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靜脈穿刺置管和測壓_第1頁
中心靜脈穿刺置管和測壓_第2頁
中心靜脈穿刺置管和測壓_第3頁
中心靜脈穿刺置管和測壓_第4頁
中心靜脈穿刺置管和測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中心靜脈穿刺置管和測壓20 世紀 50/60 年代,中心靜脈壓(cvp)監測在臨床開始應用,以評估血容量、前負荷及右心功能。到 80 年代,國內已廣泛開始經頸內或鎖骨下靜脈將導管置入到上腔靜脈監測cvp,也有經股靜脈或肘靜脈用較長的導管置入監測cvp 的。近年來由于對肺動脈壓(pap)監測的意義存在爭議,所以 cvp 監測臨床應用更趨增多。如上所述,經皮中心靜脈穿刺,多經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將導管置入到上腔靜脈,也可經股靜脈或者頸外靜脈、貴要靜脈、頭臂靜脈分別插入到下腔靜脈或者上腔靜脈。中心靜脈穿刺置管測壓多用于心臟病患者和心臟手術患者以及休克、重危患者,一般較為安全。但操作不熟練或護理不當

2、,也可能發生氣胸、出血、氣栓、感染等并發癥。一、 頸內靜脈穿刺置管(一) 適應證常用于脫水、失血和血容量不足,重癥休克,心衰和低排綜合征,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和大的臟器移植手術以及其他重危患者。其主要用途如下:1、 監測 cvp2、 靜脈輸液、給藥3、 靜脈高營養4、 抽取靜脈血、放血、換血或監測靜脈血氣5、 插入肺動脈導管或經靜脈放置起搏器6、 經靜脈抽吸空氣及急診血液透析(二) 頸內靜脈解剖關系頸內靜脈(internal jugular vein)起始于顱底乙狀竇,由顱底頸靜脈孔穿出,同頸動脈、迷走神經共同包繞在頸動脈鞘內。在頸部,全程被胸鎖乳突肌覆蓋。上段,頸內靜脈位于胸鎖乳突肌前緣內側

3、;中段,位于胸鎖乳突肌下面(深面),頸總動脈前外方;下段,頸內靜脈位于胸鎖乳突肌胸骨頭和鎖骨頭構成的頸動脈三角內。在此處,頸內靜脈后方是鎖骨下動脈、膈神經、迷走神經和胸膜圓頂;頸內靜脈與鎖骨下靜脈匯合進入頭臂靜脈(又稱無名靜脈),然后歸入上腔靜脈。成人頸內靜脈頗粗,擴張時直徑可達 2cm。尤其右側頸內靜脈較粗,與進針方向同頭臂靜脈和上腔靜脈幾成一直線,容易穿刺;加之右側無胸導管,不存在穿破胸導管之虞;胸膜圓頂又較左側低,不易造成氣胸。所以,右頸內靜脈是穿刺置管的首選途徑。(圖 1、2)圖 1 頸部血管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 圖 2頸部血管局部解剖(三) 穿刺置管材料碘伏,生理鹽水,肝素,無菌干燥

4、注射器 5ml 2 只、10ml 1 只,7g 針頭 2 個,無菌手套 1 雙。穿刺針或 y 型穿刺針 18g,長 10cm 或單腔套管針 18g,10cm;引導鋼絲(j-wire)3040cm;7f 單腔(或雙腔、三腔)中心靜脈導管長20 cm。其他:擴張器、小尖刀片、縫合針(皮針)線、導管固定卡、貼膜等。j 型導絲便于通過靜脈彎曲處,不致造成靜脈損傷。(四) 穿刺部位臨床上主要有三個部位:前徑路,中徑路和后徑路。以中、后徑路為常用。前徑路系以胸鎖乳突肌前緣中點,作為進針點。中徑路則在胸鎖乳突肌三角頂點進針。后徑路穿刺點位于胸鎖乳突肌后緣、鎖骨上 24cm 處(相當于該肌與頸外靜脈交點)。見

