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pagenumber"pagenumber頁,共NUMPAGES"numberofpages"numberofpages頁天津海河教育園區南開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30小題)1.古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表現出多元特征。下列關于古代文明表述不正確的是(
)A.①地區早在5000年前就栽培了小麥、粟 B.②地區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詩C.③地區培育出甜高粱、棉花等重要農作物 D.④地區人民計算時采用20進制2.以下是某部史詩中的部分節選:“此人見過萬物,足跡遍及天邊;他通曉一切,嘗盡苦辣咸酸……洪水未至,他先帶來了訊息……修筑起擁有環城的烏魯克的城墻……",該史詩產生于(
)A.古代西亞 B.古代歐洲 C.古代南亞 D.古代美洲3.古代西亞有輝煌的文化成就,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 B.創作了《摩訶婆羅多》C.希羅多德被認為是“史學之父” D.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4.古代希臘城邦的基本特點是A.小國寡民、獨立自主 B.貴族制的流行C.君主制的盛行 D.開展海外殖民5.在中世紀西歐抄本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在頁邊處繪制裝飾圖畫的傳統。13世紀末,一些抄本頁邊繪有“騎士在蝸牛面前落荒而逃”的場景,有學者指出這些“蝸牛”代表新興銀行家群體。這反映出當時()A.騎士階層棄武從商B.繪畫藝術風格迎來變革C.商人控制抄本創作D.封建等級秩序面臨挑戰6.在阿拉伯帝國,遍布各地的清真寺的附設學校,也被用作圖書收藏所,除此還有社會各階層捐資興建的圖書館。許多哈里發派遣使者到希臘等地搜集各種書籍,特別是數學和醫學方面的書籍。這說明阿拉伯帝國(
)A.致力于歐亞文化的融合 B.推動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C.改變了武力擴張的政策 D.成為了東西方交流的中心7.在中世紀西歐,封建主擁有莊園,在莊園中使用農奴進行農業勞動。農奴勞動所得完全上繳給主人,主人僅提供給農奴維持生存的必需物品和糧食。這一現象反映了()A.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的加強B.莊園經濟自給自足的特性C.封建領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D.農業領域雇傭關系普遍化8.1066年“諾曼底征服”后,西歐大陸的封君封臣制度被引入英國,根據這一制度,遇到戰事,國王的封臣應該率領與其土地面積相應數量的騎士為國王服額兵役40天,如果封臣不履行軍役那么國王就要對他征收盾牌錢。從查理一世起,除了盾牌錢之外,國王還征收罰金,理由是賈醫不服軍役因而導致戰場上缺少指揮官。上述材料可以用來論證當時英國()A.國王權利的加強 B.國家財政收入的匱乏C.貴族勢力的衰落 D.對外殖民戰爭的頻繁9.歐洲中世紀流傳著一句諺語: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可用于說明中世紀歐洲(
)A.生產關系的不斷發展 B.封君封臣制度的特征C.封建社會的逐漸形成 D.社會階層的急劇變動10.加納帝國將其權力范圍向外擴展,向北控制食鹽進口,向南控制黃金買賣。帝國收入的大部分都來自對這些和其他一些商品買賣的征稅。材料說明加納帝國(
)A.農業不發達 B.商業是加納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C.黃金是主要的商品 D.自然資源豐富11.電影《阿育王》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戶曉,他在位時,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按照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該用屬于哪個等級(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12.西亞地區是連接歐亞非的重要交通要道,歷史上多次建立橫跨歐亞非的帝國,建立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的是(
)A.馬其頓人 B.阿拉伯人 C.波斯人 D.羅馬人13.有研究者論及某一古代文明時說道:它非起源于大河平原,而是崛起在貧瘠的火山高地和茂密的熱帶雨林之中。它沒有金屬工具,沒有牛馬豬羊,沒有輪車,生產力水平只停留在石器時代,卻建起了20層樓高的金字塔、遍飾精美浮雕的巨石祭壇、觀測天體運行的天文臺,培育出了世界文明之苑中耀眼的一朵奇葩。“它”位于(
)A.巴爾干半島南部 B.北非的尼羅河流域C.中美洲尤卡坦半島 D.歐亞非三洲交界處14.1499年,達·伽馬的船隊返回葡萄牙里斯本的消息傳到威尼斯,引發了威尼斯人種種復雜情緒:震驚、焦慮、歇斯底里,他們認為這直接意味著本城命運的終結。這反映出威尼斯人(
)A.意圖維護殖民霸權 B.擔心歐洲貿易中心轉移C.擔憂歐洲物價上漲 D.反對東西方的商貿往來15.《全球通史》中有一段描述:“一方面,伊斯蘭教帝國和儒家帝國閉關自守,愈來愈僵化;另一方面,歐亞大陸西端正經歷著一場空前的、徹底的變革。西歐人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在發生深遠的變化,向海外的大規模擴張就是西歐所具有的新動力的一個表現。”該時段始于()A.1300年前后 B.1500年前后 C.1800年前后 D.1900年前后16.有學者寫道:“(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由此可見,“哥倫布大交換”具有的特點包括(
)①內容具有豐富性
②范圍具有全球性
③歐美人居主導地位
④結果具有雙重性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17.與新航路開辟相關的因素有①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
②奧斯曼土耳其控制東西方商路③葡萄牙西班牙政府支持海外探險
④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8.《辛迪巴德航海歷險記》講述商人辛迪巴德經歷七次航海的旅行。他大都是從巴格達出發,走海路,順流而下到巴士拉,然后一直向東航行,一次比一次遠。到第六次航行時,船抵達“中國城”(海南島)。該故事最有可能記載在(
