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體育保健學?實驗指導書院 系: 體育系 專 業: 體育教育 班 級: 二0 年 月 日實驗一 人體一日需熱量計算【實驗目的】通過本實驗使學生學會并初步掌握運動用活動來觀察計算法對人體一日需熱量進行測定的根本方法。【實驗原理】應用由直接或間接測熱法所取得的人體各項熱能消耗的數據,計算實際活動的熱能消耗。詳細觀察記錄人體一天24h中,各項水運的內容和時間以min計,然后歸類相加,查表找出每項活動單位時間的熱能消耗值,與該項活動的時間相乘,即得出該項活動的熱能消耗量。將全天各項活動的熱能消耗量相加,再乘以體重或體外表積,即得出人體一天活動的熱能消耗量。采用平衡膳食時,在此根底上再加上10%的食物
2、特殊動力作用所消耗的熱能,就是人體一天的需熱量。【實驗器材】人體各項活動熱能消耗數據表格資料附錄1-1、計算工具。【實驗方法與步驟】一、記錄人體一天24h,折合1440min內,身體各項活動內容的名稱及其所占用的時間以min為單位計。二、合并相同活動內容的活動工程時間min,并將活動名稱和時間min逐項登記在實驗報告的相應欄目內。三、核算一日活動時間是否滿24h,即1440min。四、依附錄1-1查找各項活動、動作的單位熱能消耗值J,登記在實驗報告的相應欄目內,對于查檢不到的活動工程,可查找與其近似工程的熱能消耗率,以取代該工程。五、逐項計算活動工程消耗的熱量,并在合并相同的活動后,總計1日內
3、消耗的熱量(J·kg1)。六、合計各項活動的總耗熱量D (J·kg1)。七、計算身體的各項活動的耗熱總和E (J·D1)。E = D×體重八、計算受試者食物特殊動力作用耗熱量H (J·D1)。H = E×10%九、得出受試者身體一日需熱量S (J·D1)。S = E + H【考前須知】一、記錄一晝夜活動內容時間應計滿24h,(1440min)。二、計算中,應將一晝夜內相同活動內容的時間合并后計算。三、記錄中,對表中查不到的工程,在選擇近似活動工程時,選擇應恰當、合理。四、影響計算結果準確性的非計算性問題:如查表中看錯行或串行
4、,那么其活動的耗熱量與活動工程不對應;抄錄數據時計錯數字中小數點的位置,會造成計算結果有較大出入。實驗二 包扎與止血【實驗目的】通過本實驗使學生掌握繃帶、三角巾包扎的根本要領和技術。【實驗原理】因運動損傷或其他意外引起的出血,有時會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必須進行止血。通過壓迫出血部位相應的表淺動脈,可起到臨時止血、搶救生命的作用。【實驗器材】繃帶、大、中、小三角巾、醫用橡皮膏、剪刀、卷軸繃帶等。【實驗方法與步驟】一、綁帶包扎法(一)環形包扎法 常用于四肢粗細均勻處和頸額部位,如手腕、小腿下部,包扎時將帶頭斜放在傷肢上,用手壓住,將卷帶繞肢體包扎一圈后,再將帶頭的一個小角反折過來,然后
5、繼續繞圈,第二圈蓋住第一圈,包扎3、4圈即可。注意要抬高傷肢,不應下垂上肢。圖21圖21環形包扎法圖22螺旋形包扎法圖23轉折形包扎二、螺旋形包扎法 常用于肢體各部位,包扎時先做2、3圈環形包扎,以后向上斜形纏繞,每圈蓋前圈的1213。圖22三、轉折形包扎法反折形包扎法 常用于肢體粗細不等部位前臂、大、小腿,包扎前2、3圈用環形包扎,再按螺旋法包扎,但每圈反折一次,以左手指壓住繃帶上方,右手纏繞,注意反折線應一致,后一圈壓前一圈的1213。圖23四、“8字包扎法 常用與關節膝、肘、踝部位。圖24“8字包扎法A.從關節中央開始的包扎法 在肘關節,先在肘關節處環繞包扎數周,然后將繃帶斜形纏繞,一圈
6、在關節上纏繞,一圈在關節下纏繞,兩圈在關節凹面交叉反復進行逐漸離開關節,每圈壓前一圈的1213,限制肘關節屈伸活動。B從關節下方開始的包扎法 在踝關節下方環形包扎23圈,然后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作“8”字纏繞,最后以環形包扎結束,在關節上方打結。圖24二、三角巾包扎法三角巾有大小兩種:大三角巾以一米見方白布對角剪開即成,小三角巾比大三角小一半。三角有頂角、底角、底邊、腰或斜邊圖25圖25三角巾一頭部包扎法 大三角巾底邊折疊約兩指寬放在前額眉上,頂角放在枕后,然后把兩底角經兩耳上方分別繞至枕后交叉,作半結壓住頂角,再繞至前額縛結,最后將枕后部頂角拉平,塞入半結內。圖26圖26頭部包扎法二肩部包扎
7、法用大三角巾,先把底邊與頂角對折成寬帶,將寬帶中部放在腋下,兩端在肩上交叉,分別繞過胸、背部,最后在對側腋下作結,注意在健側腋下墊棉花墊,以防腋下受壓不適。圖27 圖27肩部包扎法 圖28肘部包扎法(三)肘部包扎法 用小三角巾,先令傷員屈肘,將三角巾頂角放在上臂后面,然后把兩底角于前臂前面交叉,再繞至上臂后面作結,最后將頂角反折塞入結內。圖28圖29手部三角巾全包扎圖210手部三角巾半包扎(四)腕、手掌、手背包扎法 一種是用小三角巾半包扎,手掌平放在三角巾中間,掌指關節與底邊平齊,頂角朝向壓肘部,然后將兩底角于手背交叉繞至腕掌面作半結,再繞至腕反面作結,最后將頂角反折塞入半結內。另一種是手部三
