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初步設計說明書_第1頁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初步設計說明書_第2頁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初步設計說明書_第3頁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初步設計說明書_第4頁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初步設計說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

技改工程初步設計

(60kt/a)

說明書

目錄

前言..................................................................1

一、企業名稱及隸屬關系...................................................1

二、初步設計的編制依據...................................................2

三、初步設計的指導思想...................................................5

四、初步設計的特點.......................................................5

五、設計主要技術經濟指標.................................................6

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7

第一章井田自然概況及鄰近礦井現狀.......................................9

第一節井田自然概況......................................................9

第二節礦井現狀及鄰近關系...............................................10

第三節煤礦技改的必要性.................................................11

第二章礦井技改的條件..................................................13

第一節地質勘探及礦井地質..............................................13

第二節井田水文地質特征................................................18

第三節資源條件........................................................21

第四節外部條件........................................................29

第五節礦井技改條件綜合評述及可行性分析................................30

第三章井田開拓......................................................33

第一節井田境界及資源/儲量.............................................33

第二節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40

第三節井田開拓........................................................42

第四節井筒..........................................................47

第五節井底車場及碉室..................................................48

第四章大巷運輸及設備.................................................51

第一節運輸方式選擇...................................................51

第二節礦車...................................................................................................................51

第五章采區布置及裝備.................................................53

第一節采煤方法.......................................................53

第二節采區布置.......................................................59

第三節巷道掘進.......................................................62

第六章通風安全.......................................................65

第一節礦井通風條件情況...............................................65

第二節礦井通風.......................................................65

第三節通風設施及調節.................................................75

第七章提升、排水、通風和壓縮空氣設備.................................79

第一節提升設備.......................................................79

第二節排水設備.......................................................93

第三節通風設備.......................................................101

第四節壓風設備......................................................103

第八章地面生產系統..................................................105

第一節煤質及其用途..................................................105

第二節煤的加工.......................................................107

第三節主、副斜井機械設備及布置......................................107

第四節輔助設施......................................................108

第九章地面運輸.......................................................109

第一節礦區位置及交通.................................................109

第二節地面運輸.......................................................109

第十章總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澇............................................110

