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qx/t ××××2005中國氣象局 發布××××-××-××實施××××-××-××發布地面氣象觀測規范第18部分:月報表處理和編制specifications for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part18:monthly surface-meteorological data process and report-form execution(草案稿
2、)qx/t ××××2005qx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icsn備案號:1qx/t ××××2005目 次前言ii引言iii1 范圍12 規范性引用文件13 術語和定義14 月報表的編制要求14.1 通則14.2 人工編制14.3 計算機編制25 月報表的填寫25.1 封面的填寫25.2 各項目的抄錄25.3 日極值的挑選35.4 天氣現象摘要35.5 紀要欄45.6 本月天氣氣候概況45.7 備注欄46 觀測記錄的計算機處理46.1 月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的建立46.2 觀測記錄的質量檢查56.3 觀測記錄的復
3、制備份和傳輸57 觀測記錄的統計方法57.1 日、候、旬、月平均值的統計57.2 日、候、旬、月總量值的統計57.3 月極值及出現日期(或起止日期)的挑選57.4 “風的統計”欄的統計(2分鐘平均風速)67.5 月日照百分率的統計77.6 月各類日數的統計77.7 月定時回數的統計78 三次觀測站02時記錄的統計規定78.1 配有自記儀器的項目78.2 無自記儀器的項目89 夜間不守班站天氣現象的填寫方法和統計規定89.1 天氣現象的填寫方法89.2 天氣現象的統計規定810 月報表格式8表1 天氣現象摘要3iii前 言qx/txxxx2005地面氣象觀測規范分為二十二個部分:第1部分:總則第
4、2部分:云第3部分:能見度第4部分:天氣現象第5部分:氣壓第6部分:空氣溫度和濕度第7部分:風向和風速第8部分:降水第9部分:雪深與雪壓第10部分:蒸發第11部分:輻射第12部分:日照第13部分:地溫第14部分:凍土第15部分:電線積冰第16部分:地面狀態第17部分:自動氣象站測量第17部分:自動氣象觀測系統第18部分:月報表處理和編制第19部分:輻射報表處理和編制第20部分:年報表處理和編制第21部分:缺測記錄的處理和不完整記錄的統計第22部分:觀測記錄質量控制本部分為qx/txxxx2005的第18部分。本部分的第4章、第6章、第10章為推薦性標準,其余技術內容為強制性標準。本部分是在引用
5、和參考國家標準及國際標準的基礎上編制的。本部分符合引用國家現行有關強制性標準的規定。在本部分編制過程中,編制組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總結了多年來地面氣象觀測的實踐經驗,吸收了國內外成熟的先進技術成果,并廣泛地征求了有關單位和專家的意見,經多次討論修改,最后批準發布。本部分由中國氣象局提出,中國氣象局政策法規司歸口。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引 言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至今還沒有頒布國家標準。為了保證地面氣象觀測資料的代表性、準確性和比較性,便于資料的國際、國內交換、共享和使用,必須統一我國地面氣象觀測技術標準,能夠滿足世界氣象組織的要求。鑒于中國氣象局頒發的地面氣象觀測規范多年來已為國內很多行業所公認和采用
