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地質學實習報告及總結_第1頁
煤礦地質學實習報告及總結_第2頁
煤礦地質學實習報告及總結_第3頁
煤礦地質學實習報告及總結_第4頁
煤礦地質學實習報告及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錄第一章 實習概況1.1實習性質及時間1.2實習內容1.3實習經過第二章 區域地質條件2.1地層2.2構造2.3沁陽地塹第三章 資源第四章 實習總結第一章 實習概況1.1實習性質及時間 1實習性質 煤礦地質學課程的認識實習是有關地質科學的野外實習,是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也是加深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這次實習是該課程課堂教學的繼續,也是該課程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2實習時間實習共10天,其中,野外3天,剩余時間編寫實習報告。 1.2實習內容1) 讓學生了解有關煤礦地質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和特點。2) 觀察和認識常見的一些巖石。3) 建立一套完整的底層層序。4) 認識常見

2、的地質構造現象。1.3實習經過1月2日(周四)上午地點及內容包括:輝縣上八里太古代、元古代及寒武紀地質路線,由市區沿焦(作)輝(縣)公路經輝縣上八里鎮至鴨口村北輝(縣)凌(川)公路邊。NO.1位置 過收費站約2km處,前進方向公路右側內容 觀察、描述太古界贊皇群巖性組成和混合巖化現象觀看內容該點可看到黑云斜長片麻巖、角閃斜長片麻巖、花崗片麻巖、混合巖及小型巖脈或巖墻侵入巖體。1.黑云斜長片麻巖呈黑褐色及黃褐色,鱗片狀變晶結構,片麻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斜長石、黑云母和石英。斜長石占55%左右,灰白色,玻璃光澤,風化后呈土狀光澤,黑云母占1525%左右,呈片狀。石英占1525%左右,油脂光澤。2

3、.角閃斜長片麻巖呈暗綠色及灰黑色,纖維狀、粒狀變晶結構,片麻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斜長石、角閃石和石英。角閃石占5060%左右,呈柱狀或粒狀,斜長石占2030%左右,灰白色,玻璃光澤,風化后呈土狀光澤,。石英占510%左右,油脂光澤。3.花崗片麻巖呈肉紅色,其礦物成分主要是正長石、石英、黑云母、粒狀變晶結構、片麻狀構造。4混合巖是由混合巖化作用形成的巖石。它是變質巖和巖漿巖之間的過渡巖類,混合巖礦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定向排列。在盤山公路觀察到的混合巖:含有一定數量近于平行的淺色長英質或花崗質脈狀體的混合巖,多呈厚度不等的層狀特征,圍巖中大量的侵入體(脈狀、條帶狀)與圍巖組合在一起形成巖石,圍巖稱

4、為基體,侵入巖稱為脈體,主要有石英脈和長石英質巖脈。巖漿沿著與巖層層面垂直或斜交的斷面侵入,形成了規模較大,似墻狀的巖體,稱為巖墻。構成巖脈和巖墻的巖漿巖從酸性到基性都有。變質巖: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是組成地殼的主要巖石類型之一。先期形成的巖石在地殼中受高溫、高壓及外來物質深入的影響下,引起其化學成分和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的改變,而形成的新巖石,成為變質巖。變質巖的主要特征是這類巖石大多數具有結晶結構、定向構造(如片理、片麻理等)和由變質作用形成的特征變質礦物。NO.2位置 距NO.1 約3km處,前進方向公路右側內容觀察、描述元古界云夢山組巖性組成和地層不整合接觸現象。提要該點可看到云夢山組

