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山東省濟南市高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1頁
2024屆山東省濟南市高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2頁
2024屆山東省濟南市高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3頁
2024屆山東省濟南市高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4頁
2024屆山東省濟南市高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山東省濟南市高考語文試題及答案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用0.5毫米的黑色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從胸臆中流出”的性靈詩風至少有兩個弊端,一是詩行一氣直下,容易產生“滑俗”之弊;二是淺近,缺乏含蓄蘊藉的韻味。對此,姚鼐有清楚的認識。姚鼐雖未直接點名批評袁枚,實亦流露出不滿。他評白詩云:“香山以流易之體,極富贍之思,非獨俗士奪魄,亦使勝流傾心。然滑俗之病,送至濫惡,后皆以太傅為藉口矣。”袁枚在六十歲生日詩中就有“想為香山作后身”之句,所以姚鼐所指后世“滑俗”之病,無疑是針對性靈詩風的弊端。姚鼐明確指出,“欲作古賢辭,先棄凡俗語”,他批評其時兩大詩派“淺易詢灶嫗,險怪趨虬戶”,以“淺易”和“險怪”直指袁枚與厲鶚之失。性靈詩派外,王士禛及其追隨者追求神韻,然格局狹小,骨力不張,滑落為詩壇邊緣性存在;宗宋詩風另一趨勢是朝俚俗化方向發展,又暴露出“刻露之病”,缺少含蓄之韻味。對于詩壇的流弊,如何力挽頹波?姚門弟子梅曾亮評其師之詩云:“以山谷之高奇,兼唐賢之蘊藉。”桐城后學吳汝綸亦云:“先生詩勿問何體,罔不深古雅健,耐人尋繹。”“山谷之高奇”與“深古雅健”是宋詩風格,“蘊藉”與“耐人尋繹”是唐詩含蓄蘊藉的傳統,二者的結合,即“熔鑄唐宋”。姚鼐對于矯正香山“流易”之病的詩人都甚為看重,如選李商隱詩一卷,就是因為其詩“近掩劉白”。盡管“矯敝流易”時“用思太過,而僻晦之敝又生”,但仍謂之為“詩中豪杰士”。蘇軾之詩,“用夢得、香山格調,其妙處豈劉白所能望哉”。但因其為“天才”,常人難學,故非理想的典范。相較之下,黃庭堅詩最符合他的標準。唐詩通常押平聲韻,故格調悠揚舒緩,但久之而生平熟之弊。宋人為革此弊,轉而押唐人除杜甫外很少用的仄聲韻,蘇軾、黃庭堅尤熱衷于此,特別是在唱和詩中,用窄韻、險韻爭奇斗艷。姚詩亦喜用仄聲韻,古體表現得最為明顯。如七古《柬王禹卿病中》,韻腳分別是動、洞、縱、共、鞚、夢等。友人朱筠、王文治等閱后,次其韻作詩,姚氏又依韻奉答,此后又用此韻再答朱筠詩一首。不管是用韻的習慣,還是反復用同一韻唱和,都與蘇、黃相似。因押仄聲韻,形成奇峭的詩風。唐詩對仗工整,黃庭堅試圖以“不工”之對化唐詩的“穩順”為宋詩的“奇特”。如葛立方所舉《寄上叔父夷仲》中的“萬里書來兒女瘦,十月山行冰雪深”句,像律詩中這種“兩句意甚遠,而中實潛貫者,最為高作”,而“魯直如此句甚多,不能概舉”。