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度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第七中學校高一第二學期第二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2024-2025學年度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第七中學校高一第二學期第二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2024-2025學年度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第七中學校高一第二學期第二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2024-2025學年度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第七中學校高一第二學期第二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2024-2025學年度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第七中學校高一第二學期第二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共頁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年級第二次月考歷史試題試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印加帝國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形成了以首都為核心的龐大交通網。信使“飛毛腿”在這些道路沿途驛站接力傳送,用最快的速度把口信傳遞至全國各地。印加帝國的驛傳系統旨在()A.滿足君主的擴張需求B.加強國內外經濟聯系C.完善全國的道路系統D.維護帝國的社會穩定2.中古時期,西歐教會控制著學校教育,提出“科學是宗教的仆役”“一切真理都在圣書上提出來了”的口號;從11世紀開始,律學、算學、醫學等課程的比重日益增加。這種變化源于()A.教會受到普遍質疑B.科學革命開始興起C.生產方式根本轉變D.西歐工商業的發展3.新航路開辟導致歐洲社會出現重大變革。下列史實能說明歐洲“商業革命”的是()①美洲成為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②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③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④更多人加入海外探險的行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在11-12世紀,城市普遍展開了反對封建領主、爭取城市自治的斗爭。一些比較富裕的城市,往往通過贖買獲得自治權,但許多城市卻依靠武裝斗爭獲得不同程度的獨立與自主,西歐城市興起最偉大的意義是()A.基督教會和等級制度日趨完善B.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實現C.徹底瓦解了西歐的封建制度D.為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5.恩格斯說:“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這說明新航路的開辟已具備了()A.宗教動力B.社會根源C.客觀條件D.交通條件6.下圖所示是某學者對古代世界文明交流與傳播的研究示意圖。據圖可知,古代世界文明具有()A.相似性與多元性B.共融性與互鑒性C.本土性與單向性D.繼承性與包容性7.據《世界文明史》:1540年前后,“由于墨西哥、玻利維亞和秘魯開采的白銀大量輸入......結果造成(歐洲)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和工資上漲到如此驚人的程度”。導致這次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開辟B.歐洲和非洲人口遷移C.美洲物種交流D.白銀流入中國8.有中國學者評述說:“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襲我國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會禮俗,而不學纏足。殊不失為明智。”該學者旨在說明日本在學習外來文化時()A.接受中華文明的影響,但并沒有全盤接受B.廣泛地傳播了中國的儒家經典以及辭章之學C.建立起了一整套獨特的幕府政治統治機制D.以鎖國加強統治,抵御中國之外國家的影響9.15-18世紀,人類歷史處于一個大變革時期。在這個歷史時期里,出現了很多新鮮事物和新名詞。以下各組符合歷史邏輯的是()A.尋金熱→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B.科學革命→文藝復興→宗教改革C.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科學革命D.資本主義萌芽→尋金熱→新航路開辟10.古代兩河流域建立起高度集權的體制并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古印度產生了種姓制度,古希臘在海外殖民中形成獨特的城邦體制,古羅馬依靠法律治理國家。這表明人類文明()A.呈現出多元化特點B.取決于地理環境類型C.在交融中逐漸趨同D.表現出同源異流特征11.古希臘人追求健康的體魄和完善的心靈,一方面以主人翁的責任感,積極參加城邦節日活動、體育競賽和其他戶外活動;另一方面注重建造廟宇、市場、廣場、劇場和運動場等公共設施。這反映了古希臘()A.施行民主政治B.重視建筑實用C.發展城邦經濟D.增強公民意識12.1497年,英王亨利七世頒發給威尼斯人卡伯特航海特許權,準許他將新發現的地區打造成英國的殖民地。亨利七世還派遣“馬修”號載著卡伯特及英、法兩國的船員向西航行,使北美紐芬蘭島得以被發現。這說明()A.歐美之間的新航路由此開辟B.國家力量推動航海事業發展C.私人商業活動受到嚴格限制D.歐洲國家間的航海競爭激烈13.下圖出自1330年前后德國海德堡的一冊手抄本,描繪了教士宣布解除婚姻,把丈夫、妻子和子女分離開的場面。這表明()A.教會在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B.基督教對于婚姻持嚴謹的態度C.基督教會控制了人們的思想意識D.教權遠遠凌駕于世俗王權之上14雅典民主改革后,工商業者獲得一定權利。一位雅典公民瀕臨破產,卻不愿讓家中女眷制作面包和衣服出售,認為只有蠻族和奴隸才做這種“低賤營生”。蘇格拉底勸導說,為了家庭生計,自由的女人運用技藝從事商品生產是“最高貴”的行為,通過學習和練習可增進美德。這說明()①蘇格拉底認為雅典社會道德淪喪②古希臘城邦時期開始出現手工工場③蘇格拉底認為人應當求知并付諸實踐④雅典民主改革后仍有公民對工商業抱有偏見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5拜占庭帝國的國內外貿易相當發達,拜占庭和其他國家商人奔走于歐亞各地,運銷東方和西方的各種商品。