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住校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主觀生活質量的關系._第1頁
中學住校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主觀生活質量的關系._第2頁
中學住校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主觀生活質量的關系._第3頁
中學住校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主觀生活質量的關系._第4頁
中學住校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主觀生活質量的關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學住校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主觀生活質量的關系中學住校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主觀生活質量的關系 摘 要 以中學一、二年級住校生為研究對象,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簡易應對方式量表和兒少主觀生活質量量表對其進行隨機抽樣問卷調查,了解他們主觀生活質量、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的情況,探討他們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主觀生活質量三者之間的關系,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學依據。研究結果顯示:(1)中學住宿生主觀生活質量總體水平屬于較低水平范圍;(2)中學住校生當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消極應對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3)城鄉中學住校生在社會支持利用度這一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4)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主觀生活

2、滿意度均存在顯著相關;(5)主觀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應對方式對主觀生活質量有顯著的預測作用。關鍵詞: 主觀生活質量;社會支持;應對方式;住校生Abstract To take the students at senior high school (gradde1,grade2) as research object . Did random questionary research among these students by tables of “assessments of social support”, “simple ways to cope”, “childrens subje

3、ctive quality of life”.From these forms we got a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social support and ways to cope. Then figure out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he social support, ways to cope and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Hope to the conclusions would be useful to middle school stu

4、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 1: Overall level of High school boarders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belongs to the scope of the lower level, Life satisfaction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2: Among students live in campus who are only children are differ

5、from who are not only children in the negative responses,3 Urban and rural areas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on campu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utilization of social support factor, urban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a subjective support and objective support scores higher than the rural

6、high school students, 4 There exis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life satisfaction. 5: The using of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support better prediction on SLQ .Key words: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s; hig

7、h school boarders 1 問題的提出1.1引言中學階段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住校生。他們離開了家庭的時刻呵護,獨自在學校就不僅僅要承擔來自學業的壓力,生活處處都在給他們種種挑戰。研究表明有30.3%的中學留守兒童存在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李瑩,2003)。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而主觀生活質量作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和影響因素成為進入人們注意的焦點。主觀生活質量就是指人們對各方面的生活感受和社會心態(張萬軍,李杰等,2010)。也有研究者將主觀生活質量定義為: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所感受到或所承擔的生活質量(周長城,蔡靜誠,2004)。社會支持的界定,每個研究者都有著自

8、己的理解。從有關文獻中可知,與社會支持相近的詞有:有意義的社會接觸、社會網絡、密友的可獲得性、社會紐帶等。雖然表述不同,但是意義卻是一樣的,也就是在應激狀態下,個體通過與外界互動,使得自己的心理狀態的生活恢復到和諧中來,從而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國內學者肖水源采用多軸評價法編制了社會支持評定量表,量表有十個條目,有三個維度,即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此量表能很好的反映個體的社會支持水平(肖水源, 1987)。國內對應對方式的界定也是有著各種聲音。梁寶勇(梁寶勇,1999)認為應對方式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事件時所采用的認知調節和行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應對方式可理解為人們對付內外環境要

9、求及其有關的情緒困擾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肖計劃,許秀峰等人(1996)認為,應對方式是指個體面對應激環境或遭受應激事件時,為了順利解決或平衡因應激事件或應激環境帶來的相應問題,從而采取的各種應付辦法和策略。黃希庭等(2000)認為應對方式是個體面臨挫折和壓力時為減輕其負面影響而做出認知與行為的努力過程。王振宏(2001)指出應對方式是個體面對挫折或壓力時所采用的認知和行為方式。本文對應對方式界定適宜采用梁寶勇的:人們為對付壓力事件時所采用的認知調節和行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1.2研究的現狀社會支持的作用已經得到相關研究的證實,當然,這作用是包括正負兩面的。從正面來看,當個體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

10、時,往往會提高活動效率,減少焦慮、煩惱等負面情緒。有研究發現的負面效果是尋求支持的人往往被看做是個體患病的因素之一,這也許是因為向別人尋求幫助致使自尊的降低和負債感(Bolger,2000)。研究也發現,在運用社會支持以應付應激事件上存在文化差異,亞洲人和亞裔美國人相較于歐裔美國人更少的尋求社會支持,其原因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避免他人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Taylor,2004)。相關研究顯示,社會支持與危機脆弱性呈負相關(劉取芝,2005);與個體身心健康存在顯著地正相關,社會支持缺乏與社會惰性、壓抑、焦慮呈現顯著負相關(王雁飛,2004)。關于社會支持對心理的作用機制存在的分歧主要是在社會

