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廣東茂名市高三下學期第二次綜合測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5屆廣東茂名市高三下學期第二次綜合測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5屆廣東茂名市高三下學期第二次綜合測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5屆廣東茂名市高三下學期第二次綜合測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5屆廣東茂名市高三下學期第二次綜合測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2025屆廣東茂名市高三下學期第二次綜合測試歷史試題本試卷共6頁,20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將條形碼橫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靴”最初流行于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直到戰國趙武靈王時期才出于戰爭的需要而被引入中原地區,并逐漸成為日常鞋履。這可用于佐證()A.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往來頻繁 B.戰爭是技術傳播的主要途徑C.族群間的互動促進了文化融合 D.中華文明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靴”最初流行于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直到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出于戰爭的需要,將“靴”引入中原地區,并逐漸成為日常鞋履。這體現了民族間的交融和交流,C項正確;材料僅僅強調“靴”由西北引入中原,沒有涉及其他方面的往來,A項以偏概全,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靴”由西北引入中原,是出于戰爭的需要,而不是通過戰爭引入,B項說法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少數民族的“靴”引入中原地區,并成為日常鞋履,由此不能說明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是指中國從古至今發展出來的獨特文化體系,包括語言、文字、歷史、哲學、藝術、科技等方面)的生命力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2.《史記》記載,秦始皇稱自己“既平天下,不懈于治”,通過“作制明法”而使“治道運行,諸產得宜”;漢孝文帝認為“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二者都強調()A.國家治理的重要性 B.法家思想的實踐性C.承襲周禮的必要性 D.皇帝制度的權威性【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秦始皇強調通過制定法律來使治理之道順利運行,讓各項產業適宜發展,即注重以法治國對國家治理的作用;漢孝文帝認為古代治理天下設置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是為了暢通治理之道、接納諫言,這表明他重視通過合理的舉措來實現國家治理。秦始皇以法治國促進國家治理,漢孝文帝通過特定方式來完善國家治理,二者都突出了國家治理的重要性,A項正確;漢孝文帝的做法并不屬于踐行法家思想,題干主要強調的是二者的共性,排除B項;題干中秦始皇的舉措并不是承襲周禮,漢孝文帝雖提及古之治理方式,但也并非強調承襲周禮的必要性,排除C項;題干重點在于國家治理,而非皇帝制度的權威性,排除D項。故選A項。3.如表為南朝宋、齊、陳三代開國君主的出身背景及掌權路徑。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朝代建立者出身背景掌權路徑宋劉裕彭城劉氏旁支,家貧販履北府軍將領→權臣→禪代建宋齊蕭道成蘭陵蕭氏次房,父為名將禁軍將領→都督軍事→廢宋建齊陳陳霸先吳興寒庶,曾任里司小吏交州平叛起家→都督中外—→代梁建陳A.高門士族衰落導致門第觀念淡化 B.禪讓制發展促進寒門庶族崛起C.地方豪強割據造成內輕外重局面 D.軍事將領推動權力結構的重組【答案】D【解析】根據表格中三位開國君主的出身背景及掌權路徑可知,他們都是憑借軍事力量掌握政權,進而建立新的朝代,這反映出軍事將領在這一時期對權力結構重組起到了推動作用,D項正確;材料中未體現門第觀念的淡化,且南朝時期門第觀念依然濃厚,排除A項;禪讓制在這一時期只是形式,實際上是軍事力量支撐下的政權更迭,并非禪讓制促進了寒門庶族崛起,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軍事將領通過自身軍事勢力掌握政權,未涉及地方豪強割據和內輕外重局面,排除C項。故選D項。4.《舊唐書》記載,大歷四年(769年)正月十八日,皇帝敕令有司:“定天下百姓及王公已下每年稅錢,分為九等……其見官,一品準上上戶,九品準下下戶,余品并準依此戶等稅。若一戶數處任官,亦每處依品納稅……其百姓有邸店行鋪及爐冶,應準式合加本戶二等稅者,依此稅數勘責征納。”這()A.擴大了賦稅征收的對象 B.強化了抑制工商業的政策C.體現“以貧富為差”原則 D.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的征稅標準,分為九等,等級的劃分是按照財產進行劃分的,每個等級承擔相應的賦稅,特別強調有店鋪等財產的百姓提高戶等,反映其體現“以貧富為差”原則,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與以前相比增加了賦稅征收的范圍,無法得出擴大了賦稅征收的對象,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對工商業的抑制,涉及的是按照財產的多寡征收賦稅,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對農民的政策,也未涉及賦稅制度的變化,無法得出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項。故選C項。5.北宋以前,類書知識體系圍繞皇權與禮法制度構建,未單列“儒學”門類。南宋類書由官修轉為私撰,分類更具活力,“儒學”門類普遍設立。促成這一變化的是()A.科舉制度日益完善 B.理學受到官方尊崇C.書院制度普遍建立 D.重文輕武政策實施【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類書是指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并依內容或字、韻分門別類編排供尋檢、征引的工具書;南宋后期,理學被欽定為封建正統思想和官方哲學,理學地位的上升,因此類書知識體系由北宋以前的“圍繞皇權與禮法制度構建,未單列‘儒學’門類”,發展到南宋時期“儒學”門類普遍設立,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宋朝時期類書中“儒學”門類的設立變化,與科舉制的完善(宋朝科舉制的完善表現在嚴格考試程序、減少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糊名法等)無關,排除A項;書院制度(傳統教育制度)是傳承文化的場所,與類書(類書是指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并依內容或字、韻分門別類編排供尋檢、征引的工具書)的變化無關,排除C項;重文輕武是重視文職官員,輕視武職官員,這是宋代的治國政策,與類書(工具書)門類的變化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6.