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全冊教案_第1頁
2017-2018年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全冊教案_第2頁
2017-2018年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全冊教案_第3頁
2017-2018年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全冊教案_第4頁
2017-2018年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全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 1 of 21.2017-2018 年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全冊教案1. 沁園春雪毛澤東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2、能正確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學習過程】一、導入新課1936 年 2 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了這首詞。1945 年 8 月,抗戰勝利后,為了國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民主人士、詩人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表,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二、出示目標請同學們先了解本節課我們要完成的學習目標。三、第一次先學后教(一讀詩歌,掃除字詞)1、范讀全詞(或放朗誦錄音),學生認真聽讀,聽后學生自由朗讀。(自學指導:要求讀準字音,聲音響亮,語速適中,時間 5 分鐘。)2、請一位同學朗讀詩歌,其余同學認真聽,如發現讀錯的地方,請舉手幫助糾正。3 、教師板書重點字詞、易錯字:正音:分嬈遜數汗解詞:惟余競折腰紅裝素裹風騷四、第二次先學后教(二讀詩歌,整體感知)(一)先學:自學指導:1、范讀全詞,學生想象詞作所描繪的景象,初步體會詞作所表達的感情。(5 分鐘)2、請同學們一邊自由朗讀,一邊想像詩中描繪出的形象,概括詞的上、下闋的含意。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研討。(10 分鐘)(二)后教:1、小組活動后派學生代表說出自己的理解。2、教師補充講解:這首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景,實景有飛雪、冰封、長城、黃河、群山、高原;虛景有雪晴后的紅裝素裹,大氣包舉,氣象雄偉。下闋議論、抒情,評論古代英雄的不足,贊美當代革命英雄,充滿對革命前途的必勝信念。五、當堂訓練1、朗讀本詞,當堂背誦。1 Page 2 of 21.2、將本課生字詞抄寫兩遍,要求字體工整,書面整潔。3 、試著默寫本詞,要求正確率高。第二課時【學習目標】1、能正確劃分本詞的層次,理解層意。2、學習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體會詞作語言的準確性和描寫的形象性。【學習過程】一、引入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本詞,引入本課內容。二、出示目標三、第一次先學后教(劃分層次,理解層意)(一)自學指導:本環節內容要求學生獨立完成,要求認真朗讀詞的上、下闋,根據寫作內容的不同劃分出層次,并理解每層的含意。時間 8 分鐘。(二)先學:1、學習上闋。朗讀后思考,上闋分幾層意思?理出寫景順序。2 、學習下闋,朗讀后思考,下闋可分幾層?3、為什么說前兩句是過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三)后教:學生回答問題,不完整的地方由學生補充,教師對重點進行點撥。1、分三層。前三句概寫,極目萬里,動靜結合;中間七句具體寫,氣勢磅礴,生機盎然;后三句寫想象中的景色,紅白交映,艷麗多姿。2、分三層。前兩句為第一層,過渡;中間七句為第二層,評古;后三句為第三層,論今。3、“江山如此多嬌”總結上闋寫景,“嬌” 字表現女性美,與上文 “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相照應,“引”字引出下面評古內容,祖國河山如此壯麗美好,使得古往今來無數英雄人物為之傾倒。四、第二次先學后教(重點學習寫作特點)(一)自學指導:認真朗讀、學習詞的上、下闋。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思考并研討以下問題,重點學習本詞的修辭手法、寫作特點。15 分鐘后完成學習內容。(二)先學:學生按小組進行研討,自學以下問題:1、上闋前三句從哪個角度寫雪景?所寫景物有何特點?2 、“望” 字統領到哪一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山脈怎會像銀蛇在舞動,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3、“須晴日”三句中,哪個字表明是虛寫?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4、“惜”字包含著作者什么感情?評論了哪幾位歷史人物?5、作者在下闋為什么要議論評說古代帝王?