此聯上句言人事,下句言景物,事類毫不相干,意思相去甚遠,從而形成遠韻。姚鼐亦喜如此對仗,如“空山短日惜馀景,野老長镵甘息機”“白霧乍開人入市,丹林猶綴鶴歸巢”等,均有意學之,雖奇特不如黃詩,但可以看出姚氏之興趣所在。黃庭堅嘗語王直方云:“作詩使《史》《漢》間全語,為有氣骨。”他將散句化入律詩之中,如“且然聊爾耳,得也自知之”即是。姚鼐亦好在律詩中用散句,如“欲將北海同尊酒,繞盡西山到衛州”“衰年不愿海山居,愿舐淮南藥鼎余”等,姚瑩贊為深得“蘇、黃妙諦”。宋詩之“雅健”,多得力于此種句法。杜甫長律“旁見側出,無所不包,而首尾一線,尋其脈絡,轉得清明”,姚鼐對此種以文之結構為詩的做法推崇備至。蘇、黃從《檀弓》的“或數句書一事,或三句書一事,至有兩句而書一事者,語極簡而味長,事不相涉而意脈貫穿”的文法中,體悟出詩法。方東樹評黃詩云:“每每承接處,中亙萬里,不相聯屬,非尋常意計所及。”這種精妙的文法,方氏一言以蔽之曰“語不接而意接”。姚鼐善于在這種斷法中見出“首尾一貫”的聯系。以“連山斷嶺”布局,“最為文之高致”,姚鼐之詩,曾國藩評之云:“能以古文之法,通之于詩,故勁氣盤折。”即就此而言。姚氏雖推崇黃庭堅,但亦發現其詩有淺直之病。黃庭堅《送彭南陽》云:“南陽令尹振華鑣,三月春風困柳條。攜手河梁愁欲別,離魂芳草不勝招。壺觴談笑平民訟,賓客風流醉舞腰。若見賢如武侯者,為言來仕圣明朝。”姚評云:“結太淺直,不為佳。”律詩尾聯應宕開一筆,令人味之不盡。救宋詩刻露之弊唯有唐詩之蘊藉,為此,姚鼐推崇初盛唐詩中的神韻之作。他主張將黃庭堅為代表的高奇之宋詩與蘊藉含蓄的唐詩相融合,故而王芑孫之詩“體用宋賢,而咀誦之余,別有韻味”,深得其贊賞。秦瀛稱王氏之詩“特奇肆”,鐵保稱之為“崢嶸傲岸,無一字寄人籬落下”,此是得“山谷之高奇”,是為“體用宋賢”;同時,王詩還具有含蓄不盡的“韻味”,是得唐詩之“蘊藉”,二者兼備,從而將唐詩與宋詩熔于一爐。姚鼐自己也是“學玉局(蘇軾)而不失唐人格韻”,以此規避宋詩“刻露”之病。(摘編自潘務正《姚鼐“镕鑄唐宋”新論》)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滑俗”之弊的產生和缺乏含蓄蘊藉的韻味,與性靈詩風所追求的“從胸臆中流出”的藝術旨趣相關。B.李商隱的詩歌可以矯正香山“流易”之病,盡管有時“用思太過,而僻晦之敝又生”,仍被姚鼐看重。C.姚鼐與友人朱筠、王文治等人的唱和詩作,很多地方與蘇、黃的和詩相似,有與蘇、黃爭勝之心。D.王芑孫“體用宋賢,而咀誦之余,別有韻味”的詩歌創作,符合姚鼐“镕鑄唐宋”的詩歌創作理論。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姚鼐批評白居易詩歌有“滑俗之病”,是為糾正性靈詩風的弊端制造聲勢,以便駁斥袁枚“想為香山作后身”的主張。B.姚鼐對當時詩壇“淺易”、“險怪”、骨力不張以及缺少含蓄韻味的創作流弊深存戒心,他試圖通過努力改變這種狀況。C.姚鼐“镕鑄唐宋”的方法是以“山谷之高奇”救神韻詩風之弱,以“唐賢之蘊藉”救性靈詩風及宗宋詩風之淺俗刻露。D.姚鼐雖然推崇黃庭堅,但能夠全面辯證看待問題,對于黃庭堅詩歌創作中的不足,姚鼐則保持著較為清醒的認識。3.下列所選黃庭堅的詩句,符合“遠韻”特點的一項是(