11、支持的主效應模型和緩沖模型之間,研究成果中有支持主效應模型的,也有支持緩沖模型的。從以前的研究成果來看,應對方式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在生活和學習中,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的留守中學生, 其心理問題越多。年齡、學習壓力大、消極應對是農村留守中學生心理衛生問題的危險因素, 而家庭支持和主觀支持是其保護因素(王東宇,林宏,2003)。大多研究表明中學生應對方式在年齡、性別和人格上有著差異,這些差異分別存在于不同的某幾種策略,而不是所有的應對方式上都有差異。如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女孩比男孩更傾向于尋求幫助和支持(Seiffge-Krenke ,1993)。從黃希庭等(2000)對中學生應對方式的研究結果中可知

12、,中學生應對方式的變化隨年齡的增長趨勢并不明顯 。有研究得出在解決問題時應對方式的采用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多(Vaillant,1976)。也有研究顯示隨年齡增大而減少使用(Band&Weisz,1988)。眾多研究表明,在主要應對方式的使用上各年齡階段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就一般來說,個體在應激情境中更傾向于使用積極的應對方式。對于這樣一些不盡相同或是矛盾的研究結果,Seiffge-Krenke(1993)認為不同年齡發展模式不一樣,可比性不強。1.3成果與不足1.3.1成果國內對主觀生活質量的研究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才開始著手,但三十年的研究進展還是較快的,成果也頗豐。對影響生活質量的因

13、素的研究也是相當豐富。最近這十年來,學者們不僅熱衷于研究群體的主觀生活質量狀況,對主觀生活質量的相關變量的研究也是越來越深入。研究的對象不再是局限于某一個群體,而是慢慢的擴展開來,為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或依據。1.3.2不足最近這十年來,學者們不僅熱衷于研究群體的主觀生活質量狀況,對主觀生活質量的相關變量的研究也是越來越深入,但對主觀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的研究還相對較少,特別是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對主觀生活質量的關系研究更是少見。本研究即要進一步探究住校生主觀生活質量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關系。1.4問題的提出1.4.1 研究的內容(1)調查中學住校生的主觀生活質量,即a.不同性別

14、、b.不同地域(城鎮、農村)、c.獨生與非獨生、d.不同年級中學住校生的主觀生活質量。(2)調查中學住校生的應對方式,即a.不同性別、b.不同地域、c.獨生與非獨生、d.不同年級的應對方式。(3)調查中學住校生社會支持,即a.不同性別、b.不同地域、c.獨生與非獨生、d.不同年級的社會支持。(4)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主觀生活質量之間的關系。1.4.2研究的目標通過對中學住校生SLQ、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的特點及關系研究,為提高住校中學生的生活質量,增強其適應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提供一些參考意見及建議。(1)中學住校生主觀生活質量狀況;(2)中學住校生應對方式特點;(3)中學住校生社會支持特點;(

15、4)中學住校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主觀生活質量的關聯1.4.3 研究的意義(1) 理論意義、。(2)實踐意義 重要的實踐意義。2 研究的方法2.1研究對象以貴州省遵義地區3所中學的一、二年級住校生為對象,共發放問卷共400份,收回問卷364份;剔除無效問卷24份,得到有效問卷340份。其中一年級學生172人,二年級學生168人;男生134人,女生206人;獨生子女44人,非獨生子女296人;城鎮人口37人,非城鎮人口303人。2.2研究工具2.2.1社會支持量表 青少年社會支持量表(葉悅妹、戴曉陽,2008)屬于自評量表,包括3個維度,即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由戴曉陽、葉悅妹、王

16、娥和崔漢卿于2008年編制。該量表是以肖水源的社會支持理論模型為基礎。共17個條目,均采用五點Likert量尺,分別記為1-“不符合”、2-“有的不符合”、3-“不確定”、4-“有的符合”,以及5-“符合”。問卷3個分量表的系數中學生樣本分別為0.891、0.852和0.836,全量表為0.920,重測信度分別為0.856、0.842、0.823和0.882。2.2.2簡易應對方式量表解壓寧編制(戴曉陽,2010)共20個條目, 分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2個因子,包括20個條目。采用四級評分,從“0=不采取,1=偶爾采取,2=有時采取,3=經常采取”。問卷的重測信度為0.89,Cronbach系