(三)后教:2 Page 3 of 21.學生回答后,先由小組中程度較好的同學補充,然后教師就重點問題進行指點。1、上闋前三句總寫北國雪景,“千里”“萬里”是互文,千萬里冰封,千萬里雪飄,寫也視野的遼闊。 “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 寫天空,雪姿輕盈。一靜一動,動靜結合,相映成趣。“ 望”字統領到“欲與天公試比高” 。2、“望”字以下是雄偉的景觀。“長城” 、“黃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國風貌,而且與“千里 ”、“萬里”相照應,續寫地域的遼闊。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飄飛是動態,說山原在、在 “馳”是形象地寫出了萬里雪飄,變靜為動,畫面生動活潑,景色壯觀無比!3、“須”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云,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艷多姿!4、一個“惜”字委婉準確,有貶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戰功,也指出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不足的弱點。“略”、“ 稍”、使詞作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客觀、準確、不失分寸。“略輸” 、“稍遜”、與“ 只識”,前二詞與后者比,褒貶的程序有差別,“只識”否定程度大于前者。5、作者以“往昔”與“今朝” 對比, “英雄”與“ 風流人物”對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歷史作用。五、當堂訓練完成下列問題:1、發揮想像,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詩人筆下的北國雪景圖,并談談你的感受。2 、仔細體會“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的含義。2. 雨說鄭愁予【學習目標】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2、感悟詩歌的內容,捕捉詩歌的意象,領會詩歌的感情。【學習過程】一、導入新課請學生背誦一些描寫春雨的詩詞佳句,并說一說“春雨”這一意象在中國傳統詩文中有怎樣的內涵。讓同學們走出古詩中“春雨” 的意境,步入鄭愁予的雨說,去感受現代詩歌中“ 雨”的魅力。二、資料助讀:作者介紹:鄭愁予,原名鄭文韜,1933 年出生于山東濟南。童年隨父輾轉大江南北,1949 年隨家人去臺灣。1951 年開始發表作品, 1968 年赴美,在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進修3 Page 4 of 21.學習,獲藝術碩士學位。現旅居美國,為“現代詩社” 成員,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雨說是他于 1979 年寫成的,此時詩人雖身在美國,卻心系祖國,以滿腔的熱忱關注祖國兒童的成長。他把雨說送給“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我們來聽聽他要借“ 雨”之口對中國兒童說些什么。三、出示目標請同學們先了解本節課我們要完成的學習目標。四、第一次先學后教(一讀詩歌,掃清字詞)自學指導:要求學生充正確、流暢地朗讀詩歌,3 分鐘以后展示。 1、學生朗讀,其余同學認真聽,發現有讀錯的地方,舉手幫助糾正。田圃(p) 禁錮(jng) 留滯(zh) 喑(yn)啞(y) 襁(qing)褓(bo) 絲縷(l )蓑(su) 衣膏(go)禁錮:束縛,強力限制。寒淺:初春時淡淡的余寒。留滯:停滯,不流通。喑啞:嗓子干澀發不出聲音或發音低而不清楚。喧嚷:(好些人)大聲地叫或說。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潤如油膏:細膩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樣。2、齊讀字詞兩遍。五、第二次先學后教(二讀詩歌,體會感情)自學指導:請同學們聽老師范讀,邊聽邊揣摩情感,聽后比比誰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1、指名學生朗讀。2、討論:由學生來糾正同學朗讀中存在的問題。把握詩歌輕松歡快、優美抒情的基調。六、第三次先學后教(三讀詩歌,理解重點)(一)自學指導:下面請同學們一邊小聲朗誦這首詩,一邊思考以下問題,先整體感悟,后重點突破。利用朗讀和討論的方式進行感受和品味。時間 10 分鐘。(二)先學: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獨立或研討完成下列問題。1、文章標題為 雨說,請概括一下,雨“說”了哪些話。2、讀了課文,你感覺詩中的“ 雨”是個什么樣的形象?3、找出詩中最能體現本詩主旨的詩行,反復吟詠,細細品味。4、這首詩運用的主要修辭方法是什么?它的運用對表達詩歌的主旨有什么好處?5 、請用詩一樣的語言,在原詩的基礎上描繪出一幅幅具體、生動、優美的畫面。(三)后教:學生回答后,先由小組中程度較好的同學補充,然后教師就重點問題進行指點。1、詩人借“雨”的形象表達了對中國兒童的期待和祝愿,也蘊含著:“兒童是中國的未來”這一內含。