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7石鐘山記【教學目標】1.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知識;2.理解線索與結構;3.學習敘議結合,借記游說理的寫法;4.理解主旨,學習作者反對臆斷、重視考察的精神;5.背誦第二段中的“舟泊絕壁”部分。【教學重點】1.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知識;2.學習敘議結合,借記游說理的寫法;3.學習作者反對臆斷、重視考察的精神?!窘虒W難點】本文是一篇帶有考察性質的游記,具有駁論文的特點,二者的有機結合及其敘議表達方式的靈活運用,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讀書指導法,比較閱讀法【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石鐘山簡介:學生讀文注,教師播放圖片:此山位于江西省湖口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山,南邊的叫上鐘山,北邊叫下鐘山。千百年來,關于名山的來歷眾說紛紜(風水聲如鐘;石聲如鐘;山形如鐘)。二、蘇軾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叭K”:蘇洵(父)、蘇軾 、蘇轍(弟) ;“唐宋八大家”:“韓柳三蘇王曾陽”,分別是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 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其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題材廣泛,清新豪健,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一生仕途不順,道路坎坷,但他胸懷寬廣,愛國愛民。 本文是他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的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任縣尉,途徑湖口,游覽石鐘山后寫的。 三、初讀感知1字詞蠡(l) 酈(l) 罄(qng) 桴(f) 鏗(kng) 硿(kng) 莫夜(m) 棲鶻(h) 磔(zh) 鸛鶴(gun) 噌吰(cn hn) 穴罅(xi) 窾坎鏜鞳(kun kn tng t) 汝識之乎(zh) 無射(y)2.熟讀課文四、翻譯第一段:重點詞語: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焉,于是,在那里)。扣而聆之(扣,敲擊;聆,聆聽)。南音函胡(函胡,重濁而模糊。桴止響騰:桴,鼓棰;響,聲響;騰,傳播)。余韻徐歇(徐,慢慢;歇,停止,消失)。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之,的,定語后置的標志;所在,到處;是,這樣)。譯文:水經說:“鄱陽湖口有石鐘山?!贬B道元認為下面對著深潭,微風鼓動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F在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尋它的遺跡,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打它們,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塊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塊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敲擊,聲音還在傳揚,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它。山石被敲打時鏗鏘作響,到處都這樣,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為什么呢? 第二段:重點詞語:舟行適臨汝:舟,名詞作狀語,乘舟;適,往。硿硿焉:焉,形容詞詞尾,的樣子。余固笑不信:固,本來。至莫夜:莫,通“暮”。發于水上:于,從。微波入焉:焉,于是,到里面。舟回至兩山間:回,掉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為,形成;此,即前面的噌吰之聲。有大石當中流:當,擋;中流,水流的中間??罩卸喔[:空中,中間是空的;竅,窟窿。如作樂焉:焉,語氣助詞,啊,呀。古之人不余以欺也: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譯文:元豐七年六月丁丑日,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觀察這座稱為“石鐘”的山。廟里的和尚叫小孩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發出硿硿的響聲,我本來就覺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獨自和蘇邁坐著小船來到絕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邊聳立著,高達千尺,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要向人撲過來;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云霄中磔磔地鳴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邊咳邊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巨大的聲響像鐘鼓的聲音連續不斷。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觀察,原來山腳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們的深淺,微微的水波涌進洞穴和裂縫,激蕩撞擊便產生這樣的聲音。船繞到(掉轉)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風浪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我于是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嗎?(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時的人沒有欺騙我啊!”第三段:重點詞語:殆與余同:殆,大概。故莫能知:莫,副詞,不。(一說不定代詞,沒有人。)此世所以不傳也:所以,的原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乃,竟,竟然;斤,斧子;考擊,敲擊。自以為得其實:其實,石鐘山命名的真相。余是以記之:是以,以是,因此。蓋嘆酈元之簡:蓋,發語詞。譯文:凡事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憑主觀想像去推斷它的有無,可以嗎?酈道元見到和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說得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愿夜晚乘著小船停靠在懸崖絕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漁夫船工,雖然知道卻又不能用文字表達。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的由來在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緣故啊。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山石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記下這件事,嘆惜酈道元記敘的簡略,譏笑李渤的淺陋。五、積累(一)一詞多義焉1指示代詞,那里,這里。例:心不在焉。2疑問代詞,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兼詞,于之,在哪里。例: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4語氣助詞,啊,呀。