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的散文及和陶詩的文學意義_第1頁
秦觀的散文及和陶詩的文學意義_第2頁
秦觀的散文及和陶詩的文學意義_第3頁
秦觀的散文及和陶詩的文學意義_第4頁
秦觀的散文及和陶詩的文學意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錄秦觀的散文及和陶詩的文學意義1前 言3一、秦觀研究4(一)秦觀作品研究現狀41.秦觀散文沒落原因42.建國后秦觀研究現狀43.秦觀的和陶淵明歸去來辭5(二)秦觀生平及思想研究51.秦觀生平研究52.秦觀思想分期7二、蘇軾與“和陶詩”8(一)蘇軾為何“和陶”?8表2蘇軾宦途簡表8(二)蘇軾和陶詩9(三)蘇軾和陶歸去來兮辭9三、秦觀和陶淵明歸去來辭與蘇軾和陶歸去來兮辭11四、和陶的發展12參考文獻14秦觀的散文及和陶詩的文學意義 摘要 秦觀作為一個著名的婉約派詞人,為后世留下了多首名作,“感傷詞人”仿佛已成了他的代名詞,元好問曾評他的作品為“女郎詩”,這個評價未免有失偏頗。秦觀除詞以外,還有詩

2、四百余首,文二百余篇,雖然質量不取決于數量,但是這么多的數量中也不乏佳作,分析秦觀詞以外的作品,可以展現給我們一個更為完整的秦觀。徐培均先生認為秦觀人生可以分三個階段,三個階段各有特色,從早期的寄情山水,到晚期的“歸去來兮”,秦觀的思想在一步步地成熟。文章選取其后期作品和陶淵明歸去來辭為出發點,尋找婉約之外的秦觀,對其進行更為全面的認識。同時了解蘇軾與和陶詩的關系,蘇軾為何和陶?秦觀為何和陶?蘇軾和陶與秦觀和陶之間的關系,探尋和陶這一文學現象對后世的意義與影響。 關鍵詞 秦觀;蘇軾;和陶詩;歸去來兮辭The Prose of QIN GUAN and the Literary Signific

3、ance of He-Tao-Shi Abstract QINGUANasafamousthegracefulandrestrainedschoolpoet,leftthefirstworksforfuturegenerations,sentimentalpoetasasynonymforhis,yuanwasawardedhisworksassissypoetry,thisevaluationwouldbebiased.InadditiontothewordsofQINGUAN,therearemorethan400poemsandmorethan200articles,althoughth

4、equalitydependsnotonthenumber,butthereisnolackofsuchalargenumberofworks,ByanalyzingtheworksoutsidethewordsofQINGUAN,wecanshowusamorecompleteviewofQINGUAN.MrXUPEIJUNthinksthelifeofQINGUANcanbedividedintothreestages,thethreestageshasitsowncharacteristics,fromearlyabandonhimselftonature,tothelatecoming

5、andcoming,Thethoughtsofhimaregraduallymature.Inthispaper,theauthorchooseshislaterworksHe-Tao-Yuan-Ming-Gui-Qu-Lai-Xi-CiasthestartingpointtofindouttheconceptofQINGUAN,whichisgracefulandrestrained.Atthesametimetounderst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SUSHIHe-Tao-Shi,whydidSUSHI“He-Tao”?WhydidQINGUAN“He-Tao”?

6、TherelationshipbetweenSUSHIandQINGUAN.ThesignificanceandinfluenceoftheTaoYuanMinginthelater. Keywords QIN GUAN; SU SHI; He-Tao-Shi; Going Home前 言 秦觀是一個以詞聞名的北宋詞人,元好問曾評他的詞作為“女郎詩”,簡單一個“女郎詩”仿佛已經蓋棺定論,后人仿佛忘了秦觀的其他成就,常人眼中的秦觀變成了一個同柳永一般只會寫癡男怨女艷情詞的詞人。他所為人所熟知的另一個身份就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蘇門六君子”之一,是蘇軾的學生。建國初期,學術界對秦觀的秦觀的研究僅

