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茶樹的基本知識_第1頁
第一節茶樹的基本知識_第2頁
第一節茶樹的基本知識_第3頁
第一節茶樹的基本知識_第4頁
第一節茶樹的基本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節 茶樹的基本知識一 學習要求 1 1學習目的: 通過對本章節的學習,了解茶樹的起源、形態、生長、栽培等基本知識,掌握茶葉采摘的標準,進一步加強茶藝人員的茶葉知識。 1 2重點:1 茶樹的形態特征。2 茶樹的生長與栽培。1 3難點: 茶葉的采摘標準。 1 4知識點:1 茶樹的起源。2 茶樹的形態特征。3 茶樹的生長與栽培。4 茶樹的采摘。二、 學習內容 21茶樹的起源和傳播 茶樹的學名全稱為Camellia Sinecsis (L.) O.Kuntze,是一種多年生的木本,常綠植物。 茶樹在植物學分類系統中,屬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t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

2、ae),原始花被亞綱(Ar.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 茶樹的最初學名是Camellia Sinensis(L.)。1950年,中國植物學家錢崇澍根據國際命名和茶樹特性的研究,確定以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為茶樹學名,在中國通用迄今。 根據植物學研究,茶樹所屬的被子植物門,系起源于距今約一億年以前的晚白惡世,而其中的山茶目植物,約產生在六千萬年以前。 關于茶樹的原產地,近代一些學者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在印度,有人認為在包括緬甸、泰國、越南、印度、中國西南的整個地帶,但根據史料記載和

3、實地調查,多數學者已經確認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在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 人類發現和利用茶樹,最早是采自野生,用做藥用。若按照神農本草經中的記載來推算,在中國,茶的利用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 隨著茶樹從藥用發展為飲用,野生茶樹勢已不能滿足需要,人們或采茶籽,或掘取野生茶苗進行栽培和繁植。根據東晉(317-420年)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巴志中說:周武王于公元前1066年聯合當時四川、云南的部落共同討紂之后,巴蜀所產的茶已列為貢品,并記載有“園有芳 、香茗”。由此推斷,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已經人工栽培茶樹了,那么茶樹栽培距今當有三千多年歷史了。 茶樹在中國的傳播,首先從

4、四川傳入當時政治文化中心陜西、甘肅一帶,但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不能大量栽培。秦漢以后,中國統一,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日漸密切,茶樹由四川傳到長江中下游一帶,由于地理氣候上的有利條件,逐漸取代了巴蜀在茶業上的中心地位。 到了唐、宋時期,茶葉已成為日常不可缺少的物品。茶葉產區遍及四川、陜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蘇、浙江、安徽、河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14個省區,幾乎與近代茶區相當,達到了有史以來的興盛階段;同時,也使茶葉從一種地區性的小農生產變成了一種全國性的社會經濟、社會文化的產物。統治階級制定了各種制度來控制茶葉的生產、貿易、稅收等。自此,茶作為一種產業逐漸普及、發展起來。 茶樹向國外傳

5、播,最早傳到朝鮮和日本。6世紀下半葉,隨著佛教界僧侶的相互往來,茶葉首先傳入朝鮮半島;而日本種植茶樹,是在唐代中葉(公元805),日本僧人最澄和尚來中國浙江天臺山學佛,回國時攜帶茶籽種于日本滋賀縣,這是中國茶種傳向國外的最早記載。 公元1684年,德國人由日本輸入茶籽在印尼的爪哇試種,沒有成功。又于1731年從中國輸入大批茶籽,種在爪哇和蘇門答臘,自此茶葉生產在印尼開始發展起來。 印度于1788年由中國首次輸入茶籽,但種植失敗。1834年以后,英國資本家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雇用熟練工人,在印度大規模發展茶葉種植。之后,又相繼在斯里蘭卡、孟加拉等地發展茶場。 19世紀50年代,英國利用其殖民政策

