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2010復習提綱終版.doc_第1頁
計算機網絡2010復習提綱終版.doc_第2頁
計算機網絡2010復習提綱終版.doc_第3頁
計算機網絡2010復習提綱終版.doc_第4頁
計算機網絡2010復習提綱終版.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題型:填空20%,選擇30%,簡答50%(五道)內容:第一、二、六章共30%;第三章20%;第四章30%;第五章20%老師上課講過的內容都有可能考,但3.7、4.6、4.7不考3.6只考名稱;4.5考術語理解等;第六章考常用應用、術語、原理;第五章IP編址、協議、簡單計算思考題:第一章 1. *理解術語:結點、鏈路、主機、ISP、RFC、端系統、分組、存儲轉發、帶寬、吞吐量、時延、實體、協議、服務、服務訪問點。結點可以是計算機、集線器、交換機或路由器等。鏈路就是從一個結點到相鄰結點的一段物理線路,而中間沒有任何其他的交換結點。大家把連接在因特網上的計算機都稱為主機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即向廣大用戶綜合提供互聯網接入業務、信息業務、和增值業務的電信運營商RFC是一系列以編號排定的文件。文件收集了有關因特網相關資訊,以及UNIX和因特網社群的軟件文件。在每一個數據段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組成的首部后,就構成了一個分組帶寬本來是指某個信號具有的頻帶寬度。在計算機網絡中,帶寬用來表示網絡的通信線路所能傳送數據的能力,因此網絡帶快表示在單位時間內從網絡中的某一點到另一點所能通過的最高數據率吞吐量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絡的數據量。時延是指數據從網絡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時延包括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實體表示任何可發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軟件進程。在許多情況下,實體就是一個特定的軟件模塊協議是控制兩個對等實體(或多個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集合。在同一系統中相鄰兩層的實體進行交互的地方,稱為服務訪問點。2. *從工作方式看,因特網如何組成?(1) 邊緣部分 由所有連接在因特網上的主機組成。這部分是用戶直接使用的,用來進行通信(傳送數據、音頻或視頻)和資源共享。(2) 核心部分 由大量網絡和連接這些網絡的路由器組成。這部分是為邊緣部分提供服務的(提供連通性和交換)。3. 在因特網的網絡邊緣的端系統間中運行的程序之間的通信方式有幾種,工作方式怎樣?n 客戶服務器方式(C/S 方式): 客戶(client)和服務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兩個應用進程。客戶是服務的請求方,服務器是服務的提供方。被用戶調用后運行,在打算通信時主動向遠地服務器發起通信(請求服務)。因此,客戶程序必須知道服務器程序的地址。系統啟動后即自動調用并一直不斷地運行著,被動地等待并接受來自各地的客戶的通信請求。因此,服務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戶程序的地址。n 對等方式(P2P 方式): 對等連接(peer-to-peer,簡寫為 P2P)是指兩個主機在通信時并不區分哪一個是服務請求方還是服務提供方。只要兩個主機都運行了對等連接軟件(P2P 軟件),它們就可以進行平等的、對等連接通信。對等連接方式從本質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戶服務器方式,只是對等連接中的每一個主機既是客戶又同時是服務器。4. *因特網的核心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由何種部件組成?