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學教育研究的歷史、現狀與反思_第1頁
民國文學教育研究的歷史、現狀與反思_第2頁
民國文學教育研究的歷史、現狀與反思_第3頁
民國文學教育研究的歷史、現狀與反思_第4頁
民國文學教育研究的歷史、現狀與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民國文學教育研究的歷史、現狀與反思摘要民國文學教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中的一項重要課題。民國文學教育研究在“重寫文學史”的思潮中誕生,因“民國文學”概念的提出而逐步走向深化。目前學界對民國文學教育的研究主要從“大學文化”“學科教育”“教育文化”與“教育體制”等四個方面來探討民國文學與教育的關系問題。盡管民國文學教育研究在“實體內容”和“制度形式”兩個方面都取得了不少學術成果,但是由于民國教育體制本身的復雜性和多質性,加之學科與學科之間存在的壁壘障礙,如何采用新的研究范式來處理民國文學教育研究的“中心”和“邊界”問題、“文學”與“史學”問題,成為民國文學教育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關鍵詞文學教育;

2、民國教育體制;中國現代文學;大學文化;民國文學中圖分類號I20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24917(20_)01001411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與民國教育體制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民國文學教育如何影響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發展與傳播,這一問題自1980年代末提出以來,與之相關的探討和研究一直沒有停止過?,F代文學與現代教育的關系研究最初從“大學文化與文學”的關系探討中延伸而來,又因“民國文學”概念的提出逐步走向深化,由此開啟了一種“學術試驗”,如今卻已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顯學”。作為一種跨學科研究的嘗試,“民國文學教育”這一概念雖已被諸多學者接納,但是關于它的學術定義、研究對象與研究范圍的

3、界定仍然處在“散漫無序”的狀態。20_年,沈衛威最先使用了“民國文學教育”這一概念來探討北京大學和“東南中央大學”兩所民國國立大學的文學教育和文學創作的差異。作者在文中采用了胡小石“文學教育,即文學之得列入大學分科”1之說來定義“民國文學教育”2。按沈衛威的定義,民國文學教育當特指“民國國立大學中的文學教育”,但是由于文學與教育的關系研究從一開始就在“現代性話語”的支配下走向泛化,大部分學者并未考慮研究對象的界定,也缺乏一定的綜述意識和問題推進意識。民國文學教育研究雖處在自由探索階段,但多少也顯示出“無秩序”的傾向。為了更清晰地呈現“民國文學教育”研究的歷史脈絡,總結“民國文學教育”研究的得失

4、,本文梳理了近20余年來的相關研究成果,從“歷史緣起”“現狀考察”和“問題反思”三個方面對此項研究加以綜合考察。一、民國文學教育研究的歷史緣起就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的學術路徑來看,從教育的角度來研究文學并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文學外部研究在1990年代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標志之一。依學術史的脈絡來看,它實際上是1980年代“重寫文學史”大討論的一種精神延續與書寫實踐。“重寫”是文學研究中常見的一種循環機制,它始終面臨著補充、修正與完善的任務,視野的拓展和范式的更新是它的常見形態,其目的在于完成文學史書寫的“學術化”,用史學的視野來敘述文學的發生、發展及其流變,準確地將中國現代文學作為“現代中國”

5、文化的一個重要側面反映出來。眾所周知,1980年代的“重寫文學史”思潮因為種種因素沒有形成廣泛而持久的討論,但是它的精神余波卻一直影響著后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書寫。如果說1980年代重寫文學史的動機在于用“啟蒙”的范式來修正建國以來不斷強化的“革命”范式,那幺1990年代及新世紀以來的重寫文學史,雖然延續了“重寫”的精神,但是這種延續并沒有拘泥于“范式”或“理論”的優劣,而是力爭回到具體的歷史現場中,從歷史的材料中尋找事件發生的真實狀態,由此應運而生的“民國文學”概念成為了近年來頗受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按照學者李怡的觀點,“重寫文學史”最終的歸宿不是一種“簡單的好奇與懷舊”,“而是一種理性的深度

6、追問: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敘述究竟如何更準確地反映中國歷史的真實面貌?!?從文學研究的角度出發,民國文學自然是重寫文學史精神的一種延續,它更多地帶有方法論上的意義,即將文學的發生與發展還原到廣闊的歷史空間去考察,跳出文學內部研究的純文學機制和理論機制“審美蹈空”的狀態,力爭以史學敘事和美學敘事的結合來打通文學與歷史的聯系,建立起一個相對科學完善的文學研究范式?;蛟S正如陳思和所言,“重寫文學史”對于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來說確實是一次學術的變革,它所引發的一系列文學史書寫實踐表明,文學史研究已經進入了“重寫”的良性循環機制中,它從典型現象出發帶來的是總攬全局的效果,跳出文學內部研究的局限,探討文學與時

7、代文化思潮、政治制度之間存在的關系,將文學從“革命范式”的敘事倫理中解救出來,研究它的“自治”與“控制”。關于中國現代文學與民國教育的關系研究,正是在這一學術變革大背景下的一種積極的研究實踐,然而要找尋它更具體的研究起點,還要回到1988年王瑤為北京大學90周年校慶而作的一篇文章上。這篇文章叫做希望看到這樣一本書,它收錄在1988年出版的精神的魅力一書中。王瑤想要看到什幺書?為何選擇在北大90周年的紀念會上提出來?為什幺說這次談話引發了中國現代文學史書寫中的“教育熱”?這里交集的一系列學術問題與時代問題是值得我們作細致分析的。1988年,王瑤基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政治疑慮”,試圖從另一個角

8、度打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新格局。他在希望看到這樣一本書中寫道:“由于我們今天仍然處在這個歷史進程之中,因此要寫出一本高質量的學術思想史或文化史還有很多困難,甚至象(像)黃宗羲明儒學案、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這類綜觀全局的書籍,一時也還難以出現;因此我想如果只選擇一個適當的角度或審視點,來考察中國在學術文化方面的現代化進程,可能是既具體有徵(征)而又能體現發展軌跡的,在現階段也比較容易著手。我是從一個關心這方面問題的讀者的需要提出這個希望的,并且認真想了一下,覺得如果把北大作為考察的角度或審視點,是相當典型的,容易說明全局性的問題和歷史進程。我設想這本書的名字可以叫做從歷屆北大校長看中國現代思潮,我覺得中國現在需要這樣一本書,我自己也希望看到這樣一本書。”4王瑤的愿望很快實現了,1988年,中國文化書院接受了王瑤的建議,編寫出版了北大校長與中國文化一書?;蛟S在當時部分研究者看來,王瑤的這種觀點有些“大題小做”,但是從后期的研究來看,這種“大題小做”中所包含的“問題意識”和“方法意識”對后來的研究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后來錢理群和陳平原關于教育與文學關系研究的文章中可以發現,王瑤當年的治學理念對二人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后來,陳平原在文學史視野中的“大學敘事”一文中將1988年出版的笳吹弦誦情彌切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五十周年紀念文集以及精神的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