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級科學下冊教案_第1頁
人教版二年級科學下冊教案_第2頁
人教版二年級科學下冊教案_第3頁
人教版二年級科學下冊教案_第4頁
人教版二年級科學下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人教版二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磁鐵能吸引什么【教學目標】1.科學概念目標磁鐵的形狀有條形、蹄形、環形等。磁鐵能夠吸引鐵一類的物體2.科學探究目標根據已有的經驗,對“磁鐵能吸引什么”做出猜想和預測。用證據來檢驗自己的猜測,與同學交流探究的過程與結論。通過多次測試識別物體是否含有鐵。3.科學態度目標感受對磁鐵進行科學探究的樂趣。體會重復測試在探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夠在獲取證據后,如實地講述事實。通過多次的檢測活動,養成認真仔細的實驗態度。愿意跟同伴共同操作、交流研討。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知道在很多產品里含有磁鐵,磁鐵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的物品是用

2、鐵做的。認識到可以用工具來認識物體的特征。【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發現磁鐵能夠吸引鐵一類的物體。2.教學難點通過多次測試識別物體是否含有鐵。【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釣魚套件,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小組:回形針,鐵釘,易拉罐,玻璃珠、長尾夾、木片、紙片、銅導線、水龍頭、橡皮筋、鉛筆、塑料尺、橡皮、磚塊、石,以及其他不同金屬材質的物體、不同材質的硬幣、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材料準備:釣魚套件,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1.出示釣魚套件,提問:誰想來試一試?邀請1-2個學生上臺體驗。學生釣著魚后在教室里繞一圈展示。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回答后引出

3、磁鐵。2.出示各種各樣的有磁鐵物品圖片,學生隨機說說這些物品的作用。3.出示條形磁鐵、環形磁鐵、蹄形磁鐵,引導概括:條形磁鐵、環形磁鐵、蹄形磁鐵4.揭示課題:磁鐵能吸引什么二、探索:磁鐵能吸引什么?(預設20分鐘)1.小組討論:磁鐵能吸引什么組織反饋,師生一起將大家提出的物體進行分類,按磁鐵能吸、不能吸分成兩類,記錄在黑板上(有爭議的物體寫在中間)。2.實驗探究: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材料準備:回形針、鐵釘、易拉罐、玻璃珠、長尾夾、木片、紙片、銅導線、水龍頭、橡皮筋、鉛筆、塑料尺、橡皮、磚塊、石(1)說明實驗步驟:1.編號;2.預測;3.實驗;4.記錄(2)各組領檢測器材,按老師要求統一編號,記錄

4、在活動手冊表格里。(3)進行預測,不能吸打“×”,能吸打“”,記錄在活動手冊上。(4)分發磁鐵,進行實驗,實驗前教師要強調實驗的規范操作:用條形磁鐵輕輕接近被測物體,觀察物體是否被磁鐵所吸引。為了讓實驗結果更準確,每種物體應該重復測三次。(5)記錄實驗結果,整理實驗材料。(6)協助學生完成表格最后一列(組成材料)。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10分鐘)1.組織學生交流:你有什么發現?小結:磁鐵能吸引的物體都是鐵做的。(或者含有鐵)可以讓學生交流:哪幾個物體自己預測錯誤了,錯誤原因是什么?2.討論:拾起木屑中的回形針,有哪些方法?(用磁鐵吸引,用手直接撿,用水分離)教師提問:你喜歡哪種方法

5、?說說為什么。(研討后可以做下演示實驗)四、拓展:磁鐵還能吸什么(預設5分鐘)1.重要提醒:不能用磁鐵去吸引手機、磁卡、電腦屏幕等,以免物品被損壞。2.教師介紹:科學家研究磁鐵時,測試過很多材料。他們發現磁鐵不但能吸鐵,還能吸鎳和鈷。鎳和鉆在工業生產中運用比較廣泛。(板書補充:磁鐵還能吸引鈷、鎳。)3.出示小資料:硬幣的成分,學生認真閱讀。1元硬幣是鋼芯鍍鎳的,也可以被吸引。我們可以用磁鐵來找一找哪些硬幣含有鐵和鎳。材料準備:不同材質的硬幣【板書設計】1.磁鐵能吸引什么磁鐵能吸引:鐵、鈷、鎳 通過感官來發現科學概念目標1 眼、 耳、 鼻、 舌、 皮膚是我們的感覺器官, 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周圍的事