6、,在非洲的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等國開始種茶,至20世紀初,茶業在非洲已具有相當規模。 歐洲只有前蘇聯種茶。該國最早于1833年由中國引入茶苗在黑海東部的格魯吉亞種植,經過三十多年試驗,于1883年開始大面積發展,都是從我國湖北羊樓洞運去的茶籽茶苗。20世紀以后,格魯吉亞已成為茶葉生產的主要區域。 茶樹起源于中國,茶葉的發現、種植、利用,在中國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茶的知識、文化也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而風靡全球,茶葉從一種民間飲品變成一種產業,一種商品,一種文化。而茶葉貿易不僅吸引了世界的商人,更是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成為中國與世界交流的鋪路石。 22茶樹的形態特征 學習茶藝首

7、先要了解和研究茶樹生物的特征,掌握其形態、生命活動規律及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等。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習和運用茶的過程中,達到準確、自如的目的。 在我國古代,人們對茶樹的認識,都局限在形象化的描述上。如陸羽的茶經(一之源)中載:“茶者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欄,莖如丁香,根如胡桃。”對茶樹的外部特征用了各種比喻來說明。陸羽之后的茶書,也有一些描述,但都缺乏近代植物學性狀的記載。 直至20世紀中葉,隨著科學的進步,茶葉工作者對茶區品種資源深入調查,編寫了大批茶學論文、書籍,進行了大量的科學實驗。目前,已全面認識了茶樹的內在和外在的形態特征,為進一步研究茶的科學和文化創造了必須的條件。 2

8、21茶樹的外形 茶樹的地上部分,在無人為控制情況下,因分枝性狀的差異,植株分為喬木型、半喬木型和灌木型三種。(1) 喬木型茶樹:有明顯的主干,分枝部位高,通常樹高3-5公尺以上。(2) 灌木型茶樹:沒有明顯主干,分枝較密,多近地面處,樹冠矮小,通常為1.5-3米。(3) 半喬木型茶樹:在樹高和分枝上都介于灌木型茶樹與喬木型茶樹上之間。 茶樹的樹冠形成,由于分枝角度、密度的不同,分為直立狀、半直立狀、披張狀三種。 目前,人工栽培的茶園,為了茶葉的優質和高產,科學地培養植株和樹冠,已是栽培管理上的重要環節。運用修剪和采摘技術,培養健狀均勻的骨干,擴大分枝的密度和樹冠的幅度,增加采摘面,控制茶樹適中

9、的高度等,有效地提高了產量和質量,方便了采摘和管理。222茶樹的組成 (1)根。茶樹的根由主根、側根、細根、根毛組成,為軸狀根系。主根由種子的胚根發育而成,在垂直向土壤下生長的過程中,分生出側根和細根,細根上生出根行。主根和側根構成根系的骨干,壽命較長,起固定、輸導、貯藏等作用。細根和根毛統稱吸收根,壽命較短,不斷更新。 茶樹的根系在幼年期,主根發達,側根不多,主要向土壤深層發展;約三年生以后,至成年期,根系逐漸向廣度發展,根幅可達一米以上;至衰老期后,根系由外向內逐步死亡。 根系的分布除受樹齡影響外,還因土壤條件、品種、栽培方式等的影響而有一定差異。根系的生長有向水、向肥、向阻力小的方向生長

10、的特點。 (2)莖。茶樹的莖,從其作用分主干、主軸、骨干枝、細枝。分枝以下的部分稱為主干,分枝以上的部分稱為主軸。主干是區別茶樹類型的重要根據之一。 茶樹的分枝分為單軸分枝和合軸分支。幼年期的茶樹,是單軸分枝,主莖生長旺盛,形成明顯的直立主枝。成年期茶樹,主枝到達一定高度后,生長即減慢,側枝迅速產生,使分枝層次增加,形成合軸分枝,樹冠成為披張狀.而及時的修剪,可以控制主莖向上的生長優勢,達到樹冠展開狀態。 在茶樹的莖上有生葉和芽生葉的地方叫節,兩葉之間的一段叫節間,葉脫落后留有葉痕;芽又分葉芽和花芽,葉芽展開后形成的枝葉稱新梢。新梢展葉后,分一芽一葉梢,一芽二葉梢,摘下后即是制茶用的鮮葉原料。

