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T/CAGHP 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團體標準T/CAGHP 027-2016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Assessment of Construction Site Geological Hazard(征求意見稿)XX-XX-XX發布 XX-XX-XX實施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 發布49 / 54目錄前言II1 適用范圍12 規范性引用文件13 術語及定義14 總則35 基本要求46 場地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調查107 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168 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199 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2810 場
2、地適宜性及防治措施2911 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提交31附錄A (資料性附錄) 評估報告主要章節33附錄B (資料性附錄) 建設項目重要性分類35附錄C (規范性附錄) 地面沉降估算42附錄D (規范性附錄) 滑坡調查表44附錄E (規范性附錄) 泥石流調查表48附錄F (規范性附錄) 巖溶地面塌陷穩定性評判方法51前言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是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地質災害防治系列行業標準規范編制計劃一覽表評估類中的一項技術標準。是在尊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DZ/T0286-2015)基礎上編制而成,其內容力求做到更具體,更具操作性。本技術標準依據和參考GB/T1.1-
3、2009、標準化工作指南(GB/T2000)、標準化編寫規則(GB/T20001)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技術標準由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提出并歸口管理并組織實施。主編單位: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中地華安地質勘查有限公司、江蘇省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 參編單位: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主要起草人:張立才、劉福勝、王慶學、顏宇森、高嬌嬌、劉寶田、王威、王英坡、程斐、周志明、蘇志軍、程凌鵬、裴永煒、左偉、李國臣本技術標準由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負責解釋。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1 適用范圍適用范圍
4、如下:1.1 全國(港澳臺地區除外)范圍內擬建建設項目(水利水電工程、線狀建設工程除外),含新建、改建或擴建的工商業及民用建設項目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1.2 全國(港澳臺地區除外)范圍內城鎮村莊、農村居民點建設場地及各類經濟開發區規劃用地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2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其最新版本包括勘誤的部分亦適用于本標準。DZ/T0286-2015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 DZ/T0221-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監測規范 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 DZ/T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2
5、0-2006 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 DB50/143-2003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范 GB50330-2002 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GB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 GB50021-2001 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18306-2015 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 3 術語及定義3.1 場地 area是指擬建各類建設項目的用地或城鎮村莊、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及各類經濟開發區規劃用地。3.1.1 規劃用地 planed land是指城鎮村莊及各類經濟開發區規劃階段的用地。3.1.2 建設用地 land used for building
6、project是指擬實施具體建設項目的用地。3.2 地質災害geological hazard指因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類生命或財產安全、破壞生態環境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3.3 地質災害隱患hidden danger of geological hazards指可能危害人類生命或財產安全、破壞生態環境的潛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災害風險,以及現狀已經發生但目前尚不穩定可能重新被激活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風險。3.4 地質災害危害程度hazard rating of
7、 geological hazards指地質災害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與生態環境破壞的程度。3.5 評估區 assessment area是指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區域。該區域一般包括場地本身及可能對場地產生地質災害隱患的區域。3.6 調查區 investigation area是指為確定場地評估區而進行地質災害調查的區域。3.7 地質災害易發區geological hazard prone areas指國家國土資源行業主管部門劃定的具備發生地質災害的地質環境條件,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3.8 地質災害易發區分級 easily occurring degree of geolo
8、gical hazards-地質災害低易發區指引發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和采礦條件不發育,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的區域。-地質災害中易發區指引發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和采礦條件較發育,地質災害易發程度中等的區域。-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指引發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和采礦條件發育,地質災害易發程度高的區域。3.9 地質災害危險區danger area of geological hazards指場地內可能發生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或經濟損失的區域。3.10 地質災害危險性 risk of geological hazards指在一定時期內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按危險性大小可分為危險
9、性大、中等、小、不發育。3.11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assessm ent of geological hazards指在查明場地各種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規模和承災對象的基礎上,對已經發生的及預測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和造成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生態環境損失進行客觀評價,開展現狀評估、預測評估、綜合評估,并評估場地適宜性及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建議等為主要內容的技術工作。3.12 場地適宜性 Suitability of area是指從地質災害危險性和防治難易程度的角度考慮擬建工程或規劃項目的場地適宜程度,分為適宜、基本適宜、適宜性差三個級別。3.13 崩塌 rock(soil) fall是指陡
10、峻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發生以豎向為主的運動,崩落的巖土體最終堆積于坡腳地質現象。3.14 滑坡 landslide是指斜坡上巖體或土體,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產生以水平運動為主的滑移破壞,整體向坡下運動的地質現象。3.15 泥石流 debris flow是指山區溝谷或坡面上的松散土體,受暴雨、融水或江湖、水庫潰決的急速地表徑流激發,形成固、液兩相流體沿溝谷或坡面流動的動力地質現象。3.16 地面塌陷ground collapse是指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地表巖土體向下陷落,在地面形成凹陷、坑洞及伴生地裂縫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可分為巖溶塌陷和采空塌陷。3.
