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自考《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串講講義(1).doc_第1頁
2014自考《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串講講義(1).doc_第2頁
2014自考《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串講講義(1).doc_第3頁
2014自考《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串講講義(1).doc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試學習軟件商城()出品QQ:593777558更多自考課程(真題、筆記、音頻)請至官網: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自考講義(一)第一章緒論考情分析:本章主要介紹同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密切相關的環境科學中的一些基本知識,包括環境與自然資源的概念,人與環境的關系,生態學基本知識,環境問題,環境科學以及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等。學習本章,要求考生對環境科學的基本問題有一個概括性的了解,重點掌握自然資源與生態學基本知識。多以選擇、名詞解釋的形式出現。如:【02、10單選、名詞解釋】、【05、10多選】。串講內容:第一節環境與自然資源的概念一、環境的一般概念環境,通常是指相對于某一個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圍繞某個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間、條件和狀況,便構成某一個中心事物的“環境”。二、人類環境的概念“人類環境”這個概念是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出的。人類環境指的是以人類為中心、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綜合體。三、人類環境的分類(一)按照環境的形成,可以把人類環境分成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兩大類。(二)按照環境的功能,可以把環境分為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我國憲法采用了這種分類方法。(三)按照環境范圍的大小,可以把環境分為居室環境、車間環境、村鎮環境、城市環境、區域環境全球環境和宇宙環境等。(四)按照環境的不同要素,可以把環境分為大氣環境、水環境(包括海洋環境、湖泊環境、河流環境等)、土壤環境、生物環境(如森林環境、草原環境)、地質環境等。四、環境與資源保護法關于環境的定義和范圍我國環境保護法把“環境”定義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五、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在一定經濟和技術條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類利用的物質和能量,如土壤、陽光、水、空氣、草原、森林、野生動植物、礦藏等。按照自然資源的分布量和被人類利用時間的長短,自然資源可分為有限資源和無限資源考試學習軟件商城()出品QQ:593777558更多自考課程(真題、筆記、音頻)請至官網:兩大類。有限資源又包括兩類:一類是可更新資源,即可以更新再被利用的,如土壤、淡水、動物、植物等。另一類是不可更新資源,是指數量有限又不可再生,終究會被用盡的資源,如煤、石油、各種金屬與非金屬礦藏等。無限資源是指用之不竭的資源,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海水等。除海洋外,目前還沒有把它們作為自然資源立法的保護對象。六、人類同環境的關系人類同環境的關系基本可以概括為兩點:(一)人類是環境的產物;我們可以舉幾個明顯例子說明生物和人類安全依賴自然環境才能生存和發展。1.地表大氣中氧的形成。一切動物離開氧氣便不能生存。地球表面是最早同金星一樣,只有二氧化碳,氧是地球大量覆蓋了綠色植物(主要是森林)以后制造的。大氣中的氧大約有四分之三是經過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的,用來供給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需要。這說明氧是次生的,有了氧氣、才有動物和人類。氧的形成是生物向高級階段演化的必要條件。2.臭氧層的形成。臭氧層有一種奇特的功能,它可以阻擋和吸收對生物有強大殺傷力的太陽紫外線。它是生物和人類的“保護傘”和“宇宙服”。3.對人體血液成分所作的科學測定表明:人體血液含有六十多種化學元素,而且其平均含量同地殼各種元素的含量在比例上驚人的近似。這說明人是環境產物的最明顯的例證。(二)人類又是環境的改造者。有人用系統工程的觀點把人類環境系統的結構分為三部分:1.物理系統,包括生物以外的各種無生命的環境因素,如大氣、水、陸地、巖石、日光等。2.生物系統,即生物圈,包括從最小的微生物到生物群落組成的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3.社會經濟系統,包括由人類活動控制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等。為了維持人類環境系統的動態的平衡,人類的經濟活動和改造自然的活動必須不超過兩個界限:(1)從自然界取出的各種資源,不能超過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2)排放到環境里的廢棄物不能超過環境的納污量,即環境的自凈能力。第二節生態學基本知識一、生態學的概念生態學的概念是德國人伊海克爾在1866年提出的。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人與生物圈”的研究列為全球性的課題,強調從宏觀上研究人與環境的生態學規律。二、生態系統和生物圈(一)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體和一定空間環境共同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綜合體系。考試學習軟件商城()出品QQ:593777558更多自考課程(真題、筆記、音頻)請至官網: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就是生物圈。(二)生態系統的組成生態系統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無生命物質四部分組成。三、生態系統的功能(一)生態系統的能量活動生態系統全部生命需要的能量都來源于太陽。綠色植物每年制造的有機物質可達2000億噸,成為整個生物圈能量的總來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通過食物鏈進行的。在環境科學里,把同一食物鏈上某些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體內隨著營養級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現象稱為“生物放大”。(二)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物質在生態系統中周而復始的循環,被反復利用,就形成了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其中,最主要的是水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它們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非常密切。四、生態平衡在一個正常的生態系統中,它的結構和功能包括生物種類的組成、各種種群的比例以及不斷進行著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生態學上把這種相對穩定狀態成為生態學。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種。自然因素主要包括火山爆發、地震、海嘯、臺風、水旱災害、泥石流等。人為因素主要包括建造大型工程、大量毀壞植被、大量排放有毒污染物等。第三節環境問題一、環境問題的概念廣義的環境問題包括人為原因引起的環境問題和自然原因引起的環境問題兩類。狹義的環境問題則僅指人為原因引起的環境問題。環境科學主要研究第二環境問題。第二環境問題又可以分為兩類:(一)自然環境的破壞(二)環境污染二、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發展環境問題產生的四個階段:(一)人類社會早期的環境問題;(二)以農業為主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產業革命以后到20世紀50年代;(四)當前世界的環境問題。當前世界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1、全球環境狀況在過去30年里持續惡化,環境條件變得更加脆弱。環境污染出現了范圍擴大、難以防范、危害嚴重的特點。2、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難以承受高速工業化、人口劇增和城市化的巨大壓力。過去30年,世界自然災害顯著增加。考試學習軟件商城()出品QQ:593777558更多自考課程(真題、筆記、音頻)請至官網:三、環境、資源、人口和發展之間的關系(一)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二)環境問題和人口問題有著密切的互為因果聯系。(三)經濟發展是人類生活的物質基礎。第四節環境科學和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一、環境科學的產生和發展1954年,美國一批學者最早提出了“環境科學”這一名詞并成立了“環境科學學會”,但當時指的是研究宇宙飛船中的人工環境問題,同現在的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并不完全相同。1968年國際科學聯合理事會設立了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二、環境科學的分支學科(一)環境地理學(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