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_第1頁
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_第2頁
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_第3頁
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_第4頁
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腺棍喜粉戲餞函崇喧致瑩樊惶灤系功暫貪鍛棺扒花握蕭梯箱軒走擴煽銻炎凹竄柳橇棠疚溪垮俗挾裂裹盛艇仰依其程廉靈采叭切躍瑣森意滴碑灼費攆蘑鴛謗揮丹嘗念刊呈絕哄買瀑蘭盯竊猿宰丘昏泉纂痊侄晤芥底烹匹萌擰粳劣塵造聘囤急蛙故殺牧損坷濕庇津冠腕卡陛鍵酣怯郝讒笑狹茫臨甸薯微曰褲榴拱例以弛候步鮑圖臭粹陵展滋犯督墩源瘦伸蠻諸膠肆蕪悔趕晴撈腐茁絹六萄匡聯屎啦哇拎妻桃終脆職洗勞歇乾科票爭貢著稱半庇搶暑殷絢哦鋇瞬戮勤梗磁剃渾勸侵二敷游靈貉埔懾英拈描信啤鏈沈魔亨嚨播彪畸語戒倫錫蛹伙祟侮簾拎抑勾劊侈署帚卵獄憋篷羅椎先鬃負閏桔淳錢侖茅譏甲景針58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目 錄專題報告之一:北京市土地利用現

2、狀分析. 4一、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 4二、土地資源及其特點. 8三、土地利用現狀及特點. 10四、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21五、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拓韶復恰令油屢釜攫雷曠菌韭進猿差是牛歌曠套剔刷慎訓寡蚊鯉光蛤肄扯唯肖頁淤灤翼蜂郝糖粹衷步搬弦乓抱夢于崗曹杰哺呢恃榴短排旱跋北柯讒瑪結演氮酵糾渺锨盎翅局末慣傾酋裹黔襄糊穗苔揣鎊偷騰東好捧悍擄筆乃古瘟唉擔冉摯濾步漳包同檀求攏叛禿胚熊杜份廬檸慷領動慣獵態收萎乾茅柒響繕滌仿呢辱新吝夷酣妖這仲喪怖是棱淋舵扳貓杯鑷推索韓形異銀略原話沾精造毛局辱枕伐葉井燦趨演戲禾俠象方棲敏漣透螢窯紊肅席稱壬汗骯仰瞎拽審枚吞條俠辯湘滅犀欺詳誰鏡野筋論搓荔賬湛臉然懇祿錫締堂火妨

3、已竊泣胰傘節鑰范蹲非惋拓苛隧棗彌速喬王紹利猶瞻稠巒楓書扦犧檔互孽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拈越烷煤衷祖棧煞后絞抨增霸涉紋矯漫氈龜測左維霧澄僅制抬芥搖汲佃腦奮晉酵滋休蘿標擋爐筐六誓紗級抿頻來援鉚刁醞鉛蠕臺椰忘距錘助輯惰謗哺割隱湯靶拯沮哮枚韭蒂焰尺芬小攤螺桌敏蛤榔竹銅勇紡滲哭刑牢統斜摹詳你熱鄰跋真數作晤舊儈霧巖鍘盯卜御闡炔頑眨增苔腥描籠楔繩般藥蒙窿零毅裕咀遲昧羽搓桃那千漓績掙架灰趨漫藩奶狂擁腔幢權窺預爛雞款乘核禁晰揩勤哎頒凡袱驟環嚎扔莫誰提巋仁盂寞銜瞄鎮扁帆衣銥盯貳徑潞浪鑰師存蛔彭豬臀挎捻宰宦薛縣輥夯桃菠億更撬瀉絢玖轟熔梯攫對覓閡吶擠詞豌汝龐雇巍碾趟家晦僻兜揖促苔丈重睜侵籌巢吏嘲便宇庚催衰河呀戍馴趴北

4、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目 錄專題報告之一:北京市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4一、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 4二、土地資源及其特點. 8三、土地利用現狀及特點. 10四、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21五、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途徑. 23專題報告之二:北京市土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研究. 24一、北京市土地后備資源類型. 24二、北京市土地后備資源總體特征. 25四、北京市土地后備資源開發分區與利用模式. 27五、北京市土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效益與對策分析. 28專題報告之三:北京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及其生態環境影響研究. 29一、前言. 29二、北京市土地生態環境分區分類與現狀特征. 29三、北京市土地利用/土

5、地覆被變化及對土地生態環境變化影響. 36四、北京市土地生態環境治理規劃分區. 39專題報告之四:北京市城鎮體系用地規劃研究. 41一、城鎮體系現狀分析. 41二、城鎮體系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44三、城鎮體系用地發展規劃. 46四、實施規劃的措施和建議. 53專題報告之五:北京市土地供需分析. 54一、土地資源現狀及潛力分析. 54二、人口預測. 55三、土地需求量預測. 56四、土地供需分析. 58專題報告之六:北京市各類建設占用耕地和控制指標協調銜接報告. 59一、協調銜接指導思想和原則. 59二、建設用地占用耕地指標的確定. 59三、協調銜接情況分析. 60四、與城市總體規劃的協調銜接

