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傷科肘勞足跟痛ppt課件_第1頁
骨傷科肘勞足跟痛ppt課件_第2頁
骨傷科肘勞足跟痛ppt課件_第3頁
骨傷科肘勞足跟痛ppt課件_第4頁
骨傷科肘勞足跟痛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五節 肘勞一、概述定義:肘部疼痛、關節活動障礙為主癥的疾病 。現代醫學認為多因前臂旋轉用力不當而引起肱骨外上髁橈側伸肌腱附著處勞損,是常見的慢性損傷。多見于從事旋轉前臂、屈伸肘關節和肘部長期受震蕩的勞動者,如網球運動員、打字員、木工、鉗工、礦工等。中醫學認為,勞累汗出、營衛不固、寒濕侵襲肘部經絡,使氣血阻滯不暢;長期從事旋前、伸腕等劇烈活動,使筋脈損傷、瘀血內停等均能導致肘部經氣不通,不通則痛。 二、臨床表現起病緩慢,肘關節外側逐漸出現疼痛,握物無力,用力握拳及作前臂旋轉動作如擰毛巾時疼痛加劇,嚴重時疼痛可向前臂或肩臂部放射。經絡辨證: 肘關節外上方陽明經筋 肘關節內下方太陽經筋 肘關節外部

2、少陽經筋 三、治療方法(一基本治療治則:疏筋活血、通絡止痛。以肘部關節局部手 陽明經腧穴為主。針灸并用,瀉法。處方:曲池、肘髎、手三里、手五里、阿是穴 方義:加減:下臂旋前受限者:下廉;下臂旋后受限者:尺澤;肘內側疼痛:少海;肘尖疼痛:天井。操作:可同時施灸,也可在痛點拔一小火罐。 三、治療方法(二其他療法 1、火針:阿是穴 2、刺絡拔罐:部分 3、耳針:相應部位敏感點、神門、皮質下、腎 上腺 4、電針:密波或疏密波 5、穴位注射:阿是穴 藥物:強的松25 毫克加1%普魯卡因注射 液2毫升 臨床需注意的幾個問題此病易反復發作。水針療法較常應用。治療期間,應注意休息,減少患部的活動,以利于炎癥的

3、早日吸收。第六節 腱鞘囊腫一、概述定義:筋膜部位發生的囊性腫物。好發部位:以腕關節多見,也可發生于手掌指關節和足趾的背面、腘窩等處。現代醫學認為與外傷、勞損有關。若腱鞘、關節囊受損,引起局部炎性腫脹,腱鞘和關節囊積液、變薄、擴張而成。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勞作傷筋、經氣阻滯、血行不暢、瘀血內停或遭受外傷,經脈受損,氣血凝滯而逐漸形成。 二、臨床表現腕關節、手指背側或掌面、足及趾的背面、腘窩出現圓形腫塊,突出體表,大小不一,小如黃豆,大如核桃,表面光滑,邊界清楚,與皮膚無粘連,推之能活動,觸之有囊性感或較硬,壓之稍有酸痛感。三、治療方法(一基本治療治則:行氣活血、化瘀散結。以局部取穴為主。以針刺 為

4、主,瀉法。處方:囊腫局部阿是穴) 方義:加減:上、下肢酸痛無力者可按酸痛部位循經選取相應腧穴,以活血通絡、疏筋止痛。 操作:用毫針在囊腫四周呈45度角分別向囊底刺入,穿透囊壁,留針10分鐘;再用三棱針在囊腫高點處進針,直刺穿透囊壁,然后將針上提,向四周斜刺,穿透囊壁。出針時搖大針孔,用手指由輕而重擠壓囊腫片刻,將囊液盡可能全部擠出,最后用消毒紗布加壓敷蓋。如果囊腫復發可再行針刺。三、治療方法(二其他療法 1、火針: 2、溫針: 臨床需注意的幾個問題針灸治療腱鞘囊腫有良效,可作為首選方法。一般多主張刺入囊內,排出積液。注意防止感染。治療期間和治愈后1個月內,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勞,盡量減少勞損筋膜

