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浪鼓》教學設計_第1頁
《撥浪鼓》教學設計_第2頁
《撥浪鼓》教學設計_第3頁
《撥浪鼓》教學設計_第4頁
《撥浪鼓》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撥浪鼓教學設計設計意圖:民間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幼兒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條生動而有效的途徑,在幼兒音樂教育中具有獨特的價值。歌曲撥浪鼓是一首具有京味的民間童謠,不僅兒化音特點明顯,京劇的唱腔濃重,而且歌詞生動有趣,以撥浪鼓的歌聲表達了人們對豐收的期望和喜悅。我希望通過對歌曲的合理處理,既豐富了音樂活動的內容,又幫助幼兒在欣賞感受、模仿學習、創造表現中感受中國傳統音樂,激發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活動目標: 欣賞感受歌曲京味童謠的韻味,初步嘗試表現京歌兒化音的特點。 積極參與游戲,感受咚吧咚吧節奏,體驗玩撥浪鼓的樂趣。活動重難點:活動重點:欣賞感受歌曲京味童謠的韻味,感受咚吧咚吧節奏

2、。活動難點:初步嘗試表現京歌兒化音的特點。活動準備: 玩具撥浪鼓、圖譜、紙、筆;幼兒圍坐成圓音樂撥浪鼓活動過程:一、猜謎游戲學習歌曲主歌部分,初步感受京味童謠的韻味。 猜謎導入,引出興趣 師:你們玩過猜謎語嗎?怎么玩的?小結:謎語有謎面和謎底,有人說謎面,有人猜謎底。 今天我帶來了一樣老師小時候經常玩的玩具,用猜謎的方法請你們猜一猜是什么玩具?(出示圖譜“?”)(評析:從幼兒猜謎的游戲經驗切入,激起下一環節中傾聽猜謎的興趣。) 多種形式猜謎,初步感受旋律,熟悉歌詞。 預設第一次清唱猜謎。 清唱謎面,將“啥玩具”替代“撥浪鼓”。師:這次我把謎面唱出來,仔細聽! 幼兒猜謎底。師:猜猜是什么玩具?A

3、預設猜錯:你為什么猜?(師用清唱方式回應并反問:那是“”這樣嗎?)B預設猜對:為什么猜撥浪鼓?謎面哪里提示了你?(根據回答師及時演唱回應) 過渡語:謎面的每一句話都和謎底有關,要把每一句話結合起來想。 預設第二次結合動作演唱猜謎。 隨伴奏音樂動作提示并演唱謎面。師:我邊唱謎面邊給你們一點動作提示,請你們再來猜一猜。 梳理謎面蘊含的三大特點。師:我唱的謎面里說這樣玩具大概是什么樣的?有哪些特點?(根據回答演唱梳理三個特點:A臉蛋兒圓,B戴耳環兒,C搖起頭兒唱的歡) 幼兒猜謎底 隨樂邊唱邊畫,揭曉謎底 教師隨音樂邊唱邊畫(簡筆畫替代問號)師:謎底揭曉的時刻到了,認真聽、仔細看到底什么? (出示實物

4、撥浪鼓)師:原來我帶來的玩具就是撥浪鼓。撥浪鼓是我國傳統的民間玩具,老師小時候,甚至你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小時候都玩過。你們玩過嗎?試一試?(評析:教師巧妙地將范唱融入到層層遞進、形式豐富的猜謎游戲中,既激起了幼兒傾聽的興趣,幫助幼兒熟悉旋律、理解歌詞,又發展了幼兒的概括能力和思維能力,體驗到了猜出謎底“原來如此”的驚喜和快樂。另外教師范唱中注重了京腔京韻的風格體現,既豐富了幼兒對民間傳統音樂的.感受能力,也為“兒化音”這一難點的突破做好充分的鋪墊。) 學唱歌曲前半部分 教師動作表現撥浪鼓特征,提示跟唱:我們把謎底唱一唱吧! 根據幼兒需求,提示演唱:需要我來提示你們演唱嗎?用什么提示?動作?畫

5、畫? 同伴互助演唱:猜謎語一定要把謎面唱清楚了才能讓對方猜,現在哪里還有點不明白,不敢唱的,趕快問哦!(評析:學唱歌曲環節充分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和需求,給予了幼兒學習的方法習得,如動作提示、同伴互助等,為幼兒學會學習打下基礎) 感受并嘗試表現京歌兒化音的特點。 師:這是一首京味的民間童謠,有京劇的唱腔,字正腔圓,像這種有京劇韻味的都稱為京歌,這首撥浪鼓就是一首京歌,京歌的發音吐字有北京人方言里兒化音的特點,就是在有些字的后面緊緊地跟著一個“兒”字,就像歌曲中的臉蛋兒,舌頭卷起來就能唱出來,有趣嗎? 再次傾聽歌曲,學學唱唱兒化音 師:歌曲里還有哪些有趣的兒化音的發音呢?我們仔細來聽一聽。 聽到哪

