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_第1頁
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_第2頁
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_第3頁
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_第4頁
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摘要:根據國外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的相關資料,本文從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基本內涵、主要特征、一般內容、主要理論、障礙因素、提升策略等維度進行歸納和梳理,指出了前人研究的主要貢獻和矛盾,提出了本課題未來研究的重點。關鍵詞: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一、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界定直接定義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概念幾乎沒有,但相關概念相當多。如Raspberry(1993)的“有效教師”(effective teacher);Donald R Cruickshank等(1999)的“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Harvey Daniels等的“最佳課堂教學”;

2、Kathryn Castle(2006)的“自治的教師”(Autonomy teacher);Robert J.Marzano等的“有效課堂”(Classroom instruction that wotks)。所有這些說法,幾乎都沒有對自身的概念給予清晰的界定,似乎只是使人意識到“優秀的”、“不錯的”、“時髦的”、“主流的”這類含義。實際上,國外對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定義,大多是對其特征進行描述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學行為有效性的理念特征。Kathryn Castle(2006)認為,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取決于教師是否把教學作為教育學的取向;是否把教學作為科學研究的取向;是否把教學

3、作為教師自治行動的取向;是否把教師作為教學研究者的取向等理念。二是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個體素質特征。W.C. Bably認為,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取決于教師的10項個性品質:同情心(sympathy);儀表(personal appearance);談吐(addrems);誠懇(sincerity);樂觀(optimism);熱心(enthusiasm);好學(scholarship);活力(physical vitality);公正(fairness);嚴謹(reserve and dignity)。Donald R Cruickshank,Deborah L.Bainer,Kim K.Metca

4、lf(1999)則認為,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個人性格特征包括熱情、熱心、幽默、可信任、對成功抱有很高的期望、激勵、支持、有條理、靈活、適應性強、博學等方面。三是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教學過程特征。Stanley J.Zehnand,JeffreyA.Kottler(1993)從3個方面論述了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教學過程特征:(1)一名人際關系的專家(a relationship specialist)。具有真實的、無偏見的、同情的和樂于接受學生的態度;注意用眼神接觸,用人體語言表達的非語言行為;支持性的、顯示同情的、用心理解的、關注學生的策略。(2)營造真誠關心的氣氛。有效的班級交往規劃;促進全體學生有效交

5、往;規范有效交往的實踐。(3)一名幫助者(a helper):理解學生,信任學生,同情學生。以上這些都是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所應該具備的行為特征,但并非就是教師行為有效性本身。二、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內容關于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內容的描述,筆者根據收集的資料,主要從教師教學行為的專業表現、教學過程結構和教學技能技巧等方面進行綜述。一是教師教學行為的教學專業表現。波士頓學校委員會(Boston School Committee)(2006)提出了教師教學行為的8個維度:(1)公平和高期望;(2)職業主義(Professionalism):主要指模式化的職業行為,包括工作職能、區域政策的理解、工作程序

6、以及在多樣性的社區里的工作目標;(3)安全、尊重、文化敏感性和負責任的學習共同體;(4)學校、家庭與社區的伙伴關系;(5)指導學生學習的計劃和策略;(6)實質性知識:具有廣泛前沿性知識,關鍵概念、事實、相關的研究、質疑的方法,具體到各自學科的交流風格等;(7)發展性過程的監控與評估;(8)反思、合作和個體成長。二是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教學過程結構。Charlotte Danielson(1996)認為,教學的重要目標是要創造出學習者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使學生能夠從事重要內容的學習,并使所有師生感覺到尊嚴和榮耀。一般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教學過程結構體系有4個板塊,每一板塊標志著教學的不同側面

