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書法審美中的生命意韻韓寶江(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100045)摘 要:中國古典書法美學源遠流長,漢字超越了其原始的符號意義而成為生命美學藝術,且綿延數千年而歷久彌精。書法藝術中蘊涵著濃厚的生命意韻,蘊涵著中國文化天人合一、貴和尚中的精髓。古代評家往往把人的種種生命意識遷移到對書法作品的評價中,還有依人品論書品的傳統,逐漸形成了與人體生命相對應的書評體系。本文試圖探討中國書法藝術中的人文審美內涵。關鍵詞:書法藝術 審美 生命 意韻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在中國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頡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 唐張懷瓘書斷,見歷
2、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157頁。“點”是線的濃縮,“線”是點的延長,由“點”和“線”組合而成的漢字符號,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質,因此書法藝術又稱作線條的藝術。書法藝術的豐富表現力與書寫材料有著至為密切的關系。早期漢字的書寫工具毛筆,主要用各種動物如羊、狼、馬、鹿、狐、虎等的毫毛作為筆頭,筆尖柔軟而有彈性,“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又有短、中、長多種款式規格,于是提、按、頓、挫、輕、重、疾、緩,肥瘦、枯潤、濃淡、粗細,加之篆書、隸書、行書、楷書、章草、今草、狂草各種體式章法,就生出變化萬端的線條造型。從結繩記事,到龜甲獸骨、青銅器、竹簡、木簡、縑帛。隨著造紙術的發明和制作工藝的不斷改
3、進,歷經嘗試和汰選,質柔而韌的安徽宣紙,最終被書家公認為理想的書寫載體。宣紙與湖筆、徽墨、端硯合稱“文房四寶”之上品,此外,還有筆筒、筆架、墨床、墨盒、臂擱、筆洗、書鎮、水丞、水勺、硯滴、硯匣、印泥、印盒、裁刀、圖章、卷筒等等,也都是書房中的必備之品。由此又形成了內容更加繁復的文具文化,大大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人文內涵。 一運管揮毫,浸潤漸漬,濃淡渲染,參差交錯,隔而不斷,有無相生,虛實互襯,白紙、黑墨、朱款,幻化出別有洞天的三色藝術世界。誠然,中國古代書法首先是為實用而產生的,但這并不能排除其審美價值的客觀存在。漢字形體上的點畫(筆法)、結體(字法)、布局(章法),本身即富涵深厚的文化意
4、義和審美意義。隨著人類文明車輪的推進和人類主體審美意識的日趨成熟,漢字書法最終超越了其實用的初衷而逐漸升華為一門藝術。在中華民族的文明文化史中,書法大家燦若群星,熠熠閃耀;前人探索總結書法藝術的著作汗牛充棟,璀璨奪目,詳盡闡發了歷代書法大家的藝術精神和書法作品的美學特征等,可見中國古典書法美學的源遠流長,洵非虛譽。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書法藝術中蘊涵著濃厚的生命意韻,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表里,與中華民族精神相融相通。“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見陳襄民等譯注五經四書全譯,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2760頁。,從倫理道德來講天人關系。
5、“夫政象樂,樂從和,和從平” 秦峰譯注,國語·周語下之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鐘,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118頁。,突出了平和作為音樂審美準則的重要意義;儒家則把音樂之“和”引伸到社會政治教化功能之“和”。這傳達出中國文化天人合一、貴和尚中的精髓。漢字的書寫,在創作主體有意識的控制下,通過參差錯落、救差補缺、調輕配重、濃淡相間等藝術手段的運用,“圓而且方,方而復圓,正能含奇,奇不失正,會于中和,斯為美善” 明項穆書法雅言·中和,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526頁。,達到一種“中”、“和”意義上的總體平衡。書法中的粗與細、輕與重、遲與疾、藏與露、方與圓、剛與柔、
6、潤與燥、曲與直、豎與橫、點與線、寬與窄、高與低、長與短、疏與密等等,都在遵循著一個審美原則“勻稱和諧”。這體現了中國藝術包括書法藝術在內的核心精神境界和諧,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甚至還有人體自身諸元要素之間的諧調統一。書法藝術的“中和”之美完美體現了中國文化“和為貴”的價值觀。孫過庭書譜中說的“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是理想的情感力度狀態。“勢和體均”、“平正安穩”等審美原則,要求書體結構“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 唐歐陽詢八訣,見樓鑒明、洪丕謨歷代書論選注,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25頁。,“不大不小,得其中道”。形式美講的骨肉勻稱