6、,故qx/txxxx2005主要依據的國內文件是地面氣象觀測規范(中國氣象局,氣象出版社,2003.11)及其有關補充文件。參考的國際文件是氣象儀器和觀測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氣象組織)和全球觀測系統手冊(世界氣象組織)。qx/txxxx2005是我國第一次頒布的地面氣象觀測國家標準,其結構如前言所述。qx/txxxx2005是根據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的要求,按照gb/t1.1200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的格式要求編制的。本部分是qx/txxxx2005的第18部分,其他部分同時發布。本部分為首次發布,并無其它標準廢止或代替。地面氣象觀測規范第18部分:月報表處理和編制1 范
7、圍本部分規定每月地面氣象記錄的統計處理、文件建立和報表編制的業務要求和統計方法。本部分是從事地面氣象觀測工作的業務規則和技術規定。地面氣象觀測儀器和業務軟件的技術、操作手冊是對本部分的必要補充,編制時必須以本部分為依據,其內容不得與之相違背。本部分適用于陸地、海洋、水面氣象觀測和其它氣象觀測。2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部分的引用而成為本部分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勵根據本部分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部分。地面氣象觀測規范(中國氣象局,氣象
8、出版社,2003.11)氣象儀器和觀測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氣象組織)3 術語和定義本標準采用下列術語和定義。3.1地面氣象記錄月報表 surface-meteorological data monthly各類地面氣象觀測站每月的自動觀測數據、人工觀測記錄和有關文字資料等按照部門統一規定的報表格式經加工整理后形成的記錄報表。3.2月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 monthly surface-meteorological observing data file各類地面氣象觀測站每月的自動觀測數據、人工觀測記錄和有關文字資料等按照部門統一規定的記錄格式經加工整理后形成的數據文件。4 月報表的編制要求4.1
9、 通則地面氣象記錄月報表(氣表-1)是在觀測簿、自記記錄紙和有關資料的基礎上編制而成;配有自動氣象站或業務用計算機的人工觀測站則是在全月觀測數據文件的基礎上采用計算機加工處理完成。4.2 人工編制a) 正確:月報表應按規定格式填寫,并按本規范規定的方法進行統計,做到逐日抄錄,旬清月結,切實做好抄錄、校對、初算和復算,嚴格預審,確保質量;b) 整潔:月報表應用黑或藍黑墨水填寫,數字、符號要求工整、清晰,不寫怪體字,并保持整潔。改正錯字時,應將有錯的一組數字全部劃去,并于所在格子的空白處填寫一組正確的數字。不允許涂、擦、刮、貼;c) 及時:月報表應在部門規定的時間內編制完畢,寄往上級業務部門審核;
10、d) 對上級業務部門審核查詢的內容,應及時答復;審核出的錯情,留站底本應及時更正。4.3 計算機編制a) 月報表編制打印前,各項記錄須先經過質量檢查和處理。b) 各項記錄的統計方法,必須符合規范規定。c) 打印的報表要字跡清晰,便于使用和保存。d) 月報表應在部門規定的時間內編制完畢,報上級業務部門審核。5 月報表的填寫5.1 封面的填寫按月報表封面欄目,分別填寫月報表的年份和月份,臺(站)名、區站號和檔案號,臺(站)所在地的省(市、自治區)名、地址、緯度和經度,觀測場和氣壓感應部分的拔海高度,風速感應器和觀測平臺的距地高度,以及臺(站)長和報表編制人員的簽名等。a) 臺(站)名:填寫本站的單