2、(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飾詞,例如:親切、溫柔、充滿愛心的雨;樂觀、愛笑的雨)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潤大地,播種希望,她給自然界帶來生機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愛的使者。她給孩子們帶來笑聲,給世界帶來希望。學生可圍繞“愛”的主題暢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縛學生的思維。3、例如:“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 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我還要教你們勇敢地笑那旗子見了我笑得嘩啦啦地響只要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 4 Page 5 of 21.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當你們自由地笑了,我就快樂地安息有一天,你們吃著蘋果擦著嘴要記著,你們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等。4、這首詩詩人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整首詩擬人。把春雨當作人來描寫,賦予春雨人的動作與思維。把詩人抽象地希望兒童們幸福成長的愿望,用具體的形象表現出來。如詩的開頭寫大地蕭條,用擬人化寫景物,雖沒有明白地說,沒有雨,造成了荒涼。但“小溪漸漸暗啞歌不成調了” 讓人明白沒有雨,沒有水的后果是嚴重的。抽象的思想通過了具體形象的詩歌語言,擬人的方法得到實現。5、意象詞語如:雨、田圃、牧場、魚塘、小溪、雷電、風、門窗、簾子、蓑衣、斗笠、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旗子、你們等。畫面描繪(如第五節):在淅淅瀝瀝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們嬉戲的腳印,牧場上的新苗正在抽技發芽,池塘里的小魚兒快樂地向我問好,唱著歌謠的溪水蕩起滿臉的笑。提示:準確識別意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與本詩歡快、喜悅、樂觀的情調相符的畫面。注意發揮學生的想像力,通過畫面感知意象的特點。七、當堂訓練1、朗誦詩歌,生字詞抄寫兩遍。2、完成課后練習一、二。3星星變奏曲江河【學習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感知“ 星星”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2、能理解這首詩歌中的聯想的作用,體會各種修辭手法在詩歌中的表達效果。【學習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先提問:看到“星星” 一詞,你首先會想到什么?建議學生說能想到的詞語,情景,物品,人物等等。把這些詞語、物象進行歸類,看看這些類型分別代表或象征了什么?(說明:引導學生從自己觀察到的生活現象,自己的閱讀體驗,日常經歷入手,是理解文學藝術作品的捷徑,也使學生拉近與作者的距離,對詩歌產生興趣,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關于歸類,教師可以有意識引導學生按照詩歌中“星星”所象征的類別進行歸納,以便第四個環節中將學生的想象與詩人的像想作對比。看看詩人為什么這樣想,從而理解詩影響歌創作主要因素時代,個性等。)二、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了解本課要達成的目標。三、第一次先學后教(配樂朗讀,初步感知)5 Page 6 of 21.自學指導,學生聽錄音,整體感知詩歌,然后自由朗讀,交流看法。時間 8 分鐘。問題設計:閉上眼睛,靜心聆聽配樂朗誦的星星變奏曲。聽完,說說你感受到的星星是什么。交流的重點:學生自己感受的“星星” 。活動建議:聽錄音、自由散讀等。(說明:這一環節是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星星,這一次感受到的星星還有著學生自己的經驗痕跡,可能與作者的星星會有比較大的距離。這也是讀詩歌需要的,教師不能急于求成。)四、第二次先學后教(小組探究,發現意蘊)(一)自學指導:小組合作,再讀詩歌,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相關意象,理解比較,完成下列問題,可通過研討法交流自己的看法。時間 15 分鐘。(二)先學:1、找到詩中有關“星星”的詩句,把握“星星” 這一形象的內在含義。另外再選擇 “蜜蜂、螢火蟲、春天、鳥、白丁香、旗子、火、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中的兩個形象,發現它們的象征含義,進而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探究核心:作者的“星星” 。2、本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2、作者通過寫星星,是為了表達怎樣的感情?(三)后教:學生研討交流后,教師就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點撥。1、文中九次出現“星星”的形象,含義都不盡相同。有的是實指天空中的星星,有的是指沒有光明時的希望,有的比喻光明和溫暖,還有比喻艱難困苦之后微弱的自由與溫暖,也有指在掙扎中保留下來的溫暖的火種。