中國的絲綢、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糧食和紙草、敘利亞的織物和刺繡、斯拉夫的毛皮和蜂蠟等各種商品,都經過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其他大城市再轉運至歐亞各地。材料反映了拜占庭帝國()A.軍事實力非常強大B.重現西羅馬帝國的強大C.阿拉伯帝國政教合一D.成為東西方貿易的樞紐16.中世紀后期,意大利佛羅倫薩、米蘭等地出現了手工業者和商人簽訂契約共同集資購買城市自治權,或者聯合發動武裝暴動的現象,他們成功后通常會制定大家共同遵守的城市章程。據此推知,這些手工業者和商人的做法()A.加速了封君封臣制的瓦解B.為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C.導致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劇D.表明封建主加強了對城市管理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些比較富裕的城市,就用贖買的辦法擺脫領主的統治;有的城市則采用武裝斗爭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則兩種辦法交替使用。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建立起獨立的城市共和國。那些取得完全自治權的城市,只向國王或領主納定額賦稅。市民選舉產生的市議會,成為最高權力機構,有權制定政策、法令和鑄造貨幣。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裝,有權宣戰、媾和。城市通過選舉產生的市長、法官等管理人員,行使行政、司法、財政大權。另外一些城市,如法國的巴黎、奧爾良、里昂和英國的林肯、牛津等,只享有不完全的自治權,由國王與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城市。-摘自《世界通史·中世紀卷》(1)中世紀城市重新興起的時間及興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2)最早為城市的重新興起作出貢獻的社會階層有哪些?根據材料總結為了取得城市的自治權,各城市都采取了哪些手段或方式?(10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漢書·陳湯傳》記:“(湯)前至郅支城都賴水步兵百余人,夾門魚鱗陳(陣)?!濒~鱗陣這種布陣法是羅馬軍隊常用的龜甲陣。《漢書》記載了這個陣法,當然也可以表明這個新的西方羅(大秦)的作戰方式,西漢人已有所了解。《后漢書西域傳》記載:“和帝永元九年(97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渡,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裔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卑蚕⒋怂f渡海需要的時間,應是指從地中海東岸到達羅馬帝國首都羅馬的路程所需要的時間。-摘編自宿白《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材料二但正如甘英西行受到安息商人百般阻撓一樣,羅馬帝國同中國的直接交往,同樣受到安息的阻礙。因為安息商人為了維護自己經營絲綢中介貿易的巨大利益,一直不愿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直接交往。公元前1世紀中葉,一位傳奇式的船長掌握了印度洋的季風秘密,這標志著羅馬人掌握了季風航行技術;再加上羅馬人擁有更加堅固和規模更大的遠洋帆船,裝載大量的船貨,延長航程得以實現。據文獻記載,無論使團,還是商人,都是趁3月開始的西南季風,從紅海海口漂洋而來中國的。-摘編自何芳川《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話》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朝與羅馬交往的狀況。(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朝與羅馬交往的條件及意義。(10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斑駁陸離、多彩繽紛的,所以,代表人類物質和精神成果之總和的文化也呈多樣化的特點。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表現在地域差別上: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環境養育了不同的文化;其次,文化的多樣性表現在時間的差別上:不同的時代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點;再次,文化的多樣性還表現在其不同的內涵中:從廣義上看文化,則文化包羅萬象;從狹義上看文化,則文化僅僅是精神產品;上層文化反映的是統治階級和社會精英的活動,下層的文化反映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所有這些都說明文化是多樣性的。-摘自董小川主編《世界文化史》圍繞材料,結合世界古代史的具體史實,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達清晰。)高一第二次月考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印加帝國建立了以首都為中心的交通網和驛站系統,有利于加強對各地的控制,達到鞏固統治、維護社會穩定的目的,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國內交通建設完善,和擴張無關,排除A項;加強經濟聯系屬于作用,不是目的,排除B項;完善全國的道路系統是表象,而不是目的,排除C項。2.【答案】D【解析】中世紀中后期經濟的發展和工商業的興起,推動了科學文化的進步,對相關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D項正確;神學仍然是中世紀大學最主要和最顯赫的學科,排除A項;科學革命興起于近代,排除B項;11世紀西歐生產方式尚未發生根本轉變,排除C項。3.【答案】B【解析】新航路開辟引起歐洲商業革命和世界市場一系列新變化,商業貿易的大擴張使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故②③符合題意;①④不符合歐洲“商業革命”,故選B。4.【答案】D【解析】在西歐城市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級形成,進一步分化出手工業者和商人、銀行家等,富裕的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D,項正確;11-12世紀,西歐城市市民爭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貴族的意識強烈,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普遍實現”“徹底瓦解”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B、C項。