5、圖 3。- 2 - 圖 3頸側面局部解剖圖 4 前(a)、中(b)、后(c)三徑路進針部位和方向(五) 穿刺置管術1、 患者體位: 去枕,仰臥,頭后仰,略偏向穿刺部位對側,必要時肩下墊一薄枕,手術床位取頭低腳高位(1530)。2、 穿刺:操作者戴無菌手套,打開穿刺包;配 1%利多卡因供局麻用;另一 5ml 注射器裝入含肝素的生理鹽水 23ml,接頸內靜脈穿刺針(要將針用該鹽水沖洗);打開頸內靜脈導管,并用肝素生理鹽水將每一管腔沖洗,去掉j 型鋼絲通過端的肝素帽;將j 型鋼絲退出少許使其尖端和鋼絲套管的圓錐形頭口緊貼;擺好擴張器、刀片、紗布塊等。穿刺部位皮- 3 - 膚常規消毒、鋪巾;左手食指標

6、定穿刺點,右手相繼在穿刺部位局部麻醉,穿刺頸內靜脈(可以直接用穿刺針或單腔套管針穿刺,也可以先用 7 號針頭探刺頸內靜脈)。(1)前徑路:于正中線旁開 3cm 處胸鎖乳突肌前緣中點,左手食指向內推開頸總動脈,以該中點為進針點。用裝有 2ml 肝素生理鹽水的 5ml 注射器銜接穿刺針,針軸與冠狀面(軀體左、右方向)呈 3045角,針尖指向同側鎖骨中內 1/3 交界處,進針過程中手指回抽注射器針芯使注射器內形成負壓,在胸鎖乳突肌中段深面進入頸內靜脈。此外,也可在頸動脈三角處觸及頸總動脈搏動,在其外側旁開0.51cm,相當于喉結或甲狀軟骨上緣水平作進針點;針尖指向胸鎖乳突肌下端所形成的三角,與頸內靜

7、脈走行方向大約一致進針;針軸與皮膚呈 3040角,可避免氣胸,但誤入頸總動脈機會較多。(2)中徑路:為臨床上最多用的徑路。胸鎖乳突肌下端分為胸骨支和鎖骨支,與鎖骨形成一胸鎖乳突肌三角,頸內靜脈正好位于該三角的中心位置。在鎖骨上緣23 橫指處,即三角的頂端緊靠鎖骨頭前緣,即為進針點。針尖方向對準鎖骨胸骨端緊外側的小切跡處,針尖緊貼胸鎖乳突肌鎖骨支深面,針軸角度與冠狀面約呈3040;同樣,進針過程中應一邊回抽裝有 2ml 肝素生理鹽水的注射器使其內形成負壓,一邊進針;一般刺入 23cm 即可入頸內靜脈(胖人可能稍深一些)。如試探或穿刺未成功,可將針尖向外略偏斜510,指向胸鎖乳突肌內側的后緣,常能

8、成功。(注:選擇鎖骨頭稍外側的小切跡作骨性標志,是考慮如果將乳頭作為標志常因為患者體型不同而變異很大之故,而該骨性標志出正好是頸內靜脈由此下行于鎖骨下靜脈匯合之處)圖 5頸內靜脈穿刺(3)后徑路:胸鎖乳突肌后緣,鎖骨上二橫指(相當于頸橫紋或者頸外靜脈下方)或鎖骨上 31cm 處為進針點。穿刺針指向胸鎖關節(最好指向鎖骨頭片外側的小切跡處)。此處的頸內靜脈位于胸鎖乳突肌緊下面(深面)略偏向外。針軸應接近耳廓,逐步刺入穿刺針,邊回抽裝有 2ml 肝素生理鹽水的注射器使其內形成負壓,邊進針,即可進入頸內靜脈。3、置管:以上三法,無論哪一種徑路穿刺成功后,取下注射器,固定穿刺針(用套管針者,將外套管緩

9、緩全部送入血管內)將 j 型鋼絲穿經穿刺針(用套管針者則從外套管送入),插入時不應有任何阻力。遇有阻力則應調整穿刺針位置,包括角度、針斜面方向和深度;或者銜接注射器回抽血直至回血通暢。否則,應考慮穿刺針是否在靜脈內。鋼絲進入約20cm- 4 - 時,一手固定鋼絲,一手退出穿刺針(或套管針外套管)。壓迫穿刺點止血,并擦干凈鋼絲上血跡。然后用小尖刀片的尖端沿鋼絲與皮膚接觸部位的針孔處橫刺一1mm 切口。將擴張器穿過鋼絲,拉緊鋼絲外端推進擴張器擴張皮膚和靜脈,隨即退出擴張器,并壓迫止血。一只手握鋼絲外端,另一手無名指和小指夾靜脈導管尾端、拇指和食指捏導管尖端,穿過鋼絲靠近皮膚,迅速而逐節地后退鋼絲直

