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木葉導學案及答案_第1頁
說木葉導學案及答案_第2頁
說木葉導學案及答案_第3頁
說木葉導學案及答案_第4頁
說木葉導學案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說“木葉”導學案課堂導學【學習目標】1品味文中詩句,理解古代詩歌中“木葉” 意象的意蘊;比較 “(落)木(葉)”與“樹(葉)”的不同,把握“木”的藝術特征。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明確本文寫作目的。3初步培養學生感悟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豐富意蘊,提高詩歌的閱讀欣賞能力【預習導學】一、背景知識“說”屬于議論文體,本文是文化隨筆(文藝短評);“木葉”是文章論題,本文是就古詩中“木葉”意象進行分析說理。 “木葉”即“樹葉”,但是古代詩歌中有用“樹”的,有用“葉”的,就是用“樹葉”的十分少見。由于作者是一個學者,也是詩人,有著深厚的學養和豐富的聯想力,因而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

2、”、“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做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使我們對古詩詞藝術中的精微之處有了更深的體察,值得我們借鑒。學習這篇課文需要我們逐字逐句認真、細致地讀,把整篇文章貫穿起來,各個部分融會貫通,就可以把握文意。二、文學常識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靜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閩侯人。詩人、文史學家,193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編文學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廈門大學任教十年,1947年為燕京大學教授,1952年至今為北京大學教授。曾

3、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詩聞名于世,與戲劇家曹禺、小說家吳組緗,并稱“清華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詩楚辭研究專家。對明清小說也很關注,并提出頗多精辟的創見。著有唐詩綜論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國文學簡史等多部著作。獲國家教委教材一等獎。出版過春野與窗問路集等六部新詩集。他數十年如一日,諄諄教導后學,桃李滿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歲。 三、整體感知1.“木”在形象上有幾個藝術特征? 2、前三段“引子”中說,古代詩人多用“木葉”而不用“樹葉”;第7段說,“木”與“樹”在藝術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這三段是解說原因的。那么,你認為解說清楚了嗎?用自己的話解說。 四、

4、課內縱橫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注:以下四句詩是: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平身自有分,況是蔡家親。3“木在形象上的第三個藝術特征”一句中的“藝術特征”指什么?答 4分條簡述“木”的更為普遍的暗示。答:5試對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的四句詩作一點鑒賞。(不多于100字)答:6用一句話概括這段文字所表達的意思。答: 閱讀鏈接青 與 綠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草與柳在古代詩詞中一直經常這樣地同現,要說

5、明其間的緣故,根本上還是因為都涉及春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柳樹是代表著春風的,而草則又與春風共其命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體現在草與柳的變化上。“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無的草的痕跡,便宣告了春天的來臨。“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柳枝上剛萌發出點點的細葉,料峭的春風便已來到了人間。這個細葉,詩詞中又稱為“柳眼”,仿佛在說碧玉妝成的柳樹,忽然從睡夢中一覺醒來,睜開了眼睛,同時也就是春天的開始了。所謂“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草透出了綠意,柳睜開來眼睛,

6、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綠色世界啊。 世界是綠色的,可是詩人卻愛說“青青河畔草”“青青夾御河”“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綠色,所謂“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可是卻非說“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青春復隨冠冕入,紫禁正耐煙花繞”。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卻不說踏綠。春天喚做青陽,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稱為青年,那么到底是誰代表著春天呢? 綠與青原是相近的顏色,所以青天又稱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綠。綠草可以稱為青草,綠柳卻不能稱為青柳,但是“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卻又正是好詩。“春晚綠野秀”,這綠野卻很少稱之為青野。大概由于綠指的是具體的現實

7、的世界,而青則仿佛帶有某種概括性的深遠意義。綠原是一種諧和的色調,在萬紫千紅的春天,綠乃是多樣統一的典范。而青則更為單純,凝凈,清醒,永久,松樹因此就都稱為青松。所謂青山綠水,何嘗不正是兩種性格的說明呢?這里或者會給我們帶來一點生活中的啟發嗎?誰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這只是一種理想,從現實到理想,從具體性到概括性,本來是綠的卻說成是青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青青。 寫于1983年立春(選自唐詩宗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高考鏈接1.下列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A.有些人的科學見解,遠遠超出同時代的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洞若觀火。 B.英國選手接連刷新世界紀錄,使一向獨霸短跑比

