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山地城市詞條概念 山地城市是廣義的概念。山地,包括地理學劃分的山地、丘陵和崎嶇不平的高原,它們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69%,其中山地約占33%,丘陵約占10%,高原約為26%。山地城市是指城市主要分布在上述山地區域的城市,形成與平原地區迥然不同的城市形態與生境。此外在占12%的平原地區和占19%的盆地地區,其城市本身修建在大于5°以上的起伏不平的斜坡地上,形成與平地城市不同的城市形態和生境條件,也應列入山地城市之列。 1992年中國山地城
2、市與區域環境研究中心建立,一大批研究、設計人員投入到山地城市研究中來。在西部大開發和加速城市化的進程中,高度珍惜并合理利用有限的山地資源,盡可能避免城市化進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和負面影響,建設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山地區域經濟社會生活的中心山地城市(鎮),已經成為我國政府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綜述目錄· 1 山地城市空間結構的特征與布局原則· 2 山地城市主要結構模型的建構1 山地城市空間結構的特征與布局原則編輯本段回目錄1.1 集中與分散矛盾對立的統一體由于山區和山地城市所處的地理區位、海拔高度、地形坡度、氣候、降雨和日照等自然
3、條件的差異,山地城市布局結構的類型也多種多樣。一般而言,當山地城市人口規模超過10萬人,就應該考慮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布局結構模式,切忌采取自由蔓延“攤大餅”式的過度集中連片布局,使城市無限制膨脹。集中,是城市文明和效率的本質體現,分散,則是山地城市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征,集中與分散,是一對矛盾對立的統一體,兩者的有機結合,是應對城市高密度化浪潮中現代山地城市人地關系矛盾的基本策略思想,重要的是對集中和分散有一個“度”的把握。 1.2山地城市空間結構布局的基本原則(1)有機分散與緊湊集中原則。協調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城市人口擴張與土地資源短缺的矛盾和高密度的人口集聚與生態環境承載力的矛盾,重構
4、城市發展與自然演進的動態平衡機制。 (2)就地平衡的綜合住區發展原則。建立工作(生產)與生活就地平衡的綜合住區發展模式,以減少市民上下班、購物在路途上的時間消耗和能源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3)多中心、組團結構原則。緩解由于人口向城市中心地區過度集中而引發的公共衛生、交通擁擠、能源消耗增加、熱島效應加劇和由此引起的空氣、噪聲污染和交通安全事故等生態安全與環境惡化的問題,使組織步行、自行車和公共交通、減少對私人小汽車交通的依賴成為可能,減少小汽車交通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和干擾,減少道路交通面積及其建設投資。 (4)綠地楔入原則。組團之間保留的陡坡、沖溝、農田、
5、林地、濕地等綠色自然隔離地帶和生態廊道,是山地城市空間布局結構的重要有機組成,同時也是生物流和能量流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生態綠地系統,發揮綠地系統的通風、降溫、降塵、減噪、凈化空氣、蓄水、減災防災、生物繁衍、改善環境質量、增加城市開敞空間等綜合生態服務功能,形成山地城市與自然 和諧的城市生態文化,為市民創造良好的戶外交往、休閑、游憩場所和動植物的棲息生境。 (5)多樣性原則。包括山地城市的文化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原則,有利于形成人與自然、人和生物、歷史與現狀、新城與舊城共生共榮、充滿生機活力的景觀格局。 (6)個性特色原則。凸現城市個性,強化城市
