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從計算機輔助教學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摘要】國家提出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加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然而對于教師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還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和領域,容易與熟悉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混淆。本文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進行了梳理,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比較中,明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 【關鍵詞】信息技術;計算機輔助教學;課程整合在世界教育改革風浪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議題。我國高度重視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在新課程中明確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內容。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
2、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區(qū)和學校都在積極地進行探索與實驗。在實踐探索過程中,理論與實踐層面都出現(xiàn)了一些偏差和誤區(qū)。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目前國內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說法與定義很多。綜觀這些觀點,我們發(fā)現(xiàn)主要是基于對課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產生的分歧。我們可以將目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定義分為“大整合論”和“小整合論”。 大整合論主要是指課程是一個較大的概念。
3、這種觀點主要是指將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的整體中去,改變課程內容和結構,變革整個課程體系。黃甫全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通過基于信息技術的課程研制,創(chuàng)立信息化課程文化。它針對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存在的割裂和對立問題,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互動性雙向整合,促進師生民主合作的課程與教學組織方式的實現(xiàn)和以人的學習為本的新型課程與教學活動方式的發(fā)展,建構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從而對課程的各個層面和維度都產生變革作用,促進課程整體的變革。“大整合論”觀點有助于從課程整體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術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論”則將課程等同于教學。這種觀點將信息技術與課程
4、整合等同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信息技術主要作為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包括教學準備、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這種觀點是目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踐中的主流觀點。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們看待信息技術作用的不同視角。在研究與實踐中,持“大整合論”的人一般都是專家學者,而一線教師和教研人員則比較認可“小整合論”。筆者認為從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角度出發(fā),“小整合論”是符合當前的發(fā)展趨勢和實踐要求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特別需要關注教學實踐層面的問題。二、計算機輔助教學與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 從計算機輔助教學到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基于實踐的反思 我國計算機應用于教學是從計
5、算機輔助教學開始發(fā)展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觀念與實踐對教學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推廣中出現(xiàn)了一些偏差和問題,例如所謂的“課件”很多還沒有改變教學的方式,還是以講授型為主。演播式的多媒體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讓不生動的生動起來,只不過教學過程更加具體化、細致化和人性化。這種方式并沒有突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遞式教學,所以只會成為傳統(tǒng)教育的一種補充、完善和發(fā)展。國內研究人員對多年來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和教學軟件開發(fā)與推廣進行了反思和探討,并且借鑒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概念。 國內很多研究者都認識到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局限,并且對計算機輔助教學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6、的關系做出自己的論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計算機輔助教學)”。他說,“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后,實際上信息技術不再僅僅是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解月光則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模式的觀點。她提出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應用可以有兩個層面:一是基于“輔助”的理念,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媒體、手段和方法來幫助教師或學生解決教或學中的問題。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術作為構建自主、探究學習環(huán)境的重要要素來支持學習。計算機輔助教學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異同 臺灣學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實驗室柳棟都曾經系統(tǒng)地將二者進行比較,本人在
7、借鑒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下面的具體分析:()理念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強調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觀和系統(tǒng)觀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考慮整個課程的整體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識點。它考慮整節(jié)課甚至整個單元,強調采取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方法來進行課程與教學設計。計算機輔助教學則強調的是輔助,即考慮強化某一個知識點,它考慮的只是促進某個知識點的教與學。 ()信息技術的作用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已經成為課程與教學中的一個因素,成為教師教的工具、學生學的工具以及環(huán)境構建的工具。計算機輔助教學則只是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的媒體和工具。根據臺灣學者的觀點,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角色可分為五個等