11、 茶樹的枝莖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將枝條剪下一段插入土中,在適宜的條件下即可生成新的植株。(3)葉。茶樹的葉片,是制作飲料茶葉的原料,也是茶樹進行呼吸、蒸騰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茶樹的葉由葉片和葉柄組成,沒有托葉,屬于不完全葉。在枝條上為單葉互生,著生的狀態因品種而不同,有直立狀、半直立狀、水平狀、下垂狀四種。葉面有革質,較平滑,有光澤;葉背無革質,較粗糙,有氣孔,是茶樹交換體內外氣體通道。茶樹葉片的大小、色澤、厚度和形態,因品種、季節、樹齡、及農業技術措施等有顯著差異。葉片形狀有橢圓形、卵形、長橢圓形、倒卵形、圓形等,以橢圓形和卵形為最多。成熟葉片的邊緣上有鋸齒,一般為16-32對;葉片的葉尖

12、有急尖、漸尖、鈍尖和圓尖之分,葉片的大小,長的可達20cm,短的5cm,寬的可達8cm,窄的僅2cm。 以成熟葉為例。茶樹葉片的葉脈呈網狀,有明顯的主脈,由主脈分出側脈,側脈又分出細脈,側脈與主脈呈45左右的角度向葉緣延伸,到葉緣2/3處,呈弧形向上彎曲,并與上一側脈連結,組成一個閉合的網狀輸導系統,這是茶樹葉片的重要特征之一。 茶樹葉片上的茸毛,一般常指的“毫”,也是它的主要特征。茶樹的嫩葉背面著生茸毛,是鮮葉的細嫩、品質優良的標志,茸毛越多,表示葉片越嫩。一般從嫩芽,幼葉到嫩葉、茸毛,逐漸減少,到第四葉葉片的成熟葉,茸毛便已不見了。(4) 花。花是茶樹的生殖器官之一。茶花可分為花柄、花萼、

13、花冠、雄蕊、雌蕊五個部分,屬于完全花。 茶花為兩性花,多為白色,少數呈淡黃或粉紅色,稍微有些芳香。茶花的花瓣通常為5-7瓣,呈倒卵形,基部相連,大小因品種而不同。 茶花由授粉至果實成熟,大約需一年零四個月。在這一期間,仍不斷產生新的花芽,繼續開花、授粉,產新的果實,同時進行花與果的形成,這也是茶樹的一大特征。 (5)果實與種子。茶樹的果實是茶樹進行繁殖的主要器官。果實包括果殼、種子兩部分,屬于植物學中的宿萼蒴果類型。 果實的形狀,視發育籽粒的數目而異 ,一般一粒者為圓形,兩粒者近長橢圓形,三粒者近三角形,四粒者近正方形,五粒者近梅花形。果殼幼時為綠色,成熟后變為褐色。果殼起到保護種子發育和幫助

14、種子傳播的作用,質地較堅硬,成熟后會裂開,種子自落于地面。 茶樹種子多為棕褐色,也有少數黑色、黑褐色,大小因品種而異,結構可分為外種皮、內種皮與種胚三部分。辨別茶籽質量的標準是:外殼硬脆,呈棕褐色,在正常采收和保管下,發芽率在85%左右。 23茶樹的生長環境與栽培 231茶樹的生長環境 茶樹在生長過程中不斷地和周圍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既受環境制約,又影響周圍環境。因此,合理地選擇自然環境和適當的人工調整,是保證茶樹質量和保持周圍環境的關鍵。 (1)氣候。茶樹性喜溫暖、濕潤,在南緯45度與北緯38度間都可以種植,最適宜的生長溫度在18-25之間,不同品種對于溫度的適應性有所差別。一般來講,