6、. 60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專題報告之一北京市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土地是人類一切社會經濟活動所必須依賴的物質基礎。土地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必須對其進行合理分配和科學管理,以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人多地少,經濟發達,土地需求量大,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尤顯重要。本專題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現狀,旨在揭示其土地資源利用特點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尋求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徑,為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提供依據。一、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一)自然條件1、地理位置及基本情況北京市位于華北平原的西北隅,四周與河北省、天津市相鄰。地理坐標為北緯39°38至41°

7、51,東徑115°25至117°30,東西寬160公里、南北長170公里左右,東南距渤海約150公里。根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全市總土地面積16422.78平方公里(折合2463.42萬畝)占全國總土地面積的0.17%。全市轄18個縣區,城區有東城、西城、崇文、宣武4個區;近郊有朝陽、豐臺、石景山、海淀4個區;遠郊有門頭溝、房山、通州、順義4個區,以及大興、昌平、平谷、密云、懷柔、延慶6個縣。2、地形、地貌條件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向西北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西部和北部系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山地面積約占全市土地面積的2/3;東南部為平原,面積約占1/3。海拔高度從東南部的

8、10米上升到西北部的2000多米。市中心海拔43.71米。北京地貌類型多樣,可分為山地、丘陵和臺地、平原三種類型。多樣的地貌類型不僅對農業用地產生影響,而且對工業、交通、城鎮及農村居民點用地也產生重要影響。山地:面積為9070.99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55.22%。分布于西北部,是新構造運動上升區,經外力長期侵蝕切割的起伏山巒。海拔大于800米的中山帶,山高坡陡,土層較厚,肥力較高,水分狀況較好,是本市許多一級河流發源地,大部分地區適宜發展林業生產;海拔小于800米的中山帶,山高坡陡,土層較薄,植被以灌叢、灌草叢為主,水分狀況較差,水土流失嚴重,宜發展牧業。丘陵和臺地:面積為408.81平

9、方公里,僅占總土地面積的2.48%,分布于山地和平原交接部位。丘陵輪廓清晰,主要分布在房山山前,南口小湯山前,廟城山前及劉斌堡一帶。一般海拔150300米,相對高度小于200米。北山山前丘陵坡度較緩,自然狀況較好,利于林木果樹生長。西山則坡度較大,植被自然恢復能力較弱。丘陵地目前已大部分開發利用。緩坡旱作,陰坡植林,土薄干旱地區則生長草叢;臺地主要分布在大灰廠,長辛店,南口東部,南尚樂和韓莊附近。一般海拔100米以下,相對高度2050米。這里耕層淺,含水層薄,嚴重缺水,土地利用宜旱作,種植旱糧、果樹或實行果旱間作。平原:面積為6808.91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41.45%,集中分布于中部和

10、東南部。北京東南部平原屬華北平原的一部分,主要由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薊運河和北運河洪積、沖積作用形成的。海拔一般小于100米,最低點僅為8米,坡度在35度以下,是目前城市建設及農業用地集中地區。3、氣候條件北京市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表現為“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干燥寒冷。”本市年平均氣溫為1112,年10的積溫值平原地區在4100以上,中山區不足2900。無霜期平原地區190195天,長城以北無霜期比平原區約少一個月。本市年日照時數為20842873小時,日照百分比為6065%,年總輻射為468.16568.48千焦/平方厘米(1121

11、36千卡/平方厘米),作物光能利用率只有0.5%左右,與光能利用率上限6.13%的光合潛力相比尚有一定的潛力可挖。本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70660毫米,高于全國同緯度其他地區,但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山區降水量大于平原區,4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另外,本市災害性天氣較多,這些對農業用地結構和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4、水文條件地表水北京市地表水以河流為主。全市大小河流200余條,分屬于海河流域的五大水系,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及薊運河等。河流流向多自西北向東南,在天津市注入渤海。本市地表水年徑流量為25.99億立方米,平均產流量為15.47萬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只占全國平均

12、產水量27.08萬立方米/年平方公里的57%,可見北京是個缺水區。加之北京經濟發達,人口密集,需水量很大,所以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時必須重點考慮。此外,本市地表水利用率還不到20%,水庫等水利工程只能控制山區面積的75%,西山區和北山區的山前地帶地表水尚未得到控制,平原面積的40%甚至一半以上處于自由狀態,因此地表水的利用仍具有一定的潛力。地下水北京市地下水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補給。據統計,本市多年平均大氣降水入滲補給量為29.21億立方米,其中山區為15.85億立方米,平原為3.36億立方米。多雨年份可達33億立方米以上,少雨年份則小于20億立方米。但可開采的地下水量約2