11、位名稱。b) 區站號:填寫本站的區站號。c) 檔案號:填寫本站的檔案號。d) 省(市、自治區):填寫本站所屬省(市、自治區)名。e) 地址:填寫本站所在地的詳細地址,并須根據具體情況分別注明本站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如郊外、鄉村、市區、海島、濱海、集鎮、山頂、山腰、河谷、沙漠、草原等。有兩種地理位置時,應分別注明,如市區、山頂。f) 緯度、經度:填寫本站所在地的緯度和經度,只填度、分。分值不足十位時,十位應補“0”。g) 觀測場拔海高度:填寫觀測場距離海平面的高度,以米為單位,取1位小數。h) 氣壓感應部分拔海高度:動槽式水銀氣壓表,填寫水銀槽象牙針尖的拔海高度;定槽式水銀氣壓表,填寫水銀槽盒水平
12、中線的拔海高度;氣壓傳感器,填寫傳感器的拔海高度;均以米為單位,取1位小數。拔海高度未經實測的,其高度值應加括號“()”。i) 風速感應器距地(平臺)高度:填寫風杯或螺旋槳中心距離地面(平臺)的高度,以米為單位,取1位小數。j) 觀測平臺距地高度:填寫觀測平臺面(平臺有圍墻者,填寫平臺圍墻頂)距離地面的高度,以米為單位,取1位小數。無觀測平臺或觀測平臺上無測風儀器的,此欄不填。k) 臺(站)長和報表編制人員:臺(站)長和擔負抄錄、校對、初算、復算、預審的人員,均應分別簽名,以示負責。若用計算機編制月報表,則應署名數據錄入、校對、預審(質量檢查)和報表打印操作人員的姓名。5.2 各項目的抄錄人工
13、觀測氣壓(包括本站氣壓和海平面氣壓,下同)、氣溫、濕球溫度、水汽壓、相對濕度、露點溫度、總低云量、云狀、云高、能見度、定時降水量、天氣現象、蒸發量、雪深和雪壓、電線積冰、定時風向風速、地溫、凍土深度和地面狀態等項,均抄自觀測簿;自記降水量、自記風向風速和日照時數,分別從相應的自記紙上抄入。當記錄遇有“一”、“>”、“<”、“b”、“ ”等符號時一律照抄。下列項目抄錄時,還須按如下規定進行:a) 云高:只抄實測的云底高度值與其云屬簡寫字母(包括fc,fs,fn),實測符號“s”不抄。b) 天氣現象:按觀測簿中天氣現象出現順序和記錄的內容抄入。但遇同一現象前段的終止時間與后段的開始時間
14、相隔在15分鐘或以內時,則應將此兩段的起止時間綜合成一段,起止時間用點線連接。若同一現象某兩段的相隔時間雖在15分鐘或以內,但其間歇時間卻跨在日界兩邊時,則起止時間照抄,不必進行綜合。c) 雪深和雪壓:抄錄雪深和雪壓的平均值。d) 電線積冰:1) 只抄錄每次積冰過程南北、東西兩個方向的最大值;若一天中出現兩次或以上積冰過程,則只抄錄重量值(或直徑+厚度總值)最大的一次積冰過程南北、東西兩個方向的最大值。2) 一次積冰過程最大值的挑選方法:按南北、東西方向分別挑取。凡有重量記錄時,則從該次過程的各次記錄中挑取一個重量值最大者,并同時抄入該次測量的直徑、厚度值和現象符號、氣溫、風向、風速;一次過程
15、中,若無重量記錄,則從該次過程的各次記錄中挑取一次“直徑+厚度”總值最大者,并同時抄入該次測量的現象符號、氣溫、風向、風速。若兩個方向上的最大值出現在同一天的不同觀測時間時,則氣溫、風向、風速欄只抄錄其中重量值(或直徑+厚度總值)最大的一個最大值對應的氣溫、風向、風速記錄。現象符號系填寫該次積冰過程的凍結物符號,從觀測簿電線積冰“記事”欄中摘入。3) 某次積冰過程至月末尚未結束,則該次積冰過程的最大值,按上述原則從本月內已測得的各次記錄中挑取;同樣,下月該次積冰過程的最大值,亦按上述原則在下月內的各次記錄中挑取。e) 凍土深度:按觀測簿記錄順序,抄錄第一、第二欄凍土深度的上限和下限值;第三欄凍
16、土深度的上限和下限值,抄入紀要欄。f) 海平面氣壓:編發02、08、14、20時四次天氣報且報文中編有海平面氣壓的氣象站才抄錄。g) 某項目因無儀器(或儀器收回、停用期間)而未進行觀測時,則有關各欄空白。h) 無降水、風向風速自記儀器的臺站,自記降水量和十分平均風向風速兩頁(一張)可從月報表中撤去。i) 0808時降水量:填寫該日08時以后至次日08時以前的降水總量(包括跨月)。j) 風向一律按16個方位(含靜風“c”)抄錄。5.3 日極值的挑選a) 最高、最低氣溫:從當日最高、最低氣溫和各定時氣溫中挑取。b) 最高、最低本站氣壓和最小相對濕度:配有自記儀器的,從當日自記紙上抄入;無自記儀器的