明代中期起,江南成為全國最大的棉布生產基地,但產地與銷售場所脫節。這一時期,江南棉布的主要銷售通道之一是經運河,過江涉淮而北走齊魯大地,供應京師,達于邊塞九鎮,以山東臨清為轉輸中心。據此可知,當時()A.江南本地民眾消費結構發生重大改變B.山東已成為商業資本的集聚地C.運河沿線地區成為全國貿易網絡核心D.跨區域貿易推動北方市場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但產地與銷售場所脫節”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江南作為棉布生產基地,商品通過運河銷往北方,使山東臨清成為轉輸中心,體現了跨區域貿易帶動北方商品經濟發展,D項正確;材料強調南北商品經濟的聯系,“江南本地改變”片面解讀材料,排除A項;商業資本集聚是指大量相互關聯密切的商業企業在空間上的集聚,從而形成一定區域內商業網點密度和專業化程度很高的商業經營場所,材料僅說山東因為運河交通成為轉輸中心,不屬于商業集聚,排除B項;材料強調南北經濟互動,運河在這一過程中,只是提供交通的作用,與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7.1853—1855年,上海爆發小刀會起義,以閩粵籍水手、船工及商幫成員為主力軍,宣稱“韃夷當滅”,要求“士農工商,各安常業,……勿得畏懼播遷”,并“仍與各國照常通商”。這反映了()A.農民階級救亡圖存的探索 B.傳統從業者對變局的因應C.中外民族矛盾占主導地位 D.無產階級將登上政治舞臺歷史【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為支付戰爭賠款,加緊搜刮人民,階級矛盾尖銳,不堪忍受煎熬的勞苦大眾紛紛起義,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1853—1855年上海小刀會就是其典型代表。上海小刀會以閩粵籍水手、船工及商幫成員為主力軍,目標是推翻清政府的統治(“韃夷當滅”),這是傳統從業者對變局的回應,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韃夷當滅”,這說明其目標是推翻清政府的統治,是針對清政府腐敗統治的反抗,沒有涉及到救亡圖存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中上海的小刀會起義,以推翻清政府統治為目標,是階級矛盾激化的產物,但1860年太平天國運動過程中,威脅到外國侵華權益,因此中外反動勢力勾結,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屬于中外民族矛盾(中外民族矛盾指的是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排除C項;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材料中的“以閩粵籍水手、船工及商幫成員為主力軍”,屬于傳統的從業者,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8.1916年,從3月“洪憲帝制”取消至7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恢復期間,南方護國軍與北洋系圍繞袁世凱退位、總統繼任、約法恢復等中央權力歸屬問題展開激烈爭斗,最終形成“黎府段院”這一暫時穩定的權力格局。這表明()A.權力爭斗既有妥協又有合作 B.北洋軍閥在政治上分崩離析C.地方割據勢力削弱中央權力 D.維護民主共和成為國人共識【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南方護國軍與北洋系圍繞袁世凱退位、總統繼任、約法恢復等中央權力歸屬問題展開激烈爭斗”體現了權力爭斗;“形成‘黎府段院’這一暫時穩定的權力格局”體現了南方護國軍與北洋系的妥協與合作,沒有引起大規模的混亂。所以材料表明當時權力爭斗既有妥協又有合作,A項正確;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崩離析,但這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B項;材料強調當時權力爭斗既有妥協又有合作的特點,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排除C項;“‘洪憲帝制’取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恢復”等信息反映了維護民主共和成為國人共識,但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9.1947年7月,毛澤東指示:除做好必要的軍事準備外,還要研究并確定到國民黨區域工作的各項政策,包括如何征集糧食和發動群眾,如何利用與對付國民黨的保甲、稅收機關及區鄉政府人員,如何對付地主武裝等。該指示()A.說明統一戰線范圍進一步擴大 B.旨在擴大對國民黨政治軍事壓力C.反映了革命工作重心開始轉移 D.揭露了國民黨政府的黑暗和腐敗【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47年處于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主張做好必要的軍事準備和研究國民黨區域工作的各項政策,其主要目的是擴大對國民黨政治軍事壓力,推動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B項正確;做好必要的軍事準備和研究國民黨區域工作的各項政策,這與進一步擴大統一戰線范圍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提出了工作重心的轉移,不符合材料,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國民黨政府黑暗和腐敗等相關內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10.新中國外交話語的歷史生成基于新中國成立初期二次重大外交活動:中印兩國政府代表團就中印兩國在中國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舉行談判、中國代表團出席日內瓦會議以及參加萬隆會議。這集中反映了新中國()A.堅定地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B.開展全方位外交的策略和決心C.實現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D.提出并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印兩國政府代表團就中印兩國在中國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舉行談判、中國代表團出席日內瓦會議以及參加萬隆會議”和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12月,中印兩國政府代表團就兩國在中國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大原則”,得到印度方面的贊同,它作為處理中印關系的原則被寫進雙方簽署的協定中。