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學論文-簡論新經濟.doc_第1頁
新經濟學論文-簡論新經濟.doc_第2頁
新經濟學論文-簡論新經濟.doc_第3頁
新經濟學論文-簡論新經濟.doc_第4頁
新經濟學論文-簡論新經濟.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經濟學論文-簡論新經濟一、在結構、組織、體制、運行上具有特點的經濟“新經濟”在當前是含義最不清晰的詞匯。人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任意地加以定義,例如,一些企業家說:“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就是搞新經濟”,“到國外辦工廠就是搞新經濟”,等等。而理論界一些同志往往對新經濟給以包括:信息經濟、網絡經濟、虛擬經濟。泡沫經濟、風險經濟等等10多條涵義,這樣的“大筐含義”,使人們如墜云里霧中,對新經濟更加摸不住頭腦.對新經濟的內涵尚未搞清楚,又怎樣加以評判和提出對應之策?因而,對什么是新經濟首先應該加以研討。我認為:新經濟的含義可以如下表述:以信息技術為主導,以多門類高科技產業為支柱,在經濟結構、組織、體制和運行上帶有新特點的經濟。新經濟屬于知識經濟的范疇,是當代發達國家在高科技革命條件下發生的一次經濟調整。二、信息技術是新經濟的物質基礎新經濟不是社會基本制度的變化,但的確發生了經濟結構,組織、體制和運行方式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是以物質生產力的變化為基礎。現代物質生產力的首要因素是科技。20世紀末在發達國家出現了一場新的科技革命,最重要的是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明,硅谷成為這一現代核心技術的策源地,它導致90年代美國信息和網絡技術迅速發展和轉化為生產力。信息和網絡技術是對世紀的技術,其技術性能與經濟功能,遠遠超過了遠古的“火”,和十九世紀的電的發明。此外,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航天,海洋技術等也不斷向深度創新,可以說,20世紀末發達國家出現了一場全方位的高科技革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高科技更是最強大,最先進的物質生產力,它必然會對經濟、社會以及人的思想,行為帶來即期變革和深遠影響。只要不是閉目塞聽,人們已經可以看見這一場前所未有的高科技革命已經對傳統工業生產方式,及其經濟組織、結構、體制、運行以及生活方式起著重組作用。新經濟則是科技進步的經濟重組功能的表現和結果。三、產業結構的新變化新經濟在于產業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以汽車、化工、石油、機械等為代表的傳統產業增長放慢,而使用信息、網絡技術和其它高科技的新產業則迅速崛起,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增長極。人們可以看見,在美國、微軟、康柏、英特爾、戴爾、IBM,斯科等高科技企業的快速增長,其中一些企業在十多年時間內銷售收入增長數十百倍,并使一批著名的百年老廠在排名上退居次要地位。信息產業迅速發展和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其它高科技產業也不斷發展,生物工程的開發正在緊鑼密鼓。在發達國家正在出現以信息產業為龍頭,以其它高科技產業為骨干的一場產業結構的重組和升級。信息化和網絡化,推動了電子商務電子金融的迅速發展,信息化和高科技化更產生了一系列新興服務業和改組傳統服務業,服務業成為就業中有高比重在美國達75的產業。高科技和服務業的地位越發顯著,成為新經濟的一項特征。四、企業組織的新變化信息與網絡技術的使用,引起了企業組織的變化,在一些領域出現了小型化趨勢。網絡化促使“大而全”的大企業把許多業務進行分解和向外承包,企業組織變小,電子商務使企業銷售組織精干化,廠內網絡化使管理組織扁平化,特別是產生了不在于機器設備多,而以知識資產為主體的新興企業。網絡化還引起在網上組織生產和交換的虛擬公司,以及沒有主要廠房、廠址、經營場所的半虛擬公司,例如亞馬遜公司的出現。借助于網絡化的擴大市場開拓功能,有特色的小企業也重新獲得生命力。高科技型小公司的迅速擴張是新經濟的特征。一批利潤預期好的高科技企業,借助于虛擬資本市值擴大機制迅速增長,并借助企業兼并,把傳統大企業納入自己旗幟之下,實現“以快吃慢”,迅速成長,成為重量級的大企業。上述情況人們稱之為南美比拉魚現象,即“以小勝大”的新競爭法則。總的來說,新的技術革命改變了企業組織片面大型化的發展,出現了企業組織的精干化、小型化、多樣化的趨勢,產生了更多的“小而優”,“快而優”的企業和“以小搏大”的市場競爭新格局。