)A.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B.租稅及時王事了,云山橫笛月輪高。C.杜陵白發垂垂老,張翰黃花句句新。D.白屋可能無孺子,黃堂不是欠陳蕃。4.學了《登泰山記》后,樹人中學高一的同學們開展了關于姚鼐詩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大家準備圍繞姚鼐“镕鑄唐宋”的詩歌風貌撰寫文學短評,下列不屬于短評要點的一項是(

)A.不工的對仗格式B.以散句入律詩C.語斷意連的文法D.語言淺近奇肆5.下面詩歌和黃庭堅的《送彭南陽》同為招賢詩,評論一致認為姚鼐詩的尾聯勝過黃詩尾聯,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魚門編修曩以一詩送仆南歸今失其稿更向仆鈔取因并一詩寄之姚鼐六藝高論玉麈揮,百家楊秉莫能非。欣登云閣仍簪筆,卻送春艎憶釣磯。再應征書丞相老,三為祭酒大夫稀。圣朝舉欲留儒者,豈得歸田志不違?【答案】1.C

2.A

3.B

4.D

5.①黃詩寫遇賢者動員其出仕;姚詩則宕開一筆,反面陳說(反問、曲筆皆可):朝廷用賢,賢士怎能不違背歸田之志呢?②黃詩平淺直白,言盡意盡,顯現刻露之弊;姚詩言盡意不盡,較黃詩更具唐詩蘊藉之味。【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C.“有與蘇、黃爭勝之心”錯誤。原文只是說“不管是用韻的習慣,還是反復用同一韻唱和,都與蘇、黃相似。因押仄聲韻,形成奇峭的詩風”,“爭勝之心”的說法無中生有。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原文內容進行判斷推理能力。A.“以便駁斥袁枚‘想為香山作后身’的主張”錯誤。從原文“袁枚在六十歲生日詩中就有‘想為香山作后身’之句,所以姚鼐所指后世‘滑俗’之病,無疑是針對性靈詩風的弊端”來看,姚鼐是針對性靈詩風的弊端,并非駁斥袁枚“想為香山作后身”的主張。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含義的能力。由“此聯上句言人事,下句言景物,事類毫不相干,意思相去甚遠,從而形成遠韻”可知,“遠韻”的特點為上下句所選的人事與景物不相干,意思相去甚遠。A.上句都是景物,事類相干,意思相近,不符合“遠韻”特點。B.上句說“租稅”,下句說“云山”,事類毫不相干,意思相去甚遠,符合“遠韻”特點。C.上句都是人物,事類相干,意思相近,不符合“遠韻”特點。D.上句都用典,事類相干,意思相近,不符合“遠韻”特點。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由“唐詩對仗工整,黃庭堅試圖以‘不工’之對化唐詩的‘穩順’為宋詩的‘奇特’……姚鼐亦喜如此對仗……可以看出姚氏之興趣所在”“姚鼐亦好在律詩中用散句”“姚鼐善于在這種斷法中見出‘首尾一貫’的聯系”等處可知,姚鼐“镕鑄唐宋”的詩歌風貌主要體現在:不工的對仗格式、以散句入律詩、語斷意連的文法。由“姚氏雖推崇黃庭堅,但亦發現其詩有淺直之病”可知,姚鼐對“語言淺近奇肆”是持否定態度的。故選D。【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材料的能力。黃詩,由“黃庭堅《送彭南陽》云:‘南陽令尹振華鑣,三月春風困柳條。攜手河梁愁欲別,離魂芳草不勝招。壺觴談笑平民訟,賓客風流醉舞腰。若見賢如武侯者,為言來仕圣明朝。’姚評云:‘結太淺直,不為佳。’”結句“若見賢如武侯者,為言來仕圣明朝”,寫遇賢者動員其出仕,平淺直白,言盡意盡,顯現刻露之弊。姚詩,結句“圣朝舉欲留儒者,豈得歸田志不違”,并沒有直接招賢,而是宕開一筆,反面陳說(反問、曲筆皆可):朝廷用賢,賢士怎能不違背歸田之志呢?姚詩言盡意不盡,較黃詩更具唐詩蘊藉之味。(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金銀花張建春金銀花,性甘寒,清熱解毒、消炎退腫,對細菌性痢疾和各種化膿性疾病都有效。除此之外,金銀花形態奇特,花型獨特,具有很高的園林觀賞價值;也可做涼茶,當飲料飲用。金銀花是多年生半常綠纏繞灌木,適應性強,不擇土質,既耐旱,又耐澇,而且根很深,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東頭唐,西頭王,中間隔堵墻。墻是山墻,唐保和王祥家共用的山墻。房子是泥墻草頂的,山墻是下半截土壘,上半截用土坯砌成的。山墻的土坯有間隙,隔不了大音,喊一聲彼此聽得清。唐保家三間房,王祥家也三間,房子是一起蓋的,一般的高,一般的平,如不是開兩個門,還以為是一家的。房后拖了個院子,院子也共墻,墻分四班壘的,唐保家全一、二班,王祥家全三、四班,都用心,共用的院墻就牢靠得很。唐保和王祥好得很,吃個虱子都不忘分對方一個大腿,兩家也是,比親兄弟還好。唐保和王祥都是舍得花力氣的人,田里的活兒拼了命干,田里的活兒干完了,就想著法子干別的事,不讓力氣閑著。