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專題一-現代文閱讀-說明文閱讀--教師用_第1頁
閱讀理解專題一-現代文閱讀-說明文閱讀--教師用_第2頁
閱讀理解專題一-現代文閱讀-說明文閱讀--教師用_第3頁
閱讀理解專題一-現代文閱讀-說明文閱讀--教師用_第4頁
閱讀理解專題一-現代文閱讀-說明文閱讀--教師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閱讀理解專題一 現代文閱讀說明文閱讀考點分析1、 說明文的類型從內容角度看,根據說明的對象和目的來分,可分為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事物說明文一般標題就是說明的對象;事例說明文的說明對象可通過找開頭、結尾的總結句來完成。因為說明對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紹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看文題,二看首尾段。事物說明文指出被說明的事物即可。事理說明文指出說明內容,形成一個短語:介紹了.的.(對象+內容)2、 說明文的語言常用“平實”、“生動”、“準確”來表達說明文的語言特點。3、 說明方法一般要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并會分析說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1、 舉例子:具體真切地

2、說明事物的某某特點。2、 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事物的某某特點。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具有條理性,使說明的內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復交叉的現象。3、 列數字:具體而準確地說明該事物的某某特點,使說明更具有說服力。4、 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某某特點(地位、影響等)。5、 被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6、 打比方:用修辭手法中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該事物的某某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7、 畫圖表:使讀者一目了然,直觀形象地說明事物的某某特點。8、 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體地解釋說明

3、,使說明更加通俗易懂。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定義要求完整,而詮釋并不要求完整。9、 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地描摹,使說明更具體、更生動、更形象。10、 引資料: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增強文正說服力。引用說明運用在文章的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4、 說明順序說明順序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從總到分、從外到內、從前到后,從左到右,從整體到局部等。邏輯順序:先結果后原因,層層遞進。從現象到本質,從因到果,從主到次,從淺到深,從個別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順序的詞語:因為、所以、首先、其次等)5、

4、說明對象: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6、 說明的結構常見的形式:總分式(先總后分,先分后總,總分總)、并列式、遞進式。分析文章結構,要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7、 中心句:中心句出現的位置一般在開頭或結尾,有時在句中,多為概括性的句子。敘述句、描寫句、闡釋句、疑問句一般不宜做中心句,其他文體文章也如此。 答題對策:(1)思考某段說明的內容,不僅要注意主要的,還要注意次要的。 (2)緊扣表示秩序的詞語,如首先、其次、還有等詞語,參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進行概括。8、 針對說明語言的考點類型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抓住說明文語言準確這一特點答題)答:準確、生動形象地說

5、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類型2: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為什么?答:不可以。寫原詞的意思或內容。寫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寫換了后意思有何改變,是否符合實際等。類型3: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答:表態(刪或不刪)。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示程度修辭;大約、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計;多、有余等表示數量。若刪去,原來什么樣的意思就變成了什么樣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某詞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周密性、科學性。類型4:從文章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特定的詞語,并體會。答題對策:找出體現語言準確的詞句,然后說明其作用,從以下幾點入手:找有精確數據的句子;找有概數的句子;找使用限制性詞語的句子。

6、類型5:“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等在文中具體指代什么?答題對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詞前面的那句話,找與之最近的一句話。要注意有時候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的一部分。9、 常見考點:對說明對象及說明特征的理解。對說明方法的辨識與理解。對說明順序的分析與理解。對文章段落結構特點的分析。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作用的評析。對說明語言準確性的體會。睿博練習:國家大劇院國家大劇院外觀像一個倒扣的半邊蛋殼,殼體表面由2萬多塊鈦金屬板和1200多塊超白透明玻璃組成,營造出舞臺帷幕徐徐拉開的視覺效果。每當夜幕降臨,殼體表面上星星點點、錯落有致的“蘑菇燈”,如同撲

7、朔迷離的點點繁星,與遠處的夜空遙相呼應,使大劇院呈現出一種含蓄而別致的韻味與美感。從緊鄰長安街的北入口步入大劇院,進門后,便是長達80米的水下廊道。廊道頂部全部采用玻璃天花板,上方的湖水波光粼粼,層層漣漪可以投影在地板和墻壁上,與墻上疏密有致的氣泡形裝飾相映成趣,讓身在其中的人們仿佛徜徉在一個亦真亦幻的“未來水世界”。過了水下廊道,就走進了橄欖廳。橄欖廳因其空間形狀酷似一顆橄欖而得名。兩扇大門凝重典雅,其上各有180個橢圓形凸起,既是中國古老門釘的變形演化,又是現代設計的點綴藝術。再往內走,就到了目前堪稱全球劇場之最的開闊空間公共大廳。大廳擁有國內跨度最大的穹頂,可以將整個北京工人體育館籠罩其

