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對運動員運動性疲勞的分型與診斷的研究_第1頁
中西醫結合對運動員運動性疲勞的分型與診斷的研究_第2頁
中西醫結合對運動員運動性疲勞的分型與診斷的研究_第3頁
中西醫結合對運動員運動性疲勞的分型與診斷的研究_第4頁
中西醫結合對運動員運動性疲勞的分型與診斷的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09-09-03 11:50:00     編輯:studa20                  作者:劉艷  蔣筱 楊小英 杜建雄 陳然 何煥平【摘要】  目的以中西醫相結合的方式對運動性疲勞的分型與診斷進行研究。方法選取125名運動員在冬訓期間的前、初、中后期(不同

2、的負荷量)訓練后,運用中醫的理論和方法,通過“四診”對大負荷量運動后運動性疲勞作出中醫分型與診斷,同時測試與運動訓練及運動性疲勞相關的血成分紅細胞數量(RBC)、血紅蛋白(HB)、血球壓積容量(HCT)、內分泌血睪酮(T)、皮質醇(C)、T/C比值、代謝物質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脫氫酶(LDH)、血尿素(BUN)等生化指標的跟蹤監控。結果運動性疲勞者中以筋肉疲勞證為多,占54.4%(68/125);運動性疲勞各癥之間伴有一定數量的兼癥,脾胃功能失調癥兼癥百分比相對偏高,占81.8%;疲勞組RBC,HB,HCT,T,T/C比值明顯低于無疲勞組、實驗前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無疲勞組低于實驗前組高于疲勞組;疲勞組,LDH,BUN,C值明顯高于無疲勞組、實驗前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無疲勞組高于實驗前組低于疲勞組。結論用上述多指標進行綜合評定,能從不同的側面較靈敏地反映運動負荷量的變化和運動員的機能狀態及運動性疲勞程度,作出既簡單實用、又相互補充的較全面的評價,是較好的指標組合,對運動性疲勞的準確快速判斷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運動員; 中西醫結合; 運動性疲勞運動性疲勞是運動醫學中重要的研究課題。中西醫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運動性疲勞進行了許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醫將運動性疲勞歸為勞倦、虛損等范疇,其對疲勞的認識是在“整體

4、觀念”和“陰陽、藏象、經絡、營衛氣血”等基礎理論指導下, 系統地闡述疲勞產生的原因和機理。其最大的優點在于整體的、宏觀的研究,但無法物質地加以驗證。西醫是建立在現代醫學基礎上的、可驗證的、直觀的科學。其優勢表現在應用的技術先進、理論完整、清晰具體、在微觀分子的層次上加以分析,但可能對整體的現象無法處理。本文以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探討125名專業運動員在冬訓期間的前、初、中后期(不同的負荷量)運動訓練后的疲勞癥候表現,對各生化指標進行了綜合的評價,為中醫診斷運動性疲勞提供一些實驗資料和理論依據,使中西醫相結合研究運動性疲勞,有證可辨,有指標可評定。1  一般資料  &#

5、160; 廣西專業隊運動員125(男61,女64)名,其中田徑55名;重竟技41名;球類29名。年齡1426.3歲,平均19.7歲;身高151190 cm,平均171.5cm;體重4385 kg,平均62kg;運動健將10人,級運動員81人,級運動員34人。實驗前查心、肺、肝、腎等功能無異常。2  方法2.1   訓練分期冬訓前期(實驗前期)以小負荷量訓練為主;冬訓初期(無疲勞期)中等負荷量訓練為主,但無疲勞癥狀;冬訓中后期(疲勞期)必須是在大、中強度以上的訓練后,運動員自我感覺出現疲勞。2.2  問卷調查情況 填寫自我感覺調查表和運動性疲勞癥候調查表內

6、容有:精神、睡眠狀態、飲食、二便等情況,訓練后肌肉反應情況、體力、心悸胸悶和喘氣、月經情況對訓練計劃完成質量反應等等。2.3  運動性疲勞中醫診斷依據 選用張世明等1制定的運動性疲勞的中醫分型與診斷標準,對運動員運動性疲勞作出分型與診斷。共分為3種類型:形體疲勞、臟腑疲勞、神態疲勞;5種常見癥候(筋肉疲勞癥、運動性失眠癥、脾胃功能失調癥、腎氣不足癥、月經不調癥)。運動性疲勞的中醫分型與診斷,是以長時間大、中強度以上訓練后自我感覺疲勞為前提,結合癥、舌、脈合診。以疲勞癥狀診斷為主。以舌象、脈象為輔的診斷方法。組織專職有經驗的臨床醫務人員進行中醫“四診”,逐一詢問并記錄各運動員疲勞狀況,

