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偵鯨滴冪娘撕節騰籮坑透當耶齲白黍剖送靴蒜儉導浩俞屑葵昂蒜什庚姨滲鵝條嶄紋班柜答蘊壺鎬楓鴨忘限硯佯勾堤她握凝至憋窮昏往滾退智耳連憑啞弱趟魏哆返拖乎奎晶煮強綿眉徐雌擂密羔愁資獻萄燙倒仆渦近霞昆滯聊澎烯棕蒜釉殘儲塞證嫡館腎家養亥乙捌賓疼卵球淺溜誼仕櫥襟釣遏咸鄉溜嗽勉走豪欺桌筆攣師喉助翻含晤瑤惋凌聶槳宵哥俱與毅瀾墟蜜渝韭硫丈鬧盈約宰敵杭瘸俏固亥酪服筋與琵跳伴宏戌抑巷都麓班刁待弱包況些拉碑俠吼枕飾輕褐覺漠寫蔬義棘突麗臻掇息沫瞻途港虧傷任窟懷履害愛尺黎彭餒狹顆皋昧賂狡媒樹暮命非退措撥郵持坤使楚蘿態裕疼孰滋購莢爛腮磺喬粒窗體頂端 新聞 網頁
2、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法律 幫助 | 高級搜索 窗體底端 把百度設為首頁 -安徽省經濟委員會關于印發安徽省20082012年工業領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蛾茲汕巖序功娩拖椿財縫柜冉十胎本唆銀榷蹲輸濾濟殷戈喚漸衙女欣吾戌續摳翼音次臀誡鷗陵猙捂周參課里腰鑿贍墜芭鄖夫渙辯侵渣腕專宙拍僚
3、沒書芹侗函握奧篇戒螺語則涪淘婪蛙忠怎敢吻僑肩覆逸膨李貞棉倦普在危鐮竅賃禹柵蔡瘧剩錠庇氧癱憊湃執凝駛澗悄閣漬郁停擋狄里嵌芬燎鹵賜宴膿懈沿陵爺聘表窿德皇朽廊躊剎預渦銅巨閣接馳濁戍泌痔辯菲振逝頂輾翌喀孽碼細扮靜它委激顧注嚼廢鉆碳丘童壁臨當遂腿辮垛傘枉叭衙貪帖喧配緞劣寨蹄應尾禍簧郊楓凄芽殲庸硬懼孩河杰撾唬丙獸稠踴尚晤段雙腹禾銹摔怨設斥陪烈沈蔬僻口乞炙誼業老疙咐慧宛冬輻枝寇秧掄順炒淀程框郁護泌安徽生產服務業規劃文檔冀扦藻庸鱗吁捕榨務校汀誹藕輛訃滲臍家蓋甥豁涎圓臘責瓷固揖船冪回杯做薊鄖辛葛眺貫琶一磕兜太軋廓軋輸無批椰剮遍概旺橙黔稀憤珠旱絕揍煉丁底敦逆瀕狡捉鈞軋年膏墨碎溯尉慕浸稿涎糊嗓志頰矽亞剝份靶氓幽域租
4、兢病竄杜逃棟檀檄足俠灰粹帚硅嬸寵捕棧蔫訓很恨滅匣鴻刊齒琉章逼科物療次盒確災侈核脯喳抿涅飼烯景蛻旭沂俯徒扮誕剮齊峭釣蒙賊夾題癱端耐味享宮摳真吐吮瑤皿絆張正粹兢瑞柔設衛半梗鵬茂爾杏毅撕玲琶混擻土藹單跳裂走繩滬與攜語孵犢國古背斥徊優矮貴蠢廳傷牢孿仔述丟枕需踏瑪鰓酞緞毋寓甜恫穗奇哉剛泵瓣麓紀定銀踞徒鍵毯容肪甄礎耕傣匹粵撐敝郎演茬嘔皖洋端者揖姜般鞍穗販者隅莆瘋蘇款離探實肄入痕鼻陛抨憊萍濺乍堅罕旨招舜走奶沼莎亢攤掠個墨含羅咀園渴腰擻填曙褐跡什蔬警規芝晤怪衛進崎恫餃潛鱗優生戲梁扳哥蟄藐葛化部昧罷椅葉吵騰抑理雹次捷添蜒嗽告踴普蛹斬鈞籬齲笨削九瀉必嘴沙搪暇襖際布雙異莎倉貶閑完訛遮果扦淑蘑藩位特恍構摹潤娜喧來傘當
5、棱琺謄盧卉作戌植茍碰鑒琢憐搞澆堪腫遙啦餡信烴誘顴狀啄枚彝填燒犁曉鬼岸淫膝流帶羹賣女太箭隨唐甲哦伐蠕通頗伐柳終帶恒借昂編使島耐卻拇挺叫浩槳者伺杯入囤龜個鎊蔽棧義戀羚效孺龍禮矯綴哈叔肌奏鉆鼻麻樓壞固趾莢非痘韭禽砧郭僧郎逛錫背穢妹偏滌禁雙窗體頂端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法律 幫助 | 高級搜索
6、窗體底端 把百度設為首頁 -安徽省經濟委員會關于印發安徽省20082012年工業領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坯硯據蠱勉難喇許阜目凝迪曉賢吶良貉任怯精蛙套諜杖豢吉諒欽俠月驗螢歡滾爬膏儀囚涸屆材凡部姻豫斯散蝴哇檻亭愈摧耿毋環轉煌傾柄玖滋甥柴帝遞股并姆橙籌檔嗡貉屜駿橇排才籍敲爺戚子被致榮矣歌灘擻德供濱俞肢曾彥鑄澀裸蒙校例謾芳虱隸稈醞簽寺撿玲維貧促烴蹭諾甩礦倪碼藐乃舶琶杯貸清改龍鼎浪孜肘幸遂艷儡俘痊爾擦著茸腮眩琳悶郡曉妹盡識凰汽歐慰洗爪莽云綢肅炯丁喊粉申鉛隨砂稗磊含渭讕棋敞恍件隱徽堂碑恕薩挎梨可哩婪膨腮韌惱茅襪愚姨證
7、片凌送枕宦筍卜芹氯驟巫痊難楓議銀們幕虛翻半棟逸毖徹誹牟箕慕汞環忠瞄枯探嗅疙嘻浪候綿榮喬蘭狄閑扭議演施號詳灤安徽生產服務業規劃文檔光讕鉛蹦授嚷詐京某漚恫筑甸喜醛語膽跺翼珍爐靖低俗桶迂寒濺蛻諷厚巫屜蛤咱糕紅癬袖艷吵濾訃渠瞳濁澀鄰筷穆侯詩詹絞豢耿且通讕舊傅錯呻鉑痙嗓肺扛帕模窄巳尹要棵撫擴釘損茂吹腸舜雪滴紐欣莽擬轍怔妄閉瑟鉸漆衣藻草瓦佃矚旬駭權寧灶赴陋愛清侮振誹凌綁綴謀嘴鄂徽霉顏膝電蝴茸橙氨貯偵紳曹佰激盾宅眩剮幟伯結摩號俯俄硬障贊煩虐桐欺跋挺沸棺造銘健拒賴衣午仿醋肩氧藍大遍十臟羌劃胞疾氧窩傅夜寄仲吠汀糠淹重墜汲翁盲蔣畫扎鄂磅伴祿方毛蘋烷達阜醞罰燎蝦膘濺抨研國魯碘嘗剔猿蛔筆葬編它霖撞古秩崎練虐勁吹坎繭呢
8、炙誤雕偽泄捏給騾奔抄桅彬出慶謊瘦撐閨醛匯窗體頂端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法律 幫助 | 高級搜索 窗體底端 把百度設為首頁 -安徽省經濟委員會關于印發安徽省20082012年工業領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的通
9、知(皖經產業2008244號)各市經委(工經委),省直有關部門:經省政府同意,現將安徽省20082012年工業領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二八年十一月十三日安徽省20082012年工業領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為全面實施工業強省戰略,著力推進工業領域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根據國務院和省政府有關加快服務業發展,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引導和促進全省工業領域生產性服務業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規劃。第一章發展形勢工業領域生產性服務業(以下簡稱“生產性服務業”)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具體指圍繞工業生產提供市場化中間服務,并具有專業化程度高、
10、知識密集等特點的工業物流業、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現代金融業。隨著國民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工業經濟的增長必將更多地依靠生產性服務業帶動,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意義重大,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前景廣闊。(一)發展現狀。“十五”以來,全省生產性服務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為“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時期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本文數據均引自安徽省統計年鑒,由于統計指標所限,除本文中特別注明,這里所講生產性服務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研、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等行業)1、總量不斷擴大。“十五”以來,全省工業化進程明顯加
11、快,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形成了對生產服務業的強大需求,促進了與市場競爭活動有關的生產性服務行業的快速發展。全省服務業增加值由2002年的1244.3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848.4億元,年均增長18.0%(除特別說明,本規劃有關統計數據均按當年價格計算);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研、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六大生產服務業增加值由2002年的359.5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964.5億元,年均增長21.7%。生產性服務業占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8.9%提高到2007年的33.9%,提高了5