第一節礦區概況.......................................................110

第二節平面布置.......................................................111

第三節豎向設計及場內排水.............................................113

第四節場內運輸.......................................................113

第五節其它工業場地布置...............................................114

第六節管線綜合布置...................................................115

第七節防洪排澇.......................................................116

第十一章供配電系統....................................................117

第一節供電電源.......................................................117

第二節電力負荷.......................................................117

第三節輸變電.........................................................119

第四節地面供配電.....................................................119

第五節井下供配電.....................................................121

第六節礦井自動化.....................................................124

第七節計算機管理.....................................................126

第八節通信..........................................................127

第十二章地面建筑.....................................................128

第一節設計原始資料和建筑資料.........................................128

第二節工業建筑物及構筑物.............................................130

第三節行政、生活、福利建筑...........................................132

第十三章給水、排水...................................................134

第一節給水...........................................................134

第二節排水...........................................................135

第三節室內給排水.....................................................137

第四節水量平衡.......................................................138

第五節消防及灑水.....................................................139

第十四章采暖、通風及供熱.............................................143

第一節采暖、通風及供熱...............................................143

第二節供熱熱源與鍋爐房設備...........................................146

第三節室外熱力管網...................................................147

第十五章節能、減排...................................................148

第一節節能.........................................................148

第二節節水.........................................................149

第三節減排.........................................................150

第十六章職業安全衛生.................................................151

第一節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151

第二節主要防范措施...................................................155

第三節勞動衛生保障措施...............................................164

第四節預期效果及評價.................................................166

第十七章環境保護.....................................................169

第一節環境現狀.......................................................169

第二節各種污染的防治措施.............................................173

第三節地表塌陷治理...................................................180

第四節機構設置及專項投資.............................................181

第十八章技改工期.....................................................183

第一節技改工期.......................................................183

第二節產量遞增計劃...................................................185

第十九章技術經濟.....................................................187

第一節勞動定員和勞動生產率...........................................187

第二節主要機電設備與器材清冊.........................................188

第三節工程投資及資金籌措.............................................192

第二十章概算投資.....................................................193

第一節概算投資.......................................................193

第二節礦井主要技術經濟指標...........................................218

附件:...............................................................219

圖紙目錄

序號圖紙名稱

初設圖圖號采用圖幅

01Bi煤層底板等高線及平(立)面儲量估算圖JG10X72-105-01A1

02B.5煤層底板等高線及平(立)面儲量估算圖JG10X72-105-02A1

03綜合水文地質圖JG10X72-064-01A0

04綜合地層柱狀圖JG10X72-067-01A2

053線地質剖面圖JG10X72-069-01A2

06井田地形地質及井上下對照圖JG10X72-180-01A2

07工業場地總平面布置圖JG10X72-447-01A2

08開拓開采巷道布置平面圖(方案I)JG10X72-109-01A0

09開拓開采巷道布置剖面圖(方案I)JG10X72-109-02A2

10主要巷道支護斷面圖JG10X72-122-01A1

11采煤方法圖JG10X72-157-01A1

12采區巷道布置及機械設備配備平面圖JG10X72-163-01A1

13礦井運輸系統圖JG10X72-124-01A1

14礦井提升系統圖JG10X72-201-01A1

15一、二水平排水系統示意圖JG10X72-132-01A3

16礦井通風容易時期通風系統及通風網絡示意圖JG10X72-171-01A1

17礦井通風困難時期通風系統及通風網絡示意圖JG10X72-171-02A1

18地面配電系統圖JG10X72-261-01A2

19井下配電系統圖JG10X72-261-02A2

20井上井下通訊系統圖JG10X72-262-01A3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前言

、八、.

刖5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國發

[2005]28號)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實施

方案》(贛府廳發[2005]59號)及國土資源部等九部委局《關于印發《2006年整頓和

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方案》的通知》(國土資發[2006]47號)、國家安監總局等

十一部委局《關于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規范煤炭資源整合的若干意見》(安監總煤

礦[2006]48號)文件精神,進一步推進我省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嚴格

控制小型煤礦建設,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礦,提高產業準入標準,轉變企業發展方式,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礦井生產力水平,提高礦井資源利用率,加強環境保護,

以促進我省煤炭工業健康發展。

我院受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的委托,在劃定礦區范圍內對該礦井各生產系統進

行技術改造工程設計,并編制《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說明書》。

通過礦井技改,實現“兩提升、兩控制、一杜絕”目標。其中“兩提升”為提升

煤礦裝備水平,提升煤礦管理水平;“兩控制”為事故死亡人數、百萬噸死亡率均控

制在國家下達的控制指標之內;“一杜絕”為杜絕煤礦重特大事故。

一、企業名稱及隸屬關系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以下簡稱海源煤礦)屬集體所有制企業,隸屬蘆溪縣源

南鄉管轄。經營煤炭開采及銷售,持有合法有效的采礦許可證、煤炭生產許可證、安

全生產許可證、礦長資格證、礦長安全資格證和企業營業執照等五證一照。

海源煤礦于1987年建井投產,主采二疊系上統龍潭組B八Bs煤層,屬急傾斜煤層,

礦井位于思古塘礦區2-4線,以主、副斜井+回風斜井開拓整個井田,中央并列式通風,

目前礦井開采標高已到T60m。采用水平分層下行垮落采煤法采煤。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前言

2006年核定礦井生產能力40kt/a,海源煤礦開采礦區范圍的礦權設置由江西省國

土資源廳于2012年5月28日核發的采礦許可證核準,礦區面積0.3085km2,開采深度

+200m~-280nio

2010年7月,江西省煤田地質局二二六地質隊編寫完成了《江西省蘆溪縣海源煤

礦資源儲量地質報告》,經江西省金林礦產資源儲量評審有限公司評審,并在江西省

國土資源廳備案。截止2009年12月31日,海源煤礦劃定礦區范圍內&、B:,煤層的保

有資源儲量(122b+333)778kt,其中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500kt,推斷的內

蘊資源儲量(333)278kto

二、初步設計的編制依據

(一)法律法規及行業規范標準

1.《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1996年8月29日第75號主席令;

2.《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1992年11月7日第65號主席令;

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12月26日;