五、經濟體制上的新變化適應于科技創新和高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要求,經濟體制也出現了可以稱之為進一步市場化的新變化:(1)科技園區民營,小型企業的空前活躍;(2)為科技創新提供金融支撐的風險投資制度的發展;(3)便利于科技型企業籌資和轉移風險的二版市場的出現和發展;(4)經營者和科技人員持股制,特別是購股期權制的普遍采用;(5)知識產權的加強保護和知識產權進一步流動化,更容易轉讓給企業;(6)技術人員和職工就業進一步多流動,跳槽成為常規和在工資上的隨行就市;(7)政府管制的松動,例如適應信息化和網絡化的發展需要,通常由政府興辦的電信業的放開和引人競爭機制等等。上述變化表現出個人、企業活動和政府管理的更加松動靈活,具體地說:主體的自主性更強,市場更加放開,科技創新的激勵更強。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交換的自由度更大,信用金融更寬松,政府對微觀更少干預,上述情況可以說是適應于當代高科技創新的市場體制的進一步調整。六、經濟運行上的新變化“新經濟”在現階段的重要特色在于它在運行上的新特色。人們談論新經濟,往往指出網絡經濟中的生產成本遞增、個人效用遞減等經濟學法則的失靈,但更重要的新現象是出現了經濟運行的持續的高增長、低通脹。美國自1991年3月以來迄至2000年8月,已經保持114個月的4左右的持續增長,而在過去年增長率為2左右,這是二戰后首次出現的長擴張階段,而通脹卻保持在1-4的低水平。2000年4月美國失業率為39,是30年來最低的。格林斯潘在2000年3月6日說:“美國商業周期與戰后其它周期有著深刻的不同,不僅是它的長度破了記錄,而且強勁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更重要的是通貨膨脹被抑制。這背后的關鍵因素便是生產率的提高。技術創新是經濟運行勢態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信息技術和高科技的發展,引起一輪強勁的固定資產更新,美國在信息技術的投資占其總投資34,不斷創新的技術創造出持續而有力的投資品需求拉動,它是美國這一輪經濟擴張出現的主要原因;另外,經濟增長中群眾收入水平的有所提高,技術創新的消費擴大效應,又形成了消費品需求拉動。可見,技術創新的有效需求擴大效應是美國經濟出現長擴張階段的主要原因。增長加快并未伴同通脹的根本原因是信息技術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美國非農業勞動生產率從19911995年間的161%上升至1996一1999年的267%,再加之以勞動力供給相對豐裕,因而減少了增長帶來的工資上漲和通脹的壓力。可見,高科技的擴大需求和降低成本二重功能成為美國高增長與低通脹的運行勢態出現的根本原因。90年代以來美聯儲不是一旦增長加快就立即提高利率,而是在出現通脹后才提高利率,從而保持金融環境的寬松,以增大企業的活力。可見,長擴張階段的出現也與美聯儲采取有效的穩健宏觀調控有關。七、高增長、低通脹的運行勢態是階段性的新經濟絕不是如西方一些版刊上所說的“永遠繁榮”時代的到來。人們可以看到新經濟的下列特點:1盲目性的增強。自由化的政策和松動的宏觀環境固然增強了創業的積極性和企業活力,但是卻也帶來近兩年來最熱門的網絡公司的一轟而起和過度擴張,促使美國經濟出現過熱,它表明市場深化包孕著市場失靈,后者成為新經濟的一項內在矛盾。2泡沫性的增強。高科技企業的快速增長是依靠風險資本投入,特別是依靠股市融資。增長型企業擁有的高盈利預期,決定了企業的高市值微軟每股市值高出原值數百倍新經濟中這種虛擬資本的超常的市值放大功能,使經濟發展中帶有更多的泡沫因素和泡沫破裂帶來的風險。99年紐約證券市場上科技股的一路走紅和2000年春科技股市值的猛跌,生動地體現了新經濟增長的不穩定和泡沫風險。3分配不公的增強。快速增長的高科技產業,培育出一批個人財富可觀的技術、知識新富豪,而一般職工收人卻未能獲得應有的增長,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成為新經濟的又一矛盾。4.低通脹、高增長的難以持續。我認為,新經濟的高增長、低失業、低通膨的運行方式只能是一個階段性的現象。因為,第一,起著拉動經濟穩定增長作用的科技革命,其發展仍將是不平衡的;美國經濟發展中的技術創新、科技向生產力轉化、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狀況、對經濟穩定增長的效應等等方面在今后都會發生變化,不同時期不會一樣。西方報刊上關于科技進步和創新將在今后持續拉動經濟穩定增長的論斷是缺乏根據的。第二,新經濟并不可能消除市場經濟運行中難以避免的供求失衡,特別是在更加自由化的環境中盲目擴張的網絡經濟2000年春已出現危機,美國經濟也面臨著過熱和通脹,美聯儲1999年6月以來已6次調高利率,以抑制經濟的過度擴張。第三,新經濟在資本主義基本制度框架不變條件下,實現了科技大創新和生產能力的大增長,但群眾收入和消費卻因制度障礙而難以相適應的增長,因而,有效需求不足仍將是新經濟的主要問題,而新經濟也仍然要從屬于由經濟擴張、通脹到經濟收縮、蕭條的周期性運行的規律。可見,理論的分析表明:1991年以來美國經濟呈現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