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_第1頁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_第2頁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一、中國近代歌曲繁榮的根本原因筆者認為,它與中國人固有的我和你說美、填詞審美觀、線性審美觀和 他律審美觀有著密切的關聯。在中國音樂審美的形式要素中 ,始終貫穿著“絲不 如竹,竹不如肉”這一貴人聲的音色審美傳統。早在西漢時期 ,禮記郊特牲 載“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貴人聲也”。即歌唱者在堂上,居主導地位,匏(笙)和竹 (管)在堂下,相對而言處于次要位置,這說明早在西漢時期,人們對于音樂的音色 就以人聲為貴的認識。東晉陶潛的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與劉義慶世 說新語識鑒一六引孟嘉別傳載有桓溫與孟嘉的一段對話:溫問:“酒有何 好?而卿嗜之。”嘉曰:“明公未得酒中趣爾。”又問:“聽伎

2、,絲不如竹,竹不如 肉,何也?”答曰:“漸近自然。”桓溫問孟嘉,酒有何好處,您竟然如此喜愛?孟嘉 答:“您沒有體會到酒中的樂趣”。桓溫又問:“聽音樂,琴瑟等弦樂器不如竹制 管樂器,竹制管樂器不如人聲歌唱,為什么呢” ?孟嘉回答:“因為人聲漸近自 然”。這段對話也是對“貴人聲”做出的進一步解釋。 而其他文獻也對“貴人聲” 和“竹不如肉”作出了肯定。如段安節的樂府雜錄載 :“歌者,樂之聲也。故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諸樂之上。”白居易的楊柳枝二十韻也提到 :“取 來歌里唱,勝向笛中吹。”宋史樂志載:“登歌下管,貴人聲也”、“堂上 之樂,以人聲為貴,歌鐘居左,歌磬居右”。由于文獻太多,在此不一一舉

3、例,但都 體現了“人聲”的重要地位。當然,后來有北宋劉敞才贊譽奚琴,提到“誰道絲聲 不如竹”,但是劉敞才所謂的“絲(拉弦)”非彼“絲(彈撥)”。宋代以后,拉弦樂 器開始得到重視且有了一定的發展,表現力得到加強,從而能更有效地模擬人聲, 且逐漸成為我國民族樂器中最重要的歌唱性旋律樂器。這其實也是對“貴人聲” 的一種肯定。故筆者認為“貴人聲”是中國人的音色審美傳統之一,而我國近代的歌曲體裁之所以能深入人心,與“貴人聲”這一固有的我和你說美是分不開的。二、歌曲創作手法中國很早就有著依曲填詞的歌曲創作手法,如“采詩入樂”、“倚聲填 詞”等,人們對換詞不換曲的填詞創作行為早已司空見慣。以萌芽于隋、成長于

4、 唐、繁榮于宋的“曲子”為例,它是一種源自民間,又融合了西域音樂元素的歌曲 形式,故亦稱“胡夷里巷”之曲。很多曲子在當時的社會中非常流行,如后來被固 定為“曲牌”的長相思、楊柳枝和虞美人等在當時都是曲子,這些曲 子常被很多文人樂工用來填詞唱誦,且因此涌現了很多佳作,如唐代白居易就曾用隋代曲子楊柳枝填詞八首。而隨著這種依曲填詞創作手法的不斷成熟,不同曲子的不同曲調也分別固定下來,這就是“曲牌”,在文學創作中又稱為“詞 牌”。再到后來興起的唱賺、鼓子詞、諸宮調等說唱音樂形式的時候,依曲填詞也還是這些藝術形式的主要創作手段,而且說唱音樂的創作者們仍大量地采用經 典的曲牌作為說唱音樂的曲調部分,故更使

5、得依曲填詞這一創作手法不斷得到提 煉和加強。而這種只變更歌詞的歌曲創作方法,不僅為歌曲的即興創作打開了方 便之門,更為我國近代歌曲的繁榮提供了有利條件。這種依曲填詞的創作方法經 長期積淀,不僅塑造了中國別具一格的填詞藝術形式,還突出了中國傳統音樂在 傳承過程中“移步不換形”的音樂穩定性特質,更使得這種“換詞不換曲”的填 詞創作行為逐漸成為了國人心目中的一種審美習慣 ,并最終升華為國人心目中的 一種審美觀念。直到近代,作曲家們仍大量地使用依曲填詞的創作手法來創作歌 曲。這些近代作曲家為歌曲選擇的曲調不僅有古代常用的民歌曲調、器樂曲調等,也選擇了外國歌曲的曲調,如李叔同改編的送別就采用了日本歌曲旅