在日內瓦會議以及萬隆會議上,中國始終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世界和平和發展發揮自己的力量,D項正確;“一邊倒”即倒向社會主義陣營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展全方位外交,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B項;改革開放后,我國推行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C項。故選D項。11.“特區貨幣”是改革開放之初國家計劃在深圳經濟特區發行的——種可與外幣自由兌換的地方性貨幣。相關方案的制定一波三折,中央反復權衡、慎重考慮,最終決定不予實施。這一決定()A.強化了中央對特區的管理 B.利于市場經濟體制穩步推進C.著眼于國家經濟發展大局 D.打破了原有經濟制度的桎梏【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概括可知:中央反復權衡、慎重考慮,最終決定不予實施,是因為中央的決定是從國家整體經濟穩定和發展的大局出發,避免特區貨幣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和經濟分割,C項正確;此時中國正值改革開放時期,國家建設以經濟為中心,通過放權促進經濟發展,而非強化了中央對特區的管理,排除A項;市場經濟體制的穩步推進是在1992年十四大之后,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打破了原有經濟制度的桎梏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2.奧古斯都時期的婚姻法對結婚并生子的夫妻給予一定特權作為獎賞。已婚并做了父親的男性成年公民在接受政府任命時有優先權;生育了三個孩子的女自由民和生育了四個孩子的女被釋奴對商業和法律事務擁有獨立處置權,不再需要監護人的監督。這一規定客觀上()A.提高了女性的法律地位 B.使法律開始滲透進家庭私人領域C.弱化了公民非公民區別 D.打破了社會上層的傳統家庭秩序歷史【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代羅馬時期對已婚并孕育孩子的男女均給予一定的特權,特別是對女性生育較多的給予較多的權利,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法律地位,A項正確;材料中無法體現法律滲透家庭的起止時間,“開始”一詞敘述不準確,排除B項;材料強調了男性公民仍享有優先權,不能體現弱化了公民非公民區別,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羅馬社會,未突出強調只涉及上層,無法得出打破了社會上層的傳統家庭秩序歷史,排除D項。故選A項。13.英國東印度公司為給日益擴大的殖民和貿易活動提供穩定的資金,規定1657年以后要通過擴大發行信用債券的方式,利用信貸基金、英格蘭銀行等代理機構進行公開籌資,從而形成一種比較長久的資本結構。這說明()A.商業經營形式發生重大轉變 B.資本輸出成為殖民擴張主要形式C.近代金融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D.政府在海外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657年以后,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傳統的依靠自身積累資金或少數投資者出資等方式,轉變為通過金融機構進行公開籌資,這種利用信用債券和金融代理機構的做法,是一種新型的商業經營融資模式,體現了商業經營形式的重大變革,A項正確;當時處于早期殖民擴張階段,主要的殖民擴張形式是掠奪財富、建立殖民地等,資本輸出成為殖民擴張主要形式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排除B項;近代金融體系的形成是一個較為復雜和長期的過程,僅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這一籌資方式不能說明近代金融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自身的商業經營和籌資行為,沒有體現政府在海外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14.在資本主義代議制民主政治制度下,只有議會才是國民的代表,國民只有在議會或者只有通過議會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與思想。但矛盾卻由此產生,因為議會主義原理在法律上規定議員不應該接受其選舉人的任何約束性指令。這反映了代議制()A.政黨政治與階級基礎脫節 B.法律至上與民意表達割裂C.權力分立與效率低下并存 D.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對立【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國民只有在議會或者只有通過議會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與思想”“議員不應該接受其選舉人的任何約束性指令”可知,資本主義代議制民主政治制度下,法律規定議會是國民的代表,國民通過議會發表意見和思想。但同時又規定議員不接受選舉人的約束性指令,這意味著議員在行使權力時不受選民直接約束,說明法律上的規定與實際的民意表達相割裂,B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政黨政治以及階級基礎的相關內容,無法得出政黨政治與階級基礎脫節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權力分立以及效率高低的問題,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C項;代議制本身就是間接民主,材料中沒有體現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的對立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15.1941年至1945年,蘇聯科學院組建勘探團隊進行礦產勘探與開發,發掘了多種新的礦產資源,為蘇聯重工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期間,蘇聯生產的高品質燃料油,滿足了重型裝備對燃料的需求。此舉旨在()A.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 B.增強軍備競賽的優勢C.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 D.適應衛國戰爭的需要【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衛國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為抵抗納粹德國及其仆從國侵略進行的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生于1941年至1945年。