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網設計規范_第1頁
接觸網設計規范_第2頁
接觸網設計規范_第3頁
接觸網設計規范_第4頁
接觸網設計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鐵路電力牽引供電設計規范(接觸網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19980907發布19990101實施5接觸網5.1 、接觸懸掛5.1.1 接觸網的懸掛類型,區間及車站均應優先采用全補償鏈形懸掛,其余懸掛類型由技術經濟及運營等條件綜合比較確定。接觸懸掛允許的行車速度不應小于線路的最高行車速度。5.1.2 繁忙干線或腐蝕嚴重地區的電氣化鐵路,應優先采用銅或銅合金接觸線,其余線路可采用其他材質的接觸線。同一機車交路的接觸線材質宜相同。5.1.3 承力索的材質應采用防腐性能好的鋼絞線或其他材質的絞線;腐蝕嚴重地區和長隧道宜采用銅質絞線。載流承力索與接觸線的材質宜相同。5.1.4 接觸線距軌面的最高高度不

2、應大于6500mm。最低高度應符合下列規定:1 .站場和區間接觸線距軌面的高度宜取一致,其最低高度不應小于5700mm編組站、區段站等配有調車組的線、站,正常情況可不小于6200mm確有困難時不應小于5700mm2 隧道內(包括按規定降低高度的隧道口外及跨線建筑物范圍內)正常情況不應小于5700mm困難情況不應小于5650mm特殊情況不應小于5330mm接觸線最低高度值在高程1000m以上的區段,應按本規范第5.5.2條規定隨空氣絕緣間隙值的加大而相應增加。5.1.5 接觸線高度變化時,其坡度不宜大于3有;確有困難時,不宜大于5%°。接觸網設計的強度安全系數應符合下列規定:1 銅或銅

3、合金接觸線的強度安全系數,當磨耗面積小于或等于15%時,不應小于2.5;當磨耗面積大于15%且小于25%時,不應小于2.2。2 各種絞線的強度安全系數不應小于:1 )軟橫跨橫承力索中的鋼絞線4.0;2 )承力索、定位索及附加導線中的鋼絞線5.0;硬銅絞線2.0;鋁絞線、鋼芯鋁絞線、鋁包鋼芯鋁絞線2.5。3 絕緣子的強度安全系數不應小于:1 )瓷及鋼化玻璃懸式絕緣子(受機電聯合荷載時抗拉)2.0;2)瓷棒式絕緣子(抗彎)2.53)針式絕緣子(抗彎)2.5;4)其他材質絕緣元件,無陽光照射處(抗拉或抗彎)2.5;有陽光照射處,應視材質抗老化性能酌情增加;4耐張的零件強度安全系數不應小于5.0。1.

4、1.7 各類懸掛的接觸線弛度(彈性吊弦引起的支柱處高度變化不計在內)均不宜大于250mm對行車速度不大于45km/h的低速區段,可為350mm運行中,接觸線(被受電弓頂起)的抬升量按100mm受電弓的左右擺動量按200mni十管算。1.1.8 隧道內接觸懸掛應根據隧道凈空高度,隧道內氣象條件和各項空氣絕緣間隙確定。隧道內懸掛類型宜與區間一致,其零部件應加強防腐蝕措施。5.2 氣象條件5.2.1 接觸網設計的氣象條件,應根據最近記錄年限不少于20年的沿線氣象資料計算,并結合既有電氣化鐵路或高壓架空送電線路的運行經驗確定。5.2.2 接觸網的最大設計風速,應采用空曠地區、高地面10m高處的10mi

5、n自動記錄10年發生一次的平均最大值。如氣象臺(站)的記錄值不符合上述要求,則應按規定進行換算。5.2.3 接觸網支柱及線索的風荷載應按使其產生最大風載的方向計算。1 支柱風載按下式計算:3Ws=0.613X10uCxF或W=0.613X10-3u2C(1+打)F(2)2 線索單位風載按下式計算:W=0.613X10-6u2Gd(3)式中W支柱風載(kN);W線索單位風載(kN/m);CX風載體型系數,按表1選用;空間桁架背面的風載降低系數,按表2選用;F柱身迎風面的構件投影面積(m;d線索直徑或高度(mm);-設計計算風速(m/s)。5.2.4 接觸網設計采用的覆冰厚度,應根據沿線氣象記錄和