唐保和王祥販荒草。說是販也不妥,荒草是自己砍的,挑到集上賣。荒草不是用來燒鍋的,荒草莖硬、結實、利水,是鋪房頂的好材料。荒草屋頂比稻草頂、麥秸頂強多了。有幾間荒草房,嫁人,娶老婆都占優勢。去山路不近,山中有一坡坡的荒草,路就顯得近了。到秋天,一有閑空,唐保和王樣就相約進山,各自一根扁擔、兩根繩子、一把刀上路。找過人高的荒草砍,人沒在草中,彎著腰揮刀,“嚓嚓”“嚓嚓嚓”,剩下的是喘息聲和唐保、王祥的呼應聲,“唉”“哦”,呼應著壯個膽,山上有野物,野物傷人。一口氣砍下一堆荒草,草堆一邊,還得理順理齊了,之后用山草作繩,將荒草捆開把。干這活兒時省力,但唐保和王祥都不說話,山風嗆人呢。把荒草捆完、堆好,一上午時間就過去了,該吃些東西了。唐保、王樣把各自帶的東西放山石上,你勸我我讓你,換著吃。也沒啥好吃的,不過是山芋、死面餅、鍋巴,可都吃得飽飽的。①唐保和王祥相視一笑,山跟著笑開了。荒草往回挑,唐保打頭,王祥跟上,中間歇上一兩次,就到家了。唐保家門前有個草堆,王祥家門前也有一個草堆,差不多大,整整齊齊,碼的是荒草。若是閑天,趕上起集,唐保和王祥一道挑上荒草,路上約個價,賣荒草去。荒草有市場,好賣,一塊五一擔,掙個辛苦錢。買荒草一般不會只買一把,往往三五擔一起買,唐保和王祥大多是一起出手,當然價錢也是一樣的。荒草賣了,唐保和王祥不耽誤,趁著露水還沒干,往家趕。兩人把賣得的錢掖緊了,②相視碰碰目光,村子有了笑意。砍荒草、販荒草,讓東頭唐、西頭王兩家的日子好過了不少,唐保和王祥也走得越來越近。有趣得很,平日里唐保和王祥話少,話都在砍荒草、販荒草時說完了。有一天,唐保和王祥翻了臉,應了“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的老話。事兒簡單,唐保和王祥約好價去賣荒草,一口價一擔一塊五,王祥卻一塊四毛五賣了。那天也怪,集上無二單生意,唐保把一擔荒草原封不動地挑了回來。回家途中,唐保冷了臉。王祥要解釋,唐保擔子一橫,硬是把王祥的話擋了回去。之后,唐保和王祥還是去砍荒草,卻是各自走各自的路,有時碰上了,沒在荒草中也沒了“唉”“哦”的回應。草砍好了,還是理順整齊,唐保和王祥卻沒了過去的用心。就那么巧,一次,唐保在挑回的荒草中發現了棵帶根的金銀花,王祥也在荒草中遇見了還青絲亮桿的金銀花。唐保沒猶豫,將金銀花栽在了西院墻邊。王祥想也沒想,將金銀花栽在了東院墻邊。兩棵金銀花從山里來,隔了堵墻。金銀花都活了,它們各自發葉,悄然地向墻上攀。唐保和王祥還是砍荒草、販荒草,抵了面頭一低,各忙各的,③但心中都犯嘀咕:好大個事呢?有一天唐保發現,兩棵金銀花在墻頭上糾纏,唐保想將自家的金銀花扯下,可沒下成手,唐保發現,王祥家院中攀來的藤和自家的一模一樣。有一天王樣發現,兩棵金銀花在墻頭上結下了許多蕾,蕾有紅有白,分不清是誰家的。王祥從自家的根底捋起,總算搞明白了,唐家的金銀花是紅的,自家的白中帶黃。金銀花開了,太陽一照,好香好香,東頭唐家香,西頭王家香,也分不清是誰家的花兒香。逢集唐保去集上販荒草,王祥也去了,在集上碰面,突然發現,各自的扁擔上掛著金銀花球,花兩色,紅白相間。④唐保望了王祥一眼,王祥瞅了唐保一眼,笑沒洇開,荒草賣出去了,一樣的價。唐保的花球是唐保老婆串的。王祥的花球是王祥老婆串的。她們的手在墻頭相遇,采著彼此的花。又一次進山砍草,山草間有了“唉”“哦”的呼應聲。王祥說了件事:那老人缺五分錢,我讓他挑走了。東頭唐家金銀花和西頭王家的金銀花,⑤相視一笑,花香糾葛,好香好美。(選自2024年第1期《小小說選刊》)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畫波浪線的句子表現了唐保和王祥對生活的態度,也暗示了他們之間的友誼,這使得原本難行的山路充滿了希望和期待。B.起初砍荒草、販荒草的過程生動地展現了唐保與王祥的勤勞、樸實、節儉,同時也表現出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和默契配合。C.王祥在一次賣荒草時隨意降價,違背了之前和唐保有關價格的約定,導致唐保感到被背叛,原本親密無間的朋友關系變得疏離。D.“東頭唐家香,西頭王家香,也分不清是誰家的花兒香”既突出了金銀花香氣四溢的特點,也隱喻了人物關系開始轉變。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①②句均運用擬人手法,描繪唐保和王祥之間默契和愉快的情緒仿佛感染了周邊的自然環境,展現出溫馨和諧的氛圍。B.句子③表現了唐保和王祥兩人都意識到因為小事而鬧翻不值得,暗示了他們內心深處仍然珍惜彼此之間的友誼。C.句子④描寫唐保和王祥相遇時的神態,兩人目光沒有碰觸,笑也沒有洇開,體現了彼此內心仍難以放下隔閡與芥蒂。D.句子⑤用唐保和王祥的慣用神態“相視一笑”來描寫金銀花,極具情味與深意,暗示了二人最終關系的和解與融洽。8.請分析金銀花在唐保和王祥二人之間情感變化過程中的作用。9.小說第一段僅僅是介紹了金銀花的功效以及特性,雖與小說內容無關,但不能刪掉。談談你的理解。【答案】6.C

