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安全型依戀狀況研究(終稿)_第1頁
留守兒童安全型依戀狀況研究(終稿)_第2頁
留守兒童安全型依戀狀況研究(終稿)_第3頁
留守兒童安全型依戀狀況研究(終稿)_第4頁
留守兒童安全型依戀狀況研究(終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安 徽 農 業 大 學 畢 業 論 文(設計) 論文題目 留守兒童安全型依戀狀況研究 姓 名 學 號 07156055 院 系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_ 專 業 07應用心理學 指導教師 職 稱 副教授 中國·合肥 二零一一年六月摘 要本文以安徽省涇縣云嶺鎮三所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三年級,四、五年級學生共150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4人,女76人,其中全留守兒童48人,半留守兒童58人,非留守兒童44人。對這些兒童進行了依戀類型量表測試,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總分和兩個分維度得分差異顯著,其中焦慮安全維度得分差異特別顯著。受測兒童中,有父母在身邊照顧的與沒有父母照顧的人在安全型依戀的得分上

2、差異特別顯著。父母外出打工者中,與子女的聯系頻率影響到兒童的安全型依戀的形成,聯系越頻繁,兒童越易形成安全型依戀。留守兒童安全型依戀的性別差異不明顯。關健詞 留守兒童;安全型依戀;聯系頻率目 錄 一 前言 (1)(一)研究主題 (1)(二)研究意義 (1)二、研究回顧 (2)(一)理論基礎 (2)1、依戀風格 (2)2、依戀風格的可塑性 (2)(二)研究現狀 (2)三、研究方法 (3) (一)研究對象 (3)(二)研究工具 (3)(三)研究過程 (4)(四)數據處理 (4) (五)概念界定 (4)1、留守兒童 (4)2、安全型依戀 (4)(六)研究假設 (4) 四、研究發現 (4)(一)留守兒

3、童的整體狀況 (4)(二)留守兒童內部的差異 (5)五、研究結果 (7)(一)結果綜述 (7) (二)結果討論與反思 (7)六、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與展望 (8)(一)研究不足 (8)1、研究被試選取的不足 (8)2、研究方法的不足 (8)3、因果關系 (8)(二)改進不足,未來研究展望 (9)1、擴大被試群體。 (9) 2、編制更加有效的問卷。 (9) 3、關于依戀的穩定性與可塑性。 (9) 七、參考文獻 (10)八、英文摘要 (11)九、致謝 (12)十、附錄 (13)- 14 -留守兒童安全型依戀狀況研究07應用心理學 馬霄馳 一、前言(一)研究主題近年來,國家對于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

4、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留守農村的現象在我國表現越來越突出。不斷地有學者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心理學其他已有的研究表明,個體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是一個人人格健康與否的最重要特征。親密關系顯著影響個體的發展過程。顯然,對于留守在農村的兒童,一年與父母相處時間僅有短短的數十天,他們中形成安全型依戀的是否會在一定程度上異于非留守兒童。經歷著少時便于父母分居兩地的孩子們,他們的依戀將何去何從?本文著重以914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研究留守兒童在形成安全型依戀上的特點,著重關注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是否有差異,從研究留守兒童中形成了安全型依戀的人中,尋找安全型依戀形成的條件。從而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成長提出建設性建

5、議。探討的問題主要包括留守者的年齡,留守情況,留守期間照顧者,與父母的聯系頻率,性別等五個方面比較留守兒童在安全型依戀上的形成差異。(二)研究意義依戀是 “個體與他人間形成的親密情感聯系,以相互關愛和希望保持親近為特征”,廣義的依戀不再局限于親子之間,也不再局限于嬰幼兒期1。安全型依戀的個體在適應環境,與父母和他人形成親密關系上表現的更加健康和獨立。國內學者有研究指出:“個體在兒童早期形成的依戀模式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可延續和影響到成人期。依戀模式為個體提供了穩定的認知模式,個體對社會刺激的處理和反應方式會受到認知模式的影響;依戀模式對人際親密關系的影響已得到研究的證實,人們傾向于建立符合自身

6、依戀模式的人際關系;非安全依戀模式更易導致心理障礙的產生。”2心理學者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依戀的形成期在于童年的親子關系。尤其是與母親的關系。而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居,他們中有的兒童也能形成安全型依戀,本次研究中發現,其中聯系頻率是一個關鍵的因子。通過個別訪談了解,父母離開時兒童的年齡也是一方面。通過這些結果,可以對留守兒童的父母提出一些補救意見,幫助留守兒童更好的建立安全性依戀。2、 研究回顧(一)理論基礎1、依戀風格依戀的理論是由英國精神病學家Bowlby.J在研究孤兒院的兒童時發現的。但是最早提出個體依戀存在不同的行為模式的學者是Ainsworth(1978),并且他還在設計了測量依戀風