8、角巾全包扎。圖2910三、前臂懸掛法(一)大懸臂帶用于前臂和手的損傷將三角巾頂角放在傷肘后,底角一邊在健側肩上,傷臂屈曲90°,放在三角巾中央,下方底角兜住傷肢。圖211 圖211大懸臂帶圖212小懸臂帶(二)小懸臂帶 用于鎖骨骨折和肱骨骨折,先將三角巾疊成四橫指寬的寬帶,中央放在傷側前臂的下13處,兩端在頸后打結。圖212【考前須知】一、 包扎時應使傷員處于舒適的體位,包扎過程中盡可能不要改變傷員的位置。二、 包扎時動作要熟練、柔和,松緊適中。三、 繃帶包扎要從傷部遠端開始,包扎結束時可用膠布或打結固定,但結能打在傷口上。四、 螺旋形包扎、反折螺旋形包扎、“8字形包扎,每圈都要壓住
9、前一圈的1/22/3。五、 包扎四肢時應使指、趾端外露,以便觀察血液循環情況。 止 血【實驗目的】通過本實驗使學生掌握繃帶、三角巾包扎的根本要領和技術,熟悉全身主要淺表動脈的體表位置,并能準確定位,熟練掌握指壓止血法和止血帶止血法。【實驗原理】因運動損傷或其他意外引起的出血,有時會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必須進行止血。通過壓迫出血部位相應的表淺動脈,可起到臨時止血、搶救生命的作用。【實驗器材】膠布、剪刀、止血帶、軟布、卷軸繃帶等。【實驗方法與步驟】一、全身主要淺表動脈的體表定位和指壓止血法3人一組,先觀看課件或閱讀實驗指導,熟悉全身主要淺表動脈的準確位置,然后一人監督,另2人互相進行淺
10、表動脈的定位。(一)額部、顳部出血 當頭部或額、顳部出血時,一手扶傷員頭部將頭固定,另一手拇指在耳前正對下頜關節處可摸到搏動用手將顳淺動脈壓在顳骨上。簡單地說:耳前、顴弓上方壓顳淺動脈注意:尋找動脈時要先摸到動脈的搏動。 圖213顳部動脈壓迫止血法圖214鎖骨下動脈壓迫止血法 圖214頜外動脈壓迫止血法圖216肱動脈壓迫止血法(二)面部出血 眼以下面部出血,用拇指指腹在同側下頜角前約15厘米處壓面動脈,有些書稱頜外動脈壓在下頜骨上。(三)肩和上臂出血 令傷員頭轉向健側,用拇指在鎖骨上窩在鎖骨上方內13處摸到鎖骨下動脈,壓在第一肋骨上。注:所有的壓迫點都是在出血的同側。(四)前臂和手出血 使傷臂
11、微外施外展,用手指食、中、無名指在肱二頭肌肌腹內側溝將肱動脈壓在肱骨上。手指出血,壓患指兩側根部,并抬高患肢。圖217 (五)大腿和小腿出血 下肢出血,使傷員仰臥,傷側大腿稍外展外旋,在腹股溝中點稍下方將股動脈壓在恥骨上,要雙手重疊利用掌根下壓。圖21819圖217指動脈壓迫止血法圖218股動脈壓迫止血法 圖219脛前脛后動脈壓迫止血法(六)足部出血 壓迫脛前、脛后兩動脈,用兩手拇指分別壓迫內踝與跟骨之間和足背皮膚皺紋中點。二、止血帶止血法(一)橡皮管止血帶止血法現場沒有條件情況下,有兩種橡皮管止血帶止血方法:第一種:先在要用止血帶的部位用三角巾、毛巾或衣服墊好,將止血帶的一端留出一局部并用一
12、手的食、中指夾住靠在墊上,另一手將止血帶適當拉緊拉長,繞肢體23圈(壓在留那一局部止血帶上)后,將殘留夾在食、中指間拉出即可。第二種:在傷口處用繃帶、三角巾等勒緊止血,其中第一圈繞扎為襯墊,第二、第三圈分別壓在前一圈的上面并適當勒緊,然后打結。用于四肢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出血。圖220橡皮管止血帶止血法【考前須知】1用指壓止血法時一定要找準淺表動脈壓迫點的位置,但不要在正常人體上進行壓迫特別是頸部的動脈,以防引起意外。2用止血帶止血時,止血帶要綁扎在傷口的近心端,并要在肢體周圍墊上軟布后再扎血帶。3注意觀察傷肢變化 要注意在傷口墊敷料或干凈的手帕后再包扎,包扎時注意暴露肢端特別是休克或暈迷的病
13、人,最好在止血帶上標注日、時、分時間,以便準確掌握時間,上肢30分1小時,下肢1小時15小時,放松一次,一次12min,放松時仍注意用手壓迫住傷口,以防出血過多,直到送進醫院為止。4無論用哪種方法進行臨時止血后,都應將傷員迅速送往醫院進行處理。 實驗三 心肺復蘇術【實驗目的】通過本實驗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心肺復蘇術,并能熟練地進行單人操作。【實驗原理】在某些情況下,人體會發生心跳、呼吸突然停止,會造成大腦嚴重損害。立即施以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可使血液循環得以恢復,挽救生命。【實驗器材】繃帶、心肺復蘇人體模型、錄像帶、酒精棉球、鑷子。【實驗方法與步驟】一、熟悉心肺復蘇模擬人模型在教師的指導下,觀
14、看圖片結合閱讀心肺復蘇模擬人的使用說明書,熟悉并明確使用方法。(一)判斷意識和暢通呼吸道發現昏迷倒地病人后,輕搖病人的肩部并高聲喊叫:“喂,你怎么了?假設無反響,立即掐壓人中,合谷5s,假設病人仍未蘇醒,立即向周圍呼救并打急救 120,然后將病人旋轉成復蘇體位,即病人仰臥,頭、頸、軀干平直無扭曲,雙手放于軀干兩側。圖31用仰頭舉頜法開放病人氣道:搶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額使頭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與中指置于下頜骨近下頜角處,抬起下頜。圖32圖31放置復蘇術體位圖32仰頭舉頜法圖34觸摸頸動脈(二)人工呼吸在應用仰頭抬下頜保持氣道開放條件下,按于前額的手的拇、食兩指捏閉傷員鼻孔但不能按壓鼻梁;搶救者深