7.C

8.①金銀花在二人的情感轉變過程中,起到了預示和推動的作用。金銀花的盛開成為了情感轉變的催化劑,藤蔓糾纏,花香糾葛,喚醒了他們彼此內心深處對友情的渴望與珍視。②金銀花的生長習性本身就寓意著堅韌與持久,即使在兩人產生隔閡之后,金銀花依然頑強生長,預示著他們之間的情感并未完全斷裂,仍有修復的可能。

9.①為讀者提供了金銀花的背景知識,金銀花作為一種草木,其特性和品質在某種程度上與小說中的人物以及人物間的情感形成了隱喻和對照。②金銀花習性以及特征的介紹為后文金銀花被移植后仍能頑強生長做了鋪墊,也使得后文情節的展開自然順暢。③通過描繪金銀花的特征,暗示故事的主題或者寓意。金銀花的生長習性和美麗外觀,象征著生活中的堅韌和美好。④金銀花的形態特征和觀賞價值,也為故事增添了美感,奠定了溫馨和諧的情感基調。【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王祥在一次賣荒草時隨意降價”錯誤。結合后文“王祥說了件事:那老人缺五分錢,我讓他挑走了”可知,“隨意降價”曲解文意。故選C。【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句子的能力。C.“描寫唐保和王祥相遇時的神態”錯誤。“唐保望了王祥一眼,王祥瞅了唐保一眼”是動作描寫。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作用的能力。在唐保和王祥二人之間情感變化過程中,金銀花起著重要作用。王祥在一次賣荒草時的降價,導致唐保感到被背叛,原本親密無間的朋友關系變得疏離。“東頭唐家香,西頭王家香,也分不清是誰家的花兒香”,金銀花的盛開成為了情感轉變的催化劑,不僅寫出了金銀花香氣四溢的特點,也隱喻了人物關系開始轉變。金銀花在二人的情感轉變過程中,起到了預示和推動的作用。“兩棵金銀花在墻頭上糾纏”藤蔓糾纏,花香糾葛,喚醒了他們彼此內心深處對友情的渴望與珍視。由“金銀花是多年生半常綠纏繞灌木,適應性強,不擇土質,既耐旱,又耐澇,而且根很深,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一次,唐保在挑回的荒草中發現了棵帶根的金銀花,王祥也在荒草中遇見了還青絲亮桿的金銀花”“金銀花都活了,它們各自發葉,悄然地向墻上攀”“兩棵金銀花在墻頭上糾纏”可知,金銀花的生長習性本身就寓意著堅韌與持久,即使在兩人產生隔閡之后,金銀花依然頑強生長,預示著他們之間的情感并未完全斷裂,仍有修復的可能。【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從讀者層面來看,對金銀花“多年生半常綠纏繞灌木,適應性強,不擇土質,既耐旱,又耐澇”等特性與品質的介紹,為讀者提供了金銀花的背景知識;同時,小說中的唐保與王祥在產生隔閡之后,情感并未完全斷裂,仍有修復的可能,這與金銀花堅韌與持久的生長習性是相應的,也就是說金銀花與小說中的人物以及人物間的情感形成了隱喻和對照。從情節的角度來看,“金銀花是多年生半常綠纏繞灌木,適應性強”為“金銀花都活了,它們各自發葉,悄然地向墻上攀”的情節做了鋪墊,也使得后文情節的展開自然順暢。從主旨的角度來看,金銀花“多年生半常綠纏繞灌木,適應性強,不擇土質,既耐旱,又耐澇”的特征,暗示故事的主題或者寓意。“金銀花形態奇特,花型獨特,具有很高的園林觀賞價值”,金銀花的生長習性和美麗外觀,象征著生活中的堅韌和美好。另外,金銀花形態奇特,花型獨特,具有很高的園林觀賞價值,“金銀花開了,太陽一照,好香好香”,“各自的扁擔上掛著金銀花球,花兩色,紅白相間”,也為故事增添了美感,奠定了溫馨和諧的情感基調。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壬子,尹子奇復征兵數萬,攻睢陽。先是,許遠于城中積糧至六萬石,虢王李巨以其半給濮陽、濟陰二郡,遠固爭之,不能得;既而濟陰得糧,遂以城叛,而睢陽城至是食盡。將士人廩米日一合①雜以茶紙樹皮為食而賊糧運通兵敗復征。睢陽將士死不加益,諸軍饋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饑病不堪斗,遂為賊所圍,張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賊為云梯,勢如半虹,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臨城,欲令騰入。巡預于城潛鑿三穴,候梯將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鐵鉤,鉤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進;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鐵籠,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盡燒死。賊又造木驢攻城,巡熔金汁灌之,應投銷鑠。賊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積柴為磴道,欲登城。巡不與爭利,每夜,潛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積十馀日,賊不之覺,因出軍大戰,使人順風持火焚之,賊不能救,經二十馀日,火方滅。巡之所為,皆應機立辦,賊伏其智,不敢復攻,遂于城外穿三重壕,立木柵以守巡,巡亦于其內作壕以拒之……(《資治通鑒》,有刪改)注:①合:十分之一。材料二:始,肅宗詔書侍郎張鎬代賀蘭進明節度河南,率浙東李希言、浙西司空襲禮、淮南高適、青州鄧景山四節度犄角救睢陽,巡亡三日而鎬至,十日而廣平王收東京。時議者或謂:巡守睢陽,眾六萬,既糧盡,不持滿按隊出再生之路,與夫食人,寧若全人?于是張浚、李紓、董南史、張建封、樊晁、朱巨川、李翰成謂巡蔽遮江、淮,沮賊勢,天下不亡,其功也。(節選自《新唐書》)材料三:《新唐書》記載:“眾議東奔,巡、遠議以睢陽江、淮保障也,若棄之,賊乘勝鼓而南,江、淮必亡。”贊曰:“張巡大小數百戰,雖力盡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財用,以濟中興,引利償害,以百易萬可矣。”(節選自《新唐書》)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將士A人廩米B日一合C雜以茶紙D樹皮為食E而賊糧運F通G兵敗H復征。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應,意為應該,與《促織》中“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的“應”意義不同。B.穿,意為開鑿,與《孔雀東南飛》中“赍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的“穿”意義不同。C.犄角,即掎角,指分兵牽制或夾擊敵人。文中表示為救睢陽而采取的用兵陣法。D.濟,意為幫助,援助,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中的“濟”意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中相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睢陽守城的將士得不到援兵,諸軍糧食救應不至,僅剩的一千六百士卒被賊兵圍困,張巡便準備守城戰具抵御敵人。B.面對敵軍制作各種進攻武器,張巡隨機應變,巧妙設置各種機關予以破解,保護城的同時也得到叛軍的佩服。C.張巡經歷大小數百次戰斗,力量用盡后死去。張巡死后廣平王用十天收復洛陽,有人認為天下不亡有張巡的功勞。D.面對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不利因素,有人曾提議向東轉移保存實力,但張巡、許遠等死守睢陽城,挫敗敵軍氣焰。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虢王李巨以其半給濮陽、濟陰二郡,遠固爭之,不能得。(2)巡、遠議以睢陽江、淮保障也,若棄之,賊乘勝鼓而南,江、淮必亡。14.請結合三則材料,簡要概括張巡的形象。【答案】10.CEG