8、級,從等級到等級:無(等級):教學中沒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未扮演任何角色。分離(等級):信息技術被用來教學生如何使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內容沒有連結,或連接性很低。補充(等級):師生偶爾使用信息技術來教學與學習;信息技術在既有的教學活動中被視為補充的角色。支持(等級):在大部分學習活動中需要用到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扮演著支持的角色。整合(等級):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師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術來教學與學習;信息技術被延伸地視為一項工具、一個方法或一種程序。()范疇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疇很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質上包含計算機輔助教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計
9、算機輔助教學基礎上發(fā)展起來,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疇擴大。凡是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教學活動都可認為是屬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習工具、環(huán)境構建工具。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范疇則較小,主要是教師使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也有較少的時候學生使用信息技術來輔助學習。計算機輔助教學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相比較,從計算機擴展為信息技術,從教學擴展到課程,從輔助擴展到整合。 ()目的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最高的目標乃是有效地改善學習。在信息技術沒有與課程整合之前,學生的學習仍然進行,并能夠取得一定的學習效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后,將有效地改善學習,革新傳統(tǒng)的學
10、習觀念,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huán)境,構筑面向未來社會的學習文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計算機輔助教學則主要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結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實施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施需要將既有的課程與教材進行重新設計。教師需要轉變教與學的觀念,轉變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受到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教師信息化技能和教學設計能力、學生信息化學習能力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實施上難度較大。計算機輔助教學則一般只需要教師使用固有的軟件進行演示,對教師的課程與教學設計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計算機輔助教
11、學實施的難度較小。結束語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而是高層次的融合與主動適應。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輔助教學的觀點,從課程的整體觀考慮信息技術的功能與作用。創(chuàng)造數(shù)字化的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主動學習情景,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強大的認知工具,最終達到改善學習的目的。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其主體是課程,而非信息技術,切勿為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甚至不惜以犧牲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為代價。應以課程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fā)點,選用合適的技術。避免在使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時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
12、方面,我們強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而應該倡導一種觀念。引用臺灣學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信息科技可以是一個工具、一位助手,卻不能取代教師的地位而成為教學的全部。只要教師能抓住課程內容的重點,以最適當最有效的方式傳達出來,其實最簡單常見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達到所需的學習效果。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同樣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質的教師與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與互動,就可以賦予教學與學習不同的生命力,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這也是教育可稱為一門創(chuàng)造性藝術的迷人之處。”參考文獻鐘啟泉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
13、版社黃甫全試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策略電化教育研究,()李謹縱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訪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模式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中小學課程整合案例”的研究與實踐來源: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作者:王榮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和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它可以營造更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yǎng)學生在信息時代新的“讀、寫、算”的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在數(shù)字化環(huán)境中學習、工作與生活。隨著信息技術與課程由媒體整合層面向內容整合和思想整合層面發(fā)展,將進一步促進