)A.《吉爾伽美什》 B.《羅摩衍那》 C.《一千零一夜》 D.《島夷志略》19.隨著葡萄牙東方貿易帝國的創立,往日與印度進行貿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商人的地位逐步下降。這個帝國由少數島嶼和散布于繞非洲去東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組成,它們在戰略上都是重要的據點。最早在這個帝國支持下到達卡里庫特(印度)的船隊是(
)A.迪亞士船隊 B.哥倫布船隊 C.達?伽馬船隊 D.麥哲倫船隊20.“即使哥倫布沒有發現美洲大陸,達·伽馬沒有繞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幾十年中其他人也會這么做。總之,西方社會已經達到起飛點,即將起飛。”最能說明上述觀點的依據是(
)A.傳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B.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C.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 D.轉口貿易利潤的刺激21.16世紀至17世紀,西歐國家紛紛發行主要用于海外探險和殖民戰爭的公債券,使充當政府和人民之間中介人的金融家大發橫財,大部分公債落入包稅者、商人和工場主手中。公債券的發行(
)A.完成了西歐資本的原始積累 B.壯大了歐洲的莊園經濟C.助推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D.促進了工廠制度的形成22.一位美國歷史學家總結道:“在歐洲的海外擴張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而是那些擁有資本的企業家們。”該歷史學家(
)A.揭示了資本主義擴張的源動力 B.對航海家的作用認識不足C.準確分析了新航路開辟的動因 D.忽視了客觀條件的重要性23.1497年,卡伯特帶著英王亨利七世的特許狀,從英國出發向西航行,到達紐芬蘭島北部并舉行了占領儀式。憑借國王頒發的特許狀,卡伯特以國家名義向任何使用這條航路的商人征收稅款。據此推測,英王亨利七世支持卡伯特主要是為了(
)A.開辟最短的歐亞航線 B.應對價格革命的影響C.擴張英國的海上通道 D.打破荷蘭的貿易壟斷24.《新全球史》作者本特利說:“正當中國船隊在印度洋上進行探察之時,歐洲航海家也正準備進入大西洋和印度洋。與鄭和及其同伴不同的是……他們的探險有兩種不同卻互補的動機。”“兩種不同卻互補的動機”是A.政治和軍事動機B.經濟和政治動機C.經濟和宗教動機D.政治和宗教動機25.1609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荷屬東印度公司的股票成為在這里上市交易的第一只股票,同年第一家現代銀行意義的銀行和國際結算銀行——阿姆斯特丹銀行也正式設立。這反映了(
)A.西歐重商主義思潮的興起B.地中海周邊商業貿易的繁榮C.商業革命帶來的深刻變化D.通貨膨脹引發西歐價格革命26.1581年,葡萄牙人開始將中國絲綢和印度棉紡織品,以及一些奴隸從澳門運送到馬尼拉,再轉裝到西班牙大帆船上,運往美洲和西班牙。葡萄牙船只則在馬尼拉裝載西班牙大帆船從美洲運來的白銀,返回澳門或果阿。此時的葡萄牙(
)A.壟斷太平洋貿易B.參與全球貿易網絡的構建C.熱衷于商品輸出D.得益于世界市場基本形成27.隨著海外市場的不斷開拓,大量貴金屬源源不斷流入歐洲,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這一現象(
)①攪亂了傳統的經濟關系②使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③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體④造成美洲原有社會的瓦解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8.16世紀以后,隨著海外市場的不斷開拓,歐洲出現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下列不屬于商業革命表現的是(
)A.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 B.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出現C.貨幣貶值并伴隨著物價上漲 D.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29.有史書描述說,他們在果阿、紅海口和東非設立了永久性的堡壘,到達馬六甲并從那里北上進入中國本土,東行到香料群島中心——安汶,從而創建了一個帝國,一個依靠火器和海上霸權威力,以及交替使用戰爭與掠奪貿易維持的第一個商業殖民帝國。該描述中的“他們”指的是(
)A.阿拉伯人 B.葡萄牙人 C.西班牙人 D.英國人30.17世紀末,駐馬德里的摩洛哥大使認識到:“西班牙人財富最多、收入最高,但是對奢華的熱衷和文明的舒適征服了他們。你很少發現西班牙人像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熱那亞人那樣為從事商業奔走海外……在西班牙從事手工業的多是逃到西班牙尋找工作的法國人……很短時間就發了大財。”該現象反映出西班牙人(
)A.積累了雄厚的原始資本 B.錯失了社會轉型的發展機遇C.成為大西洋商路主宰者 D.沉溺于社會地位和奢侈生活二、材料題(本大題共2小題)3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封建關系的基礎是土地……如果領主將一塊土地賜予一個人,這個人就成了封臣……封臣的權力和對于土地的所有權與他在舉行臣屬儀式時承擔的義務是相應的……臣屬意識和賜封儀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約。——(英)赫伯特·喬治·威爾斯著《世界通史》材料二莊園的主要工作是農業,同時也有手工業,有木匠、鐵匠,莊園自己釀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師,總之,莊園生產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產品。莊園里的佃戶除了耕種自己的份地之外,還要為領主耕種土地,每周都要有幾天為領主干活,領主直接控制的農奴每周的大部分時間都要為領主干活。領主還向佃戶征收其他捐稅。材料三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層形成了,商人和銀行家作為市民階層的上層,發展為早期的資產階級。