7、。(1)教學計劃和備課。包括選擇教學目標;展現教學內容、資源知識、教學法的知識;展現內在教學設計、學習評價等內容;(2)課堂環境。包括創建尊重與和睦的課堂環境,形成學習的文化氛圍,課堂程序管理、學生行為管理、具體環境布置等內容;(3)課堂教學。包括清晰而準確的交流、提問和討論技術,使學生認真學習,給予學生反饋、靈活性和反應性;(4)專業職責。包括教學反思、保持精確記錄、家庭交流、對學校和學區的貢獻、專業成長和發展、專業主義展示等方面。三是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教學技能技巧。Cruicshank(1990)從教學技巧的角度涉及到了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內容。包括“創設環境;教學模式的多樣性;指導時間

8、最優化;提問題;提供清晰的指導;注意學生的進步;提供反饋和強化”等7個方面C3(P31S)。Harvey Daniels,Marilyn Bizar(1998)提出了最佳課堂教學的6種教學行為技能:整合性單元;小組活動;呈現式學習;課堂工作室;真實體驗;反思性評估等等。它有助于創建最佳課堂教學。三、區分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與無效性的標準教師怎樣的教學行為才具有效性或無效性? Harvey Daniels,Marilyn Bizar(1998)關于課堂教學應該增加和減少的因素的研究,對于提高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或減少無效性,具有一定的研究參考價值。課堂教學應該盡量增加的因素:(1)體驗性、引導性、操

9、作性的學習;(2)課堂上活躍的學習氣氛;(3)強調學生更高級的思維,學習某領域中的關鍵概念和原理;(4)選擇為數不多的幾個主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使學生掌握研究該領域的方法;(5)讓學生花時間去閱讀那些具有完整性、原創性和真實性的書籍;(6)培養學生對待工作的責任感,幫助他們完成設定目標、記錄、管理和評估的任務;(7)為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讓他們自主決定書籍、寫作主題、學習伙伴和研究項目;(8)在學校建立并運用民主原則;(9)關注學生個體不同的認知風格和情感風格;(10)組織合作性活動,將教室建設成為一個相互依賴的社團;(11)將學生進行異質分組,通過個性化的活動不把學生分別孤立起來;(1

10、2)在常規課堂上給學生以特殊的幫助;(13)教師要扮演多樣性、合作性角色;(14)依靠教師對學生發展所進行的描述性評價。課堂教學應該盡量減少的因素:(1)面向全班進行的教學指導,如演講;(2)學生被動活動,包括靜坐、聆聽、接受和吸收信息;(3)對教室里的安靜狀態給予表揚和獎勵;(4)要求學生將課間時間用來完成工作表、練習冊、或者仍然坐著,做其它功課;(5)對覆蓋每個領域中的大量材料作蜻蜓點水的介紹;(6)死記硬背事實和細節;(7)強調學生分數和學生之間的競爭;(8)將學生進行能力分組;(9)采用某些特殊方案對學生進行篩選;(10)采用并依賴標準化測驗。雖然這一研究不是直接論述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與

11、無效性的,但對于我們區分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和無效性有一定參考價值。四、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基礎理論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是如何發生的?或者說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影響因素及內部機理是什么?除了上面所述的教師個體素質、課程結構與教學技巧等影響因素以外,還有以下方面的理論成果:一是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形成過程的本質。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形成過程的實質是教師學習教學的過程。Fred Korthagen,John Loughran,Tom Russell(2006)通過對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教師教育的研究,指出了提高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7個基本原理:(1)學習教學是一個充滿沖突和競爭的過程;(2)學習教學要

12、求認為知識是有待于創造的學科而不是一個已經創造的科目;(3)學習教學要求從關注課程轉向關注學習者;(4)學習教學是在師生共同探討中進行并得以促進和加強的;(5)學習教學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與同伴合作;(6)學習教學要求中小學,大學和實習生之間的有意義的聯系;(7)學習教學要求教師教育家在自己提倡的教學項目中實踐自己的教學方法,并且在示范作用中得到強化。這7個原理可以說是對教師行為有效性形成過程本質的恰當描述。二是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形成的思想變量。不同的思想對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具有不同的影響。佐藤正夫(1987)從教學史論的角度,認為必須揚棄與統一赫爾巴特與杜威的教學過程思想,提出了“學習課題系列學