10、至鋼絲外端露出導管尾部小口,捏緊露出的鋼絲頭,另一只手輕柔地導管將導管滑進靜脈內。成人,中徑路導管深度一般為15cm 左右。經導管回抽,回血應當通暢,再將回血注入靜脈內,并用肝素生理鹽水再將導管沖洗一次,接準備好的液體。在這一段過程中,特別注意注射器內和輸液管道內排氣,即使微量的空氣也絕對不能進入靜脈內。接著用導管夾固定導管,再用縫線將導管夾固定在皮膚上。覆蓋無菌敷料。將手術床搖平。(六)優缺點1、優點: 技術熟練成功率高,置管容易,操作方便; 安全度大,并發癥少,出現血腫可以壓迫減輕治愈,氣胸機會很少(左側穿刺偶有胸導管損傷之虞); 對重癥患者可經靜脈快速輸血、補液、給藥,導管距離中心循環近

11、,藥物起效快; 可用于監測 cvp,并根據需要可放置漂浮導管,也可采集靜脈血,行靜脈高營養; 必要時可經對側實施。2、缺點:頸部活動受限。(七)注意事項1、嚴格無菌技術操作,每天更換輸液導管。靜脈注藥時,應常規消毒導管接頭。2、導管放置期間,每天更換穿刺點敷料,預防局部感染,常規消毒穿刺點,觀察局部有無紅腫。導管一般保留47 天,最長不要超過2 周。拔除導管后,消毒局部,重新更換無菌敷料。3、根據病情密切觀察輸液速度,不可隨意打開調節器,使液體輸入失控。在輸液過程中嚴防氣泡進入血管內。4、暫停輸液時可用肝素生理鹽水 2m1 封管,防止血液凝集在管腔內。若已經發生凝血,應先用注射器抽出凝血塊,再

12、依次注入肝素生理鹽水和有關藥液;若凝血塊抽不出時,應邊抽邊拔管,切忌凝血塊推入血管內。5、局部出現腫脹或漏水,可能硅膠管已脫出靜脈,應立即拔管。如出現不明原因發熱時應考慮拔管,并剪下一段硅管送培養,并做藥敏試驗。6、頸部或氣管切開處嚴重感染者,不應做頸內靜脈穿刺置管。7、盡管穿刺時發生氣胸的機會少,但是由于頸內靜脈壁薄,如果穿刺時手法粗暴、反復操作,可能造成頸內靜脈撕裂,靜脈管腔不易閉鎖及胸腔負壓對靜脈回流的吸引,有導致靜脈內空氣栓塞的可能。二、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一)適應證 經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同頸內靜脈穿刺置管一樣,適用于需持續補液的患者,以使患者免遭頻繁穿刺淺靜脈之苦,也是中心靜脈壓測定

13、的主要途徑之一。必要時也可經此路采血化驗、輸液等。該靜脈口徑大,位置恒定表淺,為深靜脈穿刺之首選靜脈。(二)鎖骨下靜脈解剖關系 鎖骨下靜脈(subclavian vein)在第 1 肋外側緣延續于腋靜脈,偶爾也有肩胛上靜脈和頸橫靜脈直接注入其內。右鎖骨下靜脈長度,男性約 4 cm,女性約- 5 - 3.8 cm;直徑男性約為1 cm,女性約為0.8 cm。鎖骨下靜脈于第一肋間隙穿過。前面為鎖骨外側緣,前上方有鎖骨與鎖骨下肌;下面是第一肋骨表面;后面依次是前斜角肌、鎖骨下動脈和胸膜,動、靜脈之間由厚約0.5cm 的前斜角肌隔開;后上方是鎖骨下動脈;下后壁與胸膜僅相距 5mm;在鎖骨近心端,鎖骨下

14、靜脈有一對靜脈瓣,可防止頭臂靜脈的血液逆流;鄰近有臂叢神經、頸內靜脈、淋巴管和對側頭臂靜脈等。 鎖骨下靜脈管壁與頸固有筋膜、第 1 肋骨膜、前斜角肌及鎖骨下筋膜鞘等結構相愈著,故位置恒定,不易移位,利于穿刺,但管壁不易回縮,若術中不慎易進入空氣導致氣栓。鎖骨下靜脈在第 1 肋與鎖骨之間輕度向上呈弓形,在鎖骨內、中 1/3 后面成最高點,可高出鎖骨上緣。弓形部分長34cm,直徑 12cm,由第 1 肋外緣行至胸鎖關節的后方,與頸內靜脈相匯合形成頭臂靜脈(在近胸骨角約右側,兩條頭臂靜脈匯合成上腔靜脈)。側位時,鎖骨下靜脈位于鎖骨下動脈前方略偏下,其間可有前斜角肌分開;成人該肌肉厚達 0.5cm,故

