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常見疾病的影像診斷(共7頁)_第1頁
乳腺常見疾病的影像診斷(共7頁)_第2頁
乳腺常見疾病的影像診斷(共7頁)_第3頁
乳腺常見疾病的影像診斷(共7頁)_第4頁
乳腺常見疾病的影像診斷(共7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乳腺常見疾病的影像學診斷一、乳腺炎性疾?。ㄒ唬┘毙匀橄傺祝╝cute mastitis)急性乳腺炎常見于分泌期的乳腺,特別是初產婦產后的35周內。病原菌常為黃色葡萄球菌,少數為鏈球菌。感染途徑主要是病原菌從乳頭皸裂處逆導管侵入。急性乳腺炎的病理改變從單純炎癥開始,到嚴重的乳腺蜂窩組織炎,最后可形成乳腺膿腫。臨床表現為發病前有乳頭皸裂現象,或有乳汁郁積,繼而出現乳腺病變局部的紅、腫、熱、痛和硬節。全身癥狀包括乏力、食欲差、頭痛發熱,甚至寒戰高熱。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增高?!居跋駥W表現】X線:X線表現為乳腺內界限模糊的片狀致密影,皮膚增厚,皮下脂肪顯示較亂,有過多的淋巴管和血

2、管陰影,并出現條索狀結締組織模糊影。有時可伴有泥沙樣鈣化灶。USG:乳腺失去正常結構聲像圖,炎癥局部呈不均質點狀或塊狀混合回聲,其周圍增厚,邊緣不清。皮膚也增厚?!驹\斷、鑒別診斷及比較影像學】根據產婦哺乳的病史及局部、全身的典型炎癥表現,一般臨床即可作出診斷。影像學檢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有無膿腫并發和觀察病變吸收情況。乳腺炎易與炎性乳癌混淆,后者多在哺乳期外發生,邊界不規則,常有浸潤。急性乳腺炎的影像診斷首選超聲。B超不僅能準確判斷病變的部位、范圍,而且操作非常便利,病情需要時可在床邊檢查。(二)乳腺膿腫(abscess of breast)多數乳腺膿腫是繼發于急性炎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所致,少

3、數乳腺膿腫源于囊腫感染。膿腫可位于乳腺的不同部位,常單發,也可多發。膿腫局部波動感明顯。膿腫可向外破潰,亦可穿入乳管,自乳頭排除膿液。有時膿腫可破入乳腺和胸大肌之間的疏松組織中,形成乳腺后膿腫?!居跋駥W表現】X線:X線表現為輪廓清晰銳利、密度增高的類圓形或不規則陰影,中心部分無結構,周圍水腫區密度淡。在淺表形成膿腫時,臨近皮膚增厚。USG:乳腺內單發或多發邊界清晰的低聲或無回聲區,壁較厚,且不整齊。病變后方回聲增強?!驹\斷、鑒別診斷及比較影像學】根據急性乳腺炎的現史和典型的局部體征,結合影像學發現膿腫的存在,即可確定診斷。乳腺膿腫需與囊腫并感染鑒別。兩者在X線上均可表現為類圓形陰影,中心部分無

4、結構,病史有助于二者鑒別。后者聲像圖示囊腫壁薄,且較整齊,內部回聲均質。平片雖然能發現病灶,但有時難以與其他病變鑒別。B超、CT能更直觀的顯示膿腫。鑒別困難時,可在B超定位下穿刺活檢。二、乳腺增生癥乳腺增生癥(hyperplasia of breast)又稱乳腺結構不良(mammary dysplasia),從病理學和影像學的角度可進一步分為乳腺單純增生、乳腺囊性增生病和乳腺腺病。(一)乳腺單純增生(simple hyperplasia of breast)乳腺單純增生又稱乳腺單純性上皮增生癥,為婦女常見病,發病年齡多在3050歲,青少年和絕經后婦女少見。主要病理變化為末端乳管和腺泡上皮的增生

