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莎菲女士的日記》中莎菲形象.doc_第1頁
淺析《莎菲女士的日記》中莎菲形象.doc_第2頁
淺析《莎菲女士的日記》中莎菲形象.doc_第3頁
淺析《莎菲女士的日記》中莎菲形象.doc_第4頁
淺析《莎菲女士的日記》中莎菲形象.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析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的莎菲形象內容摘要:丁玲早期作品特別關注知識女性的命運及其精神世界的矛盾,其中,以莎菲女士的日記最具代表性。主人公莎菲是一個內涵豐富、復雜且充滿矛盾的女性形象。長期以來,莎菲形象備受評論界關注,且頗多爭議,但其形象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價值。其實莎菲女士是一個異常復雜的形象,她既有現代自由主義精神的皮相,又有封建時代思想觀念的遺痕。無論把她當作反封建的斗士還是把她當作個人主義野心家都只是認識上的錯位和誤讀。因而全面認識莎菲女士的原生相就仍然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關鍵字:莎菲女士的日記 莎菲形象 叛逆者 極端的女權主義者 自戀情結 丁玲(19041986),原名蔣偉,字冰之,出身于一個沒落的封建世家,四歲喪父,由母親撫養大.丁玲還在孩提時期就通過具有新女性意識的母親接受了婦女運動的思想,并在讀書求學期間積極投身于婦女解放的活動。這使她1927年在落寞悲郁中開始小說創作時,一開始就顯示出關注女性命運的特色,并始終以女性的視角、筆觸去發掘那些艱難地行走在解放之旅的女性內心最隱秘、最富激情的內涵。其中,以莎菲女士的日記最具代表性。主人公莎菲是一個內涵豐富、復雜且充滿矛盾的女性形象。長期以來,莎菲形象備受評論界關注,且頗多爭議,但其形象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價值。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莎菲女士的性格特點進行簡單分析。一、戴著枷鎖的叛逆者梁云老師曾經說過:“莎菲女士的日記是現代女性意識覺醒的宣言書。”著名作家茅盾曾經評價莎菲是“心靈上負著時代苦悶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絕叫者”。莎菲是一個追求個性自由和愛情至上的女青年。她因為失落在個人追求的渦流中,對生活感到悲觀,以致于她的思想顯得懦弱、空虛。然而,她盡管在肺病中掙扎,仿佛自暴自棄,卻又是一個心地善良、富有理性的知識女性。莎菲渴望純潔的愛情,要求“享有我生的一切。”可是,她又清楚地看到:“這個社會里不會任她去求得她所要的來滿足她的欲望。”她就在這理想與現實的極端矛盾中做著痛苦的掙扎、叛逆的絕叫。她不愛沒有男子氣的、動不動就愛哭泣的葦弟,對待葦弟狂熱的、真率的愛,我想那個時代的大多數女性都會感動,并且因為感動而接受他。畢竟在當時女性所追求的就是一個能夠疼愛自己的丈夫。但莎菲不是,她有的只是同情和祝福,因為她所追求的是純潔脫俗的愛。“葦弟,你在愛我!但他抓住過我嗎?自然,我是不能負一點責,一個女人是應當這樣。其實,我算夠忠厚了;我不相信會有第二個女人這樣不捉弄他的,并且我還在確確實實地可憐他”“我看見安安閑閑坐在我房里的凌吉士,不禁又可憐到葦弟。