17、,逐日各欄空白。c) 最大風速、極大風速及其風向和出現時間:配有自記儀器的,從當日自記紙上抄入;無自記儀器的,逐日各欄空白。d) 地面最高、最低溫度:從當日地面最高、最低溫度和各定時地面溫度中挑取。e) 自動觀測項目的日極值從當日各瞬時值中挑取;日極值出現二次或以上時,出現時間任挑一個。5.4 天氣現象摘要根據當日天氣現象欄記載的內容和順序,按表1對應的摘要符號錄入。表1 天氣現象摘要現象名稱現象符號摘要符號現象名稱現象符號摘要符號雨吹雪陣雨雪暴毛毛雨龍卷雪積雪陣雪結冰霰沙塵暴米雪揚沙 冰粒浮塵雨夾雪煙幕陣性雨夾雪霾冰雹塵卷風霧冰針輕霧雷暴露閃電霜極光雨凇大風霧凇颮具體要求是:a) 一日中凡有
18、、其中的一種或幾種現象出現時,不論其量大小(包括微量,下同),均摘“”符號。b) 一日中凡有、其中的一種或幾種現象出現時,不論其量大小,均摘“”符號。c) 一日中凡有、或其中的一種現象出現時,不論其量大小,均摘“”、“”符號。d) 一日中凡有 現象出現時,摘“”符號。e) 一日中凡有現象出現時,摘“”、“”符號。f) 一日中有 和、和、和同時出現時,不論連續出現或間斷出現,該日均摘“”、“”、“”符號。g) 一日中單有、出現時,該日才摘“”、“”、“”符號。h) 一日中凡有其他的現象出現時,均摘該現象的摘要符號。5.5 紀要欄抄自觀測簿紀要欄。5.6 本月天氣氣候概況根據本站資料及有關材料,對
19、本月的天氣氣候概況進行綜合分析。內容要求重點突出,簡明扼要。主要內容有:a) 本月天氣氣候的主要特征及與歷年平均值或極端值的比較。b) 月內出現的主要天氣過程,如降水次數,冷空氣活動,臺風登陸或影響的情況等。c) 本月天氣特別是災害性、關鍵性天氣對工農業生產及人民生活的影響情況。d) 對有些持續時間較長的不利天氣(如長期少雨、連陰雨等),應結合前一個月或幾個月的情況進行分析。5.7 備注欄a) 從觀測簿備注欄和自記紙備注中,摘入對記錄質量有直接影響的原因。b) 定時觀測次數,夜間是否守班,2時記錄用自記記錄代替的項目。c) 不完整記錄的統計方法說明。d) 站址遷移、站名改變、經緯度和拔海高度的
20、變更。e) 觀測項目、方法和觀測儀器的變動情況。f) 儀器性能不良或安裝不當,對記錄代表性的影響情況。g) 臺站周圍環境變化情況,包括臺站周圍建筑物、道路、河流、湖泊、樹木、綠化、土地利用、耕作制度、距城鎮的方位距離等。6 觀測記錄的計算機處理6.1 月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的建立a) 自動氣象站根據自動觀測數據和人工錄入的觀測記錄及月報表封面、紀要、天氣氣候概況、備注等文字說明,經加工整理后形成統一的月觀測數據文件,包括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a文件)、每分鐘觀測數據文件(j文件)。b) 配有業務用計算機的人工觀測站根據人工錄入計算機的觀測記錄和月報表封面、封底、紀要、備注等文字說明,經加工整理
21、后形成統一的月觀測數據文件,即a文件。c) 月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由自動氣象站和人工觀測站的地面測報業務軟件處理生成。d) 月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的記錄格式及有關規定,按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和記錄簿表格式的有關規定執行。6.2 觀測記錄的質量檢查6.2.1 質量檢查的方法和內容氣象站對月觀測記錄的質量檢查,以本站本月記錄為主。檢查方法,按地面氣象觀測規范 地面氣象觀測記錄質量控制標準的有關規定執行。6.2.2 疑誤記錄的處理計算機質量檢查時輸出的疑誤記錄,由預審員按地面氣象觀測規范 缺測記錄的處理和不完整記錄的統計的有關規定進行審核和處理。6.3 觀測記錄的復制備份和傳輸月觀測記錄經質量檢查
