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線平衡實驗_第1頁
生產線平衡實驗_第2頁
生產線平衡實驗_第3頁
生產線平衡實驗_第4頁
生產線平衡實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生產運作管理Production of Operating Management實驗報告院系名稱: 商學院 實驗班級: 11級物流管理2班 組 別: 指導教師: 日 期:2013 2014年第一學期 武夷學院實驗報告課程名稱生產運作管理項目名稱:生產線平衡實驗學時成績一、實驗目的:1、通過對玩具小車生產工位的分配,掌握生產線平衡的方法;2、根據實際裝配操作,優化生產線裝配效率。二、實驗內容:1、在裝配作業任務列表與緊前關系圖的基礎上,按照RPW方法將裝配任務分配到裝配生產線的8個工位;2、計算裝配線的節拍和效率;3、找出影響裝配線效率的關鍵作業任務,研究將其進一步分解的方法,并重新進行線平衡,

2、優化節拍時間和裝配效率。三、實驗條件:1、拆卸工具:十字和一字改錐、鑷子、老虎鉗、剪刀等;2、秒表;3、自備數碼相機或攝像機;4、紙和筆四、 實驗報告要求:實驗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1、裝配線平衡計算與優化的過程及結果,裝配線節拍與效率;2、組員分工情況說明;3、在裝配線平衡時,如果不采用RPW的方法,隨意的將裝配作業任務分配到6個工作站上,裝配線的效率有什么變化?另外,能否設計出其他更好的方法將裝配作業任務分配到6個工作站上?4、如果提供的工作站數目不局限于6個,也可以適當增加工作站數目來延長裝配線,是否有更好的裝配線平衡結果?五、實驗過程 1、裝配工藝作業任務及操作時間:根據整個玩具車的產品

3、功能結構和產品零件結構表,細分安排如下裝配工藝,如表1所示:表1 總裝配工藝作業任務表序號工藝序號工藝1裝擋風玻璃30裝后輪車軸2裝零件 D431裝左后輪鋼圈套入輪胎3裝零件 D532A6零件上裝開關銅片4裝零件 D133馬達裝上齒輪5裝零件 D234馬達嵌入零件A66裝零件 D335鐵軸套入G17齒輪7裝零件 G136嵌入底盤8裝零件 G237裝上馬達蓋A39裝擋風玻璃螺絲38馬達裝入底盤10裝D1螺絲39裝上零件A411裝D2螺絲40階梯螺絲與墊片套入導輪12裝A2電源開關41在F1上裝左前導輪13裝前輪塑膠介子42階梯螺絲與墊片套入導輪14裝前輪銅套43在F1上裝右前導輪15插入前車軸4

4、4套上左右導輪膠圈16裝G2齒輪45在零件F1上裝4個M2螺絲17插入右前輪46階梯螺絲與墊片套入導輪18裝左前輪鋼圈套入輪胎47在F2上裝左前導輪19裝前輪車軸48階梯螺絲與墊片套入導輪20裝傳動桿49在F2上裝右前導輪21裝開關銅片50在零件F1上裝4個M2螺絲22裝開關蓋51將F1、F2裝至底盤23裝后輪塑膠介子52鎖緊鳳尾4個螺絲24裝后輪銅套53鎖緊龍頭4個螺絲25插入后車軸54裝電池蓋26裝G18黃色齒輪55裝兩節電池27裝G2綠色齒輪56蓋上電池蓋28套入右后輪57蓋上車面29裝右后輪鋼圈套入輪胎58嵌入車面固定裝置2、模式一1)模式一說明模式一是將整輛小車的零件在同一物料箱內,