15、損傷鎖骨下動脈的機會較小。(三)穿刺置管材料 同頸內靜脈穿刺置管(不用套管針)(四)穿刺置管術 可分兩種途徑:鎖骨下徑路和鎖骨上徑路。如圖6 a,b 所示。圖 6 a 鎖骨上徑路 b 鎖骨下徑路(1)鎖骨下徑路 患者仰臥肩墊枕頭后垂位(頭低約 15),頭偏向對側,也可將床尾抬高,以利于穿刺時血液向針內回流,避免空氣進入靜脈發生氣栓。穿刺側上肢與體側垂直并略外展。有說,使穿刺側上肢外展 45,后伸 30,以向后牽拉鎖骨。據解剖所見,鎖骨上入路易損傷胸膜,而鎖骨下入路一般不易損傷胸膜,操作方便,易穿刺,故鎖骨下入路較上入路成功率高。 鎖骨下徑路胸壁平坦,清潔干燥,置管后固定、換藥和護理都較方便,在

16、床旁穿刺操作容易,不影響肢體活動且易于被衣服遮蔽,患者感覺舒適而樂意接受,但氣胸發生率和導管移位率較高,所以穿刺部位就成為醫生考慮的主要問題。多選擇右側。在鎖骨中、內 1/3 交點下方 1.5cm 左右處,至同側胸鎖關節上緣之間作一假想連線,作為穿刺進針方向的標志(也可選擇鎖骨中點內側 12cm,鎖骨下 1.5cm 左右處)。使用穿刺針穿刺。進針過程中,針軸盡量保持與胸壁平行(15左右),針尖按照靜脈深度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緊貼鎖骨后進針(針軸與胸部縱軸角度為 45)。穿刺針穿經皮膚、淺筋膜、胸大肌及鎖骨下肌達鎖骨下靜脈,其厚度約 34cm。當針尖抵及鎖骨時退針0.5cm,針桿向胸廓再壓低3

17、5mm,保持注射器內負壓,使針尖在鎖骨與第一肋之間的疏松組織中通過,針尖碰鎖骨時退后0.5cm,越過鎖骨后再稍抬高針尾,緩慢進針,直至無阻力時再壓低針軸繼續進針,即可進入靜脈內。如果針軸與皮膚角度過大,容易進入胸腔,導致氣胸。避免進針角度過大是預防鎖骨下靜脈穿刺并發氣胸的關鍵。有回血后固定,插入導絲置入導管。置管至上腔靜脈的深度:右側l2cm,左側 l5cm。注意: 針尖勿過度向上向后,以免傷及胸膜。 鎖骨下靜脈與頸內靜脈相會處恰為針尖所對,繼續進針安全幅度不如鎖骨上入路大,不可大幅度進針。 防空氣進入。(圖 7)- 6 - 圖 7 鎖骨下靜脈穿刺圖 8 鎖骨上下觀(2)鎖骨上徑路 一般情況較

18、好的患者取仰臥位,肩部墊枕,頭后仰15,并盡量偏向對側。穿刺側肩部略上提外展,挺露鎖骨上窩,使鎖骨突出并使之與第 1 肋骨之間的間隙擴大,靜脈充盈,有利于穿刺。大出血、休克患者應采用頭低腳高位,心功能不全者可采用半臥位。 在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外側緣、鎖骨上緣相交角的尖部向外 0.51cm 處。從解剖角度講,以右側鎖骨下靜脈穿刺為宜。針軸與矢狀面(軀體前后方向)呈45角,在冠狀面針軸保持進水平位或略抬高約 15,指向胸鎖關節。穿經皮膚、淺筋膜即達鎖骨下靜脈。由于靜脈壁是擴張的,故易于穿入。通常進針 1.52cm(隨患者胖瘦而定,有時可達4cm)即可進入靜脈。在進針過程中,針尖實際上是離開鎖骨下動脈