14、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的多樣化,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chuàng)造條件。目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還處于實驗和初始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和具有符合一般規(guī)律的教學模式。因此,通過案例研究與實踐,探索符合整合一般規(guī)律的教學模式,推廣整合理念與應用的途徑,是很有意義的。在這一背景下,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開展了“中小學課程整合案例”課題研究工作,通過對整合課程案例的收集與研究,探索課程整合的實踐。案例的收集與研究本課題收集了幾百個有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案例,涉及小、初、高各學科。通過對案例的初步研究,我們認為: 各地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有一定
15、程度的認識,許多地區(qū)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活動與學校、教師的工作業(yè)績聯(lián)系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一工作的開展。但是應試指揮棒的影響仍然很大,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往往流于形式,但仍涌現(xiàn)出一批較能體現(xiàn)課程改革思想的優(yōu)秀案例。 資源對整合的正常開展束縛較大。籠統(tǒng)地講“教育資源缺乏”是不確切的,國內目前已開發(fā)出一批資源庫,各地也相應配置了一些資源庫,但由于這些資源庫不十分適合教學的需要,如檢索繁瑣、直接在課堂中調用不便等。教育資源使用的不流暢,給人造成了資源缺乏的印象。 各地在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急需觀
16、摩優(yōu)秀整合課例。 較多“整合”是停留在知識點上的“整合”,與課程整體整合的案例尚缺乏。 整合課例大都為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性學習的案例較少,急待研究開發(fā)。研究的主要內容 案例的研究主要從以下6個方面開展: 1.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案例研究 研究在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下的信息技術應用模式。在信息技術支持下,課堂教學如何在教與學的多方面得到強化。 2.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的課程教學案例研究
17、; 通過對歷史、物理和化學3個學科進行案例收集和研究工作,探索基于互聯(lián)網的信息技術與某一學科進行課程整合的理論依據、有效途徑和實踐方法。 3.物理教學資源網建設與應用案例研究 研究物理教學資源網的建設與應用,不僅是建立一個實用的教學資源網,更為教學資源網的建設與推廣探索一種有效方法。 4.信息技術與高中課程整合案例研究 研究以高中課程為對象,整體考慮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案。整體考慮的優(yōu)勢在于擺
18、脫一個知識點、一堂課整合的局限性,從一個學科、一個學段出發(fā)設計整合方案。 5.區(qū)域性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案例研究 研究在一個具有一定整合研究基礎的學區(qū)開展,實施內容包括對學區(qū)內一線教師的培訓、課程整合模式的探討、課程整合教學單元計劃的設計、教學計劃實施以及評價。通過研究,探索區(qū)域性課程整合的實施與推廣經驗。 6.研究性學習整合案例研究 研究以“案例收集分析討論方法總結制定新的方案實施與驗證成果匯集”為主線
19、,探索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標與方法。從點到面的整合研究以一堂課、一個知識點為基礎的課程整合是基于一個點的整合,那么從一門課程、一個學段來考慮整合方案則是基于一條線的整合,總體考慮某一學段的所有課程的整合則是基于面的整合。 基于課堂的課程整合,是利用信息技術支持課堂的直接教學,使課堂教學在以下方面得到強化:利用多媒體演示增強教學信息的表現(xiàn)能力;利用計算機支持勻質分組學習,有助于適應學生在學習速度方面的差別;利用自動化練習手段,提供及時的反饋;利用網絡支持教學通訊,使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并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 &
20、#160; 課題通過對現(xiàn)有案例的分析與研究,在“整合”如何才能有利于課堂教學現(xiàn)代化、如何有利于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體化、如何有利于課程的綜合化和如何有利于教學的民主化等方面對現(xiàn)有課例進行改進,使之更符合整合理念的本意,而不是為了整合而整合。 同時,基于學段的整合也是課題研究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整合過程中,信息技術可以作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個別輔導工具、信息加工工具、協(xié)作工具以及研發(fā)工具。不同的學科、各學科的不同階段、不同知識點對信息技術的整合要求也是不盡相同的。考慮到學科的多樣性和信息技術功能的多元化,整體考慮信息技術與課
21、程的整合是十分有意義的。這里的整體考慮,是指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對象,全面考慮在教學中是否需要信息技術的介入以及如何介入。將信息技術無縫地融合到教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應該是整合的最高目標。課程整合普及化的實踐研究有時候,一堂優(yōu)秀的整合課或一種優(yōu)秀的整合思想,很難運用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去,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準備一堂整合課的時間和精力開銷過大。這里有教師能力的因素、資源豐富與否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導向問題。課程整合不僅僅是理念,還需要實踐,只有被廣大一線教師熟練運用,課程整合的實際意義才能真正體現(xiàn)。因此,課程整合的普及化工作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工作。
22、0;從案例研究出發(fā),課程整合的普及化也就是案例推廣的過程,其中包含兩方面內容:其一,案例推廣的可能性。一個優(yōu)秀的整合案例,其整合方法具有普遍性,是容易掌握、容易實現(xiàn)的。其二,案例推廣的必要性。一個優(yōu)秀的整合案例,有必要加以推廣、示范。通過示范,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修改以進一步提高質量;通過示范,讓更多的學校和教師從中獲益。 基于課程整合普及化的重要性,本課題把推廣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實踐研究。通過實踐研究,我們認為: 案例的開發(fā)過程同時也是推廣過程。一個優(yōu)秀課例的產生過程,必定經歷了方案設計、實施、修改優(yōu)化
23、和再實施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課例得到了錘煉,教師得到了培訓,整合工作也在不同層次上得到了實施。 組織優(yōu)秀課例的展示、觀摩活動是一種很好的推廣形式。 教師整合能力的提高是整合推廣的基礎。通過優(yōu)秀課例的展示來模仿只是推廣的初級階段,只有教師能力真正提高了,才有可能產生更多更好的課例。基于物理教學資源網的教師備課、說課活動就是本課題對課程整合推廣途徑的一種探索,這一活動要求學科教師當場備課、當場說課,而不是經長時間、多人準備之后的表演性公開課。這種形式的活動是對教師整合能力的一種評價,也是對教師提
24、高自身綜合能力的一種促進,對課程整合的普及化具有現(xiàn)實意義。常用計算機縮略語ADC Analog-to-Digital Conventer模數(shù)轉換器ADOActiveX Data Objects動態(tài)數(shù)據對象AGP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 加速圖形端口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 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美國國家標準協(xié)會AOLAmerican On Line 美國在線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序界面(編程接口)ASCIIAmerican