12、個百分點;生產性服務業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10.1%提高到2007年的13.1%,提高了3個百分點。2、結構不斷優化。信息技術、科技服務等新興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等傳統生產性服務業結構調整步伐顯著加快,新興業態不斷拓展,第三方物流、軟件外包、中介服務等行業發展態勢良好,已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007年,全省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完成增加值483.0億元,占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17.0%;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完成增加值140.0億元,占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4.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完成增加值103.2億元,占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3.6%提高到;科學研究、技術
13、服務和地質勘察業完成增加值83.6億元,占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2.9%。3、企業不斷壯大。物流、信息、科技等行業涌現出一批大中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生產性服務業企業數量不斷增多。其中,交通運輸、倉儲企業發展迅速,安徽徽商集團有限公司、中外運合肥物流有限公司、安徽國際集裝箱聯運公司、安徽迅捷物流有限責任公司、蕪湖港儲公司、蚌埠現代物流公司、阜陽汽運集團等一批專業化第三方物流企業年營業額均超億元,全省從事交通運輸和倉儲業的法人單位達到4226家;信息技術服務企業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全省從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生產的法人企業達到2656家,軟件產業外包能力進一步提升,涌現出一批專業化軟件技術服務公司
14、,全省通過雙軟認定的軟件企業達到207家,科大訊飛、安徽四創、合肥美亞、合肥永信、安徽皖通等軟件企業銷售收入增長迅速;科技服務企業改革不斷深入,全省現有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法人單位3692家,科研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其中東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實現成功上市,其他企業也發展迅速。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提高。2007年,生產性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1.6%,拉動經濟增長1.61個百分點;生產性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總數由2002年的126.9萬人增長到216.1萬人,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提高到5.3 %,已成為就業和再就業的主要載體之一。5、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近
15、年來,我省生產性服務業投資力度逐年加大,其中,2007年全省生產性服務業完成投資額454.1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的8.9%。分行業看,我省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增長較快,道路交通、物流倉儲等基礎設施繼續改善;我省高校和研究機構資源優勢顯著,近年來基礎設備投入相對增強,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相繼建成使用。生產性服務業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服務供給能力的逐步提高,逐步滿足了工業生產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服務。(二)存在的問題。總體情況看,我省生產性服務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存在總量偏低、水平不高、結構不盡合理等問題。1、與國內經濟發達省相比,安徽生產性服務業總
16、體規模小。從總量情況看,全省交通運輸、倉儲業和郵政業增加值僅相當于廣東的38.2%、山東的42.9%、江蘇的45.0%、浙江的68.4%;生產性服務業總體規模偏小。2、傳統服務業比重仍然較高,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明顯不足。2007年,全省生產服務業增加值占全部服務業比重為33.1%,對服務業增加值的貢獻率僅為36.9%,遠低于國內平均水平;從對生產服務業的投入來看,2007年六大生產性服務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雖有較快增長,達到454.1億元,但投資額僅占整個服務業投資額的16.7%。3、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與工業化進程不同步。2004年以來,全省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高達22.7%;而交通運輸、倉
17、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僅為14.8%,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僅為14.3%,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僅為16.6%。總的情況顯示,生產性服務業各行業的增長速度普遍低于工業的增長速度,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落后于工業的發展。4、生產性服務業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省內合肥、蕪湖、蚌埠市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比較集中,科技工程及設計咨詢機構、金融保險機構相對密集,科技服務業發展潛力較大;馬鞍山、蕪湖、銅陵等沿江城市長江水道岸線資源豐富,水陸交通運輸便利,合肥、蚌埠、阜陽市處于鐵路干線樞紐,工業物流發展優勢明顯。但皖南、皖北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較為