5、其下部顏色為紅色紫紅色變質石英砂巖,上部顏色為淺色的厚層狀結構。以石英為主(大于90%),硅質、鐵質膠結,層理明顯,大部分為中粗粒結構,層面上有波痕和泥質龜裂紋,多形成陡峭的懸崖。該地區的石英砂巖的厚度比較大,達到100m以上。地層不整合接觸:云夢山組與贊皇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其證據為:1) 上下兩套地層產狀不一致,呈一定角度斜交;2) 上下兩套地層巖石變質程度差異較大;3) 震旦系底部有底礫巖存在;4) 兩套地層之間有缺失地層。NO.3位置 距NO.2 約3km處,前進方向公路左側及溝谷對面內容觀察、描述古生界寒武系巖性組成和鴨口斷層。提要該點可看到寒武系地層:下統:主要為灰黃色的鈣質頁巖,

6、紫紅色的鈣質泥巖及薄層石灰巖。由于頁巖、泥質灰巖抗風化能力弱,容易風化破碎。地貌上常為低山丘陵。中統:主要為青灰色的石灰巖,呈厚層狀,常有鮞狀結構和豆粒結構,地形上構成為陡坎。上統:白云質灰巖,風化面呈灰黑色或深灰色,新鮮面呈灰色,與石灰巖正好相反。厚層狀,礦物成分有方解石和白云石,典型的特征為風化面上有淋濾溝,又稱披麻狀構造或刀砍紋。錘擊時冒白煙,且有臭味。鴨口斷層:斷層的上盤為寒武系地層,巖石為石灰巖,下盤為云夢山組變質石英砂巖,該斷層上盤下降,下盤上升,為正斷層,斷層的走向近南北向,傾向西,傾角為80°左右。斷層識別依據:沿斷層走向構成一溝谷(斷層谷),溝谷西側同一套地層(云夢

7、山組變質石英砂巖標高降低100m左右),由于斷盤的巖性組成為石英砂巖,強度大,性脆,故斷層面呈現出懸崖峭壁。1月3日(周五)地點及內容包括:中站區龍洞鄉劉莊奧陶紀、石炭紀含二疊紀礦產及構造地質路線,由市區沿焦作至劉莊公路到劉莊村。NO.1位置 由劉莊村向北(劉莊后溝)約2km處,溝底。內容:觀察、描述奧陶系地層提要奧陶系中統馬家溝組(O2m)主要為青色、青灰色的石灰巖,以方解石(主要礦物成分為碳酸鈣)為主,質純,性脆,呈厚層狀。層面上能夠看到白色的方解石脈的充填,其風化面上由于受到風化故顏色較淺,新鮮面的顏色較深。NO.2位置 劉莊后溝東坡簡易公路邊內容 石炭系上統:本溪組(C2b)本溪組的巖

8、性組成,主要是粘土巖、鐵質巖、鋁質巖、砂質巖。下部為紫紅色的、褐紅色的鐵礦層,稱為山西式鐵礦,中部或中上部為灰色或青灰色的鋁土質泥巖或鋁土礦。當鋁的含量大于40%,鋁硅比大于2比1時為鋁土礦,否則為鋁土質粘土;上部為灰白色薄層狀的粘土巖,高嶺石含量高時可以作為耐火材料的原料。本溪組的厚度為020m左右,一般為810m,沉積時基底不平形成雞窩狀或串珠狀的賦存狀。NO.3位置 劉莊后溝東坡石灰巖露頭處內容 二疊系下統:太原組(p1t)為灰黑色的中厚層狀、厚層狀的石灰巖,單層厚度比較薄(與奧陶紀石灰巖的相比較),有8 層左右,從下往上依次為L1L8,石灰巖中含有黑色的燧石結核或燧石層,石灰巖中有化石

9、(珊瑚化石、腕足類化石等),太原組中含有煤層,薄煤層,焦作僅有兩層可采煤層一2和一5煤,石灰巖常構成煤層頂板,其底板由深灰色的或黑色的薄層狀泥巖組成的。NO.4位置 焦晉高速公路西側內容 褶曲構造焦晉高速公路南側看到的褶曲構造:核部為太原組石灰巖和泥巖,兩翼為太原組石灰巖,轉折端的張節理發育,與巖層面垂直。在巖層內部,其節理與背斜軸平行,為縱張節理。但是節理只在相同的巖層中存在,不穿過其它巖層。南翼傾角陡,北翼傾角緩,為斜歪褶曲。1月4日(周六)地點及內容包括:沁陽常平二疊紀含煤地層、地塹路線,由市區沿焦(作)克(井)公路經沁陽山王莊轉秦(陽)晉(城)公路。至常平南約2km公路邊。NO.1位置