7、止于他的詞作如淮海長短句箋注,對秦觀的其他研究近似空白。朱惠國先生的近五年秦觀研究的進展與期待1統計了近年來的秦觀研究成果,發現學者對秦觀的研究從相對成熟的詞逐漸轉向秦觀其他方面的研究,如秦少游書法思想研究、論秦觀的策論2等等。對秦觀的研究不再拘泥于方寸之地,而是向著更深層次更為寬廣的方向發展。本文著眼于秦觀的散文和陶淵明歸去來辭,探討本文中所體現的他的思想以及他與蘇軾和陶詩的師承關系,最后發現后世對陶淵明的接受程度。注:徐榮付. 秦少游書法思想研究D. 西南大學, 2012. 宋秦觀撰, 徐培均箋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一、秦觀研究 (一)秦觀作品研究現狀 1.秦觀

8、散文沒落原因 秦觀除了在詞作方面自成一家,他的散文詩賦也別具一格。秦觀散文的研究從總體上來看是沒落于明代,“今之后生聞風興慕者,率惟其緒余是好,不復知其精華源本,以是求公,不亦遠乎?蓋其逸情豪興,圍紅袖而寫烏絲,驅風雨于揮毫,落珠璣于滿紙,婉約綺麗之句,綽乎若步春時女,華乎如貴游子弟,此特公之緒余者耳,至于灼見一代之利害,建事揆策,與賈誼、陸贄爭長,沉味幽玄,博參諸子精蘊,雄篇大筆,宛然古作者之風,此則其精華也?!?張綖在淮海集序里如此寫到,為當時眾人忽視秦觀散文只重其詞的現象而感到憤怒,希望時人可以重視秦觀散文。李瑞華的秦觀散文研究述評中提到秦觀散文之所以沒落于明代,是因為當時前七子提出的“

9、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后七子提出“文必西漢,詩必盛唐”,眼光較之前七子更為狹隘4,但如此結論卻在當時備受追捧,從而抹殺了史上多少優秀作品,連蘇軾其文都難逃批判,更遑論秦觀。到清代,胡仲修,紀昀等人認為秦觀散文自是一家,策論為善,而林紓則認為秦觀策論只是邯鄲學步,雖有亮點,但仍是效仿蘇軾:“學東坡之似者,無若少游,此少游所以不及東坡也,楊西亭學石谷之畫,酷似石谷,人亦知有石谷而已,何必西亭。”5 2.建國后秦觀研究現狀 建國后秦觀散文的研究出現了一段空白時期,直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秦子卿的秦淮海“策論”初探(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07.01),吳蓓的詞外論秦觀(古典文學知識1994.

10、03.20)打破了僵局,對秦觀散文進行了研究,尤為側重秦觀散文中的策論,對秦觀策論從“政治思想方面”、“經濟思想方面”、“法制思想方面”、“用人思想方面”、“軍事思想方面”(P132)進行分析,得出秦觀的五十篇策論“皆為憂時謀國之作,足可見其立身之大節”,對秦觀策論進行了高度贊揚,肯定了其在當時社會所造成的巨大影響。6到新世紀,徐培均先生的淮海集箋注對秦觀的散文研究達到了一個階段性的高度,“秦觀以詞聞名,一般學者只知他是婉約詞人的代表,而不知他在詩文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即使提到了他的詩,印象上總以為是女郎詩,而不知還有其他風格的作品。至于文,則更少有人論及了。其實這是歷史的誤會。”7到近代有更

11、多的人們把眼光放到了秦觀的散文上來,如金振華的蘇門四學士散文特征論(蘇州大學學報2004年7月第四期)、宋雪松的秦觀散文特色初探(2006年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李黎秦觀散文用典研究(2011年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朱曉青的蘇門六弟子散文研究(2013年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都對秦觀散文進行了各方面的分析。 3.秦觀的和陶淵明歸去來辭本文側重于秦觀散文中的和陶淵明歸去來辭,此篇文章作于秦觀晚期“秦譜元符三年庚辰:先生既別(蘇)公,無何被命,復宣德郎,放還,于是作歸去來兮詞一篇。案:時少游在海康?!蔽恼轮惺惆l了作者仕途不順之意,“封侯已絕念,仙事亦難期?!蔽恼骂}為和陶,內容中化用了歸