17、數為0.90,積極應對因子系數為0.89,消極應對因子系數為0.78。各維度得分越高,則表示更傾向于采用該應對方式。2.2.3兒少主觀生活質量量表(ISLQ)本研究采用程灶火等(1998)編制的兒少主觀生活質量量表,該問卷分8個維度,共52題。其中認知成分的有家庭生活7條、同伴交往6條、學校生活8條(3條反向計分)、生活環境5條、自我認識6條這5個維度;抑郁體驗7條、焦慮體驗8條、軀體體驗5條這3個維度屬于情感成分,均為反向計分。該量表評分采用Likert 4級量尺,分別是1-“沒有”、2-“有時”、3-“經常”、4-“總是”,采用百分制,得分越高,滿意水平越高。全量表的系數為0.884,情感

18、成分和認知成分的系數分別為0.797和0.886,8個維度的系數在0.540-0.835。15高中住校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主觀生活質量的關系2.3 數據處理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利用描述統計、t檢驗、相關、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數據分析。3 結果與分析3.1中學住校生主觀生活質量3.1.1不同性別中學住校生的主觀生活質量表1 中學住校生主觀生活的性別差異(N=340)項目男(M±SD)女(M±SD)tP家庭生活 17.39±3.63 17.84±4.33 1.010.313同伴交往 16.57±3.55 17.

19、26±3.72 -1.694 .091學校生活21.61±3.89 21.87±4.16 -0.581.561生活環境 12.60±3.21 12.53±.54 0.166.868自我認識14.89±3.41 14.49±3.53 0.792.338軀體情緒 16.10±2.21 15.79±2.91 1.046 .296焦慮體驗21.49±4.13 20.46±4.07 2.268*.024抑郁體驗22.43±3.54 21.79±3.59 1.617.107認知

20、成分 83.06±12.71 84.00±13.56 -0.638.524情感成分 60.02±7.83 58.04±7.94 2.260*.024全量表143.09±16.64142.05±17.59 0.166.868注:* p<.05, * p<.01, * p<.001,下同。由表1可知,男女生的主觀生活滿意度與常模(程灶火, 男158.61±16.76,女161.18±18.17)相比均屬于較低的水平。在因子水平,男女生只在“焦慮體驗”(屬情感成分)有顯著差異,即男生在焦慮體驗因子上略高

21、于女生;在成分水平,只在情感成分差異顯著,即男生在情感成分上略高于女生;在全量表水平,未見顯著的性別差異。3.1.2不同生源地中學住校生的主觀生活質量表2中學住校生主觀生活的地域差異項目城鎮(M±SD)農村(M±SD)tp家庭生活16.62±3.9917.79±4.07-1.655.099同伴交往17.11±3.3016.98±3.71.205.838學校生活19.56±4.2922.03±3.94 -3.562*.000生活環境11.59±3.1712.67±3.42-1.827.069自我認

22、識15.56±3.2914.53±3.491.700.090抑郁體驗22.02±3.4922.04±3.60-.031.976焦慮體驗21.89±4.1220.74±4.111.605.110軀體情感15.02±3.0216.02±2.59-2.171*.031情感成分58.94±7.6358.81±7.99.094.925認知成分80.45±9.8284.02±13.54-1.988.052全量表139.41±13.33142.83±17.60-1.14

23、6.253由表2可看出,在因子水平上,在學校生活方面和軀體情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即農村得分高于城鎮得分;在成分水平上城鎮與農村雖未見顯著差異,但在認知成分上很接近顯著水平,農村得分高于城鎮;和主觀生活全量表水平上,城鎮和農村沒有顯著差異。3.1.3獨生與非獨生中學住校生的主觀生活質量表3獨生子女與非獨生中學住校生主觀生活質量差異(N=340)項目獨(M±SD)非獨(M±SD)tp家庭生活18.02±3.8917.61±4.10.624.533同伴交往17.09±3.5816.97±3.68.193.847學校生活20.88±