5.【答案】B【解析】解題關鍵是把黃金和新航路開辟產生聯系。根據材料可知,對黃金的追求是開辟新航路的社會根源。6.【答案】B【解析】據題干圖片中的雙箭頭可知,古代世界文明之間具有交流的雙向性,這反映出其共融性和互鑒性的特點,故選B項;題干圖片雖然列舉了諸多古代世界文明,但是并沒有將它們進行比較,也就無法得出“相似性”特點,排除A項;題干圖片述及的是世界古代不同文明之間的“雙向性”,而不是“單向性”,排除C項;據題干圖片信息可知,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與“繼承性”與“包容性”無關,排除D項。7.【答案】A【解析】閱讀材料可知,新航路的開辟引起了歐洲的價格革命,故A項正確;B、C、D三項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8.【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日本并沒有全盤接受中華文化,而是有所取舍,故答案為A項;材料沒有涉及儒家經典在日本的傳播狀況,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日本建立的幕府政治統治機制,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鎖國政策,排除D項。9.【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歐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馬可波羅行紀》刺激了人們的尋金熱,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D項正確;尋金熱推動地理大發現,但與宗教改革無關,排除A項;文藝復興推動了科學革命的發生,排除B、C項。10.【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古代兩河流域建立集權體制,古印度產生種姓制度,古希臘形成城邦體制,古羅馬依法治國,不同地區孕育出不同文明,體現了文明的多元性,故選A項;地理環境只是其中影響因素之一,并非決定因素,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不同地區文明的差異,而非趨同,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人類文明的多元性,而非同源異流,排除D項11.【答案】D【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公民是希臘社會的主體階層,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由本城邦成年男子組成。希臘公民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往往將自己城邦的利益看得至高無上。古希臘人一方面以主人翁的責任感,積極參加城邦節日活動、體育競賽和其他戶外活動;另一方面注重建造廟宇、市場、廣場、劇場和運動場等公共設施,這反映了古希臘公民意識的增強,D項正確;材料未強調民主政治,排除A項;材料沒有講述重視建筑的實用性,排除B項;材料不能得出“發展城邦經濟”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12.【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英王亨利七世頒發給卡伯特航海特許權,派遣“馬修”號向西航行,最終發現北美紐芬蘭島,這說明在英王的支持下,英國的航海事業獲得發展,B項正確;1492年,哥倫布船隊達到美洲,開辟了歐美之間的航路,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私人商業活動,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歐洲國家間的航海競爭激烈,排除D項。13.【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反映了教士宣布解除婚姻,把丈夫、妻子和子女分離開的場面”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世紀的歐洲,離婚要獲得教會的批準和認可,說明當時基督教會控制著人們的婚姻和社會生活,說明其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教會對婚姻的控制,而非其對于婚姻持嚴謹態度,排除B項;C項表述正確,但是材料的主旨是教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基督教會控制了人們的思想意識是教會在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表現,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王權與教權的比較,無法得出教權遠遠凌駕于世俗王權之上的認識,排除D項。故選A項。14.【答案】D【解析】根據“蘇格拉底勸導說,為了家庭生計,自由的女人運用技藝從事商品生產是“最高貴”的行為,通過學習和練習可增進美德”可知,蘇格拉底認為人應當求知并付諸實踐,③符合題意;根據“一位雅典公民瀕臨破產,卻不愿讓家中女眷制作面包和衣服出售,認為只有蠻族和奴隸才做這種中“低賤營生”可知,雅典民主改革后仍有公民對工商業抱有偏見,④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蘇格拉底認為雅典社會道德淪喪,①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古希臘城邦時期開始出現手工工場,②不符合題意。所以D項正確。15.【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國運銷東西方的各種商品,各國的商品都經過拜占庭的城市轉運至歐亞各地,體現了拜占庭帝國處于東西方貿易的樞紐,位置重要,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貿易,和軍事無關,排除A項;材料沒體現重現西羅馬帝國的強大,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拜占庭帝國,排除C項。故選D項。1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世紀后期,意大利佛羅倫薩、米蘭等地出現了手工業者和商人簽訂契約共同集資購買城市自治權,或者聯合發動武裝暴動的現象”可知,中世紀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手工業者和商人為了擺脫封建主的束縛,通過簽訂契約共同集資購買城市自治權,或者聯合發動武裝暴動,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為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B項正確;材料內容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