市民反對封建割據,反對領主特權,支持國家統一和王權強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國王們削弱諸侯勢力的政治考慮,因而國王成為城市的長期盟友。……城市的興起和繁榮,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為教士所壟斷,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沖擊著傳統的教權主義、普世主義與禁欲主義的束縛,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創造了有利條件。——摘編自《世界中古史》(1)材料一揭示的是中世紀西歐的什么制度?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歐封建關系的特點。(2)結合材料二,分析莊園有何特征?(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西歐城市興起產生的作用。3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注釋:①1487年,迪亞士沿非洲西海岸航行,繞過好望角,到達非洲東海岸。
新航路開辟示意圖材料二
美國歷史學者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倫布大交換》中,首先提出了“哥倫布大交換”這個概念,指的是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生物、農作物、人種,包括黑奴文化、傳染病甚至思想觀念的突發性交流。它是人類歷史上跨越種族的一個重要事件。在人類歷史上,這是關于生態學、農業、文化許多項目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克羅斯比認為:“哥倫布航行帶來的改變,最重大的一項,乃是屬于生物式的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重大結果之一是:使舊大陸和新大陸的病菌、植物品種進行了交流互換,極大地影響了此后的世界歷史。——摘引自武斌《記疫、祈禱、隔離與共生》(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注釋①為例,任選圖中②③④的一項進行注釋(包含時間、人物、路線)。(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從美洲傳向世界的物種兩例,并概括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參考答案1.【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圖中①是中國,中國最早培育了粟和水稻,并非小麥,小麥發源于西亞,①錯誤,A項符號題意,A項正確;②是西亞地區,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詩,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③是西非地區,培育出甜高粱、棉花等重要農作物,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④是中美洲瑪雅文明,該地區人民計算時采用20進制,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2.【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據材料“洪水未至,他先帶來了訊息……修筑起擁有環城的烏魯克的城墻”及結合所學可知,此史詩為《吉爾伽美什》,來自古代西亞蘇美爾地區,A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吉爾伽美什》是古代西亞的史詩,不屬于古代歐洲、南亞和美洲的文明成果,排除BCD項。故選A項。3.【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上古時期(西亞)。大約5200年前,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出的楔形文字,是人類最早發明的文字,D項正確;東北非的古代埃及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排除A項;《摩訶婆羅多》是南亞古印度文化成就,排除B項;希羅多德是歐洲古希臘史學家,排除C項。故選D項。4.【答案】A【詳解】據所學,古希臘城邦往往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圍的一些村落,面積狹小,人口不多,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構成城邦的基本特征,故A正確;貴族制、君主制都是政體形式,與“城邦的基本特點”不符,排除BC;開展海外殖民是當時希臘的經濟活動方式,不是“城邦的基本特點”,排除D。故選A。5.【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中古西歐中后期的社會變遷。西歐中世紀抄本出現頁邊繪制裝飾圖畫的傳統,13世紀末時,一些抄本頁邊繪有封建騎士階層在新興銀行家群體面前“落荒而逃”的場景,表明作為中世紀封建等級代表的騎士階層地位受到沖擊,反映出隨著城市興起、工商業的發展,封建等級秩序受到挑戰,故選D項;材料無法體現騎士階層棄武從商,排除A項;材料內容并未體現繪畫藝術風格出現變革,排除B項;材料信息未體現商人與抄本創作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6.【答案】B【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632年—1258年(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通過設立學校、捐建圖書館、搜集書籍等方式,推動了文化事業的交流和傳播,B項正確;阿拉伯帝國的舉措推動了文化的交流,但阿拉伯帝國的文化政策并不是為了融合歐亞文化,排除A項;文化建設和武力擴張在阿拉伯帝國同時存在,都是強化統治的重要手段,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阿拉伯是東西方交流的中心,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C【詳解】據材料“農奴勞動所得完全上繳給主人”可得出封建領主對農民剝削的殘酷性,C項正確;材料中未提及“國家”與“農民”之間關系的變化,以及“莊園經濟‘自給自足’的特點”,排除A、B兩項;材料中的“農奴”沒有人身自由,故D項中“雇傭關系”表述錯誤,排除D項。