24、4.4021.90±3.98-1.554.121生活環境12.56±3.6412.55±3.38.019.984自我認識16.09±3.2914.43±3.46 2.972*.003抑郁體驗22.20±3.0922.02±3.65.318.751焦慮體驗21.45±4.2320.78±4.101.012.312軀體情感15.22±2.7116.02±2.63-1.854.065情感成分58.88±7.5458.82±8.01.051.959認知成分84.65

25、7;13.2683.48±13.23.550.583全量表143.54±16.35142.30±17.35.446.656從表3可知,在因子水平上,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只在自我認識因子有顯著的差異,即獨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獨生子女;在成分水平和全量表水平上,均未見顯著差異。3.2中學住校生的應對方式表4 中學住校生的應對方式項目積極應對消極應對男(M±SD)2.677±0.4132.194±0.515女(M±SD)2.685±0.4212.167±0.484T-.125.587P.901.558城鎮(M

26、77;SD)2.581±0.5072.233±0.491農村(M±SD)2.685±0.4072.165±0.503T-1.200.801P.237.424獨生(M±SD)2.654±0.421 2.417±0.465 非獨生(M±SD)2.687±0.4182.144±0.506T-.448.587P-.655 .001 高一(M±SD)2.686±0.3922.154±0.512高二(M±SD)2.674±0.438 2.209&#

27、177;0.491 T.224-.969P.823 .333結果顯示,在應對方式各維度上,性別、城鎮與農村、不同年級均沒有達到差異顯著水平;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只在消極應對這一維度上有著顯著差異,進一步的單側檢驗發現,獨生子女高于非獨生子女。3.3 中學住校生的社會支持表5 中學住校生的社會支持項目主觀支持客觀支持社會支持利用度男(N=134)M±SD2.471±.7772.363±.6192.739±.695女(N=206)M±SD2.331±.8302.287±.7132.559±.787T1.5641.017

28、2.164*P.119.310.031城鎮(N=37)M±SD2.378±.7842.486±.7992.794±.755農村(N=303)M±SD2.387±.8162.296±.6602.610±.755T-.0641.6081.397P.949.109.163獨生 (N=44) M±SD2.377±.7492.371±.7212.607±.553非獨生(N=296)M±SD 2.387±.8212.309±.6722.633±.7

29、82T-.080.566-.271P.936.572.787 高一(N=172)M±SD2.344±.7832.335±.6612.560±.718高二 ( N=168)M±SD2.429±.8402.298±.6962.701±.789T-.972.506-1.731P.332.613.084結果顯示,男女生在社會支持利用度這一維度上達到差異顯著性水平,即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城鎮與農村、不同年級、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社會支持各維度上都沒有達到差異顯著性水平。3.4 中學住校生主觀生活質量、社會支持與簡易應對方式的

30、關聯3.4.1社會支持與主觀生活質量的相關表6社會支持與主觀生活質量的相關項目主觀支持客觀支持社會支持利用度家庭生活-.241*-.341*-.258*同伴交往-.580*-.249*-.247*學校生活-.355*-.176*-.284*生活環境-.398*-.297*-.294*自我認識-.356*-.198*-.208*抑郁體驗-.319*-.185*-.280*焦慮體驗-.096.044.002軀體情感-.097-.066-.131*情感成分-.226*-.083-.169*認知成分-.540*-.357*-.366*滿意度-.520*-.313*-.359*從表6可以看出,社會支持與

31、主觀生活質量在因子水平、成分水平和全量表水平上存在普遍的相關,其中主觀支持與因子水平上的同伴交往、成分水平上的認知成分、全量表的相關度絕對值大于0.5,相關性較高。社會支持各維度與主觀生活質量中的焦慮體驗相關性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3.4.2社會支持對主觀生活質量的回歸表7 社會支持對主觀生活滿意度的回歸模型B 標準誤tP(常量)172.0972.84760.443.000主觀支持-1.571.333-.371 -4.715*.000社會支持利用度-.442.207-.117-2.142*.033 已排除變量:客觀支持以社會支持的3個維度為預測變量(自變量),以主觀生活質量全量表為因變量,采用逐

32、步法作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只有主觀支持、社會支持利用度進入模型,說明主觀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能夠有效預測主觀生活質量。3.4.3認知成分與情感成分對主觀生活質量的回歸表8認知成分與情感成分對主觀生活質量的回歸結果模型B標準誤差tP(常量)3.898.000.0001.000認知成分1.000.000.7684.455*.000情感成分1.000.000.4622.677*.000 以主觀生活質量量表的2個成分為預測變量,對主觀生活質量全量表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認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對主觀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預測作用。3.4.4應對方式與主觀生活質量的相關表9應對方式與主觀生活質量的相關項目積

