2)垃圾無害化處理場目前,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主要有三種,即衛生填埋、堆肥和焚燒。區內用何種處理方式,地點選在何方,可結合莆田市荔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場一同選址定點。(3)建筑和工業垃圾處理場隨著工業園區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工業不斷發展,將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以及工業垃圾。建筑垃圾可結合工業園區需要,有計劃地用于土方平整。但是為了有效地防止污染,解決好

26、建筑垃圾的消納處理,規劃可選擇建設一處建筑垃圾消納處理場,作為建設填方的土方調劑中心。工業垃圾應做到廢物回收和利用,提高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含有有毒工業垃圾,需由工廠進行特殊處理,達到無害化后才準許進行填埋。2.14 防災規劃2.14.1 防洪規劃(詳見給水排水規劃章節)2.14.2 抗震規劃1、根據中國地震動參區劃圖(GB18306-2001)福建省區劃一覽表,工業園區所在地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g,抗震設防震度為7度,應按此要求設防。2、根據福建省相關規定,對石結構建筑予以嚴格審查和控制,以消防隱患,確保安全。3、所有新建工程設計、施工、驗收都應按抗震相關規范執行。并注意場地選擇,建筑

27、布局,抗震分析及施工質量,增強抗御地震的能力。對于生命線工程如水、電、消防、通信、變電站、醫院、行政辦公大樓等設施應提高一級設防。4、區內公共綠地、停車場、廣場等空曠地應作為抗震時避難場所,其布局應符合有關服務半徑,并通過主次干道聯系,組成一個快速安全系統,主次干道兩側建筑道路紅線,應確保震情發生時,建筑倒塌堆積后,仍有5-7米疏散通道。5、避難場所有效面積1.5m2/人,疏散半徑2km。2.14.3 消防規劃1、黃石鎮區內有一處二級消防站,本區屬于該消防站消防半徑和責任區范圍內,因此區內不另設消防站。2、本區的消防供水管網應逐步形成環狀,區內行政辦公大樓、文化活動中心、賓館、市場和商住綜合用

28、地區等應做到雙水源供水。給水管網管徑、消火栓間距應符合國家防火設施規劃,主要道路要按規定每120米間距安裝室外消火栓。3、為保證救災時消防車暢通無阻,道路規劃時應盡量組織環線。街區道路也必須考慮消防車通行,道路中心線間距不宜大于160米。當建筑物沿街部分長度超過150米或總長度超過220米時,均應設置穿過建筑物的消防通道。4、加強消防通訊建設。城市消防站應設置兩條以上火警專線,逐步建設較先進的有線、無線火災報警裝置及消防通訊指揮系統,形成由電子計算機控制的火災報警和消防通訊指揮自動化系統。應合理利用工業園區內的高層建筑或電視發射塔等有高度的建筑物、構筑物設置消防瞭望塔,實行監控。2.14.4

29、人防規劃1、貫徹國家人防委關于人防建設的方針,適應工業園區發展要求。充分考慮人防建設現狀,使人防建設與工業園區建設緊密結合,同步發展,從整體上增強本區域戰時防護能力。2、要提高人們對人防意識,工業園區內各項重要人防工程、交通、信息樞紐、給排水設施和醫院等,應按人防19849號文件規定,設計人防地下室,統一列入建設計劃一并建設,設計按平戰結合,提高人防工事利用率。三、土地使用與建筑規劃管理通則3.1 地塊劃分原則3.1.1 遵守黃石鎮總體規劃要求3.1.2 尊重已征用土地,原則上不跨越現有用地產權和用地界限。3.1.3 尊重現狀已建設用地,并根據建設發展需要合理細分地塊。3.1.4 考慮土地價值

30、和區位因素。3.1.5 現狀用地性質相同,建筑質量較好而近期內不考慮進行改建用地可保留,單獨劃塊。3.1.6 規劃地塊至少有一邊與街道相接。3.1.7 地塊一般劃分至小類,一些無法確定項目的公建用地可劃分至中類。3.2 街區地塊劃分3.2.1 將本區定為“H”區,通過主、次干道把“H區”分成18個大地塊,然后在大地塊基礎上結合支路,用地性質及用地現狀再細分地塊,細分地塊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原則進行編號。3.2.2 地塊編號區代號:H大地塊號:H-1、H-2、H-3地塊細分號:H-1-01、H-1-02、H-1-033.3 土地使用分類及控制3.3.1 用地分類一般原則采用國際城市分類及規劃建設