我祝福世人不要像我一樣,忽略了蔑視了那可貴的真誠,而把自己陷入到那不可拔的、渺茫的悲境里;我更愿有那么一個真誠純潔的女郎,去飽領葦弟的愛,并填實葦弟所感覺得空虛啊!”莎菲是善良的,但又是那么倔強那么執著,她不肯因為同情,因為葦弟真誠的愛,而接受葦弟,那樣就玷污了她所追求的神圣、純潔的愛。也正因為她的執著,才造成了她對凌吉士復雜矛盾的態度。她傾慕凌吉士優美的體態和高雅的風度。第一次見面莎菲就被凌吉士俊美的外表所吸引,少女的激情被這個陌生人輕而易舉的點燃了。“他這生人,我將怎樣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頎長的身軀取得我所要的來滿足我的沖動,我的欲望”“我只要在他按住我手的當兒,另做出一種眼色,讓他懂得,他是不會遭拒絕,那他一定可以做出一些比較大膽的事。這種兩性間的大膽,我想只要不厭煩那人,會像把肉體融化了的感到快樂無疑” ,簡直可以說是對幾千年男尊女卑的道德秩序的嚴峻挑戰。莎菲女士不計可能引來的激烈辱罵,呼求性愛的快樂,這勇者的姿態在中國文化史上即使不是后無來者,也是前無古人。就此而言對她怎樣贊揚都不算過分。 但是只要我們對文本稍加細讀,只要我們不是有意夸大她的叛逆精神,那么就會發現莎菲對性愛的呼吁還是停留在口頭上,隱蔽在心靈世界里。事實上她從未主動地表示過自己的愛,更未主動地要求過性。而且一旦性愛將要發生時,她又表現出無限的恐懼、怯懦,找出各種理由加以抵御和防范。非但如此,她還反過頭來譴責自己的欲求,陷入原罪感中。在和凌吉士有了進一步接觸之后,她說:“看到他那被情欲燃燒的眼睛,我就害怕了”。接受了凌吉士并無實質性的愛撫后,她無限“懊悔我白天所做的一些不是”,說這是“一個正經女人所做不出來的”。她整個身心被屈辱感和自責感所駕馭,“痛恨自己甘于墮落”。 莎菲女士在性愛面前的猶豫、畏縮、退卻,使她難以成為現代夏娃。把問題說得透徹一些,在她的靈魂深處還殘留著許多舊觀念。支撐著她所謂“正經”“墮落”之類話語的是封建時代的貞潔觀與道德觀。正是這些觀念把性愛視為形而下的追求,視為洪水猛獸,并采用“不正經”、“墮落”等語言鎮壓女性,剝奪了她們作為自然人的正當要求。莎菲女士調動“男女授受不親”之類的觀念及語言對自己實行鎮壓說明她自身就存在封建道德家的影子,她不可能成為一個徹底的叛逆。莎菲女士也許不覺得,然而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性的傳統觀念已經深深植入莎菲的靈魂,使她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來。 莎菲身上的舊時代痕跡不僅表現在她的性愛觀念上,也表現在她對凌吉士的看法上。凌吉士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我們不好深入論說。因為關于他的全部行為作品沒有客觀的描寫,基本上都是莎菲敘述出來的。而莎菲的敘述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和偏見性。像她對凌吉士“努力賺錢”的非議就表現出觀念上的嚴重倒錯。莎菲女士鄙視凌吉士賺錢的欲望正表現她被束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陳腐的舊觀念中。不是凌吉士利欲熏心,而是她的思想里有一面哈哈鏡,把人照歪了。因為在現代的觀念中,賺錢并非是可恥的想法。 作為來自新加坡的華裔,凌吉士所受的西方影響顯然比較廣、比較深。他不只想賺錢,還熱心于“演講辯論會,網球比賽”,“留學哈佛,做外交官”。用正常眼光來評估,這是一個興趣廣泛、愛好多樣,既務實上進又不乏灑脫精神的年青人。