6、幾個舌頭卷起來唱的兒化音呢?來學一學。(幼兒嘗試唱出“兒化音”,如“耳環兒”“左一個兒”“右一個兒”) 師:那我們再來唱一唱這首京歌撥浪鼓,要把歌曲里具有京味的兒化音唱出來,還要字正腔圓,把每個字唱清楚!(評析:本環節中及時介紹歌曲特點,在聽一聽找一找中幫助幼兒有目的地去感受民間傳統京歌的特點,豐富傳統音樂文化方面的粗淺知識。通過學舌游戲來激起幼兒表現歌曲京味的興趣。)二、在游戲中感受副歌部分咚吧咚吧節奏,體驗玩撥浪鼓的樂趣。 初步感受撥浪鼓咚吧咚吧的聲音和節奏 撥浪鼓搖起頭兒唱的歡,它會怎么唱呢?我們聽一聽! 傾聽歌曲后半段副歌部分 師:撥浪鼓是怎么唱歌的?小結:撥浪鼓是咚巴咚巴的唱歌的。

7、師:它的歌聲有節奏嗎?我們再來聽一聽,用身體動作跟著節奏拍一拍? 玩切西瓜游戲,體驗玩撥浪鼓的樂趣。 征詢玩撥浪鼓的方法師:你們想玩撥浪鼓嗎?可只有一只撥浪鼓,這么多小朋友怎么玩呢? 師示范通過切西瓜游戲決定玩撥浪鼓的人:幼兒站在椅子后面,演唱前段,后段隨節奏拍手,師在后面邊搖撥浪鼓邊走,最后一個音將撥浪鼓切向兩個孩子中間。 提問明確游戲規則A明白什么游戲了嗎?我在什么時候切西瓜?最后一個“咚”切西瓜B切開西瓜的兩個孩子要做什么?哪個孩子可以玩撥浪鼓?追逐勝利的孩子做打鼓點搖撥浪鼓的孩子,游戲繼續 游戲二至三次:A搖撥浪鼓的孩子點評一下大家的演唱?B你們對撥浪鼓的人有什么建議嗎?(評析:“切西

8、瓜”的游戲吸引孩子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了歌曲中咚吧咚吧的節奏,樂在其中地一次次的復習演唱,體現了寓教于樂的理念。)三、延伸,感受歌曲完整性。師:剛才我們又唱又玩了撥浪鼓,但那只是撥浪鼓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休息一下,我們來欣賞完整的歌曲撥浪鼓吧!(評析:最后環節給幼兒完整欣賞的機會,是對音樂作品、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也能激發幼兒對撥浪鼓完整歌曲的欣賞和表現興趣和欲望。)活動反思:1.合理選擇和處理民間音樂作品。撥浪鼓這首傳統民間音樂中蘊含著許多豐富的信息,但不是要讓幼兒全盤接受,而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對歌曲進行適當的舍取。就如本歌曲中,刪減了歌曲的后半部分,保留了

9、歌曲的前半部分,不僅保持音樂作品原有的京歌風格,而且歌詞中生動的體現了撥浪鼓的形象,富有童趣。從活動效果看,難易適度,民間特色濃郁,幼兒的學習興趣濃郁,可見這樣的選擇和處理是適宜有效的。2.巧妙選擇和運用方法策略。綱要指出“育教育于生活與游戲之中”, 本活動中巧妙地運用了三種民間游戲策略(即猜謎游戲、學舌游戲和切西瓜游戲),十分契合歌曲的民間童謠的風格特點,均屬于民間傳統文化范疇。猜謎游戲激起好奇心,體現重點。在感受旋律、學習歌詞環節突破了以往圖譜學習等方法,巧妙通過猜謎游戲進行。幼兒越猜不出越有再次傾聽的愿望,老師就追隨孩子好奇的心理,通過清唱謎面結合動作提示演唱簡筆畫演唱這樣層層遞進的方式,給予孩子充分欣賞感受的機會,熟悉旋律,掌握歌詞。切西瓜游戲滿足好玩心,體現側重點。歌曲中副歌部分“咚吧咚吧”的節奏生動地體現了民間玩具撥浪鼓的有趣好玩。結合幼兒熟悉的切西瓜游戲,自然地感受了節奏,鞏固演唱歌曲,體驗了音樂游戲的快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