31、用地標準,并結合本區用地實際情況予以增減,共分為七大類,十四中類與國標相比增補一個中類(CS綜合用地)在此基礎上再將用地分至小類。詳見表6表6 土地使用分類表序號類別代號類別名稱大類中類小類細分類1R居住用地R2二類居住用地R21住宅用地R22公共服務設施用地2C公共設施用地C1行政辦公用地C2商業金融用地C25市場C26賓館C3文化娛樂用地C36文化活動中心CS綜合用地CSR商住綜合用地3M工業用地M1一類工業M2二類工業4S道路廣場用地S1道路用地S2游憩廣場S3社會停車場S31機動車停車場5G綠地G1公共綠地G11公園G12街頭綠地G2生產防護綠地G22防護綠地6U市政設施用地U4環衛用

32、地U42垃圾收集站7E其它用地E6村鎮建設用地3.3.2 土地使用強度控制1、本區土地使用強度控制包括容積率、建筑密度、綠地率、出入口方位和規模等方面,具體在“地塊指標一覽表”中體現。2、本區內居住用地按二類住宅標準開發建設,平均居住人口以3.2人計,單身職工公寓人均建筑面積25m2/人,帶眷職工人均建筑面積35m2/人。3.3.3 用地與建筑相容性建筑物使用的變更和建筑物改建、擴建、新建后的使用性質與所在用地的使用性質不符時,須經規劃管理部門核準并符合表7規定。 表7 土地使用適建范圍一覽表序號 規劃土地 使用類別適建建筑類別居住用地(R)公共設施(C)道路廣場用地(S)市政公用設施(U)綠

33、地(G)工業用地(M)綜合用地(CS)二類居住R2行政辦公C1商業金融C2文化娛樂C3綜合用地CS道路S1社會停車場庫S3公共綠地G1生產防護G2一類工業M1二類工業M21低層住宅2多層住宅3商住綜合樓4單身宿舍5中、小學、幼托6居委會、文化中心站7街道衛生院、保健站8居住區級以下商業服務設施9大中型商場10金融、保險、貿易、咨詢11旅館12市政設施13文化娛樂設施14農貿市場15綠地16無污染廠17輕污染廠注: 允許設置 經有關部門審批后設置3.4 建筑建設控制3.4.1 建筑間距控制1、建筑間距除必須符合消防、環保、工程管線和建筑保護等方面的要求外,應同時符合以下的規定。2、多層及多層以下

34、居住建筑的間距控制應符合下列規定:(1)平行布置時的間距(包括兩建筑夾角30)。朝向為南北向的,其間距在舊城區(簡稱舊區,下同),不小于南側建筑高度的0.8倍;新建區(簡稱新區,下同)不小于1.0倍。朝向為東西向的(建筑走向與南北向夾角45的建筑,下同),其間距在舊區不小于較高建筑的0.7倍,且最小間距不低于6米;在新區不小于0.9倍。(2)垂直布置時的間距(90兩建筑夾角60)。在舊區已為0.3倍,且最小間距不低于6米;在新區不低于0.4倍。多層居住建筑的山墻寬度必須小于或等于20米,若大于20米,其間距按平行布置時的間距控制。(3)既非平行邊非垂直布置時建筑最小處間距:當兩建筑夾角小于或等

35、于30時,其間距最小處按本條款第(1)款控制。當朝向為南北向或東西向時,兩建筑夾角大于30,小于60時,其間距最小處在新區不小于南側或較高住宅建筑高度0.8倍,在舊區不小于0.7倍。當兩建筑夾角大于或等于60時,其間距最小處按本條款第(2)款控制。3、高層居住建筑與高、多、低層居住建筑的間距應符合以下規定:(1)平行布置的間距南北向布置時,南側面寬大于或等于25米,小于45米的高層住宅建筑間距,新區不小于南側建筑高度的0.4倍,且最小間距為28米;舊城區不小于0.35倍,且最小間距為23米;南側高層建筑高度超過45米時,以九層間距為基礎,每增加一層,在新區間距遞增1.2米,在舊城區間距遞增1.

