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選修蘇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朋黨論》教案_第1頁
語文選修蘇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朋黨論》教案_第2頁
語文選修蘇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朋黨論》教案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朋黨論教案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 2、理解作者對朋黨的獨到見解以及這一觀點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3、學習文章層層對比,事、理結合,深入淺出,以理服人的論證方法。 4、體會文章語言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對朋黨的獨到見解以及這一觀點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2、學習文章層層對比,事、理結合,深入淺出,以理服人的論證方法教學難點:體會文章語言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教學方法:討論與自學教學過程:一、背景介紹: 本文是歐陽修于慶歷四年(1044)寫給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當時,革新派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張,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慶歷新政”。以夏竦、呂夷簡為

2、首的保守派被彈劾罷職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敗,廣造輿論,竭力攻擊、誹謗范仲淹等引用朋黨。其陷害忠賢的險惡用心,深為歐陽修所洞察。在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中,歐陽修一針見血地指出:“欲廣陷良善,不過指為朋黨”,“去一善人,而眾善人尚在”,“唯指以為黨則可一時盡逐”。為駁斥保守派的攻擊,辨朋黨之誣,歐陽修寫了這篇朋黨論。二、分析課文:全文五個段落。1、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觀點。討論: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先從社會發展的事實落筆,“朋黨之說,自古有之”,證明朋黨的存在有其歷史的依據,并為下文征引歷史事實打下伏筆,然后提出自己的觀點:“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那么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之間有什

3、么樣的區別呢?作者用“同道”“同利”鮮明地概括出兩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觀點十分鮮明。2、第二段進一步論述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區別。討論:君子和小人的朋黨有什么樣的區別?1)、君子是真朋,小人是偽朋。從本質上說明小人無朋。這一點遠遠超出了一般的朋黨之說。這一段是在前一段基礎上的深入剖析。由于小人之朋是從利出發的,所以只能是暫時的,只能是假的;而君子之朋出于對道的共同追求,所以必然能“終始如一”,所以是真的。2)歐陽修指出了道和利,是區分兩者的關鍵所在。并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小人是以利,相互勾結,相互利用,利益相同則相結為黨,見“利”則相互反目,“利盡則分道揚鑣;而君子是以“道”相互聯結,同道則

4、同德,同德則同心,道永遠不變,則君子之黨永遠同心。討論:什么樣的朋黨才對國家有積極的作用?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的結論。3、第三段廣泛列舉史實,證明用君子之真朋則國興,用小人之偽朋則國亡。討論:朋黨從什么時間就有的?真的朋黨和小人的朋黨對國家有什么樣的意義?在論證的過程中用了什么手法?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文章先列舉堯時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朋天下大治的例子,然后列舉舜用君子之朋而天下也大治的例子,這些是正面舉例;接著列舉紂因無朋而亡國、周武王因得君子之朋而國興的事例,這是正反對舉;最后再舉東漢桓、靈時的黨錮之禍,和晚唐昭宣帝時朱全忠殺害名士的事實,這是引用反面事

5、實。作者或正,或反,或正反對比,反復論證,論證極為有力。4、 第四段在大量引用事實的基礎上,著重闡述迫害君子之朋則國亡,信用君子之朋則國興的道理。先緊接上文對紂、漢獻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皆“亂亡其國”的結論;然后再對舜被稱為圣人和周能夠興國的原因進行分析,說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5、最后一段收束全文,點明主旨。三、 本文是一篇富有戰斗性的政論,歷來享有盛名,為人稱道。它充分體現了歐陽修政論的風格和特點。其中有兩個特點特別鮮明:(一)層層對比,事、理結合,深入淺出,以理服人。全文自始至終運用了對比論證的藝術手法,逐層深入地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開頭第一句作者就針鋒相對、單刀直

6、入地指出:“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既切中時弊,又為全文奠定了對比論證的基調。下文緊緊圍繞著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的區別步步展開: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小人無朋”是因其“所好者祿利,所貪者財貨”;“君子有朋是由于君子“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小人以利害相交,必然見利忘義,利盡殘害。即使暫引以為朋,也是“偽朋”,而君子重“道義”,講“忠信”,惜“名節”,才能“終始如一”,才是“真朋”。其中,“君子”與“小人”、“同道為朋”與“同利為朋”、“小人無朋”與“君子有朋”、小人之“偽朋”與君子之“真朋”,互相映照,相反相成。在前一部分從事理上進行對