6、特色,包括自然環境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建筑風貌特色,克服現代城市單調和千篇一律的通病。2 山地城市主要結構模型的建構編輯本段回目錄2.1多中心組團模型重慶是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是我國最大的山城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圖1是重慶主城區空間結構形態,它體現了“有機松散、分片集中、分區平衡、多中心、組團式”大山城結構模型和立體化城市交通體系的構架。1960年編制的重慶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人口154萬人,用地約78km2,人均用地僅51m2。規劃采取有機松散、分片集中、分區平衡、多中心、組團式結構模型,從而確立了重慶市主城區發展的基本格局。全市分14個組團,每個組團平均不少于10萬人,1個主要中心,4個
7、副中心,工作居住就近組織、就地平衡,組團之間由自然綠地相隔。采取這樣的布局結構,使70%以上的居民靠步行方式流動。1997年,重慶成為直轄市,轄區總人口3114萬人,面積8.24萬km2,主城區城市人口250萬人,用地162km2,人均用地65 m2;規劃2010年,主城區人口320萬人,用地240km2,人均75m2。主城區主要在兩山所夾的丘陵槽地內發展,仍有60%居民靠步行在組團內流動。從重慶市域范圍看,仍然保持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城鎮體系空間結構發展格局(圖1、圖2),適應山城、江城和炎熱氣候條件的自然地理特點。此外如香港、廈門、珠海、桂林、宜賓、瀘州、溫州、南平等山水城市也屬此類發展類型
8、。 圖1重慶主城區空間結構形態 圖21998年重慶市總體規劃 2.2新舊城區分離模型麗江古城位于滇西北高原云嶺山脈主峰玉龍雪山山麓,海拔2400m左右,為納西族故鄉和東巴文化中心,距今已有850多年的歷史。古城西枕獅子山,北依象山,南朝視野開闊的麗江壩區,冬避西北寒風、夏納西南涼風,城市選址與布局科學合理(圖3)。城市總體規劃布局結構采取“有效保護古城,積極發展新區”的原則,在舊城西北另辟新區,形成舊城與新區相對獨立的三個組團,從而使古城得以有效地保護(圖4)。此外還有大理、南平等,均屬此類。圖3麗江縣城選址
9、0;圖4麗江縣城現狀(1983年) 2.3綠心環形生態型模型 樂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樂山市總體規劃中(圖5),市域采取復合城市群空間結構,形成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林。主城區采取生態型的綠心環形結構發展模型和獨特的空間結構形態。其規劃成果于1992年參加巴西里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的“未來生態城市”非政府高峰論壇,獲聯合國技術信息促進系統(中國國家分部)“發明創造科技之星獎”(圖6)。 圖5樂山市中心城區近、中、遠期總體規劃 圖6樂山綠心環形生態型結構模型與同心圓城市結構模型的比較
10、160;2.4 城鄉融合模型岑溪縣城位處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帶、三面環山的三角形河谷臺地上。義昌河由西向東南的槽地中心流過,其出口處在兩山的狹小山谷,每年汛期,河流兩側槽地形成洪泛區,為農業高產地(圖7)。建成區面積約3km2,城鎮人口4萬人,人均用地75m2。規劃人口10萬人,規劃用地9km2,遠期人口可發展到16萬人,規劃用地20km2。規劃布局結合自然生態特點,保留了河流兩側集水區的農耕地、自然山林和水系,城市向兩側高臺地上平行發展,避免洪水淹沒的危險。舊城東北為農業居民區,西北下風側為工業發展用地,城市公共活動中心為一主(舊城)、一副(新區)分列東西兩翼,形成融山、水、田、
11、林、城為一體的山水城鎮景觀格局,體現了工農結合、城鄉融合、城鄉一體化的山地城市空間結構發展新模式(圖8)。 圖7岑溪縣城用地現狀(1991年) 圖8岑溪縣城規劃總平面(1991-2010年) 2.5 指掌或枝狀模型 仁壽縣城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的農業產區的丘陵地帶、兩山夾峙的谷地。規劃區地形起伏,景觀豐富(圖11)。為避免城市“攤大餅式”擴張對生態環境和城市交通帶來的不利影響,1995年規劃以舊城為主體,結合自然條件,沿213國道成扇形分布5個26萬人大小不等的組團,組團之間有河湖水系、沖溝、農田、園林綠地形成永久性隔離帶和自然景觀豐富生態條件優越的開敞空