19、和胸膜,而且在胸鎖乳突肌的深肌膜中行進,邊進針邊抽吸,見回血后再稍插入少許即可。所以,安全性及成功率高均高于頸內靜脈穿刺。注意: 穿刺方向始終朝向胸鎖關節,不可指向后下方,以免損傷胸膜及肺。 與頸內靜脈相同,鎖骨下靜脈離心臟較近,當右心房舒張時,其壓力較低,操作與輸液時要嚴防空氣進入發生氣栓。 圖 6三、頸外靜脈穿刺置管頸外靜脈(external jugular vein)屬外周靜脈,收集面部和耳周靜脈血流,在頸根部回流至鎖骨下靜脈,比較顯露,容易穿刺成功(成功率可達85%95%),特別適用于小兒、外周其他部位靜脈穿刺困難以及出血性疾患患者。- 7 - 患者取頭低位,操作者手指壓迫頸根部以使頸

20、外靜脈充盈明顯。宜用套管針進行穿刺,成人選 18g(不做置管者可選 20g 甚至 22g)。針軸與皮膚呈 30角(見圖 9)。其他操作同上。圖 9頸外靜脈穿刺頸外靜脈有靜脈瓣,加之患者呼吸,頭頸活動及位置等特點,一般用之監測 cvp 不大準確,主要用于靜脈輸液。當然,必要時也可用 j 型鋼絲置入靜脈導管監測 cvp;因可通過頸外靜脈與鎖骨下靜脈交界進入上腔靜脈,有些醫療單位也用來放置漂浮導管。在頸外靜脈置管過程中,導管插入過深,則較難通過頸外靜脈與鎖骨下靜脈匯合角處,此時可牽拉頸外靜脈使匯合角變直;若仍不能通過則應停止送入導管,并輕輕退出少許,在此處固定,用作輸液,防止盲目插入,致使導管在血管

21、內打折。如導管質硬,可能會刺破血管發生意外。四、股靜脈穿刺置管股靜脈(femoral vein)流經肝臟血流系統,距離下腔靜脈較遠,置管的位置不易達到中心靜脈,所測得的壓力受腹腔內壓力的影響,往往高于實際中心靜脈壓,故反映中心靜脈壓不十分確切。如果通過針腔內送入較長的導管則可達中心靜脈,但由于導管在血管內行程長,如留置時間久,難免引起血栓性靜脈炎。現在已很少用于測定中心靜脈壓。只是在某些特殊病種如巨大胸主動脈瘤或布加氏綜合征時采用。術后應及早拔除導管,以減少血栓性靜脈炎發生。現多用于外周靜脈穿刺困難,需采集血標本,尤其失血患者急救以及大手術時無法采用外周靜脈加壓輸液、輸血等。另外,靜脈高營養等

22、治療也可采用股靜脈置管途徑。出血傾向者慎用此法。穿刺部位皮膚有炎癥,股癬或靜脈有炎癥或血栓形成等禁用此法。(一)解剖關系 股靜脈是下肢的主要靜脈干,其上段位于股三角內。股三角(femoraltriangle )位于股前部上 1/3,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尖部系縫匠肌與長收肌夾角,底邊為腹股溝韌帶,外側邊為縫匠肌內側緣,內側邊為長收肌內側緣,前壁是闊筋膜;其后壁凹陷,自外向內依次為髂腰肌、恥骨肌和長收肌及其表面的筋膜。股三角內有股神經、股動脈及其分支、股靜脈及其屬支和腹股溝淋巴結等。股動脈居中,外側為股神經,內側為股靜脈。尋找股靜脈時應以搏動的股動脈為標志。股靜脈的重點毗鄰是股動脈及股神

23、經,由外側向內側排列的是肌神經、股動脈、股靜脈,即股靜脈位于股動脈內側。在股三角尖處,股靜脈位于股動脈后方。- 8 - (淺面)(深面)圖 10 大腿前面局解(二)穿刺置管材料 同頸內靜脈穿刺置管。(三)操作方法及步驟1、患者取仰臥位,膝關節微屈,臂部稍墊高,髖關節伸直并稍外展外旋。2、穿刺部位:在腹股溝韌帶中部即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連線的中、內段交界點下方 23cm 處,觸摸股動脈博動,左手食、中、無名指并攏,成一直線,確定股動脈走行,中指置于股動脈搏動表面。股動脈搏動處的內側 0.5 cm 與腹股溝皮折線交點為穿刺點。臨床上遇有過度肥胖或高度水腫患者股動脈博動摸不到時, 穿刺點可下移 12c