25、 S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國信息交換標準代碼AVI Audio Video Interleaved 一種Windows的多媒體 文件格式B5Big-5 大五(碼)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電子)公告牌系統(tǒng)BMPBitMap位圖bps bits per second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電腦輔助設計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電腦輔助教學CD-RCompact Disc - Recordable可寫光盤CD-ROMCompact Disc -
26、 Read Only Memory只讀光盤 CD-RW Compact Disc - ReWritable可擦寫光盤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通用網關界面 Computer Graphic Interface計算機圖形接口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CRCCyclical Redundancy Check 循環(huán)冗余檢驗CSSCascading Style Sheets 級聯(lián)樣式表DMADirect Memory Acc
27、ess直接存儲器存取DMIDesktop Management Interface桌面管理界面DNSDigital Nervous System數(shù)字神經系統(tǒng) Domain Name Server域名服務器 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統(tǒng)DOSDisk Operating System磁盤操作系統(tǒng) 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動態(tài)隨機存取存儲器DVDDigital Video Disc數(shù)字影像光盤EDOExtended Data Out擴展數(shù)據輸出EIDEEnhanced Integrated Devices Electron
28、ics 增強型綜合電器界面E-MailElectronic - Mail電子郵件EMSExtended Memory Specification 擴展內存規(guī)范FATFile Allocation Table 文件分配表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傳送協(xié)議 GBKGuo Biao Kuozhan國標擴展(碼)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圖形用戶界面HDHalf Duplex半雙工 High Density高密 Hard Disk硬盤HDDHard Disk Drive硬盤驅動器HTMLHyper Text Makeup Lang
29、uage超文本標記語言 HTTP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傳送協(xié)議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國際商業(yè)機器公司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電路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因特網內容提供者ICQI Seek You網上尋呼IDEIntegrated Devices Electronics綜合電器界面IDFIntel Developer Forum英特爾開發(fā)者論壇 IDG International Data Group國際數(shù)據組織IEInternet Explor
30、er因特網瀏覽器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Engineers電機及電子學工程師聯(lián)合會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因特網信息服務器 IPInternet Protocol因特網網間通信協(xié)議IPCIndustrial PC工業(yè)控制微機 IPXInternetwork Packet Exchange因特網絡分組交換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 工業(yè)標準結構AT總線ISDN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集成服務數(shù)字網絡ISOInter
31、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國際標準化組織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因特網服務提供者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聯(lián)合照相專家組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網絡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LDLaser Disc激光碟MACMacintosh麥金塔(電腦)MBMegaBit兆位 MegaByte兆字節(jié)MCI Media Control Interface媒體控制接口
32、MDIMultiple Document Interface多文檔界面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 樂器數(shù)字化接口MMX Multimedia Xtension多媒體擴展指令集MO Magneto Optical (Disc)磁介質光盤MPEG Motion Picture Expert Group動態(tài)影像壓縮標準 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動畫專業(yè)組(格式)MSMicrosoft微軟(公司) MUDMultiple Users Dialogue (Dungeons) 多用戶對話 NFSNetwork F
33、ile System 網絡文件系統(tǒng)NTFSNT File System (微軟)NT文件系統(tǒng)NTSC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 Committee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OAOffice Automation辦公自動化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學掃描字符識別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初始設備制造商OLE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對象鏈接與嵌入OS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統(tǒng)OSDOn Screen Display屏幕顯示(菜單)PCPersonal
34、Computer個人電腦PCBPrinted Circuit Board 印刷電路板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圍設備互連PCMCIA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e筆記本電腦擴展卡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個人數(shù)據助理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可移植文檔格式PERLPractical Extraction and Reporting Language 實際抽取報告語言PnPPlug and Play即插即用POP
35、Post Office Protocol郵局協(xié)議 PPP Point to Point Protocol點對點協(xié)議PPTPPoint to Point Tunneling Protocol 點對點通道協(xié)議RGBRed Green Blue紅綠藍RISC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簡指令集計算機RJRegistered Jack標準插座ROMRead Only Memory只讀存儲器RPGRoles Play Games角色扮演游戲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tǒng)接口SDRAMSynchronous Dy