6、運營經驗確定,且取整數為0、5、10、15、20mm接觸線的覆冰厚度應為上述相應值的50%。覆冰時的氣溫應按-5計算。覆冰時的風速,除個別強風重冰區可按15ms計算外,其余地區應按10m/s計算。冰的密度按00.9g/cnf計算。5.2.5 接觸網設計的各項氣溫應按下列原則確定:1 最高氣溫宜采用40;最高計算溫度直為最高氣溫的1.5倍;2 最低氣溫應按10年發生一次的平均最低值計算確定;3 最大風速時的氣溫應按最大風速時的實際值和強風季節最冷月的月平均氣溫綜合確土定;4 吊弦和定位器正常位置時的溫度直按最高計算溫度和最低氣溫的平均值計算;5 半補償鏈形懸掛接觸線無弛度時的溫度,應比最高溫度和

7、最低氣溫的平均值小5。5.2.6 按安裝和維修條件進行接觸網的有關驗算時,其計算溫變應為-5;計算風速應為10ms;覆冰厚度應為零;安裝或維修工人體重(包括工具)可取0.8KN。5.3 防雷、絕緣、接地1 .5.1應根據雷電日及運營經驗,按下列原則對接觸網進行大氣過電壓保護:1 吸流變壓器的原邊應設避雷裝置。2 重雷區及超重雷區,下列重點位置應設避雷裝置:2 )分相和站場端部的絕緣錨段關節;2)長度2000m及以上隧道的兩端;3)供電線或AF線連接到接觸網上的接線處。注:根據20年及以上的雷電日記錄,用算術平均求得的平均值稱該地區的雷電日N輕雷區NK30d;中雷區30d<NK60d;重雷

8、區60d<NK90d;超重雷區輕輕N>90d。5.5.2 接觸網絕緣水平應符合下列規定:1 接觸網的絕緣泄漏距離,輕污區不應小于960mm,重污區不應小于1200mm;在實現V型綜合維修天窗的雙線電氣化區段,上、下行正線間分段絕緣子串的絕緣泄漏距離可相應增大為1200mnf口1600mm在無確切污穢資料的條件下,應按重污區的要求設計。2 接觸網的空氣絕緣間隙不應小于表1的規定。3 .雙線電氣化區段,上、下行接觸網帶電體間的距離,正常情況不應小于2000mm困難時不應小于1600mm。應按下列原則接地:5.5.3 接觸網支柱及接觸網帶電體鄰近的金屬結構,1 .接觸網支柱宜采用集中接地

9、方式。集中接地宜利用回流線或保護線作閃絡保護地線;當成排支柱不懸掛回流線或保護線時,可增設輔助保護線或架空地線。零散的接觸網支柱應單獨接地。2 .距接觸網帶電體5m以內的金屬結構(橋欄桿、水鶴、信號機等)均應接地。3 .下列接觸網支柱及設備應作雙接地,其中一個接接地板,接地電阻不應大于表2所規定的數值;另一個按本條第4款的規定接鋼軌。1)站臺或其他人員活動頻繁處的未設架空地線的鋼柱;2)開關、避雷器、吸流變壓器等設備的底座;3)架空地線下錨處。4.接觸網接地線在無信號軌道回路區段可直接接鋼軌;在有信號軌道回路區段可直接接扼流變壓器線圈中性點或串接火花間隙后接至鋼軌。說明:1、污穢地區的絕緣子泄

10、漏距離增大時,表中所列的空氣絕緣間隙值可不增大。2、在海拔超過1000m的地區,海拔每增高100項表中空氣絕緣隙均應增大1%。3,在已建成的低凈空的隧道、跨線橋等建筑物范圍內,采用正常間隙確有困難時,方可采用表中困難值,重雷區及距海岸線10km以內的區段的空氣間隙應采用正常值。如確有困難值時,則應相應采取防雷措施。4、此表中的數據也適用于區間和站場平面設計表1空氣絕緣間隙值(mm序號相關情況正常值困難值1絕緣錨段關節兩懸掛點間隙一般情況(適用于任何海拔高度)450一吸流變壓器處300一2+25kV帶電體距-25kV帶電體間隙500一325kV帶電體距固定接地體間隙300240425kV帶電體距