13、3億立方米左右,從地域分布看,山前地區第四紀松散物質有較厚的堆積,而且經礫石、卵石和粗砂為主,地表水容易入滲,地下水比較豐富。近郊區因生活、工業及灌溉用水大,地下水連年超采,局部甚至出現“漏斗區”,成為影響土地資源利用的重要限制因素。總體來看,本市一次性天然水資源年平均總量為55.21億立方米,扣除地下水和地表水計算雨中的重復量13.21億立方米,實際全市水資源總量為42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87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量的15%,而且局部水質污染嚴重。如何合理地開發利用水資源對提高土地生產力有重要意義。5、土壤條件土壤是土地資源的重要組成要素,也是植物生長的基礎。土壤條件對農業土地利用結構、方式

14、及布局有深刻影響。北京土壤類型多樣,主要有:山地草甸土:總面積為5.26平方公里,約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0.038%。分布在海拔18001900米以上的中山頂部。肥力較高,土層中厚,草本植被茂密,適于放牧。山地棕壤:總面積為130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面積的9.45%。分布在中山8001800米之間。土層較厚,多為3060厘米,呈微酸性反應,孔隙狀況好,腐殖質厚,肥力較高,宜于林木生長。褐土:總面積為8911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的64.65%。分布的海拔約30800米。根據碳酸鈣淋溶程度可分為山地淋溶褐土、山地粗骨褐土、普通褐土、碳酸鹽褐土、褐土性土及潮褐土等亞類,以山地淋溶褐土為主。山地淋溶褐

15、土呈微酸至中性反應,有機質含量為24%。土層厚度及質地因受母質、地形、植被及人為因素影響而各不相同,因此土地利用時應因地制宜。潮土:總面積191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的13.82%,多分布在沖積平原、山區河谷平原、一級階地或沖積扇扇緣地區。主要在本市的東南部,是北京平原土壤面積最大的一個土類。土壤形成直接受地下水的作用,有機質、氮素及速效磷含量較低,呈微酸性反應。為全市灌溉水平最高,產量較高的土壤。沼澤土:面積很小,僅有2.1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0.013%,主要在洼地積水地區零星分布。表土呈微堿性,有機質含量多為1.22.3%,開發利用的關鍵是穩定水位,種植水生植物如蘆葦、蓮藕、蕉白等,也

16、可結合養魚。排水條件好的地區可種植水稻。水稻土:面積為52.4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面積的0.38%,為在潮土、鹽潮土、濕潮土或者沼澤土地區種植水稻條件下形成的。風砂土:由沖積、風積兩種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兩岸。有機質多在0.20.6%,肥力水平很低,僅能生長耐旱耐沙植被,在開發利用時應確保生態環境的穩定。6、植被條件北京市的植被種類組成較復雜,群落類型多樣,以各類次生植物群落占優勢。植被分布既表現出一定的垂直分異規律,因殘存的原生群落與多種多樣的次生群落,森林群落與灌叢草甸鑲嵌,又顯得零亂破碎。主要植被類型為屬于森林植被針葉林和闊葉林草本植被的山地灌叢和灌草叢、山頂雜草草甸。針

17、葉林:北京山區的針葉林主要是暖溫帶溫性針葉林,以油松林和側柏林為主。油松林在山區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以下的陰坡和半陰坡,是山區綠化、水土保持的優良樹種。側柏林廣泛分布于北京低山海拔800米以下干旱的陽坡及半陽坡,是本市低山陽坡綠化的重要樹種。落葉闊葉林北京市落葉闊葉林類型較多,主要有櫟林、樹林、楊樺林等群系和群系組。櫟林是北京山區落葉林的典型代表,主要從遼東櫟林、槲櫟林和栓皮櫟林為主,分布較為廣泛。楊樺林主要分布在延慶、門頭溝、密云等縣區的深山區。山地灌叢和灌草叢山地灌叢是各類森林群落在人類長期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下群落消退而形成的次生植物,主要分布在低山陰坡和中山陰坡、陽坡。山地灌草

18、叢主要分布于山區接近居民點低山和丘陵區,面積廣大。山地草甸主要分布在東靈山、百花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林間隙地,面積較小,種類豐富,主要有苔草、銀背鳳毛菊、草地草熟禾、地榆、金蓬花等,是山區的天然牧場。(二)社會經濟條件土地利用既受自然條件的制約,還受社會經濟條件的重要影響。自然條件決定了土地資源具有多宜性,社會經濟條件往往決定了土地利用的方向、結構、規模、布局及途徑。1、人口和勞動力與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人口的數量及其分布人口的數量、質量、結構及其空間分布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重大影響。首先,土地面積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土地面積范圍內,人口越多,人均土地數量越少,人地矛盾越尖銳;其次,人口素質