網絡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網絡邊緣中的大量主機提供連通性,使邊緣部分中的任何一個主機都能夠向其他主機通信(即傳送或接收各種形式的數據)。在網絡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路由器是實現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ing)的關鍵構件,其任務是轉發收到的分組,這是網絡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5. 報文交換、電路交換與分組交換的特征、優缺點?因特網采用何種通訊模式?電路交換:由于電路交換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雙方之間建立一條被雙方獨占的物理通道,因而有以下優缺點:(1)傳輸數據的時延小(2)實時性強(3)不存在失序問題(4)既可以傳模擬信號,也可以傳數字信號(5)交換設備及控制均較簡單分組交換:在發送端,先把較長的報文劃分成較短的、固定長度的數據段。每一個數據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構成分組。依次把各分組發送到接收端。接收端收到分組后剝去首部還原成報文。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數據恢復成為原來的報文。分組交換的優點:高效 靈活 迅速 可靠。會造成一定的時延。分組必須攜帶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開銷。報文交換的時延較長,從幾分鐘到幾小時不等。6. 分組交換下,數據傳輸的單元叫什么?其結構及工作特點是什么?分組交換網以“分組”作為數據傳輸單元。7. *傳輸時延與傳播時延的區別?提高網絡的整體效率的原則。傳輸時延(發送時延 ) 發送數據時,數據塊從結點進入到傳輸媒體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后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提高網絡整體效率的原則是提高數據的發送速度。8. 信道利用率與網絡利用率的區別。時延與網絡利用率間的關系。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有數據通過)。完全空閑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網絡利用率則是全網絡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值。根據排隊論的理論,當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時,該信道引起的時延也就迅速增加。9. 網絡協議的組成要素。語法 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 語義 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同步 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10. *協議與分層對網絡通訊的意義。分層模型下的同層間通訊是如何實現的。網絡協議是計算機網絡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實際上,只要我們想讓連接在網絡上的另一臺計算機做點什么事情,我們都需要有協議。分層的意義:各層之間是獨立的、靈活性好、結構上可分割開、易于實現和維護、能促進標準化工作。11. *TCP/IP協議的體系結構。TCP/IP是一個四層的體系結構,它包括應用層、運輸層、網際層和網絡接口層。不過從實質上講,TCP/IP只有最上面的三層,因為最下面的網絡接口層并沒有什么具體內容。第二章1. *理解術語:數據、信號、碼元、單工、半雙工、全雙工、基帶信號、帶通(頻帶)信號、調制、信噪比、信道復用、PCM、比特率、波特率、復用、xDSL、ADSL。