7、、肥瘦適度,在客觀上也營造了“中和”的意境。“中和”是動靜相生、欹中取正,變化中求平衡,“狂放”中不失內斂和靜謐。世間能夠給人以美感的事物往往是多元的統一,完美而協調,曲折而委婉,張揚而含蓄。王羲之是晉書中和之美的典型代表,李嗣真謂“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巖廓宏敞,簪裙肅穆”,“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 二“陰柔”和“陽剛”兩大審美意味,體現了高低強弱變化的情感力度,劉熙載認為“南書溫雅,北書雄健”, 明趙宧光主張“直則剛,曲則柔,折則剛,轉則柔”,形成所謂“南帖北碑”的莊諧婉峻之異趣。“南派乃江左風流,疏放妍妙,長于啟牘北派則中原古法,拘謹拙陋,長于碑榜” 清阮元南北書派論,見歷代書法論文選
8、,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630頁。中國審美標準歷來最崇尚的“中和”原則,主要指人的情感力度適中、平和,符和理性規范,諸形式因素和諧統一的審美意味。所謂“中和”、“陰柔”、“陽剛”、“狂放”等書評范疇,都是參照人的生命情性特征而提出的。孔子哲學(儒)和莊子哲學(道)作為中國兩大哲學源頭,長期以來根深蒂固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及生活。以“生活的藝術”著稱的儒學,以“藝術地生活”著稱的道學,共同鑄就了中國人厚重的心理積淀。二者在本質上都看重藝術的生活(即生命)底蘊,都把藝術作為人生實現的根本方式。中國書法藝術在體現創作主體對生命意義的體認上,既有雄渾闊大之魂魄,又有奇逸瀟灑之意趣,陽剛之美和陰柔
9、之美兼備。前人意識到并借助于書法藝術,“達其情性,形其哀樂” 孫過庭書譜,見樓鑒明、洪丕謨歷代書論選注,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30頁。,來表現生命運動和宇宙人生的主題,以能“覽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析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 漢趙壹非草書,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3頁。為最高境界。唐代大書法家李陽冰曾在佩文齋書畫譜中論筆法:“于天地山川得其方圓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其經緯昭回之度。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幽至于鬼神之情狀,細至于喜怒舒慘莫不畢載。”張懷瓘文字論提出“深識書者,惟觀神彩,不見字形”,“風神骨氣者居上”,“逸少(指王羲之)天質自然,豐神蓋代” 唐張懷瓘書議,見歷代
10、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145頁。在看似簡單的點畫線條之下,筆歌墨舞之間,流淌著人生的哀樂情思,負載著生命的體驗咀詠。豐富的文化心理和人文信息,超乎筆畫之外的玄妙,幽深無盡的文化內涵,使書法藝術具有了“精氣充溢的自然的生命”。書法得以超越了其原始的符號意義而成為生命美學藝術,且綿延數千年而歷久彌精。 三書法藝術“外顯”和“內隱”文化結構的統一性,集中體現了中國藝術的基本特征,更主要的是書法藝術的“內隱”結構中,蘊含著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精神力量。尚書·堯典言“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蘇軾文與可畫墨竹屏風贊指出:“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余。” “可
11、喜可愕,一寓于書” 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見樓鑒明、洪丕謨歷代書論選注,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50頁。,“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書法是小畫,是從心底流出的線條,“書一字,可見其心”。書法可以充當失意者的撫慰天使,可以看作得志者的風發存照,成為歷代文人最親密的伙伴。文人用點畫寄托衷曲,在幻化的黑白世界中陶醉浸淫。可以說,他們在書法藝術中找回“自我”,重塑“自我”,從而獲得了一種無上的精神滿足。如此則文字符號升華為有血有肉的“靈魂”,字的種種形態賦予了生命的活力,從而開辟了書法藝術中生命意識審美的道路。古代的仁人志士常常借助書法來言志、抒情、冶性,書法是書家思想情感、心靈魂魄的最確切、翔實、
12、無遺的外在流露。在古代的書論中,書法藝術的寄情思想幾乎貫穿始終。南朝王僧虔筆意贊力主:“必使心忘于筆,手忘于書,心手達情,書不妄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唐張懷瓘書議云:“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元代陳繹曾有心得:“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490頁。清人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提到“寫字者,寫志也”,“筆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書家的性情和藝術理想,或者叫作“心聲”、“心畫”,通過本來毫無
13、生命活力的筆墨線條這一物態化形式,輔以用筆的輕重、徐疾、肥瘦、燥潤、濃淡、粗細、虛實、方圓、長短、藏露、連斷、斜正、強弱等等變化,把氣、氣韻、神、神采、骨、筋、肉、血、中和、陰柔、陽剛、狂放、雄渾、勁健、瀟灑、清淡、拙樸、典雅、超逸、神奇、精巧、自然等等各種抽象的審美意味,以一種富有生命意趣的動態美直觀又含蓄地宣泄出來,傳達給并感染著欣賞者,使欣賞者獲得心靈的共鳴和某種審美愉悅的心理補償。書家從眾多個體的生命體驗、觀察中,升華出對生命運動、生命形式的整體領悟,在宣紙上流淌出與自己心靈的對話。顏書筋力豐滿,氣派雍容堂正;柳體偏重骨力勁健,所以有“顏筋柳骨”之說。唐人韓愈言:“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