36、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動態(tài)隨機存取存儲器SMP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對稱多任務處理SMTP簡單郵件傳輸協(xié)議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SOHOSmall Office / Home Office小型家庭辦公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結構化查詢語言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靜態(tài)隨機存取存儲器SVGASuper Video Graphics Array超級影像陣列 TCO 瑞典專業(yè)職業(yè)聯(lián)盟TCP/IPTransmission Con
37、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傳輸控制協(xié)議網間通信協(xié)議UPS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不間斷電源URLUniform (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資源統(tǒng)一定位符USBUniversal Serial Bus 通用串行總線VCD Video Compact Disc影像光盤VDSLVery-high-rate Digital Subscriber Line超高速數(shù)字用戶線路VESA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Association視頻電子標準協(xié)會(VL總線)VGAVideo
38、Graphics Array影像陣列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世界范圍網聯(lián)盟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無線應用協(xié)議WintelWindows + Intel微軟、英特爾聯(lián)盟WWWWorld Wide Web世界范圍網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擴展標記語言XMSExtended Memory Specification擴充內存規(guī)范XSLExtensible Style Language可擴展樣式語言Y2KYear 2000兩千年問題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 章劍衛(wèi)姚灶華摘要:隨著素質教育
39、的發(fā)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要求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學科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就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信息技術在課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課程整合的三種基本模式等作了必要的探討。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能力培養(yǎng)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chuàng)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fā)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tǒng)
40、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并具有相對獨立特點的教學類型。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fā)展。那么,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是什么?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于指導我們的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試運用當前相關的研究成果以及學校的教學實踐,研究和探討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一、 21世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
41、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變化和發(fā)展,即從“計算機文化論”到“計算機工具論”,再到現(xiàn)在提出的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正是人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認識的不斷提高。換句話說,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生不僅要掌握社會生活必備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對于我們21世紀的學生來說,基本的“信息素養(yǎng)”應包括: 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fā)現(xiàn)信息,并能通過各種
42、媒體,如互聯(lián)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后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 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并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 信息創(chuàng)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抽象、聯(lián)想的思維活動,找出相關性、規(guī)律性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xiàn)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創(chuàng)新的信息。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協(xié)作意識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43、。能夠通過互聯(lián)網等平臺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圍,面向世界,開闊視眼,并能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與他人的聯(lián)系、協(xié)作。我們要充分利用學校教學的優(yōu)勢,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使學生將上述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內化為自身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從而形成影響人的一生的品質。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創(chuàng)設一個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學習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關鍵。根據“課程整合”的理念,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或者與實際的社會生活問題進行整合,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yǎng)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發(fā)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性推動作用。二、 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