在和莎菲女士熱戀時,他亦彬彬有禮,不失紳士風度,從沒有過非份的舉動和挑逗性的言詞,給人以講究文明和尊重女性的印象。盡管作品對他缺少具體的描寫,可從他上述的表現中我們仍可觸摸到一種成熟的現代氣息。凌吉士雖然夠不上理想的現代人,然而確實折射了他的影子。莎菲女士表面上看起來很現代,然而其整體的生存觀和價值觀又顯得很舊。因為她把凌吉士參與演講會、網球比賽,想留學哈佛、做外交官當作資產階級花花公子及鉆營之徒的行為加以鄙棄(書中關于凌吉士生活腐化的言詞皆屬傳聞而未見事實,故不予論列)。支持她作出如此判斷的同樣是舊社會形成的做人觀念,那就是老實、本分、守規矩、清淡寡欲、無野心。就此而言,她和舊式農民老通寶、劉興大、黑娃爹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總之通過前面的論述,我們能夠發現莎菲追求中的悖論:一方面渴望性解放、性自由,另一方面又裹足不前,并拒絕接受其他開放性觀念,最后消解了自己的追求。重要的是莎菲從沒思考過尋找職業,從沒想過如何獨立地存在于世界。其經濟來源一直靠家庭供給,其日常生活難以自理,多靠朋友們扶持。如此一副形態跟個人生活能力極強,并在生存本體上要求自治的自由主義者相去甚遠。這決定莎菲的追求是短命的。 其實莎菲的悖論與她自身的素質有決定性的關系。作為一個沒有多少文化儲備又瞧不起大學生活的小知識分子,莎菲(包括丁玲)無法深刻地洞悉甚至可以說不懂自由、解放的涵義。她對性開放的追求多半出于自然本能,不會升華到對自由的整體信仰。這決定她不可能對前此獲得的舊觀念作翻箱倒柜的清理和刪除。她的混亂也就勢在必然。二、走向極端的女權主義者 在現代文學范圍內丁玲是個女權意識十分強烈的作家。莎菲女士的形象更可以作為女權主義寫作的佐證。特別是她對婚戀中自主權、決定權的把握。且不說她我行我素的早戀、對輿論干預的排斥、對葦弟的拒絕表現了她的自主性、自律性,就是對心中的“白馬王子”凌吉士,她也經常擺出凜然不可侵犯的姿態。她宣稱“我要占有他,我要他無條件的獻上他的心,跪著求我賜給他的吻”。在他和她戀愛的全部過程中,所有的接觸、親昵程度到最后分手幾乎全由她來安排,她來裁定,凌吉士幾乎成了她的牽線木偶。借此她倔強的意志和個性得到了有力的彰顯。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她不是一個十分令人喜歡的女權主義者。她的脾氣古怪、反復無常,她對情人過于任情使性、缺乏平等意識。她不是向不平等的社會要平等,而是要顛倒一下不平等關系中的位置,把男人降到女人地位,把女人升到男人的位置。作為小知識分子出身的女性,莎菲的視野有限,而且她沒有親歷過平等自由的社會,這決定她無法構造一個相應的男人和女人的世界。關于莎菲女士,她以為的女性解放就是以男權文化的方式反男權文化,自己成為沒有男人統治的男權文化的主宰。她的邏輯是,和男人相處就是學會擺布男人,她說“在很早的從前,我懂得對付哪種男人應用哪一種態度。”在和凌吉士相愛的過程中她不是聽從愛的呼喚,而是讓感情服從理智。她的理智就是保持中心地位,作征服者、作權力的擁有者,以便支配一切。她特別仇恨凌吉士“暗示我許多做女人的本份”。為了表達這種抗議,讓凌吉士承認她占先的地位,她寧可壓抑自己的情感需要,擺出不容侵犯的樣子。例如叫他來他才可以來,沒叫他來他不能隨便來。同意他親近他才可以親近,不同意他親近絕對不許他靠攏。凌吉士還真守規矩,對她始終保持“非禮勿動”的謹慎態度。同意他去,他才去, 不同意他去,他就等待。對于這種局面,莎菲很有勝利者的自得。但是一旦女人作為一種權力話語而存在,那么它的一切積極意義都將不復存在。如果廢除男權的結果是女權得勢,那么新建的社會將還是充滿壓迫的社會,它與被否定的社會沒什么兩樣,所不同的只是換了統治者而已。