7、比分析的基礎上,從第三段起,作者引證史實,層層對比,進一步深入論證。作者列舉了從上古堯、舜之時直至唐之晚年各個朝代盛衰的大量歷史事實,緊扣國家興亡治亂與朋黨的密切關系,進行了反復的對比。事與理的結合,對比手法的反復運用,起到了化深奧為淺顯,令人不得不信服的藝術效果。(二)轉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運用,行文既紆徐有致,又富有氣勢。 面對保守派的誹謗,歐陽修的心情是十分激憤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富有憂患意識的政治家剛正不阿的戰斗精神。同時,從其從容不迫、紆徐有致的說理中,我們又可以看到歐陽修沉著冷靜的大將風度。表現在其語言的運用、句式的選擇上。在對比論證中,作者多處運用了轉折句式。一系列轉折

8、句式的運用,不僅突出了對比的效果,而且使論述的筆調趨于舒緩,使文章既明白曉暢,又委婉而耐人尋味。這正是作者所推崇的所謂“責之愈切,則其言愈緩”的風格。同時,此文還多處運用了排比的句式,增加了文章政論的氣勢。如第四段,連用五個“莫如”。轉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運用,使句式長短相問,錯落有致,行文時徐時疾,張弛有度,充分展現了歐陽修政論的藝術風格。四、拓展與討論: 1先翻譯下列句子,然后說說哪一句是文章的主要觀點。 (1)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2)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3)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附譯文: 臣聽說關于“朋黨”

9、的說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君主能辨識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罷了。大體說來,君子與君子,是由于共同的道義結成朋黨,小人與小人,是由于共同的利益結成朋黨。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啊。 然而臣又認為小人沒有朋黨,只有君子才有。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小人所喜好的是利祿,所貪的是財物。當他們利益一致的時候,暫時互相勾結而為朋黨,這種朋黨是假的;等到他們見到利益而各自爭著想先得到,或者到了無利可圖而相互疏遠的時候,就反而互相殘害,即使他們的兄弟親戚也不能互相保全。所以臣認為小人無朋黨,他們暫時為朋黨,是假的。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所堅守的是道義,所奉行的是忠信,所愛惜的是名譽節操。用它們來修養品德,則彼此道義相同又能

10、夠互相取長補短;用它們來治理國家,則能夠和衷共濟,始終如一,這就是君子的朋黨。所以作為君王,只要廢退小人的假朋黨,而任用君子的真朋黨,那么國家就會大治。 堯的時候,小人共工、罐兜等四人結為一個朋黨,君子則有八元和八愷共十六人結為一個朋黨。舜輔佐堯,廢退四兇小人的朋黨,進用八元八愷君子的朋黨,堯的天下得以大治。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一起在朝廷做官,互相尊重,互相謙讓,共計二十二人結為一個朋黨,舜一一任用他們,天下也得以大治。尚書上說:“紂有無數個臣子,無數個臣子各懷著不同的心思;周有臣三千,卻只是一顆心。”紂的時候,億萬人心各不相同,可說是不成其為朋黨了,然而紂卻因此而亡國。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結成一個大朋黨,但周卻因此而興盛。東漢獻帝時候,把天下所有名士都看成黨人而予以囚禁。直到黃巾軍起來,漢室大亂這才悔悟,把黨人都予釋放,可是局面已經無法挽救了。唐朝晚年,又逐漸興起朋黨的說法,到昭宗時,把朝廷上的名臣都殺了,有的還被投到黃河里,說是“這些人自稱清流,可以投他們到濁流里去”。唐朝也即隨之滅亡了。 那些前代的君主,能讓人人各懷異心不結朋黨的,沒有人趕得上紂;能禁止、斷絕賢能的人結為朋黨的,沒有人趕得上漢獻帝;能誅殺清流朋黨的,沒有人趕得上唐昭宗時代。然而他們的國家都因此致亂而亡國。而彼此稱道贊美、推舉謙讓而自信不疑的,沒有人趕得上舜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