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assignment分析.doc_第1頁
英國assignment分析.doc_第2頁
英國assignment分析.doc_第3頁
英國assignment分析.doc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其中委婉語是其中的一個語言現象,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為謀求理想的交際效果而創造的一種適當的語言形式。那么英漢委婉語有著怎樣的差別呢?留學論文寶老師將詳細為您講解。首先,使用委婉語有什么作用?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必須要與人交往,為了避免一些不好的話語,比如觸及死亡的,為了避免尷尬,大家都會使用一定的委婉語。委婉語不僅是一種修辭現象,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潤滑劑”,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也能促進文化的不斷進步。其次,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委婉語在表達形式以及所蘊涵的文化內涵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很大的差別。1、內涵上 英語中的委婉語是源自希臘語euphemismos的,由詞綴和詞干構成;漢語中的委婉語意為不直言本意而用委曲含蓄的話來烘托暗示。大體上都是兩者是相對應的,都是說話要委婉含蓄,但是對方有能聽懂的話。2、具體使用上 有關于年齡的委婉語:西方國家是十分忌諱“老”的,因為“老”意味著不中用,對于老人英文中多用elderly/advanced in age來表達“老”的概念,大多使用senior citizens/golden ager詞匯。在有著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中國社會,老人普遍受到尊重,所以可以直接稱呼老年人為“老人”“壽星”“老前輩”等。有關貧窮的委婉語:在西方文化中,經濟情況是屬于個人隱私的,人民對于貧窮是比較忌諱的,所以poor就被委婉語needy/culturally deprived/underprivileged/disadvantaged等代替。在中國文化中,傳統價值觀崇尚“士不理財”,人們對窮困等字眼并不十分忌諱,委婉的程度也就一般了,大多使用結局、手頭緊以及囊中羞澀等詞語了。關于醉的委婉語:英文中關于醉的委婉語有intoxicated/alcoholproblem替代drunk等。漢語中“醉”一般都帶有豪邁之氣,甚至浪漫色彩,在詩歌中尤其能體現,比如“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以上是留學論文寶老師對于英漢委婉語不同的解析,并以三個例子作介紹,從中可以看出,不僅是語言不同,也是文化不同,更是思維不同。所以各位留學生們,平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要多留意多學習,以防在與natives交流的時候出錯。【修改前】淺析常用英漢委婉語的文化差異淺析常用英漢委婉語的文化差異張琴(河南農業大學河南鄭州450002) 【摘要】委婉語是人類語言使用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英語和漢語中均存在大量委婉語,這兩種語言中的委婉語在表達形式以及所蘊涵的文化內涵既有相同之處,也具有很大的差異。本文就這一共同的語言現象進行對比分析,以加深對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的了解。 【關鍵詞】委婉語;英語;漢語 委婉語是世界各個民族都有的語言單位和語言現象,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為謀求理想的交際效果而創造的一種適當的語言形式。委婉語可以說是人們交際活動中的一種“潤滑劑”,“如果沒有委婉語,世界的運轉會因摩擦而停止,人們將充滿仇怨。”(Enright,1985)英漢兩種語言都有大量的委婉語,這兩種語言中的委婉語在表達形式以及所蘊涵的文化內涵既有相同之處,也具有很大的差異。本文就這一共同的語言現象進行對比分析,以加深對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的了解,并為在跨文化交際中正確看待和使用委婉語提供借鑒。 1英漢委婉語的內涵 委婉語(Euphemism)是人類語言使用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是人們談論那些令人不快或尷尬的事情時所使用的較為禮貌的說法。它是一種修辭格,更是一種文化現象。 英語中的委婉語(euphemism)源自希臘語euphemismos,由前綴“eu”(pleasant,good)和詞干“pheme”(speech)構成,因此,euphemism就是說“好聽的話”或“討人喜歡的話。”漢語辭海對“婉轉”所下的定義是:“修辭上辭格之一。不直言本意而用委曲含蓄的話來烘托暗示。”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希杰在他的漢語修辭學里解釋:“婉曲,指的是不能或者不愿直截了當地說,而閃爍其辭,轉彎抹角,迂回曲折,用與本意相關或相類的話來代替。”英漢委婉語的定義表明,英語中的“euphemism”和漢語中的“婉轉,婉曲”是基本對應的。 