7、格的“陌生情景測驗”法。3Ainsworth根據受測者行為特點的不同將依戀分為三種不同風格。這三種風格是: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4在此測驗中當母親跟嬰兒在一個陌生房間里時,安全型依戀的嬰兒會將母親作為安全基地,然后探索周圍的世界,當母親離開后,嬰兒會感到悲傷,母親重回到房間里,嬰兒歡迎母親的回來,他們將母親作為支持和安撫的資源,在受到安撫后會將注意力重新放回探索周圍環境上。回避型嬰兒則并不在意自己的看護者是否在身邊,對自己的依戀對象離去和回歸都表現出漠視的態度,而是一味的將注意放在周圍環境上,表現出不靈活的對外界的關注。矛盾型依戀嬰兒與回避型嬰兒恰好相反,他們不能將注意力從看護者身上移開,他

8、們在這個陌生環境中中感到焦慮不安,即便母親就在自己身邊。當母親離開后他們表現出無比的傷心以至于母親回來之后也不能夠完全平復他們的情緒,也不能將注意力放在探索周圍環境上(Main2000)。52、依戀風格的可塑性嬰兒氣的測試反映出依戀風格的遺傳性,如同人的氣質,似乎不可改變。但是Water(1995)和他的學生對依戀風格進行了縱向研究,他們在被試12個月時進行了依戀風格的測量,在被試成長到21歲時運用A甜(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發現,有56的個體依戀風格發生了變化,這意味著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并非一成不變的。6Thompson等人1982年的研究發現,兒時是不安全依

9、戀類型的兒童,當父母給予兒童更多關注和愛護,到學齡時,可以轉化成安全型依戀。7Waters等人(1995)也發現,如果家庭經歷重要的負性生活事件,如父母離異,家庭破裂,疾病,父母長期外出等,即使是安全型的兒童也會轉變成不安型依戀。所以,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保持聯系,可以將非安全型依戀轉化為安全型依戀。這為此次研究提供了更為深遠的意義。(二)研究現狀范麗恒,趙文德等在其研究中指出,留守初中生無論是單親外出還是雙親外出,其依戀質量差異不顯著,都低于非留守初中生。8在依戀研究領域, 普遍的觀點認為: 不安全依戀是導致心理疾病的危險因素。Bowlby1973年指出, 兒童的焦慮水平會受到他們與

10、撫養者之間的依戀關系的影響.9已有的研究都在說明安全依戀類型的個體比矛盾和回避依戀類型的個體心理健康。也有為數不多的教育和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從農村留守兒童一般生活狀況、監護人素質、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和缺陷等兒童發展的外在影響因素來了解和分析留守兒童的成長, 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等內在特點的研究不多。10國內其他學著也提出留守兒童的依戀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發現了留守青少年呈現出的依戀特點。關于此問題國內學者態度不一。有的結果顯示是否留守與安全型依戀形成無顯著聯系,有些則認為有聯系。另外,大多數學者認為父母與子女的聯系頻率在依戀形成上其道重要作用,因為筆者將其作為一個考察點放入研究之中。還有

11、一些研究認為性別差異也是安全型依戀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本文除了以上這些外還加入了留守兒童與父母雙方的聯系頻率和照顧者的控制因子,比較全留守和半留守兒童在安全型依戀形成上的差異。3、 研究方法(1) 研究對象安徽宣城市涇縣某鄉鎮三所小學3、4、5年級共150名學生。其中男74人,女76人。留守兒童共106人,其中父母雙方外出的是48人,單親外出58人,非留守兒童44人。本研究選取的農村留守兒童,條件為:父母無病故,無離異,智力正常,閱讀能力佳。(2) 研究工具1、問卷Reliability StatisticsCronbach's AlphaN of Items0.81235根據中國科學

12、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安晶卉,張建新,王黎編制的青少年依戀問卷改編的兒童依戀問卷11,測試量表信度為0.813.該表共有35道題目,分為焦慮安全和回避親和兩個分維度。該問卷以高低分為測試標準,可以很好的反映被試在兩個維度上的得分情況,根據統計的得分可以知道,得分越高則其依戀類型越屬于不安全型,得分越低,則越屬于安全型依戀。改編后的問卷易于讓小學生接受,為了防止出現傾向效應,故量表中包含正向和反向計分題。隨機出現,量表信度如下:表12、 分析工具Spss16.0 for windows 數據分析軟件包。(3) 研究過程研究者在安徽涇縣云嶺選取三所小學,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小學生,以問卷