33、極應對消極應對家庭生活.206*-.090同伴交往.205*-.072學校生活.341*-.184*生活環境.283*-.142*自我認識.263*-.046抑郁體驗.206*-.298*焦慮體驗-.009-.109*軀體情感.073-.236*情感成分.113*-.270*認知成分.367*-.153*全量表.334*-.242*表9顯示,除焦慮體驗、軀體情感因子外,積極應對方式與主觀生活質存在普遍的正相關,其中學校生活、認知成分和滿意度的相關性大于0.3;消極應對方式與學校生活、同伴交往和自我認識沒有達到顯著相關,與其余因子水平、情感成分、認知成分和全量表存在負相關。3.4.5應對方式對主

34、觀生活質量(認知成分、情感成分、滿意度)的回歸表10應對方式對認知成分的回歸結果模型B標準誤tP(常量)61.4555.03112.214.000積極應對12.0641.592.3787.576*.000消極應對-4.6451.317-.176-3.527*.000表10的結果顯示,以積極應對、消極應對為預測變量,認知成分為因變量,結果顯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均進入模型,說明應對方式對認知成分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表11應對方式對情感成分的回歸結果模型B標準誤tP(常量)61.7543.15819.554.000消極應對-4.406.827-.278-5.329*.000積極應對2.487.99

35、9.1302.488*.013應對方式對情感成分的回歸結果(見表11)可知,積極應對方式對情感成分有著正向預測作用,消極應對方式對情感成分有著負向預測作用。表12應對方式對主觀生活質量的回歸結果模型B標準誤tP(常量)123.2096.48718.992.000積極應對14.5512.053.3507.087*.000消極應對-9.0511.698-.263-5.330*.000以應對方式為預測變量,主觀生活質量全量表為被預測變量作逐步回歸分析,結果如表12所示,應對方式對主觀生活滿意度有著較為顯著的預測作用。4 討論與結論4.1討論 4.1.1中學住校生的主觀生活質量處于較低的水平從總體上來

36、看,中學住校生的主觀生活質量處于較低的水平,這一結果與劉雪珍對農村寄宿小學生的研究結果相似(劉雪珍,2012)。中學住校生對生活環境這一項的滿意度得分是最低的。我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也許是住校生在學校的生活環境與在家里的生活環境相差較大,不能很好的適應學校的環境,缺乏與家人的聯系,又不愿與學校溝通,使得情親關愛不夠,學校不能及時照顧,導致學生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來處理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事件,以至于學生不能在生活中感受到滿意感。4.1.2農村學生與城鎮學生在學校生活方面和軀體情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農村學生與城鎮城鎮在學校生活方面和軀體情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即農村得分高于城鎮得分。這

37、也許是農村學生由于從小生活條件較城鎮差,養成了較為堅韌的性格,對學校的生活環境能夠較快適應。,結果還得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自我認識因子上有著顯著的差異,即獨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獨生子女。這可能是獨生子女的生長環境較為孤單,相對非獨生子女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自我。4.1.3主觀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對主觀生活質量有顯著地預測作用社會支持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主觀支持,是指個體在社會中感受到的被尊重、被理解和被支持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它與個體自身的主觀感受有很大的關系,本研究中住校生在主觀支持上的得分比其它兩項都低,說明來自他人的客觀的經濟支持和精神支持還不夠,沒有讓他們較多的感

38、受到并加以利用。主觀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對生活滿意度有預測作用,說明住宿生的社會支持還沒有達到能夠讓他們充分體驗到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程度。 通過對不同性別的學生在社會支持各因子上的差異檢驗可知,在社會支持利用度這一因子上,男女生存在顯著差異,男生明顯高于女生。這可能是男生性格多外向,人際圈子較逛,能夠利用的社會支持較多,且能盡量利用。4.1.4應對方式對主觀生活質量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應對方式對個體的心理健康起著不可忽視的維護作用。本研究顯示,應對方式對生活滿意度有著顯著的預測作用。積極應對也對生活滿意度也有正向的預測作用。中學住校生在應對生活當中發生的各種事件時,主要采取的是積極應對方式,