15、吸氣后,吻合傷員口腔張口與病人口腔外周合嚴作2次全力呼氣;一次吹完后,應離開傷員口部,再側頭吸入新鮮空氣后吹第二次,搶救者要斜眼觀察病人胸壁是否隨吹氣而有起伏。假設無起伏可能氣道不通或吹氣技術不當,吹氣時不能同時做胸部按壓,前十幾口氣量稍大一些,1020次后改為中等力量,1618次分或1次45s,兒童吹2024次min。圖335圖35口對口人工呼吸圖36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三) 胸外心臟按壓先判斷病人有無脈搏。搶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額使其頭部保持后仰,另一手在靠近搶救者一側觸摸病人的頸動脈,用食指及中指尖觸及氣管正中部位(男子可先觸及喉結),然后向旁滑移23厘米,在氣管旁軟組織處輕輕觸
16、摸頸動脈搏動。(圖36)圖37胸外心臟按壓的定位在判斷病人沒有脈搏后,就應立即準備進行胸外心臟按壓,使傷員應仰臥于硬板床或平地上,醫者用食、中指沿傷員肋弓上移至胸骨結合處,再用一只手掌根部緊靠食指擺好定位,急救者雙手重疊,用掌根按于傷員胸骨下半段非劍突處,找到胸骨下切跡(劍突處)作為定位標志圖37,然后將食指和中指的兩指橫放在胸骨下切跡上方,肘關節伸直,借助于自己體重和肩臂重量適度用力,有節奏地帶有沖擊力地向下壓下陷34厘米,對兒童要用單手按壓,嬰兒僅用兩指按壓,下壓后,手指不能接觸胸壁,迅速將手放松。成人6080次min,兒童80100次min。肘勿彎曲,也不要像推撖面杖似的用力,不能按壓正
17、對心臟的肋骨處,以免造成骨折。圖389圖38按壓時的姿勢圖39心臟按壓【考前須知】開放氣道使仰頭舉頜時,注意手指不要壓迫病人頸前部,頜下軟組織,也不要使頸過伸。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時,每次吹氣量不能過大,否那么易造成胃大量充氣。判斷有無脈搏時,觸摸頸動脈不能用力過大,以免頸動脈受壓阻礙頭部供血缺乏,檢查時間不可超過10s。胸外心臟按壓用力應平衡,有規律地進行,不能間斷,也不以忽快忽慢,禁止做猛烈地沖擊,按壓時手指不要壓在胸壁上,否那么易純真肋骨或肋軟骨骨折。按壓時用力應垂直向下,不要左右擺動,雙手掌要重疊放置,不可交叉放置,按壓后放松是定位的手掌根部不可離開定位點。圖31011圖310按壓的手型
18、錯誤圖311按壓的上肢錯誤 實驗四 常見運動損傷檢查【實驗目的】通過本實驗使學生了解常見運動損傷的病癥、診斷要點、熟悉根本體征,初步掌握操作的檢查方法。【實驗原理】運動損傷的檢查方法與骨科檢查法的原那么大致相同,多是損傷動作的重復,運動損傷的檢查一般包括以下5個局部。一、望診 觀察患者姿勢、步態、局部征象,有無瘀血、腫脹、畸形并與健側比照。二、觸診 觸摸患部皮膚溫度、肌肉張力、軟組織韌度、有無壓痛感。三、檢查自動、被動和抗阻運動 據受傷肢體的被動活動,發現異常形態和異常活動,用以發現關節、及關節周圍和關節鄰近組織傷病情況,神經系統的障礙、肌肉、肌腱、筋膜的病變等,作為體征檢查判斷的重要環節。四
19、、測量長度、角度、力量、畸形角度 一是與標準比擬,二是與健側比擬。五、聽診 可了解關節內發出的各種不正常聲音如:彈響、摩擦音、吱喳音等。【實驗器材】診斷床由按摩床代替、手法檢查圖片、模型、課件、錄像帶等。【實驗方法與步驟】一、大腿部肌肉拉傷(一)大腿后部肌肉拉傷大腿后部肌肉是指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肌肉拉傷機制有二:其一,被動拉傷。如劈叉、壓腿、跨欄時,大腿后部肌肉被動拉長,超過了肌肉本身的伸展性而致傷。其二,主動拉傷,如跑、跳蹬地時,膝關節由屈曲位移向伸直位,屈肌用力收縮時地面的反作用,使該肌群處于緊張狀態,再加上股四頭肌的猛烈牽拉使該肌而造成損傷。圖413圖41半腱半膜肌抗阻實驗圖42
20、大腿后群肌腱止點抗阻試驗圖43股二頭肌半腱半膜肌背伸抗阻試驗痛點為傷處1、病癥與診斷(1)明顯受傷史。(2)疼痛 肌肉拉傷后,傷部有明顯疼痛,甚至出現跛行。(3)壓痛 傷部有明日明顯壓痛。(4)腫脹淤血 重度損傷可在局部見到腫脹及青紫淤斑,肌腱或肌肉完全斷裂時,常可見到膨大的斷端以及兩斷端間的明顯凹陷。(5)抗阻收縮痛 用力抗阻運動時,傷部明顯疼痛。2、檢查方法 患者取俯臥位,裸露雙側下肢,比照檢查。(1)望診 在傷部有明顯壓痛點,壓痛部位常常發硬。通過不同檢查法,可找到不同的痛點及壓痛部位肌腱。當肌肉完全斷裂時,常可在傷部觸摸到膨大的斷端以及兩斷端間的凹陷。(2)運動功能檢查抗阻收縮痛。半腱
21、肌、半膜肌及股二頭肌均起于坐骨結節,半腱肌止于脛骨的內上髁前后,股二頭肌止于腓骨小頭。其作用有屈膝位時伸髖,膝屈曲位時內旋小腿,防止膝的旋轉不穩。其損傷部位常見有坐骨結節部拉傷、肌腹部拉傷、下部肌腱處拉傷。因此,抗阻收縮痛檢查方法也略有不同,痛點及壓痛點也不盡相同。(二)股四頭肌拉傷、挫傷股四頭肌拉傷主要多見于跑、跳運動工程中,在起跳或后蹬一瞬間的肌肉強力收縮,尤其在準備活動不充分的情況下拉傷。此外,肌肉疲勞,協調性遭到破壞時,也易受傷。 股四頭肌位于大腿前方,又缺乏保護,在對抗運動中,被撞擊而致挫傷。傷后常有廣泛的出血、腫脹。如假設處理不及時,不正確,常可繼發為骨化性肌炎。 圖44股四頭肌伸