11、16.1 巖溶塌陷 karst collapse是指地下巖溶洞隙上方的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發生變形破壞,并在地面形成陷坑破壞的一種地質作用。3.16.2 采空塌陷 mined out area breakdown是指由于地下采掘礦體形成空間,導致上部巖土層在自重作用下失穩而引起地面塌陷的現象。3.17 地裂縫 ground fissure是指因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地表巖土體開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裂縫的一種地表破壞現象。3.18 地面沉降 ground subsidence因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在地殼出現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規律的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質現象。4 總則4.1 為了落實地質
12、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規范全國建設和規劃場地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特制定本技術要求。4.2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災種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4.3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區的范圍不能局限于建設(或規劃)場地范圍之內,應依據場地的建設或規劃特點及地質環境條件確定。4.4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應闡明建設或規劃場地的地質環境基本特征,對各種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和綜合評估,做出建設或規劃場地適宜性評估結論,并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及建議。4.5 本技術要求未提及的其它類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依據地方性評估規范
13、、標準及評估技術要求進行。4.6 場地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不能代替工程建設和規劃各階段的地質災害勘查、工程地質勘察和巖土工程評價等有關工作。5 基本要求5.1 一般要求5.1.1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外的場地原則上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建設或規劃場地,須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或工程及規劃選址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5.1.2 在評估前,須在充分收集場地及周邊的遙感影像、區域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采礦和氣象水文等地質環境背景資料,分析其可利用程度和存在的問題。明確任務,部署地質環境調查的范圍、內容、重點,在此基礎上開展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劃定評估
14、區范圍,編制評估工作大綱,資料不能滿足評估深度要求的場地,可采取少量的物探、坑槽探、鉆探及取樣測試等工程手段,以取得較詳實的評估區地質環境背景資料。5.1.3 評估工作須對評估區內地質災害發育現狀、評估區內項目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及其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及的危險性做出評估,對地質災害危險性做出綜合分區評價,給出場地對建設或規劃內容的適宜性評估結論,并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建議。5.1.4 評估工作必須與工程建設或規劃內容緊密結合,當工程建設或規劃場地范圍、內容做出較大調整或地質環境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時,應根據調整或變化內容對原報告做出的場地危險性分區及場地適宜性評估結論進行重新評估,重新編制地質
15、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5.1.5 評估以定性、半定量為主,定性為輔,對可能存在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場地宜采用半定量、定量評估方法。5.2 評估工作程序5.2.1 接受評估委托后,進行建設工程的初步分析,通過搜集場地及周邊有關地質環境背景資料和現場踏勘,對場地及附近的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發育情況做初步分析,編制評估工作大綱。5.2.2 在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確定確定評估范圍,劃分評估工作等級。5.2.3 現場調查時應重點查清場地評估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類型、數量和發育特征。5.2.4 針對評估區內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和綜合評估,給出場地適宜性分區評估結論,并針對建設或規劃項目分災種提出