11、機車車輛或裝載貨物間隙350一5受電弓振動至極限位置和導線被抬起的最高位置距接地體的瞬間間隙2001606隔離開關引線、電連接線(包括跨另一支接觸懸掛時)及供電線跳線距接地體間隙330一7絕緣元件接地側裙邊距接地體間隙(適用于任何海拔高度區段)瓷及鋼化玻璃絕緣子10075環氧樹脂絕緣元件5050表2接觸網設備及其鄰近物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類別接地電阻開關、避雷器、吸流變壓器10架空地線接觸網鋼柱30距帶電體5米以內的金屬結構5.4.1平面布置5.4.1 接觸網的平面布置,應保證運行良好,并結合近、遠期的發展綜合考慮。當預留線路的路基土石方工程已經完成時,應預留車站軟、硬橫跨支柱的位置和容量。

12、單線腕臂柱的位置和容量可不預留。5.4.2 支柱位置應與車站信號機位置相互配合,不得影響信號顯示。直線區段,在進站信號機和區間信號機的顯示前方,同側接觸網支柱應按規定加大其側面限界值;曲線區段,應按信號機和支柱的不同相對位置進行處理。單線區段地形允許時,支柱宜設在信號機的對側。5.4.3 接觸網道岔柱應設在標準定位位置,即常用單開道岔的道岔區線間距600處。當地形不允許,道岔柱需設于非標準定位位置時,直使兩工作支導線的交點靠近標準定位位置時的交點。5.4.4 終端柱距車擋不宜小于10ml因地形限制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支柱可沒于線路的一側。5.4.5 接觸網支柱跨距,應根據懸掛類型、曲線半徑,導

13、線最大受風偏斜值和運營條件確定。在最大設計風速條件下,接觸線距受電弓中心的最大水平偏斜值,當電力機車受電弓工作寬度為1250mmW,不宜大于450mma接觸網支柱最大允許跨距值,不宜大于65便山口、谷口、高路堤和橋梁等風口范圍內的跨距應按設計標準選用值縮小510m,且最大跨距不宜大于50m絕緣錨段關節的轉換跨距和分相裝置所在的跨距應較正??缇嘀悼s小570ml相鄰兩跨距之比,不宜大于1.5:1,橋梁、隧道口、站場咽喉等困難地段,不宜大于2.0:1c5.4.6 在直線區段,接觸線應按之字形布置,支柱處的拉出值宜采用200300mm曲線區段,應根據曲線半徑不同,接觸線由受電弓中心向外側拉出15040

14、0mm5.4.7 接觸網錨段長度應根據補償的接觸線和承力索的張力差確定。接觸線的張力差不得大于額定張力的士15%承力索的張力差不得大于額定張力的士10%并應符合下列要求:對新建隧道直預留錨段關節斷1 長隧道內(包括隧道間無法布置錨段關節的隧道群)面,錨段長度不宜大于2000m;對既有線隧道,當末預留錨接關節斷面,且改建困難時,錨段長度不宜大于3000m。2 .區間雙邊補償時的最大錨段長度,一般情況不宜大于1600m,困難情況不宜大于1800m。單邊補償的錨段長度,應為上述值的50。站場站線最大錨段長度可適;加長。1.1.8 接觸線工作部分改變方向時,該線與原方向的水平夾角,正線不宜大于6o;站

15、線及接觸線在非工作支部分改變方向時,不宜大于10o。1.1.9 直線區段,接觸網支柱內緣至鄰近線路中心線在軌面高度處的距離,通過超限貨物列車的正線或站線必須大于2440mm;不通行超限貨物列車的站線必須大于2150mm。曲線區段,上述距離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標準軌距鐵路建筑限界的規定加寬。采用大型機械養護、設計行車速度大干等于120kmh路段,;路基寬度允許或地形平緩,立桿處路基加寬、擋護工程量較少時,上述距離可根據大型養護機械種類酌情加大。牽出線在線路路基寬度允許時,上述距離宜增為3100mm?;菊九_上支柱的內線距站臺邊緣應有不小于1500mni勺輕型車通道。1.1.10 在牽引變電所、分區所

16、所在車站的所址一例及鐵路局分界處應設置接觸網分相裝置,在鐵路分局分界處宜設置接觸網分相裝置。其位置的選擇應滿足電力機車運行、調車作業方便,供電線經路的合理及進站信號機位置和顯示等要求,不宜設在大于6%。的大坡道地段。1.1.11 單線電氣化區段,直在車站的一端(以電源側為好)設絕緣錨段關節;并應裝設隔離開關。雙線電氣化區段,應能滿足上下行分別停電、檢修安全,實現V型天窗、反向行車的要求,按V型天窗的停電范圍設絕緣錨段關節。并裝設負荷開關或消弧電動隔離開關,納入遠動控制為宜。絕緣錨段關節的位置可不受站場信號機位置的限制,但其轉換柱的位置應設在最外道岔岔尖50m以外。在有幾個電氣化車場的車站上,宜