14、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 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見樓鑒明、洪丕謨歷代書論選注,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50頁。唐人張懷瓘文字論主張:“狀貌顯而易明,風神隱而難辨”,“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氣勢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鋒芒”。明祝允明論書帖說:“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兼此二者,然后能齊古人。”清康有為有喻:“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逆,可謂美矣。”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余論第十九,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835頁。精神寓于骨肉,氣韻生于形體,突出了書法形體點畫的血
15、肉肥瘦,對于彰顯書家的精神蘊涵和心性素養的重要意義。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飄逸脫俗盡中和之美。張旭的古詩四帖如迅雷疾風,狂放張揚,波瀾激蕩。顏真卿祭侄文稿慷慨悲歌,直陳報國壯志,痛斥叛賊篡佞,日月可鑒。岳武穆榜書“還我河山”,高懸于其塑像上方,一腔熱血和一身豪氣,震撼心靈。文天祥的木雞集序卷豪邁俊逸,爽勁清秀,高風亮節,浩然正氣巍然!譚嗣同的獄中題壁慷慨激昂,氣勢如虹,視死如歸,回腸蕩氣凜然! 四寫字是用心在寫,在體現一種精神狀態。清人朱和羹臨池心解說:“作字以精、氣、神為主。落筆處要力量,橫勒處要波折,轉捩處要圓勁,直下處要提頓,挑趯處要挺拔,承接處要沉著,映帶處要含蓄,結
16、局處要回顧。操之縱之,六轡在手;解衣磅礴,色舞眉飛。”從起筆、運筆到收筆,每一個細節都能表現出微妙的變化和富有內涵的質感,勻稱、協調、呼應、搭配和統一的結構美,給人以力量和美的愉悅,展示出書家的藝術功力,又透著一種人格品性。歷史上多有依人品論書品的論點,所謂“字如其人”。漢人認為對書法的品評要首先品評一下書者,漢代趙壹非草書談到:“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丑,可為強哉?若人顏有美惡,豈可學以相若耶?”表達了書法可以表現個性與人格之美的美學觀。受人尊敬的王羲之、顏真卿都是正面色彩極強的形象,“興至德之和睦,宏大倫之玄清” 漢趙壹非草書,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
17、012,3頁。,這種剛正陽光的人格魅力,無可挑剔地為他們的書法作品錦上添花。而曾經當過貳臣的王鐸和趙孟頫,則顯然不能夠如前者那樣為所有書法愛好者所崇敬傾心。毋庸深究他們書藝的高低,單就人格的高下而言則強弱勝負已判矣。“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余則曰:人正則書正” 明項穆書法雅言·書統,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513頁。,書欲高“須人品高”,書法和書家的人格有密切關系。朱長文續書斷說:“真卿,忠烈之臣也”,“其發于筆翰,則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揚子云以書為心畫,于魯公信矣”。李之儀跋儲子椿藏書帖把王僧虔的神彩論闡為“凡書,精神為上,結密次之,位
18、置又次之”,這里的“精神”指人的品格,也指書之神彩,書之“意”。傅山作字示兒孫說:“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是對趙孟頫和董其昌流媚書風的書法批評。清人劉熙載強調“一代之書無有不肖乎一代之人與文者”,曾熙跋毛公鼎洞察到,“吾觀楚公鐘,知其俗悍;觀齊侯,知其民便;觀晚周文字,而譎詐之風熾矣;秦刻險而祚短,漢篆寬平而運長”。歷史上的每一位書法大家都有表達其情感的獨特的節奏和旋律。即使是同一個漢字、同一段文字,不同的書家在其作品中,都融匯了自己對它獨到的解讀、體悟、駕馭和表現。“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 唐孫過庭書譜
19、,見樓鑒明、洪丕謨歷代書論選注,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30頁。,這每一幀主觀與客觀相融合、再現與表現相統一的“文本”之中,都承載著書家的匠心智慧和美學意蘊。中國書法的價值與功能主要體現在心態文化層,它是中國書法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化價值的根本所在。 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審美觀,書法自然也不例外,人們的審美心理和標準也隨著時空而變化。魏晉南北朝“神彩為上”,表現平穩沉靜之“韻”。唐人“尚法”、“求工”,“風神骨氣者居上”。宋人倡“尚意”、“以工求拙”,“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 宋米芾海岳名言,見樓鑒明、洪丕謨歷代書論選注,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68頁。元、明尚“態”求“性”,清代“于中