12、去來兮辭里的“實迷途之未遠”、“引壺觴以自酌”等句,也秉承了陶淵明作品之中的曠達之情,“ 歸去來兮,請逍遙于至游。內取足于一身,復從物兮何求?榮莫榮于不辱,樂莫樂于無憂。”清代的秦元慶本淮海集中評到“榮莫榮于不辱,樂莫樂于無憂”二句“淺俊似白香山”。文末結尾寫到“依先塋而灑掃,從稚子而耘耔。修杜康之廢祠,補由庚之亡詩。為太平之幸老,幅巾待終要奚疑!”抒發了作者對陶淵明渴求自由、恬淡無憂生活的意趣地追逐與向往。 (二)秦觀生平及思想研究 1.秦觀生平研究表1秦觀生平簡表8姓名秦觀性別男表字少游世稱淮海先生老師蘇軾所處時代北宋民族漢族出生地江蘇高郵出生日期1049年逝世日期1100年職業詞人,散文

13、家重要事件1085年中進士主要作品鵲橋仙、淮海集、淮海長短句等主要成就北宋后期著名婉約派詞人,文字工巧精細 音律諧美情韻兼勝注:淮海集箋注宋秦觀撰、 徐培均箋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第30頁。 秦觀早年耕讀于故鄉高郵,期許以科舉入仕光耀門楣。但是同時也曾外出游歷兩次,一次是在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秦觀與孫莘老、參寥子同游,訪漳南老人于歷陽惠濟院,浴湯泉,游龍洞山。又前往烏江去拜謁項羽之墓,覽盡山水名勝。秦觀在此次出游途中一共做詩三十余首,從不同角度描繪自然之美,也抒發了作者或喜或憂的情思,同時作湯泉賦一篇,以記途蹤。第二次是在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在此之前,

14、秦觀就對當時的文壇大家蘇軾神往已久,欲拜其門下求學。在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途徑揚州之時,見到了秦觀仿自己的筆法題于某寺之中的詩文,深覺驚訝,后又得見秦觀的其他作品,“遂結神交”8。元豐元年(1078年),蘇軾從密州移知徐州,秦觀前往拜謁,寫詩道:“我獨不愿萬戶侯,惟愿一識蘇徐州。徐州英偉非人力,世有高名善區域?!?(別子瞻學士)“此為二人訂交之始。”次年秦觀赴會稽省親,途逢蘇軾,二人遂結伴同游惠山、吳興,泊西觀音院,同訪諸寺。 秦觀曾歷三次科舉,前兩次均不第 ,滿腹經綸卻名落孫山,對秦觀一度造成了巨大的打擊,遍觀秦觀策論,可以發現秦觀的策論論點新穎,論據充足,用典信手拈來,結構嚴謹,一

15、氣呵成,其中的憂國愛民之心溢于言表,但是因與當時統治者政見不同,慘遭埋沒。蘇軾先后寫信對其進行安慰、鼓勵,同時也將秦觀的文章推薦給王安石等人,“為之增重”,秦觀也在蘇軾的指點下不斷努力。在此過程中二者感情日漸深重,故后人評價,蘇門四學士之中蘇軾“最善少游”。種種努力下,終于在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及第,從而踏入仕途,開啟了宦海沉浮的生涯。在經歷了短暫的升遷之后(元祐七年(1091年),蘇軾自揚州召還。秦觀遷國史院編修,與晁補之、黃庭堅、張耒同時供職史館,人稱“蘇門四學士”。)因與蘇軾交往過密,蘇軾被貶惠州,秦觀首當其沖,亦慘遭貶黜,風雨搖落的一生自此開始。先后被貶至杭州、處州、郴州、橫州、