17、將每個車場單獨電分段。裝卸線、旅客列車整備線及機車整備線,均應單獨電分段,并在該處裝設帶接地刀閘的隔離開關。路外專用電化線路應單獨電分段。封閉的水鶴、到發線、安全線、牽出線、機車走行線等,不宜設接觸網電分段。1.1.12 軟橫跨跨越股道數不宜大于8股,支柱容量允許時,宜選用預應力混凝土支柱。對易受裝卸和其他機動車輛損傷的支柱,應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1.1.13 在裝設吸流變壓器的電氣化區段,宜采用桿架式吸流變壓器臺。1.1.14 機動車和獸力車通行的鐵路平交道口的通道兩側應設限界門,其高度應為4500mm??科浇坏雷笥覂蓚鹊闹е藢ΨQ布置,并設防護樁。對稱布置確有困難時,支柱距平交道中心不應小

18、于10ml平交道口處不宜布置錨段關節,困難時也不應在其左右兩側設錨柱。1.1.15 接觸網通過區段,線路兩側應根據需要置斷電標、合電標、禁止雙弓標以及接觸網終點標和安全作業標。5.5 支持結構與基礎5.5.1 支柱容量應根據其工作條件,包括接觸懸掛類型、跨距、所在線路狀況及氣象條件等組合產生的最大效應確定。劃分支柱容量等級,應從技術可靠、經濟合理、使用方便等綜合考慮。5.5.2 鋼結構桿件使用鋼材的最小厚度,應符合表5.5.2的要求。鋼結構宜采用熱浸鍍鋅或熱噴涂鋅防腐。5.5.3 鋼結構桿件的長細比,不宜大于表3所列數值。5.5.4 預應力混凝土支柱箍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得小于20mm。5.

19、5.5 在設計荷載作用下,支柱頂部位移及硬橫梁的僥度不應大于下列數值:鋼柱柱高的1/100環形截面混凝土柱(腕臂支柱)柱高的1/100工字形截面混凝土柱(腕臂支柱)柱高的1/150工字形截面混凝土柱(軟橫跨支柱)柱高的1/100硬橫跨支柱柱高的1/150較接硬橫跨硬橫梁梁跨的1/200剛接硬橫跨硬橫梁梁跨的1/3605.5.6 支柱基礎的形式,應根據支柱構造、材料、地質條件。安裝方便等因素確定,軟橫跨鋼柱宜采用現場澆注的混凝土基礎;預應力混凝土支柱,宜采用整體式基礎。5.5.7 鋼柱基礎項面宜高出路基面200mm5.5.8 接觸網錨柱拉線理入土中的拉線棒,應鍍鋅并徐瀝青等防腐,直徑不得小于25

20、mm5.5.9 接觸網下錨斜拉線與地面的夾角不得大于60°。5.5.10 錨固在混凝土中帶楔塊的地腳螺栓,其錨固深度,在橋上不應小于500mm其他情況下不宜小于15d(d為鋪檢直徑)。錢桂孔內應慎注強度等級不低于M20的水泥砂漿。5.6 附加導線5.6.1 選擇單獨架設的附加導線經路時,應少占農田,避開不良地質地段,并應考慮與鄰近設施的相互影響。5.6.2 附加導線錨段長度不宜大于2000m,在曲線區段、高度或跨距相差懸殊的地區和重冰區可適當縮小。5.6.3 附加導線對地面及相互間的距離不應小于表3的現定。5.7 接觸網工區5.7.1 接觸網工區宜管轄四個區間,在隧道密集的區段宜管轄

21、兩個區間,樞紐及區段站等大站內可設置接觸網工區。5.7.2 接觸網工區位置宜選擇在管轄范圍適中、變電所所在站或較大的車站站房附近,并應選擇與公路銜接及作業車岔線出岔較方便的處所。5.7.3 接觸網工區應配備接觸網檢修作業車一輛(包括平板車一輛)。并直配備客貨兩用汽車一輛。5.7.4 接觸網工區應配備適量的日常維修和事故搶修用的設備。工具和器材。表3附加導線對地面及相互間距離(mm序號相關情況供電線、自藕變壓器供電線、加強線、捷接線回流線、自藕變壓器中線、保護線、架空地線1導線最大弛度時距地面的高度居民區及車站站臺處70006000非居民區60005000車輛、農用機械不能達到的山坡峭壁、擋土墻