22、膝抗阻圖45股四頭肌全屈抗阻試驗查內外側頭損傷查股直肌和髕腱的損傷1、病癥與診斷(1)急性損傷史。(2)拉傷后,傷部即刻疼痛,挫傷后,即刻局部感麻木,繼而出現疼痛。(3)壓痛。(4)腫脹、淤血。(5)功能障礙,患者屈、伸膝疼痛。2、檢查方法 患者取仰臥。裸露雙側下肢,比照檢查。(1)望診 肌肉拉傷部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肌肉挫傷多見于股直肌的中部或靠近膝關節的部位,壓痛明顯。無論肌肉拉傷或挫傷,傷部一般觸之較硬,這是肌組織破壞后引起的血腫包塊,處理不當易引起骨化性肌炎。(3)運動功能檢查 股四頭肌屈、伸膝功能障礙。屈、伸膝抗阻試驗疼痛為試驗陽性。圖445如患者做后蹬動作,那么傷部疼痛。二、膝部
23、運動損傷(一)膝半月板損傷膝半月板損傷是膝部較為常見的運動損傷,多見于籃球、足球、排球和體操等運動工程。當膝關節屈曲位時,小腿固定,大腿在做內收、外展或內外旋轉同時,突然伸直膝關節,半月板受到股骨和脛骨的夾擠、研磨,造成損傷。少數運發動沒有急性損傷史,系由過多的磨損或屢次微細損傷所致。1、病癥與診斷(1)有急性外傷史或緩慢發病史。 (2)膝部疼痛,有撕裂感。(3)膝部腫脹,關節可積血或積液。(4)膝關節活動時可能出現彈響。(5)可出現“交鎖現象。(6)膝關節穩定性下降(7)X光檢查常規攝正、側位平片,對診斷意義不大,但可骨質病變。膝關節空氣造影,對診斷有價值,必須與臨床檢查結合,才能得出正確診
24、斷。2、檢查方法 患者脫去長褲,裸露雙膝,兩側比照檢查。(1)望診腫脹 急性期關節腫脹,慢性期可見股四頭肌萎縮,以股內側肌最明顯。(2)觸診壓痛 在關節間隙有明顯的固定的壓痛點。(3)運動功能檢查膝扭轉屈伸試驗(麥氏癥) 此檢查法實際上是重復一次損傷機轉。檢查者一手握患者足部,另一手扶膝上,使小腿外展或外旋,然后將膝由極度屈曲緩慢伸直,如關節隙處有響聲(聽到或手感到),同時出現疼痛,即說明內側半月板損傷,也可反方向進行,外側疼痛或伴有響聲,即外側半月板損傷。(圖46)1、外展外旋2、屈曲3、伸直 圖46膝扭轉屈伸試驗(麥氏癥) 圖47半月板前角擠壓試驗半月板前角擠壓試驗(指壓試驗) 患者取坐位
25、。檢查者一手拇指放于膝眼或內外側關節間隙,另一手握踝關節上方,作膝關節的屈伸、旋轉活動。拇指尖給半月板一定壓力,壓痛點即為半月板損傷部。膝眼壓痛系前角損傷。膝關節內、外側間隙壓痛,應考慮半月板邊緣撕裂。(圖47)膝關節提拉和旋轉擠壓試驗 患者俯臥于床上,檢查者一側膝部壓在患者大腿后面,兩手握住病人足部向上提拉,并內、外旋轉,假設有疼痛,提示韌帶損傷。檢查者兩手握住踝部用力下壓膝關節,并作內、外旋轉,由極度屈曲位慢慢伸直,在某個角度疼痛,說明有半月板損傷。疼痛在極度屈膝位為后角損傷,膝部屈曲90°疼痛為體部破裂,膝關節伸直位產生疼痛為前角撕裂。圖481、提拉2、旋轉擠壓圖48膝關節提拉
26、和旋轉擠壓試驗半月板搖擺試驗 患者仰臥,膝關節伸直或半屈,一手拇指放在內(或外)側關節間隙,壓住半月板,另一手握住足部,并內外搖擺小腿,使關節隙開大縮小數次,如拇指有鞭條狀物進出滑動于關節隙或感到響聲,患者疼痛,即表示該半月板損傷。(圖49)圖49半月板搖擺試驗(二)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在體育運動中也是比擬多見的,在足球、籃球、體操、跳躍等運動工程中常易發生。當膝關節在130°150°半屈曲位時,小腿突然外展、外旋或足與小腿固定,大腿猛烈內收、內旋,都 可使內側副韌帶損傷。1、病癥與診斷(1)急性外傷史。(2)疼痛 膝關節內側劇痛,隨后可減輕,然后疼痛又
27、逐漸加重。(3)腫脹、淤血.(4)功能受限 由于半膜肌、半腱肌出現保護性痙攣,致使膝關節強迫處于半屈曲位,膝關節功能受限。(5)膝關節外翻痛。(6)X光檢查膝關節強迫外翻位的正位,對診斷側副韌帶斷裂有較大意義。2、檢查方法(1)望診 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扭傷時,膝關節內側可見輕微腫脹:如屬韌帶局部撕裂時那么腫脹明顯伴皮下淤血青紫,當韌帶完全斷裂時,膝迅速腫脹,皮下淤血青紫,關節間隙增大,如伴有半月板、十字韌帶損傷時,可見關節腫脹(關節內積血或積液),此時髕骨周圍凹陷變淺或消失。(2)觸診 壓痛點多在股骨髁或脛骨內側髁部位,如合并半月板損傷,那么關節內側間隙可有明顯壓痛。(3)運動功能檢查 患者仰臥
28、位,患膝伸直,檢查者一手抵住膝關節外側,另一手握住患肢踝關節上方,向外側動小腿(圖410)。例如,膝疼痛即為該韌帶損傷:再如,同時膝部有松動感(即開口感),那么為該韌帶斷裂。膝副韌帶縱束,斜束兩局部,此種膝伸直位的側扳試驗主要是反映縱束病變,而屈膝約30°位上的側扳試驗主要是檢查斜束的損傷。圖410側扳試驗(三)髕骨軟骨病此傷病又為髕骨軟骨軟化癥,髕骨勞損。多見于籃球、排球、舞蹈工程。本病多由膝關節于半屈曲位過度屈伸,扭轉活動,使髕股關節軟骨而受到經常的摩擦、擠壓、捻錯、沖撞等機械刺激,長期負荷超出了所能承受的生理限度,以致影響局部組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致使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化,