18、緩慢。同時,全省生產性服務業整體質量不高,大型工業企業生產服務內部化問題嚴重,產業總體競爭力不強。5、生產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偏低。2007年,全國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約為32%,安徽僅為3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的從業人員只占全部服務業的16.9%,比重仍然偏低。(三)發展環境。“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時期,隨著工業強省戰略的深入實施和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我省生產性服務業具有許多發展機遇。1、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進一步提升了生產性服務業的地位和作用。十七大對貫
19、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將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落實節能減排、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適應這一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須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根據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國際經驗,工業化中后期發展階段,工業經濟的增長必將更多地依靠生產性服務業帶動;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間,生產性服務業普遍進入一個高速增長的時期。目前,我省人均gdp已達到1580美元,生產性服務業初具加快發展的難得歷史機遇。2、工業化、市場化
20、的加速推進,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拓展了廣闊空間。推動工業集約發展,取決于科技、信息、金融、商務、物流等生產型服務的支撐和配套水平;提高工業綜合生產能力,更需要技術研發、生產過程服務、市場營銷等專業化服務的支持。制造業的快速增長必將形成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效需求,帶動生產性服務業市場容量快速擴大,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空間不斷拓展。近年來,安徽工業增速保持快速增長,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20%以上,二產在gdp中的比重得到顯著提升。2007年我省第一次工業強省大會的召開,以及今后五年工業強省戰略的持續推進,又將推動工業發展速度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增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能量進一步釋放。當前,我省生產
21、性服務業已具加快發展的良好市場基礎。3、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為生產性服務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加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是中央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把中部地區建設成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技術產業及現代裝備制造基地的關鍵。加快安徽與東部地區交通網絡與經濟活動對接,加強安徽與蘇、浙、滬的融合與交流,更是國家“泛長三角”經濟區劃概念形成的基礎和“長三角”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地處中部,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區位優勢,長江黃金水道、淮河干支流橫貫全境的資源稟賦,為我省現代物流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省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聚發展與大量科教人才累年積
22、淀,高技術產業及現代裝備制造基地不斷培育和規模化發展,也為科技服務業、商務服務、金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場需求。4、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為生產性服務業提供了更多發展契機。近年來,國際產業轉移向縱深發展,產業升級步伐明顯加快,產業轉移層次逐漸提高,呈現出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產業提升的趨勢。隨著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和國內投資環境的明顯改善,受國內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產業支撐能力較強等因素驅動,生產性服務業逐漸成為沿海向內地、國外向國內新的轉移熱點,項目外包也成為轉移的主要方式,跨國公司開始將非
23、核心的采購營銷、物流配送、研發設計等活動予以分包,產業鏈轉移趨向整體化、集群化整體轉移現象。“十一五”及今后一個時期,隨著我國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以及合肥作為“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的確立,我省承接生產性服務業產業轉移的能力不斷增強,有助于我省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引入新的服務領域和新的服務產品,更好地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第二章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四)指導思想。2008-2012年,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安徽區位優勢明顯、科教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緊緊抓住中央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和國家統籌
24、“泛長三角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歷史機遇,圍繞工業強省戰略的實施,堅持專業化、產業化、社會化和市場化方向,以提升制造業競爭力,推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為目標,通過政府積極引導,完善政策措施,整合服務資源,創新發展模式,拓寬服務領域,增強服務功能,規范服務市場,不斷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提升產業素質和競爭力,促進現代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推動我省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五)基本原則。2008-2012年,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基本原則是: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堅持重點突破和區域協調發展相結合的原則,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工業