由此可以看出莎菲女權主義文化的底蘊。 莎菲不但有在兩性間竊取權力的欲望,而且還有一種施虐傾向。它同樣是男權社會的特征。所不同者,男權時代的施虐表現為男人任意毆打女人、蹂躪女人、拋棄女人;她的施虐則表現為耍小性子捉弄男人、折磨男人、放逐男人。她逗引男人,挑起他們的情愛,然而卻又不肯給與他們情愛。她時陰時晴,忽而露出燦爛的微笑,忽而又板起鐵青的面孔,讓男人在感情的風暴中顛簸,手足無措。對葦弟這樣,對凌吉士也是如此。有人為了拔高莎菲的女性自尊自愛,把莎菲同凌吉士的關系說成是“拒絕被愛” 。此論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莎菲不僅“被愛”,還引誘凌吉士“來愛”。當凌吉士第一次來到她臥室時,她便被他的豐儀迷住了,并春心鼓動,“用一種小兒要糖果的心情渴望接觸他那兩個鮮紅的,嫩膩的,深深凹進的嘴角”。隨后便急不可耐地搬家,到最靠近他的地方,以實現對他的占有。她以各種偽裝的躲避、暗示刺激起凌吉士的愛。然而也如同對葦弟一樣她不斷地顯出“一些嚴厲,一些端莊”,以抑制對方被她煽惑起來的感情的風暴,讓他在忽冷忽熱之間掂烤著自己。凌吉士正如毓芳所說,他不像上海那些單純的男孩容易被煽起火焰,然而也不像他們那樣容易冷卻。他的感情一旦被煽起,就會作較深的投入。如果最后遇到的竟是逢場作戲,那將會有不可忍受的“失望和痛苦”。她勸莎菲不要對他引逗過深,以免給凌吉士造成非人道的折磨。然而莎菲執意地把他牽到情感的“羊圈”,隨后便突然遁跡。凌吉士會怎樣,作品沒寫,但伴隨著莎菲狂人般的叫喊“我勝利了,我勝利了”,我們會看到另一葦弟被遺棄在無愛的荒原,經受凄風苦雨的吹打。折磨和放逐,這也就是莎菲女士要男人們得到的結果。 要而言之,作為女權主義者,莎菲女士不像某些評論稱許的那般可愛。她的情愛觀存在嚴重的問題。其隱結構顯示著男權文化模式。它規定了莎菲以君主的方式來對待自己所愛的對象。這種方式給別人,也給自己造成了無窮的矛盾與困惑。出于自然本能,她愛凌吉士,完全可以滿足性的饑渴。然而由于總是權衡利弊,總是計較占先還是居后的問題,得多還是失多的問題,一句話由于不能祛除小生產者的、男權文化的占有心理,她對自己的愛不能作真誠的投入,相反還壓抑了自己的真情,到終了,她也沒有越過雷池一步,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裸體”的愛。對男權的窺視使她世俗,使她異己化。在男性化之后,她失去了女性特有的魅力。她的孤傲、她的暴躁、她的反復無常把她變成一個難以接近的存在。三、苦悶的自戀情結 莎菲女士自尊自重,我行我素,無疑是個個性主義者,但莎菲的個性主義究竟屬于哪種層面的追求?曾將她和世界文學中相類似的女性作過比較,發覺莎菲的個性主義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簡愛,她是在抗拒他者的施暴或憐憫的過程中護衛自我,又是在廣闊的社會范圍內實現自我的價值的,因而她的個性主義富于理性、自覺,并顯得十分成熟。而莎菲由于僅僅局限在愛的呼求上,缺乏相應的社會實踐即自我實現的更高方式,因而其個性主義較為朦朧,帶有更多的情緒化色彩。這種情緒化色彩使她更接近文化上的自戀主義者。文化上的自戀主義者一般說來都自以為有較高的生存目標。但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實現不了自己預設的目標。每逢遭遇到這種情況,他們都不從自身尋找原因而過多地責怪客體世界。