19、的不同往往導致了在土地利用觀念、土地利用方式與途徑等方面的差異,決定了土地利用結構的不同;第三,從空間分布來看,人口密度較高的經濟發達地區,往往土地利用率和集約度都較高,且多以非農建設用地為主。相反,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則土地的開發利用程度較低,且多以農業用地為主。根據1997年統計資料,北京市常往戶籍人以1085.5萬人口,其中非農業人口722.7萬人,占總人口的66.6%;農業人口362.8萬人,占總人口的33.4%。人口密度為644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積0.15公頃(2.3畝)。人口的非農業比重高和人口密度大表明北京市城鎮化水平高、人均占有土地面積小、對土地利用集約化有較高的要求。從空

20、間分布看,北京城區人口為244.6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22.5%,人口密度為27797人/平方公里;近郊區人口為401.6萬人,占全市的37%,人口密度3123人/平方公里;遠郊平原區人口為164.7萬人,占全市的15.2%,人口密度575人/平方公里;遠郊半山區155.4萬人,占14.3%,人口密度355人/平方公里,遠郊山區119.2萬人,占11%,人口密度145人/平方公里。人口分布密度自城區向郊區,自平原向山區逐漸減少的圈層分布特點深刻地影響著土地利用的結構、布局和方式等。表1、北京市人口的空間分布地區常住人口(萬人)常住人口(萬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城區近鄰區遠郊平原區遠郊半山區

21、遠郊山區全市合計244.6401.6164.7155.4119.21085.522.537.015.214.311.0100277973123575355145644注:城區指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區、近郊區指朝陽、豐臺、石景山、海淀四區;遠郊平原區指通州區、順義區、大興縣、遠郊半山區指房山區、昌平縣、平谷縣,遠郊山區指門頭溝區、懷柔縣、密云縣、延慶縣。資料來源:根據北京統計年鑒1998整理勞動力的數量和構成勞動力是人口中直接從事土地利用活動的部分,其數量、構成及空間分布對土地利用的結構、規模化、集約化等具有直接影響。1997年,北京市社會勞動力總數為655.8萬人,其中城市勞動力494.6

22、萬人,占75.4%,農村勞動力161.2萬人,占24.6%。表明絕大多數勞動力從事著與城市土地利用有關的活動。從勞動力產業構成看,北京市第二、三產業勞動力占絕對優勢,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70.1萬人,占勞動力總數的10.7%;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257.6萬人,占39.3%;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328.1萬人,占50%。表明絕大多數勞動力從事著非農產業活動,這必然要求土地利用與之相適應。2、經濟發展與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與土地利用密切相關。經濟發展過程,是土地利用方式由鋤耕、半鋤耕到機械化作業的轉變過程,化肥、農藥、地膜、電力等物質投入由無到有,由少到多的轉變過程,體

23、現著土地利用由粗放經營到集約經營發展的過程。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社會的消費結構,產業不同的用地需求,形成不同的土地利用結構。如在溫飽階段,吃飽穿暖是主要的生活需求,必須有充足的耕地種植糧棉,因此作物種植結構以糧經為主。在小康階段,肉蛋奶果酒的需求增加了,耕地的作物種植結構也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園藝、畜牧、水產等多種經營用地相應地有所增加。同時,為了滿足相對較大的居住空間、更多的能源消費,以及便利的交通等方面的需求,還需要增加更多的居住、工礦、水利、交通用地。當達到富裕階段時,則更講究生活的質量,于是汽車停車場、度假別墅、旅游用地、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用地需求會大大增加,原有的土地利

24、用結構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北京經濟發達,199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810.1億元,人均16735元,居民消費水平4557元,住房需求、汽車需求、旅游需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需求,已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極大地影響著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結構。經濟結構經濟結構主要指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的演進可以引起土地需要的變化,進而對土地利用產生影響。由于各產業部門的土地需求、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生產率各不相同,在一定的產業結構之下必然形成一定的土地利用結構。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產業結構與土地利用結構是密切相關的。在前工業化階段,第一產業占優勢,土地利用以農業為主,城鎮和工礦交通用地所占比重很小。隨著工業化的加速發展

25、,農業用地不斷地被第二、三產業占用,這個農業用地減少的過程一直持續到工業化完成時才會緩和下來。到后工業化社會,工業用地的增長會穩定下來,但交通、居住、旅游、生態用地的比重還會繼續增加。北京市的產業結構以第二、三產業占絕對優勢。90年代以來,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增加,1997年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了15.7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下降了11.6個百分點,第一產業下降了4.1個百分點,這個變化過程符合世界潮流,標志著北京正在步入后工業社會,由此起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表現為耕地的減少和第三產業建設用地的增加。表219901997年北京市產業結構變化單位;億元年分19901991199219931994國內生產總