29、造本錢傷病的發生。1、病癥與診斷(1)無外傷史,但膝關節有過度訓練史。(2)膝關節疼痛,疼痛隨病情開展,漸時加重。(3)膝關節“打軟、無力。(4)髕骨軟骨摩擦試驗陽性。(5)髕骨壓痛及髕周壓痛。(6)單足半蹲試驗陽性。(7)伸膝抗阻試驗陽性。(8)X光檢查膝關節側位與軸位片,早期無明顯病理改變。晚期可見髕骨關節面軟骨感化的高密度影像及髕骨上、下緣骨質增生等表現。2、檢查方法 患者裸露雙膝以下部位。(1)望診 晚期患者可見到股四頭肌萎縮。(2)觸診髕骨壓痛試驗(推髕試驗) 患者取仰臥位患膝微屈,膝后墊沙袋或枕頭。檢查者用手掌垂直按壓骨,適當施加壓力,并向上、下、左、右推動髕骨,疼痛者為陽性(圖4
30、11)。 圖411髕骨壓痛試驗圖412髕緣壓痛試驗髕骨邊緣指壓痛 患者取仰臥位,傷膝伸直放松,檢查時把髕骨向內側或外側推,使其邊緣翹起,另一手食指觸摸髕骨內側或外側邊緣,壓痛者為陽性(圖412)。髕骨軟骨摩擦試驗 患者取坐位,膝關節放松。檢查者一手托住腘窩上方,另一手掌壓住髕骨。囑患者屈伸膝關節或檢查者推動髕骨,有粗糙感或摩擦音為陽性(圖413)。 圖413髕骨軟骨摩擦試驗圖414伸膝抗阻試驗髕骨抽動痛 患者取仰臥位,松果者用手掌壓住髕骨,讓患者主動 收縮股四頭肌使髕骨突然向上滑動,出現髕骨下疼痛為陽性,意義同髕骨壓痛。但應兩側比照。(3)運動功能檢查抗阻伸膝試驗 檢查者將一前臂置于患者膝后,
31、一手握住一患者小腿前方并施以阻力,令患者膝由屈逐漸伸直,疼痛或膝軟即為陽性(圖414)。髕骨軟骨病多在伸膝110°150°角時疼痛。單足半蹲試驗 患者健腿提起,用傷腿站立并慢慢下蹲,膝部疼痛時,檢查者推髕骨向內或向外,疼痛反而減輕或加重者,均為陽性圖415),說明髕骨或股骨關節軟骨的一側有病變。圖415單足半蹲試驗三、踝部運動損傷(一)踝關節韌帶扭傷踝關節韌帶扭傷很常見,尤以外側副韌帶為最多見。在球類、田徑、滑雪、體操、跳傘等工程中發生率高。1、病癥與診斷(1)急性外傷史。(2)踝部劇烈疼痛。(3)局部腫脹,皮下或見淤血。(4)有功能障礙,如跛行、甚至不能行走。(5)畸形
32、嚴重扭傷時韌帶斷裂可合并關節脫位,可見踝內翻畸形。(6)X光檢查雙踝強迫內翻位,拍正位片,雙踝比照,假設見關節外側間隙增寬,那么說明內側副韌帶完全斷裂。2、檢查方法 患者取坐位,裸露兩踝,雙側比照檢查。(1)望診 形態檢查:比照觀察兩足踝外形。踝關節扭傷時,內外踝前下方腫脹,淤血斑。重傷可有踝的外翻或內翻畸形。(2)觸診 壓痛點檢查(以外側副韌帶扭傷為例)。距腓前韌帶扭傷,壓痛點在外踝前下方;跟腓韌帶扭傷,壓痛點在外踝尖偏下約一橫指處。(3)運動功能檢查踝關節強迫內翻試驗患者取坐位,檢查者一手握住踝部上方,另一手握住足的前部并做內翻動作,如踝外側痛,而做外翻時不痛,即為陽性,說明踝關節外側副韌
33、帶損傷。(圖416) 圖416踝關節強迫內翻位檢查圖417踝抽屜試驗抽屜試驗檢查 檢查者握住患側小腿下部,一手端握足跟,在踝關節跖屈位,推拉距骨前后錯動。與健側比照,如活動范圍較健側為大,即屬試驗陽性,說明踝關節外側韌帶全部斷裂。(圖417)【考前須知】1、檢查手法要柔和,不能在局部反復檢查,以免加重傷情。2、要根據主訴、現病史和局部檢查三項主要內容互相聯系綜合分析病情。3、實習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嚴肅認真、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要按照實驗指導書中要求的檢查體位、姿勢、逐項進行。4、操作動作力圖準確、標準、協調、用力和緩、平穩、不可動作粗暴、要與“患者交流,體會“患者的感覺與身體反響。先檢查病癥較輕
34、的肢體,再檢較重的肢體,如果病人因疼痛難忍,不能接受,不能勉強。檢查是時注意保暖,應裸露被檢查的部位,與健肢比擬時,要全面觀察。但其它部位要用被單或衣服覆蓋保暖。 實驗五穴位按摩手法【實驗目的】能正確掌握按摩的根本手法,體會手法的功力、即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實驗原理】在中西醫理論的指導下,按摩主要是憑借術者的雙手,采用各種手法,作用于人體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通過機械、神經、體液的刺激和調節,提高各器官系統的功能,以到達調理人體功能,防治傷病為目的的一種物理療法。【實驗器材】按摩床、按摩巾、按摩介質、多媒體課件、圖片、錄像帶【實驗方法與步驟】一、摩擦類手法(一)推法 按而送之為推。用指
35、、掌或肘著力于一定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可分輕、重手法。輕推摩多用于按摩的開始和結束,緩解重手法如揉捏,按壓時的不適感,重手法多與其它手法交替進行,拇指推摩多作用于身體較小的部位頭、面、四肢小關節等理順肌腱等。【方法與步驟】1輕推摩 四指并攏,拇指分開,全手接觸皮膚著力沿著淋巴流動方向輕輕向前推動,動作柔和、均勻、力量作用于皮膚。2重推摩 方法同上,但用力大,虎口翹起,掌根用力,深達皮下組織,但注意防止疼痛。3拇指推摩 用拇指指腹,單手或雙手操作向一定方向推摩。【動作要領】輕推摩時用的壓力較輕;重推摩時用的壓力較重。作全掌重推法時,四指并攏,拇指分開,要求掌根著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時可