6、物及其變化等。2 每個感覺器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情, 也有不能做的事情。科學探究目標1 在教師的指導下, 能夠采用實驗的方式, 研究感覺器官能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2 能夠清楚地描述自己的觀察、 實驗發現的事實和自己想象的內容。科學態度目標1 能如實地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想法。2 愿意在合作中承擔自己的工作, 并積極參與研究活動。科學、 技術、 社會與環境目標1 了解殘障人士因為感覺器官功能障礙所造成的生活困擾。 理解他們為了更好的生活而綜合運用其他感覺器官的意義。2 知道技術發明為殘障人士改善生活提供了幫助。【教學重難點】重點: 眼、 耳、 鼻、 舌、 皮膚是我們的感覺器官, 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周

7、圍的事物及其變化等。難點: 每個感覺器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情, 也有不能做的事情。【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 石頭、 豆包、 裝有 40 50熱水的杯子、 音箱、 盲道圖片等。教師準備: 學生材料(1 套), 班級記錄單, 紙箱, 板栗。【教學過程】一、 聚焦上節課我們觀察了我們的身體, 了解了我們的身體結構, 認識了我們身體中的很多器官。 這節課, 我們繼續研究感覺器官。 感覺器官非常重要, 通過感覺器官我們能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板書課題 : 通過感官來發現)二、 探索(一) 認識感官及其作用活動一 我說你猜1 教師出示一個暗箱(箱子里裝有板栗), 讓學生猜一猜箱子里裝了什么物體。 要求:(1

8、) 一名同學閉上眼睛, 用其他感覺器官感受箱子中的物體, 并描述物體的特點。(2) 其他同學根據這個同學的描述, 猜測箱子中的物體。2 學生按要求進行活動。3 討論: 說一說, 你剛才用了哪些感覺器官? 這些感覺器官的作用是什么?注意: 用手摸一摸, 感覺物體是硬的。 教師要告訴學生這種感覺不是手感覺到的, 而是手上的皮膚感覺到的, 皮膚是觸覺。4 提問: 你知道人還有哪些感覺器官嗎?5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 總結人的感覺器官及其作用。設計意圖: 通過使用暗箱, 幫助學生認識到感官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周圍的世界。 放入板栗是為了增加辨別的難度, 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辨別能力、 表述能力, 進一步

9、認識感官及其作用。6 提問: 你有什么辦法能夠迅速識別出箱子中的物體?預設: 用眼睛看。追問: 眼睛能幫我們看到哪些信息?設計意圖: 體會感覺器官能做到的事和不能做到的事。7 小結: 每種感覺器官都有自己能收集到的信息, 但也有收集不到的信息。(二) 綜合運用多種感覺器官, 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準確活動二 看一看, 說一說1 談話: 看來, 眼睛能夠收集比較多的信息, 下面我們來看看老師為大家準備的物品(出示石頭、 豆包、 裝熱水的杯子、 音箱), 說一說, 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填寫在記錄單中。要求: (1) 每人選取一個物品作為觀察對象。(2) 最后兩列暫時先不填寫。記錄單 ( ) 組

10、2 學生用眼睛觀察之后匯報, 說一說自己這么想的理由。學生匯報時, 教師及時出示相關的科學詞匯。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將觀察到的事實和頭腦中的想象做區分。活動三 驗證自己的想法1 用五種感官觀察這四種物品, 并填寫記錄單(最后兩列)。2 討論:(1) 用五種感官觀察和只用眼睛看有什么不同? (2) 我們“通過看想到的” 都正確嗎? 解釋一下原因。設計意圖: 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體會到每個感覺器官都有自己無法接收的信息, 而綜合使用多種感覺器官會更加全面地對事物加以認識。3 小結: 每種感官都有自己的功能, 每種感官都有無法獲得的信息, 綜合物品 眼睛看到的通過看想到的用五種感官感受到的想和實是否

11、完全一樣運用多種感官能更加全面地認識事物。三、 拓展活動四 不一樣的道路1 出示盲道圖片。2 學生嘗試說出盲道的作用。3 提問: 你還知道哪些科技產品? 它們對殘障人士有哪些幫助?設計意圖: 通過這個活動, 學生可以認識到感覺器官的重要性, 了解科技產品對殘障人士的輔助作用。四、 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 我們認識到每種感官都有自己的功能, 每種感官也都有無法獲得的信息, 只有綜合運用多種感覺器官才能對事物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利用感覺器官來認識世界。觀察與比較教學目標:1、 知道我們能夠利用感覺器官進行比較, 可以發現很多事物的不同之處。進行探究實踐活動, 引導學生運用看、 聽