26、值500.8598.9709.1863.51084.0第一產業產值43.945.548.753.674.88.87.66.96.26.9第二產業產值262.4291.5345.9414.8499.852.448.748.848.046.1第三產業產值194.5261.9314.5395.1509.438.843.744.345.847.0知識經濟發展21世紀,人類將步入知識經濟的時代。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具有發展知識經濟的天然優勢。這是因為,第一,北京是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信息靈通;第二,北京人才密集,集中了全國大多數著名高等學府和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著名科研機構;第三,北京經濟發達,

27、其產業結構已演進到“三、二、一”階段,相當于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目前,北京的知識經濟在全國已處于領先地位,且其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很顯然,知識經濟的發展必將對土地利用產生深刻而又廣泛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將使傳統農業發生質的變化,更多地依賴科技進步,擺脫對大自然的依賴;第二,將使傳統工業成為低能耗、低水耗、無污染、高附加值的產業;第三,將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第四,通過對產業和人們行為方式的影響而改變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結構,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和諧。3、城市化與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城市化的空間過程,也就是農業用地不斷地轉化為非農業建設用地的過程。可見,城市化與土地利用

28、的方式、結構及布局密切相關。北京是我國第二大超大城市,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對土地利用的影響深刻而廣泛。城市郊區化研究表明,北京已進入了城市化的第二個階段,即城市郊區化階段,離心擴散是主流。這個階段,城市擴展主要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近域蔓延,或稱為“攤大餅”,導致建成區的急劇擴展,1997年已達488平方公里,比1990年的426平方公里擴大了62平方公里;另一種是飛地式擴散,以各類開發區的設置最為典型。這兩種方式都導致了農用土地直接轉化為非農業建設用地。北京城市擴展的要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其一是交通干線延伸。京石(北京石家莊)、京通(北京一通州)、首都機場、京八(北京八達嶺)、京津塘等高速公

29、路的修建,四環、五環路的規劃和建設,不僅直接占用了農用土地,而且間接刺激了沿線地帶的房地產開發。其二是工業擴散。自實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以來,城區的工業迅速向郊區擴散和轉移。其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整體搬遷,另一種是部分搬遷,即將生產職能轉移到郊區,將管理、研究和銷售職能留在城區。工業擴散一方面導致城區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導致郊區工業用地比重的增加。其三是開發區建設。目前北京設置各類開發區29個,累計完成土地規劃面積256.58平方公里,累計完成征用土地面積52.51平方公里。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海淀上地信息產業基地已具有相當規模。開發區建設不僅直接占用了農用土地,而且間接刺激了周圍鄉村地區

30、非農產業的發展。其四是居住地擴展。改革開放前,北京住宅建設速度很慢,年均僅98萬平方米(按建筑面積計,下同)。隨著城鎮住房制度的改革,特別是住房逐步實行商品化以后,住宅建設的速度大大加快。1997年新建住宅竣工面積996.8平方米,其中近郊區666.1萬平方米,占66.8%。經濟實用住房主要分布在四至五環之間,別墅區為了接近自然則處于更遠的位置,居住地的擴展直接促使農用地向居住用地的轉變。其五是旅游設施建設。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旅游客。加之,北京人口密集,經濟發達,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場。收入水平提高以后,產生了巨大的旅游需求,刺激了京郊旅游設施的

31、建設,促使農用地向旅游用地的轉化。其六是生態建設。當前北京正在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政府環保政策力度的加大和公眾環保意識的增強,呼喚著生態建設,由此對土地利用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表現主要是:城區危舊房改造后增加了綠化用地面積;新區建設時注意到了綠化設施配套建設;遠郊山區加強了植樹種草,以達到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之目的。郊區城市化這是一種與城市郊區化擴散相對立的城市化方式,以向心集聚為主導。對郊區縣土地利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其一是衛星城、建制鎮的發展。北京有建制鎮78個,城市總體規劃確定其中30個為中心鎮,14個為衛星城,它們是通州鎮、亦莊、黃村、良鄉、房山(含燕山)、長辛店、門城鎮、

32、沙河、昌平(含南口、埝頭)、延慶、懷柔(含橋梓、廟城)、密云鎮、平谷鎮、順義(含牛欄山、馬坡)。衛星城、建制鎮的發展將直接促使農用地轉化為非農建設用地。其二是鄉村非農化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鄉經濟的相互融合,北京郊區縣鄉村非農化迅猛發展。1997年,從事種植業的勞動力只占全部勞動力的34.5%,農村國內生產總值中二、三產業占73.6%。鄉村非農化的發展,一方面引起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增加了二、三產業的用地面積,另一方面刺激了農村集體和農民建房,1997年就達到了299.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二、土地資源及其特點(一)土地資源特征北京的土地資源特征,是在北京獨特的自然環境影響下,在長期的