36、用另一手掌重疊按壓于手 背上,雙手同時向下加壓,沿著淋巴流動的方向向前推動。(圖5-14)圖5-1 推法 圖5-2拇指推法 圖5-3 掌推法 圖5-4拳推法(二)擦法 用拇指或四指指腹,大魚際、小魚際、掌根、緊貼于皮膚,作來回直線形往返摩動為按摩。有三種方法:拇指指腹和大魚際肌擦摩、拇指擦摩、手掌或掌根擦摩用于四肢、腰背、關節、韌帶肌腱。根據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手形。1、掌擦法2、小魚際擦法3、大魚際擦法圖55擦摩【方法與步驟】1拇指指腹和大魚際肌擦摩 拇指指腹和大魚際平行地放在皮膚上進行往返地擦摩,其余四指托住被按摩的部位。2指腹擦摩 以四指為支點,用拇指擦摩,或以拇指為支點,四指擦摩。3手掌或
37、掌根擦摩法 手掌和掌根放在被按摩的身體某部位,往返重復擦摩,可以掌平擦、側立掌擦、大魚際擦。(圖55)【動作要領】1、操作時腕關節要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以肩關節為支點,帶動手掌作前后或左右的直線往返擦動,不可歪斜。2、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壓力要均勻適中,在擦動時以不使皮膚褶疊為宜。3、擦法的速度一般較快,往返擦動的距離要長,動作要均勻而連貫,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膚充血潮紅為度,防止擦損皮膚。圖56指摩法圖57掌摩法(三)摩法用食、中、無名指或手掌面著力,附著于被按摩的部位上,以腕部連同前臂作緩和而有節奏的環形撫摩動作。著力部位不吸定皮膚,而在體表環旋滑動者稱摩法。有指摩法和掌摩法。刺激輕柔緩
38、和舒適,常用于按摩的開始,以減輕疼痛或不適,常配合揉法、推法、按法等治療消化不良、脹氣腹痛、痛經。圖567【方法與步驟】用食、中、無名指指面或手掌面著力,附著兩者之間被按摩的部位上,肘關節微屈,腕關節放松,指掌關節自然伸直輕輕放在體表上,以腕部連同前臂作緩和而有節奏的環形撫摩移動,可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均勻往的連貫操作, 【動作要領】1、操作時手腕放松,指掌自然伸直,隨動作自然的屈伸,可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均勻往返的連貫操作。2、120次/min頻率。3、動作柔和協調,用力不可太重。(四)抹法 用單手或雙手的指腹或掌面緊貼于體表上,略用力作上下左右或弧形曲線的往返移動,稱為抹法。抹法適用于頭面
39、部、頸項部、胸腹部和掌指部,尤以頭面部較為常用。對頭痛、頭暈及頸項強痛等癥常用本法作配合治療。 圖5-8抹法 圖59拇指抹法圖510四指抹法【方法與步驟】抹法的動作與推法相似,但推法是單方向移動,而抹法那么可根據不同治療部位作單向或任意往返移動。【動作要領】1、操作是用力要均勻,動作要緩和,只刺激到皮膚血脈及淺層肌肉,防止推破皮膚。2、手法要輕而不浮,重而不滯。(圖5-810)二、按壓類手法 按壓類手法其操作特點是用掌指或肢體其他部位從施術部位的外表向深部垂直用力。此類手法包括按、點、掐等。(一)按法 用手指或手掌在體表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漸用力下壓稱為按壓,可分為指按壓,掌按壓,肘按壓。腰背、
40、肩、四肢僵硬或發緊時應用,在腕關節處,可用兩手十指交叉,兩掌根夾住手腕,相對用力,按壓反復數次。圖511掌壓法圖512掌按法和指按法【方法與步驟】 用手指、掌根、單雙手,雙手重疊、肘關節等按壓身體的一定部位痛點、穴位或關節力量由輕重輕,均勻用力,并稍留片刻,頻率不宜過快,次數不可太多,34次之內。在某些關節、大肌肉群、腰部可間斷性一按一松,有節奏地按壓,力量由輕到重按壓。【動作要領】1、按壓著力局部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操作時用力方向要與體表垂直,由輕到重,穩而持續,使力達組織深部。2、拇指按穴位要準確,用力以病人有酸、脹、熱、麻等感覺為度。圖51112(二)點法 用拇指或中指的指端壓體表叫點。
41、點穴位處叫點穴。多用于穴位和疼痛點。【方法與步驟】用拇指點時,其余四指握拳,拇指伸直或微屈使其指間關節緊靠食指以助力,假設用中指點穴,那么拇指和食指夾中指遠端間關節,以助力,在肌肉豐厚處可用肘尖點,點穴應由輕到重,使患者有“得氣感酸、麻、脹、重點后稍待片刻3060min再逐漸減輕,并輕揉緩解點穴后的不舒適反響。圖513點法【動作要領】 1、點法分拇指點、屈指點、肘尖點和中指點,點頭接觸面積小,用力集中,刺激量大。2、點法練習時要精力集中,認真嚴肅做到力到意到,貫徹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的原那么。圖513(三)掐法 用指端或指甲緣著力,在穴位或腫脹部位掐壓用力的手法。行氣、防止粘連、開竅提神、緩解