44、基本原則 課程整合將信息技術看作是各類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課程(或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和不足,以及學科教學的需求,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對于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一種終生受用的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課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學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養(yǎng)。它承認事物聯(lián)系的整體性和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1 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課程整合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進行驅動教學,有意
45、識的開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甚至多學科)相聯(lián)系的橫向綜合的教學。這些任務可以是具體學科的任務,也可以是真實性的問題情景(學科任務包含其中),使學生置身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過程中進行學習。通過一個或幾個任務,把相關的各學科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學習目標的學習。2 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基本認知工具。在課程整合中,強調信息技術服務于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xié)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并且對這種工具的使用要像鉛筆、橡皮那樣順手、自然。 3 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教學
46、目標。課程整合要求,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yǎng)能力上,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且通過這種“任務驅動式”的不斷訓練,學生可以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4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在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xiàn)。同時,在課
47、程整合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yōu)化,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huán)。5 個別化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的和諧統(tǒng)一。信息技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臺,利用它實現(xiàn)相同的目標,我們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同時,課程整合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目標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務來實現(xiàn),每一位學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這種個別化教學策略對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fā)展,要求人們具有協(xié)同工作的精神。同樣,在現(xiàn)代學習中,尤其是一些高級認知場合(例如復雜問題的解決、作品評價等)要求多個學生能對同
48、一問題發(fā)表不同的觀點,并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協(xié)作完成任務。而網絡環(huán)境(尤其互聯(lián)網)正為這種協(xié)作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三、 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三種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術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教學的總體能力目標是一致的,即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但對于不同學科定位,信息技術的作用是不一樣的,為此可以將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分為三種基本課程模式。1 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Learn about IT)。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術課程并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還要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
49、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這些任務可以是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可以是社會性的問題。教師在任務設計時要靈活創(chuàng)新,對于相同的知識點,在完成所要求的學科目標的前提下,要根據不同的學校環(huán)境、教師特長和社會背景等,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景任務進行教學,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參考書所提供的材料。課程整合理念指導下的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如下圖所示: 2 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Learn from IT)。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在這種整合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分別進行教學
50、和學習。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么形式來呈現(xiàn)什么教學內容,并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xié)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并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 最后,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整個教學的基本過程如下圖所示。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xiàn),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fā)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 研究型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Learn wit
51、h IT)。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后延伸,甚至是社會現(xiàn)實性課題,如環(huán)境保護、旅游類問題等。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初中以學科性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高中以綜合性學科的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tǒng)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的
52、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tǒng)一地發(fā)展。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后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一般的研究型課程的程序如下圖。 四、 三種整合模式的區(qū)別和實踐 三種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模式的課程設計,都是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教學。甚至,有時候,三種模式可以利用同一個任務進行驅動,使我們從表象上不能馬上就區(qū)分出它屬于哪一類課程。但是,由于三種模式的課程定位不同,導致