5、間的摩擦,否則影響療效,引起復發。第七節 外傷性截癱一、概述定義:指由外傷而致的脊髓橫斷性病變。臨床多見于胸椎、腰椎壓縮性骨折、粉碎性骨折或合并脫位后脊髓受損。經絡辨證:腎經貫脊屬腎,督脈貫脊入絡腦,二脈與脊髓和腦的關系極為密切。 病因病機:脊髓受損則阻遏腎、督二脈,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養,必致肢體癱瘓失用。 二、臨床表現根據脊髓損傷部位的不同,出現損傷水平面以下的癱瘓。胸段損傷可引起雙下肢痙攣性癱瘓;腰段以下損傷可出現下肢弛緩性癱瘓。同時伴有損傷水平面以下各種感覺缺失以及尿潴留或尿失禁,大便秘結或失禁,患肢皮膚干燥、脫屑,汗腺分泌功能異常等。辨證分型: 經脈瘀阻:損傷肢體肌肉松馳,痿廢不用,

6、麻木不 仁,二便不通,舌苔黃膩,脈弦細澀。 肝腎虧虛:損傷肢體肌肉萎縮,拘攣僵硬,麻木不 仁,頭暈耳鳴,腰膝酸軟,二便失禁, 舌紅少苔,脈細弦三、治療方法(一基本治療治則:疏通督脈、調和氣血。以督脈和下肢三陽 經腧穴為主。以針刺為主,平補平瀉。處方:損傷脊柱上、下12個棘突的督脈穴及夾脊穴、環跳、委中、陽陵泉、足三里、懸鐘、三陰交 方義:外傷性截癱多系督脈受損,督脈“并于脊里”,取損傷脊柱上、下 12個棘突的督脈穴及夾脊穴可激發受損部位的經氣,調和氣血,可促進神經機能恢復。 三、治療方法加減:經脈瘀阻:合谷、太沖、膈俞;肝腎虧虛:肝俞、腎俞、關元;上肢癱瘓: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外關;下肢

7、癱瘓:秩邊、風市、豐隆、太沖;大便失禁:長強、大腸俞;小便失禁:中極、關元、腎俞、膀胱俞;小便不通:氣海、關元、陰陵泉。操作:督脈穴用28號、2寸毫針,向上斜刺1.5寸左右,如進針有阻力突然消失的感覺或出現觸電樣感向二陰及下肢放射,當終止進針,以免造成脊髓新的損傷;夾脊穴可刺向椎間孔,使針感向脊柱兩側或相應肢體放射,或相應部位的體腔出現緊束感。 三、治療方法(二其他治療 1、皮膚針: 2、芒針: 3、電針:斷續波 4、頭針: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頂旁1線 5、穴位注射:損傷椎體上下兩旁的夾脊穴、 腎俞、次髎、髀關、血海、足三 里、三陰交、腰俞 藥物:維生素類、中藥類益氣養血滋陰)臨床需注意的

8、幾個問題本病目前尚無滿意的治療方法,針灸對其中部分病例有一定的療效。自主鍛煉和被動鍛煉是配合針灸治療、早日康復不可缺少的環節。由于截癱患者膀胱內總有殘存余尿,或經常反復導尿,還應注意避免發生泌尿系感染。 加強護理,防止褥瘡。 第八節 足跟痛一、概述定義:急性或慢性損傷引起的足跟部疼痛。損傷原因較多,可致跟底脂肪墊、滑液囊及骨膜挫傷,或跖腱膜、屈趾短肌等在跟骨結節前方附著處的牽拉傷。中醫認為,該病的形成是以肝腎虧虛、氣血失和、筋脈失養為先決條件,復因風、寒、濕邪侵襲及外傷、勞損等致使氣血阻滯而成。 二、臨床表現患者多在中年以上,有急性或慢性足跟部損傷史。站立或走路進足跟及足底疼痛,不敢著地。疼痛可向前擴散到前腳掌,運動或行走后疼痛加重,休息減輕 。檢查時可見足底部微腫,壓痛明顯。并可根據壓痛點確定病變部位:跖腱膜炎和跟骨骨刺壓痛點在跟骨結節前方;脂肪墊損傷與跟骨下滑囊炎的壓痛點在足跟中部或稍偏內側。 三、治療方法(一基本治療治則:疏經通絡、化瘀止痛。以足跟局部和足少 陰、足太陽經腧穴為主。針灸并用,瀉法 或平補平瀉。處方:太溪、照海、昆侖、申脈、懸鐘、阿是穴 方義:加減:痛及小腿:承山、陽陵泉;氣虛:脾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