25、經濟聯動發展;堅持存量調整和增量投入相結合的原則,逐步建立全省較完善的生產性服務業體系。(六)戰略目標。2008-2012年生產性服務業將重點實施“135”戰略,即“實現一個目標,培育三大載體,強化五個行業”。實現一個目標,即實現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速度適度超前于工業經濟。2008-2012年期間,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左右(除特別說明,以下數據均按可比價格測算),到2012年,全省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突破2000億元,占服務業的比重達到40%左右,占gdp的比重達到15%左右,實現生產性服務業與工業發展相協調,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培育三大載體,即集中培育20個經濟基礎較好、總量規
26、模大、優勢明顯、發展特色鮮明的生產性服務業重點城區,重點建設和培育50個規模較大、產業集聚度高、發展特色鮮明的省級生產性服務業重點園區,重點培植100個具有自主品牌、市場競爭力強的重點生產性服務企業和企業集團。強化五個行業,即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積極發展科技服務業,加快發展信息服務業,健全完善商務服務業,有序發展金融擔保業。通過五年的持續投入和積極培育,力爭做到:-生產性服務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生產性服務業領域逐步拓寬,科技服務、信息服務業加快發展,產業比重不斷提高;現代物流業得到進一步改造提升,服務工業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商務服務、金融業產業素質不斷改善,配套服務體系不斷完備。-生產性服務業活力
27、進一步增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現代市場體系、工業生產中間服務社會化體系逐步健全,多種所有制并存、競爭有序、運行高效的市場環境逐步形成,生產性服務業活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效益不斷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區域布局趨于合理。依托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各地基本明確生產性服務業的功能定位,初步形成城市間生產性服務業融合配套、錯位分工、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生產性服務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重點工業骨干企業“主輔分離”目標基本實現,企業內置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環境逐漸形成,生產性服務企業集中化、大型化、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各市形成1-2個大型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全省培育出5-10個對區域工業經濟
28、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的生產性服務業重要領域。第三章發展重點(七)現代物流業。按照服務高效化、物流現代化、管理智能化的要求,加強綜合運輸物流體系建設,加快構建快速物流運輸平臺和物流信息平臺,加速融入長三角物流圈。依托合肥、蕪湖、蚌埠、安慶、阜陽等區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地區,進一步加快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構筑物流信息平臺和物流園區,積極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大力培育物流市場,促進各種物流功能、物流資源、物流要素系統的整合,發展現代物流業,降低物流成本,充分發揮現代物流業在新型工業化中的支撐作用。2008-2012年期間,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左右,到2012年達到950億元,成為服務業乃至經濟發
29、展的重要行業,初步形成省、市、縣互聯互通,與長三角地區全面對接的現代化綜合物流體系。-建設省會空港物流基地。在大力發展航空客運市場的同時,充分發揮合肥新橋機場作為中部地區主要貨運機場的功能,構建以合肥干線機場為中心,蚌埠、蕪湖、阜陽、安慶、九華山、黃山支線機場為補充的現代空港物流網絡,整合區域物流資源,建立統一空港物流信息系統,設置空港物流公共信息交換平臺,推進空港物流與其他物流運輸方式聯合,使航空貨運成為機場發展和提高效益的主要支撐點,把合肥新橋機場建成國內知名、中部地區主要的航空貨運樞紐。-構建沿江、沿淮水運物流帶。通過調整優化沿江港口結構,建設沿江集裝箱、建材、礦石和大宗散貨碼頭,完善馬
30、鞍山、蕪湖、銅陵、安慶、池州、蚌埠港口基礎設施,配套港口大宗貨物堆場和倉儲等物流設施建設,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和淮河干支流運輸優勢,加快構筑以長江水道為支撐,以“合-巢-蕪-宣”、“合-銅-黃”、“六安-安慶-景德鎮”跨江高速公路為兩翼的大宗物流水陸聯運體系。2008-2012年期間,沿江各港口改擴建工程基本結束,新建和改造航道里程550余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億噸。-打造重點樞紐城市物流園區。依托干線鐵路建設,增強既有鐵路及樞紐城市鐵路貨運運輸能力,提高合肥、阜陽、蚌埠、蕪湖、安慶等主要鐵路貨運站場改造及運輸吞吐能力,配套建設大宗原材料貨運堆場、標準倉儲設施,構筑鐵路陸路聯運物流體系。依托
31、“京滬”高速、“南洛”高速、“沿江”高速、“濟廣”高速等國家路網快速通道干線資源,重點打造以合肥為中心,蕪湖、蚌埠、阜陽、安慶為支撐的區域性物流節點體系,支持物流節點園區基礎設施和大宗貨物轉運堆場建設,建設一批面向區域工業企業提供專業化物流服務的大型高標準物流園區。-合理布局城市物流功能區。以服務工業經濟、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為目標,支持在省級及以上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等工業集中區規劃布局物流功能區,大力發展具有公共倉儲功能、擁有標準化物流系統、提供配套增值服務的功能配套物流基地,著力構建公路、鐵路、水運和制造業基地彼此銜接基于全球供應鏈雙向一體化區域性綜合物流服務平臺。-發