13、習”的思想,主要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1)提出問題與課題,使學生直面矛盾與障礙,引起學習動機;(2)使學生分析問題與課題的目標與條件,抓住真正意義上的問題;(3)使學生探討適當的解決原理、方法與手段,計劃解決活動;(4)實施解決活動的計劃,實現問題與課題目標;(5)檢驗、評價、總結學習結果,使學生進一步練習與應用。雖然這一思想對赫爾巴特與杜威的教學過程的思想有所超越,但仍然帶有傳統教育中的程式化習慣和明顯的杜威教學過程思想的痕跡。當前比較流行、且大家比較接受的當屬建構主義。Jacqueline Grennon Brooks,Martin G.Brooks(1999)提出了建構主義的指導原則,包

14、括:(1)提出與學生相關的問題;(2)圍繞基本概念組織學習活動,探究問題的本質;(3)尋求并重視學生的觀點;(4)課程設置要適于學生提出假設;(5)在教學背景下評價學生的學習。在建構主義看來,教學過程的核心就是創設一種環境。三是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形成的環境變量。許多人認為,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受教學環境的制約。Kenneth M.Tyler,A.Wade Boykin,Tia R.Walton(2006)通過歐洲與非洲文化差異在課堂學生學業成績的表現的研究,得到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與文化環境具有高相關性的結論,并強調“個人主義與競爭能力”的歐洲文化與強調“合作與活力”的非洲文化相比,前者學生的學習

15、動機與學業成績比后者的更具有突出表現。因此,隨著教育的國際化與開放化程度越來越高,離開文化考量談老師教學行為有效性是沒有意義的。Clive Harber,Jeff Serf(2006)則從民主政治的角度探討了教師教學有效性的問題。他們以英國與南非兩個國家為對比,主要通過兩國文學、其它證據和(大學生)實習教師的面試等手段,得出教師教學有效性與民主政治有密切關系的結論,并且指出現代教育結構、教育實踐與教育的民主要求存在矛盾。Carey E.Andrzejewski, Heather A.Davis(2006)探討了課堂中的人類學接觸(Human contact)問題,發現教師將與學生的接觸作為他們

16、教學的自然過程。這種接觸沿著兩個軸心進行:第一個軸心表示參與者的教師是如何認識背景及背景是如何促進或限制人們的聯系的。第二個軸心表示有關人類接觸的談話顯示在教學中是如何促進教師的自我發展的。這個研究對于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具有理論價值。五、提升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之策略關于提升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大致有如下幾方面成果:一是認知改變策略。Mieke Lunenberg,Fred Korthagen,AnjaSwennen(2006)研究了通過教師教育者,改變未來教師的理念與行為的理論模型,提出了與傳統教師教育方法不同的5個維度:(1)變通的、靈活的和非固定背景下的專業報告,而不是復述詳

17、細精確的事實及固定背景中技術的精確運用;(2)學習中的調節作用而不是向學生傳遞信息;(3)學生是認知網絡活動中的積極建構者而不是信息的接受者;(4)關注明確的問題及其多樣性解決方法,而不是著眼于運算程序的應用和單一的正確答案;(5)關注社會環境的重要性,在此環境中,失敗是學習的一部分,贊賞自我調節的學習,其他的學生也是學習的來源??梢姡@些觀點與傳統觀點相比,無疑具有革命性意義。二是學習合作策略。GeorgeaM.Langer,Army B.Colton,Loretta S.Coif(2003)提出了學生學習合作分析,即CASL(Collaborative Analysis of Studen