此時多種新的礦產資源的發掘以及高品質燃料油的生產,滿足了軍事工業的需要,適應衛國戰爭的需要,D項正確;材料中的舉措適應衛國戰爭的需要,并不是要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軍備競賽發生于冷戰時期,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B項;早在1941年之前,蘇聯早已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排除C項。故選D項。16.如表為發達經濟體、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之和中的占比情況。由此可知()年份發達經濟體占比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占比199063.1%36.9%200848.7%51.3%202241.7%58.3%備注: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以金磚國家為代表A.霸權主義日益走向衰落 B.區域經濟集團化快速發展C.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 D.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確立歷史【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90年到2022年,發達經濟體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不斷下降,從63.1%降至41.7%,而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占比則持續上升,從36.9%上升至58.3%。這種經濟格局的變化反映出全球經濟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改變,不再是發達經濟體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結合所學可知,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實力的提升,必然會使其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話語權增加,從而推動著世界多極化趨勢的進一步發展,C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經濟領域的變化,沒有直接涉及霸權主義的衰落,排除A項;區域經濟集團化是指同一區域的一些國家,為了維護共同的經濟利益和加強經濟聯系與合作,通過正式協議,在諸成員國之間相互消除人為的貿易壁壘,統一貿易規章,形成內部統一的市場機制或貿易體系的過程。材料沒有提及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情況,排除B項;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尚未確立,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土地革命時期,主要通過共產國際支持和自身努力來拓展對外傳播途徑。西方世界關于的認識,大都來自于國民黨的宣傳,使得的海外形象撲朔迷離,西方世界對充滿著疑問:人是一群什么樣的人?材料二全民族抗戰之初,西方國家對存在誤解。主要通過《新華日報》等媒體宣傳政策主張、革命知識分子和海外華僑助力宣傳、外國記者采訪報道等多種方式,積極開展海外形象宣傳,使中共不怕犧牲、英勇抗戰、保家衛國的正面形象獲得國際認可與支持。——均摘編自趙業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海外形象建構》材料三新時代以來,海外專家學者對形象表現出強烈的關注,總體肯定了廉潔奉公、務實為民、大氣包容的政黨形象。——摘編自高亞利《新時代海外學者對形象的積極認知與評價》(1)根據材料一,概括該時期“海外形象撲朔迷離”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分析該時期“正面形象獲得國際認可與支持”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列舉新時代“政黨形象”的史實依據。【答案】(1)原因:對外宣傳途徑有限(或中共對外宣傳條件和能力有限);國民黨的虛假宣傳(或國民黨對信息封鎖;或負面宣傳)力量相對弱小,國際影響力有限;西方國家敵視共產主義(西方大國對的打壓)西方未與中共建立直接聯系。(2)影響:擴大在國際的影響力;(提升的國際地位;提升在國際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為戰后參與國際事務奠定基礎);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戰勝利提供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瓦解國民黨的輿論優勢;有利于中國獲取國際援助;促進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合作)(3)廉潔奉公:社會主義民主法治不斷完善;(依法治國;不斷健全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機制)正風肅紀,從嚴治黨;(堅持反腐倡廉;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務實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社會救濟體系基本建立;(精準扶貧,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氣包容: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共商共享共建”的全球治理觀;新冠疫情期間為全球150多個國家提供抗疫物資;援助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向非洲國家派遣醫療隊)【解析】【小問1】原因:據材料“土地革命時期,主要通過共產國際支持和自身努力來拓展對外傳播途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對外宣傳途徑有限(或中共對外宣傳條件和能力有限),主要通過共產國際支持和自身努力來拓展對外傳播途徑;據材料“西方世界關于的認識,大都來自于國民黨的宣傳,使得的海外形象撲朔迷離……”可知,國民黨對惡意誹謗、虛假宣傳(或國民黨對信息封鎖;或負面宣傳);而且當時處于幼年時期,力量相對弱小,國際影響力有限;據材料“西方世界對充滿著疑問:人是一群什么樣的人”可知,人與西方國家意識形態不同,西方國家敵視共產主義(西方大國對的打壓),而且西方未與中共建立直接聯系。