12、、 聞、 嘗、 摸等一系列的方法。2、 比較事物的不同之處, 進一步鞏固對多種感官的認識。3、 通過學習, 明白同時運用多種感官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 可以更確切、 更全面的了解事物。教學重點:通過探究實踐活動, 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對事物進行觀察和比較, 發現事物的不同之處。教學難點:通過探究活動, 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觀察、 比較事物的不同之處, 認識到運用多種感官觀察事物的重要性。教學準備:水果若干、 仿真水果若干、 玻璃杯、 滴管、 醬油、 自來水、 塑料桶、 大毛絨玩具、 小毛絨玩具、 鉛筆、 橡皮、 鑰匙、 圖片等等。預習要求:試著運用多種感官全面地觀察我們周圍的事物, 發現事物的特

13、點。教學過程:一、 導入新課1、 同學們,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通過感官來發現 , 知道了眼耳鼻舌和皮膚是我們的感覺器官, 感覺器官可以幫助我們感知周圍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利用感覺器官觀察周圍的世界。2、 揭示課題: 3、 觀察與比較二、 聚焦教師引導: 感覺器官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感知周圍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 還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比較, 發現很多事物的不同之處。三、 探索(一) 探索實踐一1、 教師出示課本第 31 頁的上面兩幅圖,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 比較這兩幅圖, 從中找出五個不同點。2、 學生仔細觀察并比較兩幅圖, 從中找出五個不同點, 看誰找得又快又準。3、 全班交流

14、, 學生說出這兩幅圖中的五處不同點, 教師引導并表揚那些找的又快又準的同學, 頒發“火眼金睛獎”。(二) 探究實踐二1、 教師引導: 同學們的眼睛真尖呢! 下面我們再來考考大家耳朵的聽力怎么樣?2、 出示器材: 一個塑料桶、 一個大毛絨玩具、 一個小毛絨玩具、一串鑰匙、 一把小尺、 一個杯子、 一支鉛筆等等。3、 測試方法: 一人把物品丟進塑料桶, 測試者背對著塑料桶,根據聽到的聲音, 判斷是什么物品扔進了桶里, 并說明理由。4、 教師強調測試的要領: 東西被扔進桶里的時候, 要高一點,發出的聲音要響亮一點, 讓測試者能夠聽到, 并以此來判斷。 這個實驗可以反復的對比來聽, 同小組的每個同學都

15、要有測試的機會。5、 學生分小組開始進行測試實驗, 教師巡視, 了解學生測試實驗情況, 并相機加以引導, 糾正不正確的做法。6、 全班交流討論, 匯報測試的結果, 并說一說自己判斷的理由。7、 教師小結并表揚合作比較好的小組和聽力比較棒的同學, 頒發“最佳聽力獎”。(三) 探索實踐三1、 出示實驗材料: 玻璃杯、 自來水、 滴管、 醬油。2、 實驗要求: 往三杯飲用水中分別滴入不同量的醬油, 然后按照顏色深淺排序。3、 教師強調實驗要領: 玻璃杯中的水不能太少, 也不能太多,太多或者太少實驗效果都不太明顯。 醬油要用老抽, 生抽或者白抽效果都不理想。4、 同小組同學合作進行實驗, 一人往玻璃杯

16、中滴入醬油, 其他同學認真觀察, 并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排序。5、 實驗結束之后, 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并說一說自己是如何排序的, 按照什么方法排序的。6、 教師引導: 我們除了對杯子中液體的顏色深淺進行排序之外,還可以用什么方法進行排序?7、 學生交流討論: 可以對玻璃杯中液體的多少進行排序, 還可以對玻璃杯中液體的咸淡進行排序(四) 探索實踐四1、 教師出示情境題: 同學們, 老師這里有一堆水果, (相機出示一堆水果) , 不過, 這堆水果當中還有一些仿真水果, 看看誰能把仿真水果挑出來。 誰就能獲得真正的水果獎品, 吃到真正的水果。2、 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 可以把仿真

17、水果挑出來?3、 全班交流討論, 預設:可以用手摸一摸, 真的水果摸在手上涼涼的, 而仿真水果沒有這個感覺。可以用手掂一掂, 真正的水果是有重量的, 而仿真水果比較輕。可以用鼻子聞一聞, 真正的水果有水果的清香, 而仿真水果是沒有的。可以用手掐一掐, 真正的水果一掐, 果汁就會冒出來, 而仿真水果掐了也沒用。 4、 學生提出自己的辨別方法, 有條件的可以采用學生提出來的方法進行驗證。5、 教師小結: 看樣子這個問題難不倒大家, 大家的方法真是變化多樣, 在這么短的時間里, 就把仿真水果給挑出來了, 你們可真厲害。 下面誰來說一說, 在挑仿真水果的時候, 運用了我們的哪些感官?6、 引導學生明白