10、 常平南約2km,沿公路前進方向左側。內容 觀察、描述沁陽地塹F1 斷層提要F1斷層:上盤為二疊紀上統上石盒子組P21sh的砂巖和泥巖,下盤為奧陶紀馬家溝組的石灰巖,上盤下降,下盤上升,為正斷層。走向近東西方向,傾向170°,傾角60°。NO.2位置 張老灣村邊F2斷層:上盤為二疊紀上統上石盒子組P21sh的砂巖和泥巖,下盤為奧陶紀馬家溝組O2m的石灰巖,上盤下降,下盤上升,為正斷層。走向為63°,傾向334°,傾角61°。F1、F2和F2斷層組成了沁陽地塹。NO.3位置 公路超載檢查站右側。內容:觀察、描述沁陽地塹F3 斷層提要F3斷層:類同

11、于F2斷層,也為正斷層。但地層的接觸關系為:奧陶系中統馬家溝組O2m與二疊系下石盒子組P12x接觸,缺失了石炭系本溪組C2b石炭系太原組C3t、二疊系山西組P11s 地層。斷層面附近的構造較為復雜。在斷層面附近的巖層向上彎曲,說明該上盤向下運動,向下彎曲即為下盤向上運動。可以通過此種性質來判斷在煤礦開采中遇到的斷層的性質。并以此來尋找斷失的煤層。沁陽地塹構造控煤的地質意義;本地區的含煤層為二疊紀上統的山西組煤層,但是由于巖層的斷層結構,F1斷層為正斷層,其下盤上升,其含煤層高出地表,被風化剝蝕掉,上盤下降,保留了含煤層系沒有被剝蝕掉,F2 斷層為正斷層,其上盤下降,與F1斷層的上盤形成了沁陽地

12、塹,保留了含煤層系,下盤上升,使煤層高出地表面,被風化剝蝕;由此可知該地區的煤層范圍小,F1和F2斷層之間的沁陽地塹間的煤層溝通了奧陶系中統馬家溝組O2m石灰巖強含水巖層,故該煤層的礦井涌水量比較大,開采條件差。F3斷層造成該地區煤層賦存條件差及煤炭質量不好的原因。F3斷層同樣也是正斷層,下盤上升,使煤層高出地表面,被風化剝蝕。上盤下降,保留了部分煤層,但由于F3斷層的切割,保存煤層的范圍很小,離地表較近,為風化氧化帶,煤炭的質量不好,該煤層的深部煤由于斷層的作用被抬升,被風化剝蝕掉,故未受風化、氧化的煤炭未能保存。NO.4位置 公路超載檢查站前進方向右側。內容:觀察、描述山西組的巖性特征:山

13、西組的巖層性質為灰色的砂質巖、泥質巖和深黑色、灰黑色的薄層泥巖,該組下部含主要煤層為二1煤,又稱為大煤,平均厚度在6m 左右,以中厚煤層為主,是焦作地區的主要開采煤層。頂板為砂巖,其表面富含白云母,又稱為大占砂巖。在鉆井勘探中,遇到大占砂巖,就預示著將要接近煤層。NO.5位置 距NO.4 點500m左右內容:觀察、描述下石盒子組的巖性特征:下石盒子組的巖性特征為:呈黃綠色的泥巖,風化面呈灰黃色的中粒結構,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其次為長石,有少量云母。山西組和石盒子組的分層有一層砂巖,被稱為砂鍋窯砂巖,主要成分是石英,硅質膠結。此地層在焦作地區不含煤或煤層為不可采煤層。NO.6位置 距NO.5 點