12、間,形成指掌狀空間結構形態。工作與居住、生產與生活就地平衡,指掌之間有便捷的公共交通相聯系;指掌內部交通以步行為主,輔以自行車交通,使小汽車的使用減少到較低程度,創造了安全、衛生、舒適、寧靜的居住和工作條件。規劃城市人口規模25萬人,用地規模22km2。規劃成果獲1998年度重慶市優秀規劃設計一等獎(圖9)。圖9仁壽縣城現狀(1995年)地處湖北省西北部、武當山脈北麓、漢江南岸的十堰市,為新興的汽車工業城,境內山巒起伏,沖溝發育,城市布局結構受地形限制,逐漸形成樹枝狀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 圖10仁壽縣城規劃(1995-2020年) 2.6
13、環湖組團模型 長江三峽水利工程的175m蓄水方案,峽口水面上升,使巫山縣城全部受淹,形成了3.8km2的湖面,遷建的新縣城環繞湖面成組團式布局(圖11),地形、地質條件復雜,用地破碎,生態脆弱,三條大沖溝及多處滑坡體給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帶來極大難度。在對遷建用地自然生態條件進行全面系統評價的基礎上進行了縣城整體遷建規劃與修建性詳細規劃。新城道路由低到高沿等高線蜿蜒而上,對三條大沖溝進行治理,形成組團之間的綠色景觀帶,突出表現新城整體形象和獨特的山水景觀格局(圖12)。圖11巫山新縣城環湖組團型總體規劃模式 圖12巫山新縣城詳細規劃 2.7星
14、座型發展模型無錫城市枕山濱湖,水網發達,自然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高速發展的同時,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突出,困擾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001年,規劃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分析評價無錫城市生態系統的敏感性與穩定性,通過生態因子疊加、自然生態資產評價,綠地形式評價,歷史文化資源和城市開發度等的評價,作出無錫市生態適宜性綜合分析評價圖,提出無錫進一步發展的星座式城市結構模型的總體格局(圖13),以協調“發展”和“控制”的矛盾,重構城市發展與自然演進的平衡。 圖13無錫市空間形態結構示意(2001-2020年) 2.8長藤結瓜式模型
15、 煙臺市位于膠東半島東北部,背山面海。南山風景區綠心位處煙臺市中南部,面積逾60km2,為煙臺城市總體結構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煙臺市總體規劃,城市向西北和東南兩個方向各有四個組團跳躍式發展,形成長藤結瓜式的空間結構(圖14)。為有效發揮綠心重要的景觀、生態服務功能,2003年進行了南山風景區的生態規劃,以自然生態和景觀生態評價為基礎,以生態保護和生態復建為目標,適度進行旅游開發,建成煙臺市最大的森林公園和風景區,為市民提供休閑、旅游、健身的活動場所,形成大煙臺的山、海、城、島,自然與人文交融的城市總體景觀格局。圖14煙臺市土地利用規劃(1993-2010年) 位于四川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氣設備信號完整性分析與設計考核試卷
- 淀粉行業的市場數據統計與分析考核試卷
- 棉麻企業戰略規劃與資源配置效果評估與調整考核試卷
- 農業經濟全球化2024年試題及答案
- 煙草制品零售法律風險防范考核試卷
- 2024年項目管理知識點回顧試題及答案
- 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發展趨勢考核試卷
- 白酒釀造與酒體設計創新考核試卷
- 破產債權清理方案范本
- 洗滌劑產品創新與專利申請考核試卷
-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復習
- 床旁超聲監測胃殘余量
- 城市地下管網建設項目風險評估報告
- 碳管理系統平臺解決方案
- 第36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 紡織創新材料的應用
- 北師版小學六年級下學期《數 學 好 玩》教案
- 醫院培訓課件:《靜脈中等長度導管臨床應用專家共識》
- 新生兒科護理文書
- 奇特的視覺圖形 課件 -2023--2024學年浙教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下冊
- 《公路橋梁施工監控技術規程》(JTGT3650-01-2022)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