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學奧數巧求周長練習題及答案 、填空 1. _ 下圖是一塊地,四周都用籬笆圍起來,轉彎處都是直角已知西邊籬笆 長 17 米,南邊籬笆長 23 米.四周籬笆長 米. 2. 求下圖周長.單位:厘米 3. 下圖是一個公園的平面圖,A 是公園的大門.問:小明從 A 門進公園,不重復 地沿道路走公園一圈,他走了多少米? 4. 下圖是某建設物的設計圖,如圖所示(單位:米)現根據需要在它周圍繞電 線一圈,試求需電線多少米? 4 11 4 p-TT 3 3 5. 用15個邊長2厘米的小正方形擺成如下圖的形狀,求圖形周長是多少厘 米? 6. 下圖是一塊小麥地,已知條件如圖中所示.這塊地的周長是米. 6 厘米.問
2、“十”間的周長是 厘米. A 1360 米一*1 7.下圖 8. 求下圖上“凹”形的周長.單位:厘米 9. 下圖是由若干個相等的正方形組成的“土山”兩個字 ,已知每個正方形的 邊長是 3 厘米,這兩個字的周長分別是 _ 、 _ 厘米 10. 下圖是由三個相同的長方形紙片組成的一個“ 5”字,已知長方形長 4 厘 米,寬 2 厘米,“ 5”字周長是 _ 厘米. 二、解答題 11. 把邊長分別是 5 厘米、4 厘米、3 厘米和 2 厘米的 4 個正方形按從大到小 的順序排成一行(如圖),排成的圖形周長是多少厘米? 12. 將一張邊長為 12 厘米的正方形紙對折,再將對折后的紙沿它的豎直中線 (右圖
3、虛紙)剪開,得到三個矩形紙片,其中兩個較小的矩形的周長之和是多少厘 米? . 13. 一個正方形被分成了 5 個相等的長方形每個長方形的周長都是 40 厘米, 求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如圖所示. 14. 如圖正方形 ABCD 的邊長為 4cm,每邊被四等分.求圖中所有正方形周長 的和. - 答 案 - 1. 80 米 經過線段平移,原圖形可變為長是 23 米,寬是 17米的長方形,所以周長為 (23+17) 2=80(米). 2. 218 厘米 為分析敘述方便,我們如圖所示編上字母,我們可把 a 移至 a、b 移至 b、c 移至c、d 移至 d ,這樣 a b e c d 50 厘米,所以圖
4、中所有的橫線的長是 50 2=100 厘米,圖中所有豎線的長為 40+5+15 2+4+40-(5-4)=118(厘米)則整個 圖形周長可求. ab e c d pj15 c 40 50 T 解:50 2+40+5+15 2+4+40-(5-4) =100+118 =218(厘米) 答:這個圖形的周長為 218 厘米. 3、我們把與分析題有關的線段編號,如圖: A I 360 米” 我們可把 bb 移到 cc , b c 移到 bc 位置,把 de 移到 d e , fg移到e g ,把 dd 移到f g ,把fe移到gf ,則此圖變成為一個規則的長方形,它的長是 360 米,寬是 240 米
5、,周長可求:即(360+240) 2=1200(米). 4. 40 米 我們如圖所示將有關線段標上字母,將 a、b、c、d、e、 f、g、h、i、j、k、l、m 分別移至相對應處,即 a、b、c、 d、e、f、g、h、i、j、k、l、m 的位置,其中 還有兩段末移動,再加上這兩段和移動后拼成的長方形即為 本圖周長 解:(4+2+4+1+1+1+3) 2+(3+1) 2 =16 2+4 2 =40(米)1 答:需電線 40 米. 5. 48 厘米 我們可從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分析此題 ,在水平方向上,所有線段的長度和 為9 2 2=36 厘米,在豎直方向上,所有線段的長度為 3 2 2=12 厘米
6、.因此,此圖 形周長可求. 解:9 2 2 =18 2 =36(厘米) 3 2 2 =6 2 =12(厘米) 36+12=48(厘米) 答:它的周長為 48 厘米. & 200 米 經過平移線段原圖可轉化為一邊長為 50 米的正方形,所以周長 50 4=200(米). 7. 24 厘米 從圖中可看出,“十”字的周長是由 12 條相等的線段組成,而題目又告訴我 們,“橫豎都長 6 厘米”,可知每 3 條相等的線段長度的和是 6 厘米,于是可求出 “十”字的周長,當然,我們也可把“十”中豎的上、下兩個橫放置中間,同理橫 的左右兩個豎放置中間變成如下圖所示: 這樣,每條線段均長 6 厘米,也不難求出