42、痙攣,消腫、常用于昏厥、休克、抽搐等急救掐穴位。圖514掐法【方法與步驟】用于消腫:應從遠心端向近心端移動。用于掐穴位,應逐漸加力,有“得氣感,酸、脹、麻、串、沉如掐“人中穴,勿用指甲。【動作要領】1、操作時術者拇指微屈,用指端按壓穴位,以拇指掐法為常用。2、操作時垂直用力按壓,掌握在45次,不宜反復長時間使用。圖514三、揉搓類揉搓類手法動作輕快柔和,刺激舒適而無副作用。特點是操作時帶動皮下組織一起運動,而在皮膚外表摩擦。本類手法包括揉法、揉捏、搓、滾法等。(一)揉法 用手掌、掌根、大魚際、小魚際、拇指或四指指腹局部,著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聲
43、的揉動而滑動。【方法與步驟】揉深層組織時頻率慢3060次min在肌肉肥厚處,可用雙手重疊,在大面積或四肢上揉動,可螺旋移動。手法較柔和,適應于運動按摩也適應于治療按摩,尤其在消除疲勞的按摩中應用更廣泛,可用于身體各個部位。【動作要領】揉動時手指或掌要緊貼在皮膚上,不要在皮膚上移動,手腕要放松。以腕關節連同前臂或整個手臂小幅度的盤旋活動,不要過分牽扯周圍皮膚。圖51516圖515掌根揉和平掌揉法圖516大魚際和小魚際揉法(二)揉捏 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攏,手成鉗形,將全掌聲及各指緊貼于皮膚上,作環形旋轉的揉捏動作,邊揉邊捏邊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進,根據需要可單手或雙手操作。【方法與步驟】四指并攏
44、,虎口張開,全手指均勻地緊緊地接觸皮膚,用力將肌肉鉗住上提,著力點在虎口附近,可以局部揉捏,也可以在四肢揉捏,在移動中,手指、手掌都不能離開皮膚,手指不得彎曲,用力均勻,防止指尖用力,根據需要可單手、雙手雙手重疊,雙手并排揉捏、雙手操作時要向同一方向進行,往往拇指以揉為主,四指以捏為主,頻率50100次min。【動作要領】1、揉捏要求全掌著力均勻,必須有意識地減少食指與拇指尖習慣性的對掌用力,以加強拇指與其他三指的掌根對掌用力。2、要求腕部柔和放松。圖517單手雙手圖517揉捏法(三)滾法 用手背及掌指關節背側的突起處在被按摩部位滾動的手法,稱為滾法。圖517滾法【方法與步驟】手指輕度屈曲,略
45、微分開,腕部稍屈,用手的尺側手背,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著力,連續往返前后滾動,滾動時肩、臂、腕不要緊張,用力要均勻,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奏,不能跳動和摩擦。用于腰、背、大腿等肌肉豐厚的部位。【動作要領】1、肩臂和手腕要放松,肘關節要微屈約120°,即腕關節屈曲,前臂旋后是向外滾法約80°,腕關節伸展,前臂旋前時向內滾法約40°。2、著力要均勻,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一般滾動的頻率每分鐘約140次。圖517(四)搓法 用雙手掌著力,挾住被迫磨損部位,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往返移動。適用于四肢的肌肉及肩、膝關節等處,常在每次按摩的后階段使用。【方法與步驟】雙手把
46、被搓的肢體夾在兩掌心之間,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來回搓動,頻率100200次min,強度小時感覺輕松舒適放松,強度大時會有明顯酸脹感,搓速由慢快慢,結束以慢告終,動作連貫不可間斷,搓上肢時,被按摩者宜取站立或坐位,術者可取馬步站立在被按摩者一側,并上體略前傾,便于發力,力達皮下組織和肌肉。【動作要領】1、操作時兩手用力要對稱,動作柔和而均勻,搓動要快,移動要慢。2、運動前,假設要壓力大,頻率快而持續時間短的搓動,能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運動后,假設采用壓力小,頻率緩慢而持續時間較長的搓動,能加強消除肌肉的疲勞。圖518圖518搓法四、提拿類手法 此類手法的共同特點是:對皮下組織或肌肉進行上提或牽拉,
47、手法頻率較低,重復次數較少,刺激性較強;具有解表發汗,疏通經絡,解痙止痛的作用。此類手法包括拿法、彈筋和捏脊法。(一)拿法 用拇指與其它四指相對用力,在穴位或按摩部位提拿、揉捏。【方法與步驟】肩臂放松,腕、掌、指等關節協調用力。用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食、中指或與其它四指相對用力提拿、搖晃、揉捏,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主要用于頸項、肩背、四肢部或風池、肩井等穴位及頸項兩側部位,可治療外感、也可用于運動中振奮精神。【動作要領】1、操作時肩臂要放松,腕要靈活,以腕關節和掌指關節活動為主,用指面相對用力提拿。2、用力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3、拿法刺激強度較大,拿捏持續時間宜短,次數宜少,拿后應配合使用