15、小葉種的茶樹,抗寒性與抗旱性均比大葉種強。 茶樹生長需要年降水量在1500mm左右,且分布均勻,朝晚有霧,相對濕度保持在85%左右的地區,較有利于茶芽發育及茶青品質。若長期干旱或濕度過高均不適于茶樹經濟栽培。 (2)日照。茶作為葉用作物,極需要日光。日照時間長、光度強時,茶樹生長迅速,發育健全,不易罹患病蟲害,且葉中多酚類化合物含量增加,適于制造紅茶。反之,茶葉受日光照射少,則茶質薄,不易硬化,葉色富有光澤 ,葉綠質細,多酚類化合物少,適制綠茶。光帶中的紫外線對于提高茶湯的水色及香氣有一定影響。高山所受幅射的紫外線較平地多,且氣溫低,霜日多,生長期短,所以高山茶樹矮小,葉片亦小,茸毛發達,葉片

16、中含氮化合物和芳香物質增加,故高山茶香氣優于平地茶。 (3)土壤 。茶樹適宜在土質疏松、土層深厚、排水、透氣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長。雖在不同種類的土壤中都可生長,但以酸堿度(PH)值在4.5-5.5為最佳。 茶樹要求土層深厚,最好有一米以上,其根系才能發育和發展,若有黏土層、硬盤層或地下水位高,都不適宜種茶。土壤中石礫含量不要超過10%,且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是較理想的茶園土壤。 232茶樹的栽培 (1)茶樹育苗 茶樹作為異交作物,其遺傳物質極其復雜,利用有性繁殖的后代,無法保存品種原有特性。因此,目前均采用無性的方式扦插育苗法。 扦插是剪取茶樹植株的某一營養器官,如枝、葉、根的一部分,按一定方法

17、栽培于苗床上,使其成活為茶樹幼苗。扦插育苗法取材方便,成本低,成活率高,繁殖周期短,能充分保持母株的性狀和特性,有利于良種的推廣,育成的茶苗品種純一,長勢整齊,便于采收及管理。世界各大產茶國都已采用這種方法。 扦插成活率及幼苗質量,受品種固有遺傳性及選擇枝條的強弱所支配。因此,選取母樹時應選擇品種優良、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品種,且枝條、葉芽無外力損傷。剪枝前要多施有機肥料,停止采葉,促進茶芽伸長,以利于發育成健壦枝條。 (2)茶樹種植 茶樹種植時期在每年11月至第二年3月下旬之間,雨季前后時均可種植。不同茶區種植時期稍有不同,如南方,應以1月底為宜,否則2月以后,白天日照強,氣溫高,幼苗容易枯

18、死。北方或高山茶區,氣溫較低,為配合雨季,可延至3月底種植。 茶樹的種植密度,受土壤、地形、氣候及品種影響,不盡相同。目前,我國采用的多條密植栽種方式,大行距為1.5m;小行距為33cm,共三小行;叢距為20cm,每叢移苗二三株,每畝約二萬株左右。世界各國在此方面差異很大。 種植茶苗前應先施基肥,規劃好行距,最好選擇下雨后或微雨、濃霧、土壤濕潤時,盡量避免在烈日下種茶。茶苗移植盡量就近起苗,帶土移植、隨挖隨栽。種植后為減少葉片水分蒸發,應于離地面20cm左右處行水平式剪枝,宜在幼苗兩側覆蓋稻草或其他干草,以防止干旱,保護幼苗。 24茶葉的采摘 茶樹的新梢生長到可以采收的標準時,即可及時采取,它是茶樹的收獲過程,采下的芽葉為制茶的原料。 茶樹通過適當的采摘,可以不斷消除新梢頂端的生長優勢,促進側芽萌發,形成更多的新梢,延長茶樹的經濟生產期,增加產量,而且能提高成茶品質。 茶葉萌芽分為早生、中生、晚生三大類。視各地氣候環境,早生種平均在2月下旬萌芽,3月下旬開始采摘;中、晚生種則各依次延遲約十幾日。 中國大部分茶區,對茶樹合理采摘是按“標準、及時、分批、留葉采”的規則來進行的。不同茶類對原料茶葉要求有不同的采摘標準,要根據生產實際和市場需求來制訂。 目前我國大宗紅、綠的采摘標準,是質量兼顧,以收益最高為依據,一般采一芽二葉、一芽三葉和柔嫩的對夾葉。 烏龍茶的采摘標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