20、正處求勝古人”。同樣是王右軍之書,初唐時被譽為“盡善盡美”,至中唐時被張懷瓘指責為“有女郎才,無丈夫氣”,甚至被韓愈痛斥為“羲之俗書逞姿媚”。清后期阮元曾經細辨南北書風之異,“正書、行草之分為南、北兩派者,則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也”,“南派乃江左風流,疏放妍妙,長于啟牘,減筆至不可識”,“北派則是中原古法,拘謹拙陋,長于碑榜” 清阮元南北書派論,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630頁。“短箋長卷,意態揮灑,則帖擅其長。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其勝。” 清阮元北碑南帖論,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637頁。劉熙載藝概·
21、;書概也指出“南書溫雅,北書雄健”的地域特色。魯迅先生說過,中國的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見李新宇、周海嬰魯迅大全集卷30學術編,湖北長江出版集團、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6頁。,即意境美、音樂美、造型美。中國的漢字符號起源于象形文字,既可日常應用,更可供人欣賞玩味;既和內容有關也可以毫不依賴內容。書法藝術中的這些符號依托文字,吸收了音樂、舞蹈、建筑等種種藝術的精華,又駕凌于文字之上,被稱為“無聲之音”、“紙上的舞蹈”,映射著中國美學精神獨特的光輝。獨特的視覺審美效果和很高的審美價值,使書法藝術成為我國傳統藝術
22、文化中一株永放異彩的奇葩。書法的境界表達的也是人生,以點畫、線條、墨韻來反映、觀照復雜的生命形態和節奏,蘊涵著一種內斂的美。“不是完全像繪畫直接模示客觀形體,而是通過較抽象的點、線、筆畫,使我們從感情和想象里體會到客體形象里的骨、筋、肉、血。” 宗白華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見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36頁。古代評家在評價書法作品時,往往把人的種種生命意識遷移其中,逐漸形成了與人體生命相對應的書評體系。孫過庭書譜序云:“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蘇軾論書認為“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清人王澍說:“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氣
23、、脈八者備而后可為人。” 清王澍論書賸語,見樓鑒明、洪丕謨歷代書論選注,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140頁。中國書法表現出的神、氣、骨、肉、血,就是一個有鮮活生命的人。書法最重筋骨,古人以筋骨喻筆力,史以“骨氣洞達,爽爽有神”評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作品。三國魏書家韋誕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畫微瘦。”孫過庭書譜云:“眾妙攸歸,務存骨氣。”李世民云:“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性在求其骨力。” 唐李世民指意,見樓鑒明、洪丕謨歷代書論選注,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28頁。顏真卿指出“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 唐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見樓鑒明、洪丕謨歷代書論選注,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24、,45頁。,骨力是筆法的基本要求,“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 晉衛鑠筆陣圖,見樓鑒明、洪丕謨歷代書論選注,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7頁。宋姜夔續書譜認為“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劉熙載藝概·書概論及:“字有含忍之力,筋也。”宗白華先生把書法點畫看成有“骨”、“筋”、“血”、“肉”的生命體。古人在述評書法的藝術風格時,也同樣常用品評人物的標準來觀照,這種情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袁昂的古今書評:“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王子敬書如河、洛間少年,雖皆充悅,而舉體沓拖,殊不可耐。羊欣書如大家婢為夫人,雖處其位,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徐淮南書如南
25、岡士大夫,徒好尚風范,終不免寒乞。” 六書法審美過程中,欣賞者對作品中包蘊的各種美的因素加以認識和品味,將自己的獨到理解與感悟滲透融匯到審美過程之中,和創作者進行情性和意念上的碰撞與交流。西晉鐘繇筆法論稱:“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見萬象皆類之,點如山頹,摘如雨線,纖如絲毫,輕如云霧,去者如鳴風之游云漢,來者如游女之入花林。”宋代姜夔言:“余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 宋姜夔續書譜·血脈篇,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394頁。筆畫的動感走勢與靈活的結體架構,形成多姿多彩的點線組合,在靜態之美中幻化出強烈的動態效果。點線之間的映帶之勢
