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網絡發展對傳統媒介的影響 摘要:網絡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傳統媒介更不能例外。本文借鑒媒介分析的相關理論,探討網絡發展過程中,網絡對社會生活的滲透以及網絡媒介特有形式所帶來的對包括報紙、廣播、電視在內的傳統媒介形態和傳統閱讀方式的影響。著重論述網絡和傳統媒介相互影響中的變化因素,進一步提出今后媒介形態發展的可能性趨勢。并從傳播學的角度對其進行簡要分析和評價。 關鍵詞:網絡 傳統媒介 閱讀方式 影響
2、0; 網絡電視 網絡媒介 Abstract: The network influence already seeped each domain which lived to the people, The traditional medium cannot be exceptional. This article profits from the medium analysis the related theory, In discussion network developing process, Network to includes the
3、 newspaper, the broadcast, the television traditional medium shape and the traditional reading way influence which brings to the social life seepage as well as the network medium unique form. Elaborates the network and the traditional medium emphatically affects mutually the change factor, Further w
4、ill propose the next medium shape development possible tendency. And carries on the brief analysis and the appraisal from the dissemination study angle to it. Keywords: network tradition-medium peruse-system influence IPTV
5、 network-medium 一、網絡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1.中國互聯網宏觀發展態勢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于2005年7月21日發布了第1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從宏觀的角度看,我國互聯網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其中網民數、上網計算機數分別達到了10300萬人、4560萬臺;CN下注冊的域名數、網站數分別達到了622534個、677500個;網絡國際出口帶寬總量達到82617 M;我國大陸的IPv4地址數達到了68300032個。 目前,中國網民數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調查顯示網民的網上行為互聯網的八大熱門服務(超過1/3比例的選項)依次是:電子郵箱、瀏覽新聞、搜索引擎、瀏覽網頁(非新
6、聞類)、在線音樂(含下載)、即時通訊、論壇/BBS/討論組和在線影視(含下載);網民安全意識隨網齡增長而增強。調查數據也表明,網民上網的最主要目的是獲取信息和休閑娛樂,比例分別為37.9%和37.8%。 2.網絡發展對人生活的影響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網絡形成發展到現在,其歷程不過50多年。時至今日,互聯網已經如此廣泛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今天,每13個中國人就有一個與它親密接觸,互聯網正在成為各界人士獲取信息的主要通道,成為政府、企業提高工作效率的溝通平臺,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造夢工廠 隨著因特網(Internet)的普及,數字化技術大量應用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之中,利用電腦網絡工作和學習的
7、人不斷增多,逐漸形成了一個以電腦網絡為主要交往形式的新的社會群體。通過電腦這種高科技手段,一種未來的虛擬情境中的人際關系正在開始建立。由于這一特殊社會群體交往方式的獨特性,因而具有了不同于一般社會生活的各種社會心理因素。數字化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工具,其對社會心理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數字化網絡不再只是一種冰冷的數字電路,由于人的參與及計算機的智能化和辦公自動化的需要,數字化網絡作為新一代的大規模信息載體,日益演變成為一種新的獨立于自然環境之外的社會環境,而長期依靠其工作、生活的人勢必受其影響,并會出現一些新的社會心理現象,從而影響到整個社會心理的轉變,這正是電腦與人類生活聯系日益緊密的一