14、700m左右內容 觀察、描述F3斷層牽引現象F3斷層帶附近,由于上盤下降,力的作用方向向下,上盤巖層向下彎曲,下盤上升,力的作用方向向上,下盤巖層向上彎曲,由此,可判斷對盤巖層的運動方向。1月5日-1月10日 在校內編寫實習報告1月10日,提交實習報告。第二章 區域地質條件2.1地層區域出露的地層有太古界變質巖、震旦系石英砂巖、寒武系和奧陶系碳酸鹽巖,石炭系和二疊系煤系地層、三迭系砂頁巖、第三系砂巖、泥巖、第四系松散沖洪積物。由老至新分述如下:太古界(Ar):出露于山區峪河口、薄壁一帶,主要巖性為中等程度變質作用形成的片麻巖和混合巖,厚度大于1000m。震旦系(Z):分布于山區馬鞍石水庫一帶,

15、與下伏太古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主要巖性為淺紅、紫紅色石英狀砂巖,厚度100500m。寒武系():出露于丹河、峪河等深切河谷中,與下伏震旦系地層平行不整合接觸。總厚度300500m,分下統、中統、上統。下統主要為泥灰巖、泥質灰巖、磚紅色頁巖和砂巖,中統下部為紫紅色頁巖、砂巖,中上部為深灰色亮晶灰巖、白云巖,上統是中厚層狀結晶白云巖。奧陶系(O):山區廣泛出露于地表,山前傾斜平原區則隱伏于石炭二疊系地層之下,與下伏寒武系地層呈整合接觸。總厚度500m,分中統、下統。下統出露于深切河谷兩岸,巖性為青灰色細晶白云巖和硅質條帶或硅質團塊白云巖。中統廣泛分布于山區,山前傾斜平原區除局部埋藏于新生界地層之下

16、外,大部分埋藏于在石炭系地層之下。是一套碳酸鹽巖地層,厚度約400m。巖性主要是黑色、灰色厚層狀灰巖、白云質灰巖和泥灰巖。白云質灰巖石炭系(C):山區零星出露,山前平原區則隱伏于新生界地層之下,是一套由灰巖、泥巖、頁巖組成的海陸交互相沉積,含煤數層。厚7090m。二疊系(P):隱伏于山前平原之下。巖性為砂巖、頁巖互層,夾可采煤層。厚度為70120m。三疊系(T):未出露。據鉆孔揭露,巖性為砂巖、頁巖,夾煤層。新近系(R):未出露。據鉆孔資料,下部為礫巖、泥巖、砂巖、灰巖互層,上部是粘土、砂礫石互層。第四系(Q):分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分布于山前沖洪積平原區,由礫石、砂、粉土和粉質粘土組

17、成,沉積物厚度從北向南由薄到厚,顆粒由粗變細。前沖洪積平原上部(近山前)沉積物一般為粉質粘土、礫石層或粗砂層,中部一般為粉質粘土夾粉土或中細砂層,沖洪積平原前緣多為粉質粘土夾粉土或砂透鏡體。第四系地層厚度在近山前地帶小于50m;老城區75150m,局部大于200m;焦枝鐵路線南至新河一帶,175200m;新河至大砂河一帶,厚度大于500m。中更新統(Qal-pl2):零星分布于近山前。上部為坡洪積粘土、粉質粘土和粉土,含碎石及大量鈣質結核;下部為松散卵礫石、含礫粘土和粉質粘土等。厚20-88m。上更新統(Q3al-pl):廣泛分布于山前傾斜平原上。由沖洪積黃土狀粉土、粉質粘土、砂及砂礫石組成,