8、賽的美國人黯然失色。 C.中央電視臺的“開心一刻”欄目,確實辦得妙趣橫生,每當我陶醉其中時,就真有點樂不思蜀。 D.千姿萬態、造型各異的紫砂壺,圓無一相,方非一式,真是出神入化。 2.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確、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華航電子有限公司,以人為本利用各種渠道培養和提高在職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B.如果國家有計劃地多生產這類配件,就可以省下許多外匯用以進口國內暫時還不能生產的儀器。 C.“神舟”號飛船發射成功,誰能否認中國沒有進入國際載人航天技術領域的能力? D.與傳統藝術不同,現代書法藝術追求的是視覺藝術性,更注重以造型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和個性。 3.填到空格處,與上

9、下文銜接較好的一個句子是 文學成為記錄文化的有效工具是從意音文字開始的。美索不達米亞的釘頭字、埃及的圣書字、中美洲的瑪雅字、中國的漢字等是意音文字。 _ 。現在,絕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為歷史陳跡了,只有漢字,作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獨立。 A.它們在各自的地區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燦爛記錄 B.它們輝煌了很長一段時間,大都已經銷聲匿跡 C.使用這些文字的地區都是人類早期文化的發源地 D.意音文字后來被具有音節特點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4仿照例句,在橫線處填上結構相同的語句,要求文意貫通,并要構成排比句。 例句:欣賞音樂作品,我們雖手不操琴,卻能聆聽琴瑟琵琶,神游“古典”“浪漫”,品味優美旋律;

10、還能夠在命運中與貝多芬切磋,在天鵝湖邊和柴可夫斯基相伴,在大峽谷組曲里同格羅菲探險音樂能夠培養我們的美感,陶冶我們的情操,鑄造我們的靈魂。 仿寫:閱讀文學作品,我們雖足不出戶,卻可以_,_,_;還可以在塞納河畔與雨果散步,在皇村學校里同普希金暢談,在茫茫大海中和海明威拼搏文學作品可以_,_,_。 說木葉答案 課堂導學 三,1· “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種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模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其次它還暗示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

11、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顯得更加空闊。“木葉”中的“葉”帶有綿密的意思,“落木”則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2·“木”與“樹”,一字千里。古代詩人之所以多用“木葉”而不用“樹葉”,是因為:“木”本身就含有落葉的因素,而且“木葉”能讓人感受到落葉的微黃與干燥,這樣,讀者在讀到“木葉”的詩句時,就能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空闊、疏朗、冷清、蕭瑟的秋天氣息,它有衰敗飄零之感,有離人的嘆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 “自古文人多悲秋”也。這就是作者所說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3“木”具有暗示性4暗示清秋氣息 暗示詩人情感 暗示人

12、物性格形象5“雨中黃葉樹”既是比喻又是襯托,借以表現作者年事已高,晚景凄涼的景況。通過凄涼孤苦的處境,反襯外弟來訪帶來的極大慰藉,從而體現一個“喜”字。6古代詩歌中的木葉具有極其豐富的暗示性。高考鏈接1·答案:B解析:“樂不思蜀”,比喻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用來形容在家中看電視,語意不合。2·答案:C .解析:A項動賓搭配不當,“培養”不能與“水平”搭配;C項濫用否定詞;D項刪“更”。3.答案:B、 解析:橫線前的句子陳述的對象是“幾種意音文字”,本著陳述對象統一的原則,可排除C項;D項的主語與前一句的末尾重復,不簡明,也可排除;B項陳述對象雖與前句一致但內容與后一句矛盾。4

13、、答案:A 縱橫古今中外漫游名山大川領略異國風情開闊我們的眼界豐富我們的知識完善我們的人格 解析:該題是結合句式的理解進行仿寫,在仿寫中考查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排比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的修辭手法。解答此題關鍵在于仿照例子,選擇三個結構相似、內容相關的句子構成排比。 高考考點直擊:詩歌鑒賞之意象、意境A. 考綱解讀1.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 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B. 命題特點C. 知識梳理鑒賞詩歌的形象和意境:鑒賞詩歌一般思路:意象 意境 情感詩歌的基礎 詩的畫面 詩的

14、內涵詩歌形象:(一)詩歌形象主要包括:1.人物形象:(1)詩中的“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如雨霖鈴中的“我”。鑒賞詩人自身形象,要準確地抓住其人格內涵,指出其社會意義。 (2)作者所描寫的客觀形象,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周瑜。2.自然景象或意象:意象:詩人在詩歌中描寫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 (二)意象的特殊內涵:1. 月亮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2. 菊花    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古來許多詩人都借菊花來寄寓自己的