39、這與張靜芬等(蘭玉萍,張靜芬,2003)的研究結果一致。可能是隨著生活經歷的豐富,住校生在面對挫折時較能理性的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且能夠主動積極尋求幫助。在應對方式與主觀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積極應對與主觀生活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這表明,應對方式越積極,主觀感受到的生活滿意度越高,越容易有積極的情緒體驗,這與以往研究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影響的研究結果相似。以上研究結果可以得知,住校生在生活中承受的壓力是很大的,他們要面臨來自生活、學習、人際關系等許多復雜的問題,況且中學生這一階段身心尚未發育完全,又不得不獨自處理問題,但是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不夠,所以要極其重視對住校生消極應對方式的調

40、整,注重培養他們積極的應對方式。不僅要從精神上多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現實中的困難,而且還要在應對方式技巧上對他們加以正確的指導和支持,使他們在面對問題時能更加自覺有效地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能夠建立起戰勝困難的信息,以提高他們的主觀生活質量,進一步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4.2 結論4.2.1 總體來看,中學住校生的主觀生活質量處于較低的水平;在因子水平上,男女生在焦慮體驗因子上有顯著差異,農村與城鎮在學校生活方面和軀體情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自我認識方面有著顯著的差異;在成分水平上,男女生在情感成分上有顯著差異;全量表水平,未見顯著的性別、地域、年級等差異4.2.2 獨生子女與非

41、獨生子女在消極應對這一維度上有著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在社會支持利用度維度上達到差異顯著性水平。4.2.3 社會支持與主觀生活質量在因子水平、成分水平和全量表水平上存在普遍的顯著相關;除焦慮體驗、軀體情感因子外,積極應對方式與主觀生活質量相關性顯著;消極應對方式與學校生活、同伴交往和自我認識沒有達到顯著相關水平,與其它因子、情感成分、認知成分和全量表存在相關。4.2.4 主觀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對主觀生活質量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積極應對方式和消極應對方式能夠預測主觀生活質量。5 建議5.1 學校的關注學生的主觀生活質量應該引起重視,主觀生活質量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學校要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意識的

42、樹立,多與學生進行不定期的溝通,加深對他們的了解,也幫助他們加強自我認識,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優點,積極應對學校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學校可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來幫助學生走出學業負擔的重壓及建設學生的人際關系,讓學生在繁重的學業之余可以體會輕松愉快時光的同時,認識新朋友。擴建人際圈。重視宿舍文明建設,評優爭先,讓學生學會創建文明、衛生的宿舍環境、這不僅是美化學生自己的住宿環境,還可以鍛煉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舉辦多樣的體育競技比賽,讓學生明白作為新世紀的青年,除了要學習成績好之外,還要有個強健的體魄才行。學校也要重視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讓學生成長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5.2 家庭的重視孩子在家長的眼里都是個

43、寶。孩子在住校期間,除了必要的經濟支持以外,還要來自精神上的支持,最重要的是這些支持要讓他們領悟到,并加以利用。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家庭教育,多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培養他們健康合理的日常行為習慣,有意識的鼓勵他們交朋友,建構良好的人際關系。孩子在住校期間,也要定期打電話,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孩子在家期間千萬不能嬌慣,可以讓他們適當的做些家務,多與他們聊一些學校的事情,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家人的關愛,支持他們在遇到困難時多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獨生子女家庭更是要注意孩子生活獨立性的培養,鼓勵他們走出自己狹小的圈子,在經濟和精神上全力支持他們參加有益于自身發展的課外活動。家長

44、應主動與老師聯系,獲得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盡量與學校教育同步。只有家長和學校雙管齊下,學生才能更好的自我成長。5.3 學生自己的準備作為一個中學住校生,在學校很大部分是要靠自己。所以,中學生在住校前首先要做好自己思想方面的工作和現實中的準備。學生在進入學校校住宿前,應盡可能的了解在學校住宿的相關情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在學校住宿學習期間,可制定合理的日常學習生活計劃,并嚴格按其執行,學習生活計劃應勞逸結合;積極主動參加社團、小組活動,擴大自己的人際圈,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真誠對待他人,同時也要善待自己。在利用社會資源幫助自己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成長。參考文獻 李瑩.天津市青年主觀生活質量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