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法》1996年5月15日修正;

5.《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1996年8月29日第74號主席令;

6.《煤礦安全規程》煤炭工業出版社2011年01月出版;

7.《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程》煤炭工業出版社

2000年6月出版;

8.《煤炭工業小型礦井設計規范》GB50399-2006;

9.《礦井防滅火規范》;

10.《礦井電力設計規范》;

11.《煤礦井下消防、灑水設計規范》GB50383-2006;

12.《煤礦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審查和竣工驗收規范》AQ1055-2008;

13.《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20426-2006;

14.《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GB12348-90;

2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前言

1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

16.《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17.《-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儲存、處置場污染物控制標準》GB18599-2001;

18.《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

19.《采礦工程設計手冊》煤炭工業出版社2003年05月出版;

20.《關于確定煤礦井下作業人員控制數的通知》江西省煤炭行業管理辦公室(贛

煤行管字(2007)131號);

21.贛煤行管字[2007]146號《規劃能力由3萬噸及以下改造提升至3萬噸以上煤

礦驗收辦法》

22.安監總煤裝【2010】146號《國家安全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關于建設

完善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的通知》;

23.安監總煤裝[2011]15號《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

24.安監總煤裝[2011]33號《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完善基本規范

(試行)》;

(-)礦方提供的文件及資料

1.《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設計委托書》2012年8月;

2.《采礦許可證》(副本)證號:C3600002009051120016656;

3.《煤炭生產許可證》(副本)編號:203603230469;

4.《安全生產許可證》(副本)編號:(贛)MK安許證字[(2012)182];

5.《煤礦礦長資格證》編號:20101020204(江西省煤炭行業管理辦公室);

6.《安全資格證書》編號:第10236012001846號(江西煤礦安全監察局);

7.《營業執照》(副本)注冊號:360000010001043(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8.《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礦井粉塵測定通知書》2011年09月(萍鄉市區域煤礦

安全技術中心);

3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前言

9.《關于二O一—年萍鄉市礦井瓦斯等級鑒定結果的批復》(江西省煤炭行業管

理辦公室,贛煤行管字(2011)319號);

10.《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B,、Bs煤層煤自燃傾向性和煤塵爆炸性鑒定報告》2008

年05月(江西正源礦用設備安全檢測站);

11.《江西省蘆溪縣海源煤礦資源儲量地質報告》2010年07月(江西省煤田地質

局二二六地質隊);

12.《江西省蘆溪縣海源煤礦資源儲量地質報告》礦產資源儲量評審意見書(贛

金林儲審字(2010)288號),2010年10月;

13.江西省國土資源廳關于《江西省蘆溪縣海源煤礦資源儲量地質報告》礦產資

源儲量評審備案證明,贛國土資儲備字(2010)285號,2010年11月;

14.《蘆溪縣海源煤礦擴建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2011年12月(江西省地質礦產

勘查開發局實驗測試中心);

15.《關于蘆溪縣海源煤礦擴建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江西省環境保護廳’,

贛環評字(2012)198號),2012年06月;

16.《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擴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2011年01月(萍鄉

市水利水電勘察設計院);

17.《關于對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擴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復》(萍鄉市水務

局,萍水保字(2011)8號)2011年02月;

18.《蘆溪縣海源煤礦擴采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2010年11月(江西省

煤田地質局二二六地質隊);

19.礦井采掘工程平面圖、剖面圖;

20.《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報告》2010年12月(蘆溪縣

海源煤礦);

21.《蘆溪縣海源煤礦安全現狀綜合評價報告》2011年11月(江西安科煤礦咨詢

有限公司)。

4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前言

三、初步設計的指導思想

礦井技改涉及提升、運輸、排水、通風、供電等各生產系統環節,為使該工程在

要求的工期內較快、較好地完成,必須依靠科學進步,因地制宜地采用新技術、新工

藝、新設備、新材料,推行科學管理,盡量做到工期短、投資省地完成技改工程。設

計認真執行了《煤炭工業小型礦井設計規范》和《煤礦安全規程》,結合礦井煤層賦

存條件,優化礦井各生產系統的布置,做到布局合理、系統完善。

(一)設計以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標準)為指導,充分發揮本井田煤炭資源

優勢,合理加大開發力度,提高機械化裝備水平。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原則,優化設計方案,簡化生產環節,最

