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距的定義.doc_第1頁
焦距的定義.doc_第2頁
焦距的定義.doc_第3頁
焦距的定義.doc_第4頁
焦距的定義.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圈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面的光量的裝置,它通常是在鏡頭內。表達光圈大小我們是用f值。對于已經制造好的鏡頭,我們不可能隨意改變鏡頭的直徑,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在鏡頭內部加入多邊形或者圓型,并且面積可變的孔狀光柵來達到控制鏡頭通光量,這個裝置就叫做光圈。光圈英文名稱為Aperture,用來控制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面的光量,是相機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參數,通常在鏡頭內。它的大小決定著通過鏡頭進入感光元件的光線的多少。表達光圈大小我們是用F值,其中,F=鏡頭的焦距/鏡頭的有效口徑的直徑。光圈F值=鏡頭的焦距/鏡頭光圈的直徑從以上的公式可知要達到相同的光圈f值,長焦距鏡頭的口徑要比短焦距鏡頭的口徑大。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f1.0,f1.4,f2.0,f2.8,f4.0,f5.6,f8.0,f11,f16,f22,f32,f44,f64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光圈 f 值越小,通光孔徑越大(如右圖所示),在同一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便越多,而且上一級的進光量剛好是下一級的兩倍,例如光圈從F8調整到5.6 ,進光量便多一倍,我們也說光圈開大了一級。對于消費型數碼相機而言,光圈 f 值常常介于 f2.8 - f11。此外許多數碼相機在調整光圈時,可以做 1/3 級的調整。光圈及快門優先高端數碼相機除了提供全自動(Auto)模式,通常還會有光圈優先(Aperture Priority)、快門優先(Shutter Priority)兩種選項,讓你在某些場合可以先決定某光圈值或某快門值,然后分別搭配適合的快門或光圈,以呈現畫面不同的景深(銳利度)或效果。光圈優先模式由我們先自行決定光圈f值后,相機測光系統依當時光線的情形,自動選擇適當的快門速度(可為精確無段式的快門速度)以配合。設有曝光模式轉盤的數碼相機,通常都會在轉盤上刻上“ A ”代表光圈先決模式。光圈先決模式適合于重視景深效果的攝影。由于數碼相機的焦距比傳統相機的焦距短很多,使鏡頭的口徑開度小,故很難產生較窄的景深。有部份數碼相機會有一特別的人像曝光模式,利用內置程序與大光圈令前景及后景模糊。編輯本段光圈種類光圈示意圖固定光圈最簡單的相機只有一個圓孔的固定光圈沃特侯瑟光圈。 最初的可變光圈只是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圓孔排列在一個有中心軸的圓盤的周圍;轉動圓盤可將適當大小的圓孔移到光軸上,達到控制孔徑的效果。十九世記中葉約翰沃特侯瑟發明這種光圈。貓眼式光圈貓眼式光圈由一片中心有橢圓形或菱形孔的金屬薄片平分為二組成,將兩片有半橢圓形或半菱形孔的金屬薄片對排,相對移動便可形成貓眼式光圈。貓眼式光圈多用于簡單照相機。望遠鏡靠的是組成望遠鏡的兩塊透鏡。望遠鏡的前面有一塊直徑大、焦距長的凸透鏡,名叫物鏡;后面的一塊透鏡直徑小焦距短,叫目鏡。物鏡把來自遠處景物的光線,在它的后面匯聚成倒立的縮小了的實像,相當于把遠處景物一下子移近到成像的地方。