18、t Learning)。CASL是一種促進教師發展的教師教育體系。它圍繞學生學業標準目標,幫助教師形成一種合作探究文化;加深理解教與學之間的內在聯系。該體系由4個要素組成:(1)反思探究的框架;(2)合作探究的文化;(3)CASL的探究階段;(4)促進、領導和支持CASL,如制度安排、行政支持等??梢姡献鞒蔀榻虒W過程或者教學過程就是合作的具體教學形式,這不僅是提高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也是師生教學相長的實現途徑。三是反思、建構性策略。Jennifer Harrison,Sue Dymoke,Tony Pell(2006)提出教師教學行為發展系統包括教師的經驗、反思、學習結果和進一步的

19、實證研究L16J。因此,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強有力的學校環境的支持,學校政策要對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提高注入具有挑戰性與冒險性的要素。Jacqueline Grennon Brooks,Martin G.Brooks(1999)提出的建構主義策略是:(1)鼓勵和接納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2)運用原始的、主要的以及可操作的、互相作用的材料;(3)運用諸如分類、分析、預測和創見之類的認知術語;(4)根據學生的反應實施課程與教學策略;(5)先了解學生對即將交流概念的看法;(6)鼓勵學生參與到與教師和同伴的對話中;(7)激發學生研究的手段是提出富有創見、開放的問題;(8)注意學生最初的詳細闡述

20、;(9)使學生參與到與其最初假設相矛盾的活動中,繼而鼓勵他們討論;(10)提出問題之后為學生留出等待時間;(11)為學生提供建構聯系及隱喻的時間;(12)頻繁使用學習循環模式,培養學生好奇心??傊?,教師經常反思自身行為,考量不同教學行為、假設、信念和觀點,沉穩深邃地考察教學環境、隨機應變地把握教學局勢并采取相應策略是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必須堅守的重要思想。四是課堂實踐策略。Joseph Ciaccio(2004)提出了“完全積極策略”。意謂使教師明顯地看到教學的積極方面,避免或消除消極方面。具體內容包括滿足彼此的需求;改變起反作用的情緒;結束行為問題;幫助后進生;運用積極學習策略等5個方面11刊

21、。Kathryn Castle(2006)研究了新手教師如何作為一個教學研究者,在教學實踐中實現教學自動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7個自治的主題:(1)對錯誤問題的察覺;(2)質疑;(3)從他人那里尋求答案;(4)冒險;(5)反思到自信;(6)增強對學生理解的理解;(7)采取行動。Robert J.Marzano,Debra J.pickering,Jane E.Polloch(2000)提出了9種有效課堂教學指導策略:(1)鑒別相似性和相異性;(2)總結和筆記;(3)提倡努力和給予認可;(4)家庭作業和練習;(5)非語言表征;(6)合作學習;(7)建立目標和提供反饋;(8)產生假設和檢驗假設;(

22、9)問題、線索和先行組織者LlSJ。Stephen D.Brookfield,Stephen Preskill歸納了實現民主課堂的主要技巧,包括熱情傾聽、積極參與、高度注意、謙遜、相互性、共同商議、正確評價、信心、及自治(autonomy)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標準相比,最近的研究強調課堂教學更具有反思、建構與批判的韻味。五是教師教學檔案袋策略。Catherine De Rijdt,Eva Tiquet,Filip Dochy,Maurice Devolder(2006)研究了高等教育背景下教學檔案對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影響,還檢測了教師對于教學檔案的態度。研究表明,教學檔案是

23、一種能夠帶來重要積極影響的工具。它能夠激發教師去反思他們的教學行為,尋求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內容,改善課程材料。綜上所述,國外相關研究成果,對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具有參考價值:(1)關于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特征、內容體系及實現策略的研究成果,對本課題的進一步研究具有指導意義。(2)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必須以一定的專業實踐體系及其標準為基礎,否則教師專業化就無法與醫生、會計、律師、建筑師等職業的專業化相提并論。(3)教學行為有效性不只是依賴于教學理性思維的規則的按部就班的操作性程序,它具有復雜性。這種復雜性表現不只限于教師與醫生、會計、律師、建筑師等職業有相似之處,更在于它與其它許多職業如政治家、人類學家、公共關系者、演藝者等也有相似之處。所以,雖然教師教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