36、0米;南側為面寬小于25米的高層住宅建筑時,其建筑間距在新區為南側住宅建筑的0.35倍,且最小間距為26米;在舊城區為0.3倍,且最小間距為22米。東西向布置時,東西側為面寬大于或等于25m,小于45m高層住宅建筑時,在新區不小于較高建筑高度的0.3倍,且最小間距為25米;在舊城區不小于0.25倍,且最小間距為19米。面寬大于或等于45米的高層住宅建筑時,以九層間距為基礎,每增加一層,在新區間距遞增1.0米,在舊區間距遞增0.8米。若北側為高層住宅建筑,其間距按南側高、多、低層居住建筑控制,但最小值為9米。山墻間距按消防間距控制(最小間距為9米)。(2)垂直布置的間距,其間距在新區不小于較高建

37、筑高度的0.25倍;在舊城區不小于0.2倍,且最小值應符合消防要求。(3)既非平行邊非垂直布置時的建筑最小處間距:兩建筑夾角小于或等于30時,間距最小處按本條款第(1)款控制。兩建筑夾角大于30,小于60時,高層住宅位于南側,且面寬大于或等于25m的,其間距最小處在新區不小于住宅建筑高度0.3倍,且最小間距為26m,在舊區為0.25倍,最小間距為23m。建筑面寬小于25米,其間距最小處在新區不少于住宅建筑高度的0.25倍,且最小間距為23m,在舊區不小于0.2倍,且最小間距為20m。兩建筑夾角大于或等于60時,其間距最小處按本條款第(2)款控制。4、文、教、衛建筑之間的間距,其間距須在同型布置

38、方式時的居住建筑間距要求上提高15,同時須滿足各專業規范要求。5、非住宅建筑的間距和同型布型布置方式時的住宅建筑間距要求相同,同時須滿足各專業規范要求。6、非住宅建筑與住宅建筑相鄰布置時,按其中最大建筑間距指標控制。3.4.2 建筑退讓規定1、沿建設用地邊界線(或稱用地紅線)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山體、鐵路兩側以及文物保護范圍內的建筑物,建筑控制線或建筑紅線退讓距離除必須符合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景觀、環保等方面的要求外,應同時符合本章的規定。建筑退讓指標分為退讓用地紅線、退讓道路規劃紅線、退讓綠地規劃綠線、河道規劃蘭線、電力規劃黑線、文物保護規劃紫線等。2、建筑紅線退讓用地紅線的距離按以

39、下規定控制,但退讓紅線距離不小于消防間距時,應按消防間距的規定控制。(1)各類建筑退讓用地紅線距離按表8規定的建筑高度的倍數控制,且應滿足消防通道的最低要求。表8 建筑后退用地紅線距離控制指標地區 建筑類別退紅線距離朝向居住建筑文、教、衛建筑其他非居住建筑建筑高度倍數最小距離(米)建筑高度倍數最小距離(米)高度倍數最小距離(米)新區主要朝向低層0.50.650.53.5多、中高層0.50.680.86.5高層建筑間距的0.5倍建筑間距的0.5倍次要朝向低層0.25防火間距0.33.50.2防火間距多、中高層0.25防火間距0.34.50.2防火間距高層99舊區主要朝向低層0.40.540.44

40、.0多、中高層0.40.570.47.0高層建筑間距的0.5倍建筑間距的0.5倍1413次要朝向低層0.2防火間距0.253.5防火間距多、中高層0.2防火間距0.254.0防火間距高層99(2)各類建筑應在其建設用地范圍內滿足防火、防爆、環境保護以及其它特殊退讓用地紅線的要求。(3)建筑控制線或建筑紅線退讓用地紅線或其它規劃控制線時,按其相互間最近距離計算建筑退距。(4)住宅建筑的退距應計算底層架空層的建筑高度。(5)高層與相鄰建筑間距退讓用地紅線不少于規定建筑間距0.5倍。3、沿城市道路兩側布置的建筑物,其建筑紅線后退道路紅線除應符合下列表9的控制指標外,還應符合本章第2條和第3條和3.5

41、規定。地下建筑退讓道路紅線和用地紅線距離一般與共建筑物退讓道路紅線和用地紅線距離相同。建筑物退讓道路紅線和用地紅線距離大于5m的,地下建筑物退讓距離為5m。地下構筑物、管井、管溝等退讓道路紅線的凈距按下列規定:(1)城市主次干路不得小于3m;(2)城市支路以下不得小于2m。表9 建筑后退城市道路規劃紅線控制指標 道路寬度(m)后退距離(m)建筑高度城市主干路L40城市次干路40L24城市支路24L14小區道路12L6新區中高層、多、低層建筑5433高層建筑151284舊區中高層、多、低層建筑4322高層建筑121064注:1、建筑后退距離指建筑最外緣滴水線與道路規劃紅線的距離。 2、超高層建筑