22、和巖石500040002導線距離峭壁、擋土墻和巖石無風時1000500計算最大風偏時300753導線跨越鐵路時跨越非電化股道(對軌面)75007500跨不同回路電氣化股道(對承力索,無承力索時對接觸線)300020004不同相、不同分段水平排列2400兩導線懸掛點間距離垂直排列20005與建筑物間的最小距離導線與建筑物間的最小距離(計算最大弛度時)40002500邊導線與建筑物間的最小距離(計算最大風偏時)30001000鐵路電力牽引供電隧道內接觸網設計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20001221發布20000401實施1總則1.0.1為統一鐵路電力牽引供電系統隧道內接觸網設計的技術標準,使設計做

23、到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節約能源、經濟合理和方便維修,制定本規范。1.0.2本規范適用于國家鐵路網中標準軌距鐵路,牽引網采用單相工頻(50Hz)交流制,接觸網額定電壓為25kV,設計行車速度不大于140km/h的電力牽引供電工程隧道內接觸網設計。1.0.3工程設計中選用的設備應能滿足隧道內電力牽引的要求,并應積極推廣采用技術可靠、工藝成熟、經濟合理的新設備、新材料。1.0.4隧道內接觸網設計應根據隧道凈空高度,隧道內氣象條件、污穢程度等合理確定,并應滿足所通過的機車車輛和裝載貨物建筑限界的要求。1.0.5隧道內接觸網工程的設計,除應符合本規范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的有關強制性標準的規定。2接觸網設

24、計條件2.1 氣象條件2.1.1 隧道內接觸網設計的氣溫取值應按下列原則確定:隧道內接觸網設計氣溫應依據隧道長度及該錢皮在隧道內的長度確定。當2/3鋪段長度及以上位于長度大于2000m的隧道內時,設計氣溫可按比隧道外接觸網設計氣溫最低值高5C,最高值低10c取值;其余情況可與隧道外接觸網設計氣溫取為一致。1.5 倍。2.1.2 隧道內接觸網的最高計算溫度直為所取最高設計氣溫的2.1.3 隧道內腕臂、吊弦、定位器正常位置時的溫度宜按最高計算溫度和最低設計氣溫的平均值計算。2.1.4 盡隧道內接觸是掛及附加導線懸掛不宜考慮垂直線路方向的風荷載和冰荷載。2.2 隧道凈空與眼界2.2.1 當隧道凈空符

25、合國家現行的標準軌距鐵路建筑眼界(GB146.2)中“隧限-2A”及“隧限-2B”限界時,接觸懸掛及附加導線懸掛須按滿足GB146.2中“建限-11”眼界及帶電體與接地體、帶電體與最大級超限裝載貨物的安全距離設計。2.2.2 當隧道凈空不符合標準軌距鐵路建筑眼界(GB146.2)中“隧限一ZA”及“隧限一位B”時,接觸是控及附加導線懸掛應根據隧道凈空高度按滿足二級、困難時滿足一級超限貨物列車的建筑眼界及帶電體與接地體、帶電體與超限裝載貨物間的安全距離設計。2.2.3 當遇有特殊的低凈空隧道及跨線建筑物在經鐵道部批準的情況下,可按滿足(標準軌距鐵路建筑限界)(GB146.2)中“建限-2”及滿足

26、帶電體與接地體、帶電體與機車車輛間的安全距離設計。2.3 受電弓外形尺寸及動態包絡線2.3.1 受電弓外形尺寸應符合標準軌距鐵路建筑限界(GB146.2)中的規定。2.3.2 受電弓動態包絡線應符合標準軌距鐵路建筑限界(GB146.2)中受電弓最大工作區域的規定。2.3.3 當受電弓外形尺寸和受電弓動態包絡線不符合標準軌距鐵路建筑眼界(GB146.2)中規定時,應由生產廠家提供實際尺寸,并必須符合隧道凈空對其尺寸和絕緣間隙的要求。3接觸懸掛5.1 懸掛類型5.1.1 隧道內接觸懸掛類型應優先采用全補償鏈形懸掛,并宜與區間懸掛方式相一致;當隧道凈空高度不能滿足要求時,可采用簡單懸掛。采用簡單懸掛