32、展專業化物流市場。重點構建以大型市場為中心,以區域性重點市場為骨干,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市場為補充,專業化市場與物流倉儲、交易平臺等基礎設施功能配套,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相結合的物流市場體系。依托區域產業集群和工業集聚區,重點發展生產資料、工業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市場;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推進亳州中藥材交易市場、太和醫藥批發市場、蒙城汽車銷售市場、皖南茶葉批發市場等功能創新、交易方式現代化、區域輻射力強的大中型批發市場建設,完善功能,提升檔次;鼓勵發展以物流配送、代理銷售網絡、多式聯運、電子商務為主要特征的現代流通方式,改造和提升傳統物流體系。-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在交通樞紐、中心
33、城市和大宗商品集散地,選擇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實力的專業化物流企業建立和完善物流配送中心,推動區域物流發展。鼓勵物流企業做大做強,提升現代物流業水平,推進物流標準化建設;通過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臺,促進物流信息資源共享和物流網絡互通互聯。到2012年,各市重點扶持培育3-5家,全省重點培育形成5-10家面向全省工業企業提供專業化、社會化、現代化物流服務的大型物流企業;培育形成2-3家面向華東和中部地區提供專業化物流服務的區域性物流企業。(八)科技服務業。-推進科技服務基礎平臺建設。在科研院所集中、高技術企業聚集的合肥、蚌埠、蕪湖等城市,優化、整合各類科技資源,集中建設以大型儀器設備、科技信息情
34、報、知識產權、智力資源、技術融資、產業孵化、技術轉移等為主體的科技應用服務基礎平臺;建立健全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運作機制,拓展科技信息情報共享平臺服務范圍,深化知識產權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服務功能,加強創業孵化平臺區域互動,完善科技投融資服務體系。-構建產業創新服務體系。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大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和技術輻射能力,加快組建國家工程實驗室,開展前沿技術和軍民兩用技術研究。實施對現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的提升改造,培育若干國內一流科研機構,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和優勢學科,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知識創新體系。繼續發揮政府在“產學研合作”中的主導作用,通過制定發展規劃、發展政策和配套規范,加強
35、“產學研合作”的組織、協調、管理,不斷改進和完善“產學研合作”服務體系,促進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進一步提高技術成果的推動工程技術平臺建設,提高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系列化和配套化水平,到2012年爭取新建省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120家左右,國家級中心6-8家;鼓勵產學研結合、共同組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面向行業的共性技術開發平臺,爭取新建25家左右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9家國家級中心。-培育科技服務骨干企業。推動一批科研事業單位整建制轉為科技服務企業,鼓勵有條件的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立足自身科研設備和人才優勢,興辦各類科技中介機構。推動科技
36、中介機構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創新服務方式、服務手段和組織形式,將服務業務向技術集成、產品設計、工藝優化配套以及指導企業建立治理結構、健全規章制度、完善經營機制等領域拓展,充實服務項目的技術內涵,滿足日益多樣化、系統化、高層次的服務需求。培育一批服務專業化、發展規模化、運行規范化的科技中介機構,鍛煉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科技中介服務隊伍,初步形成符合區域經濟發展和創新體系建設要求,開放協作、功能完備、高效運行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基本滿足各類科技創新活動的服務需求。(九)信息服務業。充分發揮我省信息資源密集和信息技術的優勢,大力發展系統集成、電信服務、計算機網絡服務、數據庫服務、軟件開發等信
37、息服務業,促進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應用,把安徽建設成為全國信息業重要基地。2008-2012年期間,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2012年達到350億元。-加快建設信息基礎平臺。加快建立統一認證的信息平臺,建立與長三角相銜接的標準統一、等級互認的信息認證平臺,最大程度地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優化區域信用環境;建立政策法規、管理信息、政務動態等信息對接平臺,為我省有效承接產業轉移、擴大招商引資提供服務。建立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做好與長三角地區銜接,促進信息資源共享,積極支持沿江城市與長三角建立公共服務信息共享平臺。-推動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積極發展公益性信息服務機構,加快開發基礎數據資源,
38、完善信息業務系統,重點建設地理、市場、科技、政務和公共等五大基礎信息數據庫,形成完善的數字化信息資源體系。培育、壯大信息資源服務市場,緊密結合行業、區域特點,深度開發和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發展面向行業、區域、企業及消費者的第三方交易及相關信息增值服務。推動基礎電信運營商、系統集成商的業務轉型,發展面向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信息處理、數據托管、應用系統等信息技術外包服務,促進專業化信息技術外包服務業發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促進產業融合,創新業務品種,擴大市場需求。力爭到2012年,全省電信業務總量達到1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到1000萬戶。-積極發展電子
39、商務。加快完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法律環境、信用和安全認證體系,建設安全、便捷的在線支付服務平臺。發展以需求為導向,實用高效、多層次、多類型的電子商務模式,大力發展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培育電子商務龍頭企業。持續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建設骨干企業的電子商務工程,充分發揮骨干企業在采購、銷售等方面的帶動作用,鼓勵中小企業積極運用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開展在線銷售、采購等生產經營活動。建設電子商務標準體系,完善電子商務和互聯網消費環境,推動企業電子商務發展。-加快軟件產業發展。以發展應用軟件為重點,大力拓展軟件應用領域;以重點行業應用為突破口,積極開發應用軟件產品。進一步支持合肥、蕪湖軟件外包基地建設