13、的方式發放給學生,在自習課上,學生自己填寫,測試時間為20分鐘,答卷完畢后當場回收。(四)數據分析數據輸入spss16.0數據分析包,運用了t檢驗,高低分組,方差分析方法。(五)概念界定1、 留守兒童留守兒童(children left at home pay the price of migration)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學習的孩子。這些孩子一般留在農村與自己的父親或者母親中的一人,或者上一輩親人,甚至父母的其他朋友、親戚一起居住,生活。留守兒童按照父母外出人數不同分為全留守兒童和半留守兒童。全留守兒童指是父母雙方全部外出打工,半留守兒童指父母一方外出,一方

14、留在身邊和自己一起生活。2、 安全型依戀根據量表的兩個分維度分為焦慮安全維度和回避親和維度。這兩個維度得分越低則說明安全性和親和性越高。則兒童屬于安全型依戀。反之,得分越高則說明兒童屬于非安全型依戀,主要包括焦慮型,回避型兩個類型。一般來說,如果兒童有高水平的信任和低水平的焦慮,高水平的親和低水平的回避,則可被確定為安全型依戀。(六)研究假設1、留守兒童與半留守兒童以及非留守兒童三者之間在量表的兩個維度上以及總分得分上兩兩之間存在顯著差異。2、留守兒童中的男女性別因素影響到兩個維度和總的得分。 3、半留守兒童中,照顧者不同,得分差異顯著。4、受測的兒童年齡因素影響到依戀質量的得分。5、留守兒童

15、和非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聯系頻率與安全型依戀得分顯著相關。四、研究發現(一)留守兒童安全型的整體情況留守兒童與非留守與非兒童在量表的得分上存在明顯差異。通過SPSS分析數據,得出留守與否在兩個分為度的得分和總分之間的差異顯著相關,得到的P值分別為:與焦慮安全維度的sig.為0.00,與回避親近維度的sig.為0.33,與總分的sig.為0.13。全留守兒童與半留守兒童之間的得分有差異。這個差異表現在照顧者的不同,由母親照顧的半留守兒童依戀質量要高于父親照顧的兒童。單親外出的孩子總體得分略低于雙親外出,差異不顯著。所以,父母單方外出的半留守兒童安全型依戀數高于雙方都外出的留守兒童,其中如果母親在身邊

16、照顧的依戀質量明顯高于父親留守和全留守兒童。照顧者的影響將在后面討論。(二)留守兒童內部的差異1、性別因素在安全型依戀的得分上的影響。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男生共有53人,女生53人。男生和女生在焦慮安全維度,回避親近維度和總分上的得分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239,0.065,0.189。可見差異不顯著。其中在回避親近維度上,男生得分稍低于女生。2、照顧者不同,對于留守兒童安全型依戀形成的影響半留守兒童中,母親照顧者和父親照顧者以及其他全留守兒童相比的sig為表2總分 母親 父親 其他人0.0300.000焦慮安全 母親 父親 其他人0.0220.000回避親近 母親 父親 其他人0.2110.2

17、07而父親照顧者在與母親和其他照顧者上相比的sig為表3總分 父親 母親 其他人0.0300.052焦慮安全 父親 母親 其他人0.0220.004回避親近 父親 母親 其他人0.2110.591可見半留守兒童中,照顧者不同,其安全型依戀的得分不同,母親在照顧的留守兒童的依戀質量明顯高于父親照顧的兒童。父親照顧與全留守兒童之間得分差異不顯著。3、留守兒童中的年齡因素在安全型依戀中的影響。受測者中,年齡達到14歲的與9-13歲的受測者之間的得分差異顯著。其他年齡組之間差異不顯著。表4 留守兒童中年齡與各項維度和總分得分的相關系數總分 14 10 11 12 13 Sig值 0.0010.0000

18、.0270.038焦慮安全 14 10 11 12 13 0.0030.0020.0470.069回避親近 14 10 11 12 13 0.0520.0060.2310.0534、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聯系頻率與安全型依戀之間的關系。其中可以發現,父母外出者與留守兒童的聯系頻率在一個星期以下時,留守兒童的依戀質量依然很高,但是一旦外出打工者超過兩個星期不聯系留守兒童,則他們的安全型依戀質量明顯低于聯系頻率較高的兒童。表5 留守兒童與外出者之間的聯系頻率以及相關系數總分 每天聯系 一個星期 兩個星期 一個月 三個月以上 Sig值 0.3000.0000.0000.000焦慮安全 每天聯系 一個星期

