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全國教資統考高中語文學科知識與能力試卷答案(共6頁)_第1頁
2019年3月全國教資統考高中語文學科知識與能力試卷答案(共6頁)_第2頁
2019年3月全國教資統考高中語文學科知識與能力試卷答案(共6頁)_第3頁
2019年3月全國教資統考高中語文學科知識與能力試卷答案(共6頁)_第4頁
2019年3月全國教資統考高中語文學科知識與能力試卷答案(共6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2019 年 3 月全國教資統考高中語文學科知識與能力試題答案二、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3 小題,第 16 題 20 分,第 17 題 8 分,第 18 題 12 分,共40 分 )16.參考答案(1) 教師使用音樂資源充分利用教學設備,是非常實用的。首先,使用音樂資源體現了教學方式的新穎性,充分利用多媒體,更為契合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 ;其次,音樂資源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學生共鳴,使學生快速地融入到課堂里面來 ;再次,音樂混合了風聲和簫聲,將傳統音樂文化和學生的教育課堂有機結合,體現了教育教學的綜合性 ;最后,設置的音樂內容和所講課文寒風吹徹緊密聯系,能

2、夠更好的切入到本節所學習的內容中來。(2) 作者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來體驗作者的生命意識的。首先,教師以問答的教學方式, 提問學生原文中 “寒風 ”吹來了哪些痛苦的事情, 學生從文本中得到直觀的答案, 并順勢更進一步提問學生的感悟, 得到了學生對文本多維度的情感認知,并且給出肯定性評價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圈點勾畫出關鍵詞句,并進行朗讀來感悟作者情感,加深了學生對作者的認同 ;再次,以多媒體呈現的方式直觀展示刪除的文段,并再次讓學生進行朗讀,從中體悟作者情感。 并且從課內走向課外,引導學生在面對人生“寒冬 ”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再次回到文本中來,引導

3、學生學習文本,作者在面對人生一個又一個的“寒冬 ”時如何去做的,從文本中來,到文本中去,緊扣文本來進行教學。總之,教師的教學環節及其方法設置是非常符合高中學生認知特點的,是值得提倡的。17.參考答案錯別字: “住足 ”改為 “駐足 ”,“急馳 ”改為 “疾馳 ”。病句: “這些細節閃耀著自然的光輝,使我們跌倒時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缺少謂語, 可改為 “這些細節閃耀著自然的光輝,使我們跌倒時獲得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18.參考答案專心-專注-專業優點:該文在論證時使用引用論證,說服力強,且文章語言表達優美流暢;如文章在開頭引用著名作家川端康的名言以引出本文的論點,給人開門見山的閱讀感受;文章中間

4、部分引用古代著名作家陶淵明的名言,緊扣文章論點, 文章結尾處引用著名作家木心的名言作結,既總結全文又首尾呼應;全文詞匯優美,給人詩意的月度感受。缺點:該文論證的層次不夠清晰,結構不夠完整,文章第 段到第 段均在論證 “如何關注細節之美”,但是文章前文對“細節之美是什么,為什么要關注細節之美”的論證明顯不足,前后文之間缺乏內在的邏輯關系,使文章結構不夠完整。三、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3 小題,第19 題 20 分,第 20 題 20 分,第 21 題 25 分,共 65 分)19.參考答案1.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理解文章大意,體會詩歌意境。 通過品詞析句和小組討論,把握詩

5、歌中的表現手法,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領略作者為我們描繪的秦蜀道路上的奇麗驚險的山水,感受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2.確立依據: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 )的要求,高中語文課程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語文課程應該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創作時的真情實感。結合單元教學要求、本課的特點及學生情況,制定以上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教學要求,這個單元指導學生學習唐代詩歌。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一個巔峰時期,詩體完備,名家輩出,風格多樣,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詩歌創作浪漫而新奇,創作題材廣泛。所以設置了:領

6、略作者為我們描繪的秦蜀道路上的奇麗驚險的山水,感受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這一教學目標。 古典詩歌解讀應以文本為本位,進行細讀,在學生整體感知后,由教師引導分層分析詩句, 將詩歌壓縮的內容展開,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詩歌的字面意義,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礎和前提,體會詩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細讀,所以在“細讀文本”部分重點是梳理字句,析詞解句是詩歌解讀的最為基本的方法,所以設置了:通過品詞析句和小組討論,把握詩歌中的表現手法,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這一教學目標。20.參考答案根據教學目標 “通過品詞析句和小組討論,把握詩歌中的表現手法,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設計片段教學。1

7、.小組合作,問題探究。(1) 從課文可知,李白對 “蜀道難 ”一詠三嘆,試概括三嘆的內容。明確:一嘆蜀道之高險,二嘆蜀道之驚險,三嘆蜀道之兇險。(2) 說說全詩為什么反復詠嘆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明確:首先明確這是反復( 復沓形式 ) 的表現手法,結合形式結構和詩歌主題“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既是作者詠嘆的主題,也是詩意轉折和抒情變化的標志。它在第一段出現,像晴天霹靂震撼人心,開啟出一篇“奇之又奇 ”的文字 ;在第二段出現,承前啟后承接前面的 “畏途巉巖不可攀”,引發后面的“其險也如此 ”;在第三段出現,曲終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關心之意,溢于言表。從形式上看,每次呼出這句話,都完成

8、了一種韻律的轉換,即抒情、議論和描寫之間的交替。(3) 請結合具體文本,談談這首詩的藝術特色?明確:豐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張揚厲的筆法,流轉華美的韻律。2.創設情境,學生表演。方法: PPT 播放視頻,想象自己身處詩人身邊,學生在組內練習,推選小組代表上講臺表演。明確:進一步體會古詩情感主旨及表達技巧。21.參考答案活動名稱:穿越時空,讀心李白。活動形式:兩人為一組,一人飾演李白,一人飾演殷璠,“李白 ”讀詩, “殷璠 ”說 “奇 ”。活動過程:我們與李白和殷璠相隔甚遠,今天讓我們一起穿越回那個鼎盛的時代,從藝術想象的角度看看殷璠說的 “奇之又奇 ”是為什么。在第一段中,詩人展開的藝術想象是非常豐富的。(1) 對蜀王開國的遙想,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 ”(2) 對 “五丁開山 ”的敘述,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3) 對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繪,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4) 詩人善于借助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展開想象, “西當太白有鳥道, 可以橫絕峨眉巔。 ” 給“蜀道難 ”的命題增添了神秘色彩 ;(5) 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夸大險情,令人觸目驚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