7、及時填寫脈象、舌象登記表。2.4  抽血時間選擇及測試指標每個階段選取在周一晨78時之間空腹抽取靜脈血,檢測與運動訓練相關的血指標(RBC,HB,HCT, T,C,T/C比值,LDH,BUN)。同時,當天進行中醫“四診”。2.5   統計學方法SPSS13.0軟件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  結果3.1  運動性疲勞中醫分型與診斷情況本組運動性疲勞者中,診斷為形體疲勞(筋肉疲勞)68例,占54.4%;臟腑疲勞41例,占32.8%,其中脾胃功能失調11例,占8.8%,腎氣不足14例,

8、占11.2%,月經失調16例,占12.8%;神態疲勞(運動失眠)16例,占12.8%。運動性疲勞者中以筋肉疲勞癥為多,占半數以上,其次為月經失調癥、運動失眠癥,脾胃功能失調癥占的比例最少。3.2  運動性疲勞各癥候兼癥情況運動性疲勞各癥之間伴有一定數量的兼癥,脾胃功能失調癥兼癥百分比相對偏高(81.8%),其次是運動失眠癥(75.0%),而筋肉疲勞癥兼癥百分比相對最低(29.4%)。見表1。3.3  運動員冬訓期間各時期內血成分指標變化情況疲勞期RBC,HB,HCT值顯著低于無疲勞期、實驗前期(P<0.01),無疲勞期低于實驗前期高于疲勞期。見表2。3.4 

9、 運動員冬訓期間各時期內分泌指標變化情況 疲勞期(男、女)T、T/C比值顯著低于無疲勞期、實驗前期(P<0.01),無疲勞期低于實驗前期高于疲勞期。疲勞期(男、女)C值顯著高于無疲勞期、實驗前期(P<0.01),無疲勞期高于實驗前期低于疲勞期。見表34。3.5  運動員冬訓期間各時期代謝物質指標變化情況 疲勞期LDH,CK,BNU值明顯高于無疲勞期、實驗前期(P<0.01),無疲勞期高于實驗前期低于疲勞期。見表5。     09-09-03 11:50:00     編輯:studa20

10、4  討論4.1  運動性疲勞對血液攜氧能力的影響RBC,HB,HCT三項指標是客觀反映血液的攜氧能力和蛋白質營養狀況的指標2。正常情況下該三項指標越高說明血液攜氧能力和蛋白質營養狀況越好,有助于增強機體的代謝過程和提高運動員運動能力3。HB主要功能是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并對酸性物質起緩沖作用,它的水平高低將直接影響到運動員的有氧能力。運動員機能狀況良好時,HB應在140170 g/L。HB低時,則訓練狀況差,易疲勞。如果出現“運動性貧血”(男子低于120 g/L;女子低于110 g/L 4),運動員訓練時因氧的需求量大,易發生頭昏無力,運動后心悸、氣短、體力不足等癥狀,雖

11、然能堅持訓練,但運動能力明顯下降。目前認為賽前運動員的HB最適宜值為150 g/L,HCT最適值為45%。HB是評定運動員身體機能、運動性貧血和營養狀況的常用指標,尤其是反映身體機能上較敏感的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RBC,HB,HCT三項指標,運動疲勞期明顯低于無疲勞期、實驗前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運動性疲勞與RBC,HB和HCT含量有明顯的關系。無疲勞期低于實驗前期,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無疲勞期的運動時間及強度小于疲勞期,大于實驗前期。也說明上述指標伴隨著運動負荷量的增大而逐漸下降。本研究結果與已有報道相符。表1  運動性疲勞中醫診斷

12、各癥候的兼癥統計情況(略)表2  運動員冬訓期間各時期血成分指標變化情況(略)與實驗前組比較,*P0.05,*P0.01;與無疲勞組比較,P0.05,P0.01,n=125表3  男運動員冬訓期間各時期內分泌指標變化情況(略)與實驗前組比較,*P0.05,*P0.01;與無疲勞組比較,P0.05,P0.01,n=61表4  女運動員冬訓期間各時期內分泌指標變化情況(略)與實驗前組比較,*P0.05,*P0.01;與無疲勞組比較,P0.05,P0.01,n=64表5  運動員冬訓期間各時期代謝物質指標變化情況(略)與實驗前組比較,*P0.05,*P0.01