【小問2】影響:據材料“主要通過《新華日報》等媒體宣傳政策主張、革命知識分子和海外華僑助力宣傳、外國記者采訪報道等多種方式,積極開展海外形象宣傳,使中共不怕犧牲、英勇抗戰、保家衛國的正面形象獲得國際認可與支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通過多種方式宣傳自身的政策主張,如通過報紙媒體宣傳,革命知識分子和海外華僑助力宣傳、外國記者采訪報道等多種方式等,擴大在國際的影響力;(提升的國際地位;提升在國際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為戰后參與國際事務奠定基礎);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為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做出的努力,如三三制原則,雙減雙交的土地政策的實施;為抗戰勝利提供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瓦解國民黨的輿論優勢;有利于中國獲取國際援助;促進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合作)【小問3】史實依據:據材料“……總體肯定了廉潔奉公、務實為民、大氣包容的政黨形象”可知,新時代以來海外專家學者總體肯定了廉潔奉公、務實為民、大氣包容的政黨形象。廉潔奉公:據所學可知,廉潔奉公意思是廉潔不貪,忠誠履行公職,一心為公。如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不斷完善(依法治國;不斷健全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機制);正風肅紀,從嚴治黨(堅持反腐倡廉;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務實為民:據所學可知,同志在民生建設重要論述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了不忘初心、執政為民的人民情懷。他強調,“對老百姓來說,他們身邊每一件瑣碎的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還是急事、難事,新時代務實為民體現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社會救濟體系基本建立;(精準扶貧,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氣包容:據所學可知,大氣包容體現的是四通八達人文環境的氣派;體現的是先行先試、敢為人先的氣魄;體現的是轉型跨越、蓄勢待發的氣勢。如新時代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堅持“共商共享共建”的全球治理觀;新冠疫情期間為全球150多個國家提供抗疫物資;援助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向非洲國家派遣醫療隊)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泥炭作為廉價燃料不僅支撐了荷蘭的釀酒、制鹽、紡織等產業,還為其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資本,使得荷蘭在世界市場上獲得優勢,在16、17世紀一度成為近代歐洲經濟的中心。17世紀末,淺層泥炭開采殆盡,深層開采成本過高,加之泥炭燃燒值低,無法支撐冶金等高技術產業,迫使荷蘭轉向進口煤炭。但荷蘭已建立完備的使用煤炭的制度和設施,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且轉向使用煤炭的成本又非常高昂,荷蘭原有的能源優勢喪失,工業競爭力被削弱。至18世紀,其“黃金時代”落幕。——摘編自馬瑞映、任曉剛《能源與近代荷蘭經濟發展的關系》等材料二20世紀20—6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依靠的是石油提供的能源優勢。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歐佩克收回石油定價權,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對西方國家經濟造成重創。1974年,美國倡議成立了代表西方石油消費國利益的國際能源署。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放浮動匯率制度,正式宣告了“石油美元”體系的開始,美元成為石油的結算貨幣。美國通過1991年海灣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等維護產油國親美政權利益,確保石油資源與其國家利益深度綁定。2014年起,美國頁巖油行業的水平井及水力壓裂技術取得突破式進展,美國石油產量大幅提高,2020年轉為石油凈出口國。——摘編自【美】約翰·R·麥克尼爾《能源帝國:化石燃料與1580年以來的地緣政治》等(1)根據材料一,分析泥炭經濟與荷蘭興衰的關系。(2)根據材料二,簡析美國能夠維持能源優勢的原因。(3)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從中得到的啟示。【答案】(1)關系:16-17世紀,泥炭成本低,適應當時產業發展的需要;制度和設施完備;荷蘭工業競爭力強,有市場優勢,成為歐洲經濟的中心18世紀,泥炭開采成本高;不適應新興產業的需求;荷蘭工業競爭力被削弱,黃金時代結束。(注:照抄材料不給分;注意敘事時序性,倒過來回答不給分)(2)原因:建立維護自身利益的國際組織(國際合作制度構建)利用美元捆綁石油結算(建立石油美元體系)通過軍事手段主導(軍事干預)石油資源;創新石油開采技術。(3)啟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國家要重視能源開發)推動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能源結構多樣化;不依賴單一能源)推動能源開發技術的進步(創新)加強能源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合理開采利用能源,可持續發展)(國家綜合實力為維持能源優勢提供保障)【解析】【小問1】關系:根據材料“泥炭作為廉價燃料不僅支撐了荷蘭的釀酒、制鹽、紡織等產業,還為其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資本,使得荷蘭在世界市場上獲得優勢,在16、17世紀一度成為近代歐洲經濟的中心”可知,16-17世紀,泥炭成本低,適應當時產業發展的需要;荷蘭工業競爭力強,有市場優勢,成為歐洲經濟的中心;根據材料“17世紀末,淺層泥炭開采殆盡,深層開采成本過高,加之泥炭燃燒值低,無法支撐冶金等高技術產業,迫使荷蘭轉向進口煤炭”可知,18世紀,泥炭開采成本高;不適應新興產業的需求;根據材料“但荷蘭已建立完備的使用煤炭的制度和設施,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且轉向使用煤炭的成本又非常高昂,荷蘭原有的能源優勢喪失,工業競爭力被削弱。至18世紀,其‘黃金時代’落幕”可知,制度和設施完備;荷蘭工業競爭力被削弱,黃金時代結束。【小問2】原因:根據材料“1974年,美國倡議成立了代表西方石油消費國利益的國際能源署”可知,建立維護自身利益的國際組織(國際合作制度構建);根據材料“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放浮動匯率制度,正式宣告了“石油美元”體系的開始,美元成為石油的結算貨幣”可知,利用美元捆綁石油結算(建立石油美元體系);根據材料“美國通過1991年海灣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等維護產油國親美政權利益,確保石油資源與其國家利益深度綁定”可知,通過軍事手段主導(軍事干預)石油資源;根據材料“2014年起,美國頁巖油行業的水平井及水力壓裂技術取得突破式進展,美國石油產量大幅提高,2020年轉為石油凈出口國”可知,創新石油開采技術。