16、雷州。被貶的地方離京師越來越遠,直至蠻荒之地,遙遙路途,歸鄉無期,秦觀心中凄苦有誰能知? 元符二年(1099年),秦觀時處雷州,年事已高,自作挽詞,道盡心中凄苦。元符三年(1100年)庚辰徽宗即位,向太后臨朝。政局變動,大批召回遷臣。秦觀也復命宣德郎,放還橫州。此年六月于海康作和陶淵明歸去來辭五月行至藤州,出游光華亭,索水欲飲,水至,笑視而卒。至此,秦觀結束了他動蕩悲慘的一生,一代文人,落得客死異鄉的結局,使人不免扼腕嘆息,唏噓不已。注:趙蕊.秦觀詞感傷意境的因由J.河北自學考試,2006,(2),23-24. 2.秦觀思想分期 徐培均先生的淮海集箋注前言中提到秦觀創作上可以“大致分為前、中、

17、后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的劃分與秦少游在這三個時間段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前文提到,秦觀早年耕讀游歷,少年人自有一腔抱負,意氣風發,豪情滿懷;進士不第之后受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打擊,便開始了郁悶失意,但也算是愈挫愈勇,最終考中進士步入官場,特別是老師蘇軾被召回任禮部尚書后更是平步青云,在此期間秦觀留下了很多策論,憂心國事、關懷民生;后期秦觀一直處于被貶被流放的生涯之中,文風從早期的清麗轉為嚴重。蘇軾曾贊他“通曉佛書”,王安石也贊他“秦君嘗學至言妙道”,飽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秦觀身體力行的踐行儒家“入世”的號召,但同時秦觀又是一個敏感多思的人,仕途上倍受挫折者的他,心中如何不苦悶?只好借佛道逃避現實,于

18、虛無緲緲中尋求自己的寄托。 二、蘇軾與“和陶詩” (一)蘇軾為何“和陶”?表2蘇軾宦途簡表時間官職地點官職地點湖州黃州定州惠州儋州1079年湖州太守,“烏臺詩案”入獄-1080年-謫居黃州任團練副使-1093年-定州太守-1094年-謫居惠州-1097年-海南儋州 注: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烏臺詩案”可謂蘇軾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使他直面死亡,四個月內,多少次在獄中與死神擦肩而過,最后被發配黃州。從歷史上來講,“烏臺詩案”是中華民族的恥辱,文字獄古來都是荒謬而悲哀的,但是對蘇軾來講,正因為與死亡共舞之后,才使得他開始真正思考自己的人生,“蘇軾的整個人生可以以黃州為界,

19、黃州既是他生平的分水嶺,亦是他思想的分水嶺在黃州,他(蘇軾)開始追問人生的種種問題最大的困惑是長恨此身非吾有,何時忘卻營營?(臨江仙)其結論是:使浪漫更浪漫,使逍遙更逍遙,使通達更通達,使清曠更清曠。此后蘇軾帶著此成就逍遙于人生處處,以治易所逐步營造的蜀學意蘊感悟人生。”9陶淵明是東晉著名的隱士,開創田園詩,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淡泊名利,安貧樂道,“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他的作品雖在當世未受到重視,直到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親自為陶淵明作傳、編集、作序。10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文人專集,意義重大,“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如之京”。11(梁蕭統陶淵明集序

20、)陶淵明的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斷提高,直至宋朝初步定型,為后世所沿用。而陶淵明能在宋朝文壇上居于重要地位的原因離不開當世文壇大家的推崇,蘇軾便是其中一位。前文提到“烏臺詩案”之后蘇軾被貶黃州,開始了他人生的求索,“和陶從問陶開始在揚州階段,蘇軾雖無意和陶,卻是和陶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階段,它將問陶具體化,從而奠定了此后蘇軾和陶的思路與風格?!?(二)蘇軾和陶詩 蘇軾共有和陶詩124首,和陶飲酒二十首 并序(清王文浩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02,六冊,卷三十五P1881)是開始,蘇東坡一生把陶淵明當成良師益友,不但愛好其詩,更仰慕他的為人。他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