總之,“星星” 在詩歌中象征光明、溫暖和希望等美好的東西。(說明:要把握作者的“星星” 是什么,出發點還是詩句本身,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仔細圈劃,體會,理解,比較,歸納。這個環節要落到實處,尤其是交流階段,教師要有耐心,善于點撥。講講讀讀,仔細品味。)2、本詩較多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另外還有通感。如:“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3、這首詩歌以象征手法,用“ 星星”象征光明,抒發了詩人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表達了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五、第三次先學后教(比較辨析,知人論世)(一)自學指導:學生可充分將自己的經驗與作者的想象、體驗進行比較,小組交流研討,亦可與老師交流看法。時間 6 分鐘。(二)先學:問題設計:回憶上課伊始,大家由“星星” 想到寫下來的種種內容,與作者詩中“ 星星”的內在含義有哪些相似點,哪些不同點?(更直接的問法:比較你的星星與作者的星星。)活動建議:自由發言,師生對話碰撞。(三)后教:說明:第一個環節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激發興趣,很多類似的設計往往目的單一,只是為學生能盡快進入學習的情景,這當然也是對的。但是許多時候可以把一個設計用足,前后6 Page 7 of 21.勾連起來,學生將自己的經驗、想象等與作者的想象、體驗相印證,會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可能。作者的“ 星星” 與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他的個性直接相關。星星變奏曲是 1980 年在上海文學發表的,是詩人的處女作。有人認為“江河似乎是含蓄的江河總是靦腆地他的詩與顧城的詩一樣,充滿了悲傷、失望和依依不舍”。引導學生比較的目的,是指導學生能夠知人論世,能夠億多元的眼光打量自己,打量這個世界,進而用多元的眼光對待自己,對待這個世界。這就會有寬容,有和諧。六、當堂訓練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將本課生字生詞抄寫兩遍。4 外國詩兩首第一課時蟈蟈和蛐蛐【學習目標】1、搜集作者簡介和時代背景,了解濟慈詩歌的特點。2、捕捉住蟈蟈和蛐蛐這兩個富有生機的意象,品味由“蟈蟈的樂音”和“蚰蛐的歌兒”交織成的“ 大地的詩歌” 。【學習過程】一、導入新課地球是我們的家園,當我們將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她將以博大的胸懷,賦予我們靈感和力量。英國詩人濟慈的蟈蟈與蛐蛐,俄羅斯詩人葉賽寧的夜,就是他們用身心和自然溶鑄而成的美的贊歌二、出示目標讓學生了解本課所應達成的學習目標。(見“學習目標”1、2)三、作者及背景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信息,教師補充。濟慈(17951821) ,英國詩人。1795 年 10 月 29 日生于倫敦。 9 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濟慈和兩個弟弟由外祖母收養。15 歲時母親又病故,外祖母委托兩名保護人經營他們兄弟的財產。起初濟慈是學醫的,他喜好文學,但對醫學并不厭棄,通過考試獲得內科醫生執照,還繼續學習外科。直到 1816 年 11 月間,濟慈才決心放棄醫學,從事文學創作。他的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都很強。他認為,一個大詩人對美的感受能壓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慮,這就是他的“ 天然接受力 ”的思想。他曾說,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樣可以“ 在瓦礫中啄食”。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對后世的影響很大,維多利亞時代詩人、唯美派詩人、“意象派” 詩人都受到他的影響。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 25 歲。7 Page 8 of 21.四、第一次先學后教(熟讀詩歌)1、學生聽詩歌錄音后,自由朗讀,讀熟詩歌。2、小組代表單獨朗讀,其余同學提出自己的意見。五、第二次先學后教(整體把握)自學指導: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朗讀詩歌,以讀促品,理解詩歌感情。時間 6 分鐘。(一)先學: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詩歌,思考:作者通過詩歌要表達什么感情?(二)后教:學生自由朗讀后發表自己對詩歌感情的理解,教師補充: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他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 和冬日“ 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六、第三次先學后教(重點探究)自學指導:本環節為研討探究環節,可通過小組學習,互相研討,揣摩語句,感受形象,通過聯想和想象進入詩的意境,感悟理解詩歌的具體內容、語言特點。