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周忌諷齊王納諫.doc_第1頁
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周忌諷齊王納諫.doc_第2頁
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周忌諷齊王納諫.doc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學目標一、知識教育目標1、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虛詞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2、領會課文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3、了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二、能力訓練目標1、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2、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3、培養學生的知識創新能力和多種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三、德育滲透目標認識納諫除弊在今天的借鑒意義。教學重點、難點1、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虛詞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2、領會課文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教學時數 兩課時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一、導入:唐朝名臣魏征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今天我們來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二、解題:鄒忌是齊國的謀臣,以敢于進諫和善于辯論著稱。據史載,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借談琴來說明治國安民的道理:彈琴要音調諧和才算善于彈琴;治國也和彈琴一樣,能安撫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國。威王聽后,大為贊賞,于是封他為齊相。戰國策的基本內容著重記載了策士謀臣的策略和言論,保存了不少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長于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夸張渲染。就歷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書中說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說服力和鼓動性。三、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一讀: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師補充注釋:1、鄒忌修八尺有余句中的“尺”為齊尺,相當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計算,鄒忌身高166. 5厘米,約合五市尺。2、“窺鏡”的“窺”,本義是從小孔、縫隙或隱蔽處偷看,又引申為觀察、偵察。“窺”,必然是仔細的。“窺鏡”,不是一般的“對著鏡子看”或“照鏡子”,而是對鏡端相的意思。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我與城北徐公相比,誰更漂亮?“孰與”:與比,誰。“美”:漂亮,形容詞。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為“以為美”。4、“孰”:古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視之”的“孰”,即用其本義的引申義,是“精審”,“孰視”是“定睛細看”。5、“旦日”:課本注釋為“明天”,不妥。據辭源“旦日”條,“一天明時,即平旦。”課文中的“旦日”是緊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釋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釋為“明天”。6、齊地方千里:“方”,古代稱面積的用語,“方千里”就是“縱橫各千里”。據考證,齊國當時的面積為116500平方公里,約占現在山東省面積(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7、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刺”:指責。能當面指責寡人的過錯的,給予上等獎賞。8、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幾個月以后,隔一段時間偶有進諫;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沒有可提的了。“雖”:即使。“言”:說,批評,建議。“進”:進諫。“者”:相當于“的”。二讀:劃分段落,歸納段意,理清思路。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小結:第一段:鄒忌與徐公比美,發覺受蒙蔽。(提出問題)第二段:鄒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諷喻齊主。(分析問題)第三段:齊王納諫除弊,內政修明。第四段:燕、趙、韓、魏都來朝見齊王。(解決問題)三、布置作業。有哪些疑難問題(包括內容和寫作技巧方面)?準備下一堂討論。教后記: 第二課時一、討論問題(最好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來討論)。1、為什么說鄒忌進諫的方法很巧妙?鄒忌為什么不“直諫”而要“諷喻”?2、本文的題目是鄒忌諷齊王納諫,而作者卻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寫鄒忌和徐公比美,這是不是詳略不當?3、本文的人物對話有何不同?二、課堂自測(20分鐘)。1、解釋下面加點的字詞。鄒忌修八尺有余(身長)形貌昳麗(光艷)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臣之妻私臣(偏愛)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確實)王之蔽甚矣(受蒙蔽)時時而間進(間或)2、辨析加點詞的意義和詞性。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誰,代詞)孰視之(仔細地,副詞)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周詳地,副詞)3、“于”作介詞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釋:A到B向C對D比E跟F在。給下面加點的“于”選擇正確的解釋。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皆以美于(D)徐公皆朝于(A)齊此所謂戰勝于(F)朝廷曹操比于(E)袁紹,則名微而眾寡。4、“于”和“是”連用,有:A于是B在這事上。給下面的加點詞選擇恰當的解釋。于是(A)入朝見威王。吾父死于是(B)。5、比較下面兩個疑問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個句子與現代漢語的詞序相同?吾孰與徐公美?吾與徐公孰美?這兩個句子都有表比較的疑問代詞“孰”(誰、哪個、什么),都有連接相比較事物的連詞“與”,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第句符合現代漢語的詞序。6、對話的個性化是本文的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