8、個明證。 而且隨著寬帶的進入,實際上增加了上網的帶寬,提高了網速,從而增加了網民以后上網的極大便利性,網上的內容搜索起來就更加快速了。這樣也影響了人們上網的習慣和行為,實質上網民已經從原先的閱讀新聞、發郵件拓展到音頻和視頻,進入到了網絡多媒體傳播與傳統媒介交相輝映的傳播階段。 互聯網一開始本來就是以發郵件、看新聞為主要服務項目,現在調查也發現,這兩個是用的最多的功能。這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好多網民是在單位上網,他們平時上班時間沒有時間接觸電視,沒有時間接觸報紙,只有從網上獲取新聞信息。這也說明網絡的迅速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正在挑戰著人們傳統的生活和閱讀方式。 二、網絡發展挑戰印刷媒介生存
9、和傳統閱讀方式 1、印刷媒介與網絡媒介形態比較 從隋末唐初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到現在,圖書印刷媒介的發展已經歷了1400來年的歷史。傳播文化學家內爾·波斯特曼(Neil postman)是堅定的圖書捍衛者,他說閱讀是有一定規范的,它要求我們在案邊坐下,從左到右汲取思想,并做出真與假的判斷,閱讀教授我們推理。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讀書給我們一種分析的、延遲的反應視覺媒體將擴大感覺中樞并給人們更為全面的表達方式。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比較印刷媒介和網絡媒介在作為信息獲知工具在形態上的不同。 讀者閱讀行為 印刷讀物要求以肘部為軸不停翻頁,循序漸進由上至下閱讀。因此紙質媒介閱讀有利于對材料形成系統整體
10、的把握。在需要回顧復習時非常方便。線性的印刷傳播要求讀者注意力極大投入,因而閱讀在本質上是一種翻譯。紙張的固定大小由開本決定,對于需要復制的內容,可以采取抄寫、復印等辦法,拷貝便于攜帶。面對印刷物的水平閱讀能限制讀者的視域,使他們的目光相對集中在閱讀物上。 網絡閱讀是快速的,是跳躍式的,材料彼此橫向連系。即便信息以純文本形式組織,超級鏈接這種組織優勢也使閱讀者不能就一個問題縱深注意,卻有可能在樹型的結構中遭遇無限的相關信息而導致閱讀路線的改變。而且網絡閱讀的背景中字體、色彩通常可以改變,閱讀環境有很大的隨意性,內容復制也可以借助各種計算機軟件進行。垂直的屏幕閱讀使閱讀者隨時可能受到來自周圍環境
11、的干擾。 信息的組成元素 印刷媒介中信息的載體文字和圖畫有序、靜態地被固定在紙張上。而閱讀者是相對運動的,只有通過繼續不斷的翻閱動作才能獲得連貫的信息。 網絡形態的媒介中,組成信息的元素豐富,包括文字、色彩、圖像、動畫效果、彈出窗口等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多媒體形式。這些動態的東西吸引了閱讀者的注意力,使他們無暇深入思索和照顧細節。相對于紙質媒介閱讀的邏輯性也就被打破。 材料的組織方式 在印刷媒介中,材料是在平面上一層一層積淀的,按照某種邏輯結構漸進地呈現內容,通過讀者的翻動引導其線性的閱讀。此外印刷的材料是靜態的,是讀者而不是書在前進。 網絡文獻以樹型的超文本結構組織。材料之間的關系類似網上的各
12、個結點。頁面上的元素能直接以一種無序方式與其他頁面連接。這種技術使網絡文獻呈現出傳統媒介所沒有的維度深度。超媒體在材料的結構中加入時間維度,實現了網絡文獻與視頻、音頻要素的連接。使得網絡文獻材料并不是完全靜止的,而具有相對“流動性”。超文本和超媒體代表著文獻傳播領域中由數字和語言的影響而帶來的第一個意義重大的變革。 以上是對兩種形態媒介的閱讀方式(或者說閱讀習慣)比較。網絡媒介的形態(或者說樣式)還能對閱讀者產生潛在的影響。心理學的相關理論中對電腦左右半葉的分工作出劃分:線性的、分散的、建議性思維,我們按照大腦半球的分發,來自于左腦,而聯想思維來自于右腦。閱讀印刷物形成的思維方式不同于網絡閱讀
13、,而思維方式和腦發展之間又有相互作用。上文已提到數字化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工具,其對社會心理的影響是巨大的。未來習慣超媒體多感官刺激存在發生變化的現實條件,我們很難說未來人們腦的分工不會發生變化。且人有種探索新形式而對舊有形式產生惰性遺忘的潛在思想,這使得打破舊有閱讀習慣而追尋新的媒介形態也有了心理上的準備。可以說曾經就是這種潛在的惰性思想催生了火車、汽車等眾多現代文明的發明,而網絡的極大便利性和超級集成兼容性,已使它具備了取代傳統印刷媒介的技術優勢,有理由說未來人們更傾向于網絡媒介。 2、印刷媒介的命運走向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克林頓政府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規劃(National I
14、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副總統阿爾·戈爾親自主持并提出要在本世紀末讓美國所有學校和圖書館實現計算機聯網,下世紀初,讓光纖把企業、商店、家庭、教育部門和研究機構以及政府部門連成一體。十幾年間互聯網已經以爆炸式規模在全球范圍內普及,信息借助網絡之翼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和廣度在全球傳播。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的第十六次中國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提供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7月,中國互聯網網民數達到了10300萬人,增長率為23.8%。 網絡作為新興傳播媒介其作用和影響已經深入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的各個領域,它已成為中國一億多萬網民的信息獲知渠道