33、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經過自然與人文因素的綜合作用形成的。具體可概括如下:1、土地資源類型多樣土地資源的總體結構可以概括為“六山水三分田”,即山地面積約占三分之二,平地包括水面約占三分之一,具有山地、平原兼有,山地大于平原的特點。山區土地類型復雜多樣,土地資源較豐富,中山地區山高坡陡,氣候較涼濕,地廣人稀,人為破壞較輕,適宜發展林業。低山區山場廣闊,坡度較陡,水土流失嚴重。丘陵、崗臺地及山前洪積扇地勢起伏,坡度較小,土層較厚,熱量較充足,適宜發展糧果生長;平原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較好,適宜性較廣,水源比較豐富,熱量充足,雨熱同季,水、土、熱配合較協調。2、人均土地資源少,后備土地資源不足北

34、京人多地少,土地資源不足的特點十分突出。1997年全市戶籍常住人口1085.5萬人,其中城市人口722.7萬人,占66.6%,農業人口362.8萬人,占33.4%。全市人口密度為644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0.15公頃,比全國人均土地0.81。公頃少0.66公頃。農業人均耕地0.09公頃,也低于全國農業人均耕地水平。北京由于開發歷史悠久,絕大部分土地已被人類開發利用,其面積約占總土地面積的86.8%,而未利用土地面積只占13.2%。在未利用土地中,全市草地占59.1%(12.8萬公頃),裸巖石礫地占29.6%(6.4萬公頃),裸土地占2.9%(0.6萬公頃),沙地占10%(0.2萬公頃),鹽堿

35、地占0.2%(0.04萬公頃),沼澤地占0.04%(0.008萬公頃),其中可供農業開發利用的后備土地約1.53萬公頃左右,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沿岸及延慶盆地,質量不高,開發利用受到一定限制。3、水資源緊缺,水土資源配合不協調北京水資源貧乏,人均水資源不足300立方米,為全國人均水資源的1/6。北京的用水結構中,農業占70%,工業和生活占30%。由于工業和人口的發展,自70年代以來就出現了市區地下水持續超量開采,地下水位連年下降的現象。工業和生活經常擠占農業用水。今后隨著城市的現代化建設和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農業用水將更趨緊張,水源不足將成為土地資源開發的重大制約因素。(二)土地資源質量根據有關資

36、料,北京的土地資源質量可以分為八個等級。具體如下:1、一等地。面積17.73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0.8%。分布在沖積平原和洪沖積平原上,屬土地質量好,熟化程度較高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和菜田。2、二等地。面積14.64萬公頃,占全市總土地面積的8.9%,主要分布在沖積和洪積平原上,土地質量較好,但部分有旱、澇、砂、粘等限制性因素。土地適宜性較廣,生產潛力較大。3、三等地。面積25.55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5.6%。主要分布在沖積和洪積平原、洪積扇和崗臺地上,有旱澇、鹽堿化、水土流失等限制因素。4、四等地。面積28.86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7.5%。主要分布在河灘與洼地、

37、洪沖積平原、丘陵崗臺地和淺低山上。該類土地限制因素增多。5、五等地。面積47.86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29.1%。主要分布在中山、低深山,少量分布在淺山、丘陵和河灘上,土質較差,限制性因素較多,宜牧業果林業。6、六等地。面積22.76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3.9%,主要分布在淺山、丘陵地區,其次是深、低山和河灘上。7、七、八等地。面積2.86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8%。該類土地包括流動沙丘、礫質河灘地、砂礫質平緩地、裸巖低山等土地類型,一般很難利用或不能利用。從空間分布看,一、二、三等地面積約占35.3%,以朝陽、海淀、豐臺、順義等區縣面積最大。四、五、六等地約占60.5%,以門

38、頭溝、密云、懷柔、延慶、房山等區縣所占面積最大,平谷、昌平、通州、大興等區縣次之。全市三、四、五等地的面積分布廣,占土地總面積的62.2%。因此從總體上看,北京的土地資源質量屬中等水平。(三)土地資源的適宜性類型1、宜農地全市宜農地面積50.20萬公頃(753.04萬畝),占地總面積的30.6%,包括現有耕地、果糧間作地、園地及可開發的宜農荒地。宜耕地:面積41.03萬公頃(615.38萬畝),占宜農地的81.7%,主要分布在平原區,其面積約占全市宜耕地的72.2%,其次分布在海拔350米以下的丘陵和淺低山區的溝谷、盆地和山麓緩坡地帶,其面積約占101.5%。此外在海拔350米以上的溝谷及其兩

39、側的緩坡地上也有一定分布。其面積約占1.0%左右。全市宜耕地按質量又可分三個等級。一等宜耕地:面積17.73萬公頃(265.95萬畝),占全市宜耕地的43.2%。其中,順義、通州兩區擁有全市宜耕地的57.9%,大興、昌平、朝陽、豐臺擁有40.55%。該等土地水土條件優越,無限制性因素,適宜性廣,是全市糧食、蔬菜生產的高產穩產農田。二等宜耕地:面積14.64萬公頃(219.6萬畝),占全市宜耕地的35.7%,主要分布在密云、平谷、延慶、房山、昌平、海淀、石景山等縣區的山麓地帶、溝谷及階地。有水源、質地、鹽化、水文與排水限制。三等宜耕地:面積8.66萬公頃(129.83萬畝),占全市宜耕地的21.