5、隨生產線流動,每個工位只完成事先安排的任務,并隨其他零件流向下一工作臺。2)模式一的裝配工藝作業任務及操作時間根據整個玩具車的產品功能結構和產品零件結構表,細分安排如下裝配工藝,根據模式一的方式,安排工序,如表所示:表2 模式一裝配工藝作業任務表序號工序工藝時間工作臺一55s1裝擋風玻璃2裝零件 D43裝零件 D54裝零件 D15裝零件 D26裝零件 D37裝零件 G18裝零件 G29裝擋風玻璃螺絲10裝D1螺絲11裝D2螺絲工作臺二54s12裝A2電源開關13裝前輪塑膠介子14裝前輪銅套15插入前車軸16裝G2齒輪17插入右前輪18裝左前輪鋼圈套入輪胎19裝前輪車軸20裝傳動桿21裝開關銅片

6、22裝開關蓋工作臺三65s23裝后輪塑膠介子24裝后輪銅套25插入后車軸26裝G18黃色齒輪27裝G2綠色齒輪28套入右后輪29裝右后輪鋼圈套入輪胎30裝后輪車軸31裝左后輪鋼圈套入輪胎32A6零件上裝開關銅片33馬達裝上齒輪34馬達嵌入零件A635鐵軸套入G17齒輪36嵌入底盤37裝上馬達蓋A338馬達裝入底盤39裝上零件A4工作臺四57s40階梯螺絲與墊片套入導輪41在F1上裝左前導輪42階梯螺絲與墊片套入導輪43在F1上裝右前導輪44套上左右導輪膠圈45在零件F1上裝4個M2螺絲46階梯螺絲與墊片套入導輪47在F2上裝左前導輪48階梯螺絲與墊片套入導輪49在F2上裝右前導輪50在零件F1

7、上裝4個M2螺絲工作臺五67s51將F1、F2裝至底盤52鎖緊鳳尾4個螺絲工作臺六54s53鎖緊龍頭4個螺絲54裝電池蓋55裝兩節電池56蓋上電池蓋57蓋上車面58嵌入車面固定裝置3) 裝配流程與工位任務根據模式二裝配工藝作業任務及操作時間表,以及組裝過程完成了下面的工藝流程圖。圖3 產品工藝流程圖4) 工位分工安排根據設計,得出工位安排表。表4 工位安排表裝配員1執行工藝工作臺裝配員2執行工藝1、2、3、4、6、7、819、10、1113、14、15、18212、16、17、19、20、21、2223、24、25、29、31、33、34、36、37326、27、28、30、32、35、38、

8、3940、41、42、43、44、45446、47、48、49、505155253654、55、56、57、584)裝配時間及緊前關系。根據模式一裝配工藝作業任務及操作時間,得出工序的緊前關系及裝配時間的甘特圖,如圖所示:圖5 緊前關系甘特圖5) 生產節拍與工時計算根據計算,我們考慮 六個工位12名工人人員并行工作,這樣折算后,完成每個崗位所需要的平均時間分別是58s。生產節拍為67s。生產單件成品的總工時= 352s。3、模式二1)模式二說明模式二是與模式一相反,是將本工作臺任務的零件事先準備好及在相同時間段內組裝裝配,然后依據程序裝配。2)模式二的裝配工藝作業任務及操作時間根據整個玩具車的

9、產品功能結構和產品零件結構表,細分安排如下裝配工藝,根據模式一的方式,安排工序,如表所示:表6 裝配工藝作業任務表工藝序號工序操作時間備注(總時間)工序11裝擋風玻璃42裝零件 D433裝零件 D534裝零件 D125裝零件 D226裝零件 D327裝零件 G128裝零件 G2220工序29裝擋風玻璃螺絲810裝D1螺絲811裝D2螺絲824工序312裝A2電源開關313裝前輪塑膠介子414裝后輪銅套415裝后輪塑膠介子416裝后輪銅套419工序417插入前車軸318裝G2齒輪319插入右前輪120插入后車軸321裝G18黃色齒輪322裝G2綠色齒輪323套入右后輪117工序524裝左前輪鋼圈