19、兩個星期 一個月 三個月以上 0.8510.0010.0010.000回避親近 每天聯系 一個星期 兩個星期 一個月 三個月以上 0.0700.0050.0140.0005、 研究結果(一)結果綜述1、留守情況影響到兒童的依戀質量。留守兒童與非留守與非兒童在量表的得分上存在明顯差異。非留守兒童的整體依戀質量高于非留守兒童。2、 性別因素在兒童是否屬于安全型依戀的得分上差異不顯著。結果顯示,男女在安全型依戀的得分上沒有明顯差異,男生在回避親近的得分上稍高于女生,這可能是由于男生與女生相比,稍獨立于女生。無論男女留守兒童其依戀質量都低于非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是導致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3、 半留守兒

20、童中,照顧者不同,其安全型依戀的得分不同,母親在照顧的留守兒童的依戀質量明顯高于父親照顧的兒童。父親照顧與全留守兒童之間得分差異不顯著。4、 受測者中,年齡達到14歲的與9-13歲的受測者之間的得分差異顯著。其他年齡組之間差異不顯著。得到這個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受測者年齡較大,經歷豐富,獨立性增強。另外一方面可能是留守時間的長短。這個差異主要表現在14歲的孩子上,可能在這些兒童10-13歲之間父母還沒有外出,故而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安全型依戀。5、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聯系頻率與安全型依戀之間顯著相關。聯系頻率越高,安全型依戀越容易形成。現在電腦,手機都比較普遍,留守兒童可以通過這些將境況反映給父母,二

21、父母也可以對留守者進行遠程指導。這個因素在留守兒童安全型依戀形成上產生了重要的作用。(2) 結果討論以及反思1、 照顧者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型依戀形成的影響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安全型依戀的得分上差異較顯著。說明農村中非留守兒童的依戀質量要高于非留守兒童。雙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安全型依戀質量最低。其可能的原因有:雙親外出的兒童主要和祖輩,或者父母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祖輩與兒童之間年齡差距大,很難形成有效的溝通和依戀。父母的其他親戚朋友也有自己的孩子,在有些情況下,親生與非親生會有意無意的表現出來,這也影響到寄宿兒童對于照顧者的依戀。留守兒童中,單親外出的兒童依戀質量要高于雙親外出的兒

22、童。尤其是母親在身邊的,其依戀質量明顯高于父親照顧和父母不在身邊的兒童。其原因可能有:第一,母親在兒童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父親則更多的傾向于教育,對于孩子來說,母親可能天生是可以依靠的,而父親則較多的表現出嚴肅。所以母親在家留守照顧孩子,這樣的留守兒童安全型依戀質量很高。第二,該量表所根據的依戀理論本質上反映的是與母親的關系,所以在施測過程中,受測者很大程度上也是根據和母親的關系來做出選擇,所以,母親長期在身邊的孩子顯然會做出比較高質量的判斷,因而產生了這樣的結果。但由此可知,在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母親在其安全型依戀的形成中產生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可見,兒童在與父母交流時,更多的表現出對母

23、親的信任,與母親交流更加自然,更加容易袒露心聲。所以,母親應該更多的參與到兒童的成長之中,更多的參與他們的生活。2、聯系頻率對于兒童安全型依戀形成的影響父母外出后與子女的聯系頻率對于留守兒童的安全型依戀形成有重要影響。主要表現為:每天聯系和一周聯系一次的在依戀水平上差異不顯著,而兩個星期以上,一個月聯系一次和三個月以上聯系的在依戀水平上和每天聯系的差異特別顯著。其中,三個月以上聯系的和每天聯系的在安全型依戀質量上差別最大。這其中,單親外出者的情況有所不同。如果是父親在身邊照顧的,即外出的母親在兩個星期以上不聯系兒童,則兒童的安全型依戀質量明顯低于兩個星期以下聯系的孩子。而父親外出的,則無論多久

24、聯系,留守兒童的安全型依戀質量差異不明顯。范麗恒,趙文德8等的研究發現三個月以上不聯系,留守兒童對父親的依戀才會表現的有差異。而母親則是一周聯系一次的明顯優于兩周,一個月,三個月的孩子。這與本研究結果不約兒童。這個結果更加說明,母親在孩子安全型依戀形成中的作用。所以母親即使是不得已的外出務工,也要與孩子保持一周一次的聯系,這樣有助于留守兒童安全型依戀的形成,有助于孩子的成長。3、 影響兒童安全型依戀的其他因素探討留守兒童安全型依戀的形成還與其依戀對象相關,例如對母親、父親的依戀和對朋友同伴的依戀存在不同。與朋友同伴之間也可以形成安全型的依戀。另外,留守兒童的依戀與兒童自身的氣質,性格也有關系。