數據是運送消息的實體信號是數據的電氣的或電磁的表現在使用時間域的波形表示數字信號時,代表不同離散數值的基本波形就稱為碼元單工是指只能有一個方向的通信而沒有反方向的交互半雙工是指通信的雙方都可以發送消息,但不能雙方同時發送全雙工通信指通信的雙方可以同時發送和接收信息。來自信源的信號常稱為基帶信號經過載波調制后的信號稱為帶通信號調制是對基帶信號的波形進行變換信噪比就是信號的平均功率和噪聲的平均功率之比信道復用即頻分復用,就是將用于傳輸信道的總帶寬劃分成若干個子頻帶(或稱子信道),每一個子信道傳輸1路信號。比特率是指每秒傳送的比特數波特率是指數據信號對載波的調制速率,它用單位時間內載波調制狀態改變的次數來表示,其單位是波特復用是將多個獨立信號合成為一個多路信號的處理過程。xDSL技術就是用數字技術對現有的模擬電話用戶線進行改造,使它能夠承載寬帶業務。ADSL是非對稱數字用戶線2. *物理層的任務。物理層的主要任務是:設備間如何接口;怎樣在連接各種設備的傳輸媒體上透明地傳輸數據的比特流。更具體地說,物理層的主要任務可描述為確定與傳輸媒體的接口的一些特性: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規程特性3. 數據通信系統由哪些構件組成,各有什么用途?4. *物理層對基帶信號有那幾種基本調制方法,各有何特點?a) 調幅(AM):載波的振幅隨基帶數字信號而變化。 b) 調頻(FM):載波的頻率隨基帶數字信號而變化。c) 調相(PM) :載波的初始相位隨基帶數字信號而變化。 5. *常用的導向傳輸媒體有哪些?雙絞線a) 屏蔽雙絞線 STP (Shielded Twisted Pair)b) 無屏蔽雙絞線 UTP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同軸電纜c) 50 W 同軸電纜d) 75 W 同軸電纜光纜 6. 網絡通訊中使用的光纖的分類。多模光纖,單模光纖7. *物理層的信道復用技術有哪些,各有何技術特點?頻分復用 FDM:用戶在分配到一定的頻帶后,在通信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占用這個頻帶。頻分復用的所有用戶在同樣的時間占用不同的帶寬資源(請注意,這里的“帶寬”是頻率帶寬而不是數據的發送速率)。 時分復用則是將時間劃分為一段段等長的時分復用幀(TDM 幀)。每一個時分復用的用戶在每一個 TDM 幀中占用固定序號的時隙。每一個用戶所占用的時隙是周期性地出現(其周期就是 TDM 幀的長度)。時分復用的所有用戶是在不同的時間占用同樣的頻帶寬度。統計時分復用 STDM 波分復用 WDM碼分復用 CDM:各用戶使用經過特殊挑選的不同碼型,因此彼此不會造成干擾。這種系統發送的信號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其頻譜類似于白噪聲,不易被敵人發現8. 一個標準的數字語音的傳輸速率是多少?一個標準話路的模擬電話信號轉換出的PCM信號的速率是每秒8000位二進制碼元,即64 kb/s。9. ADSL的特點。上行和下行帶寬做成不對稱的。上行指從用戶到 ISP,而下行指從 ISP 到用戶。ADSL 在用戶線(銅線)的兩端各安裝一個 ADSL 調制解調器。我國目前采用的方案是離散多音調 DMT (Discrete Multi-Tone)調制技術。這里的“多音調”就是“多載波”或“多子信道”的意思。第三章1. *理解術語:鏈路、數據鏈路、幀、MTU、誤碼率、PPP、CSMA/CD、幀檢驗序列FCS、集線器(HUB)、MAC、網橋、交換機、單播、組播、廣播。鏈路就是從一個結點到相鄰結點的一端物理線路,而中間沒有任何其它的交換結點。當需要在一條線路上傳送數據時,除了必須有一條物理線路外,還必須有一些必要的通信協議來控制這些數據的傳輸,若把實現這些協議的硬件和軟件加到鏈路上,就構成了數據鏈路。幀是點對點信道的數據鏈路層的協議數據單元最大傳送單元MTU是數據部分的長度上限傳輸錯誤的比特占所傳輸總數的比特總數的比率稱為誤碼率PPP是點對點協議CSMA/CD是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檢測幀檢驗序列FCS:讓接收幀的網卡或接口判斷是否發生了錯誤。