15、精神品質,菊花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3. 梅花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4. 松     松樹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5. 蓮     借以表達愛情。6. 梧桐   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征。7. 杜鵑鳥    凄涼、哀傷的象征。8. 鷓鴣鳥   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9. 寒蟬    

16、;悲涼的同義詞。10. 鴻雁   (1)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2)以鴻雁來指代書信。11. 化碧  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12. 尺素   作書信的代稱。13. 青鸞   山海經載,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讓一只青鸞報信。后人便用“青鸞”“青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14. 雙鯉   書信的代稱。15. 五柳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后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16. 東籬   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17、后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17. 三徑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后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18. 勞歌   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歌”后來成為送別歌的代稱。19. 長亭   送別地的代名詞。20. 南浦   屈原楚辭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后來常用來指稱送別地。21. 陽關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來就把送別

18、時唱的歌曲稱作“渭城”、“陽關”。22. 柳岸   送別的地方。 23. 鴻鵠  比喻有遠大志向。24. 紅豆   象征愛情或相思。25. 雞黍  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26. 落花    (1)把落花作為自然景物來描寫,構成一種優美的意境。(2)面對落花,唏噓感嘆:嘆年華易逝,美麗不再。(3)以落花寓意昂揚向上的精神。 27. 流水   (1)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點,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類雖具體可感卻難以把握的事物。(2)因水的剪切不斷、永不停歇與愁緒的無始無終、無止無休正好吻合,故詩人

19、又常以水喻愁。 28.“搗衣”和“砧聲”     (1)“思婦”主題下最為常見的意象之一。(2)思鄉主題的傳統意象之一。(3)把這種聲音作為自己詩歌的背景音樂,表達種種復雜的情感。29. 船    (1)“自由”。(2)“漂泊”之感。30. 青山     (1)故鄉的象征。(2)人事往來成代謝,青山卻容顏不改,萬古長存。它不僅是一種空間意象,同時更暗含時間的因素,它代表一種壓力,啟示詩人對生命與歷史進行反思;它提供一個坐標,讓詩人得以定位自己在歷史中的形象。同樣,“青山”意象在詩歌中也

20、經常被用于暗示濃烈的情感。31. 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32. 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33. 鴛鴦 指恩愛的夫婦。34. 丁香 指愁思或情結。35. 莼羹鱸膾:借指思鄉之情。36. 芭蕉: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37. 黍離:常用來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38. 連理枝、比翼鳥:古典詩歌里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39. 投筆:指棄文從武。40. 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41. 請纓:喻殺敵報國。(三)意象傳統內涵的不確定性:詠柳詩而言,古人多以折柳表惜別,但有很多例子往往會打破我們的定式思維。比如:1. 有的屬于描繪柳的婆娑輕揚

21、,謳歌迷人的春天的詠物詩;2. 有的借飛舞的柳絮象征詩人自由無拘的性格:3. 有的將隨風飄舞的柳絮比作隨風轉舵的政客小人;4. 有的以風中飛舞的“柳條”象征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四)題目類型:1. 這首詩塑造了什么樣(怎樣)的形象?試說說這首詩中的形象特點?通過詩中的形象塑造,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2. 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五)分析方法1. 熟悉意象的傳統色彩,掌握常見意象的特殊意義。2. 分析意象的個性色彩,了解詩人慣用手法。例:晉·陶淵明飲酒其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和郭主

22、簿: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舊摘人頻異,輕香酒暫隨。唐·白居易詠菊: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唐·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唐·李商隱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3. 準確理解修飾詞。例: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六)答題步驟:1. 什么形象?2. 形象的具體特征是什么?3. 形象的意

23、義是什么?【強化練習】一.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8分)曉上空泠峽王罔運獵獵南風拂驛亭,五更牽纜上空泠。慣行不解愁風水,瀑布灘雷只臥聽。注: 空泠峽:在湖北宜昌市東南長江上。 王罔運(18321916),近代著名詩人。他早年懷有遠大的敢治抱負,然而屢遭控訴,于是絕意仕進,歸而授徒。1. 本詩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情景? 二.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小孤山宋謝枋得人言此是海門關,海眼無涯駭眾觀。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瀾。堅如猛士敵場立,危似孤臣末世難。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注: 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縣城南65公里的長江之中,四無依傍,地勢險要,是南宋軍事要地。 謝枋得:

24、宋弋陽(今屬江西)人,以忠義自任,曾率軍抗元。兵敗后隱居福建一帶,后被元人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 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渦。1. 詩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 簡析“危似孤臣末世難”中“孤”字的妙處。 三、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8分)過湖 俞桂舟移別岸水紋開,日暖風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橫畫軸,白鷗飛處帶詩來。(1)“日暖風香正落梅”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4分)(2)這首詩是如何寫景的?請任選一個角度加以賞析。(4分)四、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鷓鴣天蘇庠楓落河梁野水秋,澹煙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塢黃茅店,夢倚高城赤葉樓。天杳杳,路悠悠,鈿箏歌扇等閑休

25、。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注】黃茅店,指的是鄉村客店。赤葉樓,這里指女子所居之樓。“灞橋”句,漢代人送別,在長安灞橋折柳相贈,故后代以“灞橋楊柳”代指離別。 (1) 詞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在全詞中有何作用?(4分)五、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8分)南柯子·憶舊 仲殊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凄涼時候在天涯。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注】仲殊,宋代僧人。(1)“數聲啼鳥怨年華”一句在詞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2)詞中“荷花”的含義是什么?結合全詞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4分)詩歌鑒賞之語言【例題展

26、示】閱讀下面一道詩,然后回答問題。(2003年高考) 過香積寺 王 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欲念。 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分別哪一個字用的好?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6分)【答案】 “咽”、“冷”二字用的好。(1分)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2分)“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色(意境),表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主旨)。(3分)【答題技巧歸納】答

27、題分三步:1、找出妙用字,理解其本義。(入手點)答案 “咽”、“冷”二字用的好。(1分)2、分析語境義(結合詩句的意思分析,翻譯句子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2分)如果用到手法(一般是修辭)還要答用了什么手法并解析手法。3、總結妙用字的作用或詩歌主旨。(表現了作者的心情/描繪了的意境)(寫出詩歌的意境、主旨) “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色(意境),表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主旨)。(3分)【強化練習】六、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完成后面題目。(8分)鷓鴣天 王寂秋后亭

28、皋木葉稀,霜前關塞雁南歸。曉云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機。沙鷗相對不驚飛。柳溪父老應憐我,荒卻溪南舊釣磯。 (1)這首詞的上片有兩個字用得極為生動,請指出來并加以分析。(2)有人說“久忘機”是這首詞的關鍵,你是否同意?結合詞的內容說明理由。七、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北齋雨后文同 小庭幽圃絕清佳,愛此常教放吏衙。雨后雙禽來占竹,秋深一蝶下尋花。 喚人掃壁開吳畫,留客臨軒試越茶。野興漸多公事少,宛如當日在山家。 【注】此詩為宋神宗熙寧年間作者任興元知府時作。北齋是作者庭院中的書齋。放吏衙:免去吏卒定時參見知府的慣例。吳畫:唐畫家吳道子的畫,此代指名畫。(1)有人認為,“雨后

29、雙禽來占竹”一句中的“占”字可改為“站”,你同意嗎?為什么?(4分)(2)從全詩看,詩人表達了怎樣的生活情趣?請簡要分析。(4分)八、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8分)書邊事 張 喬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1)請賞析首聯中“倚”字的表達效果。(4分)(2)結合全詩,請簡要分析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高考考點直擊:詩歌鑒賞之意象、意境練習答案一. 1. 拂曉時分,獵獵南風吹拂著江邊驛亭。詩人乘坐小船在纖夫的牽引下向空泠峽溯流而上。二. 1. 此詩托小孤山以言志,表達了詩人盡管身為孤臣,身處末世,也要勇猛堅毅、殺

30、敵報國的壯烈情懷,以及自己能夠力挽狂瀾、取得抗元勝利的堅定信念。2. 小孤山的“孤”與孤臣的“孤”,字面相應,聯想自然。 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與詩人砥柱中流的壯士情懷相應,托物而言志 偶爾存留的孤山與沒世僅存的孤臣相應,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將帥嚴重匱乏,比喻貼切。三、(1)(4分)陽光煦暖,和風播撒著花香,疏淡的梅花悄然飄落(2分),描繪了一幅和暖馨香的畫面(2分)。(2)(4分)(點明手法2分,分析準確2分)遠近結合。前兩句寫近景,扣題交待過湖的時令,渲染香暖和悅的氛圍;三、四句寫遠景,遠處若隱若現的山色如同水墨畫橫在天地間,一只白鷗由遠處飛來,增添了畫面的詩意。遠近結合,使畫面層次分明,富有情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