5、和脫落,因而使得乳管膨脹而發生疼痛;乳管和腺泡周圍的纖維組織也增生,其間可有淋巴細胞浸潤,導致乳管變硬或呈結節狀。突出的癥狀史乳腺的間歇性疼痛,多數病人疼痛程度與月經周期有密切關系,月經前脹痛明顯。【影像學表現】X線:乳腺部分或全部呈斑片狀密度增高影,密度不均,邊緣模糊,形態不規則;也可以是幾個或多個毛玻璃樣或腫塊樣密度增高影,邊緣模糊;若乳腺全部增生,則乳腺呈大而較均一的致密團塊影;鈣化少見,偶可見散在的粗顆粒鈣化點。USG:聲像圖特征為部分乳腺組織回聲較周圍增強,分布較不均勻,內部結構較紊亂。(二)乳腺囊性增生(cystic hyperplasia of breast)本病多見于40歲左右

6、的婦女,絕經后少見,發病機制與雌激素刺激有關。大體病理為全乳腺或某一部分有大小軟硬不等的多發性囊腫,囊壁厚薄不一。無論單發或多發,大囊周圍常見微小的囊腫,囊內大多為清亮漿液,少數為渾濁棕黃色液。光鏡下見乳管或腺泡上皮增生及增生上皮處的乳管擴張形成囊腫。多數患者無臨床癥狀,少數患者在早期乳管開始擴張時有乳腺疼痛和觸痛。疼痛常和月經有關,經前明顯,經后減輕。體檢常發現乳腺組織增厚和腫塊。【影像學表現】X線:X線主要表現為大小不等的圓形、橢圓形陰影,密度均勻,邊緣銳利。在腺體較豐富的乳腺,可表現單個或多個類圓形的密度稀疏區。囊壁厚度在1.0mm左右,其內鈣化程度不一,輪廓光滑,散在分布,呈邊緣線樣。

7、USG:聲像圖特征是病變區乳腺回聲厚度增加,密度不均勻,部分區域回聲增強,可見有多個散在小暗區或回聲減低區,其邊界較為清晰。(三)乳腺腺病(adenosis of breast)本病好發于3040歲中年婦女,平均年齡為35歲,發病年齡較囊性增生病早約5年。乳腺周期性疼痛及腫塊為本病的主要特點,月經前疼痛加重,月經后疼痛減輕。大體病理為乳腺內多個棕色結節,質韌,體積小,無包膜,亦無浸潤性生長及壞死出血。組織學特點是腺泡呈增生和萎縮性變化,間質纖維化較明顯??煞謴浡秃途窒扌蛢煞N。【影像學表現】X線:乳腺內多個散在的、大小不等結節狀影,密度高且均勻,邊緣欠清晰。結節常按導管走行分布,部分結節融合成

8、片狀陰影。有時可見聚集而數目少的鈣化灶。USG:乳腺內見多個中等回聲的腫塊區,分布不均,大小不等,邊界不清,易與乳癌相混淆?!驹\斷、鑒別診斷及比較影像學】乳腺增生癥三種類型的臨床癥狀和體征頗相似,因此臨床上往往依靠影像表現才能作出準確診斷。當影像學表現典型時,三者之間很容易鑒別。當影像表現不典型時,則需穿刺活檢才能作出鑒別診斷。此外,乳腺增生癥還需與乳腺纖維腺瘤、乳腺癌鑒別。纖維腺瘤密度中等且均勻,邊界光整銳利,乳腺癌常有血運增加,皮膚增厚和毛刺等惡性征象。X線片為乳腺增生癥的首選影像手段,其診斷正確率達80%90%,但X線不易將乳腺周圍纖維增生明顯的孤立性囊腫與纖維腺瘤和邊界清楚的乳腺癌相鑒

9、別,而B超則較容易鑒別,必要時在B超引導下行穿刺活檢來鑒別。三、乳腺良性腫瘤乳腺良性腫瘤(benigh tumor of breast)以纖維腺瘤、導管內乳頭狀瘤常見,其他少見腫瘤有脂肪瘤、血管瘤、錯構瘤等。(一)乳腺纖維腺瘤(fibroadenoma of breast)乳腺纖維腺瘤是乳腺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好發于青年女性。瘤體呈圓形、橢圓形,直徑一般為13cm,邊界清楚,表面似有包膜,較易與周圍組織剝離,腫瘤大多無意中發現?!居跋駥W表現】X線:乳腺內圓形或橢圓形中等密度影,密度均勻,邊緣光整銳利,腫塊為單個或多個,其周圍脂肪組織被擠壓后可出現一層薄的透亮環(透亮暈)。鈣化及少見。USG:纖維