22、處理后,應復制備份,長期保存。月觀測數據文件,應在部門規定的時間內傳輸給上級業務單位。7 觀測記錄的統計方法7.1 日、候、旬、月平均值的統計a) 氣壓、氣溫、水汽壓、相對濕度、總低云量、風速、地溫等項的日平均值為該日相應要素各定時值之和除以定時次數而得;自動觀測24次記錄和基準站人工觀測24次記錄,應同時做02、08、14、20時4次日平均。b) 氣壓、氣溫、水汽壓、相對濕度、總低云量、風速、地溫等項的各定時及日平均,每旬應作旬平均,月終應作月平均(含自記風速)。旬、月平均值,均用縱行統計,即各定時及日平均的旬、月平均值,分別為該旬、月各定時及日平均的旬、月合計值除以該旬、月的日數而得。c)
23、 候平均氣溫:1) 候期的劃分:每旬兩候,每月六候。即每月1至5日為第一候,6日至10日為第二候,26日至月末最后一日為第六候。每月第六候的日數,可為五天、六天,或三天、四天(候降水量同)。2) 候平均氣溫的統計:候平均氣溫為該候各日平均氣溫(4次平均)之和除以候的日數而得。d) 日、候、旬、月平均值,所取小數位與相應要素記錄的規定位數相同(平均云量取一位小數),計算時規定小數位后的小數四舍五入。7.2 日、候、旬、月總量值的統計a) 降水量、蒸發量、日照時數等項的日總量由該日相應要素各時值累加。b) 定時降水量及日總量、蒸發量、日照時數的日總量,每旬應作旬計,月終應作月合計(含自記降水量)。
24、旬、月合計值,均由逐日總量值累加而得。c) 候降水量:由該候各日降水量累加。d) 全候、旬、月無降水,該候、旬、月合計欄空白。7.3 月極值及出現日期(或起止日期)的挑選a) 最高、最低本站氣壓和氣溫的月極值及出現日期,分別從逐日最高、最低值中挑取,并記其相應的出現日期。無自記儀器,月極值及出現日期,從逐日各定時記錄中挑取。b) 最小相對濕度的月極值及出現日期,分別從逐日的最小值中挑取,并記其相應的出現日期。無自記儀器,月極值及出現日期,從逐日各定時記錄中挑取。c) 最大風速和極大風速的月極值及其風向、出現日期和時間,分別從逐日的日極值中挑取,并記其相應的出現日期和時間。定時最大風速的月極值及
25、其風向、出現日期,無自記儀器的,從每日定時記錄中挑取,并記其相應的出現日期。配有自記儀器的,不挑取本項極值,有關欄空白。d) 地面、草面最高、最低溫度的月極值及出現日期,分別從逐日地面和草面最高、最低溫度中挑取。e) 水汽壓和無自記儀器的本站氣壓、相對濕度的月極值及出現日期,從逐日各定時記錄中挑取。f) 降水量、雪深和雪壓的月極值及出現日期,分別從各日記錄中挑取。g) 電線積冰直徑、厚度、重量的月極值及出現日期,按南北、東西方向分別挑取。凡有重量記錄時,則從各日記錄中挑取重量值最大者及其相應的直徑、厚度值和現象符號、氣溫、風向、風速;若全月無重量記錄時,則從各日記錄中挑取“直徑+厚度”總值最大
26、者及其相應的現象符號、氣溫、風向、風速。兩個方向月極值的氣溫、風向、風速有兩個或以上時,只記其中一個重量(或直徑+厚度)最大的月極值對應的氣溫、風向、風速;重量(或直徑+厚度)又相同時,則記南北向月極值對應的氣溫、風向、風速。h) 凍土深度的月極值及出現日期,從凍結層的下限深度中挑取。i) 月最長連續降水日數及其降水量、起止日期:從降水量日總量欄中,挑取一個月內日降水量0.1mm的最長的連續日數,并統計其相應的連續各日降水量的累計值,記其相應的起止日期。最長連續降水日數可跨月、跨年挑取,但只能上跨,不能下跨。跨月時,開始日期須注明月份,用分式表示,分母代表月份,分子代表日期。跨年時,開始日期的
27、年份不必注明。 最長連續降水日數為一天時,日數記1,降水量照記,起止日期只記一個日期。最長連續降水日數出現兩次或以上相同時,降水量和起止日期記其降水量最大者;若兩次或以上降水量都相同時,起止日期欄記出現次數。 全月無降水或僅有微量降水0.0時,最長連續降水日數及其降水量、起止日期欄,均空白。j) 月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及起止日期:從降水量日總量欄中,挑取一個月內無降水(包括微量降水0.0)的最長的連續日數,并記其相應的起止日期。 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可跨上月(年)挑取。跨月、跨年時起止日期的填寫方法,與最長連續降水日數相同。 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為一天時,日數記1,起止日期只記一個日期。 最長連續
