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山市鳥類區系的組成群體及多樣性_第1頁
阿山市鳥類區系的組成群體及多樣性_第2頁
阿山市鳥類區系的組成群體及多樣性_第3頁
阿山市鳥類區系的組成群體及多樣性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阿爾山市鳥類區系的組成群體及多樣性一個地區的鳥類和數量已成為評價其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Mulsow1982,Mrtberg2001)。因此,開展鳥類群落結構研究,有助于對生態環境的質量做出客觀評價。阿爾山市地處蒙古高原與東北平原的過渡帶,阿爾山的森林是我國北疆的重要生態安全保障林區,對凈化空氣、涵養水源、阻擋西伯利亞寒流東進及南下起著重要的天然屏障作用。由于城市規劃和森林資源開發的不合理,阿爾山市正面臨著生態破壞加劇和資源枯竭的威脅(劉建東等2009)。特別是1996年建市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生態環境破壞更加嚴重,生物多樣性明顯減少。然而,迄今為止尚未見有對該地區鳥類的研究報道。

2、為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及相關研究提供基礎資料和理論依據,我們于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對阿爾山市鳥類區系組成和群落結構進行了系統調查和研究。阿爾山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興安盟,地處大興安嶺西南山麓。地理坐標為東經1192812123、北緯46394739。全年主要受東南海洋暖濕氣流與西北干寒氣流影響,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氣溫較低,無霜期短。年均氣溫為-2.7,極端最低氣溫-44.5,極端最高氣溫33。年均降水量366mm,年蒸發量2040mm。年平均風速為2.6m/s,風向以東南、西北為最多。年平均積雪日數為171.5d,年平均暴雪日數為32.6d,年最大積雪深度45cm。全年最

3、大凍土深度為312cm。由于降水量較多,濕潤度較高,阿爾山植物種類組成比較豐富。植物區系以草原成分為主體,但也表現出草原區系和森林區系混合分布的特征,并具有達烏里-蒙古型山地森林草原區系的復雜性。調查區典型的草原植被有菊葉委陵菜(Potentillatanacetifolia)、草地風毛菊(Saussureaamara)、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等。調查區的森林成分主要為興安落葉松(Larixgmelini)、樟子松(Pinussylvestiis)、白樺(Betulaplatyphylla)等。除草原和森林成分外,中生草甸成分也較發達,例如分布有光稃茅香(Hier

4、ochloeglabra)等。該區主要以林、牧業為主,由于熱量資源欠缺,只能種植小麥(Triticumaestivum)、馬鈴薯(Solanumtuberosum)等喜涼作物。在野外踏查的基礎上,依據地形地貌和植被類型,在調查區選擇了濕地、林地、居民區、農田、草地、山地6種典型生境類型,分層取樣,共設置樣帶35條、樣點5個。其中林地12條樣帶,濕地4條樣帶和5個樣點,草地8條樣帶,居民區6條樣帶,裸巖山地1條樣帶,農田4條樣帶。采用樣帶法進行鳥類調查。每條樣帶長1000m,寬100m。沿著確定的方向在樣帶中線行進,用LEICAGeovid1042HDBRF雙筒望遠鏡觀察并記錄樣帶中線兩側各50

5、m范圍內鳥類的種類和數量,行走速度約為1.52.0km/h。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每月相同時間對35條樣帶的鳥類各進行1次調查。利用合眾思壯公司制造的GPS(集思寶VistaHCx)詳細記錄每一調查樣帶的具體位置。結合鳥類的飛行姿態和鳴聲等綜合特征來確定鳥類的具體種類,不確定的鳥類用數碼相機拍照,結合中國野鳥圖鑒(顏重威等1996)進行鑒定。鳥類物種分類系統依據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鄭光美2011),分布型劃分依據中國動物地理(張榮祖1999)。每月相同時間對5個樣點的鳥類各進行1次調查。利用GPS對所調查的樣點具體位置進行測定并記錄詳細坐標。固定半徑樣點法是在半徑為300m的區域

6、內,用3077單筒萊卡定焦望遠鏡觀察并記錄鳥類的種類和數量,每個樣點每次觀察15min。鳥類識別方法同樣帶法。以當地的氣候資料(日平均氣溫)及鳥類遷徙特征為依據,對四季進行了劃分。春季自4月16日至7月15日;夏季自7月16日至8月15日;秋季自8月16日至10月4日;冬季自10月5日至翌年4月15日。調查期間共記錄到鳥類102種,隸屬于13目32科,留鳥有31種(30.39%),夏候鳥60種(58.82%),旅鳥6種(5.88%),冬候鳥5種(4.91%)。其中繁殖鳥(包括夏候鳥和留鳥)有91種,占總種數的89.21%,構成了該地區鳥類區系的主體。非雀形目鳥類有16科48種(47.06%),