18、挑水仿真水果的時候, 運用了我們的眼耳鼻舌和皮膚等感官, 進一步復習學習的內容。四、 課堂總結1、 教師引導: 同學們, 今天這節課, 我們運用了多種感官來觀察與比較不同的事物, 下面誰來說一說, 運用感覺器官我們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比較? 同時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比較, 有什么好處呢?2、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 同學們, 運用多種感官, 對事物進行比較和觀察, 可以對事物有一個更全面、 更確切的了解。 所以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 我們觀察一個事物時, 一定要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測試與反應教學目標:1、翻拍手中,我們會用到皮膚、眼鏡等感覺器官。2、抓尺子中,我們需要用眼鏡看對面同學的手勢,尺子的位

19、置,大腦判斷后,命令手去抓等。3、大多數情況下,感官都是協同作戰的。:1、通過“測定反應快慢”這個完整的探究活動,進一步熟練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設計實驗,設計記錄表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3、探究,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在活動過程中,發展學生合作意識,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培養學生的良好科學素養。:完成整個探究活動。:設計記錄在不同條件下的多組重復實驗數據的表格及對數據的處理和統計分析。教學準備:1、實驗用具:8支30cm長的塑料尺2、學生準備:每人一把15cm長的塑料尺。前一節課結束時布置學生圍繞

20、“測定測定反應快慢”設計實驗,設計記錄表格。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創設情境比一比誰的反應速度快,做同學們熟知的翻拍手的。設計思想:好玩,好動是的天性,通過本環節,可以使教師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思維調節到最佳狀態。2、創設問題情境在剛才的中,我們的反應速度有沒有快慢之分呢?反應速度的快慢又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我們可以通過測定反應速度這個探究活動來獲取答案。設計思想:提出問題,及時把學生的注意力從中收回。回到課堂學習當中來。二、探究實驗1、做一個“反應速度尺”玩抓尺子的2、探究過程:(1)提出問題根據自己的興趣提出想探究的問題。設計思想:由于

21、不同的學生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提出問題的水平也不同,教師可從中抽出一些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究。最終確定探究以下四個問題:抓尺子的需要用到那些感覺器官?左右手的反應速度一樣嗎?反應速度與性別有關嗎?反應速度與反復訓練有關嗎?(2)作出假設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作出假設。根據教師的提示結合日常生活經驗學生作出如下假設:抓尺子中,我們需要用眼鏡看對面同學的手勢,尺子的位置,大腦判斷后,命令手去抓等。左右手的反應速度不一樣。反應速度與性別有關。反應速度與反復訓練有關,訓練次數越多,反應速度越快。(3)制定讓學生根據課本上的推薦的具體方法,設計完整的實驗。并討論以下內容:1、用具(思考如何使用)2、抓住尺子時,

22、應怎樣讀取尺子上的刻度值?每次測量時,讀取數值的方法應當一樣嗎?3、每個人的測量次數應該是幾次?4、人員分工(分工明確,合作愉快,提高效率)5、記錄結果是否需要設計表格?怎樣設計表格?(4)實施本節課共探究四個問題,所以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大組,分組選試驗課題。做完實驗后,小組長負責填寫表格并計算出全組的平均值。教師巡回指導,觀看學生分組實驗情況,對操作不正確的地方給予糾正。(5)得出結論由組長公布每一組的實驗結果,并針對數字進行說明,然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發現生長1教學目標1、 發現我們的身體在生長變化。2、通過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能夠了解人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身高,體重,換牙,指甲和頭發等都在發生變化。3重點難點會測量并記錄自己的身高,體重,胸圍等數據。人體生長變化規律。4教學過程活動1【導入】談話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嗎?今天老師想考一考你們的眼力。1、請同學們看一看這是誰的照片?出示幼兒、兒童、少年、青年時期的某同學的照片。(猜猜他是誰)(每張照片上的年齡)。A、現在能猜出來嗎?B、為什么剛才你們猜不出來呢?(生:照片與本人不一樣、成長變化了等)大家說的都很正確,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我們自己。板書課題:發現生長 活動2【活動】出示圖片人的成長過程看一看、試一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