15、,網絡上的信息無所不包,綜合了獲知、學習、交往、娛樂等許多傳統大眾媒介不能悉數提供的服務。而且網絡作為一種媒介在中國的發展速度是令人嘆為觀止的,雖然由于起步晚,2002年中國個人電腦擁有量僅為3600萬臺,美國為1.9億臺。但中國電腦擁有量每28個月增加一倍,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超越2.96億人口的美國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盡管網絡目前還沒有被歸入大眾傳播媒介,但它大規模專業的傳播從業人員、定期不斷的傳播內容和為其運轉提供技術保障的傳播工具,已使它具有大眾媒介之實。 由于網絡媒介成為使用者獲得和輸出信息的主要方式,集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符號載為一體,重新調整了傳統紙質媒介強調線性視
16、覺和后來居上的電視單方面強調畫面而忽視信息內在意義而導致的人們感官投入的分配比例。就利用大眾媒介從事學習和教育活動而言,由于網絡的技術特點使通過互聯網這一媒介(或者說工具)的使用者面對計算機屏幕進行閱讀創作時,傳統的讀寫方式發生了改變,從而引起包括認知習慣、思維模式在內的許多變化。 目前中國互聯網使用者年齡分布中,名列前兩位的是年齡層次在1824歲之間和18歲以下的青少年,他們分別占網民總比例的35.3%和16.4%。這些數字對比以前雖有所下降,但網絡使用年輕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避免,這些年輕化的網民也正處在讀寫和思維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來自生活的許多例子表明網絡對于他們所因襲的讀寫文化的影響。美
17、國全國教育改革評議會(NAEP)試圖解釋為什么年輕一代人的寫作技巧越來越低劣,“文化變得越來越不以印刷物為導向了”。 在過去三十年中進行的抽樣調查和學者測試已經顯示出公眾在閱讀和寫作技巧、以及在關于歷史、地理和科學等基本知識方面的水平不斷下降讀寫能力正如其歷史上界定的那樣,在將來也許不再重要了,新興的以電腦為基礎的可聽、可視網絡媒介,將很快使書面語言和印刷媒介降低到傳播的精英形式。 早在1970年出版的未來的沖擊中托夫勒就寫到“10年前(1960年代),圖書館學激進的預言家、電訊系統設計師索爾·柯思堡宣布,不用多久,讀書將不再是吸收信息的主要形式。閱讀和寫作將成為過時的技巧。 而比爾
18、·蓋茨也作出了大膽預言:隨著硬件、軟件的進步,一切的一切都將數字化,今后10年,圖書、音樂、照片都將走向純數字化,從作者到讀者都將采用數字化方式。我以名譽保證,10年內,紙介質形式的東西必將被淘汰殆盡。 紙的使用量是現代化的試金石之一,我們先來看看中國未來對紙需求狀況的一系列數:中國經濟如果從現在起每年增長8%,到2031年中國人口達到14.5億時,人均收入將達到38000美元(美國目前的水平),按更保守的6%測算,到2040年人均收入也將超過美國目前的水平。到2031年,中國年均紙消費量將由目前的29公斤,提高到目前美國的水平(人均210公斤),中國將消耗掉3.03億噸紙。大致相當
19、于當前世界年產量(1.57億噸)的一倍,世界森林資源將消耗殆盡。 也就是說,當下的紙質媒介已經走到了臨界狀態,網絡媒介因其空間的無限性,無疑是未來媒介形態的發展趨勢,它最終會取代傳統紙質媒介,這看似已成了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只是時間和技術的問題了。四、總結與展望 麥克·盧漢的媒介決定論認為媒介即訊息,這一觀點是適用于現在的網絡傳播時代的,如果說口語傳播是人類聽覺的延伸,印刷媒介是人類視覺的延伸,電子媒介是人類中樞神經的延伸,那么,隨著技術的進步,媒介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數字網絡媒介時代,實質是以互聯網為中心媒介的網絡時代,新興的網絡媒介從實時互動、非線性、超鏈接等多個方面補足了舊媒介
20、的傳播方式。 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處在傳統媒介的包圍之中,而傳統媒介也開始與網絡媒介結合,借助網絡媒介擴大自己的影響。網絡媒介在這里不斷壯大,對受眾的影響不斷加深,并有逐步取代傳統媒介的趨勢。網絡媒介取代印刷媒介將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傳統的廣播電視媒介隨著進一步加深和網絡媒介的一體化發展,也大有被取代的趨勢。但是,現階段傳統媒介的影響仍然存在,個體和媒介機構從傳統媒介那里獲取信息,經過編譯后再將信息傳到網絡,同時,又從網絡媒介獲取其它實時信息和各方反饋。 交互性使信息提供者與信息接受者的界限不再分明,網絡媒介本質上成為信源、信道、信宿的同一體。因此,個體和媒介機構在網絡媒介所構筑的體系中是平等
21、的。但是由于媒介機構具有相對較強的組織性,因此,傳播信息的能力更強一些。 隨著網絡媒介的不斷擴大,它對傳統媒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傳統媒介的信息傳達方式呈現出網絡化的特點,如報紙、雜志采用網頁的排版方式,影視的視聽語言出現網絡式的非線性語言等等。這種影響,到了一定程度將會使網絡的地位得到加強,成為主流媒介。因此可以說網絡媒介是未來媒介發展的主要形態。 注釋: 引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5年7月21日,第1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新浪網, 引自熊澄宇選編,2001,新媒介與創新思維, 清華大學出版社,P254 王冉,2001年6月4日,新傳媒時代,視網聯新聞中心,