8.【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066年以后(英國)。根據材料“如果封臣不履行軍役那么國王就要對他征收盾牌錢。從查理一世起,除了盾牌錢之外,國王還征收罰金,理由是賈醫不服軍役因而導致戰場上缺少指揮官”可知材料體現出騎士應為國王服役,且國王可對不服軍役的封臣征收盾牌錢,這體現了王權的加強,A項正確;國王征收盾牌錢和罰金并不等同于國家財政收入匱乏,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王權的強化,未涉及貴族勢力衰弱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不體現英國的對外殖民戰爭,排除D項。故選A項。9.【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并結合所學可知,這句歐洲中世紀流傳的諺語可用于說明中世紀歐洲封君封臣制度的特征。中世紀的西歐實行封君封臣制度,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封君與封臣形成從屬關系,但這種從屬關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鄰的貴族等級之間,不能越級從屬,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歐洲中世紀封君封臣制度的特征,不是生產關系的發展,排除A項;從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已經進入封建社會,8世紀逐漸形成封君封臣制度,排除C項;近代前期,資本主義萌芽,歐洲社會階層的急劇變動,排除D項。故選B項。10.【答案】B【詳解】根據“向北控制食鹽進口,向南控制黃金買賣。帝國收入的大部分都來自對這些和其他一些商品買賣的征稅”可知加納帝國的大部分收入來自于對商業活動的稅收,由此說明商業是加納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B項正確;材料說明加納帝國商業發達,但不能據此說明其農業不發達,排除A項;材料涉及加納的商業活動,黃金買賣是這些商業活動的組成部分,但不能說明黃金是主要的商品,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加納的商業活動,不能說明加納自然資源豐富,排除D項。故選B項。11.【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古代印度創造出了種姓制度,其中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掌故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是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由此可知,阿育王應該屬于剎帝利,B項正確;阿育王屬于剎帝利,而不是婆羅門、吠舍和首陀羅,排除ACD項。故選B項。12.【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所學可知,波斯帝國是位于西亞伊朗高原地區以古波斯人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國。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的攻陷波斯波利斯,帝國滅亡。C項正確;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至前323年),是對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馬其頓王國的稱呼,由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開創,其版圖東起蔥嶺與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灣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臘,北抵黑海及阿姆河,是歷史上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第二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阿拉伯帝國(632年至1258年)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紀創建的一系列伊斯蘭穆斯林封建王朝。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建立元首制,羅馬共和國事實上被羅馬帝國所取代。帝國鼎盛時期,疆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13.【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美洲。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崛起在貧瘠的火山高地和茂密的熱帶雨林之中”“建起了20層樓高的金字塔、遍飾精美浮雕的巨石祭壇、觀測天體運行的天文臺”和所學知識可知,該文明是瑪雅文明,位于中美洲尤卡坦半島,C項正確;瑪雅文明位于美洲尤卡坦半島,非巴爾干半島南部、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及北非的尼羅河流域,排除ABD項。故選C項。14.【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499年的歐洲。據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的原因之一是地中海被奧斯曼帝國所控制造成商路不暢,歐洲人只好另辟蹊徑,因此當達·伽馬的船隊返回葡萄牙后,地處地中海的威尼斯人震驚、焦慮,因為他們擔心達·伽馬新開辟的海上航線會取得地中海造成貿易中心轉移,B項正確;材料信息不涉及殖民霸權問題,排除A項;材料無法反映威尼斯人擔憂歐洲物價上漲,排除C項;材料不能反映威尼斯人對東方商貿往來的態度,排除D項。故選B項。15.【答案】B【詳解】據材料“向海外的大規模擴張就是西歐所具有的新動力的一個表現”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500年前后西歐進行的新航路開辟,通過早期的殖民擴張,使世界開始連為一體,B項正確;新航路開辟時間是1500年前后,ABD項時間不符,排除。