大限度實現減人提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礦井的經濟效益。

(三)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設計觀念,按高起點、適度超前的設計理念精心設計,

在技術經濟合理的前提下,努力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切實做到投

資省、見效快、增產潛力大、效益好。

(四)力求做到生產集中、系統完善、環節暢通,盡可能縮短技改建設工期,充分利

用礦井已有的地面場地、建筑、設施、設備,以節省投資,提高礦井綜合經濟效益。

(五)以人為本,充分樹立環保意識,認真處理好項目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加

大環保投入,減少對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將礦井建設成綠色環保型的礦井。

四、初步設計的特點

(-)礦井采用主斜井+副斜井+回風斜井開拓,利用原主斜井與原南翼東四絞并延

深,在T02m標高通過車場連接(主斜井擔負提煤、提研、運送材料.、設備及礦井進風);

利用原副斜井并延深,與原北三絞上部車場連接(擔負礦井進風并兼作安全出口);利

用原回風斜井(擔負礦井回風并作為礦井另一處安全出口)。

(二)礦井由其賦存條件劃分為兩個采區:北翼采區和南翼采區。本次設計首采區

為南翼采區,礦井后期采北翼采區。礦井水平劃分:一水平(-102m),二水平(-250m),

三水平(-280m)。其中一水平已開采結束,二水平為目前生產水平亦為設計水平。

5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前言

(三)采區依托采區上山組分東西兩翼分別作上山開采,本次設計首采面布置在五

水平南翼采區。形成全礦井主斜井集中出煤、提研、運送材料、設備,副斜井運送人員,

回風斜井回風開拓布局。

(四)利用礦井原有的主副斜井井口工業廣場及建筑物,并完善采暖、供電、供水、

井下水處理等生產系統布置。

(五)礦井采用機械抽出式通風,配備2臺型號為FBCZNo11/37的主通風機。改造

利用原回風斜井,通風方式為中央并列式。

(六)礦井生產方案配置:配置一個回采工作面(炮采),配置1個炮掘煤巷掘進

工作面和2個炮掘巖巷掘進工作面。回采工作面采用俯偽斜走向長壁采煤法,全部垮

落法管理頂板,單體液壓支柱和金屬較接頂梁支護,工作面長度50m。回采工作面原煤

采用鋼板或搪瓷溜槽自溜至運輸順槽,運輸順槽采用軌道+礦車運輸。

(七)在暗主斜井下部車場附近布置變電所、水泵房和內、外水倉,井下水通過運

輸巷和石門及車場匯入水倉,在水泵房配備3臺排水泵,沿暗主斜井鋪設二趟排水管

路,將二水平涌水轉排至一水平(T02m)水倉,再利用主斜井下部車場(一水平-102m)

水泵房和內、外水倉,沿主斜井鋪設二趟排水管路,將礦井水經主斜井排水管路排至

地面。

(八)全面整修擴削回風斜井、暗主斜井和副斜井及各車場等巷道,落實《煤礦

安全規程》第三百六十五條規定:”人員上下的主要傾斜井巷,垂深超過50m時,應

采用機械運送人員”,裝配架空人車。

五、設計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一)設計生產能力:60kt/a

(二)儲量:井田地質資源/儲量778kt,可采儲量253.6kt

(三)礦井服務年限:3.02a

(四)礦井開拓方式:主斜井+副斜井+回風斜井

(五)礦井瓦斯等級:低瓦斯

6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前言

(六)礦井移交生產時采區數:一個

(七)礦井移交生產時采面數:一個(炮采工作面)

(八)井巷工程量:1466m(其中掘進工程1062m,擴修工程404m)

(九)礦井在籍(冊)人數:160人

(十)全員工效:1.66t/T

(H--)原煤生產工人效率:2.39t/工

(十二)技改工期:14個月

(十三)建設項目總造價:1096萬元

(十四)噸煤投資:182.67元/t

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一)海源煤礦由于F3、K、葭走向逆斷層破壞,使茅口灰巖水與煤層相接,可促