8、中。穹頂由名貴稀有的巴西紅木拼裝而成,明朗大氣的深紅色調暗含中國傳統審美意趣。穿過大廳,終于看到了國家大劇院的主建筑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場,三者功能不同,主色調和建筑風格也不盡相同。歌劇院古樸的銅門向兩側緩緩打開,一道“竹簾”從三層樓的高處垂直而下,隱隱透出淡黃色。近看,“竹簾”竟是極細的金屬管編成的,時隱時現的黃色其實是緯線的顏色。這給歌劇院披上了一層朦朧而神秘的面紗。音樂廳的銀灰色調從廳的外墻一直延續到室內,燈光打在沙丘般凹凸起伏的墻面上,光影交錯,墻體的柔和感與天花板的壯麗雕塑感形成強烈對比,使音樂廳顯得清新而高雅。上演京劇和話劇的戲劇場雖然不算大,但場內墻壁上的紫色、暗紅、橘色、黃色的

9、豎條紋規則相見,使戲劇場顯示出沉靜中見跳躍的美感。出人意料的是,這些壁紙竟是由浙江絲綢經過防火處理后織成的。信步國家大劇院,你會看到處處都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處處都洋溢著科技與藝術的濃郁氣息。在不知不覺間,你的情緒就會被帶向另一個故事場景 國家大劇院 閱讀練習:1、文章說明了國家大劇院具有怎樣的特點?請用文中原話回答。2、從全文看,作者是按照由_向_的_順序來介紹國家大劇院的。3、請從文中提取相關短語,概括“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各自的主要建筑風格。“歌劇院”的主要建筑風格是:_。“音樂廳”的主要建筑風格是:_。“戲劇場”的主要建筑風格是:_。4、文章首段劃橫線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說

10、明方法?有什么表達效果。答案:1、你會看到處處都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處處都洋溢著科技與藝術的濃郁氣息。2、外、內、空間3、依次:朦朧而神秘、清新而高雅、沉靜中見跳躍4、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國家大劇院殼體表面的“蘑菇燈”使大劇院呈現出一種含蓄而別致的韻味與美感的特點。海洋是未來的糧倉人口劇增,資源短缺,這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顯然,能否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生死存亡。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許多人紛紛發出警告: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然而,一些樂觀的人士反對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他

11、們認為,雖然陸地上可耕地的開發已近極限,但地球上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當然,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大米、小麥和玉米等,而是廣義的糧食其他的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學家指出:僅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每年的生長量就已相當于目前世界小麥年產量的15倍。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可以為人類提供足夠的蛋白質。其實,把藻類作為食品,我們并不陌生。僅以我國沿海來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可食用藻類就有:褐藻類的海帶、裙帶菜、羊棲菜、馬尾藻;紅藻類的紫菜、鷓鴣菜、石花菜;綠藻類的石莼、滸苔等。它們在人工的精心養殖下,產量正在不斷增加。其中

12、僅海帶一種,目前年產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狀態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見增產潛力是多么巨大!在國外,人們還培育出一種藻類新品種,據說在1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加工后可獲得20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這相當于陸地上耕種40公頃土地生產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類營養物。除海藻類,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有人作過計算,若能把它們捕撈出來,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當然,前提是,不破壞生態平衡。至于海洋中眾多的魚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盡管近海的魚蝦捕撈已近極限,但我們還可以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例如南極的鱗蝦,每年的產量可高達50億噸,我們只要捕獲其中的

13、1億1.5億噸,就比當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魚量多出1倍以上。何況,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尚未被我們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潛力是不言而喻的。綜上所述,說大海是人類未來的糧倉,一點兒也不夸張。1、 第段中加點的詞“之一”能否去掉?為2、第段中提到了“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其實,“資源短缺”的表現還有很多,作者為什么沒有具體加以說明? 3、第段中劃線部分運用了_ 、_ 、_ 的說明方法,形象地說明了 。4、本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的? 5、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去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海洋存亡,匹夫有責”的理解。(2分)

14、 答案:.1、不能去掉。因為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除了人口劇增、資源短缺外,還有水質污染、大氣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詞,就使表達更嚴密、更準確。2、本文的說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好海洋資源,人類未來的糧食需求是不成問題的”。所以,與之無關的內容就不必加以說明了。3、舉例子、列數據、作比較 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的重要性。4、一是海洋中有豐富的藻類,二是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眾多的魚蝦,四是相對于近海資源而言,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潛力巨大、尚未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5、評分要點:海洋資源是極其豐富的,也是人類未來賴以生存的希

15、望所在。珍愛海洋資源,增強保護海洋資源的意識,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 雷聲大雨點小? 林之光“雷聲大雨點小”是個常見的成語。它形容計劃很大,說得響亮,或者聲勢造得很大,而實際行動卻很少。不過,從科學角度看來,“雷聲大雨點小”卻是不符合天氣事實的。因為,在各種降雨天氣過程中,雷雨的雨滴不僅不小,反而可以說是最大的。原因是降雨的雨滴都是在云內上升氣流中凝結生成和長大的。因而只有在強烈上升氣流云中,才可能降下大雨滴。有氣象學家2004年在馬紹爾群島和巴西觀測到直徑1厘米的大雨滴,并被載入吉尼斯世界大全。巴西和馬紹爾群島都是熱帶,那里的雨基本都是從電閃雷鳴和積雨云中降下來的。而積雨云,正是

