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人類皰疹病毒_第1頁
第二十四章 人類皰疹病毒_第2頁
第二十四章 人類皰疹病毒_第3頁
第二十四章 人類皰疹病毒_第4頁
第二十四章 人類皰疹病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十四章 人類皰疹病毒P310 1學時 概述:1 是一類中等大小有包膜病毒,根據生物學特性可分三個亞科。2分 類宿主范圍潛伏部位所致疾病單純皰疹V(HSV),水痘-帶狀皰疹V(VZV)廣感覺神經節多部位單純皰疹水痘、帶狀皰疹巨細胞V(CMV)窄唾液腺、腎、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巨細胞包涵體病、先天性畸形、肝炎等EBV最窄B細胞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鼻咽癌 Burkitt瘤3共同特點1 球形,20面體,雙股DNA,包膜病毒。2 除EBV外均能在二倍體細胞核內復制,產生明顯的細胞病變,核內噬酸性包涵體,形成多核巨細胞。3 均具有增殖性感染和潛伏性感染,整合感染和先天性感染。 第1節 單純皰疹病毒 (H

2、SV)生物學性狀:1、 分兩種血清型:HSV-,HSV-2、 核心為兩個互相接連的長片段(L)和短片段(S)組成的雙股線狀DNA;3、現認為:HSV包膜表面有10-11種蛋白,其中gB,gD 與病毒感染的吸附有關, gD是兩型HSV共同抗原決定簇產生中和抗體能力最強,也是研究亞單位疫苗最佳選擇;4、gC為HSV-1型特異性抗原,gG為HSV-2型特異性抗原,區別兩型病毒5HSV除血清學分型外,還可根據細胞選擇性試驗、溴乙烯脫氧尿苷抗性實驗、DNA內切酶譜和溫度敏感性差異等來分型6HSV對動物感染范圍相當廣泛,常用的實驗動物有家兔、豚鼠、小鼠等。致病性與免疫性人群普遍易感。直接接觸和性接觸為主要

3、途徑。呼吸道也可傳播。病毒種類好發年齡好發部位潛伏部位垂直感染HSV-半歲以后的嬰幼兒牙齦、咽頰部粘膜三叉神經節、頸上神經節孕期 早產流產、先天性畸形HSV-成人生殖器骶神經節產時 新生兒皰疹感染快速診斷,可采用原位核酸雜交和PCR法檢測病毒DNA,ELISA法檢測病毒感染早期產生的IgM。防治:尚無特異性方法預防控制。有些藥物對急性感染有較好療效,但很難防止潛伏感染再發。第2節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VZV) 生物學性狀與HSV相似,只有1個血清型;主要靶細胞為皮膚。初次感染表現為水痘,兒童期較輕,而成人表現較重,易得重癥水痘,孕婦還可引起胎兒畸形、流產或死產。病愈后,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后根

4、神經節或顱神經節,中年以后如復發,感染部位沿感覺神經節支配的皮膚分布,串聯成帶狀,故稱帶狀皰疹。該病臨床癥狀典型不需特殊檢測。減毒活疫苗接種可有效預防水痘感染和流行。第3節 巨細胞病毒 (CMV)細胞病變特點是細胞腫大變園,核變大,核內出現周圍繞有一輪“暈”的大型嗜酸性包涵體。生物學性狀1、感染HCMV的細胞可釋放不同的3種顆粒:典型病毒顆粒、致密顆粒和包膜顆粒;2、典型病毒顆粒:核心,衣殼,被膜,包膜組成;3、致密顆粒:皮層蛋白,包膜(無衣殼和DNA),存在于感染細胞質中;無感染性4、包膜顆粒:有衣殼,無DNA,無感染性5、病毒感染種屬特異性高6、病毒復制周期長,增殖緩慢7、病毒基因表達時相