42、后退城市道路規劃紅線參照高層建筑規定基礎上適當增加。4、新建影劇院、游樂場、體育館、大型商場、圖書城、市場等有大量人流、車流集散的多、低層建筑(含高層建筑的裙房),其面臨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方向的建筑紅線后退道路規劃紅線的距離,除經批準的詳細規劃另有規定外,不得小于10米。并應留出臨時停車或回車場地,且與城市道路相連。5、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經市城鄉規劃局核定,其退讓距離可適當縮?。海?)在舊市區、中心區商業街,按此規劃控制有困難的。(2)傳統建筑道路上的擴建或改建工程。(3)騎樓建筑道路上的建設工程。(4)為了保持原有街道空間的延續性,在經批準規劃中未能按表8指標控制的道路上的建筑工程。6、道

43、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紅線退讓道路規劃紅線距離,除應符合表9規定外,中高、多、低層建筑增加2米,高層建筑增加5米(均自道路規劃紅線直線段與曲線段的連接點算起)。7、沿街建筑物的臺階、平臺、窗井和除用地范圍內連接城市管線以外的其它地下管線(包括管溝、管井等構筑物),均應在劃定的建筑控制線范圍內建設。建筑物的陽臺、雨蓬、挑檐、凸形封窗,不得突出建筑控制線。建筑物、基礎、臺階、平臺、窗井和附屬設施等構件不得逾越道路規劃紅線。8、在城市規劃區內,原則上不得設置圍墻,建設項目確需修建圍墻或臨時圍墻,經市城鄉規劃局報批,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大、中型公共建筑,如體育設施、劇院、賓館、圖書館等對社會公眾開放的

44、建筑,其臨街面的一般不宜修建圍墻,宜以花臺、綠化帶等建筑小品,作為用地邊界的隔離帶或隔離墻,沿建設用地邊界修建圍墻的,其圍墻型式應為透空圍墻。(2)醫院、大中專院校、中小學、幼兒園、托兒所、居住區以及風景區等范圍內的周邊修建圍墻,原則應為透空圍墻。(3)確有特殊要求的,如電臺、部隊營房、宗教場所、監獄、看守所、氣罐站等,可建封閉式的圍墻,圍墻外觀應進行美化處理,有利于城市觀瞻。(4)修建圍墻不得妨礙消防車的通行、撲救。9、沿河道規劃蘭線(經市城鄉規劃局審定按城市總體規劃確定河道規劃蘭線)兩側所建建筑物,其建筑控制線后退河道規劃蘭線的距離除應滿足有關專業規定外,不得小于6米。建筑控制線退讓道路隔

45、離帶控制線、綠地綠線的距離不得小于3m。建筑控制線原則上允許電力規劃黑線,但建筑物任何部分不得突入電力規劃黑線范圍內。10、建筑退讓文物的距離,應由市城鄉規劃局與文物保護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共同劃定文物保護規劃紫線,在文物保護規劃紫線范圍內,不得有任何形式的侵占。3.4.3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1、建筑物的高度除必須符合日照、建筑間距、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外,應同時符合以下規定。2、在有凈空高度限制的機場、氣象臺、電臺和其他無線電通臺(含微波通訊)設施周圍的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應符合有關凈空高度限制的規定。3、在文物保護單位和建筑保護單位周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改建建筑物,其建筑控制高度應符合建

46、筑和文物保護的有關規定,并按經批準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執行。沒有經批準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先編制城市設計或建筑設計,由市城市規劃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具體核定。4、沿城市道路兩側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應符合下列規定:(1)沿路一般的建筑的控制高度不大于道路紅線寬度的1.2倍。(2)沿路高層組合建筑的高度,不大于道路紅線寬度的1.5倍。3.5市政公用設施、交通設施的配置和管理要求3.5.1 地塊配建停車泊位規定表10 停車泊位控制指標表類 別單位停車位數機動車位數自行車位數二類住宅用地車位/戶0.302.0商住用地車位/100m2建筑面積0.601.0行政辦公用地車位/100m2建筑面積0.403.0商貿金融用地車位/100m2營業面積0.206.0醫院、衛生院(所)車位/100m2營業面積0.204.0公園、小游園車位/100m2游覽面積0.101.0文體、娛樂中心車位/100m2營業面積0.303.0市場車位/100m2建筑面積0.208.0中、小學車位/100名學生0.5025.03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