16、自然界中具有最強烈上升氣流的云。相反,世界上最小的雨滴-毛毛雨,則反生在上升氣流最弱的云中,連最微小的雨滴也托不住就給降下來了。當然,成語屬文學范疇,本也無需完全拘泥于事實。而且,雷聲的雨滴雖然不小,但雨滴卻“不多”。而“雨點小”和“雨點少”在數量方向上是一致的。雷雨天氣主要有三個特點:除了雷電和雷陣雨外,還有雷雨大風。大家知道,雷聲、閃電可以傳得很遠(有諺語說“雷響天下知”);雷雨大風是積雨云后部下沉的冷涼空氣(密度大)迅速堆積到地面上時,因氣壓遠高于周圍,而向四周發出的沖擊波,它也可以傳得很遠。但是,雷陣雨則不同了,它的范圍雖然和下沉冷涼氣流基本相同,但卻不會擴張,雨區隨著積雨云的前進形成

17、的也是一條窄(與大風和雷聲區相比)帶。也就是說,在雷雨天氣影響區中,大部分地區是只有雷聲和大風而沒有雨點的。諺語“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就有“雷聲大雨點少”的意思。不過,畢竟“雨點小”和“雨點少”還并不是一件事,成語必另有來源。確實如此。這個成語最初根本不叫“雷聲大雨點小”,而是從“雷聲浩(甚)大,雨點全無”發展變化而來。有趣的是,這倒是很符合事實的,因為在雷聲天氣影響區中,除了雷雨帶以外都是這樣的情況。可是,這八字不成成語,說起來也不上口。如要減成六個字,而且仍要保留“雷聲大”的話,那么“雨點”后的字同樣也就難有別的選擇,只能是“小”了。因為“大”也只和“小”對仗。當然,“雷聲有,雨點無”

18、也對仗,但對比不強烈。更重要的是,“雷聲大雨點小”的說法很符合某些社會實況。因為,“造聲勢者”多少總會有一點實際行動。甚至還可以認為,只是由于組成成語需要,使用了“雷聲”和“雨點”兩個科學名詞而已。這些人為因素可能都是成語化為“雷聲大雨點小”的重要原因吧。1.本文依次從科學、 、社會實況三個角度來探究“雷聲大雨點小”這個成語的來源。 (1分)2.第段說“雷聲大雨點小”這個成語“不符合天氣事實”,其原因有:(2分) (不超過15個字) (不超過13個字)3.簡要分析第段的說明層次。(3分)4.結合所學知識,從下列四字詞語中挑選你認為最能直接反映天氣現象的一個,并用簡潔的語言闡釋其所蘊含的天氣現象

19、。(2分)【備選詞語】: 春和景明 風調雨順 氣象萬千 水落石出 星羅棋布 答:我選 。 答案:1.科學、文學、社會實況2.(1)降雨天氣過程中雷雨雨滴最大;雷雨影響區大多沒有雨點。3.首先概括了雷雨天氣的三個主要特點。然后將雷電、雷雨大風、雷陣雨比較,引用諺語,突出說明雷雨天氣影響區里多數只有雷聲,而沒雨點或雨點少。最后補充說明成語另有來源。4.選皆可。“春和景明”意思是春風和煦、陽光明媚,形容春天天氣晴朗的好天氣。地震是怎樣發生的 要了解地震發生的原因,首先必須了解地球的內部構造。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一個很大的實心橢球體,它的半徑長約6370公里,從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離為6738.14公里,兩

20、極到地心的平均距離為6356.76公里。地球內部的情況很復雜,根據其物質狀況大致可劃分為三層:最外面的一層叫地殼,中間一層叫地幔(或叫中間層),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假如把地球比做一個雞蛋的話,地殼相當于蛋殼,地幔相當于蛋白,地核相當于蛋黃。 地殼主要由一層一層的巖層構成,平均厚度約33公里。地殼大體上又可以分為兩層,下層主要為玄武巖,一般厚約10公里,是一個布滿全球的圈層。上層主要為花崗巖,這是構成大陸的主體。 地幔介于地殼和地核之間,厚度約為2900公里。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巖石,主要是超基性巖(如橄欖巖)和榴輝巖。巖層之下的地幔物質,溫度很高,具有塑性,在力的長期作用下,以一種半粘性流動的形式,緩慢的改變形狀。 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徑約為3470公里,其外部表現出液體的性質,在內部可能存在一個半徑為1000公里的固體內核。 科學分析表明,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地殼和地幔上部邊緣的巖層里,其中以離地面2030公里的地方發生的地震最為常見。 地殼和地幔的巖石層里為什么會發生地震呢?這是由于那里的巖石在力(地應力)的作用下發生了破裂,這個破裂處就是震源,地震活動便從這里開始。 我們可用兩手彎曲一根木棒,當力大到一定程度時,木棒的彎曲處便會破裂,在其斷裂的一剎那,兩只手會感到振動。木棒的破裂處就是震源,感覺到的振動便是地震。 鋼硬的巖石為什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