而這景物的倒像又恰好落在目鏡的前焦點處,這樣對著目鏡望去,就好象拿放大鏡看東西一樣,可以看到一個放大了許多倍的虛像。這樣,很遠很遠的景物,在望遠鏡里看來就仿佛近在眼前一樣。焦距長說明物鏡的離目鏡遠,就能夠更大的放大更遠的景物。望遠鏡的目鏡的焦距比物鏡的小得多,用它來放大焦距很長的物鏡所形成的實像。物目焦距之比,就是望遠鏡的放大率。 放大率(放大倍數)物鏡焦距/目鏡焦距相機/攝像機鏡頭上標注的10倍光學變焦,指的是該鏡頭最長焦距與最短焦距之比。由于這種大變焦比的鏡頭通常都包括廣角部分,所以長焦段的焦距可能并不太長。例如,一個變焦范圍為24mm - 240mm的鏡頭,就具有10倍光學變焦能力,而它最長的焦距是240mm,大概相當于5倍不到的放大倍率。望遠鏡上標注的7X50,表明該望遠鏡的放大倍率是7倍(折算到135鏡頭的焦距,大概是350mm),物鏡口徑是50mm。顯然,7倍望遠鏡的放大倍率要更高一些。此外,數碼攝像機上看到的是感光元件上記錄下來的圖象信息,而你的攝像機只有331萬像素,分辨率是很低的。盡管鏡頭可以分辨出很多細節,但是被傳感器記錄之后,大部分都丟失了。而望遠鏡只是個光學系統,你看到的是直接從光路中傳過來的圖象,沒有經過中間的損失,自然能看到更多的細節。此外,50mm口徑,對于7倍望遠鏡來說已經比較大了。大口徑(相對于瞳孔)帶來的高亮度,顯然有利于分辨細節。 后面的5.1-51就是焦距范圍,即從5.1mm到51mm。至于相當于135系統的焦距是多少,跟你的攝像機的CCD尺寸、拍攝的畫幅都有關系,很難一下說出來。你看一下說明書,應該能找到相關說明。前面那個1.8是最大光圈。不過我懷疑你漏掉了一個數字。恒定光圈、10倍變焦的鏡頭,恐怕不便宜。買望遠鏡,7到10倍就可以了,放大倍率過大,一是太重不方便攜帶,二是抖動得厲害,僅憑手持的話看不清楚。在目鏡焦距不變的情況下,物鏡焦距越短,放大倍數就越小,望遠鏡就失去了它“望遠”的意義已知口徑與焦距,如何求望遠鏡的放大倍數?設放大率為G,物鏡的焦距是F1,目鏡的焦距是F2則有G=F1/F2焦距科技名詞定義中文名稱:焦距 英文名稱:focal length 定義:物鏡后節點至焦點的距離。 所屬學科:測繪學(一級學科);攝影測量與遙感學(二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百科名片焦距,是光學系統中衡量光的聚集或發散的度量方式,指從透鏡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點的距離。亦是照相機中,從鏡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離。具有短焦距的光學系統比長焦距的光學系統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簡單的說焦距是焦點到面鏡的頂點之間的距離。如果你在相機的英文規格書上看過“f =”,那么后面接的數碼通常就是它的焦長,即焦距長度。如:“f=8-24mm,38-115mm(35mm equivalent)”,就是指這臺相機的焦距長度為8-24mm,同時對角線的視角換算后相當于傳統35mm相機的38-115mm焦長。一般而言,35mm相機的標準鏡頭焦長約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長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遠效果,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廣角拍攝能力。 “可對焦范圍”則是焦長的延伸,通常分為一般拍攝距離與近拍距離,相機的一般拍攝距離通常都標示為“從某公分到無限遠”,而進階級設計的產品則往往還會提供近距離拍攝功能(macro),以彌補一般拍攝模式下無法對焦的問題。