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機器翻譯取代人工翻譯的反駁_第1頁
對機器翻譯取代人工翻譯的反駁_第2頁
對機器翻譯取代人工翻譯的反駁_第3頁
對機器翻譯取代人工翻譯的反駁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對機器翻譯取代人工翻譯的反駁近日,一篇名為翻譯界的重大突破!作為一個翻譯,此刻我理解了18 世紀紡織工人看到蒸汽機時的憂慮和恐懼! 傳遍朋友圈, 不少譯員和外語系學生表現出了對于翻譯前景的擔憂,大有機器翻譯取代人工翻譯的意思。這篇的文章標題的確相當聳人聽聞, 這是在號召丟飯碗的譯員去砸谷歌總部么?畢竟翻譯作為一種創造性的腦力勞動, 跟純粹地出賣體力還是不一樣的 (沒有任何貶低體力勞動的意思)。相反,個人覺得,作為譯員或者外語系學生,應當對于新技術的到來表示歡迎, 并主動適應新趨勢, 而不應該盲目表現出不必要的擔憂。當前筆譯市場魚龍混雜, 不少人覺得拿個專八證書就可以做翻譯,甚至報價五六十每千字

2、都愿意做,已經嚴重擾亂了翻譯市場秩序。個人覺得 CATTI 二級作為敲門磚還是能起到篩選作用的,畢竟 15% 左右的通過率擺在那里。機器翻譯的發展對于淘汰低端譯員可以起到積極作用, 而機器翻譯完全取代人工翻譯的說法實在有夸大之嫌。奠定了翻譯學( Translation Studies )獨立學科地位的詹姆斯· 霍姆斯 James Holmes ,曾經提出過翻譯學的“ Map ”,確定學科研究的范圍,首先從大方向上分為“純理論”( Pure )和“應用”( Applied )兩個部分,而“應用”層面又可以再分為三個分支“譯員培訓”( Translator Training )、“翻譯輔

3、助”( Translation Aids )、“翻譯批評”( Translation Criticism ),顯然“機器翻譯”( Machine Translation ,MT )和“計算機輔助翻譯”( 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CAT )可以歸在“翻譯輔助” 下面。1 本人曾經用過大名鼎鼎的 CAT 軟件 Trados (塔多思),功能十分強大,可以隨時將翻譯結果記錄進術語庫( MultiTerm )中,在該術語重復出現或者近似表達出現的時候進行提示,從而確保術語翻譯在全文中的一致性, 同時減少翻譯術語的重復勞動時間。 而諸如“谷歌翻譯”之類的“機器翻譯”,也代

4、表著翻譯研究的一個前沿領域譯后編輯( Post-editing ),即通過人工對機器翻譯產生的譯文進行修改和潤色,使其達到可以使用的水平。綜上,“翻譯輔助”可以減少譯員大量重復無意義的勞動,大大提高翻譯效率, 應該來說可以算是譯員的福音。 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很多翻譯公司招聘譯員都需要熟練掌握翻譯輔助工具的原因, 當然這也代表著翻譯行業的新趨勢,對翻譯輔助軟件一竅不通必然會面臨被淘汰的危險。以下論述機器翻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翻譯的原因。 第一,翻譯輔助軟件大多運用于具有大量術語的科技翻譯等非文學題材, 而對于文學翻譯可以起到的作用相當有限。 第二,機器翻譯基于龐大的語料庫, 很難處理暫時沒有固定翻

5、譯的術語,比如中國的外宣翻譯是由專家集體討論之后權威發布的。 第三,從根本上講,機器翻譯是基于 “對等”(equivalence ),或者類似于平行語料庫 (parallel精選文庫corpora )中的“語言對”( Language-pair )的概念,一旦“對等”概念受到質疑,就會影響極機器翻譯的理論根基。這篇文章指出,谷歌翻譯的最新突破神經機器翻譯( GNMT )實現了從基于短語的翻譯系統, 發展到了基于句子的翻譯系統, 利用循環神經網絡(RNN )來直接學習一個輸入序列 (如一種語言的一個句子) 到一個輸出序列 (另一種語言的同一個句子)的映射。根據映射的定義,這是一種對應關系,也就是

6、必須滿足一對一或者多對一關系,這實際上表明了其本質上必須依靠“對等”的概念。德國萊比錫學派 ( Leipzig School )的卡德(Kade )曾經探討過四種類型的對等:一對一、一對多、一對一部分以及一對零,也都表明了“對等”需要確定的對應關系。 2 而蘇珊·巴斯內特( Susan Bassnett ) 和安德烈·勒菲弗爾( AndréLefevere )在其標志著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的代表作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的前言中,有一段話專門提到機器翻譯:Perhaps the mos