使灰巖巖溶水補給給礦井,同時斷層形成破碎帶,也可能成為含水層,也是巖溶水進

入礦井的良好通道,因此,要加強對斷層導水性及巖溶發育情況的探測。

(二)劃定礦區內含煤層多以煤組形式出現,主采口和風煤層,急傾斜煤層結構

復雜,因而煤的灰分變化大,礦方應加強煤層樣品的測試、煤層頂底板的管理工作。

其它煤組中可能有部分煤分層局部可采,建議礦山注意對其探查,同時注意礦山地質

資料的積累與煤層的對比工作,以擴大資源潛力與礦井服務年限。

(三)根據《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報告》,海源煤礦屬

水文地質條件復雜類型。

2009年3月江西省工程物探新技術公司對該礦做了含水體探測,該區老窿巷道中

積水比較豐富,礦方應根據探測成果加強水文地質觀測,并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配備滿足工作需要的防治水專業技術人員,配齊專用探放水設備,建立專門的探

放水作業隊伍,加強和規范防治水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水害防治崗位責任制、水害

防治技術管理制度、水害預測預報制度和水害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對職工進行防治水

7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前言

知識的教育和培訓,保證職工具備必要的防治水知識,提高防治水工作的技能和抵御水災

的能力。

2.當煤層距離灰巖的距離變小時,應分析進行帶壓開采的可能性。如煤層到灰巖

的距離小于底板防水安全煤巖柱的厚度,應當留設煤柱或采用注漿加固、疏水降壓等

防治水措施,保證安全開采。

3.由于F:,、F,和葭走向逆斷層屬導水性和富水性較強的斷裂構造,使煤層與灰巖

接觸,應按計算留設斷層防隔水煤(巖)柱。礦井基建及施工中,井巷工程(如井筒、

石門)穿過各斷層和茅口灰巖時,應制定有關防治水的措施,保證井巷工程的安全

施工。

4.在主排水泵房預留一定數量水泵的安裝位置,增強抗災應變能力。

其水患防治措施詳見第十六章職業安全衛生,第二節主要防范措施,(二)防治水災。

8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第?章井田自然概況及鄰近礦井現狀

第一章井田自然概況及鄰近礦井現狀

第一節井田自然概況

一、礦區位置及交通

海源煤礦位于蘆溪縣城北東約3°方向,直線距離7公里,隸屬蘆溪縣源南鄉管轄,

所在礦區為思古塘礦區,礦井位于思古塘礦區的2線與4線之間,其礦區范圍的地理坐

標為:北緯27°41'52"-27°42'15",東經114°01'58〃?114°02'24"。

礦區有簡易公路與320國道相接,相距里程約7公里,距浙贛鐵路蘆溪火車站公

路里程7公里,交通較為便利。(詳見交通位置示意圖)。

交通位置示意圖

9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第?章井田自然概況及鄰近礦井現狀

二、地形地貌

海源煤礦位于宣風思古塘礦區的西端,海源煤礦預劃定礦區內最高點位于礦區北

部小山峰,海拔高程239.9米,最低點礦區南東部海拔標高160米,最大相對高差79.9

米,礦區范圍地貌為丘陵地區,地形較為復雜,植被茂盛,多為次生灌木林。

三、水系

海源煤礦礦區屬贛江水系,地表無大河流,礦區內外附近有水塘3個,相距較遠,

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大氣降水經沖溝匯入袁水河,經宣風、宜春、新余匯入贛江。

四、氣象

海源煤礦位于蘆溪縣源南鄉,與萍鄉市區相同,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具有

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等特點。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多集中在4-6月,年