有些相機就非常強調具有支持1厘米近拍的神奇能力,適合用來拍攝精細的物體。 相機的鏡頭是一組透鏡,當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穿過透鏡時,會會聚到一點上,這個點叫做焦點,焦點到透鏡中心的距離,就稱為焦距。焦距固定的鏡頭,即定焦鏡頭;焦距可以調節變化的鏡頭,就是變焦鏡頭。(當一束平行光以與凸透鏡的主軸穿過凸透鏡時,在凸透鏡的另一側會被凸透鏡匯聚成一點,這一點叫做焦點,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就叫這個凸透鏡的焦距。一個凸透鏡的兩側各有一個焦點。) 光心:可以把凸透鏡的中心近似看作是光心。 我們用的照相機的鏡頭就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片(或是數碼相機的感光器件)就處在這個凸透鏡的焦點附近,或者說,膠片與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大至約等于這個凸透鏡的焦距。 焦距凸透鏡能成像,一般用凸透鏡做照相機的鏡頭時,它成的最清晰的像一般不會正好落在焦點上,或者說,最清晰的像到光心的距離(像距)一般不等于焦距,而是略大于焦距。具體的距離與被照的物體與鏡頭的距離(物距)有關,物距越大,像距越小,(但實際上總是大于焦距)。 由于我們照相時,被照的物體與相機(鏡頭)的距離不總是相同的,比如給人照相,有時,想照全身的,離得就遠,照半身的,離得就近。也就是說,像距不總是固定的,這樣,要想照得到清晰的像,就必須隨著物距的不同而改變膠片到鏡頭光心的距離,這個改變的過程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調焦”。 編輯本段近似值 焦距在空氣中的薄透鏡,焦距是由透鏡的中心至主焦點的距離。對一個匯聚透鏡(例如一個凸透鏡),焦距是正值,而一束平行光將會聚集在一個點上。對一個發散透鏡(例如一個凹透鏡),焦距是負值,而一束平行光在通過透鏡之后將會擴散開。 編輯本段光學系統 焦距對厚透鏡(厚度不能忽略的透鏡),或是有好幾片透鏡或面鏡的系統(像是照相機鏡頭或望遠鏡),焦距通常會以有效焦距(EFL,effective focal length)來表示,以與一般常用的參數有所區別: 前焦距(FFD)或前焦長(FFL)是系統前方的焦點至第一個光學表面頂點的距離。 后焦距(BFD)或后焦長(BFL)是系統最后一個光學表面頂點至后方焦點的距離。 在空氣中的一個光學系統,有效焦距是由前面和后面的主平面至對應的焦點的距離。如果周圍的環境不是空氣,則距離要乘上該物質的折射系數。有些作者稱這個距離為前(后)焦距,以與上面定義的前(后)焦點距離有所區別。 通常,焦距或有效焦距是描述光學系統聚集光線能力的值,并且常被用來計算放大倍數。其他的參數則被用來計算一個特定對象的影像將會在什么位置上形成。 對在空氣中厚度為d,曲率半鏡為R1和R2的透鏡,有效焦距為: 焦距以最常見的標示習慣,如果第一個表面的透鏡是凸透鏡,R1的數值是正值,如果是凹透鏡則是負值;如果第二個表面是凹透鏡,R2的數值是正值,如果是凸透鏡則是負值。要注意的是,即使如此,不同的作者仍可能會有不同的標示習慣。 對一個球形曲率的鏡子,焦距等于鏡子的曲率半徑的一半。凹面鏡的焦距是正值,凸面鏡的焦距是負值。 編輯本段在攝影上 焦距當將攝影鏡頭調整到無限遠時,其實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焦距。在設計上,是將透鏡的主平面與底片或成像傳感器的距離調整為焦距的長度,然后,遠離鏡頭的影像就能在底或或傳感器上形成清晰的影像。當鏡頭要拍攝比較接近的物體時,是鏡頭的實際焦距被改變了。焦距通常使用毫米(mm)來標示,但仍然可能看見一些使用厘米(cm)或英吋標示的老鏡頭。視野的大小取決于鏡頭的焦距和底片大小的比例。