判斷過程如下:發送網卡利用多項式計算,稱循環冗余校驗(CRC),將計算結果寫入FCS字段,接收方收到這個幀,對其做相同的CC計算。如果計算結果與接收的FCS字段相同,則幀沒有發生錯誤。如果不同,接收方就相信幀肯定發生了錯誤,并丟棄這個幀。集線器作為網絡中樞連接各類節點,以形成星狀結構的一種網絡設備。硬件地址又稱為物理地址或MAC地址,是識別LAN(局域網)節點的標識.網橋是一種在鏈路層實現中繼,常用于連接兩個或更多個局域網的網絡互連設備交換機:網絡節點上話務承載裝置、交換級、控制和信令設備以及其他功能單元的集合體。交換機能把用戶線路、電信電路和(或)其他要互連的功能單元根據單個用戶的請求連接起來。單播幀:即收到的幀的MAC地址與本站的硬件地址相同廣播幀:即發送給本局域網上所有站點的幀多播幀:即發送給本局域網上一部分站點的幀2. *數據鏈路層的任務。在物理媒體上傳輸的數據難免受到各種不可靠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差錯,為了彌補物理層上的不足,為上層提供無差錯的數據傳輸,就要能對數據進行檢錯和糾錯.數據鏈路的建立, 拆除,對數據的檢錯,糾錯是數據鏈路層的基本任務.3. *數據鏈路層使用的信道分類。點對點信道。這種信道使用一對一的點對點通信方式。廣播信道。這種信道使用一對多的廣播通信方式,因此過程比較復雜。廣播信道上連接的主機很多,因此必須使用專用的共享信道協議來協調這些主機的數據發送。 4. *數據鏈路層的三個基本任務是什么?如何實現?(1) 封裝成幀 在一段數據的前后分別添加首部和尾部,然后就構成了一個幀。確定幀的界限。(2) 透明傳輸 發送端的數據鏈路層在數據中出現控制字符“SOH”或“EOT”的前面插入一個轉義字符“ESC”進行字節填充,接收端的數據鏈路層在將數據送往網絡層之前刪除插入的轉義字符。如果轉義字符也出現數據當中,那么應在轉義字符前面插入一個轉義字符。當接收端收到連續的兩個轉義字符時,就刪除其中前面的一個。 (3) 差錯控制 采用循環冗余檢驗 CRC 的檢錯技術5. CRC循環冗余檢驗的工作原理。在數據鏈路層傳送的幀中,廣泛使用了循環冗余檢驗 CRC 的檢錯技術。在發送端,先把數據劃分為組。假定每組 k 個比特。 n 假設待傳送的一組數據 M = 101001(現在 k = 6)。我們在 M 的后面再添加供差錯檢測用的 n 位冗余碼一起,把計算得到的余數 R 作為冗余碼添加在數據 M 的后面發送出去。發送的數據是:2nM + R ,共 (k + n) 位。n 接收端對收到的每一幀進行 CRC 檢驗(1) 若得出的余數 R = 0,則判定這個幀沒有差錯,就接受(accept)。(2) 若余數 R 0,則判定這個幀有差錯,就丟棄。6. 什么是PPP協議?用于何種信道的鏈路層控制?PPP的工作原理。PPP協議是點對點協議,是用戶計算機和 ISP進行通信時所使用的數據鏈路層協議。接收方每收到一個幀,就進行CRC檢驗。如CRC檢驗正確,就收下這個幀;反之,就丟棄這個幀,其他什么都不做。以太網的鏈路控制如何實現?7. *CSMA/CD工作原理。n CSMA/CD 表示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檢測n “多點接入”表示許多計算機以多點接入的方式連接在一根總線上。“載波監聽”是指每一個站在發送數據之前先要檢測一下總線上是否有其他計算機在發送數據,如果有,則暫時不要發送數據,以免發生碰撞。 總線上并沒有什么“載波”。因此, “載波監聽”就是用電子技術檢測總線上有沒有其他計算機發送的數據信號。 n “碰撞檢測”就是檢測計算機邊發送數據邊檢測信道上的信號電壓大小。8. 以太網的拓撲結構。使用集線器的星形拓撲這種以太網采用星形拓撲,在星形的中心則增加了一種可靠性非常高的設備集線器(hub) 9. 為什么說使用集線器的星型以太網本質上仍然是總線網?集線器是使用電子器件來模擬實際電纜線的工作,因此整個系統仍然像一個傳統的以太網那樣運行。 使用集線器的以太網在邏輯上仍是一個總線網,各工作站使用的還是 CSMA/CD 協議,并共享邏輯上的總線。 集線器很像一個多接口的轉發器,工作在物理層。 10. 以太網物理地址(MAC)的結構。