16.【答案】D【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世界)。據材料“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可知內容具有豐富性,①正確,據材料“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世界的風貌與歷史”可知,范圍具有全球性,②正確,據材料“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可知結果具有雙重性,④正確,D項正確;材料“(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世界的風貌”可知主導哥倫布大交換的是歐洲人,并非歐美人,③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17.【答案】A【詳解】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直接原因是奧斯曼土耳其控制東西方商路;葡萄牙西班牙政府支持海外探險是新航路開辟的政治因素;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屬于新航路開辟的技術因素,①②③④符合題意,故A正確;B、C和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8.【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阿拉伯帝國時期。據材料可知,阿拉伯《一千零一夜》中的辛巴達航海記,講述辛巴達在七次航海經歷的冒險旅程,C項正確;《吉爾伽美什》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詩,與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A項;《羅摩衍那》是印度古代兩大梵文敘事詩之一,與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B項;《島夷志略》是元代民間航海家汪大淵所著記述海外諸國見聞的著作,與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9.【答案】C【詳解】依據材料“隨著葡萄牙東方貿易帝國的創立,往日與印度進行貿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商人的地位逐步下降”,結合葡萄牙開辟新航路的方向,得出最早在這個帝國支持下到達卡里庫特(印度)的船隊是達?伽馬船隊,C項正確;迪亞士船隊沒有到達印度,排除A項;哥倫布和麥哲倫是在西班牙支持下進行航行的,排除BD項。故選C項。20.【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最佳選擇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航路開辟時的歐洲。根據“即使哥倫布沒有發現美洲大陸,達·伽馬沒有繞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幾十年中其他人也會這么做。總之,西方社會已經達到起飛點,即將起飛。”可得出材料強調的是新航跌開辟的根本原因是歐洲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即使沒有哥倫布,也會有其他人開辟新的航線,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B項正確;ACD項都是只是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因此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21.【答案】C【詳解】據材料可知,16世紀至17世紀,西歐國家紛紛發行主要用于海外探險和殖民戰爭的公債券,使充當政府和人民之間中介人的金融家大發橫財,大部分公債落入包稅者、商人和工場主手中,增加了資本原始積累,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C項正確;據所學可知,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前進行的資本積累,都被稱為資本原始積累,故A項說法錯誤,排除A項;歐洲莊園經濟屬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材料強調的公債與莊園經濟無關,排除B項;工廠制度是工業革命的產物,D項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2.【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在歐洲的海外擴張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而是那些擁有資本的企業家們。”可知該歷史學家認為商業活動推動殖民范圍的擴大,商業資本成為殖民擴張的內在動力,強調了資本家對新航路開辟的推動作用,認識到了資本主義具有擴張性這一本質特征,A項正確;該學者認為企業家在新航路開辟中的重要性高于航海家,關注主體在企業家,而非航海家,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包含多個領域,僅強調企業家的作用并不全面、準確,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新航路開辟的客觀條件,排除D項。故選A項。23.【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末,即新航路開辟時期,亨利七世支持航海家從英國到紐芬蘭島的探險,允許其以英國名義向使用該航路的商人征稅,說明亨利七世支持卡伯特航海的主要目的是,擴張英國的海上通道,C項正確;英國西行到紐芬蘭島北部并非歐亞間的航線,排除A項;價格革命發生在16世紀,排除B項;15世紀末,荷蘭尚未建立,其貿易壟斷地位還未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24.