25、抑郁質的兒童較多的表現為人際關系淡漠,所以對父母的依戀表現的格外突出。其他的一些研究還表明,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的依戀風格也有很大關系。六、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一)研究不足1、被試選取的不足本次研究只選取了一個鄉鎮的三所小學,不具有代表性。同時,由于問卷的題項理解難度,本次測試沒有選取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兒童,只選取了三、四、五年級的兒童進行研究。其中單親外出人數稍大于雙親外出人數。2、研究方法的不足本次研究所選取的兒童都是隨機選擇的,利用自習課的時間填寫問卷。因為沒有可以作為兒童安全型依戀測試的問卷,所以問卷改編自青少年依戀問卷,問卷中有些題目被刪除,所以代表性不強。有些題目,三年級同學不能理解

26、,系研究者本人當場解釋。對于問卷的信度分析是和根據所得數據直接分析得出,由于時間關系,并沒有進行事先施測。研究方法也較為單一,沒有對典型案例進行深入系統的訪談研究。3、結論的得出采用了因果關系因為本次研究采用了自我報告的問卷填寫方法,呈現結果只是相關關系,沒有對因變量進行控制,只是理論說明了因果關系,這樣的結果有些缺乏科學性。(二)改進不足,未來研究展望1、 擴大被試群體。由于本次研究范圍有限,所以,未來研究要擴大被試群,針對不同年齡和年紀的被試采用不同的依戀問卷,年齡組要擴大到6-14歲。才能更具針對性。2、 編制更加有效的問卷。采取個別訪談與問卷調查結合的方式研究。3、 關于依戀的穩定性與

27、可塑性。農村留守兒童的留守是一種生活經歷,俗話說,逆境出人才,所以現階段的依戀風格不能代表以后的依戀風格。部分家庭會經歷家庭破裂,家庭暴力,疾病等各種變故,留守兒童在與父母分開生活之后有可能更好的形成獨立的性格和辦事能力,在未來親密關系的安全型依戀上有可能表現出更大的優越性。這個研究需要做后續跟蹤研究。參考文獻1 陳建文.論社會適應.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1):362楊青,論依戀模式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深圳大學學報,2010,(3):147-1513 BowlbyJ(1973)Attachment alld Loss:V012SepandonNew Yofk:BaSic B0

28、0ks4Ainsworth1 midisim, Bleharimici,Water, &Wall, Patterns of at 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1 Hillsdale1 NJ: Erlbaum1,1978.15Peter Muris.Cor Meesters.Van Mlelick.Linda Zwambag Serf-reported attachment style,attachment quality,and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oression in

29、 young adolescents 20016張金榮,影響兒童依戀風格形成的因素述評,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01):71-747魯小華.霍莉欽.叢中.依戀及其評估方法概述,心理咨詢與治療, 2007(13)8范麗恒.趙文德.牛晶晶.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依戀特點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9(6)9Muris P, Meesters C1 Self2reported attachment style, attachment quality,and symp toms of anxiety and dep res2 sion in young adolescents1 P

30、ers Indiv2 id Dif, 2001,(30): 809 - 818110周宗奎, 孫曉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1):71-7911安晶卉.張建新.王黎.青少年依戀問卷初步編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1)英文摘要Research about security attachment of Left-behind childrenMa XiaochiAbstract: This research to the pupils of three school from JingXian yunling the town in anhui

31、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rd grade, fourth and fifth grade students study a total of 150 people, including 74 men, 76 women, 48 children left behind all of them, semi-left-behind children 58, 44 non-left-behind children.These children with attachment type scale testing,The difference is pr

32、ominent that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otal points that are not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score with two fractal degrees, it is very prominent that anxious among them to link one degree of differences of scoring safely.Children under test, there are parents around to take care of people with no paren

33、tal care in the secure attachment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ores.Parents go out in temporary workers, the forming that the security type that the frequency of connection with children influences children had a sentimental attachment for, the more frequent the connection is, it is had

34、 a sentimental attachment for that the easier to form safely type children is. Left-behind children's safe type gender differences that have a sentimental attachment for are not obvious.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secure attachment; contact frequency致謝在本文的選題、寫作結構,問卷調查,構思和撰寫過程中,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俞寧老師給予了悉心指導和幫助,在問卷發放填寫過程中,安徽涇縣章渡中心小學老師,云嶺八一小學校長和馬家希望小學老師給予了支持,在此表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