11.A

12.C

13.(1)虢王李巨拿其中的一半給濮陽、濟陰二郡,許遠堅決爭辯,但沒有成功。(2)張巡、許遠認為睢陽是江、淮屏障,如放棄,賊兵就會乘勝鼓噪南竄,江、淮必亡。

14.①隨機應變,機智有謀;②不畏犧牲,寧死不屈;③忠貞愛國;④遠見卓識。【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將士每人每日給米一合,并夾雜茶紙、樹皮而食,而叛軍卻糧道暢通,兵員充足,傷亡能夠及時得到補充。“將士人廩米日一合”,是主謂句,不可斷開,在C處停頓。“雜以茶紙樹皮為食”,“以……為”固定結構,不可斷開,在E處停頓。“而賊糧運通”,“運通”作“賊糧”的謂語,本句為主謂結構,在G處停頓。故在CEG三處斷開。【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一詞多義的能力。A.“應,意為應該”錯誤。立刻,隨即;隨著。句意:木驢立刻被銷毀。/每當聽到琴瑟的弦音,就會隨著節奏(旋律)翩然起舞。B.正確。開鑿;把東西串聯起來。句意:于是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溝。/送了聘金三百萬,全部用青絲串聯起。C.正確。句意:率浙東李希言、浙西司空襲禮、淮南高適、青州鄧景山四位節度使互為掎角之勢,以救睢陽。D.正確。句意:得以用來援助中興大業。/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顯達的時候就使天下人都得到好處。故選A。【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中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張巡死后廣平王用十天收復洛陽”錯誤。原文說的是“巡亡三日而鎬至,十日而廣平王收東京”,即張巡死后三天張鎬兵到,十天后廣平王收復東京洛陽。故選C。【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固”,堅決;“得”,成功;(2)“保障”,屏障;“鼓”,名詞用作動詞,鼓噪;“南”,名詞用作動詞,南下。【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巡預于城潛鑿三穴,候梯將至,……巡之所為,皆應機立辦,賊伏其智,不敢復攻,遂于城外穿三重壕,立木柵以守巡,巡亦于其內作壕以拒之……”可知,張巡隨機應變,機智有謀;由“睢陽將士死不加益,諸軍饋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饑病不堪斗,遂為賊所圍,張巡乃修守具以拒之”“張巡大小數百戰,雖力盡乃死”可知,張巡不畏犧牲,寧死不屈,忠貞愛國;由“眾議東奔,巡、遠議以睢陽江、淮保障也,若棄之,賊乘勝鼓而南,江、淮必亡”可知,張巡具有遠見卓識。參考譯文:材料一:壬子(初六),叛軍大將尹子奇又征兵數萬名,來圍攻睢陽。先前,許遠于睢陽城中積蓄資糧達六萬石,虢王李巨把其中的一半給濮陽、濟陰二郡,許遠堅決爭辯,但沒有成功。濟陰得到糧食以后,隨即連城投降了叛軍,而睢陽城中的積糧此時已被吃盡。將士每人每日給米一合,并夾雜茶紙、樹皮而食,而叛軍卻糧道暢通,兵員充足,傷亡能夠及時得到補充。睢陽守城的將士死傷得不到援兵,諸軍糧食救應不至,士卒損耗得僅剩下一千六百人,都因為饑餓疾病沒有多少戰斗力,于是睢陽城被叛軍緊緊地包圍,張巡便準備守城的戰具抵御敵人。叛軍制作了云梯,高大如半個彩虹,上面安置了二百精兵,推臨城下,想令士兵跳入城中。張巡事先在城墻上暗中鑿了三個洞穴,等待云梯快臨近時,從一穴中伸出一根大木,頭上設置了鐵鉤,鉤住云梯使不得退去;又一穴中出一根木頭,頂住云梯使不得前進;其余一穴中出一大木,頭上安置了一個鐵籠,籠中裝著火焚燒云梯,云梯從中間被燒斷,梯上的士卒全部被燒死。叛軍又制作木驢來攻城,張巡就熔化鐵水澆灌木驢,木驢立刻被銷毀。叛軍最后在城西北角用土袋和柴木積成階道,想借此登城。張巡不與叛軍交戰,只是每天夜晚,暗中把松明與干草投進正在堆積的階道中,共十多天,叛軍沒有察覺,張巡乘機出軍大戰,派人順風縱火焚燒階道,叛軍無法救火,經過二十多天大火才熄滅。張巡的所作所為都是隨機應變,立刻辦理。叛軍佩服他智謀高強,不敢再來進攻。于是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溝,并置立木柵而圍城,張巡也在城內挖了壕溝以對抗敵人……材料二:原先,肅宗下詔命中書侍郎張鎬接替賀蘭進明為河南節度使,率浙東李希言、浙西司空襲禮、淮南高適、青州鄧景山四位節度使互為掎角之勢,以救睢陽。張巡死后三天張鎬兵到,十天后廣平王收復東京洛陽。當時議政者中有人認為:張巡開始守睢陽時,有兵六萬,糧盡之后,不保存實力率隊出城求再生之路,與其吃人,何如保全人?但是張浚、李紓、董南史、張建封、樊晃、朱巨川、李翰等都認為張巡護衛江、淮,挫賊氣焰,天下不亡,是他的功勞。材料三:《新唐書》記載:“大家議論向東轉移,張巡、許遠認為睢陽是江、淮屏障,如放棄,賊兵就會乘勝鼓噪南竄,江、淮必亡。”稱贊說:“張巡經歷了大小數百次戰斗,雖然力量用盡后死去,但使唐朝完全擁有江、淮的財物,得以用來援助中興大業,用帶來的利益去補償弊害,就像用一百來換一萬一樣是可以的。”(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臺山雜詩(金)元好問其四顛風作力掃陰霾,白日青天四望開。好個臺山真面目,爭教坡老不曾來?其五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綠深青一萬重。此景只應天上有,豈知身在妙高峰。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四詩人運用比擬和反問修辭手法,不僅描寫了大風過后青天白日下的臺山,而且在最后一句與蘇軾關聯。B.其四前兩句是作者置身峰頂,將臺山四周盡收眼底的觀感;其五前兩句是遠望所見,從色彩角度贊美臺山景象。C.“吞吐”二字寫出山間云霧在青翠山巒間飄蕩出沒,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意境相近。D.其五化用杜甫《贈花卿》“此曲只應天上有”,以天上美景相夸,抒發了詩人對臺山的贊嘆及熱愛之情。16.談談《臺山雜詩》(其五)這首詩所蘊含的哲理與蘇軾《題西林壁》所揭示的哲理有何不同。【答案】15.C