因為不愿承認自己的渺小無能,他們常常通過幻覺來膨脹自我的價值,極度貶低客體世界、貶低蕓蕓眾生的追求,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發展到嚴重時他們會敵視一切日常生活。拉斯奇告訴我們,自戀主義者“將自己視為特殊人物并憎恨隨大流,難以忍受平凡的日常生活” 。莎菲女士無疑具有類似的特征。在小說中作者把她當作一個頗有點追求的女性形象來塑造的。但是由于莎菲沒有簡愛那樣通過具體工作來實踐自身價值的自覺,她甚至沒有一個與之斗爭的對象,因此其追求便出現了空洞。連她自己也覺得茫然:“我能說得出我真實的需要是些什么呢?”在空虛中她憎恨周圍的世界,以至日常生活的一切:看報、煨牛奶、住客們喊伙計的聲音、有抹布味的飯菜等等。她的行為顯示了自戀主義極端化的趨向,即由于自我價值不能凸現,整個世界都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自戀主義者不同于個性主義者的地方在于后者重視主體的間性,即相互尊重、平等相處等等。而前者愛抬高自己、愛以自我為中心,同時排斥他人。拉斯奇認為“自戀主義者特別渴望得到崇拜,但又鄙視那些受他操縱并崇拜他的人” 。當我們仔細閱讀莎菲女士日記時,發現莎菲的許多行為與拉斯奇說的不謀而合。首先她過分地孤芳自賞,并要求別人都圍著她轉、為她服務。她說:“我想能睡在一間極精致的臥房的睡榻上,有我的姊姊們跪在榻前的熊皮氈子上為我祈禱,父親悄悄地朝窗外嘆息,我讀著許多封從那些愛我的人兒們寄來的長信,朋友們都紀念我流著忠實的眼淚我迫切地需要這人間的感情,想占有許多不可能的東西”。這是典型的圣母意象或女王意象。莎菲要求于人們的就是對她如對圣母或女王的崇拜。莎菲的要求有時達到病態的程度。即誰對自己稍有怠慢,她便視誰為仇敵。比如僅僅因為劍如沒給自己回信,她便“恨之入骨”,不聽對方的解釋。劍如為此病了,她卻在心理上獲得了極大的滿足,以為“可以減少一點我從前自怨自艾的煩惱”。真正的個性主義者在維護自我尊嚴的時候,往往都對非侵暴的他人保持一種寬容、大度、理解的精神。而莎菲對無意傷害她的劍如的不理解、不寬容,卻不免有些偏狹和刻毒了。這種自尊讓人看到的是病態的自我擴張及對他人的惡意懲罰。 莎菲女士一方面要求周圍所有的人都關心她、崇拜她,另一方面又對他們表示出鄙視和憎惡。在她眼里毓芳、云霖太平庸、葦弟太卑怯、凌吉士太丑惡。除了那個遠在他方后來死去的蘊姐外,沒有一個人配與她進行心靈交流。她幾乎帶著惱怒和報怨來對待照料她的人:“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愛,那些體貼做什么?偏偏我的父親,我的姊姊,我的朋友都如此盲目的愛惜我。”不愛她不對,愛她愛不到地方也不對,甚至還要接受她的蔑視,莎菲如此構筑自己和他人的關系,簡直有些過分了。閱讀這些文字,就有一種感覺,就是莎菲女士身上有點貴族婦女的驕橫氣,林黛玉氣。她和世界文學中那些出身于底層的個性主義者不太相同。后者的思想行動中滲透著強烈的平等意識、平民意識,她們是向不平等的世界要平等。而莎菲像是一個受寵不足的小姐要更多的寵愛。她的個性主義沾染了富貴者的奢侈,同時伴隨著對別人的氣指頤使。或許這也是作為地主小姐出身的丁玲,在無意識中接受了舊時代的行為模式又在無意識中把這種行為模式傳給了她筆下人物的結果。 自戀主義情結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但反映到莎菲身上又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原因。莎菲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