22、引自石冀平,中國年度觀察世界的主要消費者,世界博覽,2005年第12期, P59 美沃納·塞佛林 小詹姆斯·坦卡德, 2000,郭鎮之等譯 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 華夏出版社,P401 美羅杰·菲德勒,2000,熊澄宇譯,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 華夏出版社,P96 美阿爾文·托夫勒, 1996,未來的沖擊, 新華出版社,P137 閔大洪,2003, 數字傳播概要, 復旦大學出版社,P7 同 數據來源:中國電視網()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2003,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
23、#160;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5年7月21日第1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新浪網, 3. 王冉,2001年6月4日,新傳媒時代,視網聯新聞中心, 4. 歐陽國忠, 2003中國媒體大轉折,團結出版社,P71 5. 胡興榮,2005年07月13日,大報紙時代,人民網, 6. 美羅杰·菲德勒, 熊澄宇譯, 2000 ,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華夏出版社 7. 曹鵬,19
24、99,中國報業集團發展研究,新華出版社,P120 8. 鄧永紅, 2005,有線電視網多媒體數據廣播技術綜述,百極網絡,四、總結與展望 麥克·盧漢的媒介決定論認為媒介即訊息,這一觀點是適用于現在的網絡傳播時代的,如果說口語傳播是人類聽覺的延伸,印刷媒介是人類視覺的延伸,電子媒介是人類中樞神經的延伸,那么,隨著技術的進步,媒介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數字網絡媒介時代,實質是以互聯網為中心媒介的網絡時代,新興的網絡媒介從實時互動、非線性、超鏈接等多個方面補足了舊媒介的傳播方式。 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處在傳統媒介的包圍之中,而傳統媒介也開始與網絡媒介結合,借
25、助網絡媒介擴大自己的影響。網絡媒介在這里不斷壯大,對受眾的影響不斷加深,并有逐步取代傳統媒介的趨勢。網絡媒介取代印刷媒介將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傳統的廣播電視媒介隨著進一步加深和網絡媒介的一體化發展,也大有被取代的趨勢。但是,現階段傳統媒介的影響仍然存在,個體和媒介機構從傳統媒介那里獲取信息,經過編譯后再將信息傳到網絡,同時,又從網絡媒介獲取其它實時信息和各方反饋。 交互性使信息提供者與信息接受者的界限不再分明,網絡媒介本質上成為信源、信道、信宿的同一體。因此,個體和媒介機構在網絡媒介所構筑的體系中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媒介機構具有相對較強的組織性,因此,傳播信息的能力更強一些。 隨著網絡媒介的不斷擴大,它對傳統媒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傳統媒介的信息傳達方式呈現出網絡化的特點,如報紙、雜志采用網頁的排版方式,影視的視聽語言出現網絡式的非線性語言等等。這種影響,到了一定程度將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新人教版部編本四班級語文上冊教學方案附教學進度支配
- 健康產業發展趨勢與醫院因應之道課件
- 配電知識培訓課件
- 配電基礎知識培訓
- 長沙醫學院《高等數學Ⅰ(下)》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陜西省商洛市洛南縣重點名校初三下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遵義師范學院《經典譯著賞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德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國際新聞作品案例解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二甲護理條款解讀
- 廣西貴港市覃塘區重點名校2025年高中畢業班第二次模擬(英語試題文)試卷含答案
- 2025年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考試題庫帶答案
- 2025年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單招職業傾向性測試題庫必考題
- 網格員矛盾糾紛培訓
- 2025年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學生專用
- 2024年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技能測驗歷年參考題庫(頻考版)含答案解析
- 國家開放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形考任務1-4參考答案
- 2024年江蘇省腫瘤醫院高層次衛技人才招聘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附帶答案
- 2024年護士資格證考試三基知識考試題庫及答案(共650題)
- 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養老照護組”賽項參考試題庫(含答案)
- 《SLAM介紹以及淺析》課件
- 藥物過量病人的護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