【答案】C【詳解】題目中的“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開辟”均在專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進行,均含有政治動機,故由設問要求“‘兩種不同卻互補的動機’是”即可排除與此不符的A、B、D三項;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在于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新航路的開辟體現了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對作為貨幣的黃金和白銀的需求迫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歐弘揚和傳播基督教的熱情。這表明經濟和宗教動機是“兩種不同卻互補的動機”,故選C。25.【答案】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引發歐洲商業革命,商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商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材料反映了商業革命帶來的深刻變化,C項正確;重商主義思潮興起于15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因此材料內容與地中海周邊商業貿易無關,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后,大量黃金白銀流入歐洲,引發價格革命,導致通貨膨脹,D項說法前后顛倒,排除D項。故選C項。26.【答案】B【解析】熱門考點:馬尼拉大帆船貿易B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葡萄牙將世界各地的商品、奴隸和白銀進行轉運販賣,結合材料中出現的時間“1581年”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聯系加強,世界市場雛形出現,葡萄牙參與了全球貿易網絡的構建。A項無中生有:材料能體現葡萄牙參與全球貿易網絡的構建,但無法說明其壟斷了太平洋貿易。C項概念混淆:當時的葡萄牙熱衷于對外殖民掠奪,說明其有足夠的商品生產能力保證對外的商品輸出。D項時空錯位:當時處于新航路開辟時期,世界市場雛形出現,不是基本形成。27.【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大量貴金屬源源不斷流入歐洲,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價格波動攪亂了傳統的經濟關系,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①②③正確,A項正確;殖民擴張掠奪造成美洲原有社會的瓦解,④錯誤,排除BCD項。故選A項。28.【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反向題。時空是16世紀以后(歐洲)。據所學知識可知,貨幣貶值并伴隨著物價上漲,屬于價格革命的表現形式,而非商業革命,C項符合題意;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出現以及貿易中心的轉移,都屬于商業革命的表現,排除ABD項。故選C項。29.【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據本題材料“創建了一個帝國,一個依靠火器和海上霸權威力,以及交替使用戰爭與掠奪貿易維持的第一個商業殖民帝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世紀,葡萄牙將巴西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了幾十個殖民據點和商站,B項正確;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規模向外擴張,先后征服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廣大地區,到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與材料時間和地區不符,排除A項;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以美洲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菲律賓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與材料地區不符,排除C項;17世紀,英國才來到亞洲,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點睛】30.【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西班牙)。根據材料可知,西班牙通過早期殖民擴張獲得巨額財富,追求奢侈生活,忽視商業發展和手工業生產,而荷蘭、英、法等國人為從事商業奔走海外、從事手工業生產,很短時間就發了大財。通過對比可以看出西班牙人一味追求消費、忽視投資與生產,錯失了社會轉型的發展機遇,B項正確;西班牙被稱為“黃金漏斗”,美洲的金銀主要用來貴族消費,并未轉化為資本積累,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信息能反映出西班牙的商業中心地位,排除C項;西班牙人沉溺于社會地位和奢侈生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31.【答案】(1)制度:封君封臣制度。特點:以土地為紐帶;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具有統一性;封君封臣存在契約關系;等級關系嚴格。(2)特征: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領主與佃戶間是剝削、被剝削的契約關系。(3)作用:推動工商業繁榮和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促進了早期資產階級產生;有利于國家統一和王權強化;促進封君封臣制度瓦解;市民參政有利于城市自治運動的開展和議會制度的出現;打破了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推動了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的發展;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創造了有利條件。【詳解】(1)制度:根據材料一中“領主將一塊土地賜予一個人,這個人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