26、、顧盼之姿,“違而不犯,和而不同” 唐孫過庭書譜,見樓鑒明、洪丕謨歷代書論選注,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30頁。,產生了一種藝術造型的效果,激發我們對現實生活中各種事物的聯想,間接曲折地反映、摹寫現實事物的形式美。在創作的過程中體味著創造的歡樂,在欣賞的過程中體味著審美的快意,點線組合把創作者和欣賞者都帶入到一種超越現實、胸襟豁然的佳境。書法創作是一種抒情,更是一種充滿詩意的尋覓過程,虞世南云:“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字有態度,心之輔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逸態逐毫而應。” 唐虞世南筆髓論·契妙,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113頁。宋代雷簡夫說:“余偶畫
27、臥、聞漲瀑聲,想其波濤翻翻,迅駃掀搕,高下蹙逐奔去之狀,無物可以寄其情,遽起作書,則心中之想盡在筆下矣。”書法可以貫通聲音、意象、旋律的美。楷書的對稱均衡,篆書的比例勻稱,行草書的節奏韻律和對比調和,楷隸篆都是靜的,行、草則是動的,“真如站,行如走,草如奔”,各有千秋。沈尹默說過:“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音而行音樂的和諧。” 沈尹默書法論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33頁。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核心在于藝術審美是為社會、為人生服務的。書法藝術中最深邃的就是哲學思辯,研究書法藝術,就是要尋找豐富復雜的書法文化現象背后的哲學根基和文化歸屬,揭示人類的審美生成的全部奧秘。老子云:“埏埴以為器,當
28、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第十一章,見老子·莊子,京華出版社,1999,15頁。淮南子·原道云“有生于無,實出于虛”。孔子、莊子之外,老子的對立統一思想,在注重經營空白、計白當黑的書法藝術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從書法藝術中折射出中國文化中蘊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故書之為功,同流天地,翼衛教經者也,夫投壺射矢,猶標觀徳之名。” “六經非心學乎?傳經非六書乎?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以閑圣道也” 明項穆書法雅言·書統,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513頁。,“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 唐虞世南筆髓論·契妙,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113頁。中國書法以點線、黑白作為寄托宇宙生命意識的表現手段,作為人類感受自然規律和心理節律的表現形式,作為時代氣息、社會風尚的隱性載體,幾乎積淀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文化所有的精神內涵。生命離不開美,書法藝術以方寸之天地,帶給創作者和欣賞者“形具而神生”的種種審美趣味。杜夫海納斷言在人類身上有一種對美的渴望,“在人類經歷和各條道路的起點上,都可能找出審美經驗” 法杜夫海納(Mikel Dufrenne,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財務管理核心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檢驗技術項目及考試試題與答案
- 2025年注冊會計師課外學習資料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行業趨勢與展望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檢驗統計方法試題及答案
- 教育評價改革的路徑與創新舉措
- E3-ligase-Ligand-53-生命科學試劑-MCE
- 2025年注會模擬考試的意義試題與答案
- 臨床微生物研究方法比較試題及答案
- 試題及答案:微生物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 2024年內蒙古中考地理生物試卷
- 緩和醫療-以死觀生的生活智慧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嘉興大學
- 小學畢業考試數學試卷附答案【b卷】
- 2024年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中考二模數學試題
- 文獻檢索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寧夏醫科大學
- 第7課第一框課件《濃濃親情相伴一生》-【中職專用】中職思想政治《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同步配套課件(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
- 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和傾聽技巧
- 病房意外停水應急預案演練
- 2024年互聯網營銷師(直播銷售員)三級理論考試題庫(含答案)
- 化學實驗室能源消耗優化措施
- 醫療安全不良事件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