48、輕揉法,以緩解刺激引起的不適。圖51920圖519拿法 圖520其它拿法(二) 提彈彈筋用手指將被按摩部位的肌肉或肌腱迅速提起,迅速放開的手法。治療慢性肌肉損傷肱三頭肌,斜方肌,背闊肌,股二頭肌等。【方法與步驟】用拇指與食、中二指或拇指與其余四指,將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象木工彈墨線一樣,彈筋后,馬上配合揉法以緩解不適。【動作要領】1、用指腹著力,切勿用指端用力內掐。2、用力要由輕到重。剛中有柔,每處每次可提13次,然后使用輕揉法,以緩解因提彈而引起的不適感。圖521圖521彈筋(三)捏脊法 用兩手在脊柱兩旁將皮層提起,進行和捏推的一種聯合手法,為捏脊法。治療小兒消化和呼吸系統疾病。對成人神經衰
49、弱及消化不良癥也有較好療效。【方法與步驟】術者兩手拇指與其余四指相對,拇指在后,其余四指在前,捏起患者脊柱兩旁的皮膚,隨捏隨提,雙手交替捻動皮膚并向前推進,自尾骨起沿脊柱向上至大椎止,反復10次左右,或者將兩手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屈曲,以拇指與食指中節橈側面相對,拇指在前,捏起脊柱兩側的皮膚。【動作要領】1、病人俯臥,背部肌肉放松。術者提起皮膚時用力要均勻。2、動作要緩和、連貫,防止皮膚的不適感。圖522圖522捏脊法五、叩擊類 此類手法的共同特點是均以有節奏的沖擊力,即叩、擊、拍、打等力刺激治療點。包括叩法、擊法和捶法。(一)叩法 以臂力帶動腕關節活動,使兩手在治療部位作輕快而有節奏的彈打,稱
50、為叩法,根據著力點不同,又分為指叩、掌叩和拳叩。叩法具有舒筋活血、祛風止痛及消除肌肉疲勞的作用。【方法與步驟】叩法:兩手握拳,用拳的尺側面交替叩打,叩擊時力量要均勻,手指、手腕盡量放松,發力在肘部。切擊:兩手手指伸直張開,用手的尺側進行切擊。拍擊:兩手半握拳,掌心向下或兩手伸直張開。以上手法,快慢要適中,由輕而重。另外,還有五指尖合攏捏撮或分開的指尖叩打。【動作要領】 叩法較擊法力量輕,輕擊為叩。可以半握拳輕輕捶擊,兩手交替上下好似擊鼓;也可以兩手平放,掌心虛空或用手指叩擊。叩法應用時可發出有節奏的啪啪聲。叩擊時以肘為支點進行發力,肩、肘、腕要放松。圖52327圖523平掌叩圖524側掌叩圖5
51、25合掌叩圖526手背叩圖527俯拳叩(二)擊法 用掌背、掌根、掌側小魚際、指尖或用桑枝棒擊打體表,稱為擊法。根據使用部位不同分為:拳擊法、掌擊法、側擊法和指尖擊法。常用于頭頂、腰背四肢部位。【方法與步驟】兩手握拳,用拳的尺側面交替叩打,叩擊時力量要均勻,手指、手腕盡量放松,發力在肘部。另外,還有五指尖合攏捏撮或分開的指尖叩擊,如雨點落下。【動作要領】由于擊法類手法作用力直接且多用“剛毅,如果運用不當易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疼痛,因此,臨床應用本法時,要注意動作技巧,直接擊打,剛中含柔,均勻協調,操作和緩有序。圖528圖528擊法(三)捶法 按照叩擊要領,以單手的側拳、仰拳或掌根擊打治療部位的手法
52、,稱為捶法。分為側拳、仰拳和掌根捶。常用于肩胛、腰骶和四肢關節和肌肉隆起處。【方法與步驟】捶法要肩、肘腕放松,組織深部,兩手有節奏地進行上下交替捶擊。動作要協調、連續、靈活。【動作要領】捶法是以實拳直接刺激組織而產生振動,發出聲音比擬悶實。因此捶法要求做到:準(對準治療點)、狠(用力要足夠)、穩(捶下去要穩住不可移動)、實(發出悶實聲音)四個字。一般一個治療點捶13次。側拳捶手握實拳,以拳的小魚際面為著力點。仰拳捶手握實拳,以掌背掌骨部為著力點。掌根捶時五指伸直,以掌根部為著力點。圖529圖529捶法六、動搖關節類 關節的被動運動手法,稱為運動關節類手法,具有滑利關節、松解粘連、增強功能、整復
53、脫位,調節氣血等作用。(一)抖法 用雙手或單手握住患 肢遠端,小幅度,快速連續擺動肢體或肌肉、稱之。可分為肢體抖動和肌肉抖動。常作為治療腰腿疾病的結束。圖530肢體抖動 圖531肌肉抖動【方法與步驟】 肌肉抖動法:被按摩者肌肉放松,按摩者用掌、指輕輕抓住肌肉,進行短時間的快速振動。肢體抖動法:按摩者單手或雙手握住被按摩者肢體的末稍,做上下、左右快速抖動。【動作要領】動作要連續、均勻、頻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動的幅度要小,頻率一般較快,用力不要過大。二運拉法 按摩者在被按摩者的某一關節部位作被動的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環繞、以牽引活動的手法稱之運拉法。用于四肢和關節按摩結束時,以活動肢體和關節。【方法與步驟】按摩者一手握住被按摩者的關節近端肢體,另一手握關節遠端肢體,根據關節活動的可能性,作屈、伸內收外旋、內旋外展、環繞等牽引活動,動作要輕柔、關節活動范圍由小到大,以不引起關節疼痛為原那么,切忌強行拉伸,以免造成損傷,由于各關節的活動范圍不同,要注意力度的大小,下面主要介紹七個關節的運拉。1、肩關節 按摩者一手握住被按摩者的肘部,另一手按住肩上固定,作肩關節的屈伸內收、外展、外旋、內旋、環繞等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