16、相應的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及建議,編制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5.2.5 專家評審,提交評估報告(見圖5.2-1)。地質環境條件基本特征分析場地建設工程分析劃分評價級別、確定評價范圍、編制評估工作大綱地質災害類型確定及評價要素選取綜合評估防治措施結論與建議編制報告接受評估委托資料收集、場地初步分析及現場踏勘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地質環境及地質災調查專家評審、提交報告圖5.2-1 評估工作程序框圖5.3 調查范圍調查范圍應根據場地建設或規劃項目的特點、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種類及其影響范圍來圈定,調查范圍應大于評估范圍。5.3.1 崩塌、滑坡的調查范圍:場地所在不穩定斜坡的整個斜坡帶。5.3.2 泥石流
17、的調查范圍:溝谷泥石流為整個溝谷的流域面積為調查范圍,坡面泥石流為整個易流動坡面及外延500m的范圍。5.3.3 采空塌陷的調查范圍:垂向上應包括場地下伏礦體賦存或采出區域底板以上;平面范圍一般不小于場地地表邊界以外2.0km。5.3.4 巖溶塌陷的調查范圍:垂直范圍應大于巖溶發育帶底界深度。一般是巖溶水近年來最低動態水位以下50m范圍內;平面范圍一般不小于場地邊界以外1.5km。5.3.5 地面沉降的調查范圍一般為場地及周邊可能波及場地產生地面沉降區域范圍之和。5.3.6 地裂縫的調查范圍為場地及周邊可能波及場地產生地裂縫區域范圍之和。5.4 評估范圍評估范圍應在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圈定,其
18、一般不應僅局限于場地內,應根據場地建設或規劃內容的特點、地質環境條件、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種類、影響范圍及予以確定。5.4.1 崩塌評估范圍以可能存在的崩塌體及其可能影響的區域之和。5.4.2 滑坡評估范圍以可能存在的滑坡體及其可能影響的區域之和。5.4.3 泥石流評估范圍應包括整個的泥石流的匯水區域的溝谷或坡面及其可能影響區域之和。5.4.4 地面塌陷評估范圍為場地本身及其周邊可能其波及形成地面塌陷的區域之和。5.4.5 地裂縫的評估范圍為場地本身及其可能波及場地的形成地裂隙外部區域范圍之和。5.4.6 地面沉降評估范圍為場地本身與其可能波及場地的發生沉降的外部區域范圍之和。5.4.7 場地位
19、于抗震設防7°以上區域,場地內分布有可能產生明顯錯位或構造性地裂縫的全新活動斷裂或發震斷裂,評估范圍應盡量把鄰近地區活動斷裂的一些特殊構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動斷裂的交匯部位、活動斷裂的拐彎段、強烈活動部位、端點及斷面上下平滑處等包括其中。5.5 評估級別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與場地建設或規劃項目的重要性按表5.5-1來進行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表5.5-1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表建設項目重要性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復 雜中 等簡 單重要建設項目一 級一 級二 級較重要建設項目一 級二 級三 級一般建設項目二 級三 級三 級5.5.1 依據地形地貌、區域地質
20、背景、地質構造、巖土體特性、水文地質條件、地質災害發育現狀及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按表5.5-2劃分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中等、簡單三個等級。5.5.2 依據場地建設或規劃項目的類別、投資、對經濟及環境影響程度按附錄B劃分的建設項目重要性分為:重要、較重要和一般建設項目。表5.5-2 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表判別因素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復 雜中 等簡 單地形地貌地形復雜,地貌類型多樣,用地地形坡度以大于25°的為主,相對高差大于200m地形較簡單,地貌類型少,用地地形坡度825°的為主,相對高差50200m地形簡單,地貌類型單一,用地地形坡度小于8°,相對高差
21、小于50m區域地質背景區域地質構造條件復雜,發育有全新世活動斷裂,位于區域地殼不穩定或次穩定區,地震基本烈度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20g區域地質構造條件較復雜,場地附近有全新世活動斷裂,位于區域地殼基本穩定區,地震基本烈度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0g0.20g區域地質構造條件簡單,場地附近無全新世活動斷裂,位于區域地殼穩定區,地震基本烈度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0g地層巖性及工程地質性質巖性巖相變化大,巖體以碎裂、散體結構為主,或巖溶發育;有多層土體性質或厚度差異巨大,有特殊性土(軟土除外)巖性巖相有變化,巖體以薄層厚層狀為主;巖溶較發育;多層土體性質或厚度變化較大,有軟土分布巖性單一,