IEEE 的注冊管理機構 RA 負責向廠家分配地址字段的前三個字節(即高位 24 位)。地址字段中的后三個字節(即低位 24 位)由廠家自行指派,稱為擴展標識符,必須保證生產出的適配器沒有重復地址。一個地址塊可以生成224個不同的地址。這種 48 位地址稱為 MAC-48,它的通用名稱是EUI-48。“MAC地址”實際上就是適配器地址或適配器標識符EUI-48。11. *以太網幀格式。最小最大幀長。常用的以太網MAC幀格式有兩種標準 :a) DIX Ethernet V2 標準b) IEEE 的 802.3 標準最常用的 MAC 幀是以太網 V2 的格式。有效的 MAC 幀長度為 64 1518 字節之間12. *以太網在物理層的擴展手段有那些?在數據鏈路層的擴展手段有哪些?在物理層的擴展手段:主機使用光纖和一對光纖調制解調器連接到集線器 ,用多個集線器可連成更大的局域網,用集線器組成更大的局域網都在一個碰撞域中在數據鏈路層的擴展手段:使用網橋,目前使用得最多的網橋是透明網橋;使用交換式集線器(以太網交換機),其交換速率較高。 13. *網橋、交換機的工作原理。網橋、交換機與集線器的區別。網橋根據 MAC 幀的目的地址對收到的幀進行轉發。網橋具有過濾幀的功能。當網橋收到一個幀時,并不是向所有的接口轉發此幀,而是先檢查此幀的目的 MAC 地址,然后再確定將該幀轉發到哪一個接口以太網交換機通常都有十幾個接口。因此,以太網交換機實質上就是一個多接口的網橋以太網交換機的每個接口都直接與主機相連,并且一般都工作在全雙工方式。交換機能同時連通許多對的接口,使每一對相互通信的主機都能像獨占通信媒體那樣,進行無碰撞地傳輸數據。 n 集線器在轉發幀時,不對傳輸媒體進行檢測。n 網橋在轉發幀之前必須執行 CSMA/CD 算法。14. 有哪些高速以太網技術。100BASE-T 以太網,吉比特以太網,10吉比特以太網,使用高速以太網進行寬帶接入第四章1. *理解術語:虛電路、IP、ARP、子網掩碼、CIDR、默認路由、路由選擇算法、自治系統(AS)、IGP、EGP、RIP、OSPF、BGP。1) 虛電路:虛電路表示這只是一條邏輯上的連接,分組都沿著這條邏輯連接按照存儲轉發方式傳送,而并不是真正建立了一條物理連接。2) IP:網際協議 IP 是 TCP/IP 體系中兩個最主要的協議之一3) ARP:地址解析協議4) 子網掩碼:子網掩碼是一個網絡或一個子網的重要屬性。a) 路由器在和相鄰路由器交換路由信息時,必須把自己所在網絡(或子網)的子網掩碼告訴相鄰路由器。b) 路由器的路由表中的每一個項目,除了要給出目的網絡地址外,還必須同時給出該網絡的子網掩碼。c) 若一個路由器連接在兩個子網上就擁有兩個網絡地址和兩個子網掩碼。5) CIDR:無分類域間路由選擇a) CIDR 消除了傳統的 A 類、B 類和 C 類地址以及劃分子網的概念,因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 IPv4 的地址空間。b) CIDR使用各種長度的“網絡前綴”(network-prefix)來代替分類地址中的網絡號和子網號。c) IP 地址從三級編址(使用子網掩碼)又回到了兩級編址d) 無分類的兩級編址的記法是: e) IP地址 := , (4-3) f) CIDR 還使用“斜線記法”(slash notation),它又稱為CIDR記法,即在 IP 地址面加上一個斜線“/”,然后寫上網絡前綴所占的位數(這個數值對應于三級編址中子網掩碼中 1 的個數)。g) CIDR 把網絡前綴都相同的連續的 IP 地址組成“CIDR 地址塊”。6) 默認路由:路由器還可采用默認路由以減少路由表所占用的空間和搜索路由表所用的時間。a) 這種轉發方式在一個網絡只有很少的對外連接時是很有用的。b) 默認路由在主機發送 IP 數據報時往往更能顯示出它的好處。c) 如果一個主機連接在一個小網絡上,而這個網絡只用一個路由器和因特網連接,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默認路由是非常合適的。 7) 路由選擇算法:理想的路由算法a) 算法必須是正確的和完整的。 b) 算法在計算上應簡單。 c) 算法應能適應通信量和網絡拓撲的變化,這就是說,要有自適應性。 d) 算法應具有穩定性。 e) 算法應是公平的。 f) 算法應是最佳的。 