10、腺瘤呈圓形或橢圓形,部分呈分頁狀腫塊,邊緣較光滑,內部實質呈低回聲或強回聲,分布較均勻,腫塊后部回聲無衰減。(二)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intraductal papiloma of breast)乳頭狀瘤是源于導管上皮的良性腫瘤,約75%發生于乳腺的大導管附近。瘤體一般較小,直徑多為0.51.0cm,可帶蒂。蒂富含薄壁血管,故易出血。主要癥狀為在非月經期間乳頭溢出血性液體,少數病人伴有乳腺疼痛?!居跋駥W表現】乳腺導管造影:可顯示出單發或多發的砂礫大小的圓形或橢圓形充盈缺損,一般多位于12級乳腺導管內,遠端導管呈擴張狀態,但無導管完全中斷?!驹\斷、鑒別診斷及比較影像學】乳腺導管造影是診斷乳頭狀瘤

11、最常用且安全可靠的檢查方法。乳管內乳頭狀瘤、乳腺囊性增生、乳管擴張癥均可引起乳頭溢液,均需行乳管造影與乳頭狀瘤鑒別。乳頭狀癌主要表現為不規則充盈缺損,管壁不光整且走行紊亂,乳管不規則狹窄 或完全中斷。乳腺囊性增生病表現分以下四種類型:腺小葉及間質增生型:表現為二、三級乳管因腺體及間質增生壓迫而呈“殘支狀”,遠端導管及腺體不顯影。小導管、腺泡囊性增生型:終末導管、腺泡呈較均勻的小囊狀或串珠狀擴張。導管硬化型:乳管及其分支變細,細小分支減少,管壁光滑,管腔通暢。乳腺囊腫型:表現為與導管相連的較大囊性擴張,易誤診為導管擴張癥。乳腺導管擴張癥表現為乳暈下大導管顯著擴張迂曲,嚴重者呈囊狀;乳頭部導管多有

12、狹窄,無充盈缺損。四、乳腺癌乳腺癌(mammary carcinoma)是女性主要惡性腫瘤之一。最近文獻報道,在我國也和歐美一樣乳腺癌已居婦女惡性腫瘤發病率的首位。乳腺癌好發年齡為4059歲,20歲以下病人極少見。由于乳腺癌早期常無癥狀,約90%的病人在就診時已屬晚期。腫瘤病理形態因組織學類型不同而異,其切面多呈灰白色,可有出血點、壞死和囊腔形成,邊界不規則,質地硬。臨床約95%的病人因偶然發現腫塊而就診,其他少見臨床表現有乳腺皮膚呈橘皮樣變、乳頭內陷、乳頭溢液、乳腺疼痛等?!居跋駥W表現】X線:乳腺癌X線征象主要包括腫塊、鈣化、癌周圍的改變、乳頭及皮膚的改變等。一般將腫瘤本身所形成的影像(腫塊

13、、鈣化)稱為乳腺癌X線的直接征象;將癌周圍繼發性改變稱為間接征象。(一)直接征象1.腫塊或結節狀陰影 是乳腺癌最常見、最基本的X線征象,在臨床發現的乳腺癌中,85%90%的病例有此征象。腫塊密度多高于周圍乳腺實質或乳頭。一般情況下,密度越高,惡性可能性越大。X線顯示的腫塊一般小于臨床觸診,這也是提示惡性的指征。腫塊的形態可呈團塊狀、星形、結節狀、不規則形或分葉狀,一團塊影最常見。腫塊邊緣多呈毛刺狀,系癌向周圍浸潤生長所致。2.鈣化 鈣化由癌細胞壞死、脫屑或鈣鹽沉著所致,是乳腺癌最常見的X線征象,病理上60%85%的乳腺癌可見到鈣化,X線片中占40%以上。鈣化顆粒直徑一般不超過0.5mm,密度淺