10、套入輪胎125裝前輪車軸126裝右前輪鋼圈套入輪胎127裝右后輪鋼圈套入輪胎128裝后輪車軸129裝左后輪鋼圈套入輪胎16工序630裝傳動桿131裝開關銅片132裝開關蓋133鐵軸套入G17齒輪334嵌入底盤335裝上馬達蓋A3211工序736A6零件上裝開關銅片437馬達裝上齒輪138馬達嵌入零件A627工序839階梯螺絲與墊片套入導輪240在F1上裝左前導輪341階梯螺絲與墊片套入導輪242在F1上裝右前導輪343套上左右導輪膠圈244在零件F1上裝4個M2螺絲416工序945階梯螺絲與墊片套入導輪246在F2上裝左前導輪347階梯螺絲與墊片套入導輪248在F2上裝右前導輪349在零件F1

11、上裝4個M2螺絲414工序1050將F1、F2裝至底盤251鎖緊鳳尾4個螺絲1252鎖緊龍頭4個螺絲1226工序1153馬達裝入底盤154裝上零件A4155裝電池蓋156裝兩節電池257蓋上電池蓋158蓋上車面159嵌入車面固定裝置183)裝配流程:根據模式二裝配工藝作業任務及操作時間表,以及組裝過程完成了下面的工藝流程圖。圖7 產品工藝流程圖4)裝配時間及緊前關系。根據裝配工藝作業任務及操作時間,得出工序的緊前關系及裝配時間的甘特圖,如圖所示:圖8 緊前關系甘特圖5)單元分析根據動作的相似性和關聯性確定了單元劃分。無括號數字為單元序號,括號中數字為操作工藝序號。1(1、2、3、4、5、6、7

12、、8);2(9、10、11);3(12、13、14、15、16);4(17、18、19、20、21、22、23);5(24、25、26、27、28、29);6(30、31、32、33、34、35);7(36、37、38);8(39、40、41、42、43、44);9(45、46、47、48、49);10(50、51、52);11(53、54、55、56、57、58)。各個流程裝配時間記錄如下:1(12s);2(9s);3(9s);4(7s);5(6s);6(11s);7(7s);8(16s);9(14s);10(26s);11(8s)。6)部分優先圖劃分單元后,測定了單元操作時間,根據操作前后

13、限制完成此圖。圖9 部分優先圖7)工位安排 根據設計,得出工位安排表。表10 工位安排表工位執行工藝編號耗時(s)11、2、3、4、5、6、7、8、9、10、1121212、13、14、15、16、45、46、47、48、4924324、25、26、27、28、29、39、40、41、42、43、4422417、18、19、20、21、22、23、30、31、32、33、34、3517550、51、5226636、37、38、53、54、55、56、57、58158)生產節拍與工時計算根據計算,我們考慮 6名工人人員并行工作,這樣折算后,完成每個崗位所需要的平均時間分別是21s。生產節拍為26

14、s。生產單件成品的總工時= 61s。五、實驗心得:通過本次實驗,小組成員均有些許心得體會,各成員心得體會如下: 顧秀芬:通過這次試驗學會了怎樣在人多的情況下集思廣益,并不是自己的想法就是好的,有時候好的想法也不一定就會用到,因為我們更多的是要考慮整體的效果,一部分的環節可能會有一些差錯,看起來并不妨礙整體,但一旦最終結果出來時你就會發現:小病不治終成禍患。裝配線平衡就是如此,要求我們快速有效的組裝小車,在時間效率的要求下,一切不必要的動作、環節當省則省,所出來的結果才會是你想要的。裝配的一開始以為工位越多越好,實踐后才發現不是這樣的,因為除了時間外還有人員的費用人員的效率之說,充分考慮內因與外

15、因,這樣裝配線平衡才能做好。 吳美玲:在這次實驗中,我們大家共同探討組裝方案以及分工問題。在方案探討過程中,大家也都紛紛提出自己的寶貴意見。對于方案不足之處,也都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問題。同時,在分配操作任務上,大家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配到了自己的工作任務。終于,在大家齊心協力的探討及操作中,我們順利的完成了還算完美的組裝。在這次組裝及問題討論分析中,大家以高昂地姿態,積極地投入到實驗中,對實驗都當做是各自份內之事,都用心去完成。正是因為這樣,讓我們都受益良多,得到了屬于自己的一份知識與經驗!陳斌鑫:生產線平衡實驗是學校讓我們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相結合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在生產線平衡實驗的過程