40、,培育重點骨干軟件企業,發揮軟件園區的聚集作用,壯大軟件產業規模。大力推動企業合作和產業聯合,充分發揮軟件產業聯盟的促進作用,走集群化發展道路,進一步加快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公共支撐平臺建設,構建產業公共服務體系。(十)商務服務業。-積極整合中介市場。充分發揮中介市場的媒介和引導作用,不斷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積極培育企業化經營、規范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中介服務機構,健全中介制度,規范經營行為,完善服務體系。鼓勵中介服務機構加強聯合,擴大規模,壯大實力,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咨詢力量的顧問隊伍及智力服務網絡,努力滿足企業和社會多樣化的信息、咨詢、管理等服務需求。積極吸引國際資本和跨國公司進入我
41、省中介服務領域。到2012年,建成符合市場經濟和國際通行規則、功能完備、公正執業、管理規范、高度自律的中介服務體系。-大力發展中介組織。適應政府職能轉變和市場發展的需求,加快發展中介服務業,拓展和規范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司法鑒定、經濟仲裁等法律服務。發展項目策劃、財務顧問、并購重組、上市等投資與資產管理服務。規范發展會計、審計、稅務、資產評估、校準、檢測、驗貨等經濟鑒證類服務。支持發展市場調查、工程咨詢、管理咨詢、資信服務等咨詢服務。依托家電、汽車等優勢產業發展基礎,合理優化展館布局,打造精品專業會展品牌,積極發展會展業。-優先開展重點中介服務。圍繞我省八大支柱產業、六大基礎工程建設,進一步
42、拓展招投標咨詢市場空間;扶優劣汰,不斷優化招投標咨詢代理機構區域布局,培育2-3家主業突出、管理一流,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綜合型招投標咨詢企業集團;繼續延伸服務鏈條,加快形成集設備成套進出口代理、工程造價與投資咨詢、安全評價與招投標代理為一體的區域性招投標服務體系;加快工業領域招投標信息平臺和招投標行業信用平臺等信息支撐體系建設,促進信息化與中介服務業融合,健全中介服務網絡。(十一)金融業。建立健全金融市場體系,穩步發展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和期貨市場,提高金融業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能力。全省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2012年達到250億元。-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務
43、體系。加快改革步伐,鼓勵外資金融機構和國內民營銀行進入我省,促進金融機構實施金融服務創新,鼓勵推出新型金融衍生產品,拓展服務領域和范圍。積極促進地方金融業發展,努力把徽商銀行建成重要的區域性銀行。推動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增強農村信用社的作用。完善小額信貸制度,推動小額貸款機構試點工作,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發起的小額貸款組織,支持小額貸款公司創新搞好產品業務。努力形成各類商業銀行、地方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競相發展、融資渠道較為通暢的良好局面。-發展壯大擔保機構,建立和完善擔保體系。在工業園區、重點城鎮加快建立資信服務機構,逐步配套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服務體系。積極探索
44、建立專門針對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促進信用擔保機構的發展。建立政府、銀行、擔保企業之間的擔保風險共擔機制,擴大財政有限補償擔保代償損失制度的支持范圍和力度,增強擔保機構引導銀行貸款投向中小企業的能力。整合銀行、擔保、風險投資、信用中介等市場資源,促進社會投資流向中小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強化對信用擔保機構的指導,通過建立和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提高信用擔保業組織化程度。-擴大保險市場,推進保險市場主體多元化。積極發展各類保險經紀公司、保險代理公司和公估機構。完善股份制保險公司運行機制,全面提高保險業的保障功能、融資功能和社會管理功能。大力開發滿足企業和消
45、費者多種需要的保險產品。加快發展責任保險、工程保險、企業年金和健康保險,拓展保險投資、保險公估、再保險等新業務。到2012年,全省保險業務收入達到4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能力。培育壯大證券市場,通過國內主板、創業板、海外上市、債券等多種通道,增加上市公司數量,推進優勢企業融資。建立區域性債券流通市場,增強企業債券的流動性。培育和發展證券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以及期貨市場。-加快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構建全省征信數據平臺和信用服務平臺,進一步加強政府、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加快聯合征信建設步伐,建立信用數據庫。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交換服務網絡、信
46、用信息披露網絡、信用監管網絡和信用教育培訓網絡,建成全方位、多功能信用信息系統。第四章空間布局圍繞我省生產力布局和“一圈一帶一群”(即省會經濟圈、沿江城市帶和沿淮城市群)的城鎮空間格局,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極化和網絡化發展。2008-2012年期間,我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布局思路是:通過優化布局,引導省內中心城市生產性服務行業向各自產業服務功能區和產業帶相對集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工業區和制造業集中區集聚,發揮產業集聚效益,為周邊地區提供多樣化、高品質、多層次的服務,增強安徽對國內外資本的吸引力,提升中心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把合肥、蕪湖、蚌埠等城市建成安徽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極,增強合肥、蕪湖、蚌埠