28、無降水日數出現兩次或以上相同時,起止日期欄記出現次數。 全月各日降水量均0.1mm時,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及起止日期欄,均空白。k) 月最多風向及頻率1) 從“風的統計”欄各風向(包括靜風)頻率中,挑選出現頻率最大者,即為月最多風向。當月最大頻率有兩個或以上相同時,挑其出現回數最多者;若回數又相同時,挑其平均風速最大者:若平均風速又相同時,挑取其中與鄰近的兩個風向頻率之和最大者為最多風向。2) 挑選月最多風向時,若某風向出現頻率與靜風c同時為最多,則只挑該風向,不挑c。若c的出現頻率為最多時,則c挑為月最多風向,但須另挑次多風向;若次多風向有兩個或以上時,則按第1)條規定挑選。上述a)h)項的月
29、極值,若出現兩天或以上相同時,日期欄記天數。月最大、極大風速的風向,若出現兩個或以上時,風向記個數。全月一日最大降水量為0.0mm,月最大雪深和月最大凍土深度為0cm時,月極值和出現日期照填;全月無降水、無積雪、無凍土時,一日最大降水量、月最大雪深和月最大凍土深度及出現日期欄,均空白。7.4 “風的統計”欄的統計(2分鐘平均風速)a) 各風向月平均風速:根據各定時風向風速,先統計出各風向02、08、14、20時每日4次定時記錄或21、22、···、19、20時每日24次定時記錄的風速合計和出現回數,再分別相加求出月合計值,然后按下式計算: b) 各風向頻率:月的某
30、風向頻率,是表示月內該風向的出現回數占全月各風向(包括靜風)記錄總次數的百分比,即 風向頻率取整數。某風向未出現,頻率欄空白;頻率0.5,記0。c) 各風向最大風速:從各定時風向的風速中挑取。7.5 月日照百分率的統計月日照百分率為月日照總時數占該月可照總時數的百分比,即 月日照百分率取整數。各月可照總時數按地面氣象觀測規范 輻射部分所列公式計算。7.6 月各類日數的統計a) 日平均云量量別日數:按總、低云量分別統計其日平均云量(4次平均)為0.01.9、2.08.0、8.110.0成的日數。b) 各級降水日數:分別統計日降水量0.1、1.0、5.0、10.0、25.0、50.0、100.0、
31、150.0mm的日數。c) 天氣日數:從天氣現象“摘要”欄的記錄,分別統計雨、雪、冰雹、冰針、霧、輕霧、露、霜、雨凇、霧凇、吹雪、龍卷、積雪、結冰、沙塵暴、揚沙、浮塵、煙幕、霾、塵卷風、雷暴、閃電、極光、大風、颮等天氣現象的日數。d) 地面、草面(雪面)最低溫度0.0日數:從逐日地面、草面(雪面)最低溫度欄中,統計地面、草面(雪面)最低溫度0.0的日數。e) 日照量別日數:分別統計當月逐日的日照時數占本站緯度該月16日可照時數的60%或以上和20%或以下的日數。f) 某項類別日數,若全月未出現,則該欄空白。7.7 月定時回數的統計a) 云量出現回數:按總、低云量分別統計各定時(4次)云量為02
32、、37、810成的出現回數。b) 能見度出現回數:分別統計各定時(4次)能見度為0.00.9、1.01.9、2.03.9、4.09.9、10.0km的出現回數。c) 某項定時回數,若全月未出現,則該欄空白。8 三次觀測站02時記錄的統計規定8.1 配有自記儀器的項目8.1.1 本站氣壓、氣溫、相對濕度記錄a) 用訂正后的自記值代替。訂正步驟如下:1) 作時間記號:根據前一日20時和當日08時的時間記號,用內插法確定02時的正點位置,并用鉛筆在02時正點的時間線和自記跡線的交叉處劃一短垂線,讀出自記值。2) 器差訂正:02時的器差訂正值,即為前一日20時和當日08時兩個器差值的平均值。求器差訂正值時,若遇前一日20時或當日08時的自記跡線產生跳躍式變化時,其處理方法與地面氣象觀測規范 氣壓部分的有關規定相同。3) 求出02時訂正后的自記值:用自記讀數加上器差訂正值求得。b) 冬季,當用訂正圖訂正后的毛發濕度計讀數作為定時觀測相對濕度的正式記錄時,該月02時相對濕度也用該訂正圖訂正求得。8.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