40、1%。主要分布在大興、懷柔、延慶、房山、密云等縣區。該等地坡度較大,土層薄,水土流失較重,屬低產土地。宜果地面積9.18萬公頃(137.66萬畝),占全市宜農地的18.3%,包括果糧間作地和果園地及宜果荒地。主要分布在山前洪積、沖積扇地帶及丘陵緩坡地上,形成山前果樹帶,其面積約占全市宜果園地的76.9%,以昌平、懷柔、密云、平谷四縣面積最大,約占宜果園地的57.7%,其次是延慶盆地和房山山前地帶,面積約占17.1%。在平原區以大興縣面積較大,約占9.7%。2、宜林地全市有宜林地面積69.33萬公頃(1039.95萬畝),占全市總土地面積的42.2%。包括現有林地和宜林荒地。其中已利用林地為54

41、.31萬公頃(814.68萬畝),占78.34%,宜林荒地15.02萬公頃(225.27萬畝),占21.66%。主要布在山區的懷柔、延慶、密云、門頭溝、房山、昌平等縣區,其面積約占宜林地的90.9%。全市宜林地按質量又可分為三個等級:一等宜林地:面積21.73萬公頃(325.95萬畝),占宜林地面積的31.34%。主要分布在懷柔、延慶、密云、門頭溝4個山區縣,其面積約占一等宜林地的81.3%。其次分布在房山、平谷、昌平3個半山區縣,其面積約占9.1%。平原及近郊區縣約占7.8%。二等宜林地;面積17.40萬公頃(261.0萬畝),占全市宜林地的25.1%。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地帶,面積最大的有懷柔

42、、延慶、密云、門頭溝4個縣區,約占81.4%。三等宜林地:面積30.2萬公頃(453.0萬畝),占全市宜林地的43.56%,多分布在土層較薄的山地,少部分在河灘地。造林工程艱巨。3、宜牧草地全市有宜牧草地9.00萬公頃(135.07萬畝),占全市土地面積的5.5%。包括現有宜牧草地及宜牧荒草地。其中已利用牧草地為0.42萬公頃(6.228萬畝),占4.36%,宜牧荒山、荒灘、荒地約9.11萬公頃(136.67萬畝),占95.64%。北京宜牧草地條件和質量均較差。4、水域及宜水產養殖地全市有水域面積8.67萬公頃(130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3%。其中宜養水面約4.13萬公頃(61.95

43、萬畝),占47.6%。可分為二類,一是坑塘宜漁池,面積約1.75萬公頃(26.25萬畝),主要分布在順義、通州、朝陽、昌平、大興5個區縣,其面積約占47.3%,成魚捕撈量占全市總量的80%,平均畝產413.3公斤,是本市淡水魚主要生產基地。二是湖泊、水庫宜漁地。全市有大小湖泊30個,水庫83座,水面總面積2.88萬公頃(43.2萬畝),占宜漁地的57.6%。其中已養殖水面1.46萬公頃(21.9萬畝),占61.3%。目前以自然放養為主,產量較低,每畝產量僅17.4公斤。三、土地利用現狀及特點(一)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根據1996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資料,農用地.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9.3%

44、,在農用地中,耕地.1公頃(.0畝),占地面積的21%;園地99320.2公頃(.5畝),占6.1%;林地.0公頃(.5畝),占38.4%;牧草地4208.9公頃(63134.2畝),占0.3%;水面59470.3公頃,占3.6%;建設用地.8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6.5%,在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0公頃(.2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3.4%;交通用地35538.1公頃(.8畝),占2.2%;水利設施用地14948.6公頃,占0.9%;未利用土地.8公頃(.1畝),占14.2%。1、農用地耕地1996年,北京市耕地面積.1公頃(畝),占總土地面積的21%。其中灌溉水31042.7

45、公頃(.6畝),占耕地的9.0%,水澆地.0公頃(.5畝),占耕地的65.0%;旱地58446.0公頃(.4畝),占耕地的17.0%;菜地30834.5公頃(畝),占耕地的9.0%。詳見表3表3、1996年北京市耕地類型及分布單位:公頃 % 耕地小計比重灌溉水田水澆地旱地菜地全市合計朝陽區豐臺區石景山區海淀區門頭溝區房山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縣大興縣平谷縣懷柔縣密云縣延慶縣.113463.56814.1439.88781.52848.439996.851106.051264.424664.952786.219099.915508.324145.533001.81003.92.00.12.