均降水日約180天,年均蒸發量約1200毫米,年平均氣溫17.2°,平均氣壓1003.2MPa,

年平均風速1.6m/s,大氣穩定性以中性D類為主。

五、地震

海源煤礦位于萍鄉市蘆溪縣源南鄉內,萍鄉地區歷史上發生地震活動甚微,在中國

地震烈度區劃圖(1990)上,萍鄉地區為地震烈度小于VI度地區。據《中國地震動峰參

數區劃圖》(GB18306—2001)萍鄉地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動峰反映特

征周期小于0.35s,區域穩定性較好。另據江西省有關區域地質資料-,本區域內為丘陵剝

蝕地貌,自第三紀以后,表現為穩定緩慢上升地殼運動,無明顯新構造運動,地質環境

穩定。

第二節礦井現狀及鄰近關系

一、海源煤礦生產建設現狀

海源煤礦于1987年建井投產,主采二疊系上統龍潭組B八Bs煤層,屬急傾斜煤層,

礦井位于思古塘礦區2-4線,以主、副斜井+回風斜井開拓整個井田,中央并列式通風,

目前礦井開采標高已到T60m。采用水平分層下行垮落采煤法采煤。

10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第?章井田自然概況及鄰近礦井現狀

2006年核定礦井生產能力40kt/a,海源煤礦開采礦區范圍的礦權設置由江西省國

土資源廳于2012年5月28日核發的采礦許可證核準,礦區面積0.3085km)開采深度

+200m~-280nio

2010年7月,江西省煤田地質局二二六地質隊提交并評審備案的《江西省蘆溪縣

海源煤礦資源儲量地質報告》,截止2009年12月31日,海源煤礦劃定礦區范圍內B」、

Bs煤層的保有資源儲量(122b+333)778kt,其中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500kt,

推斷的內蘊資源儲量(333)278kto

二、周邊礦井及小窯

礦區范圍內老窯較多,將煤礦礦區范圍內的淺部煤層采空或破壞,并形成了老窿

和采空區含水體,對煤礦今后的安全生產形成了較大的威脅。

海源煤礦范圍位于思古塘礦區2?4線,附近有多個有證小井,與該礦相鄰的礦井

有:宏發煤礦、利發煤礦,其相鄰關系詳見下圖。

海源煤礦與周邊礦井位置關系圖

第三節煤礦技改的必要性

海源煤礦自建礦以來,已有二十多年的采掘生產,由淺部煤層開采,逐漸向深部

發展已開采到-160m標高,垂直深度達360m。出現井巷工程分散,巷道保留量大,通

11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第?章井田自然概況及鄰近礦井現狀

風線路長而復雜,礦井風阻大,通風主扇效能偏低;同時多段斜井絞車道提升運輸,

環節多,占用大量生產配合人員;再是多區段多地點排水,水泵利用率低,礦井排水

系統不合理。

海源煤礦礦區范圍內,截止2009年12月31日,共計保有資源儲量778kt,依據

已有地下煤炭資源,為合理開發利用,發揮資源優勢,更好地為發展地方經濟服務,

礦井需對開采系統進行優化并向深部延深,開采T60m?-280m的煤炭資源。

依據上述情況,礦井有必要進行技術改造:規劃深部開拓開采方案,全面整修擴

削巷道,改造通風系統,集中礦井提升與運輸,改善排水和供電系統,更新機電設備,

完善礦井生產系統,增加安全設施,落實《煤礦安全規程》第三百六十五條規定:“人

員上下的主要傾斜井巷,垂深超過50m時,應采用機械運送人員”,創造礦井更好的

安全生產條件。

12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第二章礦井技改的條件

第二章礦井技改的條件

第一節地質勘探及礦井地質

一、井田地質勘探程度

(一)曾先后在該區做過的地質工作有:

1.1964年江西省地質局區調大隊對該區進行了1:20萬區域地質調查。1966年萍

鄉礦務局勘探隊在該區開展了1:2.5萬地質填圖工作。1966年湘贛114地質隊進一步

對該區進行了1:2.5萬地質填圖和找煤工作。

2.1977年8月至1981年12月,江西省煤田地質局226地質隊,在該區全面開展

了普查找煤工作,編制了《萍鄉市思古塘煤礦區普查找煤總結報告》(以下簡稱找煤

總結報告),初步查明了地層層序和含煤地層時代,了解了含煤地層分布范圍,了解

了煤層層數、厚度和埋藏深度,初步了解該區的構造形態,煤類、煤質和自然地理條

件、第四系地質、地貌及水文地質情況。勘探類型屬三類二型,其找煤總結報告,未

匯交省級儲委審批,資源儲量未列入省儲量表。

3.2003年12月,江西省地勘局九0一探礦工程大隊受海源煤礦的委托,對其經江

西省國土資源廳2003年44號文和省、市儲量主管部門的要求對采礦許可證核準的范

圍以內占用資源儲量作了“勘查”,編制了《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礦產資源儲量檢

測》,根據生產井巷揭露的實測資料,經過檢測海源煤礦保有經濟基礎儲量(122b)