5、蛋白質:分立即早期(IE蛋白,感染1h后)、早期蛋白(E蛋白,感染24h后)、晚期蛋白(L,感染約36h后);8、病毒具有不穩定性,易被脂溶劑等滅活。致病性與免疫性1潛伏部位常在唾液腺、乳腺、腎、白細胞或其它腺體;2感染方式: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基本傳染方式是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此外可通過生殖道、胎盤、輸血、移植等途徑引起感染3感染類型先天性感染:引起的先天性畸形遠多于風疹病毒(疾病為巨細胞包涵體病)圍生期感染:多數無或輕微癥狀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感染:易發生肺炎、視網膜炎、食管炎等輸血感染:輸血后單核細胞增多癥和肝炎等病接觸感染:如接吻、性交、哺乳等細胞轉化與致癌潛能4免疫性機體對HCMV有一

6、定的抵抗力,主要是MHC限制和非限制的相關基因可影響細胞對病毒的容許性、NK細胞、巨噬細胞的功能;感染后可誘導產生免疫應答,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細胞免疫起主要作用,中和抗體雖可維持終生,但體內保護性不強微生物學檢查:1、細胞學檢查:方法簡便用于輔助診斷;2、病毒分離:標本接種人胚肺成纖維細胞,培養46周觀察病變3、檢測病毒核酸:核酸雜交或PCR4、血清學診斷:ELISA測特異性IgM抗體。檢測CMV的IgM抗體,作為近期感染的依據。防治原則:目前研制的減毒活疫苗雖有一定保護作用,但仍未排除疫苗潛在致癌問題。現在正在研究不含DNA的亞單位疫苗或基因工程疫苗。第4節 EB病毒 (EBV)生物學

7、性狀1EBV是一種嗜B細胞的人皰疹V,侵犯B細胞及腮腺管、咽部、與宮頸外的某些上皮細胞;2、EBV特異性抗原:潛伏感染時表達的抗原:EBNA、LMP(是誘導B細胞轉化的主要因子)增殖感染時相關的抗原:EBV早期抗原(非結構蛋白)、衣殼抗原、EBV膜抗原(中和抗原)致病性與免疫性 1、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偶輸血傳染,但未發現有垂直感染;2主要侵犯B細胞。在B細胞中可引起兩種形式感染,極少數為增殖性感染,通過病毒增殖導致細胞死亡溶解;多數病毒是以基因形式潛伏在B細胞中。如存在誘導作用,潛伏病毒可激活轉為增殖性感染,由于病毒基因的潛伏和轉化,個別B細胞可發生染色體異常變化,而轉化為惡性腫瘤細胞。3

8、.有關的疾病主要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及鼻咽癌。4.原發感染后,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和細胞免疫,可防止外源性再感染,但不能完全清除潛伏細胞內的病毒;微生物學檢查:1.EBV分離培養較困難,一般用血清學方法做輔助診斷:2.EBV特異性抗體檢測,用于檢測VCA或EA抗體;3.異嗜性抗體檢測:主要用于診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4.EBV核酸檢測:原位核酸雜交或PCR防治原則.由于鼻咽癌的發病是多因素的,故目前研制的EBV 疫苗主要針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并考慮用于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的免疫預防。第5節 其他自1986年來,新發現三種類型 的人類皰疹病毒(HHV),即HHV-6、HH

9、V-7、HHV-8。HHV-6 和HHV-7具有典型人類 皰疹病毒科的形態特征,嗜淋巴細胞。T4細胞是主要靶細胞,可用人外周淋巴細胞進行培養,產生明顯的細胞病變,其在人群中感染率較高。大多數人在2歲以前就受到HHV-6的感染,而HHV-7感染發生在25歲左右。兩者均可發生潛伏感染,唾液腺可能是其潛伏的重要部位。HHV-8又名KAPOSI肉瘤相關性人類皰疹病毒。目前尚未分離成功,其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仍在研究之中。一、人皰疹病毒6型:1、對T淋巴細胞具有高度親嗜性的雙鏈DNA病毒;2、可感染多種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內皮細胞、上皮細胞等,最敏感的是CD4T細胞3、人群中感染普遍,經唾液傳播,大多數無癥狀,少數可引起幼兒急疹。二、人皰疹病毒7型1、人群中感染率高,經唾液傳播,也能引起幼兒急疹2、病毒由核心、衣殼、皮層和包膜構成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