8) 自治系統(AS):在單一的技術管理下的一組路由器,而這些路由器使用一種 AS 內部的路由選擇協議和共同的度量以確定分組在該 AS 內的路由,同時還使用一種 AS 之間的路由選擇協議用以確定分組在 AS之間的路由。9) IGP:內部網關協議 IGP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即在一個自治系統內部使用的路由選擇協議。目前這類路由選擇協議使用得最多,如 RIP 和 OSPF 協議。10) EGP:外部網關協議EGP (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 若源站和目的站處在不同的自治系統中,當數據報傳到一個自治系統的邊界時,就需要使用一種協議將路由選擇信息傳遞到另一個自治系統中。這樣的協議就是外部網關協議 EGP。在外部網關協議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 BGP-4。 11) RIP: RIP 是一種分布式的基于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議。12) OSPF: OSPF 協議的基本特點a) “開放”表明 OSPF 協議不是受某一家廠商控制,而是公開發表的。b) “最短路徑優先”是因為使用了 Dijkstra 提出的最短路徑算法SPFc) OSPF 只是一個協議的名字,它并不表示其他的路由選擇協議不是“最短路徑優先”。d) 是分布式的鏈路狀態協議。 13) BGP: BGP 是不同自治系統的路由器之間交換路由信息的協議。 2. *網絡層的任務。3. 網絡層有那兩類服務?各有何優缺點?因特網采納了何種服務?虛電路服務(保證數據可靠)與數據報服務(盡最大努力交付數據) 因特網采用數據報服務 4. IP協議的用途。IP是否提供可靠的網絡通訊。IP 協議就可以使這些性能各異的網絡從用戶看起來好像是一個統一的網絡。不提供5. *IP地址的編址方法有那三類?分類的 IP 地址、子網的劃分、構成超網6. *三種編址模式下,IP地址的格式特點。1) 分類的 IP 地址:每一類地址都由兩個固定長度的字段組成,其中一個字段是網絡號 net-id,它標志主機(或路由器)所連接到的網絡,而另一個字段則是主機號 host-id,它標志該主機(或路由器)。兩級的 IP 地址可以記為:IP 地址 := , 2) 子網的劃分:劃分子網純屬一個單位內部的事情。單位對外仍然表現為沒有劃分子網的網絡。從主機號借用若干個位作為子網號 subnet-id,而主機號 host-id 也就相應減少了若干個位。IP地址 := , , 3) 構成超網:無分類的兩級編址的記法是: IP地址 := , (4-3) CIDR 還使用“斜線記法”(slash notation),它又稱為CIDR記法,即在 IP 地址面加上一個斜線“/”,然后寫上網絡前綴所占的位數(這個數值對應于三級編址中子網掩碼中 1 的個數)。CIDR 把網絡前綴都相同的連續的 IP 地址組成“CIDR 地址塊”。7. *會正確計算三種編址方法下,一個IP網絡的有效地址范圍。8. *掌握三種編址方法下,路由器的分組轉發的流程。9. *ARP的工作原理。路由器是如何確定下一站的物理地址的?當主機 A 欲向本局域網上的某個主機 B 發送 IP 數據報時,就先在其 ARP 高速緩存中查看有無主機 B 的 IP 地址。如有,就可查出其對應的硬件地址,再將此硬件地址寫入 MAC 幀,然后通過局域網將該 MAC 幀發往此硬件地址。 10. *IP數據報的格式。IP分段與重組。一個 IP 數據報由首部和數據兩部分組成。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長度,共 20 字節,是所有 IP 數據報必須具有的。在首部的固定部分的后面是一些可選字段,其長度是可變的。 11. *RIP中“距離”的含義是什么?RIP的工作原理。從一路由器到直接連接的網絡的距離定義為 1。從一個路由器到非直接連接的網絡的距離定義為所經過的路由器數加 1。RIP 協議中的“距離”也稱為“跳數”(hop count),因為每經過一個路由器,跳數就加 1。這里的“距離”實際上指的是“最短距離”, 原理:P14712. *OSPF中“鏈路狀態”的含義是什么。