21、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2人貴真,詩亦貴真,詩真乃由人真而來,這就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晚年蘇軾在與蘇轍書中說:“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范其萬一”。以陶為師,但不僅僅拘泥于陶淵明的格局之內,和陶雖是師陶,但其中體現的卻是完完整整屬于蘇軾自己的人生思考。蘇軾曾在詩中如此評價自己的生平:“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三次人生起落,幾度與死亡共舞,借助“和陶”這個平臺,蘇軾將自己對人生的思考愈加深刻、愈加成熟的表達了出來?!肮胖娙擞袛M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則始于吾。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

22、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瘦而實腴然吾于淵明,豈獨好其詩矣,如其為人,實有感矣。” (三)蘇軾和陶歸去來兮辭 “子瞻謫居昌化,追和淵明歸去來辭,蓋以無何有為家,雖在海外,未嘗不歸云爾?!保ù似c和陶始經曲阿作于同一時期,在文章首句“歸去來兮,吾方南遷安得歸”點明了此篇作于蘇軾流放海南被宣歸還的時候。蘇軾被放海外,本以為歸還無望,卻被召回,本應喜悅的一件事更深層次的勾起了蘇軾對人生的思考。王文浩注和陶始經曲阿一詩是蘇軾和陶的最后一首詩,是聞赦而作。全詩運思凝重,一方面可見蘇軾的退隱之心,久經宦海浮沉,人生大起大落,此次雖赦,是不是會有下次被貶,但是蘇軾不僅止于如此,他還考慮了自己與前人相比,與陶淵明

23、相比,自己的命運究竟如何如何?深感“大名久難居”。詩中后幾句“不思犧牛龜,兼取熊掌魚。北郊有大赍,南冠解囚拘。聞言羅浮下,白鶴返故廬?!保ㄍ跷暮铺K軾詩集七冊,卷四十三,P2355)蘇軾先在這里表達了自己獲赦的喜悅之情,同時又在警醒自己不要得意而忘形,那接下來的人生將歸往何處呢?在這里“羅浮下”指的是惠州,“返故廬”指的是白鶴新居,剩下的事情以后再說,以后的人生以后再看,“我”現在要去“我”在惠州的白鶴新居。至此,我們可以看到此時的蘇軾對人生的追尋已經落到了極平淡的地方,乃至寵辱不驚。而和陶歸去來兮辭雖不屬于“和陶詩”,但也是蘇軾對陶淵明的人生的思考,從文意上來看,此篇“和陶”不是附和陶,而是借

24、陶的“歸去來兮”發問,來尋求“人生安在”的問題,即“吾歸何處”。注:清溫汝能,東坡和陶合箋,卷一。蘇軾詩集,八冊,卷四十七,第2561頁。 三、秦觀和陶淵明歸去來辭與蘇軾和陶歸去來兮辭 秦觀“和陶”是對蘇軾“和陶”的繼承與模仿。通過前文分析,秦觀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雖詞風與蘇軾相向甚遠,但其辭賦文章是向蘇軾學習的,二人相識之前,秦觀就已經開始模仿蘇軾“熙寧七年(1074),蘇軾從杭州轉知密州,路徑揚州,秦觀預先模仿蘇軾的筆法在某寺中題一詩文,蘇軾見后驚訝不已孫覺拿出秦觀所作詩詞數百篇,蘇軾讀后感嘆向壁書者必此郎也,遂結神交?!?3清代學者林紓曾評價秦觀“學東坡之似者,無若少游”。一方面離不開秦

25、觀對老師蘇軾的效法,另一方面與二者相似的人生境遇不無關系,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坐“元祐黨籍”,被貶惠州,歷藤州、雷州、海南儋州等地,秦觀也未能幸免,被貶杭州,歷處州、郴州、雷州,相似的經歷,使得二人的思想認知也有了共同之處。再看兩篇文章的寫作時間,同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新君即位,施恩遷臣之時,蘇軾是聞赦而作,秦觀則作于六月,與蘇軾作別之后。從文意上來看,蘇軾的和陶歸去來兮辭更為曠達,不再是仿淵明之作,不再拘泥于歸去來兮辭的格律,而是在已經領略到陶詩的真諦之后,與陶淵明達到精神上的相和。秦觀顯然沒有跳出這個范疇,在此方面,兩人高下立現,但不得不說秦觀和陶是受了蘇軾的影響,再加上宦途