7、其中候鳥有32種,占非雀形目鳥類種數的66.67%。雀形目鳥類有16科54種(52.94%),其中候鳥有33種,占雀形目鳥類種數的61.11%。按鳥類地理型分析,該地區91種繁殖鳥中,古北界種類有88種,占繁殖鳥總數的96.70%。其中,古北型51種,占繁殖鳥總數的56.04%;全北型17種,占18.68%;東北型13種,占14.29%;東北-華北型2種,占2.20%;中亞型4種,占4.40%;高地型1種,占1.10%。地中海-中亞型種類1種,僅占繁殖鳥總數的1.10%。其他類型有季風型2種,占2.20%。由此可見,該地區鳥類區系組成中,古北界種類占絕對優勢,并反映出東北區與蒙新區、大興安嶺嶺

8、南與嶺北相互滲透和過渡性特征。所記錄到的102種鳥類中,屬于國家級重點保護的野生鳥類有15種,占鳥類總數的14.71%。包括鴛鴦(Aixgalericulata)、白尾鷂(Circuscyaneus)、雀鷹(Accipiternisus)、灰臉鷹(Butasturindicus)、普通(Buteobuteo)、大(B.hemilasius)、紅隼(Falcotinnunculus)、紅腳隼(F.amurensis)、燕隼(F.subbuteo)、獵隼(F.cherrug)、黑琴雞(Lyrurustetrix)、雕鸮(Bubobubo)、紅角鸮(Otussunia)、縱紋腹小鸮(Atheneno

9、ctua)、長耳鸮(Asiootus)。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名錄(“三有”名錄)中的鳥類有77種。鳥類的種類組成有明顯的季節性差異,春、秋季節為高峰期,夏、冬季為平穩期。春季鳥類的多樣性指數最高,而冬季的最低。濕地:阿爾山是嫩江和額爾古納水系的重要發源地。我們在哈拉哈河、天池、仙鶴湖、杜鵑湖、松葉湖、塔爾濱湖及其附近沼澤地選取了4條樣帶和5個樣點,對鳥類進行調查。記錄到鳥類45種。其中,夏候鳥29種,占該生境類型鳥類的64.5%;留鳥11種,占24.4%;冬候鳥3種,占6.7%;旅鳥2種,占4.4%。候鳥計有32種,約占種數的71.1%。濕地是雁鴨類及鷸

10、類等遷徙鳥類的理想停棲地,也是夏候鳥的重要繁殖地。該生境主要由雁形目、鸻形目的水鳥和雀形目鳥類組成。雀形目20種,占總數的44.44%,以鹡鸰科、鶇科、鴉科鳥類為主。該地區濕地鳥類主要由繁殖鳥組成,夏候鳥占有絕對優勢。夏候鳥優勢種有綠頭鴨(Anasplatyrhynchos)、鵲鴨(Bucephalaclangula)、赤膀鴨(A.strepera)等,常見種有普通鸕鶿(Phalacrocoraxcarbo)、斑嘴鴨(A.poecilorhyncha)、普通秋沙鴨(Mergusmerganser)、蒼鷺(Ardeacinerea)等。林地:林地面積大,主要樹種有興安落葉松、樟子松、白樺等。樹木

11、和灌叢較為稠密,周圍有明水,適于小型猛禽、攀禽、鳴禽棲息和繁殖。記錄到鳥類65種。其中,夏候鳥32種,占該生境類型鳥類的49.3%;留鳥27種,占41.5%;冬候鳥3種,占4.6%;旅鳥3種,占種數的4.6%。候鳥計有35種,約占種數的53.9%。該生境鳥類以鹡鸰科、鶇科、山雀科、長尾山雀科、鴉科的鳴禽為主。銀喉長尾山雀(Aegithaloscaudatus)、沼澤山雀(Paruspalustris)、大山雀(P.major)、普通(Sittaeuropaea)等留鳥以林地為其主要棲居地,是林地的優勢種。小嘴烏鴉(Corvuscorone)與大嘴烏鴉(C.macrorhynchos)為林地過夜

12、的鳥類,白天到草地和山地生境覓食。可以看出,繁殖鳥構成該生境鳥類的主體,夏候鳥占絕對優勢。夏候鳥優勢種有樹鷚(Anthushodgsoni)、紅尾伯勞(Laniuscristatus)等,常見種有灰頭鹀(Emberizaspodocephala)、白鹡鸰(Motacillaalba)、布氏鷚(A.godlewskii)等。居民區:居民區的人口相對較多,其周邊有開放式垃圾存放點、稀疏的林地。但鳥類極其貧乏,種類及數量均稀少。記錄到鳥類17種。該生境鳥類以燕科、雀科、鴉科的鳴禽為主。家燕(Hirundorustica)、麻雀(Passermontanus)、喜鵲(Picapica)為居民區的優勢種