由于最大眾化的是35mm規格,鏡頭的視野經常是根據這種規格標示的。對標準鏡頭(50mm)、廣角鏡頭(24mm)、望遠鏡頭(500mm)視野都是不一樣的。對數碼相機上也是一樣,它們的感光器比一般傳統的35mm底片還要更小,所以相對的只要更短的焦距,就可以得到相同的影像。 編輯本段鏡頭焦距 焦距與人類的眼睛一樣,數碼照相機通過鏡頭來攝取世界萬物,人類的眼睛如果焦距出現誤差(近視眼),則會出現 無法正確的分辨事物,同樣作為數碼相機的鏡頭,其最主要的特性也是鏡頭的焦距值。鏡頭的焦距不同,能拍攝的景物廣闊程度就不同,照片效果也迥然相異。如果您經常使用普通的35毫米相機,對相機的鏡頭焦距應該會有基本的認識,比如一般使用35毫米左右的鏡頭拍攝風景、紀念照,而用80毫米左右的鏡頭拍證件照所需要的“大頭像”。與傳統的相機相比,由于數碼相機使用CCD感光器件,因而其鏡頭上標明的焦距通常是5.0毫米、10毫米等等,在普通的35毫米相機上一般都使用超廣角或魚眼鏡頭了,而數碼相機廠家一般使用的鏡頭只是相當于35毫米相機的小廣角鏡頭。我們不難看出,對于相同的成像面積,鏡頭焦距越短視角就越大;而對于同樣焦距的鏡頭而言,成像面積越小, 鏡頭的視角也越小。35毫米相機的成像面積等于135膠卷的感光面積標準的3624毫米,數碼相機使用CCD傳感器代替了傳統相機中膠卷的位置,它的面積卻有好幾種規格,從高檔專業相機的184276毫米到普通數碼相機的23、12、13甚至1/4英寸各不相同。也就是說,同樣的鏡頭,在有的數碼相機上是廣角效果,但在別的相機上可能就變成了標準鏡頭。看來,我們要依靠焦距值來區分數碼相機鏡頭的視角是很不方便的,所以數碼相機廠家通常都會提供一個容易比較的相對值,也就是標出與數碼相機鏡頭視角相同的35毫米相機鏡頭焦距,這樣的對應焦距值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了。像富士MX500的鏡頭焦距是76毫米,對角線視角70度,相當于35毫米鏡頭,是個小廣角;富士的MX-600裝有相當于35105毫米的小廣角變焦鏡頭。我們在評價與選購數碼相機時,也只要參考換算到35毫米相機的鏡頭焦距就可以了,鏡頭具體的實際焦距是多少,與我們基本無關,您也無法去具體核算,其實數碼相機得光學變焦的倍數就基本上能夠反應這個指標,雖然不同型號的數碼相機會有一定的差別,但差別不會太大,如果您不是很刻意的追求具體的相當于35毫米相機的對應焦距,參照數碼相機的光學變焦的倍數,一般就可以了。 也許有的用戶對數碼相機的鏡頭的實際焦距還是不很理解,因為如果是35毫米相機上的7.6毫米焦距,就屬于極為罕見的魚眼鏡頭,必然是體積龐大、價格不菲,而且拍出的照片畸變嚴重,有很強烈的透視感。但數碼相機上的7.6毫米鏡頭也就是拇指大小,加上整個數碼相機也比傳統鏡頭便宜得多,雖說成像只用了中心的一小塊,但一聯想起夸張的魚眼效果就讓人對它的畫質心里打鼓。實際上這種擔心是不必的,35毫米相機的鏡頭口徑很大,是為了保證畫面周邊的成像質量,而CCD的面積遠小于膠片,要實現小面積的優質成像,只要很小的透鏡尺寸就足夠了。而且,實際上決定鏡頭結構的是它的有效視角,而不是簡單的焦距值,數碼相機上的7.6毫米鏡頭采用的是傳統相機上35毫米小廣角鏡頭的設計,而不是7.6毫米魚眼鏡頭的結構。因此,數碼相機鏡頭的焦距值與實際成像效果并無直接聯系。由于透鏡的體積小了,相對成本也降低了,反而可以輕松地實現較高的成像質量。 編輯本段等效焦距數碼相機因為其感光元件(CCD或CMOS)的尺寸是隨相機的不同而不同(如有1/2.5英寸,1/1.8英寸等),所以同樣焦距的鏡頭在不同尺寸感光元件的數碼相機上,成像的視角也不同(具體見圖)。舉個例子來說,50mm焦距的鏡頭用在135膠片相機上,其視角大約是46度,而用在APS-c畫幅(感光元件對角線長度是135膠片的2/3)的DS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