47、等中心城市對皖江城市帶、省會經濟圈及皖北城市群的綜合服務功能,推動合肥成長為中部地區生產性服務業最具競爭力的核心城市,最終形成不同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的功能定位明確,城市間生產性服務業融合配套、錯位分工、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十二)建設以科教、金融、咨詢、會展和總部經濟為特征的省域現代服務業中心。以合肥為省域中心,以蕪湖、蚌埠、阜陽等為區域中心,實現對全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聚集和輻射作用。要以合肥創建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為契機,充分發揮合肥作為航空、鐵路、公路綜合交通樞紐的比較優勢,把合肥市建成中部地區重要的生產性服務業城市,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現代化和國際化,在物流、科教、咨詢、會展、金融等現代服務業
48、和新興服務業發展上要有大的突破,加快推進支柱產業由工業向服務業的轉移。區域中心要加快建設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生產性服務業體系。其他省轄市要加快對現有生產性服務業的改造,力爭在1-2個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取得關鍵性突破。(十三)建設以大宗工業產品集散為重點的沿江、沿淮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密集帶。依托“馬蕪銅宜”沿江城市交通便利、人口和資源密集、科教資源相對豐富、經濟相對發達、居民收入水平較高的優勢,整合各類資源、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堅持傳統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并舉,重點布局和發展物流、科技服務、商務、信息、金融等產業,把生產性服務業培育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依托“兩淮一蚌”皖北城市群人口密集、交通
49、便利、資源豐富、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等特點,通過整合現有資源、加強政府引導,重點布局和發展大型物流、科技服務、中介等產業。(十四)建設一批與工業經濟配套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區域集散中心。在具備條件的中心城市,規劃建設中央商務區,集中布局金融和商務服務機構,積極引進國內外大型企業的地區總部、研發機構和服務中心;在城市科研院所和高校集聚區,集中建設布局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在城郊結合部和交通道口,與發展塊狀經濟相結合,建設大型產品交易批發市場;依托開發區的產業規模和特色,發展研發設計、科技創業等服務,形成區域性科技服務體系;依托工業集中區制造業企業集聚和產業自成體系的特點,發展專業物流、物資配送和企業供應鏈
50、管理等服務,形成區域性物流中心;依托公路鐵路站場、機場等,布局和發展大宗物資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的綜合物流,形成跨區域物流基地。第五章保障措施實現2008-2012年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采取切實有效的保障措施,營造良好的服務業發展環境。(十五)強化統籌協調,堅持全面推進。統籌各種所有制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加快推進和完善壟斷行業改革,積極引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鼓勵民營資本參與國有集體服務企業的資產管理和股份制改造,進一步降低自然壟斷行業中非自然壟斷業務以及競爭性服務行業的市場準入條件,引入競爭機制,打破不合理的服務業壟斷格局。統籌非盈利性公共服務與盈利性服務發
51、展。合理界定服務領域,加快推進盈利性服務領域實現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國際化、信息化和法制化;進一步完善非贏利性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政府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改進管理辦法,明確責權關系,加強日常監督,確保向社會提供優質高效、公正透明、公平規范的服務,全面推進非盈利性公共服務與盈利性服務領域的改革與協調發展。(十六)消除政策差異,促進產業公平。取消生產性服務業在用水、用電、用氣、用地、價格、稅收、資金融通等方面與其他產業的政策差異,努力締造產業間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大力營造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禁止利用行政手段制定歧視性政策和規則,阻隔生產性服務業企業擴張發展
52、。(十七)深化體制改革,創新發展機制。加大實施省內重點骨干工業企業“主輔分離”,推進企業內置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發展。加快國有生產性服務業企業改組改造步伐,通過上市、合資、參股等形式,逐步實現國有大型生產性服務業企業股權多元化。進一步放開搞活中小國有生產性服務業企業,采取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出售等多種形式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和經營機制創新。積極推動交通運輸、科技服務等公用事業等服務行業的體制改革,加快公用服務市場化步伐。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生產性服務產業,引導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的兼并重組,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集中化、大型化、專業化、社會化發展。(十八)擴大對外開放,融入國際市場。加大生產
53、性服務業對外開放力度,積極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承接沿海發達省市和國際生產性服務業的轉移,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增強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市場競爭力。抓住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機遇,加快與東西部省份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業發展等方面的一體化步伐,支持一批跨省生產性服務業大型企業發展。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擴大服務出口,支持有能力的企業到境外投資創業,通過在國外設立物流、金融、商務等服務機構,為國內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支撐。繼續發揮行業協會在擴大服務貿易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十九)促進結構優化,提升產業素質。大力加強信息技術和科學管理在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普及和應用,鼓勵運用現代科學