22、巖體以厚層整體為主;巖溶不發育;土層簡單,無軟土分布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復雜,褶皺斷裂發育,位于區域性斷裂帶上或多組斷層交錯,巖體破碎,節理裂隙發育地質構造較復雜,有褶皺、斷裂分布,巖體較破碎,節理裂隙較發育地質構造簡單,無褶皺、斷裂,巖體較破碎,節理裂隙不發育水文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不良,水位年際變化20m,地下水對巖土體性質或工程影響大水文地質條件較差,水位年際變化5m20m,地下水對巖土體性質或工程影響中等水文地質條件良好,水位年際變化5m,地下水對巖土體性質或工程影響小地質災害發育現狀地質災害發育強烈,現狀地質災害兩種以上且規模為中等及以上;或單種地質災害規模為大型的,危害大地質災害發育中
23、等,現狀地質災害兩種以下或規模為小型的;單種地質災害規模為中型及以下的,危害中等地質災害不發育,一般無現狀地質災害或個別小型地質災害,危害小人類工程活動改變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強烈,有不穩定邊坡且影響大,有淺埋洞室;地下采空區規模較大改變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有穩定性較差的邊坡;有地下洞室;地下存在采空區域改變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一般,無不穩定邊坡,無地下洞室;無地下采空區注: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由復雜向簡單推定,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則確定該等級。5.6 不同評估級別的評估技術要求5.6.1 一級評估總體要求評估工作前應充分收集場地及周邊的地質環背景資料,分析場地地質環境現狀,并開展
24、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調查;劃定評估范圍,地質背景資料不能滿足評估技術要求時,可投入適量的鉆探、物探、取樣測試等實物工作量查明評估區內地質災害類型及發育特征;以此為基礎,對評估區進行詳細的現狀評估、預測評估、綜合評估。評估工作應按地質災害類型分類、分區逐一評估。當有多災種存在時,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則確定其危害程度及危險性等級。評估分析以半定量-定量為主,對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宜采用定量的評估方法。地質環境背景資料要求場地位于山區的應有地形地質圖、地質構造圖;位于平原的應有第四系等厚線圖、基底構造圖及反映微地貌的地貌圖及照片;評估區內應有代表性的工程地質特征指標數據;工程地質條件中等及復雜的應有工程地
25、質分區圖,并且每個分區應有代表性的工程地質特征指標值;水文地質條件中等及復雜區域的應有水文地質圖及水位等值線圖;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對評估區內建設或規劃項目影響小的,可用文字做出說明。評估技術要求存在崩塌、滑坡地質災害或地質災害隱患的場地,對已發生的災情要獲得災情統計資料。此外還應收集項目所在地多年年以上降水量特征,極端天氣小時降水量和最大過程降水量資料。應有至少2個以上坑(槽)探或淺井來揭露崩塌、滑坡的地層結構、裂隙發育、地下水情況,并取樣測試,分析計算可能發生的致災地質體穩定性。存在泥石流地質災害或災害隱患的場地,應有揭露溝谷或坡面縱向剖面1條和至少2個橫向的松散物的剖面圖,論述地下水、物源
26、分布情況。宜有項目所在地多年年以上降水量數據,極端天氣小時降水量和最大過程降水量資料。統計已發生的泥石流規模、危害程度,分析計算可能發生的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等級。存在采空塌陷地質災害或災害隱患的場地,應有詳細的地下礦體采掘時間和采掘工程圖,計算并評價采空區塌陷特征及其穩定性。對歷史上分布不明的淺層采空區(深度不大于150m),宜采用鉆探或物探、鉆探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勘查,物探結果反應的異常帶宜進行鉆孔驗證,并詳細編錄鉆進情況,分析采空區是否存在。對確認存在的采空區要詳細說明塌陷冒落情況,劃分三帶發育高度,同時加強地面塌陷監測,根據勘查結果及監測數據預測場地穩定性和危險性等級。對于不明的深層采
27、空區(深度大于150m)一般以取得的地表監測數據為基礎進行評估。存在巖溶塌陷地質災害或災害隱患的場地,應有詳細的可溶性巖體埋藏分布特征,各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程度;宜有多年以上水位動態資料,分析水位變化趨勢、水化學特征對可溶巖的影響。查明場地現狀巖溶塌陷發育程度及災情,條件不明的宜采用物探、鉆探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勘查,鉆探孔布置及孔深可根據物探結果進行優化,詳細編錄鉆進時地層變化情況、漿液漏失情況、巖心完整性、取芯率、巖溶發育情況、地下水位等。根據勘查結果預測場地穩定性和危險性等級??赡艽嬖谝缘叵滤唤档蜑橹饕蛞l的地面沉降、地裂縫地質災害的場地,應首先了解評估區地面沉降、地裂縫發育現狀,應有
28、詳細的地層層序結構及各含水層空間分布特征,評估區附近豐水期、枯水期各含水層的水位等值線圖,宜有多年年以上長期的水位動態特征,詳細分析水位變化趨勢對地面沉降、地裂縫的影響。預測場地及評估區穩定性和危險性等級??赡艽嬖谝曰顒訑嗔褳橹饕蛞l的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巖溶塌陷等地質災害的場地,應有詳細的活動斷裂及地殼穩定性資料。分析活動斷裂和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關聯性,以此來預測場地及評估區穩定性和危險性等級。必須對評估區內建設或規劃項目本身可能引發或加劇的及其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分別進行評估,對因需治理地質災害而增加的費用成本進行全面的評估。對評估區分區(段)劃分出危險性等級,說明各區(段)所有地質