時間 20 分鐘。(一)先學1、這首詩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氣,你認為它的構思哪些方面別具匠心? 2、分析“蟈蟈”和“蛐蛐”意象的含意,理解蟲鳴的象征意義。3、尾聲:“從蛐蛐的歌中仿佛聽到了蟈蟈的鳴叫”。理解盛夏的蟈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樣聯系起來的。(二)后教學生小組研討后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明確:1、全詩分為前后對應的兩部分,分別以“ 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滅亡”和“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 開頭,點明主旨;又分別描繪盛夏“ 蛔蟈的樂音” 和冬天“蛐蛐的歌兒”,并通過聯想使二者巧妙地聯系起來,生動地表現了“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這首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秋兩季的景色;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但它所表現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景象,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詩謳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無限生機,著墨不多卻能以少勝多,富有內涵,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角度新穎獨到,構思頗具匠心。(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 相對應分為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盛夏蟈蟈的樂音_大地的詩歌_充滿生機_嚴冬蛐蛐的歌兒2、詩人創造蟈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濟慈的創作思想,即詩應該給人以安慰,并提高人們的思想。蟈蟈和蛐蛐充滿活力,它們的鳴聲周而復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鼓舞人們樂觀地對待生活。3、這是詩人的聯想,將冬天的蛐蛐的歌兒呼應盛夏的蟈蟈的樂音。點出起伏不停,點明中心:從來不會死亡,從來沒有停息的大地的詩歌。六深情朗誦七、當堂訓練1、古今中外有很多描寫自然謳歌自然的詩作,再搜集幾首在班里交流。2 、模仿課文,仿寫幾句詩句,抒發自已對地球或自然的獨特感受。8 Page 9 of 21.第二課時夜【學習目標】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意境。2、品味詩中蘊含的詩人情感。【學習過程】一、導入新課交流課前搜集的文學常識信息(葉塞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并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教師資料助讀:謝爾蓋亞歷山德羅維奇葉賽寧(18951925 年) ,俄羅斯詩人。出身于農民家庭,教會師范學校畢業后,在莫斯科當店員和印刷廠校對員。1916 年在白俄軍隊服役,1917 年二月革命后離開軍隊,加入左翼社會革命黨人的戰斗隊。早期詩描寫農村自然風光,贊美宗法制農民生活,曾參加意象派文學團體,作品中流露悲觀情緒。十月命后的部分詩作,試圖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戀革命前農村的田園生活,鐘情于烏托邦式的“農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并擅長描繪農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極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憂郁中自殺。二、第一次先學后教(讀詩歌,整體感知)自學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人筆下的夜景,時間 6 分鐘。1 、學生聽讀錄音后自由誦讀,感受并形象描繪詩人筆下的夜景。先聽配樂詩朗讀,營造詩歌氛圍,再歸納這首詩的內容,并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2、體會詩歌的內容及意境。教師點撥:第一節:寫夜的靜謐_第二節:寫溪水的歌唱(以動寫靜)_靜謐、美麗第三節: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第四節: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三、第二次先學后教(品詩歌,重點探究)自學指導:學生小組交流講座,結合課后練習二思考以下問題。時間 15 分鐘。(一)先學1、用自己的話,描繪所寫的夜景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