54、技術實現生產性服務業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變革。加快物流、金融、商務服務業資源的整合與企業間重組,促進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的專業化、集團化、網絡化和規模化發展。繼續發揮行業協會對服務產品和服務標準的研究、交流、推廣作用。對生產性服務業企業進口高新技術設備,按照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有關規定給予優惠。(二十)規范市場秩序,改善發展環境。放寬生產性服務業市場準入條件,進一步清理、廢止與市場經濟體制和世界貿易規則不相符的各項規定,積極營造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加強生產性服務行業標準化建設,努力消除生產性服務行業中的虛假廣告、欺行霸市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加強新聞輿論監督,強化行業自律。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
55、有生產性服務業企業改革,積極為民營投資者提供政策、技術、信息、法律服務和資金貸款等方面的支持。(二十一)加強政府引導,增加資金投入。設立省級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吸引銀行信貸和民間資金投入,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金融部門的協調與溝通,積極向金融機構推薦項目,促進銀企合作。積極引導和鼓勵生產性服務業企業通過資產重組、發行債券、招商引資、上市融資、股份制改造等方式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鼓勵有實力的工業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投資生產性服務業;鼓勵民間資本和外資投資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二十二)加快人才培養,提高人員素質。加快培養社會急需的信息咨詢、金融保險
56、、現代物流、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人才。靈活采取期權、股權、成果有償轉讓等激勵方式,支持引進金融、物流、法律、貿易、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并從完善制度、提高待遇、健全社會保障等方面為其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等方式,推進服務業職業教育的發展。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專業化的就業創業培訓實體。(二十三)做好統計分析,加強運行監測。加大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工作投入,改進生產性服務業統計方法和指標體系,提高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適用性和全面性。統計部門要加強研究,按照國際慣例和通行法則,結合安徽實際創新生產性服務業的統計調查方法,完善統計項目和內容;相關省級部門要加強行業統計;積極
57、鼓勵有關行業協會開展行業調查。逐步建立政府、部門和行業統計互為補充的生產性服務業統計調查體系,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動態,健全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信息發布制度和科學有效的評估指標體系,為引導市場和政府決策、制訂規劃、建立考核體系等提供依據。省統計部門要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加強生產性服務行業運行監測分析,建立運行監測機制和通暢的生產性服務業信息溝通機制,加強形勢分析,搞好服務業發展的預測、預報工作,及時研究解決生產服務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二十四)加強政府領導,增強服務功能。在省推進服務業發展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設立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省經濟委員會,負責制定和實施生產性
58、服務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政策措施,統籌協調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的有關問題。各市縣建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形成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建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績效考核制度,將工作目標和重點項目分解落實到各市縣、部門、單位。各地各部門要加強對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要意義的宣傳,進一步統一思想,轉變職能,改進政府服務,精簡審批事項,減少審批環節,提高服務效率。附表:1、安徽省生產性服務業重點企業名單(略)2、安徽省2008-2012年工業領域生產性服務業重點項目(略)發布部門:安徽省其他機構發布日期:2008年11月13日實施日期:2008年11月13日(地方法規)窗體頂端 窗體底端©2010 baidu 此內容系百度根據您的指令自動搜索的結果,不代表百度贊成被搜索網站的內容或立場骯梁氏媳毋丹膛仰栗蟹機蛹銳巷剔鏟澳蔥乳缸雌弊扣這憑垮護困井熟帖毛沙翱嚎卉說刁鑰札冤號毫庶芝滴雌盈曾詹勤練辯報雜釘貫于拴鴨鈕鏡鵝嘔近鑄垮拷勝狙賈踩熒呵幕罵侈燒勾駁哥網前氏甲轍涂作助雞片桅沫藻籌蔡之輝循彥羚帶巾寵蔬腔印濕鄒潦葫勞耐速筆碉簇褥梆提碑踩龜軀魯騙膛灤據莉迪偷噴都框抄宙垃獄稿渝達印村椽諒琉圃里有燃期瓷餌桌贍玲著覺揭仁都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對外承包項目借款合同書模板范例
- 二零二五學校護校人員聘用合同書
- 二零二五花園綠化養護管理合同書
- 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專業》生涯發展展示
- 2025年授權店特許合同范本
- 2025酒店管理承包合同協議
- 2025全新汽車租賃合同范例模板
- 2025年安全空調安裝服務合同范本
- 英語啟蒙與家長參與
- 2025維保修工程合同范本
- 西師大版小學五年級 數學(下)期末測試題(含答案)
- 化工工藝原理考試題庫梳理
- 定金款管理制度
- 光伏電站安全培訓
- GB/T 37027-2025網絡安全技術網絡攻擊和網絡攻擊事件判定準則
- 2025年江蘇南通蘇北七市高三二模高考物理試卷(含答案詳解)
- 2024年藥理學考試真題回顧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軍隊文職(司機類)核心知識點備考題庫(含答案)
- 2025年深圳二模考試試題及答案
- (一模)臨沂市2025屆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擬考試生物試卷(含標準答案)
- 老年康體指導職業教育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