29、災害種類和危害程度,針對建設或規劃項目本身對場地的適宜性做出評估,并提出可行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與建議。5.6.2 二級評估總體原則:評估工作前應充分收集場地及周邊的地質環背景資料,分析場地地質環境現狀,并開展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調查;劃定評估范圍,地質背景資料不能滿足評估技術要求時,可投入少量的實物工作量基本查明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及地質災害類型及發育特征;以此為基礎,對評估區內各類地質災害體的危險性和危害程度逐一進行較詳細的現狀評估、預測評估、綜合評估。評估分析以定性-半定量為主。地質環境背景資料要求評估工作應以較詳實的地質環境背景資料為基礎,山區的應有地質構造綱要圖;平原的應有第四系等厚線
30、圖;地形地貌中等及復雜的應有地貌圖、照片;應有評估區內代表性的工程地質特征指標值;工程地質條件中等及復雜的應有工程地質分區圖,并且每個分區應有代表性的工程地質特征指標;水文地質條件中等及復雜的應有水文地質圖及水位等值線圖;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對評估區內建設或規劃項目影響小的,可用文字簡要說明。 評估技術要求有可能存在崩塌、滑坡地質災害或災害隱患的場地,對已發生的災情要有半定量-定量的描述。此外還宜收集項目所在地多年降水量資料,極端天氣小時降水量和最大過程降水量資料。必要時可采用坑槽探或淺井來揭露斜坡的地層結構、裂隙發育、地下水情況,并分析計算斜坡穩定性。有可能存在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的場地,對已發
31、生的災情要有半定量-定量的描述。此外還應收集項目所在地多年降水量特征,極端天氣小時降水量和最大過程降水量資料。應有揭露溝谷或坡面縱向的地層結構、松散層的物質組成的剖面、水文地質圖,分析計算泥石流發生或再次發生的危險性等級。存在采空塌陷地質災害或災害隱患的場地,對已發生的災情要有半定量-定量的描述,此外還應收集地下礦體的采掘時間、采掘工程分布圖,分析計算采空區的穩定性;淺層采空區(深度不大于150m)不明的,宜采用物探、鉆探相結合的方法,對物探反應的異常區域宜有驗證鉆孔,鉆孔布置可根據物探結果進行優化,詳細記錄鉆孔鉆進情況,分析采空區是否存在并評價其穩定性。同時加強地面塌陷監測,對深層根據監測數
32、據預測場地穩定性和危險性等級;對于不明的深層采空區(深度大于150m)一般以取得的地表監測數據為基礎進行評估??赡艽嬖趲r溶塌陷地質災害或災害隱患的場地,對已發生的災情要有半定量-定量的描述,此外還應有可溶巖埋藏分布特征、含水層之間的聯系程度;必要的水位動態特征,水位變化趨勢;條件不明時宜采用物探、鉆探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巖溶勘查,詳細記錄鉆進情況、漿液漏失情況、巖芯完整性、取芯率、巖溶發育情況、地下水位等;應有所在評估區10年中長期的水位動態特征,分析水位變化趨勢、水化學特征對可溶巖的影響。分析巖溶塌陷發生的可能性及危險性等級??赡艽嬖谝缘叵滤唤档蜑橹饕颍l地面沉降、地裂縫地質災害隱患的場地
33、,應有基本的地層結構、水位動態特征,枯水期水位等值線圖,水位變化趨勢。分析計算地面沉降發生的可能性及危險性等級。可能存在以斷裂活動為主因引發的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巖溶塌陷等地質災害的場地,應有較詳細的活動斷裂及地殼穩定性資料。分析計算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及危險性等級。必須對評估區內建設或規劃項目本身可能引發或加劇的及其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分別進行評估,對因需治理地質災害而增加的費用成本進行全面的評估。對評估區分區(段)劃分出危險性等級,說明各區(段)所有地質災害種類和危害程度,針對建設或規劃項目本身對場地的適宜性做出評估,并提出可行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與建議。5.6.3 三級評估 總體
34、原則:應有必要的基礎資料進行分析,初步查明場地內的地質環境條件和存在的地質災害類型、分布。評估過程可以適當從簡,對場地內是否存在潛在危險性進行定性分析。 評估技術要求可能存在崩塌、滑坡隱患的場地,應有極端天氣降水量資料、斜坡的地層結構、裂隙發育、地下水情況,分析斜坡穩定性。可能存在泥石流隱患的場地,應有極端天氣降水量資料、溝谷的地層結構、松散層物組成、斜坡的地層結構、裂隙發育、地下水情況,分析斜坡穩定性。存在采空塌陷隱患的場地,收集采掘工程分布圖,分析采空區的穩定性。 可能存在巖溶塌陷隱患的場地,應有可溶巖埋藏分布特征、水位動態特征、水位變化趨勢??赡艽嬖诘叵滤唤档蜑橹饕?,引發地面沉降、地
35、裂縫隱患的場地,應有必要的地層結構及水位變化特征。分析工程引發地質災害類型、分布、規模、危害以及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分區段劃分出危險性等級,說明各區段主要地質災害種類和危害程度,對場地適宜性做出評估,并提出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與建議。5.7 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劃分5.7.1 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可從因災死亡人數、受威脅人數及直接經濟損失三個方面劃分為危害大、危害中等、危害小三個等級。按表5.7-1確定。表5.7-1 地質災害災情與危害程度的分級標準損失程度危害程度級別災 情危害程度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萬元)受威脅人數(人)可能直接經濟損失(萬元)危害大10500100500危害中等391