7、t arresting example of this crumbling of the machine isthe long retreat, and final disintegration of the once key concept of equivalence. Twenty years ago those in the field would ask themselves whether equivalence, too, was possible, and whether there was a foolproof way to find it if it were possi

8、ble. Again,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 seemed to be that there could be something like an abstract and universally valid equivalence. Today we know that specific translators decide on the specific degree of equivalence they can realistically aim for in a specific text, and that they decide on that sp

9、ecific degree of equivalence on the basis of considerations that have little todo with the concept as it was used two decades ago.3通過考察二戰后翻譯的歷史,可譯性(translatability )和機器的發展激起了研究機器翻譯的興趣,而“對等”概念使其成為現實。然而隨著譯學理論從語言學視角逐漸轉向描寫翻譯學研究(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TS ),再到后來實現文化轉向, “對等” 的概念逐漸式微。 現在“對等” 擺脫了

10、早期抽象、普遍有效的特征,在特定的文本中,譯員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對等的程度,然而這種程度難以量化, 這實際上使得 “對等” 擺脫了靜態的語言學層面上的意義,發揮了譯員的創造性。在實際翻譯操作層面,會遇到很多“不對等”甚至“不可譯”的情況。至于“文化負載詞”( Culturally-loaded Words)的翻譯,例如“江南”帶有特定的文化含義,用中文都很難解釋, 在英文中更是找不到對等詞,英文讀者不能直接體會到其中缺省的諸如“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的美好意象,往往采用音譯加注釋的方法譯出,而音譯其實就是 “不譯”。而另一個很常見的例子, 奈達(EugeneNida )翻譯圣經的目的在于傳教

11、,他曾經指出,如果將圣經中的“Lambof God ” (上帝的羔羊 )譯成愛斯基摩語 ,應當譯作“ Seal of God ”(上帝的海豹 ),2精選文庫因為他們一輩子都沒見過羔羊, 這樣才能達到與英文一樣的效果。 因而翻譯有時候需要考慮文化背景做適當的調整, 這一點絕不是固定對應所能勝任的, 而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想要實現完全的機器翻譯就繞不過文學翻譯這個坎,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兩種可能,第一,機器翻譯發展到能夠進行文學翻譯;第二種,即文學消失,自然文學翻譯也就不存在了。至于第一種可能性, 文學翻譯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藝術。 雖然現在有語料庫的工具可以通過考察詞頻來研究作者的風格,但對于

12、 “風格” 是否可譯仍然存在爭議。莫言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譯者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 )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因為他在翻譯時考慮到西方讀者的接受問題 ( acceptability ),對原文進行大量的刪減, 有時候翻譯就是需要創造性叛逆, 正如法國翻譯家梅納( Gilles M énage) 曾經提出的“不忠的美人”(les belles infidels )一說。而至于喬伊斯的天書 Finnegans Wake 幾乎就是在炫技式寫作, 充滿各種語言的碎片和解構重組,例如“war”既能表示英語中的 “戰爭”,又可以表示德語中動詞 “ sein ” (是)的過去式

13、 .各種譯本花費數十年而結果幾乎都不太令人滿意,機器翻譯對此顯然也是無能為力的。 文學翻譯中很多時候的妙譯恰恰是成功保留了原文中多種闡釋的可能,也就是可以所謂的“多對多”,而這也正是機器翻譯做不到的。而對于第二種可能性, 正如王寧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提到的那樣, 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文學,文學藝術作為傳統意義上的精英文化, 雖然當前由于市場的作用受到了大眾文化的沖擊, 但不等于文學會消亡, 而非經典與經典之間的界限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除非像反烏托邦小說 1984 中描寫的那樣,過去的文學全部被銷毀,利用小說寫作機器來生產文學作品。翻譯研究的一些新視角已經遠遠超出了機器翻譯的能力范圍。比如,根據解構主義

14、理論,翻譯不能完全復制原文的意義,優秀的譯作能夠使得業已死亡的原作具有“來世生命” (afterlife ),通過撒播( dissemination )、印跡(traces) )、錯位( dislocating )、偏離( deviations )使得原作不斷獲得生機。至于張揚女性主體意識的女性主義理論, 借助補充(supplementing )、前言與加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劫持( highjacking )等策略,例如將原來非陰性詞故意改為陰性,從而賦予譯本女性主義意識。此外,后殖民翻譯理論則從政治、權力等角度,將翻譯視為擺脫殖民話語,重塑民族歷史的工具。此外,還涉及到翻譯倫理的問題,例如機器翻譯的使用者是否擁有譯者署名權和版權 ?如果機器翻譯能夠完全取代人工翻譯的話, 甚至連文盲也可以通過輕點鼠標操作翻譯軟件而成為譯者。從英漢對比研究的層面,漢語是意合語言( parataxis ),詞語或分句之間不用語言形式手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