26、失意,年已長矣,自然思歸,所以才有了和陶淵明歸去來辭這篇作品。 蘇軾對其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就“和陶”這一方面來講,秦觀的和陶淵明歸去來辭是成果之一,早在揚州蘇軾始和陶淵明之時,晁補之就跟隨蘇軾開始和陶,到晚年更是因慕淵明,修筑歸來園,自號歸來子,閑居田園。其中不乏晁補之對仕途的失意厭倦,但蘇軾的影響也尤為重要。“宋人邵浩所編的坡門酬唱集二十三卷中還收錄了張耒、晁補之追和飲酒的十八首、二十首(卷十五),以及秦觀、張耒、晁補之追和歸去來兮辭各一首(卷十六)?!?4黃庭堅嘗有詩云:“彭澤千載人,東坡百世士。出處雖不同,風味乃相似?!保ㄔフ曼S先生文集卷六,引自蘇軾資料匯編上編第一冊,中華書局2004

27、年,第93頁。)形象的概括出了蘇軾和陶作品所表達的曠達情致,蘇軾和陶,得陶之真意。 四、和陶的發展 和詩是一種文學現象,這里的和是去聲,意為唱和,和答。在傳統詩歌學里,和詩是由兩首以上的詩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講究步韻(次韻)、依韻、用韻。15和陶是指晉代以來,歷代詩人作家以步韻(次韻)、依韻、用韻的方式,對陶淵明的作品進行唱和,和陶首推蘇軾,可以說是自蘇軾始和陶。16蘇軾對陶淵明的唱和不僅拘泥于詩作,還有對陶淵明的辭賦等文體進行追和,譬如前文提到的和陶歸去來兮辭,“和陶詩即指用次韻的形式來和陶淵明的詩篇,其歸屬與否在于形式上,而不在于內容上至于蘇軾的和陶歸去來兮辭雖然屬于辭賦類

28、,但是亦次原韻并且辭賦也可以說是廣義的詩,所以把它看作一首和陶詩也不妨。”14蘇軾對陶淵明倍加推崇,但他卻不僅僅拘泥于,或者說是停留在文學欣賞與文學評論這個層面上,蘇軾和陶,和的更多的是他對人生的思考,及對陶淵明的效法。前文提到蘇軾開始和陶是在揚州,但開始思考人生是在更早的“烏臺詩案”之后,所以在這里我們可以說是蘇軾對人生的思考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借和陶這個平臺來抒發。陶淵明掛印而歸,不愿為五斗米而向鄉里小兒折腰,那個時候他已至中年,思想漸趨成熟,而蘇軾被貶惠州也已年45歲,他的弟子諸如秦觀是在52歲,去世前兩個月寫下的和陶淵明歸去來辭,晁補之中年學蘇軾而和陶,晚年則是效法淵明,遠離官場,閑居田

29、園在這里我們可以發現,陶淵明的思想仿佛一種救贖,在經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之后,蘇軾、秦觀及后世眾人,更加向往陶淵明筆下那種自然率真的生活,更渴望追求陶淵明所體現的清高人格與高尚節操。“和陶”于后世而言,它已經超越了文學作品本身的文學成就,它更像是一種符號,代表著歷代文人對某種文化(陶淵明)的接受與認同,對某種人生態度(回歸自然)的選擇與歸屬。17陶淵明所代表的率真自然的性格,堅守節操的清高,恬淡自如的生活態度,飽含著后世人的美好向往,所以自蘇軾以后,和陶蔚然成風。 后記 本文從秦觀研究歷程著眼,了解了秦觀研究現狀,通過分析秦觀人生經歷,了解秦觀文風的轉變歷程,選取其晚年作品和陶淵明歸去來辭為入手點,探尋秦觀晚期的思想面貌。同時因為本篇文章體裁的特殊,又涉及到了另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和陶”,秦觀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在蘇軾這個引發和陶浪潮的老師的影響下,他的和陶與蘇軾和陶之間存在什么聯系呢?那么我們應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