177.97kt,資源量(333)846.37kt。該報告經萍鄉市國土局專家審認通過,且由萍國

土資儲檢備案字[2004]8號文備案。

(二)本次地質工作概況

2010年03月,江西省煤田地質局二二六地質隊在經過資料收集分析及現場踏勘后

于2010年07月提交了《江西省蘆溪縣海源煤礦資源儲量地質報告》,該報告于2010

年10月由江西省金林礦產資源儲量評審有限公司以贛金林儲審字(2010)288號文評

審通過。截止2009年12月31日,海源煤礦劃定礦區范圍共計保有資源儲量778kt,

13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第二章礦井技改的條件

其中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為500kt,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278kto

詳見B,煤層底板等高線及平(立)面儲量估算圖JG10X72T05-01、Bs煤層底板等

高線及平(立)面儲量估算圖JG10X72To5-02、3線地質剖面圖JG10X72-069T。

(三)地形地質圖、水文地質圖和資源儲量估算圖來源及質量評價

礦井地形地質圖和資源儲量估算圖是江西省煤田地質局二二六地質隊2010年07

月提交的《江西省蘆溪縣海源煤礦資源儲量地質報告》編制時繪制一并提交,地形地

質圖是采用1980西安坐標系,等高距5m。經過核實,地形地物基本吻合,能滿足礦井

技改使用。依此繪制1:2000礦區范圍及井上井下對照圖。

綜合水文地質圖由礦方提供,該圖是礦方結合2009年3月江西省工程物探新技術

公司提交的《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電法探測含水體文字說明》、礦井綜合水文地質

圖、礦井充水性圖以及江西省煤田地質局二二六地質隊提供的該礦井2線、3線等地質

剖面圖繪制而成,總體質量合格,滿足各類規范要求。

詳見井田地質地形及井上下對照圖JG10X72-180-01、綜合水文地質圖

JG10X72-064-01o

二、區域地質

(-)區域地層

海源煤礦區域上地層從老至新敘述如下:

1.石炭系中統黃龍組(C2h):灰白、深灰色厚層塊狀灰巖、白云質灰巖、硅質灰

巖,產蜓類,厚130?210米。

石炭系上統船山組(C3C):深灰、灰白、青灰中?至厚層狀灰巖、白云質灰巖,

局部含燧石,產蜓類、珊瑚,本組厚約250?496米。

2.二疊系下統棲霞組(Piq):深灰、暗灰、灰黑色的薄層狀灰巖,夾有炭質、

瀝青質扁豆狀灰巖、頁巖,局部含燧石結核,產腕足類、蜓類。厚87?247米。

二疊系下統茅口組(P,m):上部以深灰色泥巖、泥灰巖夾透鏡體,風化后成為鈣

質粘土巖。下部為灰色-淺灰色灰巖,硅質灰巖,中-厚層狀,含方介石脈,有溶融現象。

14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第二章礦井技改的條件

厚度315米。

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21):為一套海陸交替相碎屑巖含煤建造:按其巖性組合一

般可劃分四段:即王潘里段、獅子山段、老山段、官山段。本組巖性、巖相各地所變

化。本組地層厚約335米。

二疊系上統長興組(P2C):一般為灰白色灰巖、夾白云質灰巖,含硅質泥質結核。

本組地層厚25?270米。

3.白堊系(K)

以紫紅色含礫砂巖,粗粉砂巖為主,夾雜色礫巖。下部以雜色礫巖為主,礫石成

份為灰巖、燧石、砂巖,礫徑2-10mm,泥砂質或泥質、鈣質膠結。粉砂巖具有水平層

理,微波狀水平層理,地層厚度150-508.61米,平均242米。在西南部蘆溪一帶厚度

較大。該地層主要分布在思古塘煤礦區的西部。

4.第四系(Q)