13、;與無疲勞組比較,P0.05,P0.01,n=1254.2  運動性疲勞對內分泌的影響T、C反映下丘腦-垂體-性腺和腎上腺軸的功能2,5,6,在正常生理狀況下,T、C的代謝是平衡的。T、C是具有代表性的兩種類固醇類激素,分別在人體中起著重要的同化和異化作用。T可使蛋白質合成增強,肌肉重量增加,刺激紅細胞生成,加速血紅蛋白合成,促進體內抗體形成,增加機體免疫功能。因此,T能增強運動員的運動能力,有利于運動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運動后機體疲勞的恢復。C與T的作用相反是減少蛋白質合成、降低運動能力的激素,它能抑制蛋白質合成,促進糖、脂肪、蛋白質代謝。過高的皮質醇可抑制睪酮的生成,降低機體免疫

14、能力,使運動員對運動負荷不能適應。運動員長時間大負荷的運動會造成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皮質軸過度應激,引起皮質醇分泌增加,T值下降和C值上升。T/C比值的下降與訓練量及強度的增大是同步的,小強度訓練對T,C,T/C影響不大7,運動前后T/C比值變化較小或無變化者運動量是適宜的。T、C及T/C比值常被作為了解運動員身體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平衡狀態,是判斷疲勞和競技狀態的重要指標。T/C比值下降大于30%或小于0.35×10-3時,可診斷為過度疲勞8。因此,T/C比值指標是評定運動員的運動負荷量、機能狀態及運動疲勞較為理想的生化指標。本文實驗結果顯示,疲勞期T,T/C比值顯著低于(C值高于)

15、實驗前期、無疲勞期(P<0.01),而無疲勞期低于實驗期高于疲勞期。說明T,C,T/C比值與運動性疲勞及運動負荷量大小有明顯的關系。證實T,T/C比值的變化是隨運動負荷量的增大而逐漸下降(C值相反)。所以,T,C,T/C比值能有效的反應運動負荷量的變化及運動疲勞的程度。可作為診斷運動性疲勞的可靠性指標之一。4.3  運動性疲勞對代謝物質的影響 CK,BUN常被作為反映運動負荷的指標,運動量和強度的增加都會引起這兩個指標的升高9。一般情況下,血尿素更多的是被作為反映運動量的指標,因為只有在較長時間的負荷后,蛋白質和氨基酸才會大量分解供能,引起血尿素上升;肌酸激酶則對強度的反應更加

16、敏感, 它對大強度訓練的疲勞積累有靈敏的同步反映。因為大強度的訓練更易造成肌細胞的損傷9。本研究結果顯示,疲勞期明顯高于無疲勞期和實驗前期(P<0.01)。無疲勞期高于實驗期低于疲勞期。表明運動性疲勞及運動負荷量大小與C,BUN有明顯的關系。C,BUN是伴隨著運動負荷量的增大而逐漸增高。C增高是因劇烈運動中肌纖維收縮產生的牽拉能提高細胞膜的通透性,促使酶分子釋放入血,運動引起組織細胞局部損傷,也可使酶逸出增加,引起血清酶活性增高10。另一種觀點認為,血清酶的增加與運動引起組織缺氧、能源物質耗竭、酸性代謝產物堆積以兒茶酚胺類激素分泌增加有關。因此,以上三項指標可作為診斷和評定運動性疲勞程度

17、較可靠的指標。4.4  運動性疲勞對臟腑功能的影響中醫學認為,運動性疲勞屬中醫“勞倦、虛損等”范疇,運動性疲勞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強力的勞動,導致人體經絡臟腑、氣血、陰陽的平衡失調,特別是精、氣、神因勞而發,乃至衰弱的多因素綜合結果。而競技運動可看為一種比勞動強度更大的劇烈活動。因作功太大,對筋骨肉和臟腑功能的影響很大,精氣和能量的耗損更大。運動性疲勞后出現的機體變化較為復雜,涉及物質代謝、神經、內分泌、免疫等方面。疲勞是一種主觀感覺,是機體各種復雜的內在變化的一種綜合的外在表現,如肌肉酸痛乏力,氣短、心慌、汗出,或口干舌燥,或有面色改變或飲食、精神、睡眠改變等。4  討論4