【小問3】啟示:根據材料“泥炭作為廉價燃料不僅支撐了荷蘭的釀酒、制鹽、紡織等產業,還為其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資本,使得荷蘭在世界市場上獲得優勢,在16、17世紀一度成為近代歐洲經濟的中心”“20世紀20—6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依靠的是石油提供的能源優勢”可知,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國家要重視能源開發);根據材料“17世紀末,淺層泥炭開采殆盡,深層開采成本過高,加之泥炭燃燒值低,無法支撐冶金等高技術產業,迫使荷蘭轉向進口煤炭”“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歐佩克收回石油定價權,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對西方國家經濟造成重創”可知,推動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能源結構多樣化;不依賴單一能源);根據材料“2014年起,美國頁巖油行業的水平井及水力壓裂技術取得突破式進展,美國石油產量大幅提高,2020年轉為石油凈出口國”可知,推動能源開發技術的進步(創新);根據材料“1974年,美國倡議成立了代表西方石油消費國利益的國際能源署”可知,加強能源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根據材料“17世紀末,淺層泥炭開采殆盡,深層開采成本過高,加之泥炭燃燒值低,無法支撐冶金等高技術產業,迫使荷蘭轉向進口煤炭”可知,合理開采利用能源,可持續發展;根據材料“1974年,美國倡議成立了代表西方石油消費國利益的國際能源署。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放浮動匯率制度,正式宣告了‘石油美元’體系的開始,美元成為石油的結算貨幣。美國通過1991年海灣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等維護產油國親美政權利益,確保石油資源與其國家利益深度綁定”可知,國家綜合實力為維持能源優勢提供保障。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某同學參加主題研究學習小組,如圖是她研讀文章《中華文明何以保持連續性》(作者:方志遠等)時的筆記片段:提取材料的整體或部分信息,自擬論題,運用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答案】示例1:國家統一是保持中華文明連續性的根本保證。政治上,秦朝初步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通過廢分封、行郡縣,推行車同軌等措施,鞏固政治上的統一。國家統一為中華文明的傳承提供了穩定的環境,使中華文明始終沒有中斷。文化上,先秦時期開始形成華夏認同的理念;秦朝統一文字為小篆,后推廣隸書,文字的統一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文字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延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南宋理學成為官方哲學并確立統治地位,強化了"大一統"的文化認同,成為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認同的精神紐帶。各朝代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文化教育,傳承文化經典,使得中華文明在統一的文化氛圍中持續發展。總之,政治和文化的統一,奠定了中華文明連續性的根基,使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示例2:開放包容促進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中國古代在民族之間和國家之間秉持開放包容態度,推動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加速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為隋唐統一奠定文化基礎,為中華文明注入活力。民族關系上,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唐朝與吐蕃和親,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發展,也使中原文化吸收了吐蕃文化的特色,豐富了中華文明內涵。在國家交往方面,漢朝開辟絲綢之路,西方的葡萄、石榴等物種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人的生活,雜技、魔術等文化東漸,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唐代長安各國商旅云集,胡樂、胡服等盛行,古印度的佛教傳入后在隋唐逐漸同儒道家文化融合完成本土化,宋明時期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響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利瑪竇等傳教士把西方科技、自然地理知識等傳入中國,推動了中國傳統科技的繼續發展。開放包容使中華文明不斷吸收國內外優秀文化成果,豐富自身,實現傳承與發展。示例3:守正創新是保持中華文明連續性的內在動力。治國理念、治理體系和思想文化的不斷創新是中華文明保持連續性的內在動力。中國古代治國理念以“民本”與“德治”為核心。孟子提出“民為貴”,歷代王朝通過輕徭薄賦、賑災濟民踐行民本;漢代“以孝治天下”、唐代“禮法合一”彰顯德治傳統。治理體系上,秦朝通過在中央設置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廢除世卿世祿制等確立起中國歷史上存在2000多年的中央集權制度,成為此后中國“大一統”的基本制度模式。選官制度也在改革和創新中發展。廢除世官制后,由秦漢的征辟制、察舉制,到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的科舉制,以及宋元明清各代對科舉制的改進,適應了各歷史時期社會關系和階級關系的變化,使得“大一統”國家的運行更具彈性和生命力。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在堅持仁和禮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發展和需要,也在不斷地創新。董仲舒的儒學在繼承了仁、民本思想的基礎上,增加了大一統、天人感應等內容,適應了西漢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宋代程朱理學融合佛道,強化倫理秩序,從而使儒學體系更加哲理化、思辨化。在明清之際,黃宗羲等批判思想家,繼承儒學的合理部分,根據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等新情況,為儒學注入了工商皆本、經世致用的新思想,再一次發展更新了儒學。民本理念、中央集權制度與儒家文化的深度融合,為中華文明提供了穩定的治理框架與文化認同,是其綿延不絕的重要保障。