16.①蘇軾《題西林壁》所提示的主要在于“不同角度全面看事物”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②其五“豈知身在妙高峰”旨在告訴人們:站得高就看得遠、看得清。【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意境相近”錯誤。“吞吐”二字寫出了山間云霧時隱時現的美妙景象,空靈活脫,情趣盎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意境不同。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蘇軾《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揭示了“不同角度全面看事物”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其五“豈知身在妙高峰”,意思是欣賞到如此美麗的景色,哪里知道是應為身處妙高峰呢?末句用妙高峰作比,以反問語氣旨在告訴人們:站得高就看得遠、看得清。(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元宵佳節頭戴各種飾品的女子有說有笑,攜香遠行的熱鬧場面。(2)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感嘆到“____________”,那么完全可以依靠人民來抵抗秦國;蘇洵在《六國論》中也指出“____________”,齊人不依附秦國,刺客不前行,良將還在,也可與秦國較量。(3)小明周末去聽了一場民族音樂會,既有鏗鏘響亮的鼓聲,又有悠揚婉轉的簫聲,簡直是一場聽覺盛宴。這讓他想到我們學過的古詩文中也有“簫鼓”的意象,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答案】

①.蛾兒雪柳黃金縷

②.笑語盈盈暗香去

③.使六國各愛其人

④.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⑤.千騎擁高牙

⑥.乘醉聽簫鼓(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的字有:蛾、縷、盈、簫。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近段時間,一位視頻博主頻頻出圈。他行走于世界主要城市街頭,靠一身“東北大花”服飾以及巧妙的短視頻構思,斬獲一大批粉絲,吸引了大波流量。“東北大花”并非一種花卉,最開始是那些具有形象化概括能力的網民,給東北地區過去一款常見布料取的綽號。這款布料色彩大膽、特點鮮明,多以鮮艷的紅色打底,點綴著綠葉、怒放盛開的牡丹花和靈動飄逸的鳳凰,再輔以葉子的黃色勾邊,讓人過目不忘。①“東北大花”在全媒體時代的出圈,②對整個東北地區文化辨識度與影響力的提升大有裨益。③東北地區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④多民族在白山黑水之間持續不斷地匯合,⑤讓這片土地擁有了區別于中原地區的歷史文化特點。⑥可以說“東北大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東北文化標識的功能。⑦其中的“東北”二字框定了這一標識的地域范圍,⑧“大花”傳遞了濃烈、火熱、奔放與豪放也契合東北人的性格。⑨這也是“東北大花”之所以受人喜歡的原因之一。對“東北大花”帶來的這一波“潑天流量”,我們在努力保持住熱度的同時,也理應將東北文化中的閃光點傳播出去。18.下列句子中的“于”與文中加點的“于”,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當然,這兩個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裝的俘虜。B.他看著我們下棋長大,但卻青出于藍,下得比我們好。C.老師鼓勵我們要勇于探索新的道路,千萬不可步人后塵。D.真正的修養永遠都在半道上,與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19.文中第三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D