18、.1  運動性疲勞對血液攜氧能力的影響RBC,HB,HCT三項指標是客觀反映血液的攜氧能力和蛋白質營養狀況的指標2。正常情況下該三項指標越高說明血液攜氧能力和蛋白質營養狀況越好,有助于增強機體的代謝過程和提高運動員運動能力3。HB主要功能是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并對酸性物質起緩沖作用,它的水平高低將直接影響到運動員的有氧能力。運動員機能狀況良好時,HB應在140170 g/L。HB低時,則訓練狀況差,易疲勞。如果出現“運動性貧血”(男子低于120 g/L;女子低于110 g/L 4),運動員訓練時因氧的需求量大,易發生頭昏無力,運動后心悸、氣短、體力不足等癥狀,雖然能堅持訓練,但運動能

19、力明顯下降。目前認為賽前運動員的HB最適宜值為150 g/L,HCT最適值為45%。HB是評定運動員身體機能、運動性貧血和營養狀況的常用指標,尤其是反映身體機能上較敏感的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RBC,HB,HCT三項指標,運動疲勞期明顯低于無疲勞期、實驗前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運動性疲勞與RBC,HB和HCT含量有明顯的關系。無疲勞期低于實驗前期,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無疲勞期的運動時間及強度小于疲勞期,大于實驗前期。也說明上述指標伴隨著運動負荷量的增大而逐漸下降。本研究結果與已有報道相符。表1  運動性疲勞中醫診斷各癥候的兼癥統計情況(

20、略)表2  運動員冬訓期間各時期血成分指標變化情況(略)與實驗前組比較,*P0.05,*P0.01;與無疲勞組比較,P0.05,P0.01,n=125表3  男運動員冬訓期間各時期內分泌指標變化情況(略)與實驗前組比較,*P0.05,*P0.01;與無疲勞組比較,P0.05,P0.01,n=61表4  女運動員冬訓期間各時期內分泌指標變化情況(略)與實驗前組比較,*P0.05,*P0.01;與無疲勞組比較,P0.05,P0.01,n=64表5  運動員冬訓期間各時期代謝物質指標變化情況(略)與實驗前組比較,*P0.05,*P0.01;與無疲勞組比較,P0

21、.05,P0.01,n=1254.2  運動性疲勞對內分泌的影響T、C反映下丘腦-垂體-性腺和腎上腺軸的功能2,5,6,在正常生理狀況下,T、C的代謝是平衡的。T、C是具有代表性的兩種類固醇類激素,分別在人體中起著重要的同化和異化作用。T可使蛋白質合成增強,肌肉重量增加,刺激紅細胞生成,加速血紅蛋白合成,促進體內抗體形成,增加機體免疫功能。因此,T能增強運動員的運動能力,有利于運動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運動后機體疲勞的恢復。C與T的作用相反是減少蛋白質合成、降低運動能力的激素,它能抑制蛋白質合成,促進糖、脂肪、蛋白質代謝。過高的皮質醇可抑制睪酮的生成,降低機體免疫能力,使運動員對運動負

22、荷不能適應。運動員長時間大負荷的運動會造成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皮質軸過度應激,引起皮質醇分泌增加,T值下降和C值上升。T/C比值的下降與訓練量及強度的增大是同步的,小強度訓練對T,C,T/C影響不大7,運動前后T/C比值變化較小或無變化者運動量是適宜的。T、C及T/C比值常被作為了解運動員身體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平衡狀態,是判斷疲勞和競技狀態的重要指標。T/C比值下降大于30%或小于0.35×10-3時,可診斷為過度疲勞8。因此,T/C比值指標是評定運動員的運動負荷量、機能狀態及運動疲勞較為理想的生化指標。本文實驗結果顯示,疲勞期T,T/C比值顯著低于(C值高于)實驗前期、無疲勞期(P<0.01),而無疲勞期低于實驗期高于疲勞期。說明T,C,T/C比值與運動性疲勞及運動負荷量大小有明顯的關系。證實T,T/C比值的變化是隨運動負荷量的增大而逐漸下降(C值相反)。所以,T,C,T/C比值能有效的反應運動負荷量的變化及運動疲勞的程度。可作為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