27、時,列車運行速度不宜超過80km/h。5.1.2 隧道內接觸懸掛宜采用承力索位于接觸線正上方的直鏈形懸掛。5.2 接觸導線高度5.2.1 當隧道凈空符合標準軌距鐵路建筑眼界(GB146.2)中“隧限-2A”及“隧限一2B',并帶電通過5300mm最大級超限貨物時,接觸線距軌面的最低高度正常情況不應小于5700mm困難情況不應小于5650mm5.2.2 當隧道凈空不符合標準軌距鐵路建筑眼界(GB146.2)中“隧限-2A”及“隧限-2B時,接觸線距軌面的最低高度不應小于25kV帶電體與所通過的機車車輛和貨物列車間350。的安全距離,但最低高度不應小于5330mm5.2.3 在海拔1000

28、m以上的區段,接觸線最低高度值應隨空氣絕緣間隙的修正值增加而相應增加。4防雷、絕緣、接地4.1 防雷4.1.1 重雷區及超重雷區,長度為2000m及以上隧道或隧道群兩端的接觸風應設避雷裝置。4.1.2 地處中雷區,長度為10000m及以上特長隧道兩端的接觸網應設置避雷裝置。4.2 絕緣4.2.1 隧道內接觸網絕緣水平應按重污區標準設計。4.2.2 接觸網的空氣絕緣間隙不應小于表4.2.2的規定。4.2.3 回流線距受電弓靜態間隙不應小于450mm4.2.4 回流線、保護線、架空地線在最大弛度時距地面不應小于5000mm單線隧道內確有困難時不應小于4000mm表4.2.2空氣絕緣間隙值(mm序號

29、有關情況正常值困難值1絕緣錨段關節兩懸掛點間隙一般情況(適用于任何高程)450一吸流變壓器處300一2同回路自耦變壓器供電線帶電體距接觸懸掛或供電線帶電體間隙500450325kV帶電體固定接地體間隙300240425kV帶電體距機車車輛或裝載貨物間隙350一5受電弓振動至極限位置和導線被抬起的最高位置距接地體的瞬時間隙2001606隔離開關引線,電連接接線(包括跨另一支接觸懸掛時)及自耦變壓器供電線及跳線距接地體間隙330一7在對向風吹,風速為13m/s時,25kV帶電體與保護線的間隙250一8絕緣元件接地側裙邊距接地體間隙(知用于任何高程)瓷及鋼化玻璃絕緣子10075有機復合絕緣元件50一

30、注:l.污穢地區的絕緣泄涓距離增大時,表4.2.2中所列的空氣絕緣間隙值可不增大;2.在高程超過1000m的地區,表4.2.2中所列空氣絕緣間隙值應進行修正;5.在已建成的低凈空隧道、跨線橋等建筑物范圍內,采用正常間隙確有困難時,方可采用表4.2.2中的困難值,并應相應采用防雷措施。但重雷區及海岸線10km以內的區段的空氣間隙,應采用正常值。4.3接地4.5.1 隧道內接觸網宜采用集中接地(接地母線)方式,也可利用回流線(直接供電方式)或保護線(AT供電方式)作閃絡保護地線。接地母線的引下線宜采用嵌入隧道壁內方式設置。4.5.2 接地母線應每隔約500m接一次鋼軌,小于500m的隧道宜在中部有

31、一處接鋼軌。在無信號軌道回路區段可直接接鋼軌;在有信號軌道回路區段可直接接扼流變壓器線圈中性點或串接火花間隙后接至鋼軌。4.5.3 接地母線引至隧道洞口處,應按本規范第4.5.2條規定接鋼軌,同時在洞口處打接地極,接地極接地電阻值不得大于10QO5平面布置5.1 錨段5.1.1 對電氣化鐵路的新建隧道,在下列地點應按接觸網下錨要求在隧道內預留錨段關節斷面及下錨洞:1 長度大于2000m的隧道;2隧道間無法布置錨段關節的隧道群及橋隧相連地段的隧道;3鄰近車站的隧道。5.1.2 隧道內不宜設置絕緣錨段關節,確實需要設置絕緣錨段關節的隧道應預留錨段關節斷面、下錨洞及安裝隔離開關的空間。5.1.3 長隧道內(包括隧道間無法布置錨段關節的隧道群及橋隧相連處),對新建隧道,當預留錨段關節斷面及下錨洞時,錨段長度不宜大于2000m;對既有線隧道,當求預留錨段關節斷面及下錨洞,且改建困難時,錨段長度不宜大于3000m。5.1.4 隧道內錨段關節全補償下鋪直采用墜航補償下鋪方式,并直選用鐵流。求預留錨段關節及下錨洞的隧道可采用墜流補償以外的下鋪方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