36、0050010100100500危害小310010100注:1 災情,即已發生的地質災害災度分級,采用“人員傷亡情況”“直接經濟損失”欄指標評價。2 危害程度,即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危險程度的預測分級,采用“受威脅人數”或“可能直接經濟損失”欄指標評價。5.7.2 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應根據地質災害的易發程度及危害程度劃分為危險性大、危險性中等、危險性小三個等級,按表5.7-2確定。表5.7-2 地質災害危險性分級表危害程度(災情)危險性易發程度危害大危害中等危害小強發育危險性大危險性大危險性中等中等發育危險性大危險性中等危險性小弱發育危險性中等危險性中等危險性小注:1 現狀評估用災情、預測評估
37、用危害程度2 危害程度應計算受危害建設工程本身和相鄰建筑物的威脅人數或經濟損失之和。6 場地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調查6.1 基本要求6.1.1 場地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調查應以收集資料和現場測繪為主,一般不需投入實物工作量,確有必要時可投入物探、槽探、淺井、鉆探、室內試驗以及原位測試等技術方法取得地質環境背景資料。具體的調查內容應結合場地的地質環境條件和項目特點進行,其深度和廣度要有側重和針對性。6.1.2 調查前應充分收集相關資料,評述其可利用程度和存在的問題。6.1.3 依據評估級別結合場地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類型選用合適的調查精度和內容,一般要滿足1:50000調查精度要求。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的
38、宜選擇大比例尺、高精度的地形地質圖(或地形圖)做為調查手圖,成圖比例尺一般不小于1:5000,重點地段宜采用1:20001:5000比例尺成圖,并且應有反映微地貌和巖土結構特征的剖面圖;地質環境條件中等或簡單的可采用1:250001:50000比例尺地形地質圖(或地形圖)做為調查手圖,成圖比例尺不小于1:50000。對收集的資料清單及完成的工作量詳細進行列表說明。6.1.4 調查點的布設應滿足下列要求:(1)布置在地質構造線、地層接觸線、巖性分界線、不同地貌單元及微地貌單元的分界線、地下水露頭以及各種不良地質現象分布的地段。(2)調查點的密度可根據評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成圖比例尺及擬建工程特點
39、等確定,按成圖比例尺一般一級評估每平方分米不小于5個點,二級評估不少于3個點,三級評估不應少于3個點。重點地段可適當加密調查點數量。6.1.5 調查或勘查點的記錄應準確、調理清晰、文圖相符。重要的調查點應附素描圖、柱狀圖、剖面圖或照片。6.2 場地地質環境調查6.2.1 氣象水文(1)調查降水、蒸發等氣象特征值,包括長周期年降水量變化特征,最大日降水量、最大過程降水量,一次降雨過程中連續大雨、暴雨天數及其年內時段分布等氣象特征。對存在泥石流地質災害或災害隱患的場地,應有更詳盡的極端降水量氣象特征值。(2)收集多年年平均氣溫,極端最高氣溫,極端最低溫度,日照時數,日照率,無霜期天數,凍土時間,最
40、大凍土深度,多年平均凍土深度等。(3)收集流域匯流面積,逕流特征,主要河、湖及其它地表水體(包括濕地、季節性積水洼地)的流量和水位動態,最高洪水位和最低枯水位高程及出現日期和持續時間,汛期洪水頻率及變幅等。(4)場地位于海岸帶時,應收集當地的最高、最低潮位和多年平均高(低)潮位。6.2.2 地形地貌(1)調查天然地貌成因類型、分布位置、形態與組合特征、過渡關系與相對時代。斜坡的形態、類型、結構、坡度、高度,溝谷、河谷、河漫灘、階地、沖洪積扇等分布特征,植被發育情況。(2)調查人工地貌類型(包括人工邊坡、露天采礦場、水庫、大壩、堤防、棄渣等)、分布位置、形態特征、規模、形成時間、運行現狀和對工程
41、的影響等,建(構)筑物分布情況。(3)在海岸帶,收集沿岸水下地形圖或海圖,劃分海岸、潮間帶及水下岸坡地貌類型,并調查其形態特征及物質組成。6.2.3 區域地質背景(1)搜集區域地質及構造背景資料,包括經歷過的構造運動性質和時代,各種構造形跡的特征、主要構造線的展布方向等,分析判斷在其背景下可能發育的地質災害與評估區的關系。(2)搜集評估區及周邊活動性斷裂的規模、性質、產狀等,分析研究現今活動特征和構造應力場及斷層活動規律,判斷對評估區的影響程度。(3)搜集區域地震歷史資料和附近地震臺站測震資料,分析判斷地質活動對評估區的影響及地殼穩定性。(4)根據區域地殼穩定性分區和判別指標一覽表(表6.2-
42、1)確定場地區域地殼穩定性。表6.2-1 區域地殼穩定性分區和判別指標一覽表穩定性地殼結構新生代地殼變形火山、地熱迭加斷裂角a布格異常梯度Bs(105mskm2)最大震級基本烈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穩定區塊狀結構,缺乏深大斷裂或僅有基地斷裂,地殼完整性好缺乏第四系斷裂,大面積上升,第四紀沉降速率0.1mm/a,缺乏第四系火山0-10°70-90°比較均勻變化,缺乏梯度帶M5.50.05基本穩定區鑲嵌結構,深斷裂連續分布,地殼較完整存在第四紀斷裂長度不大,第四紀地殼沉降速率0.1-0.4 mm/a,缺乏第四紀火山11-24°51-70°地段性異常梯度帶Bs=0
43、.5-0.25.5M6.00.1-0.15次穩定區塊狀結構,深斷裂成帶出現,長度大于百公里,地塊呈條形、菱形,地殼破碎發育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以來活動斷裂,延伸長度大于百公里,存在近代活動斷裂引起的M6級地震,第四紀地殼沉降速率0.4mm/a,存在第四紀火山、溫泉帶25-50°區域性異常梯度Bs=2.0-3.06.0M7.0-0.2-0.4不穩定區區域性異常梯度Bs3.0M7.250.46.2.4 地層巖性(1)收集評估區及周邊地層的層序,調查各類地層和巖漿巖的時代、巖性、結構、構造、產狀及其分布特征。(2)測量各地層代表性產狀。(3)調查其與地貌部位的對應關系,分析時代和成因。6.2.
