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術甘湯_第1頁
苓桂術甘湯_第2頁
苓桂術甘湯_第3頁
苓桂術甘湯_第4頁
苓桂術甘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周某某,男,48歲,患胸悶,氣短,胸痛7年余,曾在協和醫院診為“冠心病”。病休2年多,服西藥維持,不敢上樓或騎自行車,動則心悸心慌。查病人面色萎白不華,形體虛胖,舌大體厚苔滑,脈沉弦,大便偏溏,下肢浮腫。,診為心脾氣虛水氣上沖之證。遂書苓桂術甘湯加味:茯苓30g, 桂枝l2g, 白術l2g, 半夏l5g, 陳皮9g, 郁金l2g, 香附9g, 丹參l2g。服藥7劑后,自覺良好,連用本方30余劑,病人自覺病狀已失,能騎自行車前來就診。繼以原方加減而不脫苓桂術甘之義,調治3個月,病人正常工作,并去協和醫院復查,心電圖正常。上班工作2個月左右,因勞而病發,心律不齊,脈結代,更以原法統方調治2個月,心律正常,恢復工作, 病愈后扶持其母來診眼病 , 告之病未復發,健康工作。,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證(67)脾虛水停中焦證,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67),5,病機:脾陽虛損,水停中焦,水氣上沖。證候: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治法:溫陽健脾,利水降沖。方藥: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 甘草各二兩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劉渡舟應用本方的經驗,1)在辨證方面 劉老經常強調,臨床辨證要著眼主證,把握關鍵。心臟病之屬于水氣上沖者,其臨床表現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水舌,即舌質淡嫩,舌苔水滑。這是由于陽氣虛弱、水飲從下而上,津液不化所致。 二是水色,即面色黧黑或面呈水斑,多見于天庭、鼻柱兩側、兩顴、兩頤、頦部的棕褐色或黑褐色斑點,其色暗滯。三是脈沉弦,沉脈主病在里,為陽氣不振,弦脈主飲,二者皆屬于陰脈,反映水寒為病。自覺癥狀:如水氣凌心則悸,阻閉心胸之陽則胸悶、短氣、喘息。水為陰邪,陽虛為陰病,夜晚陰氣當令而陽氣減退,故胸悶等癥有入夜加重之傾向。另外,水氣上沖則頭暈目眩、咽噎耳鳴、面目虛浮,這是常見表現,故亦可作為辨證的重要指征。,(2)在施治方面 劉老主張,水氣上沖性心臟痛的治療應以苓桂劑為主方。苓桂劑是指經方中以茯苓、桂枝為主藥的方劑,苓桂術甘湯為其基本方,為苓桂諸劑之冠。無論是冠心病、風心病,還是肺心病或心肌炎,只要其表現具備水氣上沖之特征,皆可以苓桂劑化裁使用。水氣上沖的病機與心、脾、腎的陽氣虛衰有關。心、脾、腎三臟之陽氣健旺,則不致產生多余水寒之氣上沖之證。,劉渡舟先生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提出了苓桂術甘湯的加減法:痰濕特盛者,可與二陳湯合方使用;眩暈重者,可加澤瀉;兼見面熱、心煩者,是陽氣與水氣相搏而有虛熱的表現,可加白薇;兼血壓高者,可加牛膝、紅花、茜草;兼見脈結代者,去白術,加五味子;兼咳喘、面目浮腫、小便不利者,去白術,加杏仁或薏苡仁;兼夜寐、驚悸不安者,加龍骨、牡蠣等等。,苓桂劑類(劉老總結,有部分自創):1.苓桂芥甘湯(茯苓、桂枝、甘草、白芥子):用治水氣挾肝氣上逆,咳吐痰涎之證。2.