53、相應的教學要求、教學方法、學生所需的必備技能等都不一樣。下面,我們就以“江南憶,最憶是杭州”(要求學生用Word或PowerPoint完成作品)作為相同的整合任務,舉例說明三種模式的區(qū)別。教學概述:學生從網絡上(或實地調查)搜集有關杭州西湖的資料,或者有關“游在杭州,住在杭州,學在杭州,創(chuàng)業(yè)在杭州”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分析,并從各自的角度理解“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再用Word或PowerPoint以作文、幻燈片的形式完成作業(yè),最后大家相互研究討論。主要區(qū)別: 課程定位 教學目標 學生必備技能 課前準備 評價重點 模式一信息技術課程1從互聯(lián)網下載資料。2引用網頁上的圖片、文字資料。3 信息加工
54、、整理的能力。1 基本寫作技能。2 從網絡上查找資料的能力。3 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教師提供有關杭州、西湖的網站地址。作品內容與學習目標相吻合,布局設計精美,有自己的風格。模式二語文(作文課)1懂得圍繞要表達的意思選材、剪裁。 2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安排材料。 3根據所選材料組織成文,要求條理清晰,內容具體,語句通順,意思連貫。1會瀏覽網頁。2Word的使用。3會清楚通順、流暢地表達內容。教師提供“杭州西湖”網頁。1 文章的中心明確、條理清楚。2 觀察仔細,思路開闊,內容具體。3 組織材料地能力。模式三研究型課程1在任務引導下,利用各種資源(包括網絡),收集相關資料。 信息技
55、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方法 什么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為什么要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這些問題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嘗試就這些問題進行一些討論。 一、概述 為了說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首先應該界定什么是信息技術。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討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不同水平和整合的內容。 1 對信息技術的兩種不同認識
56、 對信息技術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概述起來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基于對信息機器及其應用軟件的操作和應用,認為信息技術是對信息機器及其應用軟件的操作技術。這種理解認為信息技術教育主要是學習信息機器、設備。例如,計算機和因特網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作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則主要是將計算機、因特網用于教學過程中。 另一種是基于對信息的操作技術,認識信息技術是對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斷、處理、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傳遞等各種操作技術的總稱。按照這種理解,信息技術
57、教育不只是培養(yǎng)學生應用信息機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能力,培養(yǎng)學生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則應該強調通過學生收集、分析、判斷、處理、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傳遞信息實現(xiàn)課程內容的探究學習。 我們討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時,應該持第二種理解,即信息技術是對信息進行各種操作技術的總稱。信息機器及其應用軟件是用于對信息進行各種操作的工具。利用信息機器及其應用軟件的目的是進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斷、處理、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和傳遞。 2 計算機教育應用的三種不同水平 &
58、#160; 當前,計算機是一種最主要的信息機器。從發(fā)展的觀點看,計算機在教育中的應用,計算機與課程整合,主要有三種不同的水平: ( 1 )計算機是一種信息的提示設備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通過表示學科內容的教學信息進行學習的。在這種應用水平上,計算機主要用于向學生提示教學信息。這是一種以知識內容的傳授為主要目標的學習形態(tài)。 ( 2 )計算機是一種用于學習的認知工具 在這種應用水平上,計算機不只是用于呈現(xiàn)知識內容的提示設備,更是學
59、生用于主動獲取知識的認知工具。計算機用于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用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不只是向學生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 3 )計算機是一種媒體機器信息是通過媒體進行傳遞的。在這種應用水平上,人們更注重信息的傳遞,更注重利用計算機進行人機對話、人人對話。通過人機對話、人人對話,學生可實現(xiàn)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可實現(xiàn)協(xié)同學習。這樣的應用水平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為主要目標。 目前,許多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多停留在利用計算機提示教學內容的應用水平上,也有一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例,主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一些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協(xié)同能力為主。顯然,第一種應用水平是易于實現(xiàn)的,第二種、第三種應用水平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3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兩個層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籃球裁判員比賽規(guī)則試題及答案
- 快速查漏農業(yè)植保員資格試題及答案
- 提升解題能力2024年體育經紀人試題及答案
- 2024年足球裁判員考試技巧與試題
- 明確方向的2024籃球裁判員考試的試題與答案
- 2025年中國分膠咀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六表框架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光數(shù)綜合架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伸出軸離合器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乙酰乙酰-5-氨基苯駢咪唑酮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萬艾可零售代表培訓課件
- 購物中心運營管理組織架構及崗位說明
- 《工程科學與技術》論文投稿模板
- 精美乒乓球運動活動策劃方案PPT
- GB/T 20604-2006天然氣詞匯
- GB/T 18050-2000潛油電泵電纜試驗方法
- GB/T 13803.2-1999木質凈水用活性炭
- GB 7793-2010中小學校教室采光和照明衛(wèi)生標準
- FZ/T 24011-2019羊絨機織圍巾、披肩
- 煤炭地下氣化原理課件
- 金螳螂企業(yè)管理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