14、并且很不一致。乳腺癌的鈣化在X線上表現有三種:短桿狀、線狀或蚯蚓樣鈣化;泥沙樣鈣化;圓形、卵圓形或團簇樣鈣化。一般來說,短桿狀鈣化發生于導管內,泥沙樣鈣化多發生于腫瘤鄰近的腺泡內,團簇樣鈣化多發生于腫瘤的壞死區。鈣化的數量越多,分布越密集,往往提示惡性可能。在無腫塊影時,成堆的細小鈣化對診斷乳腺癌有很大的幫助。(二)間接征象1.乳腺皮膚增厚 主要是皮膚淋巴管被癌細胞浸潤、出血、水腫所致。2.乳頭內陷 為腫瘤纖維化或侵及導管牽拉乳頭所致。3.血管異常 因腫瘤代謝旺盛,血液循環加快,從而產生血管的增多、增粗。X線表現為:患乳靜脈較健側增粗;病灶周圍出現多數細小血管叢;病灶區出現較大的引流靜脈。4.

15、透亮環 腫塊與其周圍結締組織反應性充血、滲出水腫及正常乳腺組織三者的密度不同,X線表現為高密度腫塊影周圍有一密度低于腫塊和外圍乳腺組織的環形透亮帶。此帶與纖維腺瘤的“透明暈”不同,前者形態不規則,后者為均勻光滑的透明影,邊緣光整。此外,乳腺癌侵及導管時可出現乳管擴張;侵及乳腺后間隙時出現乳腺后間隙的透亮區消失;全乳受侵時可出現乳腺變形;淋巴結轉移時出現腋窩淋巴結腫大等。USG:聲像圖特征為:腫塊內部回聲低而不均;腫塊邊緣回聲增強;腫塊邊界往往欠清。腫塊浸潤時,周圍組織回聲紊亂,腫塊形態不規則或呈“蟹足征”;腫塊后方回聲多有衰減;超聲多普勒顯示腫塊血運豐富。CT:CT平掃,多數腫塊形態不規則,邊

16、緣不光滑或部分光滑,呈分葉狀,周邊見長短不一、分布不均的毛刺。瘤體密度一般高于腺體密度,CT值2556Hu。增強掃描示腫塊明顯強化,可均勻或不均勻,CT值可達60120Hu,平均升高50Hu。腫塊中央有液化壞死時,強化僅見于腫塊邊緣,且厚薄不均。腫塊內出現顆粒狀或叢狀鈣化時,平掃可清楚顯示。腫瘤彌漫浸潤時,顯示為片狀病灶或整個乳腺內大片狀病灶,密度高于或略高于周圍腺體,邊界不清。累及皮膚者,可見皮膚增厚,輪廓不光整,呈橘皮樣改變,皮下脂肪模糊。累及胸壁者,可見乳腺后間隙消失。乳暈后區癌腫還可見乳頭回縮。MRI:乳腺癌腫塊在T1WI呈低信號,在T2WI多呈高信號,其信號強度介于正常乳腺組織和脂肪

17、之間。腫塊邊緣不光滑,可見毛刺、分葉。皮膚增厚凹陷及乳頭內陷也可顯示。增強后掃描,腫塊有不同程度強化,而且多數呈“快進快出”特征?!驹\斷、鑒別診斷及比較影像學】目前,乳腺癌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檢查、影像學檢查和穿刺活檢。乳腺癌主要應與乳腺良性腫瘤鑒別表1 乳腺良、惡性腫瘤的影像學鑒別診斷項目良性惡性腫塊形態圓形、橢圓形或分葉狀結節狀、分葉狀或不規則腫塊密度均勻,近似于正常乳腺密度不均勻,高于乳腺的密度腫塊大小在X線上等于或大于臨床測量值在X線上小于臨床測量值腫塊邊緣光滑銳利有毛刺,浸潤狀周圍組織受壓推移,常有邊緣光整的環形透亮帶受侵,周圍形成邊緣不整且不規則的水腫帶鈣化少見,一般<5個/cm2,多呈粗顆粒狀位于腫塊內多見,一般>15個/cm2,呈結晶狀或泥沙樣,可聚集成團或分散于腫塊內外血管雙乳對稱患乳血管增粗迂曲皮膚無改變增厚,皺縮,凹陷等乳頭無改變有凹陷聲像圖腫塊內部無回聲或均質低回聲,后方回聲增強或正常腫塊內部回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