16、中,我們從動手實踐中吸取經驗,培養我們實際學習能力,讓我們明白團結協作的重要性,牢固樹立我們的團體意識,讓我們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也為我們以后的實驗打下基礎。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來到物流實驗室進行生產線平衡實驗,這是一個流水線生產設計實驗,通過劃分實驗小組的形式,小組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實驗任務,只有大家互相配合才能把實驗做好,完成實驗任務。對于我們來說,生產線平衡設計是陌生的,但隨著實驗的進行,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慢慢適應了實驗內容,小組成員各盡其職,一遍又一遍的練習自己負責的工藝,看著大家在工作臺上都很認真很細心完成屬于自己的實驗任務,這些更加堅定了我們做好本次實驗的信心。通過這次的

17、生產線平衡實驗,我們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我們也了解和掌握了產品生產管理、生產技術和工序設計,這些都使我們對生產線平衡相關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在生產線平衡實驗中,我們不僅鍛煉了實踐動手能力和組織溝通能力,還密切了小組的協作能力。同時,在本次實驗中,我們也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但是我們都會及時改正,在以后的實驗中我們會更加的努力,爭取做得更好。陳杰武:經過本次的實驗,相比前幾次的實驗來說,轉變了我們合作的方式,主要以團隊合作為主。是在裝配作業任務列表與緊前關系圖的基礎上,按照RPW方法將裝配任務分配到裝配生產線的8個工位,在每個工位上需要我們團隊的協作才能達到做好的效果,在計算出裝配

18、線的節拍和效率。多次的的協作能再實驗中找出影響裝配線效率的關鍵作業任務,研究將其進一步分解的方法,并重新進行線平衡,優化節拍時間和裝配效率。 在實驗中需要隊長的正確引導,在大家意見不合的情況,求同存異。這樣才不會卡在一個環節,能夠更加有效的完成整個實驗。團隊的合作變得更加重要,能夠鍛煉我們的團隊合作能力,而且能有更多的想法加入我們的方案中,使得實驗進行的更加順利。李志軍:在這幾次的生產運營實驗課的學習中,讓我受益頗多。一、生產運營實驗培養了我的動手能力?!皩嶒灳褪菫榱俗屇銊邮肿觯ヌ剿饕恍┠阄粗幕蚴悄闵胁皇巧羁汤斫獾臇|西。”現在,學生的動手能力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生產運營的實驗正好為我們提供了

19、這一平臺。二、讓我明白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以前的實驗雖然也有過分組,但是合作的元素依然很少。而本次實驗,從時間的協調、任務的分工、方案的設計均由大家共同完成,尤其是存在彼此不協調的時候,如何處理這些問題鍛煉了我們的團隊協作能力,這對以后的工作十分有益。三、讓我懂得了時間的概念。以往的實驗在安排好的時間段做好后,就是在實驗報告上交的截止時間前把報告趕出來就好,沒有什么時間概念。此次實驗則不同,整個實驗進度都有自己掌握,如何避免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實驗中遇到瓶頸、學校突然開展活動等等),保證在最后日期完成實驗都在我們的考慮范圍之內。學習就是為了能自我學習,這正是實驗課的核心,它讓我在探索、自我學習中

20、獲得知識??傊a運營的實驗課讓我收獲頗豐,同時也讓我發現了自身的不足。在實驗課上學得的,我將發揮到其它中去,也將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提高、完善;在此間發現的不足,我將努力改善,通過學習、實踐等方式不斷提高,克服那些不應成為學習、獲得知識的障礙。在今后的學習中有更大的收獲!蔡瑤瑤:這次實驗與以往的實驗不同,對于我們來說有一定的挑戰性,但是經過組內14位成員的共同努力,基本上按要求完成了實驗。經過此次實驗,讓大家受益匪淺,以下是我在此次實驗的一些問題以及收獲的經驗。實驗過程遇到的問題有:一、因為對裝配動作不夠熟練,可能會是實驗有所預期的有所偏差,不能達到完全仿真專業化流水線生產。二、零部件擺放的