44、5 地質構造(1)調查評估區地質構造的分布、形態、規模、性質及組合特點等。(2)調查地質結構面及構造結構面的規模、產狀、形態、性質、密度及其切割組合關系,分析地質結構面對地質體成災作用的影響。(3)分析區域活動斷裂引發的地質災害對評估區的影響。6.2.6 巖土體類型及工程地質性質(1)調查土體成因、巖性類型、厚度、土體結構、接觸關系及工程地質特征等,根據需要可投入適當的勘查工作量予以查明。(2)調查或勘查巖體巖性、結構面的類型、產狀及組合關系,結構面的發育、充填程度、巖體風化、巖體溶蝕等特征,根據需要可投入適當的勘查工作量。(3)按工程地質條件進行工程地質分區,當場地范圍較大且工程地質條件較復
45、雜時,宜按巖組類型進一步劃分。(4)特殊土調查濕陷性黃土基本特征調查:了解地貌類型及微地貌特征,了解濕陷性黃土地層及濕陷變形特征、厚度、成因與其它黃土地層的接觸關系、年代及分布,了解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對黃土濕陷的影響,黃土濕陷的形態特征、發育部位、可能影響的深度等,黃土的濕陷性質和變化規律、濕陷性黃土的厚度和濕陷性等級等。根據需要可投入適當的勘查工作量。軟土基本特征調查:軟土巖性、物質組成、結構和狀態特征、成因類型、時代、厚度、分布與埋藏特征,軟土壓縮變形、滲透固結與流變等工程地質特性,軟土層上、下相鄰土層的巖性、滲透性能、排水條件及地下水特征,軟土地區與軟土分布有關的自然和各種工程地質
46、現象,如土層的壓縮變形,地基、邊坡、堤岸等的失穩等工程地質問題。膨脹土基本特征調查:膨脹土的巖性、結構、礦物成分、成因類型、形成時代、土層厚度、裂隙發育狀況及分布規律。地形地貌、植被、地表徑流、地下水條件等對土層中水分增減和運動的影響。氣象對土層脹縮性的影響。膨脹土膨脹、收縮、壓縮等性能及指標,根據地質、地貌條件及脹縮性指標對膨脹土進行分類。調查建筑物的變形情況及建筑經驗。凍土基本特征調查:了解凍土區氣候特征和地面溫度特征、凍土層溫度及變化規律,凍土類型、分布規律,凍土層的巖性、厚度和上下限、結構特征及空間變化規律,地下水類型、補逕排條件、動態變化及水化學特征,了解不同巖性凍土的主要物理力學和
47、熱學性質,了解影響凍土凍脹、融沉特征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寒凍風化剝蝕作用和地下水凍脹、凍融作用為主形成的不同類型凍脹、融沉地貌的分布與特征、形成條件、演化規律及發展趨勢,各種類型融區的分布特征、融凍滑坡、泥石流發育程度、形成條件及發展趨勢。鹽漬土基本特征調查:鹽漬土的成因類型、發育厚度、含鹽性質和程度及其分布規律,影響鹽漬土形成和變化的氣候、地形、地貌、巖性、結構、地下水埋深和水質條件,鹽漬土鹽分聚集遷移的規律及其季節變化特征,鹽漬土的膨脹、收縮、濕陷、壓實、壓縮等工程地質性質指標。6.2.7 水文地質條件區域水文地質條件:調查地下水類型、巖性、各含水巖組特征、埋藏及其分布規律,確定富水性、
48、水化學特征;地下水補給、逕流、排泄條件,地下水動態特征及發展趨勢等。調查不同深度的機、民井水位埋深和出水量,利用狀況。調查各含水層組相互間的水力聯系及和地表水體的關系。收集或編制水文地質圖及水文地質剖面圖。分析地下水對評估區巖土體的影響及地質災害的關系。6.2.8 人類工程活動程度 了解社會經濟環境、主要工程類型、工程名稱、規模(等級)、建設及運行時間。 調查場地附近人類活動的類型、規模、分布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人類活動引發或加劇的地質災害發生的狀況,場地的地質環境效應及其與地質災害的關系。 調查場地附近的礦山已開采及規劃的范圍、層位、開采方式、開采規模、開采時間等。礦山剩余資源及儲量,礦山
49、將要開采范圍、層位、開采方式、頂板管理方法。調查礦山固體廢棄物堆放形成的尾礦庫對評估區的影響。調查場地附近的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其他人類工程活動如水源地、坡角開挖、坡頂加荷、切坡工程建設、斜坡開荒、坡面工程建設、大的廢水排放點及廢棄物的分布、數量、堆放形式、特性等人類活動情況。6.3 場地地質災害調查、勘查根據地質災害的成因、危害方式,或按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地質災害分類分級標準進行地質災害的分類調查或勘查。6.3.1 崩塌 調查崩塌的類型、規模、范圍,崩塌體的大小和崩落方向。崩塌類型可劃分為傾倒式、滑移式、鼓脹式、拉裂式及錯斷式。崩塌體規模按體積V(103m3)劃分為特大型(V5)、大
50、型(5V1)、中型(1V0.5)及小型(V0.5)。 調查或勘查崩塌的類型、規模、范圍,崩塌體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調查或勘查崩塌區的地質構造,巖體結構類型、巖性特征、結構面的產狀、組合關系、風化程度、力學屬性、延展及貫穿情況,水的活動情況,編繪崩塌區的地質構造圖。 調查崩塌時的降水或地震情況。 調查崩塌前的跡象和崩塌原因,如地貌、巖性、構造、地震、采礦、爆破、溫差變化、水的活動等。 收集當地崩塌史、易崩塌地層的分布和所處的地質構造單元等資料,相關災情及防治崩塌的經驗。 初步判斷崩塌成因機制及穩定程度,并確定影響范圍和對象。6.3.2 滑坡調查范圍應包括可能影響滑坡及受滑坡影響的整個地段按附錄D
51、進行調查?;碌牡孛膊课?、斜坡形態、坡度、高程、植被情況(發育特征及其變形、破壞歷史和現狀)等。調查或勘查巖土體類型、性質及接觸界線(面)、軟硬巖的組合與分布、軟弱夾層、風化層和松散層的厚度及其分布。調查或勘查結構面的產狀、形態、規模、性質、密度及其相互切割關系,與坡面的組合關系。調查地下水的補給、逕流、排泄條件。調查或勘查歷史滑坡和潛在滑坡的形態要素(平面、剖面形狀,滑坡后緣及兩翼裂縫的分布特征,前緣臨空面特征及剪出情況,前緣鼓脹、側緣邊坎等表部微地貌形態特征)、發展歷史、變形特征和現狀。分析滑坡的成因機制,確定其穩定性及影響范圍和對象。調查滑坡防治歷史和地方經驗。6.3.3 泥石流調查范圍