分布于袁水河兩岸及山間沖溝,為殘積層、坡積層、洪積層的粘土、粉質粘土及

卵石、砂土等。地層厚度0T0米,平均5米

區域地層詳見綜合地層柱狀圖JG10X72-067-01。

(二)區域地質構造

該區位于萍樂凹陷的西端,位于袁水復向斜,北鄰蒙山背斜,南面緊接武功隆起。

區內褶曲緊密,為背斜寬、向斜窄的隔槽式構造,構造線的方向50°?60°,本礦區

西南部、西部被白堊系地層掩蓋。向斜核部地層為老山段、官山段。背斜核部地層為

下二疊統茅口灰巖。

區域內斷裂發育,以走向斷層為主,次為斜交斷層,斷層破壞了向斜、背斜的完

整性,斜交斷層也破壞了煤系地層的連續性。在主干斷裂旁側發育著與其平行的次級

構造。

(三)巖漿巖

區域上巖漿活動較弱,主要為燕山期的花崗閃長斑巖、閃長玲巖、輝綠玲巖、煌

15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第二章礦井技改的條件

斑巖等,屬于中基性淺成侵入巖、以巖床、巖脈產出,對煤系地層影響不大。

三、礦井地質特征

(一)土蜥士螃

海源煤礦礦區范圍內出露有第四系(Q)、二疊系上統龍潭組老山段、官山段、二

疊系下統茅口組地層,從老到新分敘如下:

1.二疊系下統茅口組(Pim):主要分布于礦區南北兩翼,上部為硅質頁巖和硅

質灰巖,厚層狀石灰巖,其中含不規則狀燧石條帶和結核,下部為薄層狀灰色?淺灰

色、深灰色泥巖、泥灰巖夾灰巖透鏡體,泥灰巖和泥巖強烈風化成鈣質粘土巖,厚度

大于250米。

2.二疊系上統龍潭組官山段(P』)

全區大面積有分布,主要分布F3斷層以南及礦區北部,即源南向斜兩翼,主要巖

性為灰?深灰色中厚層狀長石石英砂巖、粗粉砂巖和泥巖,夾炭質頁巖。呈60。左右方

向展布,北翼傾向SE,傾角70?80。,厚度70?160米左右,南翼傾向NW,傾角,

一般60?80。,含煤2-3層,局部有可采點。

3.二疊系上統龍潭組老山段(P2「)

(1)老山下亞段(P2P」):

主要分布于礦區北部,由于受&3、F3逆斷層的破壞,南部未出露地表,巖性為深

灰?灰黑色薄?中厚層狀粗粉砂巖、細粉砂巖、泥巖、夾細砂巖和炭質泥巖。北翼傾

角較陡70。?80。,南翼稍緩,一般70。?80。,含煤三層,可采煤層二層,即B4、B5煤

層。地層厚度一般60?90米左右,產植物化石。

22

(2)老山中亞段(P21-)

巖性以深灰色薄層狀?葉片狀鈣質泥巖夾泥灰巖、泥質灰巖,透鏡體灰巖,底部

泥灰巖是與下老山亞段分層的主要標志層,地層因構造擠壓,地表有較多褶皺現象,

一?般厚度60-90米左右,分布于礦區中部源南向斜軸部,為源南向斜的核部地層。

4.第四系(Q)

16

萍鄉市蘆溪縣海源煤礦技改工程初步設計第二章礦井技改的條件

地層以粘土、粉質粘土、角礫土為主,褐黃色,具弱粘性,以殘坡積、沖洪積為主,

厚度0-10米,一般5米。

(二)礦井地質構造

海源煤礦位于思古塘礦區源南向斜中。處在思古塘礦區的西部4線與2線之間,

區內主要發育有源南向斜、石塘背斜和F3、%、限逆斷層等構造。本礦基本構造形態

為一不對稱、不完整向斜。

1.褶曲

(1)為一區域性向斜構造,走向長度10千余米。在區域上西起新美塘,經蝦蟆

皮、紫溪塘、洛塘,東至塘下,地層傾角55°?85°,走向N50?60E。向斜核部地層

為老山中亞段,兩翼分別為老山下亞段、官山段、茅口組灰巖。向斜經構造動力擠壓

作用,向斜凹陷幅度大于出露寬度為一較狹窄的向斜,區內向斜北翼發育完整,傾角

70°?8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