2常用英漢委婉語的文化差異 由于文化背景、語言習慣等差異,英漢委婉語的表述和文化寓意也存在諸多差異,下面以關于年齡、死亡、貧窮等方面的常用委婉語為例加以說明。 21有關“年齡”的委婉語 有關“老”、“老人”的委婉語在英語中十分常見,這充分體現了了西方國家尤為忌諱“老”的社會心理。在英美等西方國家,“老”意味著“不中用”,所以英語中多用elderly或advanced in age(高壽)來表達“老”的概念。對于老年人,人們忌諱說old man(老人)或old woman,而用senior citizens(年長者)、golden ager(黃金年齡的人)等作為替代。 在有著“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的中國社會,老人普遍受到尊重,人們稱上了年紀的人為“老人”、“壽星”。在漢語中,“老”指“年歲大”時并無不尊重的意義,而是成熟、閱歷、學識、可靠的代名詞。比如,漢語姓氏前后可以添上“老”字以示尊敬,如張老,老李,老王等。再如“老革命”、“老前輩”、“老總”等稱謂中,“老”字還是一種資歷和地位的象征。 由此可見,中國人和西方人在這方面的觀念恰恰相反。 22有關“死亡”的委婉語, “死亡”(die)在中西文化中都是一件忌諱談及的事情,因此古今中外的人們均采用委婉語來表達死亡的概念。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及宗教信仰的差異,中西方關于死亡的委婉語也存在一定差異。西方人一般信奉基督教,認為人死之后升入天堂與上帝同在,從而使靈魂得到拯救,因此多數用比喻的手段陳述這一事實,表達了人們一種要去天堂,要去極樂世界的良好愿望。比如:pass away;pass out;pass over; to go to a better world;to go to another world(到另一個世界去了);to begone(走了,沒了);to breathe ones last(咽下了最后一口氣);troublesbe over now(罪受完了,解脫了);to go to heaven(去天堂)。而在中國文化中,神仙一樣的生活是人們向往追求的狀態,所以中國人往往用仙逝、去世、辭世、謝世、歸天、上天、故去等詞語,把死比作像神仙一樣飄然而去,不再在人世上遭受苦難了。 漢語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語所帶有的鮮明的等級色彩,這也是與此類英語委婉語的一個重要差異。中國古代等級森嚴,君主的死被諱稱為“崩”、“山陵崩”、“駕崩”、“賓天”、“晏駕”;諸侯王,妃子們死叫“薨”,等級再低一些的叫“歿”;大夫死諱稱“卒”、“棄堂帳”、“捐館”、“捐館舍”;士死諱稱“不祿”;文人死諱稱“地下修文”;一般人死諱稱“沒”、“填溝壑”等等。而英語中則沒有這種鮮明的等級區別。 23有關“貧窮”的委婉語 在西方文化中,經濟情況屬于個人隱私。由于人們對于“貧窮”十分忌諱,英語中有關貧窮的委婉語層出不窮。如:依照委婉程度的高低,“poor”一詞可以被needy,culturally deprived,underprivileged,disadvantaged等表達代替。下面這段話很生動的表現了“poor”的委婉語的含義。 “I used to think I was poor.Then they told me I wasnt poor,I wasneedy.Then they said it was self-defeating to think of myself as needy,that I was culturally deprived.Then they told me deprived was a badimage,that I was underprivileged.Then they told me that underprivilegedwas overused,that I was disadvantaged.I still dont have a dime but Ihave a great vocabulary!”然而,在中國文化中,傳統價值觀崇尚“士不理財”,“視金錢如糞土”,人們對窮困等字眼并不十分忌諱,但是仍會避免“貧窮”、“窮困”的字眼,所以漢語中常用“拮據”、“手頭緊”、“揭不開鍋”、“手頭不方便”等委婉語表示與貧窮有關的意思。 24有關“醉”的委婉語 英語中關于“醉”的委婉語很多,如用intoxicated(酒精中毒)替代drunk,以alcohol problem(酒精問題)替代drunkest(酒醉)。如:He wasasked to attend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an alcohol problem(他被叫到醫院治療酒醉)。 漢語中“醉”字不像英語drunk那樣忌諱,常帶有“滿足豪邁”的含義,甚至帶有浪漫色彩。因此古代文人騷客的詩詞中經常可見用“醉”字的不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賈至送李侍郎赴常州)。 3結語通過英漢委婉語的對比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委婉語既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熟悉和掌握英漢委婉語,了解兩種語言的共性和個性,不僅可以增強語言交際能力,還可以從中窺視英語國家的社會心理和文化習俗,以便英語學習者提高文化意識,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振亞.語言與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