24、m。穿刺點不可過低,以免穿透大隱靜脈根部。3、操作者立于穿刺側戴無菌手套后,局部常規消毒,鋪無菌洞巾。浸潤局麻藥,右手持5ml 裝有肝素生理鹽水注射器的穿刺針,針尖朝向臍側,斜面向上,針軸與皮膚呈 3045角。胖人角度稍偏大。4、沿股動脈走行進針,穿經皮膚、淺筋膜、闊筋膜、股鞘達股靜脈。一般進針深度 25cm。注射器內持續呈負壓。如無回血,可緩慢邊抽邊退,或稍微改變方向及深度,再行試探。5、見到靜脈回血,同時下壓針柄1020宜再稍進或退一點,并用左手固定穿刺針深度,右手抽動注射器活塞,以驗證和確保穿刺針位置正確、血流順暢,便于 j 型鋼絲順利通過穿刺針。置管方法與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置管相同。

25、6、固定,無菌敷料保護等,同頸內靜脈。(四)股靜脈穿刺并發癥:1、感染2、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3、動靜脈瘺4、假性靜脈瘤5、出血和血腫6、穿透大隱靜脈根部(穿刺點過低)(五)注意事項1.局部必須嚴格消毒,嚴守無菌操作規程2.要避免反復多次穿刺,以免形成血腫3. 如抽出鮮紅色血液,表示穿入股動脈,應撥出針頭,緊壓穿刺處至不出血為止,需要繼續穿刺可換對側肢體。若需向靜脈內輸液體時,應采用斜刺法,不可垂直穿入,以免穿破- 9 - 血管;刺入靜脈后應將針頭固定好。4. 其他:參見頸內靜脈注意事項。【股靜脈穿刺體會】u股靜脈穿刺要點,關鍵在于找準動脈搏動位置。左手摸到股動脈位置后,穿刺時左手不宜過緊

26、壓迫動脈,否則易使靜脈移位。只要找準部位,邊進邊吸,一般都能成功。簡單方法是:在腹股溝稍下方,先用左手中指及食指沿動脈方向并排摸準股動脈走向,然后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與動脈方向垂直并排,把股動脈卡在中間,然后沿中指(股動脈內側)指尖穿刺,一般一針見血。v股靜脈穿刺點旁開股動脈 0.5cm 即可;如旁開 1cm,有時易穿到動脈,有時靜脈靠在動脈的后面。 w三次.穿刺未成功,容易產生急燥情緒,特別是在病房操作,旁有患者家屬或其他患者。此時心情更應該放松,或待心情平靜后再穿刺,或者換人穿刺。x患者血壓偏低或休克時,回血緩慢,暫時沒有回血,不要以為沒有穿刺入股靜脈,也不必加大注射器內負壓。y嚴重貧血

27、患者,回抽入注射器中回血可能較為鮮紅,不要誤認為穿入股動脈;要觀察回血的壓力。目前,據報道還有一種超聲引導技術輔助中心靜脈置管,可增加置管成功率,減少并發癥。其引導鋼絲不是j 型,而是線型,可以發射高頻波,最適合觀察淺表結構,因此適用于股靜脈置管。具體操作:操作者面對患者足部,監測儀放在患者足部面向操作者。調整超聲探頭,使患者右側位于屏幕的右側。將超聲探頭放在有耦合的明膠無菌鞘內。無菌膠可涂在防護罩外面。患者取反 trendelenburg 體位(頭高腳低),以便使股靜脈充盈,有助于超聲觀察。超聲顯像看到的血管比血管腔更亮,血管內充盈著血液。股靜脈比股動脈扁。超聲儀器的多普勒功能有助于鑒別搏動性(動脈)血流和連續性(靜脈)血流。將靜脈位于屏幕中央,在探頭中央進針。當超聲提示針位于進入股靜脈的適當位置時,術者就可同時觀察血流涌入注射器的情況,也就探知到置管的確切位置。見圖11。1 進穿刺針2 固定穿刺3 送入擴張器,造通道4 超聲引導,在探頭中央進針圖11 超聲引導技術輔助中心靜脈置管- 10 - 五、中心靜脈壓監測(一) cvp測量裝置 cvp一般以cmh o為單位,用一三通閥,其前端與套管的針座2相連,尾端連接輸液器,三通閥的側孔與測壓管道(一次性硅膠管)相連,并將此測壓管垂直固定在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