例:于是余不嘆焉。如樂作焉。5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的樣子。例:硿硿焉。自1自以為得之矣。 代詞,自己。2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介詞,從。搏1水石相搏。 撞擊。2森然欲搏。 抓、撲。莫1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2故莫能知。否定副詞,不。得1、得雙石于潭上。 得到。2、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得以,能夠。鼓1如鐘鼓不絕。 名詞,鼓。2微風鼓浪。 動詞,吹,拍。是1是說也,人常疑之。 這種2所在皆是也。 這樣(二)古今異義1空中而多竅。 古:中間是空的。今:天空中。2自以為得其實。 古:兩個詞連用。其,那,指示代詞。實,事情真相,名詞。今:一個詞。義為“實際上”。(三)古字通假1.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通“含糊”,重濁而模糊。 2.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扣”通“叩”,敲擊。3.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4.汝識之乎? “識”通“志”,記住。(四)詞類活用1.今以鐘罄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使發出聲音,動詞的使動用法。2.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目,用眼(睛看);耳,用耳(朵聽)。均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3.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像卷席子那樣;包,像用布包那樣;囊,像用口袋那樣。均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狀態。4.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祝壽,名詞用作動詞。5.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用木匣裝,名詞用作動詞。6.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詞用作動詞。補充: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舟,名詞作狀語,乘舟。2.微風鼓浪。 鼓,吹起,名詞作動詞。3.而此獨以鐘名。 名,命名,名詞作動詞。附小知識:如何識別名詞作狀語(五)特殊句式1.古之人不余欺也。 “余欺”,“欺余”, 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2.石之鏗然有聲者。 定語后置句,之,定語后置的標志。3.而大聲發于水上。 狀語后置句,于水上發。4.今以鐘磬置水中。 省略句,置(于)水中。5.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判斷句。第二課時一、理解線索與結構圍繞課文,回答下列問題:1第一段:酈道元、李渤對石鐘山得名由來各有什么說法?為什么對酈道元的說法“人常疑之”,對李渤的說法“余尤疑之”?(或:作者主要針對兩種說法質疑,他的態度和理由是什么?)從蘇軾對前人說法的兩次質疑,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學到什么精神?明確:前人的兩種說法是:“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崩畈场暗秒p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浮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蘇軾的質疑是:“水石相搏說”“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對“擊石鏗然說”“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我們應該學習蘇軾的大膽質疑的精神。2第二段:文中是怎樣描寫月夜絕壁下的情景的?這段描寫與下一段的哪句話照應?經過實地考察,作者認為石鐘山的得名由來是什么?你對作者的這種作法作何看待?明確:文中是這樣描寫月下情景的:“大石側立千尺或曰此鸛鶴也”。這段描寫與下一段的“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照應。作者的觀點是:“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淺,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薄班釁普?,周景王這無射也。”“有大石當中流如樂作焉?!薄案U坎鏜鞳之聲,魏莊子之歌鐘也。”我們的理解是:蘇軾為了弄清石鐘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艱險,親身探訪,是難能可貴的。雖然由于種種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結論,不完全正確,但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第三段提出結論,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話無疑是正確的。雖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認為石鐘山是因“形”和“聲”兩方面而得名的。蘇軾的說法不完全正確。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蘇軾的努力。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本來就有一個過程,而且后人對蘇軾說法的懷疑、察疑、釋疑,正是和蘇軾的不迷信古人,不輕信舊說,不主觀臆斷,而自愿親身實地觀察的精神一致的。3第三段:作者在探明石鐘山得句由來以后,悟出什么道理?(或:哪句話表達了本文的中心?)在他看來,世人為什么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由來?在本段結尾,他對酈道元、李渤的說法各持什么態度?中心句是:“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世人不知原因的分述: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蘇軾對酈元和李渤的態度是:“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倍?、本文的線索與思路是怎樣的?試歸納本文結構。(一)提出兩種說法,并質疑。質疑1引用水經,交代石鐘山的處所。以石鐘山得名由來為線索2提出酈元的“水石相搏說”,并用鐘磬置水中不能發聲對酈說質疑。3提出李渤的“扣石發聲說”,并以處處有石,石石能扣而發聲,反駁李說。(二)記敘實地考察,探明由來的經過。 察疑 1點明探訪時間、同行者和緣由。2寫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保留價拍賣協議
- 苗木生產及銷售合同
- 短期展覽市場出租合同
- 產品研發外包服務協議簽署
- 商業活動委托承辦合同及責任界定協議
- 汽車購銷合同的規范
- 新科技服務合同
- 商標代理委托協議
- 綠色食品供應鏈采購及供應合作協議
- 數字經濟服務合同范文
- 大班音樂《水果百變秀》課件
- 婦幼保健院醫療保健服務轉介工作制度和流程
- 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考試題庫1100題【含答案】
- 監察機關執法工作規定學習測試
- 超細干粉滅火系統施工質量記錄表格
- 產品鑒定試驗大綱
- 2022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PPT
- (高清版)外墻外保溫工程技術標準JGJ144-2019
- 民辦教師人員花名冊
- 電解作業匯編
- 國家開放大學《管理英語4》章節測試參考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