19.第④句可修改為:多民族在白山黑水之間持續不斷地融合;第⑧句可修改為:“大花”傳遞的濃烈、火熱、奔放與豪放也契合東北人的性格;第⑨句可修改為:這也是“東北大花”受人喜歡的原因之一。【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義的能力。文中加點的“于”,介詞,在。A.介詞,表比較。B.介詞,從。C.介詞,表示在某個方面或某個動作上。D.介詞,在。故選D。【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④句,“多民族……匯合”主謂搭配不當,“匯合”改為“融合”。第⑧句,“傳遞了濃烈、火熱、奔放與豪放也契合東北人的性格”句式雜糅,“了”改為“的”。第⑨句,“之所以受人喜歡的原因之一”句式雜糅,可刪去“之所以”。(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村莊里驟然騷動起來,傳出______說話的聲音,男人女人們站在街巷里觀賞大火的奇觀,火焰像瞬息萬變的群山,時而千仞齊發,時而獨峰突起;______,______,______;火焰像恣意狂舞著的萬千獼猴萬千精靈。人們______地看著自己送進白鹿倉里的麥子頃刻變成了壯麗的火焰。黑娃站在窯墑的崖畔上觀賞自己的杰作,小娥半倚在他的臂彎里。村里傳來士兵們______的嚷嚷聲,拗口聱牙的河南口音聽來愈覺別扭,逼趕人們去救火。士兵們忽視了村子外頭崖坎下的窯洞,只在村莊里打門叫戶厲聲吆喝。黑娃跑回窯洞挑起兩只木桶,掙脫了小娥的阻攔:“我到跟前去看看熱鬧。”他從村子中間的大澇挑了兩桶水,夾在擔桶和端盆的男人們中間,走過村巷走過白鹿鎮街道就無法前進了,大火______得人的臉皮疼痛,滾滾濃煙嗆得人睜不開眼睛,于是就把水隨地潑掉挑著空桶往回走。那火已經無法補救。赤臂裸腿的人根本無法靠近火堆一步。被燒著的麥粒彈蹦起來,在空中又燒著了,像新年時節夜晚燃放的焰火。大火燒到天亮,耀麗的光焰使東原上冒起的太陽失去魅力。20.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嘈嘈雜雜

痛心疾首

垂頭喪氣

炙烤B.窸窸窣窣

痛心疾首

氣急敗壞

炙熱C.嘈嘈雜雜

幸災樂禍

氣急敗壞

炙烤D.窸窸窣窣

幸災樂禍

垂頭喪氣

炙熱21.比喻具有相似性,請據此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所用比喻進行簡要分析。22.仿照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續寫一個句子,要求結構相似,語意完整連貫,邏輯嚴密。【答案】20.C

21.①句中把“在空中又燒著的麥粒”比作“夜晚燃放的焰火”,體現了比喻的相似性;②麥粒在空中燃燒的絢爛,與焰火在半空中的綻放,二者形態相似;③麥粒“彈蹦”到空中,與焰火升騰到空中的方式,二者動態相似。

22.①火焰像靈動多變的舞者,時而呼嘯怒吼,時而纏綿呢喃;②火焰像變幻莫測的大海,時而海浪滔天,時而風平浪靜。【解析】【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一處,嘈嘈雜雜:指聲音喧鬧、雜亂擾人。窸窸窣窣:擬聲詞,形容摩擦等輕微細小的聲音。語境有“驟然騷動”的提示,故“說話的聲音”應是嘈雜的,故選“嘈嘈雜雜”。第二處,痛心疾首:多指對人或事的痛恨,也指對自己所犯錯誤的悔恨。幸災樂禍:指看到別人遭到災禍反而很高興。從語境“觀賞大火的奇觀”“壯麗的火焰”“觀賞自己的杰作”等處可見,人們對這場大火的態度是高興的,故選“幸災樂禍”。第三處,氣急敗壞:形容因憤怒或激動而慌張地說話、回答或喊叫。垂頭喪氣:形容因失敗或不順利而情緒低落、萎靡不振的樣子。士兵們因大火而感到憤怒而無措,故選“氣急敗壞”。第四處,炙烤:①在火上烤;②曝曬過度。炙熱:像火烤一樣的熱,形容極熱,也可形容心情澎湃。此處指火烤得人臉疼,強調的是“烤”而不是“熱”,故選“炙烤”。故選C。【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修辭手法的能力。“像新年時節夜晚燃放的焰火”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在空中又燒著的麥粒”比作“夜晚燃放的焰火”,燒著的麥粒燃起“耀麗的光焰”,這與焰火綻放的情景相似,體現了比喻的相似性。麥粒燃燒的形態,與焰火綻放的形態相似;燒著的麥粒“彈蹦起來”,與焰火升騰到空中的方式,二者動態相似。【2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仿寫句子的能力。作答本題需要分析目標句的特點。根據“火焰像瞬息萬變的群山,時而千仞齊發,時而獨峰突起”,首先可以確定仿寫句子的形式為“……,時而……,時而……”;然后分析目標句的修辭手法,“火焰像瞬息萬變的群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接著還要注意目標句的邏輯關系,“千仞齊發”“獨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