18、厚560m。粉土、粉質粘土中富含鈣質結核和小礫石,局部有鈣質結核層,柱狀節理和大裂隙發育。全新統(Qal4):分布于南部黃河和沁河沖積平原上,由淺黃色粉土及砂層組成。厚10-40m。2.2構造焦作位于太行山隆起帶的東南緣,新華夏構造體系與秦嶺緯向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晉東南山字型構造體系的前弧東翼。地層走向NESW,傾向SE,傾角625°,一般為12°。由于受太行山隆起和武陟隆起控制,區內以斷裂構造為主,褶皺構造不甚發育,總體為一傾向南東的單斜構造,僅在礦區南部見有小型寬緩向斜(墻南向斜)。斷裂構造主要以高角度正斷層為主,按走向主要發育有北東、近東西、北西向三組,尤以北東向最

19、發育。由于斷裂構造的切割,使整個礦區被劃分為多個大小不等的塊段,剖面上呈階梯狀或地塹、地壘。斷裂構造的發育,不僅控制著煤層的分布與賦存特征,而且形成了礦區或井田的自然邊界。2.3沁陽地塹 F1斷層:上盤為二疊紀上統上石盒子組的砂巖和泥巖,下盤為奧陶紀馬家溝組的石灰巖,上盤下降,下盤上升,為正斷層。走向近東西方向,傾向170°,傾角60°。 F2斷層:上盤為二疊紀上統上石盒子組的砂巖和泥巖,下盤為奧陶紀馬家溝組的石灰巖,上盤下降,下盤上升,為正斷層。走向為60°,傾向320°,傾角61°。  F3斷層:類同

20、于F2斷層,也為正斷層。但地層的接觸關系為:奧陶系中統馬家溝組與二疊系下石盒子組接觸,缺失了石炭系本溪組、石炭系太原組、二疊系山西組地層。段層面附近的構造較為復雜。在斷層面附近的巖層向上彎曲,說明該上盤向下運動,向下彎曲即為下盤向上運動。可以通過此種性質來判斷在煤礦開采中遇到的斷層的性質。并以此來尋找斷失的煤層。 沁陽地塹構造控煤的地質意義; 由上示意圖可見,本地區的含煤層為二疊紀上統的山西組煤層,但是由于巖層的斷層結構,F1斷層為正斷層,其下盤上升,其含煤層高出地表,被風化剝蝕掉,上盤下降,保留了含煤層系沒有被剝蝕掉,F2斷層為正斷層,其上盤下降,與F1斷層的上盤形成了沁

21、陽地塹,保留了含煤層系,下盤上升,使煤層高出地表面,被風化剝蝕;由此可知該地區的煤層范圍小,F1和F2斷層之間的沁陽地塹間的煤層溝通了奧陶系中統馬家溝組O2mF石灰巖強含水巖層,故該煤層的礦井涌水量比較大,開采條件差。 F3斷層造成該地區煤層賦存條件差及煤炭質量不好的原因。 F3斷層同樣也是正斷層,下盤上升,使煤層高出地表面,被風化剝蝕。上盤下降,保留了部分煤層,但由于F3F斷層的切割,保存煤層的范圍很小,離地表較近,為風化氧化帶,煤炭的質量不好,該煤層的深部煤由于斷層的作用被抬升,被風化剝蝕掉,故未受風、樣氧化的煤炭未能保存。 F3斷層帶附近,由于上盤下降,力的

22、作用方向向下,上盤巖層向下彎曲,下盤上升,力的作用方向向上,下盤巖層向上彎曲,由此,可判斷對盤巖層的運動方向。F1斷層面F2 斷層面第三章 資源焦作市地處太行山脈與豫北平原的過渡地帶,全境以平原為主,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5,年平均降水量584 毫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焦作市土地資源豐富,現有可耕地1669.2萬畝,林地192萬畝,山區145.5萬畝,灘地78萬畝。豐富的土地資源為發展特色農業和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礦產資源經過普查的有40余種,占全省已發現礦種的25,已探明儲量的有煤炭、石灰石、耐火粘土、硫鐵礦、鋁礬土等20多種。其中,煤炭屬優質無煙煤,