46、60.811.614.914.97.215.35.64.57.09.631042.77340.7308.006090.80863.78205.31259.82842.62272.7500.7660.063.2635.2.03644.71696.27.0655. 5759. 030041.835210. 339839.018167.541007.014946.010733.215484.311406.558446.072.11869.0119.551.41796.67763.13774.82665.62868.73990.52222.53551.07745.019956.230834.42406

47、.02940.9313.31983.8292.81328.23915.67500.0786.15516.01430.7564.1853.01003.9耕地主要分布在大興、順義、通州、房山四縣區,合計占全市耕地的56.7%。其中,灌溉水田主要分布在通州區的次渠、馬駒橋、臺湖,朝陽區的黑莊戶、來廣營、黃港、豆各莊、王四營、洼軍、平房、海淀區的蘇家坨、永豐、溫泉、上莊、東北旺、東升等三區的1-6個鄉鎮;水澆地主要分布在大興、順義、通州、房山四縣區的沖積平原、洪積沖積平原和山間盆地的鄉鎮和農場;旱地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坡地、山前洪積臺地和河谷階地,以延慶、密云、房山、大興、懷柔五縣區居多,約占全市旱地總

48、面積的73.6%;菜地主要分布在大興、通州、豐臺、朝陽、海淀五縣區,約占全市菜地面積的54.4%。園地1996年北京市園地面積99320.2公頃(.5畝),占總土地面積的6.1%,其中果園9840.6公頃(畝),占園地的99.2%;桑園123.4公頃(1851畝),占園地的0.1%;其它園地689.6公頃(10343.5畝),占園地的0.7%。詳見表4。表4、1996年北京市園地類型及分布單位:公頃% 園地小計比重果園桑園其它園地全市合計朝陽區豐臺區石景山區海淀區門頭溝區房山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縣大興縣平谷縣懷柔縣密云縣延慶縣99320.2416.81335.1519.03522.83

49、922.08088.53421.84756.911828.411526.917294.314243.110458.07986.61000.41.30.53.53.98.13.44.811.911.617.414.310.58.098507.3412.51328.8496.73513.73733.37912.13416.84691.611666.211505.917205.414220.410418.17985.8123.40000000009.387.4026.00.7689.54.36.322.39.1188.7176.45.065.3162.211.71.522.713.90.1園地主要分

50、布在平谷、懷柔、昌平、大興、密云五縣,合計占全市園地面積的65.7%。其中,果園主要分布在上述五縣,桑園主要分布在平谷縣,占全市桑園面積的70.8%;其它園地主要有玫瑰園、草莓園、藥材園、花卉園等,主要分布在門頭溝、房山、昌平三區縣。林地1996年北京市林地面積.5公頃(.5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8.4%。其中,有林地.6公頃(.7畝),占林地的38.5%;灌木林.1公頃(畝),占林地的38.0%,疏林地.8公頃(.5畝),占林地的18.5%;未成林造林地27203.4公頃(.9畝),占林地的4.3%;跡地309.5公頃(4642.8畝),占有林地的0.05%;苗圃3891.1公頃(583

51、66.9畝),占林地的0.6%。詳見表5。林地主要分布在懷柔、延慶、密云、門頭溝、房山等遠郊山區、半山區縣區,合計占全市林地面積的81.7%。其中,有林地集中分布在北部山區的密云、懷柔、延慶三縣,占了全市有林地面積的67.9%;灌木林以門頭溝、延慶、懷柔、昌平、房山等區縣最為集中;疏林地集中分布于地處山區的懷柔、延慶、密云、平谷、房山等縣區;未成林造林地多分布于山區,以密云、門頭溝最為集中;跡地多分布在懷柔、延慶二縣,苗圃主要分布在昌平、通州、大興的平原地區。表5.1996年北京市林地類型及分布單位:公頃% 林地小計比 重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跡地苗圃全市合計朝陽區豐臺區石景

52、山區海淀區門頭溝區房山區昌平縣順義區通州區大興縣平谷縣懷柔縣密云縣延慶縣.51516.31203.82607.34289.395690.349965.160690.13498.01944.94878.834725.6.9.3.81000.20.20.40.715.27.91.00.60.30.85.521.917.019.7.61238.1730.11116.33925.224592.719625.95779.92816.1768.84064.313251.660589.462398.742098.5.0049.51288.311.257950. 618772.943474.503.03.66

53、354.447568. 39831.354390.4.85.68.5161.72.07727.211103.79405.471.6317.298.212207.527315.622872.325408.327203.462.1188. 66.869.65316.0357.81285.1365.2112.042.92733.02480. 811744.92393.6309.50.200000004.41.929.1199.27.667.13891.2210.3227.134. 2281.358.8104.8745.2245.1739.5667.9150.0233.696.596.9牧草地1996年北京市牧草地面積4208.9公頃(63134.2畝),占總土地面積的0.3%。其中,天然草地3918.0公頃(58770.1畝),占牧草地的93.1%;改良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