OSPF的工作原理。向本自治系統中所有路由器發送信息,這里使用的方法是洪泛法。發送的信息就是與本路由器相鄰的所有路由器的鏈路狀態,但這只是路由器所知道的部分信息。a) “鏈路狀態”就是說明本路由器都和哪些路由器相鄰,以及該鏈路的“度量”(metric)。 只有當鏈路狀態發生變化時,路由器才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器發送此信息。 13. 路由器的結構及工作原理。路由器結構可分為2部分:路由選擇部分和分組轉發部分原理:P16114. 路由選擇協議與路由轉發策略是否是一回事?路由器中路由表與轉發表的區別?“轉發”(forwarding)就是路由器根據轉發表將用戶的 IP 數據報從合適的端口轉發出去。“路由選擇”(routing)則是按照分布式算法,根據從各相鄰路由器得到的關于網絡拓撲的變化情況,動態地改變所選擇的路由。路由表是根據路由選擇算法得出的。而轉發表是從路由表得出的。在討論路由選擇的原理時,往往不去區分轉發表和路由表的區別, 第五章 1. *理解術語:進程、進程間通信、傳輸層的復用與分用、TCP、UDP、TPDU、TCP報文段、UDP用戶數據報、傳輸層端口、套接字、窗口、可靠傳輸、停止等待協議、流量控制、擁塞控制。2. 傳輸層的任務。運輸層為應用進程之間提供端到端的邏輯通信(但網絡層是為主機之間提供邏輯通信)。運輸層還要對收到的報文進行差錯檢測。運輸層需要有兩種不同的運輸協議,即面向連接的 TCP 和無連接的 UDP3. 為什么說網絡通信的本質是應用進程間的通信?IP協議雖然能把分組送到目的主機,但是這個分組還停留在主機的網絡層而沒有交付給主機中的應用進程,從運輸層的角度來看,通信的真正端點關不主機而是主機的進程,也就是端到端的通信是應用進程之間的通信。4. *傳輸層有那些協議,有何區別? UDP 在傳送數據之前不需要先建立連接。對方的運輸層在收到 UDP 報文后,不需要給出任何確認。雖然 UDP 不提供可靠交付,但在某些情況下 UDP 是一種最有效的工作方式。TCP 則提供面向連接的服務。TCP 不提供廣播或多播服務。由于 TCP 要提供可靠的、面向連接的運輸服務,因此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許多的開銷。這不僅使協議數據單元的首部增大很多,還要占用許多的處理機資源。5. *傳輸層如何標識一個應用進程?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在運輸層使用協議端口號(protocol port number),或通常簡稱為端口(port)。6. *什么是端口?端口格式。端口用一個 16 位端口號進行標志。端口號只具有本地意義,即端口號只是為了標志本計算機應用層中的各進程。在因特網中不同計算機的相同端口號是沒有聯系的。7. UDP傳輸的特點。用戶數據報格式。UDP 是無連接的,即發送數據之前不需要建立連接。UDP 使用盡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證可靠交付,同時也不使用擁塞控制。UDP 是面向報文的。UDP 沒有擁塞控制,很適合多媒體通信的要求。 UDP 支持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和多對多的交互通信。UDP 的首部開銷小,只有 8 個字節格式:UDP 首部+UDP 用戶數據報的數據部分8. *TCP傳輸的主要特點。每一條 TCP 連接只能有兩個端點(endpoint),每一條 TCP 連接只能是點對點的TCP 提供可靠交付的服務。 TCP 提供全雙工通信。面向字節流TCP 是面向連接的運輸層協議。9. *可靠傳輸的實現與停止等待協議的工作原理。可靠傳輸:當出現差錯的時候讓發送方重傳出現差錯的數據,同時在接收方來不及處理收到的數據時,及時告訴發送方適當降低發送數據的速度。停止等待協議,就是送完一個分組就停止發送,等待對方確認,在收到確認后再發送一個分組。10. *TCP滑動窗口技術與可靠通訊實現原理。滑動窗口協議原理是:對所有數據幀按順序賦予編號,發送方在發送過程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