13、。此區鳥類對人類活動影響的適應性強。候鳥計有10種,均為夏候鳥,占該生境類型鳥類種數的58.8%;留鳥7種,占41.2%。該生境的鳥類全部為繁殖鳥,其中優勢種有家燕、北紅尾鴝(Phoenicurusauroreus)等。農田:農田主要位于河谷兩岸,其周邊有稀疏的林地,農作物以小麥、油菜(Brassicacampestris)、馬鈴薯為主。記錄到鳥類25種。其中,夏候鳥17種,占該生境鳥類的68.0%;留鳥7種,占28.0%;冬候鳥1種,占4.0%。候鳥計有18種,約占種數的72.0%。繁殖鳥構成該生境鳥類的主體,夏候鳥占絕對優勢。夏候鳥優勢種有家燕、布氏鷚等,常見種有北紅尾鴝、黑喉石即鳥(Sa

14、xicolatorquata)等。草地:主要由光稃茅香、披堿草(Elymusdahuricus)、狗尾草(Setariaviridis)、獨行菜(Lepidiumapetalum)、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bifurca)、裂葉蒿(Artemisiatanacetifolia)、反枝莧(Amaranthustetroflexus)、節節草(Equisetumramosissimum)、東北點地梅(Androsacefillformis)、拂子茅(Calamagrostisepigejos)等植物組成。記錄到鳥類59種。其中,夏候鳥33種,占該生境類型鳥類的55.9%;留鳥22種,占37

15、.3%;冬候鳥2種,占3.4%;旅鳥2種,占3.4%。候鳥計有35種,約占種數的59.3%。繁殖鳥構成該生境鳥類的主體,夏候鳥占絕對優勢。夏候鳥優勢種有云雀(Alaudaarvensis)、布氏鷚、黑喉石即鳥、北紅尾鴝等,常見種有灰鹡鸰(Motacillacinerea)、綠頭鴨等;留鳥優勢種有麻雀、禿鼻烏鴉(Corvusfrugilegus)等,常見種有山斑鳩(Streptopeliaorientalis)、斑翅山鶉(Perdixdauurica)、大、大嘴烏鴉、小嘴烏鴉等。裸巖山地:巖石裸出,土層極薄,植物稀少,記錄到鳥類16種。其中,候鳥計有6種,均為夏候鳥,占該生境類型鳥類的37.5%

16、;留鳥10種,占62.5%。繁殖鳥構成該生境鳥類的主體,夏候鳥占絕對優勢。夏候鳥優勢種有家燕;留鳥優勢種有小嘴烏鴉、大嘴烏鴉等。阿爾山市鳥類區系反映出東北區與蒙新區、大興安嶺嶺南與嶺北相互滲透和過渡性特征阿爾山市橫跨大興安嶺西南山麓,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于古北界東亞亞界東北區大興安嶺東麓亞區大興安嶺省與中亞亞界蒙新區東部草原亞區大興安嶺西麓草甸草原省交匯地區(楊貴生等1998,張榮祖1999)。在鳥類區系組成上,以古北型、全北型和東北型種類占絕對優勢,但一些中亞型成分,如大、斑翅山鶉等,東北-華北型成分如紅尾伯勞、灰椋鳥(Sturnuscineraceus)等也分布于該區,反映出東北區與蒙新區、

17、大興安嶺嶺南與嶺北相互滲透和過渡性特征。鳥類種類組成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波動,即在春、秋季節為高峰期,夏、冬季為平穩期。春季和秋季鳥類組成復雜多變,因這時正處在鳥類的遷徙期間,鳥類來去的方向和時間各不相同,因而使此階段鳥類的組成極不穩定,是鳥類種類和數量的多變時期。早春主要由留鳥、旅鳥和晚走的冬候鳥組成;晚春主要由留鳥和早來的夏候鳥組成。夏季鳥類除夏末早來的黑海番鴨(Melanittanigra)(旅鳥)外,整個夏季鳥類由夏候鳥和留鳥組成,并且夏候鳥在夏季鳥類組成中占有絕對優勢,約占整個夏季鳥類組成的68.9%以上,這與該地生態環境多樣性較高有關,特別是哈拉哈河及其周圍的耕地、灌木叢及部分草地為鳥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以及適宜的棲息地和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