7、“十”的周長. 解法一: 6 (1 12-3)=6 4=24(厘米) 答:這個“十”的周長是 24 厘米. 解法二: 6 4=24(厘米) 答:這個“十”的周長是 24 厘米. 8. 18 厘米 我們可把它轉化一下,變成下圖所示: 這時,解法就同 B 卷第 2 題一樣了 . 解:5+(3+1) 2 =5+4 2 =9 2=18(厘米) 9. 72 厘米、72 厘米 分析:圖中“土”字的周長等于 24 條 3 厘米長的線段的和;“山”字的周長 也正好等于 24 條 3 厘米長的線段的和所以,“土山”這兩個字的周長分別等于 24 條 3厘米長的線段的和. 3 24=72(厘米) 答:這兩個字的周長
8、分別是 72 厘米. 10. 28 厘米 我們可按下圖所示方向把 ab 移到 a b、aa 移到 bb,把 cd 移到 cd、把 dd 移到cc 的位置,貝則此圖形變成一規則的長方形,它的長邊為 4+2+2=8 厘米,寬邊 為 4+2=6厘米,它的周長可求 !- 答:此圖形的周長為 28 厘米. 解:(4+2+2+4+2) 2=14 2=28(厘米) 11. 平移線段,可把原圖形變為一個標準長方形如下圖所示 5 J I 5 4 3 2 顯然該長方形的長是(5+4+3+2)=14(厘米),寬是 5 厘米,所以周長是 (14+5) 2=38(厘米) 12. 分析與解:根據題目條件可知兩個較小的長方
9、形的周長相同 a J d b b 小矩形的長=12(厘米) 小矩形的寬=12 2 2=3(厘米) 小矩形的周長=(12+3) 2=30(厘米) 兩個小矩形的周長=30 2=60(厘米) 答:其中兩個較小矩形的周長之和是 60 厘米. 13. 因為每個小長方形的周長都是 40 厘米,所以每個小長方形的一個長與 一個寬的和為:40 2=20 厘米.因為 5 個小長方形的寬等于小長方形的長(或大正 方形的邊長)所以 20 厘米是 6 個小長形的寬,而 1 個小長方形的長應為 20 6 5, 所以大正方形周長可求. 方法一: 解:40 2 6 5 4 =20 6 5 4 66.7(厘米) 答:周長為 66.7 厘米. 方法二: 每個小長方形的周長都是 40 厘米,這時我們再把正方形用橫線平均分成 5 個相等的長方形(如下圖). 很明顯,每小格都是相等的小正方形.由圖可知小長方形都是由 5 個這樣的 小格組成,則每個小長方形的周長是由 12 條小正方形的邊長組成的.則小正方形 的邊長為 40 12 3.厘米.這時就可求小長方形的長是 3.33 5=16.65 厘米.那么我 們就可以求出大正方形的周長是:16.65 4=66.6(厘米) 答:正方形的周長是 66.6 厘米. 14. 解 分類進行統計,得:邊長為 1cm 的正方形周長的和 是:1 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圖像分析與處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建東職業技術學院《規劃CAD》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武漢商學院《建筑工程計量》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安培華學院《現代凝固技術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陽職業學院《建筑施工組織實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阜新高等專科學校《方案快題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中外建筑史C》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沙洲職業工學院《機械工程訓練A》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昆明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培養》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塔式起重機大臂減臂使用的受力分析和計算
- 三年高考高考生物試題分項版解析 專題01 組成細胞的分子
- 電力供應與使用條例考試卷及答案
- 生物大分子晶體學基礎(I)2016
- 申請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材料范本說明書
- 教你如何填省普通高中學生檔案
- 手工焊接(電烙鐵)課件
- 關于電商平臺對入駐經營者的審核要求或規范文件
- 日用百貨購銷合同(完整版)
- 職高數學圓柱圓錐
-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常見答辯問題(附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