23、煤田總面積971平方公里,保有儲量32.4億噸;石灰石礦區保有儲量約50億噸;鋁釩土預測儲量1.7億噸;耐火粘土探明保有儲量5900多萬噸,埋藏淺、易開采,是生產陶瓷、耐火材料的優質原料;硫鐵礦保有儲量4270萬噸,占全省總儲量的41。境內河流眾多,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黃河、沁河、丹河、蟒河等20多條以及群英水庫、青天河水庫、白墻水庫、順澗水庫等四大水庫,國家南水北調工程也將經過焦作市,地表水資源豐富。焦作市還是一個地下水匯集盆地,已探明地下水儲量35.4億立方米。充足的地表、地下水資源與本地儲量豐富的煤炭等礦產資源為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地資源保障。焦作地區除有豐富的水

24、資源和礦產資源外,還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和旅游資源。區內有野生動物190多種,自然植被屬落葉、闊葉和針葉物種,木本植物143科875種,草本植物69科469種,以太行山區的原始次森林保存較好。人工植被以用材林、經濟林和農經作物為多。第四章 實習總結通過這次野外實習,我對煤礦地質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雖然只有兩天的實習時間,但是我們的收獲是可見的,野外爬山,不僅鍛煉了我們的身體,也磨練了我們的意志,同時我們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思維能力得到加強。當然在本次實習過程中顯露了不少問題,例如理論知識掌握得不夠牢固,應該在實習前將課本復習一遍。由于個人的知識有限,對于地質的整體把握還欠缺很多,還不能獨立系統地承

25、擔考察任務,對某些問題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不成熟。實習過程中應認真了解每一處地理現象,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煤礦地質實習的目的是初步掌握典型區域出露的主要巖石類型、地質構造及巖石特征與鑒別標志。熟練掌握利用羅盤測量地層產狀要素及野外地質記錄等基本地質工作方法。通過本次煤礦地質實習提高了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獨立思考,認真負責,團結協作的精神。所以說我們的收獲是多方面的。以下是我在本次實習中的收獲及體會:1. 經過指導老師的耐心細致地實地講解,我掌握了一定的地質知識和方法,能夠去解釋一些地質現象,如焦作區域內出露與發育

26、的地層由老到新主要有:太古界變質巖系、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奧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疊系、新生界第三第四系,其中,二疊系下統,為區內主要含煤地層。2. 我學會了區別一些巖石。這主要是根據巖石的特征來判斷的。例如,白云質灰巖與石灰巖,白云質灰巖風化面呈灰黑色或深灰色,新鮮面呈灰色,石灰巖的風化面呈灰色,新鮮面呈灰黑色或深灰色,并觀察和了解了一些巖石中的礦物成分。3.老師根據同學們提問的問題并且結合我們所學習的專業向我們講解了焦作礦井下的關于水的知識,還向同學們講解了一些煤礦井下淋水的原因。例如,九里山礦。斷裂可以破壞隔水層的連續性、降低巖層力學強度、造成地應力集中,并促進巖溶裂隙的發育或形成破

27、碎帶,為地下水進入礦坑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另外斷裂可以縮短煤層與含水層之間的距離,甚至導致強弱含水層之間發生水力聯系,使礦井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化。4. 通過這次地質實習加深理解了傾斜巖層的走向、傾向、傾角的概念;掌握了斷層劃分的依據并學會利用地質羅盤測量巖層的產狀要素。巖層走向的測量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相交線的方位,測量時將羅盤長邊的底棱緊靠巖層層面,當圓形水準器氣泡居中時讀指北或指南針所指度數即所求(因走向線是一直線,其方向可兩邊延伸,故讀南、北針均可)。  巖層傾向的測量 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真傾向線)在水平面上投影的方位。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指向巖層向下傾斜的方向,以南端短棱靠著巖層層面,當圓形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