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之音怨以怒,亡國之音哀以思_第1頁
亂世之音怨以怒,亡國之音哀以思_第2頁
亂世之音怨以怒,亡國之音哀以思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亂世之音怨以怒,亡國之音哀以思 摘 要 下泉是曹國的風詩,曹風在國風中屬于十二“變 風”之列,亂世之音哀以怒,亡國之音哀以思。本文從詩歌主旨和創作時間兩 個角度入手,對此詩進行了辨析。 關鍵詞 主旨創作時間 思治之作詩·曹風·下泉一篇共分四章,每章四句,現錄之于下: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愾我寤嘆,念彼周京!冽彼下泉,浸彼苞蕭。愾我寤嘆,念彼京周!冽彼下泉,浸彼苞蓍。愾我寤嘆,念彼周京!芃芃黍苗,陰雨膏之。四國有王,郇伯勞之!這首詩寫的是什么?自毛序以來,各家對此詩的內容,自有不同的解 釋。毛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憂 而思明王賢伯也。”齊說曰:“下

2、泉苞稂,十年無王。荀伯遇時,憂念周 京。”魯說、韓說已不可聞。可見三家說是在毛序基礎上的進一步地申述 與發揮,認為國人所憂思的明王賢伯當指詩中的“郇伯”。(古:“郇”與 “荀”通)后人多從此說,此處不再一一地詳述。只是今人藍菊蓀認為,如果 一定要說所疾者為共公,則太過于拘泥,但他總的來講還是贊同此說的。明代何楷詩經世本古義持“美荀躒”一說。他依據齊說“十年無王, 荀伯遇時”,認為此詩是曹人美晉大夫荀躒納敬王于成周一事而作的,并以 左傳證之。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天王使告于晉:天降禍于周,俾 我兄弟并有亂心,以為伯父憂。我一二親昵甥舅不惶啟處,于今十年,勤戍五 年,余一人無日忘之。”何氏認為,自春

3、秋昭二十二年王子朝作亂,至于三十 二年城成周,恰為十年,與“十年無王”相合。同時,又據左傳記載,魯 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卒,王子朝作亂,攻殺王子猛。晉荀躒、籍談等率師助 敬王伐王子朝。二十三年,“天王居于狄泉” ,二十六年,荀躒帥師納王。 根據這些史實,他認為此詩中的“下泉”當指昭二十三年天王所居的狄泉,詩 中的“郇伯”當為景王之亂時,由晉文公派來助敬王伐王子朝,并納敬王于成 周的晉大夫荀躒。后清人馬瑞辰從此一說,今人屈 * 、程俊英等也認為此說 可信也。朱熹詩集傳持“傷周王室”說。朱傳曰:“詩首章是比而興也, 王室陵夷,而小國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見傷為比,遂興其愾然以念周京 也。詩之卒章

4、言黍苗既芃芃然矣,又有陰雨以膏之,四國既有王矣,而又有郇 伯以勞之,傷今之不然也。郇伯,郇侯,文王之后,嘗為州伯,治諸侯有功。”可見,朱老夫子認為此詩殆為傷周王室衰敗,已無力再號召命令諸侯 國,諸侯國也不復勤王,所以曹、檜等小國就處于困弊之中,故會產生憂思明 王賢伯之情。同此說的還有清人方玉潤,其詩經原始云:“下泉,傷 周無王,不足以制霸也。”他認為“使周而不衰,則四國有王,又況承王 命而布王恩者,有九州之伯以制之。昔者,郇國之君嘗承是命治諸侯而有功 矣,而今之不然也。不能不愾然寤嘆以念周京,如苞稂之見浸下泉,日蕪沒而 自傷耳。”如此諸說,令人莫衷一是。筆者竊以為:于詩旨,似于毛序相合;于 詩

5、義,又似于朱傳所合也。對此,陳子展先生給我們作了一個精妙的概 括,其詩經直解云:“下泉,蓋衰周亂世,曹人思明王,頌賢伯之 作。玩詩義,確有不勝今昔盛衰之感。詩序不違詩旨。至說曹人疾 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或由于詩以冽泉浸稂起興。”筆者認為,陳氏一 說極妙,既點明了“思治”之旨,又與詩義相合,令人拍案叫絕。其一,從創作時間來看,如果據何楷一說,此詩是曹人在周者美晉大夫荀 躒納周敬王于成周一事而作的話,那么據左傳、史記等史料的記載, 周景王死于公元前 524 年,周敬王立于公元前 519 年,此詩的創作時間必定晚 于這個時間,也即當為公元前 519 年之后。但據左傳·襄公二十