6、愁 的曲調。三、藝術體裁歌曲是綜合音樂與文學的一種藝術體裁,這就決定了人們對歌曲的審美 體驗來自音樂和文學兩個方面,這是其他音樂體裁難以企及的。而填詞所采用的 很多曲調早已家喻戶曉,在流傳過程中也極少有改動。同時所填歌詞的內容也非 常廣泛,敘事、寫景、寫人等無所不容,且作者在填詞時非常注重歌詞每個字的四 聲、語言節奏與曲調的旋律線條、節奏之間的同型同構關系 ,即“詞調”關系。 故近代歌曲的繁榮與國人心中“換詞不換曲”的填詞審美觀是分不開的。中國古代藝術“表現方法的秘密”和最大的形式特征就是“線”性特征,它體現了典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且凸顯著鮮明的東方意識和東方情。中國藝術無論是具 有“線”

7、性曲直運動的漢字書法,還是講究“線”性運動軌跡的舞蹈,以及能夠 充分體現“線”性生命律動之美的繪畫,都呈現出一種隨著時間進程自由流動的“線”性美的藝術型態。而在中國的歌曲體裁中,單聲部曲調的“線”性特質與 漢語音韻的曲線走向也是同型的,故形成了中國人對于歌曲演唱與歌曲欣賞的審 美理想,即“字正腔圓”。且演唱者在演唱中國戲曲時,也非常重視“字頭”、“字腹”、“字尾”所構成的漢語的線性音韻結構。 此外,在琴歌唱奏中,古琴音 響的吟、揉、綽、注的曲線運動,恰與吟唱歌聲的曲線拖腔同起同落,音韻諧和, 詞曲線條跌宕起伏,最終達到了歌曲“線”性審美的極致。而在中國幾千年的歷 史長河中,民歌所體現的“線”性

8、單聲織體的審美觀念一直留存于近代歌曲之中 且使這一審美觀念在近代歌曲中得到發揚光大。即便是古代有很多人參與的歌唱 形式,也少有真正意義的多聲部合唱,主要仍是單音線條的齊唱,實質上體現的仍 然是“線”性的審美觀。直至當代,“線”性的審美心理依然在人們的內心深處 揮之不去,這也使得歌曲這一充分體現中國人“線”性審美觀的藝術體裁能得以 長期繁榮和發展。四、中國古代的音樂中國古代的音樂長期以來是社會的附庸、政治的奴婢 ,是階級社會中人 的行為規范的標志和準則,尤其是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深諳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 現,并借此來強調音樂與人的關系,故常將音樂作為其重要的執政工具之一,以求 達到“長治久安”。很顯

9、然,這種一味地追求音樂工具化的態度無疑是深受他律 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在中國音樂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衡量音樂好壞的一個重 要準則是音樂所表現的內容對人的情感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這一準則過分強調音樂內容,強調音樂對人的情感的作用,嚴重忽視音樂的本體,如旋律、節 奏、結構等。歌曲所具有的直觀釋義性的特征無疑是最符合他律音樂美學思想的 要求,因為歌曲是一種綜合音樂與文學的藝術體裁,它所要表達的內容可以完全 拋開音樂部分而直接通過歌詞就能表達清楚,也就是說聽眾在理解歌曲所要表達 的內容時是不需要依靠曲調部分的,這種直觀釋義性的特征是其他純音樂體裁所 不具備的。由于歌曲能夠最直觀、最清楚地表達內容 ,故歌曲對人的情感的影響 也是最快、最直接的。而這種他律音樂美學思想對中國近代歌曲的繁榮也起到了 重要作用,作曲家在歌曲創作時不僅可以較大程度地拋開音樂可能使人產生的各 種聯想,也可以較大程度地拋開作曲技法可能產生的種種束縛 ,可以相對單純地 追求歌詞內容,使歌曲創作變得更加簡單和快捷。而相對純音樂的自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