21、順序會影響操作的時間,但是在現有的條件下不能完全統一擺放標準,因此對實驗結果有一定影響,在后期試驗中會進一步改善此類問題。解決問題成為實驗的重要部分,這既豐富實驗內容,又更多的鍛煉了我們的能力,并且這一塊也可以在以后的參加工作中得到應用。在實驗中我們學習到了實驗需要各組員的共同配合,讓我們對團隊合作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同時實驗讓我們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了運用,加深了我們對書上知識的理解,例如裝配線節拍與效率的計算。 林小梅:通過本次的實驗,讓我對線平衡有了更深的了解,能夠初步地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為了確保流水線工作能夠正常地運作,對工人、任務、時間等安排的要

22、求是很嚴格的。所以學習好理論基礎是相當重要的,并且還要很好地運用到實際操作里。在操作過程中,雖然對實際操作還不能做到很熟練,但是畢竟實驗的機會比較少,在以后的實驗里我會更加努力的。周真真:經過小組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實驗要求。對于流線性的生產環節,每個工位完成動作后將零部件放在特定的盒子中隨流水線傳動,但這種生產方式在一個工位沒完成的情況下容易影響流水線進程。我負責的車面的裝配在小組設計的實驗流程中屬于第一道工序,在裝配過程中,例如螺絲、金屬墊片等較小的零部件的操作容易影響小車裝配的時間,旋螺絲也是影響工序時間的主要因素。總的來說,實驗過程中我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很

23、大的增強。徐珍:這次實驗我主要負責的是四驅車車面的組裝,我這個工位需要的是各種小零部件的組合及裝配。首先我按照說明書上的要求和指示對車面零件進行了組裝,組裝完之后,我多次嘗試了用各種不同的先后順序來組裝,測試哪種順序完成時間更快。通過這次實驗,我不僅學會了在實驗中要按照指示,而且要冷靜沉著,不能慌亂。最重要的是細心。雖然我負責的是一個工位,但是也有與組員的協作,讓我明白團結互助的重要性。朱英杰:通過這次實驗,我學會了整個生產作業計劃的整體編制過程,雖然在實驗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說:確定各臺機器上工件的加工順序,第一次由于一個工序確定錯了,只好重新做一邊,浪費了很多的時間;但是通過這個實驗

24、我也掌握了生產作業計劃的編制依據、編制方法和數據錄入、生產作業計劃生成、查詢等模塊的具體操作及功能的實現;從中學到了很多,實驗中學到最深刻的就是知識要學以致用。在實驗的過程中,我發現仔細和經驗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對實驗充分的熟悉和了解,才能對實驗的每個步驟都清楚,才能很好的完成整個實驗。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發現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很重要,有些東西感覺自己做的時候明明沒什么錯誤,偏偏實驗的時候就是有錯誤,然后找旁邊同學幫忙看了一下,發現其實是個很小的錯誤。這教會了我不懂得時候不要盲目,可以請教一下老師或同學,有些自己注意不到的錯誤就會明顯的顯現。 做實驗的過程,思考問題的方法是我們值得學習和

25、領悟的,希望以后還有機會多做這方面的實驗,增強我們的動手能力,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理論知識。 袁順利:通過此次的實驗,我深刻的認識到了完成一格工藝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看是很簡單的事情,需要的事反復的練習和實踐,在這次的實驗中,我們小組對小車進行了反復的實驗,拆卸以及組裝,對車的的各個零部件進行進行了熟練性的練習,最后在保證小車質量的同時,以最快的速度對其進行組裝,最后我們小組確定了每個人安裝的部位,然后再反復的練習,達到最佳的時間,這次的小組實驗,我學會了很多在書本里學不到的知識,明白了要完成一件事情并不是那么的簡單,需要自己去付出時間和精力來完成的,同時也知道了眼高手低這是不能犯的錯誤,細心也是必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