6、九年,記 吳公子季札出使魯國,并在魯地聽到了蔚為大觀的周樂。從左傳的文本來 看,當時風詩的篇章已如毛詩,即已編定。季札觀樂在公元前 544 年,由 此可推知,詩經之成集應在公元前 544 年之前。何楷此說距詩經之成 集時間相差二十多年,并且此說也涉及到了詩經作品的下限問題。此說是 否可信,筆者自認為才疏學淺,不敢妄加定論,還留待于大方之家去作進一步 地考證。在創作時間這一問題上,筆者從詩序說。據詩序“詩疾共 公”推斷,此詩大抵作于周襄王之世,即公元前 651年到公元前 619 年之間。 其二,從詩歌主旨來看,對詩“美荀躒”這一主旨,魏源早在其詩古微·陳 曹答問篇中就對此提出了疑問:“

7、問:焦氏易林云:下泉苞稂,十年無 王。郇伯遇時,憂念周京。何楷以晉荀躒納周敬王事當之,其說如何?曰:周 敬王事在晉頃,魯昭之世,距陳靈已九十二年,距晉文則百有余年。又納王亦 是晉侯之功,何得歸美荀躒?決非詩人所指。曹風四篇自是晉文入曹所 陳。故傳曰,曹文昭也,晉武穆也。會諸侯而滅同姓,不可。乃復封曹。 下泉美郇伯,正以郇伯及曹同為文昭。” 筆者頗同此說。據先秦史籍記 載,曹國位于衛國、魯國之間,是一介小國。至周東遷之后,五霸迭興,曹共 公為魯所滅,晉文公于公元前 631 年曾一度恢復曹國。魏源所說的“晉侯之 功”大概就是指晉文復曹一事吧!且魏氏認為曹風四篇乃是晉入曹所陳, 晉于公元前 631

8、年復曹,筆者推知,若據魏說,此詩殆作于公元前 631 年之 后,而此創作時間亦與詩序一說頗合。故筆者從魏之一說。由此可見,此 詩不是“美荀躒”,而應是頌賢伯,即“郇伯”之作也。郇伯何許人也?毛傳曰:郇伯,郇侯也。鄭箋曰:郇侯,文王之 子,為州伯,有治諸侯之功。李樗曰:“ 王制謂二百一十國為州,州有 伯,是九州中有九伯也。” 春秋釋地曰:解縣西北有郇城。說文: 國在晉地也。又據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五列國爵姓及存滅表可知,“郇 國,侯爵,姬姓,始封文王子,其都城為古郇城,在今山西蒲州府臨晉縣東北 十五里,不知何年滅于晉。” 8 所以,筆者認為,詩中的郇伯當為郇侯,是周 文王之子,其封國在晉地,當是周

9、王朝初期的州伯。周時州伯有奉命征伐的權 利,一旦王室有需要征伐的事,九州之伯就會承王命而為,而郇伯就是這樣一 位不辭辛勞,佐王治國的賢伯。統觀全詩,筆者認為此詩當是一首思治之作,陳古而諷今。據呂思勉先生 的先秦史所載,周襄王之世,王室衰微無力,無發號施令的權威,各方諸 侯紛紛稱霸。周襄王元年,齊桓公大會諸侯于葵丘,始霸諸侯。周襄王二十 年,晉文公會諸侯于踐土,稱霸中原。各國諸侯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社會動蕩 不安,王室形同虛設,曹等小國在夾縫中求生存,實為困弊。此詩作于如此紛 亂的時期,正是感傷周王室衰微,諸侯小國得不到蔭庇,處于困境之中,故而 憂思往昔的周初之治,希望有能像郇伯一樣的賢臣以助周王實現大治。最后, 寫下下泉的譯文:冰冷的泉水流瀉,淹沒了谷草,我中夜慨然悲嘆,思念周王的京城!冰冷的泉水流瀉,淹沒了蕭草,我中夜慨然悲嘆,思念周王的京城!冰冷的泉水流瀉,淹沒了蓍草,我中夜慨然悲嘆,思念周王的京城!蓬蓬勃勃的黍苗,雨水滋潤它們,四方諸侯擁戴我王,都靠郇伯的辛 勞!參考文獻1 孔穎達毛詩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2 宋·朱熹集注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3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北京中國書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