示例4:守正創新是中華文明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中國古代在治國理念、治理體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不斷守正創新,推動中華文明持續發展。在治國理念上,西周實行分封制以拱衛王室,到秦朝基于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漢朝初期實行黃老之學休養生息,漢武帝后外儒內法。這些治國理念的變化是根據不同時代需求在繼承基礎上創新,保障了國家統治與發展。治理體系方面,從秦漢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清的內閣制和軍機處,中央官制不斷演變優化,提高了行政效率,適應了不同時期政治統治需要。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在堅持仁和禮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發展和需要,也在不斷地創新。董仲舒的儒學在繼承了仁、民本思想的基礎上,增加了大一統、天人感應等內容,適應了西漢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宋代程朱理學融合佛道,強化倫理秩序,從而使儒學體系更加哲理化、思辨化。正是這種守正創新的精神,讓中華文明在不同歷史時期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示例5:國家統一、守正創新與開放包容共同維系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中華文明能夠綿延數千年而不斷裂,得益于國家統一、守正創新與開放包容三者的合力作用。首先,國家統一是根本保證。秦朝開啟了中國歷史統一多民族國家確立與發展的過程,通過廢分封、行郡縣,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等措施,鞏固政治上的統一。先秦開始形成的“大一統”理念成為普遍的文化認同。國家的統一為文明傳承提供了穩定的環境。其次,守正創新是內在動力。儒家思想自孔子創立后,歷經董仲舒“天人感應”的改造、宋明理學對佛道的融合等,始終在傳承中創新,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隋唐科舉制打破門閥壟斷,將儒家經典與人才選拔相結合,既延續文化傳統,又推動社會階層流動。最后,開放包容促進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充滿活力。唐朝以絲綢之路為紐帶,吸納胡樂、胡服等異域文化,統治階級實行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為中華文化增添了剛勁、豪爽、熱烈、活潑的多民族色彩。宋朝程朱理學就是在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基礎上使儒學更加體系化、哲理化。國家統一、守正創新與開放包容三者相輔相成,共同維系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中華文明延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解析】首先,閱讀材料,擬定論題,如由材料“(一)根本保障:國家統一”擬定論題是:國家統一是保持中華文明連續性的根本保證。其次,闡述可從政治統一和文化統一兩個角度來闡述。政治統一方面,可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秦朝在政治上統一的作用,可分析秦朝統一,政局穩定讓中華文明得以保持連續,具體闡述如下:政治上,秦朝初步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通過廢分封、行郡縣,推行車同軌等措施,鞏固政治上的統一。國家統一為中華文明的傳承提供了穩定的環境,使中華文明始終沒有中斷。文化統一方面,可結合中國古代先秦時期的華夏認同觀念、秦朝統一文字和從漢武帝時的儒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等幾個方面來闡述文化統一,具體闡述如下:文化上,先秦時期開始形成華夏認同的理念;秦朝統一文字為小篆,后推廣隸書,文字的統一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文字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延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南宋理學成為官方哲學并確立統治地位,強化了"大一統"的文化認同,成為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認同的精神紐帶。各朝代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文化教育,傳承文化經典,使得中華文明在統一的文化氛圍中持續發展。最后,總結歸納,升華主題。如:總之,政治和文化的統一,奠定了中華文明連續性的根基,使中華文明歷久彌新。首先,閱讀材料,擬定論題,如由材料“(三)傳承發展:開放包容”擬定論題是:開放包容促進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其次,闡述可從民族之間和國家之間兩方面來進行,如:民族之間和國家之間秉持開放包容態度,推動中華文明傳承發展。民族之間的角度,可結合中國古代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來闡述中國古代在民族之間秉持開放包容態度,推動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具體闡述如下: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加速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為隋唐統一奠定文化基礎,為中華文明注入活力。民族關系上,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唐朝與吐蕃和親,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發展,也使中原文化吸收了吐蕃文化的特色,豐富了中華文明內涵。國家之間的角度,可結合中國古代漢朝與西方國家通過絲綢之路、隋唐宋明時期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與古印度的佛教、明清之際與西方國家的西學東漸等交往活動推動中國文明的傳承,具體闡述如下:在國家交往方面,漢朝開辟絲綢之路,西方的葡萄、石榴等物種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人的生活,雜技、魔術等文化東漸,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唐代長安各國商旅云集,胡樂、胡服等盛行,古印度的佛教傳入后在隋唐逐漸同儒道家文化融合完成本土化,宋明時期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響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利瑪竇等傳教士把西方科技、自然地理知識等傳入中國,推動了中國傳統科技的繼續發展。最后,總結歸納,升華主題。如:開放包容使中華文明不斷吸收國內外優秀文化成果,豐富自身,實現傳承與發展