茯苓甘草湯(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治胃虛水停證,小便利或不利。3.五苓散:治“水逆”癥,又治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薄?金匱要略)4.苓桂甘棗湯:治心陽虛之“臍下悸,欲作奔豚”證,用甘瀾水煎,義在不助水邪。5.苓桂茜紅湯(苓桂術甘湯加紅花、茜草):治療冠心病屬心陽虛者。本方加牛膝治療高血壓病(心陽虛型)效果亦較好。6.苓桂杏苡湯(苓、桂、杏仁、苡仁):治水氣挾濕,頭暈、咳嗽、痰多、胸悶、小便不利、舌苔膩之證。,病 案,視物不清 (飛蚊癥) 李某某,女,68歲,其子患冠心病,服中藥治愈。遂有心服中藥診治眼病。雙目視物不清,時有“飛蟲”或“蒼蠅翅”等,治療多年不愈。查其舌大苔水滑,膝下腫,大便溏,脈沉弦,診為“水氣上沖”, 蒙敝清竅,治用苓桂術甘湯加茜草1Og、紅花1Og。服藥20余劑,雙目視物正常,停藥。半年后,病人出現雙視現象,觀其舌脈同前,仍以原法統方調治月余而愈。隨訪2年,病未發。(傷寒論臨床應用五十論),梅尼埃綜合征 郭某某,女,48 歲,患頭暈一年多,每于飲食不適,或者受風寒時發作。頭暈時目眩,耳鳴,脘悶,惡心,欲吐不得,食欲減退,不喜飲水,甚時不能起床。脈緩,舌淡苔白。 證屬脾胃陽虛,中氣虛衰,致水氣內停,清陽不得上升,濁陰不得下降。治以苓桂術甘湯2劑后,頭暈及煩滿、惡心,皆有好轉。后宗此方制成散劑,日服l2g, 服1月痊愈,以后未復發。(經方發揮),嘔吐(幽門狹窄) 盧老太太,身體矮瘦,患心下水飲已數年。平日心下覺寒,稍脹滿, 西醫確診為“幽門狹窄”。過五六日頭暈,嘔吐清水,吐盡方休。如此反復數年,愈演愈重,近又犯病而住院。服中西醫止嘔藥,無效。余考慮其胃寒積飲,積久則吐,且心下有時逆滿;與苓桂術甘湯證近似,此非溫陽滌飲莫治。因久病寒甚,稍加干姜。擬方如下:茯苓30g, 桂枝1Og, 焦白術24g, 炙甘草1Og, 干姜5g。囑服3劑,以觀后效。時隔10余日,其夫告余,僅服2劑,嘔吐立止,近2 日僅有泛酸感。擬前方量減半并加吳茱萸、黃連少許,煅牡蠣12g, 常服。(岳美中.江蘇醫藥.1979, 1 : 27),便秘 陳某某,女,52歲。大便秘結,五六日一行,堅如羊屎,伴有口干渴,但又不能飲,自覺有氣上沖,頭暈,心悸,胸滿。每到夜間則上沖之勢明顯,頭目昏眩更甚,周身輕度浮腫,小便短少不利,面部虛浮,目下色青,舌胖質淡苔水滑。此證為心脾陽虛, 水氣上乘陽位,水氣不化, 津液不行,則大便秘結而小便不利;水氣上沖,陰來陽搏而心悸、眩暈、胸滿;水飲流溢,浩浩莫御,則身面浮腫。,治法:溫通陽氣,伐水降沖。方藥:茯苓30g, 桂枝9g, 白術9g, 炙甘草6g。 服2劑則頭暈、心悸與沖氣均減,此為水飲得溫藥之運化而減輕。乃于上方更加桂枝3g, 助陽以消陰;澤瀉12g, 利水以行津。服2劑,口干去,大便自下,精神轉佳,沖氣又進一步好轉。轉方:桂枝9g, 茯苓24g, 澤瀉12g, 豬苓9g, 生姜9g, 附子9g, 白芍9g。服至3劑,諸癥皆除,面色轉紅,從此痊愈。(周鳳梧.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77, 1 : 22),臨床應用,現代治痰飲(如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水腫(心源性及腎源性水腫,如心功能不全、慢性腎炎、腎積水等)、眩暈、驚悸、胃痛、腸炎、帶下、風濕痹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也治奔豚證屬心脾陽虛,下焦水氣上沖,但發作前沒有臍下悸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