52、應包括整條溝谷至水嶺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響的地段按附錄E進行調查。確定流域內最大地形高差,上、中、下游各溝段溝谷與山脊的平均高差,山坡最大、最小及平均坡度,各種坡度級別所占的面積比率分析地形地貌與泥石流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確定地貌發育演變歷史及泥石流活動的發育階段。劃分泥石流的形成區、流通區、堆積區及圈繪整個溝谷的匯水面積。泥石流形成區的水源類型、水量、匯水條件、山坡坡度、巖層性質及風化程度,滑坡、崩塌、巖堆、斷裂等不良地質現象的發育情況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體物質的分布范圍、物源量。泥石流流通區的長度、寬度、溝床縱橫坡度、跌水、急彎等特征,溝床兩側山坡坡度、穩定程度,溝床的沖淤變化和泥石流
53、的痕跡。泥石流堆積區的堆積扇分布范圍、表面形態、縱坡、植被、溝道變遷和沖淤情況;調查堆積物的性質、層次、厚度,一般粒徑及最大粒徑以及分布規律。判定堆積區的形成歷史,估算一次最大堆積量。溝谷區暴雨強度、一次最大降雨量,冰雪融化和雨洪最大流量,地下水對泥石流形成的影響。泥石流溝谷的歷史,歷次泥石流的發生時間、頻數、規模、形成過程、暴發前的降雨情況和暴發后產生的災害情況,并區分正常溝谷或低頻率泥石流溝谷。調查可能引發泥石流的人類工程活動,包括各類工程建設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礦山尾礦、工程棄渣、棄土、垃圾等)的分布、數量、堆放形式、特性,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開荒及過度放牧等人類活動情況。收集當地防
54、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經驗。泥石流災害的調查方法宜采用遙感調查與實地施測相結合的調查方法。泥石流調查點應實測代表性剖面,并進行拍照、錄像或繪制素描圖。工作用圖宜采用適宜的比例尺。調查填卡記錄須逐一填寫,不得遺漏泥石流災害要素。對潛在泥石流應在基本要素和形成條件調查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其鄰近地區的泥石流發育狀況,并對因人類工程活動造成的溝坡改變和松散物堆積變化情況做進一步調查,分析其穩定性和危害性。6.3.4 采空塌陷調查建設場地周邊礦業權設置及變更情況,繪制礦業權設置圖,調查各礦業權單位開采歷史、開發利用方案、礦山探礦權及礦山規劃等資料。調查形成采空地面塌陷的地質環境條件和發展史。礦層的分布、層數、厚
55、度、埋藏特征和開采頂板的巖性、結構等。礦山的開采歷史過程和閉坑方式、時間,礦層的開采方法、時間、深度、厚度、頂板支撐及采空區的塌落時間、過程、密實程度、空隙和積水等。地表變形和分布特征,包括地表塌陷坑、臺階、裂縫位置、形狀、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與采空區、地質構造、開采邊界、工作面推進方向等的關系。層狀沉積礦山開采后地表移動盆地的特征,劃分中間區、內邊緣和外邊緣區,確定地表移動和變形的特征值。對于產狀變化劇烈的位置要重點進行調查,歷史上是否發生過抽冒型塌陷,發生地點、時間、規模。調查場地及周邊民營礦山企業或采礦點分布位置、開采歷史,因其普遍存在開采不規范,資料不健全、不準確,應對其資料進行甄別,宜適當增加勘查工作量以補充其資料的不足。采空區附近的抽、排水情況及對采空區穩定的影響。建筑物變形及其處理措施的資料等。搜集當地防治采空塌陷的經驗。6.3.5 巖溶塌陷巖溶塌陷多發生于碳酸鹽巖、鈣質碎屑巖和鹽巖等可溶性巖石分布地區。激發巖溶塌陷活動的直接誘因除降水、洪水、干旱、地震、活斷層等自然因素外,往往與抽水、排水、蓄水等人為因素密切相關,而后者往往規模大、突發性強、危害大。對巖溶塌陷的調查內容主要有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低功率氣動閥島用控制閥項目建議書
- 2025年家具配件項目發展計劃
- 勞動合同范例 門類
- 乒乓球運動與體育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
- 公路延期合同范例
- 茶百道的客戶關系管理
- 保險行業新人介紹
- 2025年智能制造裝備項目發展計劃
- 初中教師崗位聘任合同范例
- 2025年雙頻、雙模移動通信手機項目發展計劃
- 2024江蘇鹽城市交通投資建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小米在線測評題
- 《十萬個為什么》整本書閱讀-課件-四年級下冊語文(統編版)
- AQ6111-2023個體防護裝備安全管理規范
- 制作的不倒翁(課堂PPT)
- 設計進度控制措施
- 化工和危險品生產經營單位重大安全生產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宣傳掛圖(5頁)
- 海爾再循環產業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示范項目報告表 大氣專項(報批版)
- word模板之請柬1
- 貼片固晶作業指導書
- 四機賽瓦井下工具_連續油管工具20110607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