。首先,閱讀材料,擬定論題,如由材料“(二)內在動力:守正創新”擬定論題是:守正創新是保持中華文明連續性的內在動力。其次,闡述可從治國理念、治理體系和思想文化三方面的不斷創新來進行,如:治國理念、治理體系和思想文化的不斷創新是中華文明保持連續性的內在動力。由材料“治國理念”可結合中國古代的“民本”、“德治”等理念來闡述,具體闡述如下:中國古代治國理念以“民本”與“德治”為核心。孟子提出“民為貴”,歷代王朝通過輕徭薄賦、賑災濟民踐行民本;漢代“以孝治天下”、唐代“禮法合一”彰顯德治傳統。治理體系方面,可結合中國古代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和選官制度三方面來闡述,具體闡述如下:治理體系上,秦朝通過在中央設置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廢除世卿世祿制等確立起中國歷史上存在2000多年的中央集權制度,成為此后中國“大一統”的基本制度模式。選官制度也在改革和創新中發展。廢除世官制后,由秦漢的征辟制、察舉制,到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的科舉制,以及宋元明清各代對科舉制的改進,適應了各歷史時期社會關系和階級關系的變化,使得“大一統”國家的運行更具彈性和生命力。思想文化方面,可從中國古代西漢時期的儒學、宋明時期的理學和明清之際的早期啟蒙思想等方面來闡述,具體闡述如下: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在堅持仁和禮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發展和需要,也在不斷地創新。董仲舒的儒學在繼承了仁、民本思想的基礎上,增加了大一統、天人感應等內容,適應了西漢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宋代程朱理學融合佛道,強化倫理秩序,從而使儒學體系更加哲理化、思辨化。在明清之際,黃宗羲等批判思想家,繼承儒學的合理部分,根據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等新情況,為儒學注入了工商皆本、經世致用的新思想,再一次發展更新了儒學。最后,總結歸納,升華主題。如:民本理念、中央集權制度與儒家文化的深度融合,為中華文明提供了穩定的治理框架與文化認同,是其綿延不絕的重要保障。首先,閱讀材料,擬定論題,如由材料“(二)內在動力:守正創新”還可以擬定論題是:守正創新是中華文明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其次,闡述可從治國理念、治理體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不斷創新來進行,如:中國古代在治國理念、治理體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不斷守正創新,推動中華文明持續發展。治國理念方面,可結合中國古代西周、秦朝和漢初為了鞏固政權的治國理念來闡述,具體闡述如下:在治國理念上,西周實行分封制以拱衛王室,到秦朝基于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漢朝初期實行黃老之學休養生息,漢武帝后外儒內法。這些治國理念的變化是根據不同時代需求在繼承基礎上創新,保障了國家統治與發展。治理體系方面,可結合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制在各個時期的變化來闡述,具體闡述如下:治理體系方面,從秦漢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清的內閣制和軍機處,中央官制不斷演變優化,提高了行政效率,適應了不同時期政治統治需要。思想文化方面,可結合中國古代儒學的發展中的傳承與創新來闡述,具體闡述如下: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在堅持仁和禮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發展和需要,也在不斷地創新。董仲舒的儒學在繼承了仁、民本思想的基礎上,增加了大一統、天人感應等內容,適應了西漢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宋代程朱理學融合佛道,強化倫理秩序,從而使儒學體系更加哲理化、思辨化。最后,總結歸納,升華主題。如:正是這種守正創新的精神,讓中華文明在不同歷史時期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首先,閱讀材料,可從材料整體擬定論題,如國家統一、守正創新與開放包容共同維系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其次,闡述可從國家統一、守正創新與開放包容三者的關系分析得出,中華文明能夠綿延數千年而不斷裂,得益于國家統一、守正創新與開放包容三者的合力作用。首先,國家統一是根本保證。國家統一方面,可從秦朝的統一的措施,鞏固政治統一和先秦產生華夏認同觀念促使文化統一兩方面來具體闡述,如:秦朝開啟了中國歷史統一多民族國家確立與發展的過程,通過廢分封、行郡縣,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等措施,鞏固政治上的統一。先秦開始形成的“大一統”理念成為普遍的文化認同。國家的統一為文明傳承提供了穩定的環境。其次,守正創新是內在動力。守正創新方面,可從治國理念、治理體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不斷創新來進行闡述,如:儒家思想自孔子創立后,歷經董仲舒“天人感應”的改造、宋明理學對佛道的融合等,始終在傳承中創新,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隋唐科舉制打破門閥壟斷,將儒家經典與人才選拔相結合,既延續文化傳統,又推動社會階層流動。最后,開放包容促進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充滿活力。開放包容方面,可從民族之間和國家之間兩方面來闡述,如:唐朝以絲綢之路為紐帶,吸納胡樂、胡服等異域文化,統治階級實行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為中華文化增添了剛勁、豪爽、熱烈、活潑的多民族色彩。宋朝程朱理學就是在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基礎上使儒學更加體系化、哲理化。最后,總結歸納,升華主題。如:國家統一、守正創新與開放包容三者相輔相成,共同維系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中華文明延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查各口通商以來,洋貨充斥,土貨滯銷。近歲絲茶出口雖增,然皆以原料售與洋商,彼族轉售制成品,利權外溢日甚。沿海商民或附股洋行,或充買辦,于國計民生無裨益耳。——摘編自《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五十二材料二大不列顛的棉紡織品在東方市場的擴張遭遇瓶頸,半數貨物積壓于上海、廣州貨棧,中國市場的實際開放程度遠低于預期。我們必須通過更有效的商業策略和必要的外交手段,促使清帝國政府取消內地關卡稅,允許外國商船在長江自由航行。——摘編自1852年英國議會藍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